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隐形人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隐形人格》读后感10篇

2018-05-16 20: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隐形人格》读后感10篇

  《隐形人格》是一本由[澳] 海伦·麦格拉斯 / [澳] 哈泽尔·爱德华兹著作,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形人格》读后感(一):看清一个人或许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

  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每个人生活社会之中,多多少少都戴着面具,在人前作出伪装好人可怕,可怕的是表面和蔼可亲,背后捅刀子阴险小人。都说时间证明一切,可是发生问题才看清一个人未免太晚了,《隐形人格:思维行为背后的人格奥秘》这本书就告诉你该如何看清一个人,避免不必要冲突保护自己

  一个人嘴上可以花言巧语,但是身体往往比嘴来得诚实。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一个人的性格。《隐形人格》这本书就通过行为分析了9种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的人格类型消极型、自负型、专制型、焦虑型、强迫型、索取型、被动攻击型、霸凌型、反社会型。

  1、消极型

  消极的人在生活中总是批评、挑刺儿、悲观、毒舌、毁人声誉、贬低奚落别人。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很令人抓狂,看待任何事物都很消极,和他们走在一起,你身上的正能量都会被吸光。遇到这样的人,你要警惕不要被他们带跑,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当他们要向你倾诉不好故事时,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要注意礼貌方式走开,不礼貌的方式可能会强化他们的消极行为,他们会认为你是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在别人面前说你的坏话,毁你声誉。消极的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尊心,认为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用消极的方式来博取别人的关注,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帮助消极的人,让他们感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得到认可,他们得到了关注就会变得不那么消极。

  2、自负型

  “我就是真理。”“我比你强。”他们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相信自己是No.1,是拯救世界的奥特曼。和这样的人相处,你会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你的鄙视。

  自负的行为表现有些不同,有些人是狐假虎威型,外强中干,明明没有实权,却要摆出一副很厉害样子命令你按他们的方法做事工作中你还真得忍一忍,跟他们闹不愉快很有可能会砸了你的饭碗。这种时候你分辨出这种行为模式,要尽可能地宽容他们,话不要说太多,微微一笑,可以偶尔说句“嗯”满足他们的优越感。

  有些自负的人则表现出傲慢态度,说话时粗鲁无礼语气轻蔑专横,明明看事物的角度很局限,却要表现出自己无所不知的样子来。他们会通过主导谈话,打断你的讲话来展示他们的傲慢,暗示你的观点并不重要。这个时候你要试着改变谈话,先问一些需要简单回答的问题,然后用承上启下的论述改变谈话,比如“说起新机器……你听说过……”

  3、专制型

  武断专横是专制的人的典型表现。他们做起事来好像自己是家长,老是喜欢教导这个孩子。谁都不喜欢被当成孩子看待,和专制的人一起共事非常折磨人。最好的办法是私下沟通,比如“你和我说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个不值得信任的孩子,没有得到尊重,我希望你能更尊重我一点”,像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愿望提醒他们你不是他能够专制的对象

  4、焦虑型

  焦虑的人很容易焦躁不安,对很多事情都抱有恐惧心理,和他们交往你要小心不要增加他们的焦虑。不要火上浇油,而是试着打消他们的顾虑使用共情的方式,从他们的角度思考,比如“我能明白你为什么有点儿焦虑,不过情况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危险”,这样的话术堪称完美

  5、强迫型

  强迫症患者总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过分关注细节,还总是追求完美主义。和他们一起共事,你要记着坚持自我,他吹毛求疵,你要柔和地跟他沟通,也要坚定地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所做作为让你痛苦,你不能接受。另外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跟他们争论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6、索取型

  只会索取而不付出的人也会让我们敬而远之。他们的索取常常让我们感到精疲力竭。他们有种莫名的恐惧,特别害怕自己被抛弃。一旦被抛弃就会采取极端方式,很多人恋爱分手就会展开报复,或是陷入绝望抑郁或自杀,就是典型的索取型人格。和她们在一起,你要理解她们的痛苦,给予同情,给予安慰、赞扬,让她们放心,你的离开并不意味着不在乎她们,你一直在她们身边。

  7、被动攻击型

  这种类型的人总会抱怨自己没有得到认可,觉得别人都是傻子,居然看不到自己是如此优秀。他们还会消极地拒绝承担社会责任,什么文件坏了,我没法用,为自己的无所为找借口。工作中遇到这样的人,你要尽可能不跟他们共事,和他们交往时要保持冷静。要知道你变得好斗,失去控制反而会让他们感到极大的满足。

  8、霸凌型

  霸凌的人总会欺负别人,校园欺凌就是很常见现象之一,霸凌的人常常会选择看上去好欺负的人,欺负他们是他的一种习惯一种快乐。如果你不幸成为了他们的欺凌目标,用“当然”、“你肯定没错啦”来回应他们,脸上带着笑容镇静地走开。但要注意附和他们不是逆来顺受,你要勇敢地向上级报告,揭露他们的真面目

  9、反社会型

  反社会的人应该是这六种类型里面危害最大的,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良知两个字,很多时候他们看起来比好人还好人,但是他们经常性地撒谎,还会作弊,习惯于怪罪别人,感觉不到什么负罪感。碰上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相信他会改变,如果你产生怀疑,一定要去核实,不要被他们的外表欺骗考虑离开他们。如果你不幸被他们伤害过,也不要失去对人的信任。

  上面这九种人格类型都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遇上这类人,首先你要擦亮眼睛清楚他们的真面目,然后运用情思维接受你无法改变的事实学会忍耐。万一碰上了恐怖人类,请大胆承认自己交友失败,毅然离开,乐观地看待一切。

  《隐形人格》读后感(二):认知,不是为了去伤害,而是为了避免伤害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发生了“空姐打车遇害”的事情。试想,一个人只是因为有事外出打了一辆车,或者只是上同事或者老师的车(章莹颖),结果就走上了不归路,生命何其脆弱,而这种小概率事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是百分百的事情。

  魔鬼通常是不会把狰狞面孔直接给你看的。

  当然,书籍非万能。或许能做到的只是提醒你,这世界并非繁花遍地的童话世界,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也有可能遇到不普通的事情,所以,请小心。

  小心那些反社会人格者,因为,这人格通常是隐形的,你看不到的。走夜路,因为视线受限,才更要加倍小心。

  关于“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的界定,大多数读过类似的书的读者都不会陌生。对内向型和外向型人格的区分,虽然书与书略有不同,但是大同小异;所谓的“内向型和外向型”、“计划控与即兴选择者”、“思考者与感觉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术上的分野,因为人复杂的,这些在本书里作者也有论述,经常是几种人格互相融合的,没有“单一的”模式,行为背后的原因也从来不是“单一的”,甚至可以说“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考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合理正当的”——所谓的“合理正当”针对一些与人相处有困难的人而言,是充满理性光辉的,是要我们相信“世界万物皆如其本然”,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要接受什么样的自己,这样的自己也许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喜爱,但是因为没有必要勉强自己成为别人;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强迫症人格、焦虑型人格、索取型人格、令人受伤的人格类型甚至是反社会人格,他们本人相信自己是“合理正当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小心了。认知——从人群中辨认出人的隐形人格,不是为了去伤害,而是为了避免伤害。

  关于人格的论述,本书与大多数这类书籍类似,没有太多展开论述的必要。我想说的是本书最后给出的“有效社交心理指南”——CAST四步法。

改变CHANGE

接受ACCEPT

留下受苦 STAY AND SUFFER

离开 TAKE OFF

  CAST四步法甚至有些禅意曾经读过林青霞访谈,她谈到自己艰难的时刻总是想着圣严法师说过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CAST针对普通人,首先是改变,某种程度上改变意味着面对。

  首先改变你的想法,然后改变你的做法。如果你是被某些他人隐形人格所困扰的人,你要改变你的想法,他们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你是困扰别人的隐形人格者,你首先要做的还是面对,接受与改变。只有改变了想法,才能改变做法。

  接受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放弃任何认为其他人会改变的想法。我想,在江歌案中,善良女孩也一度想要改变自己的朋友,帮助她摆脱噩梦,让她变得坚强,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这样的悲伤。大多数的反社会人格者是不会改变的,善良虽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品质,但是它不是万能的。在世间行走,很重要的一点是,接受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是有黑暗存在的,也有魔鬼在出没,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到底还是选择了留在情境中受苦,还一种可能是承认自己的失败——不管是改变他人还是改变环境,然后离开。

  大多数时候这四步不是循序渐进的,有时候甚至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对于普通人,认清眼前的情境,自己和他人,还是有借鉴作用的。

  《隐形人格》读后感(三):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是通向安全有效社交的通道

  在我阅读这本书稿期间,2017年12月20日,轰动国内的江歌案,在日本宣判,凶手陈世峰,被判有期徒刑20年。对照着书中所描写的各型人格,江歌案尤其令人唏嘘,善良的江歌已经故去,不能复生,假如她在生前,能够学会辨识人格,明白到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处理面前的困境,可能结果会有不同。

  然而世事往往这样残酷,无法假设,无法扭转,而不同的或类似的悲剧,仍然在不断发生,2017年12月10日,中兴程序员先生,选择了从高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42岁的短暂一生。没人知道在最后一刻他在想些什么,是否会后悔,他身后,留下四位老人妻子和一对年幼儿女

  同为程序员的苏享茂,本是WePhone创始人,在世纪佳缘网站遇到了翟欣欣,被骗婚,遭索要1000万元和房产赔偿,走投无路,也以跳楼身亡的悲剧收场。

  这一幕幕、一桩桩,让人痛上心头。在自我、他人、世界之间,仿佛都隔着厚厚高墙,人们在其中如同困兽,无法突围,要么被他人凶狠地杀害,要么万念俱灰自我了结。然而死亡并非结束,他们自己含恨离去,留给他们亲人的,是日日夜夜的煎熬。

  我之所以强调“安全有效社交”,就是因为,我们一向所受的是善良的阳光的教育,却对邪恶、黑暗缺少了解、疏于防范,即使反社会人格近在咫尺,也不见得能够辨识出来。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告破,凶手高承勇伏法,邻居至今不敢相信他杀了人,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沉默但是乐意帮忙的人,与邻居们的相处很和睦

  如果说,这些都还是小概率事件,普通人的生活中通常不会有这样的意外,如果说,普通人身边,也并没有潜伏着很多变态人格,的确这样说也都是成立的,对于普通人,更多的是发展路途中的挫折,生活中的各种磕绊,然而这些磕绊的发生,大大小小的纠结,其实也还是源于认知。

  古希腊谚语“人啊,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如黄钟大吕,响彻人心,然而认识自己,似乎又是非常难的事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却活在蒙昧和混沌之中。

  这本书稿我反复读了几遍,一边读,一边和我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我听说的别人的故事相印证,虽然不能说解决所有疑问,但是读完以后,感觉心里通透很多。

  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建议中,又有针对他人和自己的,如同剥洋葱一样,固然过程可能会让人痛苦流泪,但是在明白了根源之后,就会感觉洞察力突然提升,仿佛整个世界亮堂了很多。

  假如说一个人独行在黑暗里,自然会充满对未知的恐惧,那么,知识就是一盏明灯,照亮前方的路途,让人走得自信有力。《隐形人格》全书都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书中强调,“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思考和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合理正当的。”认知,不是为了去伤害,而是为了避免伤害,包括因无知而对自己产生的伤害。与其在命运里左冲右突找不到出路,还不如捧起这样的一本书。

  对于人格,先不必区分好与坏,先要了解各个维度,了解外向型人格与内向型人格、计划控与即兴选择者、思考者与感觉者的差异性事实上,每一个个体都是复杂的,在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汇聚了这些特质,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阅读的过程,仿佛手持解剖刀,无情地解剖自己,明白自己的思维和做法由何而来,应该如何改进。如果能够带着这样的思考和目的去读书,那么效果会更好。

  令人抓狂的人格类型——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令人困扰的人格类型——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令人受伤的人格类型——被动攻击型人格、凌霸型人格、反社会人格,书中简炼概括地给出一张人格地图,如何辨识?如何应对?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指引了。

  书还不止于此,又给出了“有效社交心理指南”,CAST四步法提供的四种行为“改变、接受、留下受苦、离开”和圣严法师著名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适度地坚持自我”让我再一次想起江歌,假如她明白,为了不值得的朋友挺身而出虽然看似仗义行为,却为自己招来无妄之灾,对于超级敏感的陈世峰,原本就应该特别小心。而假如更早一些,能够理性地应对刘鑫来借宿的要求,那么,就从根本上防范了悲剧发生。

  书里有很多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其实很多都可以在真实的生活里看到,这也是这本书接地气的地方,不像很多心理学著作一样,充满了术语,让人忘而生畏,它所引起的不适,主要是因为深度剖析自我和他人,而在习惯了这种不适之后,就会带来心智成长。穿越非理性的情绪,获得理性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是一本书从阅读到应用的有效过程。

  就这本书而言,我觉得典型的阅读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一位成年人,拿起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各种事情,回想起遇到过的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们,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用新学到的知识,对这些人和事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他们,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过去的事情,有些已经不可挽回,但是未来,却可以因为这种清晰的认知而变得更好,通过这种做法,一个人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减少非理性的时刻,将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对于父母来说,和自己接近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孩子一起阅读,也是有必要的,社会不是象牙塔,孩子走上社会,终究要脱离父母的翼蔽,让他们了解各型人格,了解在遇到的时候怎么应对,该闪避的时候要闪避,对孩子来说,是很必要的安全防范。

  对于职场中人来说,观察自己身边的领导、同事、客户都是什么样的人格,根据人格特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要比盲目地讲人际关系要好很多,毕竟,每个人的喜好和习惯不同,没办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想要让自己的职场生涯发展得更好,让自己的社交更安全和有效,这本书里的人格地图,是不错的工具。

  在成长的路途中,心理学知识应该成为知识结构的基石。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人会懂得如何与自我和谐相处,如何与不同人格的人打好交道,如何在挫折、危险来临时,能够辨识出来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归根结底,这是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赢得稳稳幸福的保障。

  《隐形人格》读后感(四):用这本人格地图指南审视自己 &理解他人

  当我们在浏览器中搜索“人格”这个字眼的时候,会跳出来很多的选项,排在最前面的分别是“人格分裂”、“人格魅力”、“人格障碍”、“人格测试”……透过这些关键字我们仿佛能看到很多人对于人格问题的一些好奇、疑虑与不安。 为什么有些人相处起来,我们会觉得如沐春风,而有些人却是分分钟想逃开的煎熬呢?其实这背后人格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但是人格还有好坏之分吗?也许,你看到他们尖酸刻薄或者焦虑不安的一面后,只是跟别人在背后八卦他们有多么讨厌而已。而人格并不是单一维度,把某个看似固定的维度转一面,彼此的相处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走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人格问题,不是为了去学套路、耍心机,而是能在展开交往前有几分思考,在交往时保留几分智慧,在交往后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这也是《隐形人格》这一书的重要内容:深入了解不同人格背后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掌握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隐形人格》这本书由两位资深心理医师海伦·麦格拉斯与哈泽尔·爱德华兹合作完成,因此书中的内容不单独局限于某一个人的视角,而是从“你”和“我”互动的人际交往角度来展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格,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重点内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认识不同的人格类型,减少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冲突。比如说兴高采烈地邀请同事一起吃饭看电影,结果被尴尬拒绝;约定一起出去旅行但同行的人却什么也不肯计划,一直要拖到出发前一天才准备;再比如说有老人抱着小孩想插个队时,女生好心地想着天太热了,让他们先进去吧,结果身旁的男友却觉得这是社会公德问题决不能允许。 这恰恰反映了《隐形人格》中列举的三种对人际交往有直接影响的类型维度。分别是内向与外向;计划与即兴;思考与感觉。 我们简单地看一看这三种类型维度的差异所在。第一种:内向型与外向型。内向型人格更偏向于独处,感情世界比较深深沉且丰富,不喜欢变化。但外向的人呢,乐于与人交往,喜欢丰富多彩。 第二种:计划型与即兴型人格。计划型人格希望自己的生活都在精准掌控之中,做事游刃有余;而即兴者则喜欢生活方式灵活多变,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压抑。 第三种:思考型与感觉型人格。思考型人格更倾向于寻找做事背后的逻辑,从原则和做事规矩出发;而感觉型人格则更强调自己的主观情感价值,也更多地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因此,我们之所以经常对对方感到失望、生气、甚至想大闹一场,就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这种人格类型的差异当作一回事儿,也正是因为没当一回事儿,反而变成了影响正常交往的大事儿。当对方不按照我们的套路出牌,我们会立刻觉得很受伤。但是事实上并不是你对我错的问题,只是我们想的不太一样而已。明白这一点是减少冲突与矛盾的重要前提。 但是就有人会问了,我也知道大家人格类型不一样,可我们不还是得接触吗?我还是会忍不住跟他生气,还是忍不住想吵架呀!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究竟怎么做才好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先去理解他人的人格类型特征,然后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比如外向的人喜欢分享自己的观点,喜欢与人交往,而内向的人呢则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更乐于独处。所以会导致外向的人在遇到问题时通常喜欢立刻着手解决,很难顾忌他人感受,这无意中会给内向的人很多压力,他们就会拒绝配合甚至想逃开。 这时候理解与尊重就会发挥作用了。外向的人要注意给内向的人一些时间,并且不要胡乱猜测别人的内心世界,设置期限,留出空间;内向的人呢则要给对方明确的心情提示打消对方的疑虑,"我不是对你有意见,只是现在觉得有些不好受而已"。在享受完对方给出的时间与空间让步后,要积极地面对事情跟他人协同去解决。 第二个重点是:探寻行为背后的原因,学会跟难相处的人交往 《隐形人格》书中列举了9种让人觉得难以交往甚至是带来严重伤害的的人格类型。分别是:消极型、自负型、专制型、焦虑型、强迫型、索取型、被动攻击型、霸凌型以及反社会人格。怎么样,这些人格就算单单听起来是不是都有点倒吸一口冷气? 但是不用紧张,大多数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如果我们把固定模式的危害性分为低、中、高的话,绝大部分人的危害性都属于低层级、所以你不需要草木皆兵,整天惶惶不可终日。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跟这些难搞的人相处呢? 我们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但是很多人啊,说起别人来是头头是道,却很少想过自己的某些人格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其实也一样不好。所以在指责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做的怎样。因为一旦当你真正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的时候,跟人交往前的心态就会非常平和、理智,而且说不定有些你很介意的问题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就能不药而愈了。 完成了自我人格审查之后,我们还要观察身边各类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这一点可以按照 《隐形人格》中的人格地图指南来进行判断。这一步并不简单,因为人格并不是单一维度的,区别只是在于这个人可能这种人格展示得多一些,另外一种人格展示得稍微少一些,或者他同时具有多面人格特征,但是就像我们刚刚说到的一样拨开所有的迷雾,人们仍然会有一个主要的行为模式,所以根据这个主要的行为模式来判断就好了。 接着我们要理解这些人这样做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还是拿消极型人格来举例思考,你会发现这一类人喜欢吹毛求疵或者讽刺挖苦别人,而且到处传播,难道他们仅仅是因为吃饱没事干闲得慌,或者天生就是尖酸刻薄的性格吗? 其实这些惹人生厌的行为背后,藏着他们真正的心理动机、那就是:求关注,求认可。当消极型人格者跟别人相比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顺位时,就会通过损害他人名声的方式,希望借此打败别人;而且想通过自己拥有坏消息八卦的方式吸引别人,希望借此成为大家眼中的焦点。 理解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究竟怎样智慧地跟这一类人相处。步骤可以循序渐进,过程中你要提醒自己,不要对他的消极心理妥协,保持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工作步调。 但是有两种人格,要着重划线提醒,请认清他们、并且远离。这就是霸凌型人格与反社会人格。 过程会很艰难,很崩溃,你要面对许多割舍不断的情感关联以及自我怀疑,但是请记住一定要拼尽全力摆脱纠缠,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新的人生。 第三个重点:通过自我转变与提升,实现真正的有效社交。 到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同的人格类型,也学习了怎样跟一些并不好相处的人去交往。但是其实交往的核心最后还是会回到我们自身的问题来,毕竟我们很难去改变他人,也不能插手别人的人生。当面对非常痛苦,甚至难以承受的情景时,人们通常会有四种行为来面对,这就是著名的CAST法,C代表着【改变】,A代表着接【接受】,S代表着【留下】,T代表着【离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境来选择不同的做法。 在这里想重点谈一谈【改变】这个概念。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重复走老路,重复受到情感的煎熬,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让自己升级换代过,我们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过去,要知道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着他会付出什么样的行动,所以改变自己第一步:先从自己的思维开始改变。 首先我们要去转变自己培养共情思维,从他人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坚持运用乐观思维,打开自己内心的限制,相信一切都只会变得更好;还要多运用理性思维,拒绝庸人自扰式地瞎想,实际去面对解决问题。 减少用“他必须”或者是“我应该”又或者“原本不是这样的”之类的语句,请记住,既定事实已经不能改写,你要去试着接受现实;再比如学着用“我希望”而不是“我要求”的句式,减少给自己和他人的压力;另外少用一些比如“灾难性的”“不可挽回的”,“完蛋了”等太过沉重的词汇,让自己保持冷静,别把自己的情绪推向黑暗的深渊,告诉自己一定还有空间、还有余地、还能解决。 在改变了思维模式之后,我们的行为也会跟着改变,首先我们能在行动力上提升自己。当对方发怒或者不理不睬时,我们不会再一个人惴惴不安不知道如何处理了,而是迅速采用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行动起来。 其次我们的心态更加强大了,内心笃定相信很多事情并不会真的走向毁灭,我们的感情联系也不会轻易崩坏。 最后我们对情形的判断力与掌控力也会有所提升。在情形难以控制时,我们可以先按下暂停键,搁置一会儿。想清楚责任归属,决定是要处理还是放弃。 当我们提升了自我后,就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一些很糟糕的状况时稳定自己的情绪,做到条理清晰地去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社交。 不要觉得跟难相处的人交往只是一昧地在付出,忍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收获,甚至你能够学会注意到事物的另外一面。有一些人格尽管给人带来不好的情感体验,可是他们的人格特征所造成的结果并不完全消极,比如说,很多焦虑型人格者在早期不仅不难相处,甚至还能够帮助你很多。因为他们更容易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且对一些有可能真会发生的坏事,焦虑者往往能提前做好准备。记住,人无完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当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人格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之后,运用适合的应对策略,交往也不再会是一件难事儿。

  《隐形人格》读后感(五):如何经营更好的处世之道?

  电视剧中在表现人物矛盾心情的时候,总会使用两个小人模拟意见打架的过程。一个可能是穿着黑色魔鬼长袍,拿着大叉的使坏小人;另一个可能是穿着白袍,有着好心肠的天使小人。

  两个小人在脑海中激烈辩论,都争相影响着主人的情绪。作为心情矛盾的主人来说,此刻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怎么做,都无法很好地想清楚。由于无法很好地认知自我,这位主人便会作出大径相庭的决定,比如由于缺乏信心,放弃近在眼前的机会,展现出悲观的情绪。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可能会出现误会他人,放大与他人的差异的情况,最终导致错误的行动。

  到底如何进行自我认知,从而经营更好的处世之道?澳大利亚两名心理学家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从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中,分析了分属不同特质的人会采取的行为。这三个维度是内向/外向,计划/即兴,思考/感觉。任何人都不是单一的分属于其中一个特质,这些特质都可能是我们人格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可以改变的特质。澳大利亚的这两名心理学家在《隐形人格》这本书中,从不同的人格出发,给我们指出人格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除了自我认知外,理解他人也是在经营处世之道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而这些不同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着不同人的处世之道。因此,不同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表现出的行为也会不相同。但人们很多时候总认为,对方看到事情的方式应该与自己相同,而这往往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产生。而实际上,“冲突”本身只是不同人格特质的人看事情的方式出现了“差异”,并不是什么无法容忍的事情。经营良好的处世之道的关键在于,认知自我,理解他人,尊重人与人之间人格的差异,并包容与协调差异。

  一个小故事:妻子正在厨房炒菜,此时丈夫突然跑进来,一会儿指着妻子手中的铲子说:“你炒得力气太小了,火气不够。”,一会儿又指着盐对着妻子说:“你这盐放太少了,肯定不够咸的,得放多一点。”妻子听着不耐烦了,大声喝道:“我在厨房的日子多,还是你在厨房的日子多?我会不懂煮菜吗?你这乱指划的,干扰我做菜呢!”丈夫噗呲一笑:“我在开车的时候,你也是这么指划我的,难道不干扰我开车吗?”妻子此时哑口无言。丈夫通过这一件小事情,让妻子明白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才能感同身受,理解他人。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地互相尊重呢?”只有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去尊重他人。

  从人格的具体类型上看,存在着消极型,自负型,专制型这三种让人抓狂的人格;焦虑型,强迫型,索取型这三种让人困扰的人格;被动攻击型,霸凌型,反社会型人格这三种让人受伤的人格。这些人格特质可能存在于我们自身,也可能存在于他人。《隐形人格》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以上九种人格的特质,并从自身以及他人两个角度,分析人格产生的原因,提出我们作为人格的拥有者或者面对此类人格拥有者时,应采取的行动。

  1.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不能以自己的见识去评判他人

  对于自负型人格来说,似乎自己总有比他人优越的地方。比如在工作中,自负型人格的拥有者会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抱有十足的信心,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足够好,如果上司不能赏识自己,也只是因为他人有走后门的嫌疑。

  与自豪感不一样的是,自负的人即使没什么成绩仍然会沉浸于自我认知的满足中。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展现一种不可一世的态度,无比坚持自己的观点,并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以表现自己对该领域的熟悉,从而控制着意见的走向。对于在场人员表现出的显而易见的厌恶感,他们全然不知。

  自负型人格的形成,很可能源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的不丰富。狭窄的见识让他们局限于自己的世界中,对他人所描绘的其他意见采取不接受的态度。又或者是他们本身是容易妒忌他人,且虚荣心比较强的人,希望通过在他人面前宣扬自己的成就,从而确立自己的地位。

  面对自负型人格的人,可以尝试在轻松的状态下转变话题。比如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他们回答后,继而转到其他话题上,避免在他自认为擅长的领域继续深入讨论。 又或者是采取冷淡的回应,比如抱以微笑,并只是作简单的“嗯”“啊”回答。如果他们还未能察觉到你的不耐烦,应采取忽视或者礼貌表达相反观点的方式,将他们从自我满足中拉回现实。

  如果你是自负型人格,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谦虚的态度去聆听他人的讲话。要认识到人无完人,一山还有一山高,即使在自己专业领域,也会存在着比自己更强的人。理解并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运用共情的技巧去理解他人。更重要的是要去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应局限在自己认识的世界中。

  2. 密切关注并试图去控制、改变他人的行为,属于过度控制

  焦虑型人格的人对所有事情都有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引发他们的焦虑。他们会对无法满足的需求感到恐惧,对无法控制的事情与人感到恐惧。有一些恋爱中的女生,会对无法掌握男朋友的行踪,无法控制男朋友的行为而感到恐惧,从而产生焦虑感。

  我们所有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但如果持续地感到紧张,并且长期性地焦虑,认为事情总不能如自己所愿进行,就会发生抑郁。

  焦虑型人格有一个典型的行为是,他们会去密切关注其他人的行为,并试图控制其他人的行为,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关注并且控制他人,才能让事情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从而让他们的焦虑感降低。

  面对带有控制欲望的焦虑型人格,可以使用安心的话语消除他们的焦虑。焦虑型人格的人产生焦虑的最根本原因是恐惧,如果你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那么就能让他们更加安心,从而放松对你的控制。而这种情况,会很常地出现在不肯放权的上司身上。

  如果你是焦虑型人格,应与身边的人多展开对话,消除你的恐惧。更了解你身边的人,会让你心中升起一种安心感,减少你对其他人的控制欲望。你要相信他人也有胜任事情的能力。

  《隐形人格》这本书中关于上述的分析例子还有很多,在阅读中,通过对这些人格的分析,也能让我们了解到自己性格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更好地应对,从而经营更好的处世之道。

  《隐形人格》读后感(六):知人知面更知心,是通往社交成功的坦途

  人面兽心,说的是看上去与人无害,实际却如禽兽般残忍的人。

  当杭州商人林生斌告别妻小去广州出差时,绝不会想到这竟是永别。2017年6月22日,他的妻子和三个儿女被烧死在自己家中,而纵火者就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保姆。如果林生斌夫妇能分析莫焕晶的行为模式,辨识她的人格类型,明白只有远离这种人格,才能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可能就不会有如此绝望的悲剧。

  人们常预设他人有着与自己相同的待人接物方式,这往往是沟通障碍的来源;而有时,却只看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完全拒绝沟通,看不到共同之处,造成更大的社交损失。如何理解人格差异,尊重他人的处事方式,避免家庭和职场上的潜在冲突,是有效社交的基础。这也正是《隐形人格》最想告诉你的。

  《隐形人格》是一张结构清晰的人格地图。这本书教会你分析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重点阐述九种人格障碍,并带来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交方法,可以让各位按图索骥,把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人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从而获取更好的人际关系。

  本书有两位作者,第一作者海伦·麦格拉斯是位执业心理咨询医生,还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教授,著有多本探讨社交技巧、婚恋关系与幸福人生的畅销书。第二作者哈泽尔·爱德华兹是心理咨询师,有趣的是,他著有经典童书《屋顶上的河马》系列,这本书被改编成木偶剧,电影等形式,同时,他还是位极地探险家,丰富的阅历让哈泽尔·爱德华兹深知有效社交的收益。

  #1、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

  《隐形人格》把人格特质分成三个维度,外向和内向,计划和即兴,思考和感觉,这三个维度中的倾向共同构成你的人格类型,反映出你的本能倾向。对于不同的人格特质,作者不断强调三点,人格特质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差异不是优劣的标准,相似和互补的人格特质都可以愉快共处。

  #2、九种不同的人格障碍

  按照对待社交障碍的强弱关系,本书重点阐述了在社交中需要给予共情,令人困扰的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还介绍了在社交中被厌恶嫌弃,令人抓狂的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最后还警告读者一定要远离的社交破坏者,令人受伤的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会人格。

  这九种人格障碍中最好相处的是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理解人格特征的缺点,进入他人情境,一起感同身受,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相处自然迎刃而解。

  另外,九种人格障碍还有令人讨厌,甚至抓狂的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本书告诉我们与这三种人格相处因为难以产生共鸣,很难做到共情,更不要说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最多也就能做到理解和容忍,在理解和容忍的同时,在时机合适,指出他们的不足。

  九种人格障碍中最危险的就是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会人格。这三种危险的人格障碍有格共同的特征就是隐蔽性高,难以辨识,因此伤害极大。杭州的纵火保姆莫焕晶,她赌博成瘾,从老家东莞到杭州做保姆,也是为了躲避债务纠纷,还不知悔改,多次偷盗雇主家财物变卖继续赌博,被雇主发现,要辞退她之际,冲动之下就放火烧了雇主的家,这就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他们极其擅于伪装和隐藏自己的邪恶本性,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辨认出他们。

  九种人格障碍都是社交关系中的冲突制造者,按照本书介绍的九种人格障碍特征,快速分类,精确识别,区别对待,对有效社交起着指南针一样的作用。

  #3、有效社交的心理指南

  《隐形人格》还归纳出一个面对社交困境的通用法则,被称为CAST四步法,C代表Change,A代表Accept,S代表Stay and Suffer,T代表Take off。意思就是遇到社交困境时,先改变自己去适应,然后接受不能改变的对方,并忍受这个社交困境,如无法忍受只能放弃继续交往。

  #4、共情是什么?

  “有能力并愿意与人共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纵火保姆莫焕晶就是不懂得共情的“兽”。《隐形人格》强调共情是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要素。那究竟什么是共情呢?

  中国有句老话讲“养儿方知父母恩”,就精确表达出共情的概念。自己没生孩子以前,对父母养育的艰辛最多就是口头上表达理解,只有当我们自己生了孩子后,真正体验到养育儿女的不易,才会与父母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看待养育的艰辛。这才是共情,可以看出,共情需要三个关键步骤,先理解,再共鸣,要从对方角度看问题。

  “重要的是理解并尊重差异,努力包容与协调。”共情其实就是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是高级的情商秘籍。

  社交中的高情商不仅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懂得“己所欲更勿施于人”。中国的父母经常打着“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帜来教育子女,把自己为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岂知子女也有不同的独立人格,教育子女并不是要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要知道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高情商的父母从来都是去“发现”才能,而不是去“发明”人才。这就是共情的作用。

  人格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存在即合理”,识别不同的人格,分析不同的人格,应对不同的人格,是社交中需要面对的永恒问题,其实社交最重要的原则是:既要看到人格差异是社交障碍的基础,也要懂得人格差异不是社交成功的鸿沟。

  《隐形人格》读后感(七):人人都该拥有的“社交良药”

  

01

刚拿到《隐形人格》这本书的时候,着实被它的黑色封面和书名惊吓到了。这种酷酷的外形和很有隐秘感的命名,莫名给人一种“暗黑”的感觉,让我一度以为这是一本偏小众的心理治疗类的书籍,久久没敢打开读内文。

  当有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通读目录、序言和前言之后,才发现这真心是一本人人都应该拥有的心理学书籍!

  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总会发现自身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完美,因此“人人都有病”成为一个通行的观点。有人把这种“病”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人把它归结为后天的经历……不管形成过程如何,我们终是成为现在的自己。

  怎样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并有效处理好自身与周边人际的关系?

  这本书《隐形人格》,很系统地给出了我们答案。

02

  《隐形人格》共有两位作者。其中一位是海伦·麦格拉斯,他本身就是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医生,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教授,在社交技巧、婚恋关系与幸福人生等相关领域颇有研究。

  另一位作者是哈泽尔·爱德华兹,她不仅是心理咨询师,还是一名很受欢迎的作家。值得一提的是, 2001年,她完成冰上作家的探险历程之后,南极基地特别引入《隐形人格》作为参考读物。

  因此,《隐形人格》一书不仅具有心理疗愈功能,还有很好的阅读体验。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共有17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维度,帮助我们理清人格特质,分析了九种常见人格,并给出了相应的自我疗愈,及与他人相处的恰当建议。

03

  一、你了解自己和周边的人么?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蠢问题。

  但是,你知道么?在世界第一咨询公司——麦肯锡,在组队做项目之前,会让项目组内的每个人先做一个人格测试(MBTI)。目的就在于,让彼此更加了解,方便更好的团队合作。

  汇聚了众多聪明人的麦肯锡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是不是应该也加深一下对自身和周边人的了解?

  《隐形人格》一书,选取MBTI中对人格特质和社交影响较大的三个维度:内向/外向、计划/即兴、思考/感觉,帮我们理清人格类型。你可以根据特性,一一对照,找出自己和周边人属于什么类型。

  比如:

  你很喜欢安静独处,喜欢从内心反省和独处中恢复能量,那你就是内向型;你的同伴,非常自来熟,喜欢多说少听,那TA就是外向型。

  假期到了,你一定要做好旅行攻略,确保一切万无一失之后,才敢出行。那么,你就是个计划控;而你的伙伴,喜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偶遇的惊喜,那么,TA就是一个即兴选择型。

  当一件事发生,需要做出一个决定。你习惯听从内心的感觉做决定。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一个感觉型;而你的同伴,则要细致查看事情发生的逻辑,根据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那么,TA就是一个思考者。

  性格本身无所谓好坏,每种性格在不同情境里,都有自己的优劣势。了解了自身和周边人,可以选择更舒适的方式和他人相处。这也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怠”的一种解读。

  二、通常都有哪些人格?每种人格应如何自我疗愈或与之相处?

  除了基础维度的分析外,《隐形人格》还将视角拓展,从人际关系角度提炼出一张简明的人格地图。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为我们展示了三个大类,九种特性的人格。它们分别是:

  1、令人抓狂的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

  2、令人困扰的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

  3、令人受伤的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会人格。

  在具体的每种人格的分析中,作者一一进行了典型行为分析,产生的原因透析,自我疗愈方法和人际交往的应对建议。

  以消极型人格为例,拥有这种人格特性的人,在生活中的典型行为是,总是会不断挑刺、抱怨。和他们待在一起,会让你感觉整个世界都晦暗下来,他们的视角总是只能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一面,总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得到的不够多。

  而据研究,这种人格的养成主要来自于他们较低的自尊心、期望以此方式来获得认可等原因。医学上认为这种消极抱怨的行为很可能是早期抑郁症的表现之一。

  2009年,《不抱怨的世界》一书风行一时,也是由于这种人格在社会中的广泛存在。

  如果你有消极人格特性,如何才能改变?首先就是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多种提醒方式和理性对话,促使自己停止抱怨,开始积极行动。比如:《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通过一支手环,一本书,来从行动和心智两方面,改善个人行为。

  若你身边有这种人格的人存在,并且大受其苦。你可以适当地避开他们,在不得不相处的空间里,有意识地抵抗消极,用积极的态度和能量去帮助他们改善。

  除了消极型人格,我们会发现,书中所列的每种人格都会对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形成现象级事件。比如,当前社会的普遍焦虑,是不是由焦虑型人格主导并传染给更多人?校园霸凌事件的主要施暴者,是不是本身就是霸凌人格?还有江哥案等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因为谋害者本身就是反社会人格?现实中他们有什么特性,我们如何在社交中有效辨识他们,保护自身安全?……

  《隐形人格》通过对每一种人格的详细解析,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心理健康程度,掌握更适用的人际关系技巧,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三、如何处理令人痛苦的人际关系?

  既然社会中的各种人格,如此多元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和恰如其分地和他人相处?作者提出了三种建议。

  1、CAST法

  这种方法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为前提,在应对每一种痛苦的人际关系时,我们都有四种行为可以选择:改变(change)、接受(accept)、留下受苦(stay and suffer)、离开(take off)。

  每一种选择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改变就是通过自身的改变,引导他人改变,进而优化关系。比如,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

  接受,就是接受现实,让自己的心态发生改变到可以忍耐,从而提升相处相适度。这个方法的典型例子就是特雷莎修女了。她的信条,集中体现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向善向好的心态。

  留下受苦,可能是最遭的一种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之前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持续被家暴的妻子,因为心理依赖而不能离开家门。

  离开,顾名思义,即放弃对关系的改造,完全结束关系。这种方式最为普遍的例子,就是夫妻双方“一拍两散,各自欢喜”。

  2、运用理性思维

  在面对一段难搞的人际关系时,运用理性思维可以让我们不那么难受。因为,理性本身可以让我们抛却情绪的影响,直接看向目标。

  而要做到理性,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管理情绪,锻炼思维,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加聚焦在事实本身,不受情绪干扰,为赢得目标而努力。

  邓亚萍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夺得四枚奥运金牌的人,就是凭借着她出色的情绪管理能力,理性的应对态度,临危不乱的大将气质,确保了她稳定而完美的发挥。

  3、适度坚持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开心,是因为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断追求着别人对我们认可。因此,我们总是像个卑微的奴才一样去满足别人的需求。由此,我们自己也会倍感压抑,非常辛苦。

  这种情况,社会上流行的叫法,称之为“讨好型人格”。这一特性广泛存在于很多优秀人才的身上,比如蒋方舟就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曾经是“讨好型人格”,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一味讨好对方,以期待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后来,她将自己放逐在日本一年,跳出来回顾各种关系,才逐渐治愈。

  因此,讨好型人格,让我们在负荷各种压力之外,还徒增了给予自己的更多的压力,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这就需要我们适度地坚持自我,为自己而活,才能活得更轻松,活出我们期望的样子。

  《隐形人格》读后感(八):世界太复杂,你说单纯很难

  中国的傩起源甚早,历史悠长。西周时期祭祀之风盛行,上至帝王下到寻常百姓十分重视,规模雄大,庄严隆重。巫师佩戴面具,仅露双眼,动作浮夸的跳着傩舞,目的是驱除疫鬼,祈祷苍天保佑国泰民安。

  这种戴着面具,神秘而古老的祭祀,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被人们不断的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人们驾驭面具之上的目的,更认知面具下的本质,使得面具之下一览无遗,使得它已不复当初的神秘,膜拜了。

  话又说回来了,现在的社会是个崇尚科技的时代,虽然少了这种装神弄鬼的面具,但是多了一张人皮面具。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皮囊,于是也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数以亿计的人,就有数以亿种的套路。

  可见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难以揣摩。它们更为隐形神秘,更为变幻多端,如果你不去认知人格的奥秘,辨别他人的人格特征,又怎么能深层次自我了解,剖析他人背后?又怎么能人际交往中权衡两端呢呢?不奢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至少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

  《隐形人格:思维和行为背后的任何奥秘》是由2名澳大利亚作家海伦.麦格拉斯以及哈泽尔.爱德华兹著写的。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先从三个维度解释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背后因素;接着进一步挖掘9种人格类型,探索隐藏的奥秘,达到自我了解以及了解他人;最后列出三个社交指南,有效应对社交过程。

  从小到大,我们涉及掠取过不少心理作品,但是探索人格心理的步伐却从未止步,我们在交往过程中的思维和行为,大脑给出处理方式未必次次如意。我们远远还不够,不要放弃每一次的阅读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机会。

  另外,本书几乎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名词,语言平铺直述,简单易懂。书中案例,阅读者基本可以对号入座,家庭伴侣,父母子女,职场同事等,绝大部分的问题是重复又重复发生,为什么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以至于周而复始出现同类问题。那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始作俑者—背后的人格,本书就是这样活生生的解剖我们的生活,才会感同身受。

  01.三个维度,分析引起冲突的差异

  首先来解释一下何为三维,包括外向与内向、计划与即兴、思考与感觉的人格特征。简单看出,三维是呈对立关系,但是这种对立关系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它受阅历,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会改变这种倾向性。

  如,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在北大期间,由于农村出身,普通话一言难尽,英语平庸,致使他沉默寡言,遭人冷落,是他人眼中的异类,这个时候的俞敏洪应该归属为内向型人格。推及至今,人生的成功,励志经典演讲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内向的小子。可见,只要收到因子的诱发,人格特征会发生倾向转变。

  另外《隐形人格》本书认为不同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但是合理正当的,每一个个体彼此间都存在差异,切莫先入为主认为是缺陷。

  这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经典名言,‘存在即合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都有这样一个认知,这仅仅只是存在一个差异,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每一个人都需要理解,尊重,接纳不一样的人格特征,包容出现的行为模式,而不是嘲讽,责骂或冷眼相待。或许校园暴力不会屡屡发生,越演越烈。

  接下来是外向与内向、计划与即兴、思考与感觉。人们根据特性,划分自己的人格特征

  第一,内向与外向,获取力量的方向。首先我们先自我分析,你是什么人格特征。外向的人一般自来熟,心直口快,说话和行为多变,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等;反之内向的人通常喜欢独处,三思后行,保持沉默还克制内敛等。

  第二,计划与即兴,生活方式的方向。按照惯例,先自我辨识你是何种人格特征。计划者工作生活井然有序,事情有预见性,遵守约定,常规等;对立的即兴者弹性的生活方式,随遇而安,潇洒随性,做事懒散临时,遇事多变等。

  第三,思考与感觉,基础决定的方向。显而易见,思考者以客观事实为逻辑,重视公平公正,冷酷无情等,感觉者以主观意识为判断,关注他人内心,注重情感等。

  《隐形人格》表明,这些维度当中,没有谁比谁更好,如果中和两者,无疑是最好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像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我们原本有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但当两人结合,为了更和谐长久的生活,自愿放弃原本的一些己见与方式。

  这无异于等同于‘求同存异’,放下我们的意识形态偏见,即是作者所说的差异,追求共同的利益。我们常说,磨合磨合,原来指的是机器,有意的安排磨损,使配合件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转。现在用的更多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的磨合,人格特征的差异,更需要我们用心去磨合。

  02.九种人格,巧妙应对人际交往的过程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不少,虽然大部分人都是阳光,友好。但不乏也有这样的人,难以相处、悲观消极、专制独横等等。都曾经令人抓狂,困扰,受伤过,我不是一个容易受伤的女人,但是世界太复杂,你说单纯很难。

  首先,令人抓狂人人格,这当中包括消极人格,自负人格,专制人格。

  我们都曾批评他人,怨人忧天,满腹牢骚等行为,若行为频率过于密集就形成消极人格。我们的工作伙伴中或多或少也会遇到消极的人,总是说这个人不好,那去挑那个人的刺,从来不自我反省,时间久了令人感到厌烦。

  还有我们接触过自以为是,优越感十足,高高自上,不可一世的人,这些令人讨厌的家伙就是十足的自负型人格。

  也或许有些人特别喜欢替人拿主意,滥用职权,死守陈规律令,抠字眼等,这类型的人就是的专制型人格。生活中也不少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

  《隐形人格》认为,这些人格特征都有一些典型行为,通过辨识,找出应对方法,你的人际交往或许如鱼得水。

  其次,令人受伤的人格,也细分为三小类,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性人格。

  焦虑者过于杞人忧天,敏感多疑,有许多过度性行为,焦虑症比较严重时还会经常失眠,不但让自己身处象牙塔,同样困扰他人。

  而强迫型的行为有,固执死板、己见、自私无情,过分关注细节,难以与他们共情相处。

  索取型人过于害怕被人抛弃,有仇必报,这让我想起金庸小说中的李莫愁,被陆展元抛弃后,为爱走火入魔,疯狂报复。还有一种是自小还宠坏了的孩子。

  最后,令人受伤的人格类型,分别是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会人格。

  被动攻击型的不愿面对他人直言相告,用消极行为抵抗,蓄意破坏,用阴险狡诈的手段报复。老祖宗的话,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不然则呢死的都不值。不过作者认为,若是轻微的症状,表示还能抢救一下,但是过度的话,又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他们不可能有明显的改变

  紧接是霸凌型人格,霸凌在孩童时期,表现为拉帮结派欺负弱小,故意造成他人心理和身材受伤痛苦;与成年后对比,职场的霸凌手段显得更为高超,善于操控。他们缺少同情心,特别是男人更能欺负人,任由其发展,最终会发展成反社会人格。

  那么反社会人格,显然是更可怕的,反社会=恶人,他们冷血无情,不辨是非,冲动的魔鬼支配着他们。可他们外表以及社交过程与常人无异,难以分辨。江歌案中的杀人犯,陈世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谁曾想到此人如此凶狠残忍,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隐形人格》认为,反社会人格形成与遗传、成长。环境三个因素影响而成,他们在犯事后被逮捕,仍是若无其事,冷静过头。并且他们是没得救的,遇到这种人,珍爱生命,远离反社会人。

  不要去幻想,令人受伤型人格,会发生改变,他们的思维已经定型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基本动摇不了他人,通过本书学会辨识,你就能嗅到危险的信号,早点看清他们的真面目,远离他人,好好的保护自己更重要

  03.3个指南,有效应对社交过程

  细数,9种人格。无一不是令人不快的,恰恰反应出屋面急需被拯救或自救。

  《隐形人格》给四个选择,即使CAST,改变、接受、留下受苦、离开。

  这里所谓的改变,你以为是改变他人吗?不,而是自我改变想法。真真是应了佛教一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他人,只能从自身调节我们思维,催眠我们的行为,直至你感觉无法忍受,再留下受苦。

  阅读《隐形人格》,十分认可的一步,离开。本书认为你再留下来,可能令自己更受伤害,不如离开。是的,既然三观不合,气场不对,倒不如离开,寻找磁场相似伙伴。另外乐观的情绪有助于我们看向光明,就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另外,假设你自我检查,发生自己的人格差异太大了,你可以尝试挑战非理性思维,控制你的情绪,就像我们处于挣扎阶段,总有恶魔与天使在对话。理性思维是符合逻辑的,来源现实,反思现实。它让你的行为,你的人际关系变得看起来,也可以很美好,至少不是糟糕,令人难以接受。

  最后,适度坚持自我。《隐形人格》先解释一个误区:我们有人为自己或他人挺身而出,与人对峙,这是一种攻击型和敌意,不是坚持自我。

  坚持自我应该是表明自己的主张立场,不攻击或侵犯他人的权利。如同伏尔泰的一句至理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前提条件。而无法坚持自我的人一般尊在过于害怕失去,过分在乎他人看法。

  我们的社交方式多种多样,网络的发展,彼此虽是陌生,却能了解不少个人信息,这是恐怖的一件事,不怕万一,就怕一万。

  这张巨大的社会面具,世界复杂,你的单纯,不是你有效的保护膜。你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解读人格类型,洞察他人背后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为了自我保护,为了防患于未然。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隐形人格》读后感(九):看清自己,比了看透别人更重要

  非洲有句谚语:“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看清自己远比看透别人更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别人的背脊,却看不见自己的背脊。

  在生活中,我们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旁人就会安慰说:我们要懂得理解他人,要去体谅别人的难处。或许别人有不得已的苦衷呢。以至于我们常常想要去研究各种各样的办法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去看透别人的心,看看他的脑子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要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往往我们都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想要理解别人。想想都觉得有点可笑,但我们都是这么去做的,直到我看了《隐形人格》之后,我才意识到:看清自己,远比看透别人更重要

  《隐形人格》的作者是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麦格拉斯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爱德华兹是心理咨询师,有趣的是,在她于2001年完成兵行作家的探险历程之后,南极基地引入了《隐形人格》作为参考读物。知名的IP大本营创始人,秋叶PPT的创始人秋叶说:“很多人在现实中温文尔雅,在网络上却表现得冲动莽撞。有人说这是因为虚拟网络更容易让人放下伪装,但有没有想过人伪装自己到底要掩盖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内在冲突。”而这本《隐型人格》这是为我们揭露了不同行为背后的人格奥秘

  《隐形人格》中介绍了13种人格,从这些人格中,或多或少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外向型人格与内向型人格,而当只有碰到自己喜欢的话题的时候,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去跟别人畅谈。这是外向还是内向?没有人是绝对的外向也没有人是绝对的内向。人都是外向和内向的综合体。关于不同的人格,背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所好奇的。当有一天,我们看到一个人做着一件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仔细一想,或许只是我们的人格不一样,存在差异,这样我们就不会去与人产生冲突。我们会懂得开导自己,从而才会去理解别人。

  《隐型人格》中有一种人格叫反社会人格,这种人格做的事情都是一些在我们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这类人,以偷情为乐、以欺骗别人为乐。这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是无法理解的,甚至要是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可能会和这样的人发生冲突。但是只要一定你理解反社会人格这种人格的行为和思维。你就不会这么生气了。反社会人格是由于遗传因素,还有环境因素所造成的。这样的人缺少共情的能力,通常是由于小时候的经历或者他的家庭中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存在,这样下一代出现反社会人格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我们总是热衷于通过心理学去看透别人的内心,却忘了心理学首先是要先看透自己,才能够去看透别人,只有先认清自己的内心,才能够通过共情能力,去看透别人的内心。而《隐形人格》这本书中,恰恰就是讲述了各种不同人格背后的行为以及思维,通过了解不同的人格背后的行为以及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别人,更好的发挥我们的共情能力,从而去看透别人的内心,一旦我们拥有共情能力,能够理解我们和其他人在做某件事情上的差异的时候,我们将不会再去与人发生冲突,因为这是两种不同人格的差异,而不仅仅只是我和你两个人之间的差异

  同时《隐形人格》中还介绍了CAST四步法,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进行社交,改变、接受、留下受苦、离开。这就跟电影《摆渡人》中,摆渡别人的方法是一样的。有过失恋经历的人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走出失恋的过程,你会发现与CAST四步法很相似,首先是做尽一切的办法去改变失恋这件事情,最后发现无法改变,那就只能接受这个事情,偶然还会回想起来过往的甜蜜,但这时候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留下受苦了,最终你会承认这个事情,并且最终走出失恋。

《隐形人格》思维导图

  当我们认清了自己,拥有了共情能力,这时候再去看透别人也就不会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先认清自己远比我们去看透别人更重要,先看透自己才能看透别人。两个人的冲突,是两种人格背后的差异,而不仅仅只是两个人我和你的冲突。

  深度的思考,深入的读书,一书一世界。我是深度读书,公众号:深度读书了吗(shendudushu),欢迎你一起来思考这个世界!

  《隐形人格》读后感(十):这个年纪,最怕自己成为两种人!

  越来越大之后,越发觉得自己要为内心的平静负责。所以会做很多的努力。当生活给了我它无私的阳光,我是那么感激和欢愉。而当有人把我的阳光挡住,我会像个被仙人球扎到的刺猬一样,想要做出回击。可我又怕了,一次两次的反击不要紧,但养成习惯,我也成为那两种人,生活该怎么继续?

  总会翻看很多心理学书籍,但基本上除了教授我们如何辨别“他们”的行为表现,就戛然而止什么都没有了,那我们该怎么做?如果一定要和“他们”接触和生活,我们应该如何维持人际关系?承受那些行为的时候,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自己?

  《隐形人格》的介绍里就白纸黑字的写着,这本书不仅分析问题,而且会给出解决方法。于是我立刻就入手了。

  书名上在两位作者——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的前面,有个括号标注了一个(澳),原来都是澳大利亚人。这倒是我第一次看澳大利亚人写的书。他们的工作都是围绕心理咨询和治疗的。

  《隐形人格》一共介绍了9种人格,不过这并不是我们做性格测试的那9种。两位作者是按照普通人在面对那种人格时,会有什么感受的角度划分的。一共三类,有让人抓狂的人格、让人困扰的人格和让人受伤的人格。

  不妨这里我们也试一下自己来分类,看看我们的感受和作者划分的是不是一样?

  1. 想象一下我们对面的这三个人,ta随时都散发着消极的态度,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抱怨生活和挖苦别人;ta自负又傲慢,认为别人是百般皆下品,唯有自己高;ta态度专横、一定要别人臣服在自己的脚下。这个时候我们是什么感觉?抓狂、困扰还是受伤?

  2. 对面的人现在换了,不是相亲啊,是相人。好,你看见ta每时每刻都在焦虑、担心和恐惧,明明什么事儿都没有;ta对于细节特别的较真儿,不仅强迫别人也强迫自己;ta会向别人不停地索取时间、陪伴,上一秒把人说成观世音菩萨,下一秒就把人说成阎罗王。这个时候我们又是什么感觉呢?抓狂、困扰还是受伤?

  3. 现在朝我们迎面走来的是另一波人。Ta总抱怨自己不被赏识,会背地里偷偷摸摸地攻击人;ta第一眼就可以识别出什么人是弱小的,那样好欺负、霸凌;还有‘不会眨眼’的反社会人格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又有什么感觉呢?抓狂、困扰还是受伤?

  :每一种人格都不会只有这么一点特征,《隐形人格》里把每一种人格的行为表现都描述的很仔细,我只是举出其中一两点,具体地可以看书。

  好了,揭晓答案。

  第一种:消极、自负和专制型人格,ta们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或者工作,是让我们抓狂的人格类型。

  第二种:焦虑、强迫和索取型人格,不明白ta们为什么总是紧绷着,是让我们困扰的人格类型。

  第三种:被动攻击型、霸凌型和反社会人格,毫无疑问,是让我们受伤的人格类型。

  你猜对了吗?

  还有一点很正常也很怪异。第一次看上面那些人格名称的时候是什么反应?和我一样会主观判断他们不像好人吗?正常的是我们会感觉自己距离那些人格很遥远,怪异的是那些性格在我们的身上基本也都有。

  这就是为什么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经常感觉到痛。因为看到每种性格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影子。就像以前听学心理学的朋友说的,在她学每一种人格类型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自己就是、自己好像,然后觉得自己很差劲,对余生都不报希望了。我当时还笑她,但这下我能体会她的感受了。

  不过针对这一点《隐形人格》的作者像是早有预料,书里也说了,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能够面对、接受和克服问题,而且“他们”在积极改变之后,也有很大可能恢复正常。

  那么我仍然害怕的两种人是什么人格呢?

  就是负能量的——消极型人格,和狭隘的——被动攻击型人格。

  首先我知道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人格, 书里也说了,被动攻击型人格可能发展成人格障碍。 但又觉得他们十分相似。因为和他们接触会防不胜防,比如说会毫无预兆地就开始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出言不讳地诋毁大家都认识的人、用词尖锐不顾及别人感受、还有就是你知道他们会这么对待别人,也就会这么对待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他们待得时候久了,也会变得不喜欢自己,厌恶这个世界。这样下去,不仅损己,而且害人。

  所以我根据自己上面的预判,整理了《隐形人格》里的内容,进行了两种人格的对照。依次是两种人格的行为特征、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我们该如何面对有那种人格的人、如果我们也有一些倾向该怎么做、以及能否改变。

两种人格的行为特征

  看到这些行为特征,从中不难发现自己的身影,我想是在寻求利益或权利的时候,是不是我们多少不会使用更好的方法?

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我能看到的,是他们的关注点都在外界。当然我不是在抨击,我们都应该在乎些别人的感受,但不是过于在乎别人的反应。不由地想起一句话:我们无法浪费时间,我们浪费的只是我们自己。

如何面对有这两种人格特征的人?

  和他们相处的时候需要理智,但和任何人相处都是理智些的好。维护自己的主张,不被他人影响。像是那句:“最好的攻击就是防守。”

如果你也有一些倾向的话该怎么做?

  大多数人都不是,但生活中总会有些磕磕绊绊,如果借鉴这些方法,那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更好地管控自己的情绪。很值得思考和拿来用。

人格障碍需要专业人士介入

  有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带动消极的人乐观一点,但任何改变,都需要发自内心。不如把方法分享给别人,我们先做到尊重和理解。

  从上面的“如果你也是”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种可以变得更加积极的方法,而且《隐形人格》在解决问题的方面介绍得很充分,就有了点小确幸,像是一只被乌龟捞出来的井底之蛙。

  我知道我还是怕自己成为那两种人,也可以说是一种,就是满怀负能量的偏激的人。但我知道再面对他们的时候该怎么做了,而且也知道,我手中,有足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