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7 05: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精选10篇

  《植物知道生命答案》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查莫维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一):如果知道植物有这么丰富感觉,你看ta们的眼神会不会更温柔些?

本文分享我的部分读书笔记以及不那么科学的读后感想

允许好奇小孩的再现

  这是一本在全球都相当畅销的、以简练而通俗语言写就的科普书。作为一个从小热爱跟植物打交道的人来说,当读到植物有“视觉”、“嗅觉”、“触觉”、“本体觉”等多种感觉,我一点都不觉得惊讶,看完反而觉得不过瘾,似乎应该再多些什么——我记得在其他一些书中读到过,植物不仅能看到闻到你,还能远距离地知道你在想什么,等等。可是,后者的说法现实生活当中很难证实,而《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说的很多试验,我们自己就可以立刻动手去尝试,因而更容易被大多人接受

  我在读的过程回忆到很多以前有意无意观察到的现象。这些现象,比如植物的趋光性、对温度感知等,如果不去静下来思考一番的话,很容易我们就会不屑地评价说“这不是很平淡无奇的现象吗?这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假如我们允许自己心中被压抑很久的那个好奇小孩站出来说句话,他/她一定会大声地嚷嚷:“什么?这会被叫做“平淡无奇”?你知道这些现象为什么发生吗?植物为什么有这些感觉?……”

  问“为什么”的能力的确随着年龄增长而退化,随之而一并退化的是感受快乐的能力。而这类优秀科普作品就可以帮我们一个忙。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科学家做的、咋看上去有点搞笑的试验,比如达尔文曾经亲自给含羞草奏乐,只为研究植物的“听觉”(尽管后来没发现含羞草有什么反应)。看到这样的人的存在,我们内心的那个好奇小孩会因为感受到共鸣,而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探出头来。如果给予这个小孩存在和玩耍的空间,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大不同

植物知道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于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其他人必须要赞同我才行,很多冲突因此而出现。这种习惯扩大到面对自然界态度,就是一种暗暗认为“人的能力才是‘最强’的,其他生物都不如我们”的想法

  拿感觉来说,我们会觉得,用两只眼睛看到可见光、并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才叫做“看见”,这才叫真正的视觉嘛!植物连眼睛都没有,怎么可能“看见”呢?

  可是,虽然植物看不到图像,但植物察觉到的光谱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多。比如我们看不到的紫外线、红外线,植物都能察觉到。为了生存得更好,植物还能知道光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颜色,并且对周围的光线做出反应,这反应有的时候是很快速的。

  很简单例子,比如,前几天我在一块荒地里掐了两根菊花枝条,本来是直直的,叶片一律朝上,但插在家中花瓶后一两个小时左右,枝条的上半部分就弯成了C形,努力把顶部花骨朵的部分朝向阳光,叶片朝向的方向也都变了。另外,菊花只在日照长度越来越短的秋季才开花,ta们为什么能知晓季节变换?研究表明,这依靠的是测量黑夜长度的变化

  谁能说植物看不见呢?单说测量黑夜长度的本领,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过度依赖电灯生活的人可能就不具备吧?可别以为这只是一种“进步”,这引发的问题很多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自然光照的缺乏、昼夜节律的混乱,已经被研究证实会引起失眠健康问题。

向着光弯曲的生菜苗(是作为芽苗菜种植的)(图片来自Creative Connections for Kids)

  再说嗅觉,我们可能暗暗以为,只有通过鼻子闻到气味,才算是真正的嗅觉。如果非要这么认为,那么植物能感知到周围气味的能力算是什么呢?其实说白了,嗅觉不就是感受到空气中的挥发性化学物质的能力吗?植物不仅可以做到,而且还非常灵敏呢。

  比如,寄生植物菟丝子能嗅到番茄的气味,生长初期过程中爬动的方向并不是随机的,如果把菟丝子放在一株小麦和一株番茄之间,ta总会毫不犹豫地爬向番茄。

缠住番茄植株的菟丝子(来源见图片标注)

  如果你有过用熟透的香蕉苹果催熟其他水果经历,那你必须得承认植物能够感知到挥发性化学物质。早在1924年,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弗朗克·邓尼就发现,不管是要催熟什么水果,用纯乙烯气体处理一下就可以。而柠檬对乙烯极为敏感,空气中亿分之一浓度的微量乙烯就能催熟柠檬,这么灵敏的感觉,咱们人类可没有哦。

  通常,我们不会把这现象和“嗅觉”这个词联系到一起,可是细想一下看看呢?是不是我们对“嗅觉”的定义狭窄了,太以人类为参考标准了?凭什么只有通过鼻子感知的嗅觉才算嗅觉呢?人类只能通过鼻子闻到气味,但是植物叶片上每个小小气孔都能接受到挥发性化学物质呢,到底谁的嗅觉比较厉害

  对于农人们来说,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是虫害,我们习惯于把植物看做是一群脆弱的、没法跑走、任虫宰割的静态生命,因而自作主张发明了各种农药去“保护农作物免受侵害。但科学研究越来越表明,植物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被动,很多植物自己就有对付虫子的本领,其中部分靠的就是“嗅觉”。

  比如墨西哥的科学家马丁·海尔和其团队发现,当棉豆被甲虫取食的时候,被啃的叶子释放混合挥发物,作为“警告”,其他叶片嗅到这气味后,也释放混合挥发物质来保护自己,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可口,而花会制造蜜汁来吸引甲虫的天敌们。

  这个团队还比较了受细菌感染的叶子和被虫子啃的叶子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有什么不同(试想,如果不管受到什么侵害,被害叶子都释放同样的气体,那么其他叶片该怎么判断预防的到底是什么?)。结果发现,受细菌感染的叶子释放的混合物中含有水杨酸甲酯气体,而被虫啃的叶子却不是这样,而是在混合物中包含另一种叫茉莉酸甲酯的气体。换句话说,植物不仅能通过气味相互沟通,还能(我很想说是“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沟通信号。

  如果我们在生态环境比较好的野外多观察一下会发现,有很多植物的叶片都被虫啃过,但极少有哪片叶子被虫啃得只剩下叶脉(但这种被害严重情况在人类经营农田中却挺常见),更几乎看不到哪棵树的叶子被全部吃光,这会不会是野生植物的防御本领在起作用呢?

  植物的嗅觉理解起来可能很抽象,毕竟我们大多人缺少能测量化学物质的仪器,但是如果提到植物的触觉,那么你一定不会陌生

  植物不仅能感受到被触碰,而且会对触碰做出或快或慢的反应。最典型的例子是捕蝇草捉虫子、含羞草一被碰后叶子就耷拉下来。这两种触觉敏锐、反应迅速的植物也因此成了园艺市场上的畅销品种。而其他植物一样有触觉呀,比如番茄的植株,只要你轻轻碰,就会散发出浓浓的番茄香气,比不碰时的香气浓很多,类似的比如薄荷、碰碰香都是如此。

  植物的触觉有的时候也比人类的更加灵敏,比如刺瓜藤的藤蔓可以感受到重量仅仅有0.25克的细丝,并且接着就开始主动缠绕过去。

  我曾经在农场体验的时候做过一项工作,是把黄瓜藤的卷须缠到供支撑竹竿上,缠的时候要很小心,以免弄断了那弹簧般的细丝。卷须看上去很脆弱样子,刚缠好的时候松松垮垮的,好像风一吹就会掉。结果,这担心纯粹多余的,第二天再去看,卷须们早已经把竹竿紧紧缠住,还开始很果断地要继续绕更多圈圈了,别说风吹,拉都拉不动了。我当时不禁联想(毫无依据的胡思乱想),这些本来不知什么时候会找到正确方向的黄瓜们,会不会感激我的帮忙,还是只是觉得我在多管闲事

黄瓜的卷须(图来自Pixabay)

  一些生态农夫发现,在露天环境下,因为有自然风的吹拂,蔬菜会扎根更深,吸收到更多水分营养。所以在寒冷季节里,即便当他在大棚里种菜时,也会时不时用电扇吹一吹,像是在“告诉”蔬菜们:“这里跟户外一样会有大风哦!你们不要偷懒哦,最好把根扎得深一点稳一点吧!”结果证明,确实有效

  植物不仅上半身有触觉,下半身也一样。水培植物的根通常直直的、很舒展,但土培植物的根弯弯扭扭,这就是为了绕开土壤中那些小颗粒石子。被市场淘汰的“丑蔬果”中的那些样子搞怪的、长了“腿”的萝卜们,会长成那副模样,也是因为感受到了土壤中障碍物的存在。

根部也有触觉(图来自Pixabay)

  植物不仅能触到物体,还能感觉到物体的冷或热,比如利兹大学的黛安娜·鲍尔斯研究发现,用烧热的钢块灼烧番茄的叶子,在同一植株上离被伤叶子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就会检测电信号。

  事实上,植物和动物虽然对于触碰的反应不同,在细胞层面上引发的信号却高度相同。“植物细胞受到的机械刺激,正如神经细胞受到的机械刺激一样,能引发细胞内外离子条件改变,从而引发电信号。”

  植物不仅有以上这些感觉,即视觉、嗅觉和触觉,还能感知到重力、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能区分上和下,还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至于植物有没有听觉,《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一书中给出的结论是没有。不过,不管科学研究结果如何,普通大众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行动。比如在我所拜访过的一些农人个人观念里,植物就是有“听觉”的,因此他们会在田间用太阳能扬声器播放优美音乐期待植物能长得更健康。我想,从科学研究者角度看,这样做的效果也许不一定是让植物听着音乐感觉很快乐,但一定会让田间劳动的人感到快乐,于是可以更好地照顾这些植物。那么这样说来,放音乐终究还是会间接地对植物有好处的吧?

植物有情绪吗?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作者虽然很肯定地说“植物对周边世界有敏锐的意识”,但是却不认为植物是有情绪的,因此建议读者别太拟人化地去描述植物,别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植物。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更愿意把这看做一种未知。植物没有大脑,也许的确无法感受到我们人类所说的痛苦或快乐的情绪,但这是否一定代表着,植物不会有属于自己的产生情绪的方式呢?或许这种方式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呢?当然,我不是科学研究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纯粹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面向未知敞开的心态吧。

  有时候我会突然想,植物们把自己“打扮”得这么好看,ta们自己知道吗?这个问题也许不好回答,但现在可以肯定地是植物能感觉到不同波长的光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是可以“看见”彼此的,还能“看见”自己的一部分,尽管植物可能不会像人类那样判断什么是“好看”的和“不好看”的。

  我还想过一个问题,对于一些寿命很长很长的树木,活了好几千年,不会觉得“无聊”吗?现在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即便我(不科学地)假定植物是有情绪的,ta们也肯定不会无聊,因为能看到、触摸到、闻到周围的事物,还要琢磨着怎么对付虫子和病菌,怎么吸引鸟儿传播种子,怎么跟同类沟通,怎么获得充分的阳光和水分……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忙都忙不过来,怎么可能无聊呢?活了几千年,看到世间巨变,不仅不会无聊,或许还会感到很“刺激”吧?

怎样对待植物?

  好了,回到科学的话题上来。我想当我们知道了植物的这些感觉后,不要止步于此,而是用亲身的观察去验证,才会更有说服力

  比如在家中种植一些蔬菜,看看幼苗们是不是如达尔文的试验中所说的那样,顶部一直在做绕圈圈的运动,而且不同物种的绕圈速度幅度还不一样呢?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看看临近的树木们的枝条是如何伸展的,是怎样“照顾”对方、怎样彼此都获得充分光照的呢?去乡村小住的时候,请农人们讲讲植物的故事,了解怎么恢复生态才能让植物找回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呢?……

  植物和动物,并没有哪个比哪个更“高级”,而是在生命之网中占据各自不同的位置,并且相互依存。因为远古时代发生的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动物和植物在演化的进程分道扬镳保留了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人和香蕉的DNA就有50%的相似),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

  如果我们让内心总是被日常琐事所占据,生命的奇迹是很容易被遗忘的。这个道理说着简单,要经常去体会到却不容易:我们呼吸的每一口氧气,吃的每一口食物,都直接依赖于植物。没有植物,动物们一刻都无法存活。把植物看做是比较“低等”的生物,把人类看做是“高等”的,这只是人自己的主观想象。的确,植物不会制造工具,不会操作电脑,但是,假如把一个人的双脚固定土地里,命令其不能挪动,这个人要怎么解决吃喝拉撒、怎么繁衍后代、怎么对付风霜雨雪呢?植物无法走来走去,却有这么丰富的感觉,能充满智慧地生存下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的奇迹吗?

  (写于2017年10月)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二):对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漠不关心

  对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漠不关心,而我们甚至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我们有太多时期要操心,小到生活琐事,大到赚钱糊口。或者有些人还要考虑考虑国家大事,国际局势。又或者要读那些读不懂的书,思考高深莫测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觉得已经对这个世界太了解,对自己的生活了如指掌,但其实,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毫不知情,比如家门口那片草坪,那颗树,那些花。你不需要知道它们的名字,更谈不上习性。它们兀自地在哪里,好像有一百万年那么久,却无人问津。或者基于一些常识,你能分辨出那是松树,那是杨树,春天是蒲公英的季节,夏天玫瑰盛开。但那又怎么样呢?植物们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系,了解它们对我们也没有任何好处。在不同的时节它们给我们提供感觉上的享受,比如那一片新绿,又或是花香。这就是他们对我们唯一有用的地方。

  我们何曾又想到过植物如何交谈,植物是否能感知到我们人类,植物是否能闻到空气中汽油的味道,植物是否有记忆。这当然不是童话故事,也不是胡话,在查莫维茨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中,他用这些拟人的词语,引起读者对于植物的好奇和关心。他在书中讲到植物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和“记忆”,让读者大开眼界。没想到那些一动不动,不能说话,似乎毫无感情的植物,会有如此丰富的“感官世界”。查莫维茨用活泼日常的语言,娓娓道出一个神秘的植物世界。

  植物当然没有眼睛,所谓的“视觉”是植物对光的感应。例如我们都知道向日葵的习性——向着太阳转动。由于植物能“看见”光,它们会根据日照长短来调节开花的时间。在日照较短的时候开花的植物叫做“短日照植物”;反之,在日照较长的时候开花的植物则叫做“长日照植物”。农民们可以据此方便地控制农作物的开花结果。而植物甚至还能感应不同颜色的光,它们靠蓝光知道向哪个方向弯曲,靠红光测量夜晚的长度。

  植物的嗅觉特别神奇。有一个生活小常识,买回来的猕猴桃还是生的硬的不能吃的时候,把它们跟几个苹果放在一起,过几天猕猴桃就熟了。这是因为成熟的果实会释放乙烯,植物能察觉到空气中的乙烯,然后自己就成熟啦!还有一些寄生类植物,能察觉到它喜爱的植物所散发出的气味,然后向着它们生长,寄生在它们身上。而遭到虫害的植物,则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其他兄弟们,小心,有害虫!保护好自己!

  植物的触感很敏感,比如捕蝇草、含羞草这类植物。而大多数植物都讨厌被触摸,轻轻摸几下可能就会造成死亡。估计是因为人类的触摸会给植物造成莫大的“心理”压力吧!而很遗憾,植物是天生的“聋子”。它们察觉不到声音,因为对于植物的生存来说,声音似乎是无意义的。而传说中不同的音乐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也不过是一种迷信。

  植物可以感受到重力,知道根应该向下长,而叶子向上。植物还有“记忆”,一直苍蝇触碰捕蝇草的一根毛须,捕蝇草不会闭合,但若在20秒内触碰第二根,就会闭合,因此捕蝇草有20秒的“短期记忆”。植物是“心灵纤细”的物种,因为它们对创伤有“长期记忆”。如果摘掉刚出土的嫩芽上两片叶子中的一片,那之后的叶子都会向着完好无损的那一方生长。植物还能感知季节。虽然春天和秋天的气温和日照诧异不大,但植物知道应该在春天开花,这样才能使果实在严冬之前的秋季成熟,而防止在未结果前就被冻死。

  所以,植物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的多。毋宁说这是大自然造物之神奇,为了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并留下子孙后代,植物们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存活下去。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在我们漠不关心的角落,一场又一场输死剥夺正在进行。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三):陪你一起长大

  书很好,讲了很多知识,比如植物的嗅觉、视觉、听力,如何分辨上下等等。我从来不知道,默默无语的植物,生命竟然这么丰富,我们每天看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在看我们。看完书,就把我3岁多的时候从大舅家拿回家种的一颗八宝(八宝是八宝属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或沟边,在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均有分布。栽培容易,北京住户喜在室内栽培。花浅红白色,作观赏用。)根部出的一根小八宝拿回家种在了花盆里。

  我们常说“最浪漫的事,就是慢慢陪你变老。”我的影集里有张照片,学龄前的我,头发焦黄,眼神呆滞的站在一颗稀落瘦小还有点蔫的小八宝旁边。这么多年过去了,那颗八宝已经长到一人多高。我出嫁的时候,每个来家里的人看到那昂扬的翠绿,都跟我妈说,“这颗八宝长的可真好。”我想如果她真的会说话,她当年想告诉我的可能就是“别担心,我会陪你一起长大。”

  看到植物会对创伤的长时记忆时,我很庆幸,我们家从来没有人企图修剪这颗八宝,她一直随意的,想怎么生长就怎么生长,像我一样,长成了自己的样子,成为了自己。每当她开出满身的花,围着她的人都会惊讶于她的美丽,而除了我们家人很少有人知道,这就是她自己的样子,没有人束缚过,修剪过的样子。

  这可能就是生命的答案,我们从一开始就坚定,就能长成最美丽,最自然的样子,只有成为自己,才能让别人看得见你。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四):人非草木

  “据说石块曾经自己转动,树木曾经开口说话;鸦鹊的鸣声里曾经泄露过阴谋作乱的人。”麦克白这样说的时候,猜疑、混乱与恐惧充斥胸间。在树木默无声息这一定则下,莎士比亚不禁营造出了草木皆兵的晦暗效果。

  当然我们没有要谈莎士比亚,而是那些作为背景的树木。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从西方《圣经》中主自比葡萄树,信徒为枝子,到东方《诗经》中随处可见如:“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些以植物喻人的抒发,人与植物形象融合。植物早已脱离了背景和食物的存在,成为人类移情所不可缺少的美。

  可是当你对植物习以为常时,不如读读这一本小书——《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它会换一种视角告诉你,人类,在植物眼中是什么样子?

  这部科普书,用相似的方法,即与将植物与人类比拟,来描述植物的五种感觉——视觉、触觉、听觉、本体觉和嗅觉。他用人类的经验进行描述,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化,从而建立对植物感觉的理解。将我们从教育中得到的冰冷的生物物理学解释活化,进行反映射,敦促我们一新的方式思考视觉、嗅觉、植物的本质。以及最终极的问题——我们是什么?

  当然作为科普书,他是合格的,作为愉悦大众的“宁静”读物,它挥发了奇妙的香气。书中一步步带你走过科学发现的迂回过程,结构及其精巧。更重要的是,它幽默而生动。

  在探求植物究竟有无听觉,音乐能否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时,作者写道:“同样,研究者彼得•斯科特也曾做过一系列用来检验音乐是否能对玉米产生影响的实验,特别是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和密特•劳弗l2的《地狱编娼》是否能产生影响(这类实验总能够向我们透露科学家自己的音乐品位,这挺令人惊奇的)。他在 《植物的生理和行为》上报告了这些实验的结果。在最开始的实验中,比起安静环境中的种子来,暴露在莫扎特或密特•劳 弗音乐中的种子萌发得更迅速。这对于那些声称音乐能影响植物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可对于那些认为莫扎特音乐的质量高于密特·劳弗的人来说又是个坏消息。”不禁让人掩卷大笑。

  读毕,我们在探讨自身的存在时,会发现,人所拥有的超出植物的能力,不仅仅是拥有智力。我们从狗身上看到人性;从鱼和鸟身上看到自由;从植物中看到“雅、静、清、逸、飘”种种闲情和德行。人类感知着情感,并散发,我们拥有关怀他者的能力。

  就像文中最后写道:古树,也许在你身边默默陪伴你一生,但它并不清楚你是谁。可是你,此生此世都会留有对它的记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五):据说树木曾开口说话

  这本书对有植物学背景的人来说太简单了,所介绍不多的内容摇摆在科普和科研之间,反而觉得两边都没照顾好。所列实验多数是几十年前的传统实验,对现代科技和实验方法进步后的相关研究介绍较少。同时作者一方面想拒绝承认植物是有“智力”的,但是又一直拿植物和人类的听觉触觉视觉等类比。

  如果你对本书感兴趣,推荐看BBC的一个纪录片:How plants communicate & think.

  喜欢书里每部分开篇引用的句子,比如这句: 据说石块曾经自己转动,树木曾经开口说话。-莎士比亚 《麦克白》 Stones have been known to move, and trees to speak. -Macbeth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六):植物,你知道的太多了

  如果不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这本书,我从来都不会知道看似呆呆的植物竟然也会有视觉、嗅觉、触觉,植物知道的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多很多。

  榆树能知道是不是有其他植物遮住了阳光,这样它才能想办法向有阳光的地方生长;莴苣可以知道是不是有蚜虫正在啃食它的茎叶,这样它才能制造有毒的化学物质来杀死蚜虫;花旗松可以知道它的枝条是不是正在被猛烈的风吹动,这样它才能让树干长的更强壮一些。

1

  植物有视觉,能看到是否有光,向光性就是一个体现,而植物能看到的远不止于此。菊花能知到黑夜的长短,当黑夜越来越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菊花就会开花。聪明的花农也正是基于此原理让花在一些节日前一起开放,他们做的就是控制黑夜的长度。他们会在晚上的时候开几分钟的灯,这样温室的菊花就会感觉黑夜没有变长,于是一直不开放。直到节日来临,花农晚上不再开灯,于是所有的菊花便一起绽放了。

2

  植物具有嗅觉,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都知道将成熟的香蕉跟青香蕉放一起后,青香蕉在嗅到成熟香蕉释放的乙烯后,用不了多久就会变熟。果实成熟后都会释放这种催熟剂乙烯,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植物就是希望果实一起成熟,然后可以更大程度的吸引动物来食用果肉,以便让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是种子的胜利。

  当我们感知到有蚊虫叮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进行驱赶,其他动物也会,但是植物呢,植物有什么策略来应对?当柳树有叶子遭受害虫的食咬时,这些叶子就会释放一种气味作为警告的信号,就像长城上的烽火台在发现敌人时会释放狼烟,然后这棵柳树的其他部位的叶子或者周围柳树的叶子在闻到这种气味之后,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让叶子变得的味道变得很差,从而避免害虫的食咬,是不是很机智。

3

  植物也有触觉,比如含羞草,我们轻轻一触碰它的叶子,它就会作出激烈的反应,捕蝇草我们也知道,它会分泌对很多昆虫都极具诱惑的汁液,只要昆虫一旦落入捕蝇草的两个半片内,捕蝇草就会迅速闭合,然后分泌消化液,溶解吸收这些可怜的猎物。

  当别人打我们的时候,为了躲避疼痛,我们会作出反击或者选择逃跑,那植物呢?科学家们发现当植物被触碰时,它们就会改变生长策略,它们会停止长高、开始变粗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崖坡上的直接遭受风吹雨打植物就比山谷中的同类长得更短粗。就像那句话所说的:那些不能打败我们的,终将让我们更强壮!

4

  植物有视觉,能看到光感知夜的长度;植物也有嗅觉,能闻到危险的信号;植物有触觉,当暴风雨来的时候会变得更粗壮。

  那植物有听觉吗?

  可惜并没有,因为拥有听觉对植物的生存没有什么助益。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和听觉追捕猎物、可以察觉看不到的危险,然后迅速做出反应,或者追赶、或者逃跑,但这对植物来说没有意义,因为它们的根是固定着的,洪水猛兽来了它们也无可奈何。

  植物没有听觉,所以说通过放音乐让植物长势就都是骗人的了。

  植物知道的远不止于此,生命和大自然里的一切永远值得我们敬畏。

打个小广告:自己读完这本书,在公众号“钟钱钟书”发了一个书评,也同步在这里。如果能给公众号引个流那就最好不过了。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七):静静感知生活的美

  白天忙碌奔波了一天,心情烦躁,晚上打开这本装帧精美的小书,慢慢看去,感觉心情宁静了很多。

  虽然少亲近植物,但是一直喜欢植物,喜欢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喜欢植物挺拔安静的姿态,或许也是因为有那么多关于植物的诗句让人诵读,三毛的那首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让我想象出一个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其他的美丽诗篇还有席慕容的 《一棵开花的树》,以及舒婷的《致橡树》。

  或许人类是唯一的具有严密的逻辑和高级的思考能力的动物,所以我们习惯将眼睛所见的东西赋予感情,我们会为了树木的砍伐而惋惜甚至想象他们的痛苦,也会为了小草被践踏而发出自己的呼吁,但是看到这本书我们会了解到很多关于植物的最本源的知识。植物由于有着固定的根,不能随便移动,而具有很多动物所不具有的敏锐求生本能,它们具有敏锐的光受体可以感知光线,它们可以散发出乙烯保证自己的物种延续,它们的电脉冲和细胞运动保证了灵敏的触觉和对于生态环境的瞬间适应能力,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去掉了对于自己生存无用的功能,去芜存菁。它们知道如何才能生活的更好,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舞步....

  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世界太过于多彩了,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看多了颜色,我们可能更加麻木,却忘记了生活最简单的那些生物本能带给我们的快乐,欣赏每一次日落的壮美,呼吸到一口新鲜的空气,享受静静散步的快乐,这些就像书中提到的我们人类最基本的那些本体觉,是属于非失去不能留意的感觉。我们没有感觉到那些本体觉一直静静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基本的生存体验和最简单的快乐,只有一旦失去的时候,或许我们才能发现,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

  植物作为我们进化史上不可或缺的朋友和兄弟,多年来一直并肩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仰赖植物与自然的馈赠,但却逐渐与之渐行渐远,其实我们都需要哪怕仅仅一个时段,拥有一会儿植物的感觉,安静矗立天地间,宁静的想想我们拥有的美好,就如三毛所写:“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生活自有它的美好,一切只需我们静心去感受。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八):植物探索之旅

  小区里去年移植了一些树来,经过一年的适应和生长,这些新移植来的树,好像长的并不好,不是叶子很黄,就是叶子非常稀少,然后在有些树上,物业还给它们挂了点滴,就像人生病在医院挂点滴一样。这激起了我对植物的好奇心。你知道植物植物会看、会闻、会触摸、有记忆、能定位么?你一定看过从岩石缝里长出的植物,你也见过把种子埋在地下,它会努力的往上长,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它不是往下长呢?

  1、植物怎么会看

  植物像人一样,需要阳光,通过光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黑暗中的植物要比在光照下生长的更高,因为它们会努力生长,以期钻出土壤或者逃脱其他植物的遮蔽以见到光。你无意中肯定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见光不那么充足的植物长的又高又细又黄,而暴露于采光良好的外部环境中的植物却长的又短又壮又绿,这也说明植物是有视觉。植物不仅有视觉,还有嗅觉。你还记得催熟水果的生活小窍门吗?

  2、植物的嗅觉

  如果你有一些略显青涩的苹果或梨,只需将它们和成熟的香蕉放在同一个袋子里,一段时间后,这些未成熟的水果就会由硬变软。类似的,古时候的人们也有许多催熟水果的妙招,古埃及人知道仅需划破少数几个成熟的无花果,就可以让整株无花果成熟;我们的祖先知道在贮存水果的房间里烧香,可以让水果尽快成熟。看来,植物可以闻到气味,它们嗅到了“同伴”发出的成熟的味道,于是也争先恐后地成熟了。上个世纪初,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农民们发明了用煤油加热来催熟柑橘的方法。人们曾一度以为,水果被催熟的原因是因为吸收了热量。照此说来,如果我们把水果放在太阳下曝晒,或是放在暖气边,它们依然可以尽快成熟,可是结果并不是这样。1924年,弗朗克·邓尼研究发现,煤油加热能够催熟柑橘的原因是,煤油产生的烟中含有乙烯。植物大多数组织和器官,也可以说几乎是所有部位都能产生乙烯。成熟的香蕉和无花果、中国线香和煤油的烟气都含有乙烯气体,仅仅是空气中飘浮的微量乙烯,就可以使对气味极为敏感的水果成熟。

  3、植物是否有触觉呢?

  你一定听过含羞草吧,当含羞草受到触碰时,也会闭合小叶片作“害羞”状;也有捕蝇草,当有苍蝇落在捕蝇草的叶子上时,它会突然合上叶瓣;然后如果细致地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当藤本植物在接触到支撑物(比如篱笆)之后会加速生长以使自己攀附其上;种种迹象表明,植物是有触觉的。记得小时候家中的院子里种了几株瓜果,每当结出可爱的果实时,父母总会先叮嘱“千万别碰,碰了它就不长啦”。这事令我一直不明就里,触碰会使植物停止生长,这是真的吗?每当这时,我都会去摸摸那些小瓜果,在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那些小瓜果真的要么停止生长了,要么就阉掉死掉。20世纪70年代初,植物生理学家马克·贾菲提出了“接触形态建成”这个概念,用以表示由于触碰导致的植物生长迟滞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实被触碰导致生长停滞,并不是植物生命力脆弱的表现,而是植物用以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特殊能力。试想,生长在容易受到狂风暴雨侵袭的山脊之中,植物多是生长得低矮而粗壮,这就是因为自然界的风、雨、雪强劲的触碰,令植物受到环境胁迫,不得不限制枝条发育以保全自身。相反,同类的植物在遮风避雨的山谷中,却可以长得又高又细,枝繁叶茂。“接触形态建成”导致的迟滞生长,其实就是一种演化适应而来的能力,增加了植物在复杂环境的干扰之中存活下来的概率。

  4、植物能定位,分辨上下

  我们一定见到过这种现象,若是一株植物受到外力倒伏在地上,继续生长一段时间,它就能慢慢重新调整方向,根向下扎,苗朝上长,又回到直立生长的状态。这其实是重力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的。有实验证明,植物的根尖是植物跟正向地性的关键。又有实验发现植物细胞中含有一种叫做平衡石的致密的球状结构。由于平衡石比细胞中的其他成分都要重,所以无论植物被怎样放置,平衡石总会落到最底部,从而引导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伸长。

  5、有记忆的植物

  捕蝇草能捕捉到苍蝇,是需要短时记忆的。当虫子触碰到捕蝇草的第一根毛时就对信息进行了编码(记忆形成阶段),然后它将这一信息储存了将近20秒(记忆保持阶段),一旦虫子触碰到了第二根毛,信息又被重新获得(记忆提取阶段),从而触发了机关。若是一只个头比较小的蚂蚁用了超过20秒的时间才触碰到第二根黑毛,捕蝇草就会遗忘掉之前储存的第一根毛的信息,不会闭合叶瓣。捕蝇草并没有脑结构,那么它的短时记忆是如何达成的呢?德国学者狄特·伯顿·桑德逊和安德烈·西佛斯认为捕蝇草的短时记忆是依靠叶片的电量储存的。他们研究发现,当触碰捕蝇草的一根毛时会引起一个动作电位,与人类神经元信息传递相似,会导致钙通道开启,钙离子浓度上升。但是,一根毛被触碰引发的钙离子浓度并不会使叶瓣关闭。当第二根毛受到触碰时,钙离子浓度继续升高到阈值之上,捕虫器便迅速关闭了。不过,钙离子浓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若是两次刺激黑毛的时间间隔太久,钙离子浓度也无法达到使叶瓣闭合的标准,就相当于储存之前信息的记忆被遗忘了。植物就是用这种巧妙的办法替代了人脑的作用,令短时记忆的工作过程变成了一种简单可行的物理过程。

  这些听起来很玄妙的植物行为都是科学验证过的事实,《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这本书里都有很详尽的介绍,但我还是觉得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一定能够发现更多的有关植物世界的秘密,而这些秘密会让我们更深的了解植物的世界。这本书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打开了你看向植物世界的窗口。我们眼中的植物开始变的不一样了,变的比以前更加的有魅力了,它们和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它们和我们感受到同样的温度,在我们触碰它们时它们正感受着我们的触碰……这样的理论支持,让我在看向它们时,不由的想要对它们微笑。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九):读后感

  本书通过引用各种研究实验说明植物是如何产生意识的,实则科普了人类产生这些感官与意识的背后原理。非常巧妙严谨,短小有趣。

  世界上所有自然事物,不用知道原理就知道如何巧妙精密的生活。科学也同哲学一样,是用一种方式来阐述我们所见所想所感,阐述自然。太多事物,科学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但不用明白背后的机理,自然就这么自然地生活。所以,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甚至相悖的见解就不奇怪了,而表面上的相反往往最后却连接在了一起。有时,最本真的观察却代表着最真的真理。

  我们究竟需要知道多少才能更好的生活呢?或许一点都不知道也能好好生活。

  通过本书,恍然大悟,植物及所有地球生命,与人类都不过是茫茫进化长河中不同的分支,纵使我们隔得极其遥远,在许多最最基础的组成上是相似的是相同的。独特的人性思维是人类特有部分,我们往往过于看重。人始终是局限在每个人独自的大脑中的,有时候去了解一些其他的生命,去了解一些自然,试图去用自然的眼睛看世界,试图挣脱下人的局限性吧。

  全书的最后一段话,是对于人和世界的最好阐述。

  “当你下一次在公园漫步时,不妨花几秒钟时间自问一下:草坪上的蒲公英看到了什么?草闻到了什么?触摸栎树的叶子吧,你知道它会记得自己被触摸过。但是,这棵树不会记住你。反而是你记住了这棵树,此生此世都会留有对它的记忆。”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读后感(十):还行

  翻译的还行吧,凑合着看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