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的演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类的演变》的读后感10篇

2022-04-21 03:3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的演变》的读后感10篇

  《人类的演变》是一本由伊恩·莫里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演变》读后感(一):从“不该如此”到“为何如此”

  我们生活在一个海纳百川的时代,信息爆炸,个人的价值观也千差万别,这不仅是地域差别和代沟。伊恩·莫里斯在他的著作《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中称,一些核心价值是不变的,诸加“待人公平、行事公正、爱憎分明、防患未然、敬畏神明”。然而有些偏差还是会令抱持不同价值观的人难以理解,譬如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恣意挥霍与锱铢必较、暴力与怀柔。相似价值观的小群体引发的社会问题,还有那些惊人的历史事件:希特勒的人格抑或助纣为虐者的心理吸引了无数研究者。

  所谓旁观者清的“不该如此”并不能解决问题,在莫里斯看来,了解“为何如此”才直击本质。无论是他先前几本畅销书探讨的西方的崛起、文明的演化、战争的推进作用,还是《人类的演变》中关注的价值观问题,都可归因于社会发展的问题。正如他在《文明的度量》中所言:“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我称之为‘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就是社会通过影响物理、经济、智力等自然环境和知识环境以达到相应目标的能力。”《人类的演变》中用到的定量分析法与之一脉相承,是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综合。

  基于能量消费的变化,莫里斯将人类的价值观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属于觅食、农耕和化石燃烧社会。这个分类方法不算石破天惊,早在1971年,地球科学家厄尔·库克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张广受引用的图,将社会发展的阶段分为原始人社会、狩猎社会、早期农业社会、先进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技术社会。这一框架被后来的学者不断改进引申,莫里斯即是其一。但他着重分析了能量获取模式和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在每一个阶段,能量获取的模式决定了人口规模和密度,这些又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些社会组织形态的效果最佳,继而又使得某些价值观体系相对更成功更受欢迎。”这其中,他又挑选了政治平等、贫富分布、性别平等、暴力倾向这几个社会学特性,对照分析三阶段的差异,探讨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外向的发展最后改变了内在,用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话来说:“不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驯化了我们。”

  要理解行为本身,可追究到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又可在社会模式中找到答案。虽然从觅食者、农夫到大工业时代是进化的递进,但身处其中的人的行为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都是为了适应生存。莫里斯提炼的共性对评价历史和分析现实同样有效,《人类的演变》开篇讲的小故事就是一例:作者考古时遇到一对夫妻,男人骑驴,女人扛麻袋,在他看来殊难理解,当地人却觉理所当然。对照莫里斯的三种社会体系,就不难解释。今天我们跨过时间回看古人的生活,或者站在工业文明的角度看待农村或土著的生活状态,产生的毋庸置疑的优越感只是认识的偏差。倘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融入另外一种社会模式,也许我们会做出同样的决定;而我们当下作出的选择在对方看来,同样是令人困惑的。

  普里莫·莱维认为,批评纳粹铁蹄下的犹太人懦弱不知反抗是荒唐的;梵高说,农民的劳动隐藏着诗意;陶渊明失意现实又不甘湮没,选择“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历史不能改写,我们无法简单地用“正确”或“错误”来评说,继往开来的启发存在于对社会现实和前因后果的理解中,这也正是莫里斯试图给我们的工具。

  ——丙申年读伊恩·莫里斯《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

  《人类的演变》读后感(二):价值观的简化论是可怕的

  乔治先生气定神闲地骑着驴,太太却背着沉重的麻袋艰难步行。莫里斯教授在希腊考古时偶然邂逅的小事,却引发了他对人类价值观的大思考:为什么在伯明翰被视为自私的行为,在希腊的阿希罗斯却理所当然?

  伊恩•莫里斯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已出版《西方将主宰多久》、《文明的度量》等多部著作。他的历史著作常以视角宏大、观点新颖广受赞誉,《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也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斯大胆提出:人类的价值观由能量获取方式决定,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是得其所需。

  莫里斯将人类两万年来的能量获取方式分为三种:采集、农业和化石燃料,并认为能量获取方式决定人口规模和密度,而这些又会反过来决定哪些社会组织采集方式决定人类组织形式,进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在觅食采集阶段,人类以采集野生植物、狩猎野生动物为生,形成高机动的小规模群体组织,难以建立并维持深层的政治、经济或性别等级,因此在处理各种关系时更容易诉诸暴力。所以这个阶段的价值观,是看重平等而非等级制度,但能容忍暴力。人类驯化动植物,由流动的采集生活转为定居生活,从此进入农业阶段。根据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所说,定居生活使人类可以把多余的粮食粮食贮藏起来,富余的粮食产生可以脱离农业生产的专门人才,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由此产生。与觅食价值观相比,农业价值观列重视等级而不是个体平等,也不太能容忍暴力。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化石燃料阶段,煤 、天燃气、石油让人类更轻松快速地获得物质能量,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又与觅食阶段相似,即强调大多数人的平等而不是等级制度,但在对暴力的容忍却是最低的。莫里斯认为,他和乔治先生的差异,正是化石燃料价值观与农业价值观的不同。

  莫里斯的观点很大胆,缺陷也很明显。莫里斯假设,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几乎整个人类都珍视的,所以他选取平等和等级观念,以及对待暴力的态度。就人类复杂多元的价值观体系而言,显然过于狭隘,甚至如书中包括史景迁在内的四位反驳者之一所言,只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我们不能否认,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也是人类价值观之重要的一种,在这方面中西方的巨大差异,很显然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在起作用。而伊斯兰国家对妇女的态度,则显示了宗教对价值观的塑造。莫里斯所言:“在人类价值观方面,文化、宗教和道德哲学所起的因果作用相当有限”,实可存疑。而他对反驳者们的回应,正如何怀宏在推荐序里所说,是过于武断和强势了。何怀宏还认为,莫里斯忽视了价值观对物质能量获取的反作用。例如中国明朝商业条件成熟,却迟迟不能进入发达的市场和工业社会,就与中国重农轻商的政治思想有关。

  莫里斯在书中引用了斯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论证三种价值观中,人类对暴力的容忍是越来越低的。但是很难肯定地说,暴力减少是国家机器越来越强大还是人性越来越善良的结果。“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恰恰是农业阶段的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与化石燃料阶段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比,哪个时期更为残忍暴力?实际上,莫里斯自己也承认,他的观点是简化论、唯物论、非普适的实用主义。

  莫里斯虽然为我们考察人类的价值观带来一个新视角,也为我们理解不同的价值观提供一种理论解释。可是,同时也会引出一个可怕的推论,即人类并不存在一些必须坚持的完美价值观。那么,如果有一天,自由、和平、平等这些价值观式微,暴力、阶级占据上风时,我们也要以能量获取方式决定为由而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能有所作为么?

  《人类的演变》读后感(三):为勇于开辟新路的莫里斯点赞

  为勇于开辟新路的莫里斯点赞

  文/芭蕉上人

  刚翻看这本《人类的演变》的目录,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作者莫里斯太大胆了。他竟然试图理清人类近两万年来的价值观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非常有趣的是,这与本书评论篇的一位作者史景迁形成强烈的对比。史的名著《王氏之死》《曹寅和康熙皇帝》等都是聚焦于一个非常小的切片,试图用细致而又立体的刻画,复原当时鲜活的历史生活。

  他认为两万年以来,人类根据能量社区的模式可以大致分成觅食、农耕和化石燃料三种手段;而每个模式都可以限定了人口规模和密度,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些社会组织形态的效果最好,续而使得某种价值观体系相对更受欢迎。在两万年这么长的跨度里要说清这连串的因果关系绝非易事。作者有两大法宝:合情推理和大数据。

  人类为什么会从走婚转变为固定的婚姻呢?也许是受到历史老师口头禅 “历史就是这样,哪来的为什么” 的影响,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作者认为:固定的婚姻是男性为了确保自己的遗产能留给自己的骨肉。在觅食时期,由于获取能量的方式限制,并不会有多少遗产留下;而到了农耕阶段,私人能拥有大量的物品,遗产的问题就随之产生。这也是农耕文明普遍重视忠贞的原因。如此合情的推理在本书中并不鲜见。这些解释看似简单实则逻辑起点切入得非常俊逸,绝非表面上看起来得这么容易想到。

  单纯的说理可能显得比较单薄。作者最大的创建就在于收罗了各式各样的数据来丰富他的理论。说是创建,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这一切都来自于作者的宏大主题:两万年、世界范围、人类价值观的变化。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达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了。历史中常见的引用文献讲故事的方法只能提供点上的证据,实则不能一锤定音。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说北京有个男的是哑巴,纽约有个男的是哑巴,巴黎有个男的是哑巴……你并不能得到结论:男的都是哑巴。这时候,需要把对各地或者各时段的情况进行综合地呈现,那么数据量化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了。

  正如书中第六到第九章中的四位批评者所指出的,莫里斯的这套理论并非完美无缺、无懈可击。敢于挑战“两万年、世界范围”这个宏达视角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莫里斯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不是他的结论,而是他所开辟的能更深入讨论的“小径”。

  《人类的演变》读后感(四):《人类的演变》:历史学的“大工厂时代”

  在普遍意义上讲,历史学家的工作曾经和工匠是很类似的。他们需要完成的动作都是“钻研”、“琢磨”,而最终所表现的内容,则可能与最初的素材大相径庭:谁能想到一桩树根可以变得曼妙多姿?谁又能想到宫廷食单上的蛛丝马迹,可以成为王朝倾覆的证据呢?

  但在我们的时代,工匠的地位是逐渐没落的。尽管我们不断强调“工匠精神”,但我们无法否认,“工匠”的意义,已经逐渐从一种具体的存在,演变成一种被升华为“内涵”的精神属性。没有人再愿意“慢工出细活”,毕竟时间就是金钱,是成本,是占有和利益的目的与源泉。

  或许将历史学的没落与工匠的式微归结到一起似乎有些刻意,但我们的时代,究竟还需不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者,其实同样是存疑的事情。一切都在飞速发展,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迸发与实践越发变得轻易而没有界限。历史学,或许也正在进入一个曾经看上去有些像是异想天开的“大工厂时代”,而伊恩•莫里斯显然可以成为其中代表。

  莫里斯的创举,在于尝试“量化文明”。在他专注于阐释“方法论”的重要作品《文明的度量》里,他详述了自己是怎样将文明的发展与表现用数据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完成可以“一目了然”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对社会发展进行真正的全球考察,尽可能详细地评估世界所有地区的情况,当然是非常受欢迎的。然而,那需要极其大量的工作……它增添了不必要的复杂性,经不起简单的检验。”在《文明的度量》最开始,莫里斯指出了当代史学研究的困境,即世界越来越大,从而使“时间”与“空间”围成的四维区域变得难以附加地复杂——复杂当然需要被简化,至少在学术之外的领域是这样。莫里斯将这一状况引入,从而说明自己的“社会发展指数”意义之重大。

  而在这本《人类的演变》中,“发展的定量分析”依旧是作为核心方法出现的。而通过发展指数,莫里斯为人类的演进找到了一条十分简易的路径,即人类的身份在漫长的时光里,经历了从采食者,到农耕者,再到化石燃料使用者的转变。仅从字面便可以看出,这种身份是由不同的能量获取方式区分的,而这一标准也被莫里斯看作是决定文明形态的关键——“我们怎样觅食,我们便是怎样的人类”。

  没有必要评判莫里斯的这个核心结论是否正确——这个结论既非独创,也并没有太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当他努力强调意义的时候。和《文明的度量》相比,这本《人类的演变》已经好看了许多。莫里斯对事实的列举和对前人论述的引用都是恰到好处的。作品同样十分有创意地将“评论者”引入了作品之中——让四位颇有分量的评论者对《人类的演变》提出的基本理论进行批驳,最后再让莫里斯给出回应作为结尾。这样的往来交互是极有趣的,同时也丝毫没有回避莫里斯的“简化理论”的薄弱之处,反而使作品因开放而更具价值。

  或许我们不应当回避不可逆转的变化,但我们同样是拥有怀念的权力的。“大工厂时代”的历史学家风度翩翩,有趣而博学——但我们不禁要怀疑,放弃了冷清的书桌的他们,真的可以找到隐藏在历史之前与之后的启迪与意义吗?

  《人类的演变》读后感(五):独辟蹊径的“人类演化”

  独辟蹊径的“人类演化”

  文/米雪

  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和由来一直是各家各言,因为人类科学技术再先进,却是不能坐回时光机去考察,所以人类如何演变,有多少流派就有多少种言论。《人类简史》、《自私的基因》等书试图从各个角度探索人类的发展历程。

  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伊恩-莫里斯的《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站在制高点俯瞰全人类的发展过程,然后选取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阶段:以狩猎觅食为生的采集者社会、以农耕为生的农业社会,以及使用化石燃料的工业社会,以全方位解读的方式,推演出人类演变的全景,书中还以此为基点,告诉读者过去的世界,当下的社会和未来的走向。在书后,还有几位比较大牌的反对者如西福德、史景迁等人的言论,并附有作者的对几位反对言论者的回复。可以说,观点是新颖的,言论是大胆的,正确与否也是无法立即就盖棺定论的。

  莫里斯的多本著作如《西方将主宰多久》,《文明的度量》等,曾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很多作品选取角度独树一帜,言论观点也颇前卫。每一个流派的言论之所以能够流传被世人所接受,必有其能够传承的根由。就本书而言,“每一个时代的观念都是得其所需”不可谓不大胆。

  每一个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价值也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发生改变。而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多种时代的变迁,每一种变迁,都标志着我们人类观念的改变,因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人类的“所需”也是不同的。书中还吸收了斯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的部分观点,并引证说明人类对暴力的忍耐程度也是因为“所需”不同而发生了改变,至于这种改变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作者并未提及。

  当下时代发展迅速,各种观点的碰撞确实能激发出各种新的观点,学者们、历史学家们另辟蹊径来研究人类演化的过程这一选择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几千万年前的事情,只要有合理的推测,有合乎逻辑的证据支撑,都可以成为人类如何演化的答案。

  在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中,作者也是通过大量的证据、数据和推理来推测智人是如何走到今天,并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的。本书作者以“所需”而发生观念改变作为人类演化的一种参考,也确实可取。

  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并非单一,作者所吸收的观点和所出的言论也有其不足。人类的历史几千万年,人类的演化也是复杂多样的,每一种研究和言论都是有意义的。本书书后几位反驳者的论点也是为本书添加不少色彩。能容纳多种观点同时存在,对以后的研究也是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