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精选10篇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一):短短的推荐

  白人小姐出门散步,一个黑人小男孩拦住了她。“不好意思,女士,你有没有多余的零钱…”小男孩叫莫里斯,大约十一二岁,饿得不成人形。白人小姐像是什么都没有听到一样走开了。这个小孩不在我的行程之中,她是这样想的。 可怜的黑人小男孩好几天没有吃饭,才站在路边乞讨。但这位小姐在过马路的时候有些心神不宁,差点被车撞到,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她调头回去找这个小孩。这时她才好好打量了他,她没有给他钱,而是直接带他去了麦当劳。他们相处挺愉快,小姐给了莫里斯一张名片,告诉他下次饿了可以打这个电话。 很快小姐发现自己做了件蠢事。她虽然给了小男孩名片,但是却没给他一枚可以打电话的硬币!不过白人小姐的担心略微多余,因为黑人小男孩在回家的路上就把名片丢进了垃圾桶。 我喜欢这个故事,白人小姐即是作者劳拉,黑人小男孩叫莫里斯,在遇到劳拉时大约12岁,全家贩毒,一家人也总是流浪街头。我很讨厌那种非黑即白的观念,这样一本书正好可以讨论所谓的善与恶。莫里斯的家庭背景似乎揭示了“种族歧视”的部分原因,故事原本就带有一些比较复杂的东西在里边。可是奇怪的是,从头到位故事都非常干净,没有说教也没有感叹所谓的“善行”,她们只是彼此的朋友而已。读完感觉很棒!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二):虚假的温暖故事

  一位事业有成却迟迟未组成家庭的都市女性劳拉,在街头遇见了一个向她乞讨的小男孩。她带他去吃饭,并且渐渐与他建立起了长期的友谊。

  这份友谊彻底的改变了小男孩的人生。他本出身于一个充满暴力与毒品的家庭,一刻也没有享受过安宁。但是劳拉小姐带他去体验小资生活,教他做人、教他爱,使他顺利地成长为了一个健康而正直的男人。劳拉小姐之所以对小男孩起到如此大的影响,在于她为小男孩开启了一个光明新世界的大门。他第一次知道不去贩毒而通过正经工作挣钱、一大家人围着大饭桌边吃饭边交谈是什么样子,他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

  我突然想到那个老笑话:有人问放羊的牧童为什么要放羊,他说“为了赚钱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让他放羊”。其实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只知道放羊的牧童?有几个人又能像书中的小男孩一样,遇到改变自己一生的贵人呢?故事很温暖,但是却很虚假,现在这个社会,陌生人的善意并没有那么大。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三):【雨枫试读】但愿每颗渴望爱的孤独心灵都能遇到一颗愿意施爱的心灵

  参加这一期的试读是因为本书的封面像极了梵高的《星空下的咖啡馆》,是的,我对这幅画很是情有独钟,甚是希望拥有。翻阅之后才惊觉这封面和内容没有半毛钱关系。

  封腰上那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需要选择的不是东西南北,而是前后左右”让我以为这是一碗与选择有关的心灵鸡汤,看完有发现和内容没有半毛钱关系。再次印证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买书就跟找对象一样,要靠感觉本能寻找,光看介绍是不行的,非常不靠谱。——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姐恨封腰!!!!!虽然这一次是获赠的书籍,但我还是有点小失望。

  以上是吐槽。不过幸亏我没有因为这两点而放弃阅读。

  莫里斯,一个贫穷的孩子,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他贫穷,吃了这一顿不知道下一顿是什么时候;他缺爱,母亲毒瘾很重,经常自顾不暇,贩毒,坐牢。而他的舅舅们也是与毒品有关的人。可以说他的整个生活环境都非常差。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极为重要,若是莫里斯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很可能,他会堕落,走上邪路。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天使”——中产阶级女子劳拉。劳拉有过短暂的婚姻,遇到莫里斯时离异。马路上一次再平凡不过的乞讨令莫里斯的从此生活发生改变——她邀请他去餐厅吃饭,邀请他到她家做客,邀请他与她的家人一起度过圣诞节,感受家庭的温暖,带他去看他生平第一次的棒球赛,给他买生平第一辆自行车,给他过生平第一个生日,告诉他很多道理:迟到不好、守时很重要、抽烟不好、要有礼貌……而劳拉也没有许多人都有的好奇心去打探莫里斯的生活究竟如何,她只是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他,爱护他,珍惜他。也正是如此,令莫里斯开始对其他人产生信任,要知道,他生活的环境是那么黑暗,看不到生活的美好。莫里斯对他人的信任丢失了他的第一辆自行车,于是劳拉开始反思这样下去莫里斯是否会失去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幸好,他没有,他如悬崖边的松树般将根系植入石缝茁壮成长,并且成为出色的人。

  而无形中,莫里斯也教会劳拉许多事:他教她如何生活,教她如何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谢,教她什么是弹性、勇气、不屈不挠,还有克服逆境时所涌生的特殊力量……

  中国俗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讲述的应该就是这么个道理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媒体传达越来越多的负能量的年代,在社会戾气越来越严重的现在,我们总是不愿付出,怕伤害,怕欺骗,怕……这,也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吧。

  忽然想起嘉豪。

  嘉豪是我念大学当志愿者期间结识的一位智障儿童,可是,我始终不相信他是智障,他不同于其他孩子,他的眼神清澈明亮,我告诉自己,他应该只是自闭而已。去过很多次,陪他们玩耍,给他们做好吃的,纯真的笑容令我们都动容。

  然而,大部分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常年不来看望他们的。嘉豪的父母也是如此。我想不通,这么可爱的孩子,做父母的怎么能舍得将他留下呢。

  后来,毕业返乡就没有再去看望嘉豪,现在也该是十六七岁的少年了。看望故事后,我忽然很想去看看他,好想知道现在的他是什么模样,眼神是否依然清澈,是否依然有令人动容的干净笑容……选个日子,去那座我并不喜爱的城市,看望曾令我心疼的孩子。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四):【雨枫试读】致我们复杂的过去和脆弱的梦想

  先指出对《星期一的斑马线》这本书的两处不满。

  第一,封面构图参考了梵高的《夜的咖啡馆》却画成了小清新风格,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是一个充满了小资情调的青春言情小说。它真不是。完全不是。它厚重且沉重。

  其次,腰封上的宣传语写着“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需要选择的不是东南西北,而是前后左右。”这跟本书毫无关系,既不能体现故事内容,又不能凸显主题思想。这甚至是一句废话,逻辑上不通,难道东南西北不是存在于前后左右?当然了,二者并不完全重合,如果你硬要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话。

  除了这两处“面子”工程让我觉得不满意,“里子”绝对是五颗星,必须的。

  《星期一的斑马线》并不是在讲述“过马路左右看”之类的人类规则,这恰恰是一个打破规则、穿越界限、让截然不同甚至毫无交集的两种人融合在一起的故事——黑人和白人,流浪儿和中产女士。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两个原本应该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一次传奇般的聚首。

  莫里斯,一个贫民窟出生、长大的黑人小孩,除了肤色带来的先天性“缺陷”之外,他的成长轨迹堪称多灾多难。从小父母就离婚,混蛋爸爸把他养出了一身烂疮然后丢在路边讨钱。妈妈手持榔头在大街上跟爸爸肉搏才把他抢外婆家。外婆家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是每天每间屋子至少有十几人出出进进的收容所,并且有毒贩从事毒品交易。是的,外婆一家子都是瘾君子,兼毒贩。妈妈是,舅舅也是——他有六个舅舅,跛子舅、果汁舅、老舅、好舅、E舅、黑舅,他们无一例外地,贩毒。妈妈毫无忌讳地在莫里斯面前吸食毒品、舒坦享受,而年幼的他只知道那时候妈妈很快乐,甚至因此而心满意足。他在十一岁遇到劳拉之前只收到过两次礼物,一次是四岁时舅舅送给他的玩具小卡车,另一次就是六岁时外婆递过来的一支卷了大麻的香烟。他没有圣诞节礼物更没有生日蛋糕,但是他破旧肮脏的运动服口袋里永远有一柄小刀用来防身……他不懂得“明天”的含义,他默默接受“昨天”。

  莫里斯身上折射出大都市曼哈顿光鲜外表下面隐藏着的龌龊不堪。“布鲁克林的布尔西普旅社、皇后区机场附近的汽车旅馆,以及华盛顿大道上一个不知名的地方,那里污秽、沉闷的房间天花板上有镜子,还有老鼠在墙上爬行。有些房间在没有家庭入住的时候都是站街女郎在用,走进房间时,莫里斯常在床单上发现精液或是安全套。”

  与他相对应的,劳拉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她有美国网球公开赛下午的门票,而且是包厢票,就在中央球场的第三排。她并不热爱网球,但是她懂得享受如此美妙的座位。这个门票这个座位是她事业有成的证据之一。她是个照行事历生活的女人,她订下约定,填补空隙,每分每秒都在掌控之中,从一个会议跳到另一个会议,逐一勾除名单上的待办事项。她守时,不管什么约定必须提前十分钟抵达。她有满满一柜的名牌时装,车库里有一辆银色的克莱斯勒男爵,有一个花了三百美元买的葛卡牌行事历。她在高档住宅区里有公寓,里面摆放着高档家具,时不时还有鲜花。她的小茶几上有个大罐子,里面放着永远也用不到的零钱——那正是小小的莫里斯在大街上乞讨却乞不到的。

  如果劳拉不说,你永远也想不到她光鲜亮丽的现状后面有一段怎样的过去。她在缺乏爱的家庭中长大,外祖父信奉无言的爱,觉得在孩子们面前表露爱意是可耻的,父亲更是变本加厉,只懂得用吼叫和辱骂对待孩子。母亲一味顺从,即使面对父亲的拳打脚踢也从不考虑离去。劳拉和姐妹、弟弟在酗酒父亲的叫骂声中长大,得不到爱,得不到关切,年幼的记忆里只有恐惧,和对母亲处境的深切同情。她忘不了父亲是怎样残害弟弟的梦想,他为了 不让弟弟打棒球,在弟弟的面前用剪子一下下剪烂他的棒球手套——即便以后他悔过,买了新的给他,但弟弟那被剪碎的心再无法拼凑完整。为了逃离那个家,为了摆脱恶魔一样的父亲,劳拉走得远远的,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然而,闪婚带来的是毫无征兆的丈夫的出轨,她再一次被原本深信不疑的人伤得面目全非……

  原来我们都有伤。“我们都不是超级英雄,更不是特别善良。在遇到彼此的时候,我们只是有着复杂过去和脆弱梦想的两个人。”

  劳拉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十字路口的斑马线上停留,为那个流落街头的黑人小孩驻足,并主动与他攀谈。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心底都有伤。故事不同,伤口相似。她的童年时代已经被毁,来不及修复,而他的年华正好,她来得及在他的身上完成一次救赎。

  每个周一都有一个约定,每次见面帮你实现一个梦想。从最初的麦当劳快餐到登堂入室亲自掌厨;从简单的吃饭聊天变成做家务洗衣服;从普通的朋友交流到妈妈儿子式的牵挂惦念……在底层挣扎的莫里斯逐渐走进劳拉的生活,并且悄悄影响她;劳拉自然也在莫里斯黑暗空洞的生活里打进了亮光,给予了希望。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很多人,包括亲密的未婚夫,对身世复杂的莫里斯提出质疑和提防的时候,劳拉一直选择相信这个孩子的质朴和善良。

  他是那么渴望爱,当她问他“要零用钱还是午餐袋”的时候,他说,想要一个棕色纸袋装的午餐,因为他觉得那样的午餐袋代表有人爱他。

  他是那么渴望家,他说他最大的梦想是一个超级大的桌子,可以一大家子围在一起。

  对于这样的一个孩子,单纯的物质帮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命运。劳拉自己也暗自思忖,给他食物,给他衣服,给他礼物,给他来自陌生家庭的爱和温暖,是否真的好呢?让他接触到一种新鲜美好的生活,再残忍地拿走,是否真的是仁慈?

  幸而,莫里斯,这个神奇的孩子,用后来漫长的生命给予了答案。

  当那把沾染罪恶的手枪丢到他脚下,他选择回家;当那张历尽千辛万苦拿到的文凭和警察聘书摆在面前,他哭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愤世嫉俗、多疑多虑、索取大于奉献的世界里,我们的犬儒主义有时会阻挡我们看到事情真实的样貌。很多人习惯了用各种花哨的词组和句式为自己的冷漠、自私、伪善辩解和开脱,甚至会把劳拉这样的善举说成是沽名钓誉也不一定。但不管怎样,劳拉就是用她吓死人不偿命的毅力和温柔践行了“无数个星期一”的诺言。她克服所有的疑问、风险、非理性,给我们演绎了一个互相依偎取暖的最温柔、真诚的缔结。

  救赎源自内心深处最本质的善。你若相信这世上有善,世界便给你慷慨的回赠。你若怀疑这世上所有的善,世界同样给你黑暗的证据。当你选择跟复杂的过去和解,那些脆弱的梦想便有了一次拼凑圆满的可能。

  注:此故事绝非虚构,而是一本自传式小说。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五):【雨枫试读】 一种联结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习惯性的先从书籍的外观和配图来看,外观上是那种绿色为主的清新色调,勾画的是一条欧式小镇的长街,看上去有一种小清新的视觉感,封面的宣传软文是“一部令美国疯狂落泪的情感救赎之作”,写到这儿,我不禁要咬文嚼字一下,“令美国”是不是就戴上了地域的局限,看完全书之后,我也有这种疑惑,不过这种疑惑,我把它归类为,两种语言之间转换后,可能将一下情感的直观体验吞噬了,消磨了,好像味道总是少了一味食材的感觉。

  抱歉,上面只是我阅读之后陷入的小挑剔。

  读罢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并非是那种在每一页里洒满文艺腔调,来劝你消费这种情感故事的人,她可能更像一个住在你家隔壁的阿姨,或是那个满是故事却总是饱含热情的亲戚,通篇的叙事给了读者太多有关“莫里斯”的不同寻常的身世,以及家庭的谜团,这些东西先是被作者陈列出来,而后又放在那边,开始讲述自己,讲述自己的境遇,积极的工作,曼哈顿的打拼,亨廷顿镇的同年,美丽隐忍的又忠贞婚姻与丈夫的母亲,发誓要获得幸福家庭的姐姐安奈特,童年受尽折磨,内心充满阴影的弟弟法兰克,一家人的悲惨笼罩在一个和酒有着太多纠葛的男人身上,他们的父亲。我相信,这一大段的笔墨去穿插其中,我看到最多的确实是整个夜晚,一个男人拖着酒瓶冲进家门,然后开始对妻子儿子一顿狂轰乱炸,而劳拉和安奈特躲在被子下不敢作声,这样的日子如果持续太多年,相信不论是谁都会在心里被刻下伤痕,而且永不愈合,隐隐之中,我看到了安奈特的幸福还有作者妹妹和最小弟弟的幸福,但是法兰克的口吃和那场所有奖杯被掀翻的一夜,让劳拉对他的弟弟充满歉疚,并想要弥补。

  我觉得作者说的那种“联结”,那份两个陌生的人寻求彼此慰藉的力量,都是源于,他们所生长的环境,而莫里斯被我看做是另一个法兰克。

  劳拉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像人们所说的,成为了莫里斯的幸运,而我觉得两个人恰恰都给了对方最为宝贝的东西,劳拉的确从她教给莫里斯的一切中,也给了读者很多,不只是要莫里斯学会信赖别人,我读到这里也会反思是不是越来越大,我对别人的信赖变得越来越少;劳拉要莫里斯拥有梦想,因为只要他坚持,学历还有那些其他的别人的话都不足以成为阻碍前行的力量。我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圆滑、光润,像所有处在这世界的成年人一样,但是,明辨好坏,学会远离拒绝不好的、邪恶的事物很重要。

  有一段我记得很清楚,劳拉去求职的那一段,她说:“戴维,我不求人生中有很多突破,但我现在正在求一个突破。”这句话,打动了我,一个寻求事业新的出口的女人,她成功了,尽管是跳转到另一个她一无所知的领域,但她成功了,可能每个人受感动的点不同,但是我对她的成功,还有她心无芥蒂的对待一个黑人小孩的整个过程都深深的动容。

  莫里斯是一个强大的生命,他有一颗和同龄人不一样的东西在,这种东西或许才是吸引劳拉会在百老汇和56街处的转弯路口再度和他相遇的契机。

  这是一段超越友谊中糅杂亲情的爱。能带给我一些力量。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六):很暖心的一本书

  一次在图书馆随意的拿的一本书,被清新的书面吸引,并不知道里面写的什么,这机缘巧合之下,我看了这本书。异国的生活,异国的文化,充满毒品的社会,莫里斯的生活充满了肮脏和毒品,在描述他的生活时我的心理有种抗拒,就像我们都爱看美满大结局一样,我不敢想象一个小孩的生活环境竟是如此,劳拉的回头改变了他的一生,我经常想如果我是劳拉我会回头吗,也许我会留下零钱,而从此没有交集,我没有信心能做到这么伟大,这也让我不敢相信这是一本自传,但这是如实存在的不是更好吗。这本书,我看到最后,法兰克的去世,莫里斯最终得到了他所梦想的生活,并全力的爱他的家人,过的很幸福,并且莫里斯外婆对他的保护以及他从始至终坚守了自己,都让我深深感动,我喜欢这本书,找到人性的温暖,即使童年不如意,也不能放弃自己,无论生活多大的压力,都要坚守自己,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评,感觉像是写作文,哈哈哈不过还是推荐看哦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七):【雨枫试读】人生想要什么成果,在于你放入了那些素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三十六岁的劳拉偶尔在街头遇见一个因为饥饿而向她乞讨零花钱的小男孩莫里斯,而一向照行事历生活的劳拉却停下了脚步去和男孩共进晚餐,其间她发现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小男孩,于是他们开始建立友谊,最终成为莫逆之交,还有每周一约定的见面也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更为重要的是彼此都在对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也得到了很多的快乐和幸福。

  知名的园艺作家伊丽莎白•劳伦斯写过一句名言:“每个童年都有一座花园,那是日后岁月无法相比的,那是一个色彩鲜艳、气流柔和,早晨也更芬芳的醉人所在。”可是莫里斯没有一个令人陶醉的花园,他的童年充满了破坏、无序、暴力及饥饿。他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遗弃了他,他不得不与妈妈一起生活。而他的妈妈有很大的毒瘾且是救济馆里的“药头”,他所有舅舅和他生命中几乎每个成人都和毒品脱离不了关系,不仅如此,他从来都是居无定所,游荡街头讨生活,饱尝饥饿之苦,受尽白眼冷待,直到遇到劳拉,他的人生才开始发生变化。

  劳拉给莫里斯的人生开启了一扇门,她邀请他去餐厅吃饭,邀请他到她家做客,邀请他与她的家人一起度过圣诞节,她带他去看他生平第一次的棒球赛,她给他买生平第一辆自行车,她给他过生平第一个生日,她告诉他很多事情:不要迟到、守时很重要、抽烟不好、要做作业、坐要坐得笔直、怎么洗衣服、要有礼貌。。。。她从不对他说教,也没有试图引导他过个更好的人生,她只是以朋友的平等的身份去对待他,将他带入她的生活,让他看到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她和他讨论关于未来,如何选择正确的行动的方针,如何遵守自己的原则底线。他们谈到诱惑会如何让人 偏离正轨让计划走偏,谈到在面临逆境的时候人需要专注勇气和毅力才能走下去,他们谈论未来各自的走向与梦想,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跨越了阶层的等级,跨越了所有世俗中的条条框框,坚守着这段让人神奇的友谊。

  在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的好像一直都是劳拉付出的更多,其实并非如此。比起劳拉给予莫里斯的那些金钱、事物、衣服、公寓等物质的东西,莫里斯给劳拉的却是精神的富有。他教会了她如何生活,教会了她一个人所能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教会了她什么是弹性、勇气、不屈不饶还有克服逆境时所涌生的特殊力量。她给予他的每顿饭、每件衬衫、每辆自行车,他都以她所知的更真诚的感激回报于她,她对他的每一次援手都会得到他的热烈的拥抱;她所有的仁慈都从他那里得到了难以置信的乐观微笑。

  如果说爱是最棒的礼物,那么最大的特权便是能爱着某个人,而莫里斯的忽然出现则是她生命里最好的礼物,他真诚的接纳她对他的爱则是她快乐和幸福的最大来源。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生想要什么成果,全看你在生命中放入了那些素材进去。劳拉付出了自己的仁慈与善良,收获了莫里斯的全心信赖与感激,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友谊。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八):我们离幸福的距离只是一念之间

  有时候,一个人会让你一夜长大;有时候,一件事会让你明白生活;有时候,一本书会教你很多关于幸福那些小事。

  在物欲横流、几多浮躁的现代社会,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这本书里不会教你怎样一夜成名,不会告诉你怎样嫁个高富帅,更不会传授你草根变富豪的人生传奇。它只是一个平淡的故事,故事里草根还是草根,富豪还是富豪,悲惨的人继续悲惨,幸福的人继续幸福,但是它却讲出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故事横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段落。

  一个周末,车流人流涌动的斑马线上,《今日美国》广告部主管劳拉遇见了向她讨钱的十一岁黑人小男孩莫里斯。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劳拉鬼使神差地请莫里斯吃了丰盛的麦当劳大餐、哈根达斯冰淇淋,还和他打了电动游戏,过了愉快的一个下午。

  从那天开始他们的缘分便再也切割不断了。

  莫里斯是一个出生在贫民窟的小男孩,父母和家里的所有人都是吸毒和贩毒人员。小莫里斯从小便缺乏温情和爱,父母和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当着他的面吸毒、打针、抢劫,没有人管他的任何生活,他全靠自己的小聪明勉强没有饿死。辗转于纽约的各处救济站,经常生活在十几个人几平米的生活空间里,他甚至不知道一个正常生活该有的样子。

  劳拉,《今日美国》广告部主管,三十几岁的单身女强人,有着丰厚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居住在纽约最好的曼哈顿区,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

  然而,她也有自己不为人知的创伤,她无法面对自己的家里人。爸爸是个酗酒的酒鬼,喝过酒之后便会打骂母亲和弟弟,砸家里的东西。母亲是善良而懦弱的女人,保护不好自己的孩子还经常伤痕累累。除了忍耐,母亲不让孩子们有任何反抗父亲的机会。

  为了逃离生活的不安全感,19岁的劳拉便不再读书,独立闯荡社会。23岁她满怀期待地结婚,又因为丈夫的外遇草草离婚。25岁,她遭受了母亲的癌症,不久温和善良的母亲离世。

  为了不再看到生活里悲惨的一面,劳拉选择躲开自己的问题家庭,过自己简单而自由的生活。但是,在这种外表光鲜的生活背后,是劳拉深深的伤痛和孤独。

  一个是经历过痛苦童年的女人,一个是正在经历痛苦童年的小男孩,当他们相遇后,注定了互相对痛苦的救赎。

  劳拉开始每周一请莫里斯到家里或餐馆吃饭,带他参加自己的家庭聚餐,邀请他一起过感恩节、平安夜和很多个周末。在生活中,劳拉也会尽量帮助莫里斯解决一些衣食问题,为他准备上学的便当,还代替莫里斯母亲去学校参加莫里斯的家长会。这些付出都是自然而然,没有负担的,两个人像朋友又像家人,互相关爱了很多年。

  后来,劳拉遇见了自己心仪的男人,她开始和这个男人约会、结婚,并为了这个男人疏远了莫里斯。虽然劳拉对莫里斯感觉愧疚,但是莫里斯总是安慰劳拉,小男孩希望这位善良的女士幸福。

  在劳拉疏远莫里斯期间,莫里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生活艰辛,他父亲因爱滋病过世,母亲因为贩毒再一次入狱,全家人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中赖以度日。莫里斯甚至每天都要露宿街头。但是,他没有对劳拉有任何一句抱怨。

  之后莫里斯交了女朋友,19岁时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后来和孩子母亲分开,自己独自抚养女儿,再后来又找到了第二个女朋友,有了第二个孩子。

  然而,这一切他都没有和劳拉讲,他们还是每周一履行一起吃饭的承诺。

  直到有一天,他向劳拉借了300美金,然后消失在了劳拉的生活里。

  又过了很多年,莫里斯的妈妈过世了,莫里斯又一次联系了劳拉。他讲述了这些年自己的艰辛。但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保持了自己的信仰,没有去贩毒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后来,莫里斯读了高中、大学,考上了警察,做警察多年之后,他辞职去做生意。现在,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可爱的孩子们和善良的太太,他们家里有一张大桌子,全家人可以围着桌子吃饭聊天。这就是莫里斯最初的梦想,一个简单幸福生活的梦想。

  劳拉后来也坚持了自己,和第二任丈夫离婚,再一次过起了幸福又自在的单身生活。

  莫里斯和劳拉还是每周见面,聊天,像家里人一样过着平淡又幸福的日子。

  在这篇小说里,最让我感觉动容的一句话是:“惯例是让我们生活安定的东西,给予我们安全感和稳定感。”

  是啊,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每天工作以外,很少有让我们感觉安全又稳定的惯例。我们每天在生活里匆忙地来去,好像没有片刻可以停下来,安静地听一首音乐、读一本书、和家人讲几句话。无数的人都在手机和电脑前出卖着岁月的美好,然后面对无数的朋友感觉人情淡薄。

  也许,当我们合上书之后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和家人朋友设定一个惯例,温情的惯例,重新启动我们生命中的信任和爱。幸福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简简单单地生活中,随处充满着值得我们回忆的东西。

  幸福到底是什么?现代人的幸福为什么那么难。也许是我们拥有了太多,拥有到麻木,不得不寻求更大的刺激。无论是毒品、酒精还是美女、佳肴,我们要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痛苦的根源。

  如果心不放下欲望,欲望便没有边际,无边际的欲望最终会把我们拖进更深的深渊。

  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可能就是“莫里斯的餐桌”。桌子上放着丰盛的食物,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边吃饭边开心的聊天,这便是幸福。简单、平和、充满了无穷的爱和温暖。

  幸福其实也是一个温情的约定,一个和日升月落一样稳固不变的约定。这样,你的生活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你走到哪里、遇见了什么人,你都会知道自己不会偏离太远,因为还有一个约定在守着你,拉你回到生活的原点。

  这是一本充满了厚重感的温情书,故事里的主人公各有各的伤,但是他们仍旧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且时刻不忘记感恩和希望。生命是一场看不透的巨大轮回,很多时候我们在为父母买单,很多时候我们的子女又在为我们的生命买单。在人生这场短暂又漫长的旅途中,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不断地修正自己,从自己的心里寻找幸福,幸福离我们的距离也许只是一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九):使用度测评:《星期一的斑马线》

  情况:

  1、自传式的小说,莫里斯和劳拉都是确实的人,2001年的时候,劳拉是杂志社的副编辑,莫里斯则是某个大学的项目研究主管。嗯,还有,劳拉确实有一条漂亮的可卡狗。

  2、双线式叙事:A、劳拉和莫里斯相遇,以及发生的事情;B、劳拉自己家庭的事情。

  3、简洁的叙述方式。

  4、关于儿童教育以及亲情

  亮点:

  1、双线式的叙述方式让劳拉的这一条线藏得很深,而劳拉在对抗父亲的那个点让人血脉迸发。

  2、劳拉对莫里斯影响,当一个负能量的生存环境因为正能量的产生而导致一些看似并不好的结果,会让人深思。

  3、一些西方式的仪式感的小段故事很有哲学,比如在莫里斯离开劳拉那会,劳拉写的一小段--每个人体内都有一种英雄的方式,我们必须穿过黑暗的森林才能真正成为英雄。

  阅读时间:三个半小时。

  起因:书名。

  《星期一的斑马线》读后感(十):生命中需要那么一丝曙光

  如果不是遇见劳拉,莫里斯的道路艰难叵测,说不定会和家里人一样,贩毒吸毒。如果没有遇见莫里斯,劳拉就不会有被需要着的感受,就不会体会到带着孩子成长的体验。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什么都拥有,有些人生来就什么都缺,生命很不容易,每个阶段都会碰到很多曲折,如果没有希望,这些曲折如何度过?

  劳拉是莫里斯在黑暗生活中的一丝曙光,也许刚刚开始只是一点点的光,最后却是这点光照亮了莫里斯人生的道路,甚至改变了命运。

  本小说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能够得到曙光的人是多么幸运,能够做别人曙光又是多么骄傲。

  但愿每个人都能得到希望,都能迎接到属于自己的曙光。

  人生并不完美,人生需要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