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物生活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10篇

2022-04-22 03:3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10篇

  《动物生活史》是一本由[英]约翰·亚瑟·汤姆森(John. Arthur Thomso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一):赞美生命的纸上纪录片

  我曾经在纪录片《天地玄黄》中写下短评:“天地有大美,静思甘如饴 ”。而读到这本《动物生活史》我曾经写下的话再次跃入我的脑海,《天地玄黄》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而《动物生活史》是那个电影电视还不发达年代的纸上纪录片,记录着动物日常生活。我们这一代的人童年记忆里都有一部《动物世界》,直到现在听到赵忠祥老师“冰河解冻,彩蝶纷飞,狗熊撒欢。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是交配的好季节”我都会会心一笑,观看《动物世界》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而读到这本《动物生活史》也是一件让人感受生命美好的事,这个世界不仅是人类的世界,这个地球也是各种动物生物的地球。一花一叶一草一木,清晨的蝉鸣晚霞中归巢的小鸟都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动物生活史》就是赞美生命的诗,就是忠实记录动物日常生活的纸上纪录片。

  在读《海底两万里》时我们乘着鹦鹉螺号跟着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去往大洋深处,让我最惊诧的不是他们惊险奇遇,而吸引我的却是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和那神奇的鱼群和海底生物。而读到这本《动物生活史》让我似乎找到了阅读《海底两万里》那样的快感。阿龙纳斯是凡尔纳虚构的博物学家,而《动物生活史》的作者,约翰•亚瑟•汤姆森爵士是一位真正的英国博物学家,自然学家。他通过对动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用生动优美的笔触真实的还原了动物的日常生活,不像一般科普著作那样乏味和古板,汤姆森爵士的文字更贴近于描写动物的优美散文。同时新星出版社非常用心的配以65幅手绘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本书记43万字,是公认的媲美法布尔《昆虫记》与布封《自然史》的科普经典。之所以之前没有在中国获得与另外两部作品比肩的声誉,是由于之前并未译介到大陆。新星获得版权之后是根据英国出版的《动物生活史》1930年版进行的翻译。

  汤姆森爵士开篇点题,在序言中即表示:“研究博物学有许多有效途径,而最容易成功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观察动物的日常生活,并研究它们个字是怎样解决觅食、寻偶、地盘、种族这四大永久性问题的,同时这也是这本书的研究主题。”,本书不像一些科普类著作由于作者的经历科研水平等问题往往夹着着一些臆想猜测和杜撰。汤姆森爵士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观察、调研以及严谨地生物学思维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不亚于现在BBC、Discovery Channel那样细致忠实地对我们一起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的伙伴动物们的记录。

  本书重点讲述了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和蜘蛛。因为它们是我们最常见也最常接触的生物种类。当然读这本书注定是个长知识的过程,有太多太多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动物通过作者的笔触烙印进我们的脑海。例如眼镜猴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只有9~12厘米长,150克重,长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以蟋蟀为食。讲到“潜鸟是一种最勇敢的鸟,在北方多冰的水面上,它毫不在意;它的潜水是一个急促的筋斗;潜鸟是海鸟中最美丽的一种。”有棋盘格的花纹。然而提到我们熟悉的动物时,汤姆森爵士又会通过细致观察,生动的讲述一些不易察觉的特性,水獭能够保持年轻是因为“水獭是上帝创造的最会嬉戏的生物”。大象虽然温顺聪明,但是它也“有认识人的好记性,若人们虐待和伤害过它,即使隔了很久之后,它依然能认出来,并加以报复”。

  《动物生活史》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动物百科全书类的科普经典。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敬畏生命,发自内心地去赞美生命,更加珍惜我们这个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地与动物相处。动物有它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我们只要不去伤害它,它一般也不会对我们有攻击行为。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推荐大家阅读,多花一点时间去欣赏这部赞美生命的纸上纪录片。最后还是开篇那句,天地有大美,静思甘如饴。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二):周作人鼎力推荐——《动物生活史》

  人类亦是动物,人类在书写历史,而动物也在演绎传奇。

  万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共荣共存。

  当人类都渐渐迷惘于水泥大道上,或高楼泥砖间,动物的生命演化却也悄然发生,看似神秘、却生生不息。

  于是我们说,人类应当向动物致敬,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生命的传奇。

  万物闪烁灵性,生命演出大戏。

  每一种动物,如同人类,都在生命的大戏中扮演着轻重不同的角色。

  它们的故事,不了解就显得神秘,共享后便成为生命中最深刻的快乐。

  约翰•亚瑟•汤姆森(John. Arthur Thomson)爵士,苏格兰著名自然学家。1861年7月8日出生于苏格兰,曾于1893年至1899年,1899年至1930年分别在英国皇家兽医学院和阿伯丁大学任教。

  1930年,英国王室授予他爵士爵位,以表彰他在博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他的著作试图调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认为“生命无处不在”,主张整体性生物学,强调自然界共生和合作的重要。1933年2月12日,汤姆森爵士辞世。

  抛却这些空洞的名号,汤姆森爵士更有细腻的观察力和优美的文笔。《动物生活史》便如优雅的英伦绅士,将属于动物的、那些你未知的秘密娓娓道来。

  汤姆森爵士眼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剧场,华幕之下,每一个生物体都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一出生命大戏已经上演许久,甚至不在我们所能探究的范围之中,却会一直继续下去。

  书中,汤姆森爵士都竭力将每一种动物都以极温和的笔触描绘出来。如在写到“英国最美丽的哺乳动物”——马鹿的时候,汤姆森爵士写道:“……雄鹿常住在较高的地方,我们常看见它们直立在山脊上,映着天空,如同一座黑色的半面像……”这美丽的朋友,在汤姆森爵士的笔下便也透出如他本人般优雅,像是他熟知的绅士朋友。

  汤姆森爵士细致的观察力在书中尽数得到体现,尤以在描写各种动作时十分娴熟而生动,且无论陆上活动或水中活动都一视同仁。如鼩鼱的特殊成员水鼩鼱,或许也是由于自身的美丽,汤姆森爵士对它们的描写也极尽赞美。“……它们是美丽的动物,毛皮上面柔黑,而下面是白色的。它们的泳姿很好看,身体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面上,不会掀起一些涟波。它们能如此是因足趾上长有硬毛,尾巴的两旁也有,而且尾巴可以作为舵使用。……它们是机敏的潜水者,常在河底转动卧着的小石来寻找食物。垫着草的窝构筑在堤中窟穴的尽头,窝中幼小的水鼩鼱美丽可爱……”

  除却这些优雅的细节描写,汤姆森爵士在书中也不时流露出令人返璞归真的童趣。如在描写企鹅时,书中的片段则生动而令人忍俊不禁:“……企鹅在陆地上非常笨拙,它们腿上的皮直包到足部,身体上重下轻,因此行走蹒跚,样子好像肥胖的小孩,‘每分钟走130步,每步约6英寸,每小时只走0.66英里。’屡屡扑开两翼,挺胸向前,它们的翅膀好像在水中一样,两只脚如同推进器。‘企鹅逃走时仓促的情形是任何动物所不及的。它伸长了头颈,两只翅膀扇动,好像风车上的帆,身体忽左忽右,因其短足常常倾跌,而同时又急于前进不顾一切。全身笼罩着忧愁,屡跌屡起,好似带着大捆的东西。它侥幸逃走,是由于追者失声发笑放松了追赶,而不是真因为它的快步而得以逃脱。’……”这样几近描写一个纯稚孩童的笔触,为这样一本科普性读物更增添了趣味。

  此外,我们还不难注意到,在上文中也有准确的数字引用,让整部书真实而可信。若你想了解雉鸟的孵伏时间、或是产卵数量,又或者你希望知道如犎牛这类一度濒危的物种的生活习性,汤姆森爵士都会在书中一一为你解惑。

  汤姆森爵士同样借大量的引用,来丰实自己书中伙伴们的形象。“……奥斯瓦德(Mr. Oswald)在书中写道,墨西哥的树懒对于大小敌害一律降服。‘它任由你提起它的爪,你放手,它也放下。如果你刺戳它,它发出一种悲叹声,似乎对于尘世的痛苦一概地表示一种悲哀,而不是特意为你的刺戳它而发的。如果一条狗咬它,或在长时间饥饿后给它一片食物,又重新从它的口中夺去,它将慢吞吞地旋转它的头,然后它心里好像渐渐地明白过来那种耻辱,它发出一种渐次增高的呼声,与电锯的呼呼声和蜜蜂的嗡嗡声非常相似。’在《河边博物学》(Riverside Natural History)一书中(上面所引的例子,就是源自这本书)说,树懒在林间的叫声,好像一种‘拖长而震颤的悲欢,好像一种怪鸱的叫声,或像一条看家狗悲伤的哀叫’。……”即便没有机会亲身观察的场景,也可由先人的绝妙好辞生动呈现出来,在你脑海中便也能浮现出幽幽林间、那无人知晓的绝望了。

  已经说过,汤姆森爵士认为,生命无处不在,而生活也因此而美好或失落。在书中“生物的驳杂”一段,汤姆森爵士以长段的排比列举,为我们书写了一幅有关生活的细微感动。“……有些事物是很感人的:像大群的绵羊走过,大约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走完;像白嘴鸦(Rooks)集合了一大群,能使一块田变黑;夜间椋鸟(Stalings)成千成万在它们的栖息地上面飞绕,好像从火山口喷出的热灰团一般;成群的鲭鱼;云集的飞蜂;我们在大蚁垤上看见的蚁队;我们整下午划船看见过的行进中的水母群等……”

  《动物生活史》便如一本记述老友琐碎日光的手札,丰实却并不令你厌倦,每一处细节都为你讲述琐碎中的美好。若为沉沦于痛苦的水泥立方体空间中烦闷不豫,不如捧此长卷细细品读,你总能在广袤的自然界找到一位与你投缘的伙伴,走出那方窄窄的生活区域,让他们共你畅游。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三):世界这么大,好想去看看

  关于动物的科普,追溯到最早要属小时候看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一个个问题配上精美的彩图,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再大些,便开始看赵忠祥配音的《动物世界》,只觉得动物的世界远比我想象得大,幻想一天走遍世界去看看真实的动物。现在已经成人,走遍世界看动物的梦想没有实现,甚至已渐渐淡忘,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读到了这本《动物生活史》。

  《动物生活史》的作者约翰•亚瑟•汤姆森是苏格兰著名的自然学家,英国王室为表彰他在博物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授予他爵士爵位。作为自然学家的汤姆森写作《动物生活史》,自然也带着学者的严谨,对各类动物的评述不靠自己的臆想,而是依靠研究本类动物的其他专业学者的大量实验来论证。他从不轻易下任何一个结论,每一个结论都是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推理,处处体现严密性和逻辑性。如在写大猩猩约翰把报纸垫在坎宁汉女士腿上的行为,换做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大猩猩聪明的表现。但是作者却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继续细究“大猩猩是否见过坎宁汉女士把报纸铺在衣橱的抽屉底下,或用隔板垫过,更要细究细问的是坎宁汉女士用刷子给约翰梳洗时是不是常常穿围裙”,读完这段,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耐心,他不仅仅看实验的表象,还要做仔细的推敲深究。

  可喜的是,作为博物学著作的《动物生活史》读来并不枯燥,作者以一种平视的眼光讲述动物的故事,文字中渗透着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使本书变得充满文学艺术性且饶有趣味。如在讲述云雀时,作者引用了雪莱、梅雷迪思、莎士比亚等人的诗句;在讲述龟时,作者用“小心开慢车的生活规则”来形容龟的“审慎”;在讲述鹦鹉时,作者引用了鹦鹉比赛说话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同时,《动物生活史》并不单单是动物生活的罗列和陈述,作者通过描写各类动物的日常生活,试图揭示生物演进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世界是一个大舞台”,人类也不过是这个“舞台”上的一个小角色,上百万年来,植物、动物不断繁衍生息,我们所知也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世界这么大,好想去看看。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四):达尔文之后的动物学

  清代文学家沈复以生动的笔触在《童趣》中写道“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儿童这般对动物的强烈好奇心会随着年龄渐长慢慢消失,最后只知餐桌上的丰膏肥脂。但也有一些人将好奇心保持到成年并对动物开展科学系统的研究,他们因与动物朝夕相处,熟习动物生活习性而被称为动物学家。

  最早的动物学家是2300多年前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这位以哲学闻名于世的学者其实在动物学也有不匪的成就。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在南征北战时还不忘搜罗各地的珍惜动植物献给老师研究上帝造物的机妙。通过大量解剖观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没有一个动物同时具有长牙和角的”、“反刍动物有一种多重胃,但是牙齿很不行”等有趣论断,并写出了《动物志》、《论动物的结构》等五部动物学著作,他因此也被称为动物学之父。

  英国自然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John.ArthurThomson)出生前两年(1859年)正值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该书对神权统治的挑战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达尔文因“亵渎圣灵”遭到教会和文人的群起围攻。1860年发生在牛津大学的 “达尔文斗士”赫胥黎大战主教威尔伯斯福成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大辩论之一。直到146年后的2005年,美国堪萨斯州还就进化论能否应该作为真理出现在课本中召开听证会,在全美再次掀起一场讨论“生命起源”的波澜。《物种起源》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颠覆了以往物种之间没有关系的普遍观点,提出生命起源于同一个祖先,物种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演化的进化论。同处英国的约翰•亚瑟《动物生活史》应该算是早期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的动物学作品之一。

  约翰•亚瑟用进化论解释他观察到的一些动物生活现象。比如水獭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水里捕食和生活,但是幼小的水獭却极其惧怕沾水,约翰•亚瑟认为这是因为水獭的祖先是陆生动物。进化论的影响也体现在《动物生活史》的排章布局中,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单细胞正好符合生物演化顺序,从头翻至尾便相当于对动物史进行了一次追本溯源的探索。将“演化”一章放在最后而不是开头,使读者在阅读了500多页动物生活史的基础上理解演化,不啻于最好的安排。由于时代所限,他在提及演化时不无审慎,承认缺乏解释证明,毕竟孟德尔的研究那时还不为人所知,而基因图谱更是21世纪的事了。

  动物学家大抵都是富有情趣之人,所以他们笔下的动物总是那样鲜活可爱。腹黑的白鼬居然会用杂耍吸引天真的小鸟,趁它们看得呆若木鸡的时候一口吃掉;被人类厌恶的癞蛤蟆其实胆小自卑,皮肤不是恶心的粘液而“颇干”;体贴的天鹅老公急切地出门迎接晚归的天鹅老婆(约翰•亚瑟猜测她是跟别的雌天鹅唠孩子去了);伶俐滑稽的鹦鹉会假装对猫狗勃然大怒转而又自己哗然大笑……若不是有动物学家们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述,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我们又何以得知这天下万物化育的神奇!当约翰•亚瑟恶作剧似的写道“此外,还有一种蛛蛛能——但是我们已经讲得太多了,还是换个话题吧”的时候竟有些恼怒于他的吊人胃口!

  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刚刚过去,日本海豚湾触目惊心的血色海水犹在眼前。从《物种起源》到今天,不断有新的物种被发现,但更多的是物种的灭绝。“佛观一滴水,十万八千命”,约翰•亚瑟也认为生命无处不在,并主张自然界共生合作的整体性生物学,或关注生态,或闲时一乐,或增广见闻,《动物生活史》都是不错的选择。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五):万物都一样 需要一技之长

  博物学是探究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一门古老学问,如今已经随着学科的分化与纵深而衰落,但它在人类科学文明史上的地位是很重大的。很多博物学著作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如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法布尔的《昆虫记》、布丰的《自然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苏格兰自然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的《动物生活史》,也是位列其中的博物学经典巨著。

  汤姆森爵士的观点受进化论影响,认为动物越演进越精致、自主、自由,“智力越敏捷,仁爱越深厚……直至最后人类出现“。但是读罢此书,我们发现作者更加强调的是万物的平等合作与共生。人类虽然智商优越,却没有天赐权利去虐杀别的物种,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即使我们已经这么做了。

  通过观察描绘各种动物的日常生活,探究它们如何解决“觅食、寻偶、地盘、种族“这四大问题,作者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万物有灵且美“的世界。在这里,每种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存在理由,不管它们在人类眼中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因为在作者看来,如果想了解动物的生活,就必须”学习他们的立场观察,而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固有观点。“马鹿走过田地,极端浪费,损害的远远超过吃掉的,可它们却是那么的庄严优雅;狐狸虽然偷鸡摸狗,却依然是世上最美丽的动物之一;鼠类繁殖速度快容易成灾,却伶俐可爱。

  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有动物从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终极的问题,如何保全生命?作者用生动详实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动物世界的一技之长,保命法宝。猴与猿聪慧敏捷,有着强烈的对外探求热情,记忆力强,智力水平高。狐狸食物单子超长,善用诈术假死做最后一分钟的逃遁,还会在河面上漂流。野兔人畜无害却天敌众多,任何凶禽猛兽都能把它虐成渣渣,它们却有着善于避开敌人的本领,视觉、听觉、嗅觉超灵敏,我逃我逃我逃逃逃,我心脏强健跳的远。鼹鼠懂得贮藏食物以地下蛰居,刺猬毛演化成刺做铠甲,而白鼬靠的是性格的耐苦与无所畏惧。

  作为世间一份子,动物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如何存在?向动物致敬!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六):动物时空:这次是宇宙邀请赛

  ↓

  动物时空:这次是宇宙邀请赛

  ↓

  欣赏书影请戳

  《动物生活史》

  ↓

  本书再版精装啦

  在这里:《动物生活史》精装版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七):动物王国,每时每刻演绎生命传奇

  很早以前看《狮子王》,尤记得小辛巴在太阳升起的时候,问狮王木法沙为何守护着动物王国,却还要吃羚羊,木法沙解说这便是生命的循环。如今捧着这本《动物生活史》,让我有幸跟着作者的视野、观察和解说,了解动物世界自己的生命王国。

  这本书偏重讲动物在野外生活所过的生活,记录它们世界里的丰富精彩。译者胡学亮也把内容翻译得精简易懂,使得本没有相关知识的读者我,很容易进入一种快乐的阅读状态,随书欣喜大千世界这些奇妙的生命存在。比如任何动物都可以伤害他们,他们却不会伤害任何动物的温和流浪者野兔;比如非常热爱吃蜂蜜,寻觅蜂巢却要忍受着被蜂蜜攻击的孤单棕熊;比如并非大象亲戚,却长着长长鼻子的呆萌跳鼩;比如仲夏时千百成群,长的滑稽模样却有着可爱名字的至善鸟;比如一生一直往前砖木的番死虫……这些平时我有所知或者无所知的动物们,在作者如同讲述自己朋友般亲切的笔法下,开启了我对动物世界的热爱之心。再加上书中可爱的动物插画,使得这本博物学科普读物温馨生动。

  充盈的动物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也谱写着它们传奇的意义。它们承受着自然选择和环境的影响。达尔文曾言“自然选择不过是差异的幸存者或优惠变种的产生,这个过程每一代继续下去,使得有机体逐渐对环境能够适应的更好,当环境改变了其特性也跟着变,这种改变必具有生存的价值。”动物在不断繁衍的过程中,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律,也残忍地接受着部分动物的灭亡和变异。如今我们看到的动物,它们的存在都经历过许多尝试与斗争,它们的繁衍生息和延续生命都是一次次与自然环境对弈的结果。这种生机勃勃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

  然自然选择是动物史演化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则是我们人类。当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和动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时,也许很难做到尊重动物,尊重这些有着自己生命意义的物种。它们的存在,不仅是世界上美丽的景色,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我们感动动物王国的生命不息时,也应该真诚地和动物和谐相待。在动物的演化中,倾听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的生命传奇,感受它们伟大与渺小的不停转变。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八):生生不息

  我自小就对昆虫动物敬而远之,也从来不喜欢看《动物世界》,没想到却看这本书看到手不释卷。

  因为很少有科学书籍会有这样好的文笔,寥寥几笔勾勒出动物的形象以及它们的生活场景,很多拟人化的描写不仅可见作者的幽默,也能看出作者对于动物深深的的热爱,作者不愧是著名的博物学家,科学知识、文学典故信手拈来,兼顾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看书的过程让人如沐晨风,让读者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作者在这本书中犹如展开一张卷帙浩繁的画卷一般,涵盖了所有动物属性门类的主要代表,却又工笔细描不厌其烦的对每种动物食、住、行、繁衍进行了描述。力图让我们对于动物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千世界中无奇不有的生物,似金刚经所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的种种,皆可在本书中找到相对应的生物。我想看到这些,首先会让人感动于这世间万物之美,那些经过自然变化的简洁而惊人的美,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之万一。

  接着便会令人生出敬畏心,原来在地球上波澜壮阔的进化之路上我们人类也许只是很晚才进入的一个配角角色,原来在人类之外有如许多的生物有多样的生活方式,每一种都精巧奇诡让人感叹造化之功,人类虽然在智慧树的顶端,但是在生物进化与适应性方面却是十足的弱者,并且在进化的路上被远远甩在了后面。看了这本书我想也会令人对于世界观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事实上我实难赞同作者动物进化是为了智力的发展,人类是生物跃进更高级的产物,生命最初的意义与智慧也许都隐藏在每个细胞中,每条DNA链条中,在一代代繁衍过程中传递下去,虽然我们有智慧的头脑,但是也许对于真正的智慧却始终无法触及。在自然造化面前,我们也许不过还是小学生。

  同时这本书对于动物总体生活的描述也让我们看到了进化的脉络,看懂了动物最基本的本性不过是生存与繁衍,“食”与“性”罢了,我想这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一条不易的真理,且对于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都有助益。因为抛除掉所有文明的外衣,人类何尝不是一种动物,也具备这两种最基本的本性呢?

  博物学这一学科伴随人类着人类探索的脚步不断向前,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以及中世纪时期,个人觉得博物学侧重于对大自然的观察探索,而且包含的学科门类众多,似可回溯到更早的人类时期,现今这一学科已经式微,因为随着分支学科不断发展,更细致更精确的研究方向不断前进,研究这一学科似乎失去了意义,也很少被人提及了。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总会内心被点燃一种对于了解博物学了解自然界的一种激情吧,这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想对于自然界的总体性观察与总结在任何时候都有其现实意义,博物学在现今社会也依然值得探究与学习。因为这种描述,可以让人类充满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想要了解的兴趣,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更宽广的视角,一种更具哲学性的思考。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九):一个动物学家的先进性

  一个动物学家的先进性

  文/泊南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所著的《寂静的春天》面世,这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虽然不免有些危言耸听,但正是这本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开始关注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早在二十世纪初,有人已经开始关注动物与人类、自然密切联系的动向,他就是约翰•亚瑟•汤姆森。他所著的《动物生活史》是一本介绍动物生活习性、研究动物的生存法则的书。约翰偏重野生动物的自然生活,包含了大部分的有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和鸟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如部分海洋生物与昆虫等等。

  约翰这种因为爱惜动物、维护动物生存环境而产生的环保意识与《寂静的春天》相比,提前了半个世纪之久。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这种环保意识似乎是下意识的,他主张的是整体性生物学,根本目的在于“试图调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使得他在强调自然界共生和合作的重要性这一点上,与环保不谋而合。书中多处体现出约翰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这种“先进”的环保意识:“我们希望森林不要减少的太严重。”“……将在人为的环境下渐渐消灭,似乎是很可惜的。”“我们希望一切美丽的鸟儿都能生存不息。”

  但人类被誉为:万物的灵长。为了生存,人类拥有一种“征服大自然”亘古的意识,古老的人类在遥远的洪荒年代靠着战胜自然而逐渐走向了文明,征服、占有并开发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学会用火驱逐野外有巨大威胁的生物,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改善。但是,相对应地球有限的生存空间,留给其他生物的存息地在逐渐缩小。殊不知,人类再强大,也始终无法扭转自然的规律——“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约翰•亚瑟•汤姆森主张的共生和合作即是在强调人类只是在生命大戏剧中“饰演着最高明的角色”,并非唯一。

  以生物演化的时间尺度,白垩纪冰川期时代恐龙的灭绝引起哺乳类动物的兴起一样,往往是生物链最高端物种的灭绝代表新兴高端物种的兴起。那么,当人类大量捕杀其他动物,破坏物种的生态平衡,而导致其它动物大量灭绝,在未来,人类被其他物种更替很大程度上会再次上演。约翰在书中就提到动物数量减少的情况,比如海象的生活轨迹“15世纪的时候,它的行踪还见于苏格兰的北部,再往后一些时候,在冰洲还很普遍,现在就是在斯匹茨卑尔根岛的北部也已经非常少见了。”海象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海底耕耘机”,海象的这种本能,促进海底有机物分解,达到改良底质目的,是生态平衡的一环。就像上世纪7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的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就现阶段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水平,以及计算能力的发展水平而言,海象灭绝带来的“蝴蝶效应”是无法预估的。

  我们要牢记“动物的难题实际上就是人类的难题”。动物因为人类的无知掠夺而灭绝,那么不久以后,人类也必然会因为动物的灭绝而付出惨重代价。约翰在一个世纪前已经对世人敲响了警钟,但人类却并未引以为戒,物种的消亡速度仍然居高不下,实是愧对他的先见之明。如果你也觉得一丝惭愧,那么,行动起来吧,从翻开这本《动物生活史》开始。

  这里非常感谢@小R_优雅的刺猬 ,这个本来不咋地的书评变的人模人样,名字也是她帮我取的,哈哈多亏了她。膜拜ing...........继续勾搭中~~~

  ==================================================

  定位最新最快最专业,“柒书坊”读者团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图书评论及评测,全面提供读书解决方案!

  详情请关注小站http://site.douban.com/240998/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十):《动物生活史》: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作为诗人瓦莱里在长诗《海滨墓园》中的名句,“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因在宫崎骏的《起风了》一片中出现而再度为人们所熟知。人的一生,总是一段需要“努力生存”的过程,而在英国博物学家约翰•亚瑟•汤普森的巨著《动物生活史》中,作者以自己详实的观察与记录,向我们呈现动物们有趣的“生活之道”,也同样充满了艰辛与努力。

  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把书以分类的方式进行划分,毕竟一本好书可能会具有“多重身份”,但《动物生活史》其实是可以看做是一部典型科普作品。对于科普作品而言,若要评定好坏,往往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内容与写法。内容上总是要充实且具有价值的,但在内容保持水准的同时,如何做到“普及”——深入浅出,真正带给大多数读者以愉悦和收获,才是一部科普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实乍一看,《动物生活史》这书的题目有些“略宏大”,似乎并不容易驾驭。但作者自身对于这一话题的研究和领悟,使得作品的写作,始终紧紧围绕动物生存的“目的性”为中心进行阐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动物生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这一观点在今天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了,但在《动物生活史》成书的二十世纪初叶,关于“进化论”的争论余音尚未平息,人类对于自己“高贵的地位”仍然恋恋不舍——“目的”这样充满智慧的字眼,配给“动物们”似乎并不恰当。但作者通过自己的考察与思索,以一个个极具说服力的事例,将动物生活的全貌——他们的“食、色、地盘、种族”四大“永久性问题”进行了论证,从而让人们在了解的同时,更新人们对“动物世界”的看法。

  理性地看待动物生活,其意义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人自己。只有愚蠢的人才愿意把“动物们”在认知里“物化”,并且以为以这种方式可以保全自己的高贵,让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却不知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怎样的悲哀。盲目导致愚蠢,而愚蠢的人总会在伤害别人的同时自掘坟墓。地球本应是个欣欣向荣的所在,所有动物都在努力生活,共同守护这个美丽而唯一的家园。如果愿意离开自己那你自以为高尚且重要的生活,将目光投向或许平凡,但绝不卑微的动物们的世界,你会发现世界的界限其实更为宽阔,而自然世界则更为神奇。

  “这是一个一再重复的故事,个体会数百万只,数百万只地消失”,约翰•亚瑟•汤普森这样写道,“但自然总会护佑着它的种族,而不使之灭绝”。这世上的确有什么是值得万物敬仰与膜拜的,那便是自然本身,因为它总是温柔且有力,主宰着腐朽与神奇。正因为它的护佑,这世上的每一个生命,才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奇迹。

  参透世界和了解自己同样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两件事,都需要人们以理解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者。《动物生活史》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毕竟远离自然的现代人,很难近距离观察蚂蚁们的采集,或是信天翁笨拙的求偶技巧。好在已经有人以优雅的笔触,把它们记录下来。在每天的睡前翻上几页,对疲惫空乏的人们而言,也许会是有益的放松和启迪。

  “试验所有的事,选择其好的而坚持下去,它们所得到的报酬是由创造而生存。”创造换来更好的生存,这世界也因创造而更加美妙。而人自己,实在不该对这欣欣向荣的美好视而不见。

  当自然之风吹拂大地,世间万物都在努力生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