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的读后感10篇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是一本由阿道司·赫胥黎 (Aldous Huxley)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一):感谢痛苦与我同行

  感谢痛苦与我同行

  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喜欢痛苦。无论是忍受病痛折磨,或者独自吞下失恋的苦涩,又或者接受失败的打击,甚至父母、友人的不理解等等。每一种痛苦都有可能将人打入抑郁的深渊,在昏暗泥潭中无法自拔。人们在日常中多是接受痛苦的相伴,人们都希望每日沉浸在快乐之中。早在二十世纪初,英国作家阿道司 赫胥黎就为未来世界的我们打造了这样一个没有痛苦,只有快乐的“美丽新世界”。

  在这个新世界中,人类放弃了胎生,通过“孵育暨制约中心”来控制人类的繁衍。“孵育暨制约中心”通过成长制约来影响胎儿的成长,根据他们的等级来对其实施不同的制约。在胚胎阶段“热甬道与冷甬道交互出现。寒冷过程与照射强X光的不适感相结合。到胚胎被倾注之时,它们将对寒冷畏惧痛绝。他们被先定着要移往热带,去做矿工、人造丝职工和钢铁工人。”在育婴室里“爬的最敏捷的婴孩已经达到目标了。几只小手颤巍巍地伸出去,触着、抓着、剥落着变形了的玫瑰,弄皱了明丽的书页。”在这些婴孩快乐的玩耍的时候,护士们制造爆炸,警报厉鸣,甚至使用“温和的电击”,不断循环使婴孩们对书本与花朵产生厌恶感。而夜晚也未放松,通过“催眠教学”不断灌输阶级观念与生活理念。在前三章中阿道司 赫胥黎通过学生“孵育暨制约中心”的参观学习的视角来为读者展示这个“美丽新世界”的生存法则。

  “美丽新世界”是一个阶级的社会,书中的第一位反叛者伯纳 马克思,一位属于上层阶级的“正阿尔法”。也许就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他的“人造血液里掺入了酒精”,作为一名“正阿尔法”他的身材过于矮小。自身的与众不同让伯纳深感自卑,喜欢独处,不喜欢接受“索麻”的麻痹,在周末不去进行特定的运动或者观看感觉电影。这些让周围的人们都对他敬而远之,而伯纳并不是正义的化身,他自私,虚荣。为了挽回被主任发配冰岛的定局,将在“保留区”意外遇见的主任的儿子“汤姆”带回“文明世界”。一时间伯纳在上层阶级中炙手可热,飘飘然。但是文化之间的冲突让汤姆感到难于适应,他对“文明世界”的拒绝让伯纳重新陷入痛苦之中。

  野人汤姆成为下一个反叛者。文明的冲突让其与自己喜欢的女人蕾宁娜的对话引人发笑,却又让人深思。汤姆对蕾宁娜说,“我愿意做任何事情,任何你吩咐的事情。有些运动是很吃苦的——你知道。可它们的劳苦更显示了其中的喜悦。这便是我所感觉到的。我想如果你要的话,我愿意扫地板。” 蕾宁娜听后吃惊的回答,“可是我们这儿有真空清洁器,扫地是不必要的。”这样的对话像极了现代人的冷笑话,不过也让汤姆陷入的深深的混乱当中,他无法传达给对方自己的爱,自己想与其共度一生的心愿。因为“每个人属于每个人”这个潜意识的准则支配者每一个文明人。

  很多人觉得《美丽新世界》与《1984》相比冲突不够激烈,没有革命,没有战斗。而我却觉得《美丽新世界》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世界元首穆斯塔法 蒙德告诉野人汤姆,“今天的世界是安定的。人们很快乐,他们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而他们永远不会要他们得不到的。他们富有,他们安全,他们永不生病,他们不惧怕死亡,他们幸运地对激情和老迈一无所知,他们没有父亲或母亲来麻烦。他们没有妻子、孩子或者情人来给自己强烈的感觉,他们受的制约使他们身不由己地实实在在行其所当行。假使有什么事不对劲了,还有索麻。”这样的世界仿佛就是人们所向往的,毫无痛苦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人们已经喜欢了安定与快乐,习惯了不自由。甚至不确定这些人是否可以被谓之为人,他们被批量生产,不会被感情所制约,这样的世界仿佛就真的是美丽的新世界,让人无法抗拒。

  而野人汤姆发出了微弱的呼喊,“我是在要求不快乐的权利。不消说,还有变老、变丑和性无能的权利;罹患梅毒和癌症的权利,三餐不继的权利,龌龊的权利,时时为着不可知的明日而忧虑的权利,感染伤寒的权利,被各种难言的痛楚折磨的权利。”伴随着人们看热闹似得围观,汤姆的呼喊早已淹没在嘲笑当中。

  痛苦是我们所厌恶的,过于安定的生活却仿佛将人变成置于温水中的青蛙。人们的惰性很是可怕。而我们应该感谢在现实生活中痛苦常常伴我们同行,让我们活的真切,同时不断的历练我们,使我们成长。渴望安定快乐,却不要去惧怕痛苦,我们终会在乌云过后,阳光洒下之时感受到久别重逢的喜悦。这些喜悦更加珍贵、耀眼、值得等待。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二):生而循规

  赫胥黎这个名字,在初中生物课上就听到过——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坚定拥护者。他的孙子,《美丽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出色的继承了祖辈对于生物学的天赋,写就了这本著作,从此开启了《1984》《我们》等反乌托邦著作的时代。

  科学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人类的物质改善,还有制度的劇变。当十个月的怀孕分娩过程被流水线上的制作工艺取代时,人类就已变成科学和集权者的附属产品。在那个看似美丽的未来世界,孕育婴儿的场所是工厂里的培养液,而“母亲”“父亲”等与孕育有关的词语倒成了禁忌。生而具有的等级制度、不会生病、不会衰老、开放无度的性行为、元首的绝对统治以及蒙昧大众笃信的神灵——汽车大王福特,这一切的“美丽”,都出生在一个荒诞的培养室中。

  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人,生命都是“被设计”的。从培养瓶开始,他的成分已经被确定,镁钙含量,供氧浓度,光照时间……这一切的设定,都为这一庞大系统的等级制度服务。上等阶级享有最科学的配方,而最劣等的人只配拥有极少的氧气供给,这也致使他们智商发展收到极大限制。

  其实,我们当前也面临类似问题,教育的不平衡分布正如对人发展的“氧气”不均,最边远贫困的少份额人口永远都只能拥有贫瘠的思想土地,社会愈加发达,这新世界的“受难者”却越来越多。他们的祖先没能让他们拥有这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机会,他们也同样没办法为后代创造一个与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琳达,孵化中心主任二十多年前的女朋友,在“保留区”内生存了二十年,生下了一个孩子约翰,由于脱离了科学药剂,她变得衰老,愚笨。但她仍对“新世界”的生活怀念不已,被带回新世界后,看到仍年轻的男友对她满是嫌弃与逃避,便迷醉在药品带来的感受中,直至死去,也仍沉迷于这“美丽”的世界中,不愿醒来。

  而她的儿子,约翰,这个出生于保留区的年轻人,用一本莎士比亚认识世界。当他看到新世界种种“和平”下掩盖的假象,他没办法与这个新世界同流合污,去否认自己的母亲;也不愿去接受开放的性

  如果我知道我将生而循规,那么“我”还是我吗?即使我到死前还是青春的容颜,还能拥有拥有和平,享受着刺激的性生活。但我的元素严格按照构成,我的思想表达是提前注入的记忆,我的喜恶由电击强化了反射,我的面孔与上千个孪生兄弟相同。生而循规,“我”的一生注定是为稳固这个社会的上层统治付出劳动,成为不计其数的牺牲品之一,且没有权利选择是否诞生,那么“我”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赫胥黎的先见性,在今日看来仍颇有教育意义。在他的影响下,反乌托邦的思想才真正的成熟起来。人们开始辩证的思考科学与人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有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人类自认为是自然与科学的主人,但当科学进步到一定程度时,对社会的桎梏比它带来的福祉更多。当思想的速度赶不上科学的脚步之时,人类社会翻天覆地,只能让人成为“科学”与少数集权者的奴仆。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三):立场

  这本书和我翻开之前所预想的结局不同。

  我也并未去预测过它具体的结尾,但潜意识里,总觉得是去暴露这个新世界的恶劣与可怕之处,哪怕新世界没有任何改变,对它批判的立场是明显的。也许就像1984那样。

  看完之后,元首的论述,我一时无法反驳。

  这本书结尾附上的读后感中关于“人性”的一部分也许有些前后矛盾。但这矛盾我也解不开。

  这个世界似乎丧失了人性。世界是整齐划一的,没有个体的存在价值,没有诗和远方。

  但是这个世界满足了,也只满足了,人性最基础的东西。欲望,快乐。“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又歌舞升平,声色犬马。

  说到底,诗和远方存在于眼前尚有苟且的场景,有悲伤和痛苦,才有好的艺术和科学。它们是对生活苦难的一种消解,或是美好的记录阐述。但如果生活基本的都有了,所有人真的“开心就好”了,诗和远方是不是现在生活还有苟且的人们的伪需求呢?

  元首说的话,实难反驳。听野人的辩论,却觉得无力而牵强。

  新世界这样,真的不好吗?

  所以这个世界到底是泯灭了人性还是暴露了最本我的人性?当快乐没有代价,人性还需要再分层吗?现在世界中的伦理人文一切还适用吗?

  这就好像,我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我无法完全客观地站在非线性的角度去理解事物。所以接下来的讨论,都是我并非新世界成员的讨论。

  一、阶级与选择

  每个人有既定的阶级与使命。每个人都为自己阶级要做的事感到满足。但是没有人有选择权。他们的意识里并不觉得需要选择。选择对他们来说是伪需求。但对我来说不是。更何况哪怕现在,地位阶级差异存在着,他们不一定比新世界的人快乐。尽管他们有选择,这种选择的力量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对大部分人来说,命运是难以扭转的。如果基本良好的生活状态的维持也是问题,现在会更好些么?

  那世界会变好么?

  二、艺术科学与重量

  人文历史上,最打动人的东西的厚重感的来源都是什么?我才疏学浅无法从学术角度去看为什么悲剧中汲取出的创造力最能感染,而深陷入娱乐时潜意识里存在的虚无和不安有事来自哪里?只是因为我没有生活在新世界吗?

  那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允许我热爱的茶道么?

  学茶道时的我常常能体会到狂喜。我感到快乐。我对社会没有危害。这与新世界“快乐是至善”有什么违背吗?我可以更安定地继续我的工作。那如果有了这样让人快乐的艺术,和安定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细想了想,本质上却与新世界的价值不同吧。

  茶道的内核是侘寂,而新世界不鼓励孤独(142页)。热闹的茶道不再是茶道。失去侘寂的茶道无法让体验到狂喜。

  那音乐呢?巴洛克、古典、浪漫、表现、摇滚......我喜欢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带给我快乐吗?是一种从音乐中感知到复杂情绪而获得的快乐吗?用快乐来说似乎太轻飘飘了。就是这体验感知和被呼应的满足与喜悦?如果除去这些创作过程中痛苦的部分,作品就不能带给我这些感觉了吧。

  这么看,孤独是个好东西么?我用线性思维想到。孤独的确是美的。

  至少我还有选择,是否娱乐至死。

  三、娱乐至死

  了解到《美丽新世界》是在看《娱乐至死》的时候。过去很久现在大多内容也已记不清。想起有一天经过一个商场,外侧贴着一个标准的在商场的安逸生活模板宣传——早上10点喝杯咖啡,12点blabla,2点唱KTV,5点吃顿大餐,7点看场电影。

  这不是很常见么,也挺愉快的么?

  难怪新世界的娱乐方式看着似曾相识。

  印刷机时代——电视时代——移动时代——AI时代......

  对一部分阶层的人来说,的确越来越快乐了。

  四、答案

  元首和野人的争论有答案吗?

  在写本文的过程中,我逐渐减少了困惑。

  但是还有好多问题没有答案。

  如果人性未曾变过,社会的变迁只是伦理常识、艺术科学、历史、时间等一切外在因素加之于上的表向么?如今和新世界,本质上有什么差别么?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四):焚书年代

  这一段时间,陆陆续续读完了《我们》、《美丽新世界》以及《华氏451》。这些书都是反乌托邦的代表作,每一本书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叙述风格,前两本加上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其中扎米亚京的《我们》写得最早(苏联建国伊始),里面设想了一个纯机械化的社会,所有人类都不过是这具城市机器上的螺钉,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只有字母代号。主人公是个精通数学的工程师,设计了一艘了不起的飞船,可以说是这个世界的代表人物。然而,他却被一个有着强大叛逆精神的女子所吸引,后者仿佛不属于这个死板的世界,她有着异于常人的聪敏和独立,想要通过一场革命打破隔绝了乌托邦和真实世界的「绿墙」,推翻这个僵化的制度。故事的结尾,主人公被洗脑,对他的爱人不再有任何感情,平静而麻木地看着她被折磨致死。

  这个故事与《一九八四》有着类似的主题,可以说,后者的创作必然也受到了前者的影响。然而,可能由于时代的关系,扎米亚京笔下的世界有些过于「失真」——当然科幻小说无一不是虚构的,可是在设定的场景下人物必须具备相当的「可信度」——特别是作者不厌其烦地引用一些数学名词,由于这种引用处理得过度简单,非但没有使得他想要表达的那种「公式之美」风格体现出来,反而使得那个处处都力图表现机械化的世界显得些微幼稚。对于严肃文学来说,这种简单化处理会使得作品的深度大打折扣。

  十年后,赫胥黎写了《美丽新世界》这本反乌托邦的另一代表作,这本书所描述的世界是与《我们》截然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如果说其他反乌托邦小说描述的都是极权主义的某种已有形式的夸张,那么《美丽新世界》就是极权主义的一种未来想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不难发现《我们》的世界几乎不可能成真,而《一九八四》的情节在某些国家已经发生,并且成为了历史,惟有《美丽新世界》所描述的社会,在二战后这半个多世纪的人类文明演进中,正愈来愈变得不再遥远。

  《美丽新世界》中没有「大恩主」,没有「老大哥」,有的只是成效高超的行政管理与各司其职充分享乐的标准市民。无论是《我们》还是《一九八四》,谁是压迫者谁是被压迫者,读者一目了然,然而在《美丽新世界》中,「压迫者」的面目极其模糊,也并不存在什么掌权阶级,那个所谓的总统更像是个身不由己的职业经理人,而看上去大权在握的孵化中心主任,其实也不过是这台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以让他失去高高在上的身份。无论谁来了、谁走了、谁醒了、谁死了,都不会影响这个世界的稳定运转哪怕一丝一毫。

  杜绝了自然生育,当然也就不再有家庭和兄弟姐妹,随之而来,一切既有的道德观念和传统都被打破。于是,书中的人物对性的开放程度夸张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甚至女主角之一因为「长期」——仅仅四个月——和同一个男子交往而被同伴耻笑,这样的情节与《我们》中的额定性交票据一样令人咋舌。究其原因,就是家庭的缺失,现代社会中,家庭是一个人的德育教化中心,而家庭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教化不会鼓励乱性行为。当政府接管了这样的德育教化,并且摒弃了家庭这样的「去中心」小集体后(其实去家庭化,鼓励集体主义的制度在近代史上并非没有,伴随而来的传统道德缺失后果也甚为严重),那么性自然不再是一个禁忌,而当有了完全的避孕措施后——甚至《美丽新世界》中七成女性自出生之日起就无法生育——彻底的性开放成为了必然和被鼓励的行为。同时,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全面娱乐化,光怪陆离的感官电影、让人沉入如梦幻镜的唆麻,万全的医疗保健体系,永远的和平与安逸,没有仇恨、没有痛苦,消费主义、全民狂欢,一切都是「正能量」——仿若今日这个充满鸡血的拜物时代。

  当「食」、「色」两全时,是不是所有人都安于「本分」了?答案是否定的,人毕竟是一种智慧生物,安舒的生活虽然会让绝大多数人安于现状,可总有一小撮人会去思索一些诸如「这合理吗」的终极问题。《美丽新世界》对这群人的解决之道很简单,那就是——没问题,我们不鼓励人们思考,可是如果你要思考,那就去吧,但是请别影响其他「正常人」。于是,书中那个与「野蛮人」主人公相谈甚欢的阿尔法便被送到了一个他自己挑选的孤岛上,独自追问人生去了。《美丽新世界》绝对不会有《一九八四》中思想警察那么凶残的存在。它的手段温和得多,也有效得多。赫胥黎认为奥威尔笔下的「老大哥」是一个有着虐待狂趣味的独裁者,他认为这还是传统极权主义的章法,而这种制度不可能长久。他笔下的统治者——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实体的统治者,硬要说的话,就是他笔下的这个社会制度吧——要高明得多,懂得「疏」和「导」。

  此外,与「老大哥」们一样,《美丽新世界》的统治者也意识到根绝独立思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抹去历史。《一九八四》中有句名言「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具体的实施是由一个名为真理部的宣传机构负责,通过捏造数据、篡改史实达到欺瞒民众的目的;同时通过强制推行「新话」来钳制人民的思考能力,使之无法质疑统治者的话语。这种图景虽然惊悚,但我们已经见识过了——甚至已有的历史要比奥威尔的预言更为可怖。而《美丽新世界》中,抹去历史的手段则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娱乐至上。所有的媒介全时段放送各类娱乐节目、人们从小被教化为独处可耻、专一可耻,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超大家庭,其乐融融、不分彼此。人们在工作之余每时每刻都在忙着社交和享乐,他们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度假购物和最新的娱乐节目上面,再也无暇考虑其他问题。在这样一个社会构造已然天翻地覆的世界,经典文艺作品已经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当「野蛮人」对那位离经叛道的阿尔法朗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后者也忍不住大笑起来,他认为书中人物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愚蠢至极。这可谓彻底的「文化断层」,当人们对历史和共有记忆不再抱有认同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对比《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的阅读感受,往往是诡谲的,《一九八四》中的恐怖令人战栗、黑暗无边无际,正义与邪恶一目了然,爱憎分明,它是古典意义的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给你看,令人动容;而《美丽新世界》却常常处于一个模棱两可的地带,它所描述的世界表面看去仿佛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形态,人人各司其职各取所需,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战争,没有铁幕,安逸舒适,人人满意,但这样的世界,它的建立根基却是当下的我们万万无法接受的——至少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它的悲剧性在于那个绚烂而疯狂的世界在本质上是死一般冰冷的,我们在面对它时心中只能泛起无限悲凉。

  奥威尔认为极权主义唯有不断制造矛盾,物质上令人民生活在饥馑的边缘,思想上大量灌输爱国主义与民族狂热,辅以丝丝入扣的高压统治,方能稳固政权;赫胥黎则认为未来的极权国家恐怕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伊甸园」,日常生活毫无后顾之忧,人们不再受任何传统道德约束,日日享乐,身康体健,娱乐至死,永远堵住了萌发叛逆思想的源头。

  一种是皮鞭下的麻木,一种是蜜罐中的愚昧。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五):我们也许正活在“美丽新世界”里

  在“美丽新世界”里,如果说所有的人是被先定的,遵循于先定的规则,服从于他的本业,而拒绝或畏惧于超越,是一批批被规定了等级秩序的没有亲情的人。那么从蛮族保留区来的约翰,虽然是新的,抗拒于“新世界”的规则。但另一个角度看,他也只是另一个社会规则下的先定者而已。科学最后毁掉的可能是人性。

  人种延续主要依赖于科技而非爱人的贴身结合,胚体发育于瓶管,而非母体的子宫。人的职业,非由后天的学习社会化而定,却从精子与卵子结合起便被人为限定,某些人从出生起就注定要如精细机器从事于某种工作。人有性欲,而可泛滥地随意结合……试想这会是一种什么境况?这就是《美丽新世界》描述的画面。

  《美丽新世界》是对未来社会的预言。而有些预言已成为当下的现实,某些未实现的情景,却隐隐在远方向我们招手。人性亲情的淡化,科技的高度发达,社会机器需更精细化的操作,也许某一天,我们的世界会变成这样的“新世界”。在那里,我们就是那些低阶层的甘玛、德塔、埃普西隆,下班定时挤着轻轨电车…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六):被制约的幸福——评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读药》第115期:幸福和稳定的代价——解读《美丽新世界》

  专题地址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special/duyao115/

  被制约的幸福——评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文/陈楸帆(科幻作家)

  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现在是2013年12月12日零点,就在三十秒之前,你满怀期盼地打开网页、登录App,摩拳擦掌,某著名电商网站举办的“双十二”抢红包秒杀活动即将开始。你像一条出闸前的赛犬,跃跃欲试,按动鼠标,不断刷新着页面,因为你知道抢到红包或者特价商品的几率是如此之小,在这一刻有数以亿计的人们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为了某件也许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之后再也不会使用的商品。

  此刻,它是你的生命之光,你的欲望之火,你的爱恋、成功与信仰。

  这只是你幸福生活的一个切面,在此之前有“双十一”,有“国庆特价”,如果身在美利坚或“海外代购党”则有“BlackFriday”、“CyberMonday”等等。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我们的生活将被类似的消费主义狂欢节填充得越来越丰满,在每一次短暂的打鸡血之后,物质所带来的欣快感将会沿着陡峭的边际效用递减曲线跌落悬崖,于是我们只有期待下一次的狂欢。

  而这一切早已出现在阿道司·赫胥黎创作于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中。

  在小说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制约(Conditioning,或译“限定”)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核心理念。

  人从受精卵开始接受“制约”,精子和卵子在试管里被调制好,不健康胚胎被淘汰,健康胚胎在孵化器里长大,移送婴儿养育室,通过睡眠教育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方法(电击),孩子们被规训成厌恶书籍和花朵、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同时被“制约”成热爱集体、热爱消费、热爱滥交。

  不仅如此,人通过生物学制约技术被分成了五级,Alpha、Beta、Gamma、Delta以及Epsilon——Alpha一生下来就聪明漂亮属于高等阶层,而Gamma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以波坎诺夫斯基程序进行批量生产,最低级的Epsilon只为掏阴沟而存在。但无论阶级高低,他们都是最幸福的,因为睡眠教育中灌输的“基础阶级意识”会告诉Beta,做alpha太累、而gamma太蠢,只有beta是最好最幸福的。

  如果还有烦恼,社会提供免费的索麻——没有眼泪的基督教。

  “半克就是半个假日,一克就是一个周末,两克就是一次盛大的东方之旅,三克唆麻就是一次月球上飘飘欲仙的永恒。”

  这是一个被全面制约的未来,与同为“反乌托邦经典”的《我们》及《1984》不同,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以天才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构造了更为光怪陆离却惊人现实的未来,我们的当下。如果说《我们》和《1984》仍然是以古典主义的思维去描绘一种二元对立式的极权形态,那么赫胥黎已然跳脱到了一个现代主义控制论的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是如此完美设计,以至于零件会返身维护对自我的制约,像一台精密的可以自我修复的机器。这是意识形态控制的终极进化,如果不是对于还原主义的优生学技术层面过分倚重以至于更像个黑色寓言,说不定早已被历史上的政治狂人加以实施,为二十世纪的疯狂图景添加上浓墨重彩的几笔。

  且慢,我们真的有那么幸运吗?

  历史有其自身的生长逻辑,当我们在通往进步的高速路上一路狼奔豸突时,却也早已不经意地落入历史吊诡的陷阱。反抗强权、争取自由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容易被人类理性接受的,而更具欺骗性的“幸福权”却往往披起羊皮、挥舞旗帜,像路西弗般变幻面貌,腐蚀麻痹着每一个受到趋利避害本能掌控的个体心灵。

  “现在每个人都很幸福。”这句话以前每晚七点半都要重复一次,而现在充斥在耳膜眼睛里的则是“现在每个人都不幸福”。

  是的,我们没有按等级分成五种人,我们的胚胎供氧充足,睡眠里听的都是据说能提高智商的莫扎特。可微信朋友圈告诉我们,中国已经被分成7个阶层,你最好的命运是成为第五层,而且这一切建立在你拥有一个正确的家庭、学区、专业、单位、赶上了房价末班车或者IPO前夜加入创业公司等等,这一系列高难度技术并不亚于波坎诺夫斯基程序。一步错则步步错,而最根本的错误可能在于,你出生的时间就是错的。

  你焦虑,你离幸福永远一步之遥。你消费,幸福被换喻成商品,你的焦虑得到缓解,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索麻。

  在这个时代,消费主义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生产欲望,驱动无休止的消费行为,更在于,消费者经过消费行为,把自己也变成了消费品。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消费往往被伪装成一种等价交换,但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系统里,符号与意义往往是溢价最高的无形商品,你背的不是一个皮包,你背的是一个LV,你上的不是大学,你上的是北大,你服务的不是一家IT公司,你服务的是Google。如此类推。你购买了一种虚幻的身份认同感,并将这种感觉误以为是成功、幸福或者高尚。LV、北大和Google借助你的人生播撒了这种幻象,推高了这些符号与意义的价值。

  LV背着你,北大上了你。你吃掉了文明,文明吃掉了你。

  就如同书中的反叛者伯纳那般,“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逝,伯纳整天被成功的喜悦包围着,这使得他向这个一直让他感到不满的世界妥协了,他觉得一切就像美酒。只要社会承认他的重要性,他就觉得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美好的。”

  你的人生被定价,被打上标签,被放入一个序列化的金字塔体系,这个体系从根本上是无限的,像是两面互相映射的镜子。

  “人口的最佳比例是按照冰山模式——九分之八在水下,九分之一在水上。”

  你为了占据更高的序列位置,贱卖自己的生命,磨灭其他的可能性,用无法替代和再生的资源换取一些貌似更加上等的标签,这是一个被制约的竞价系统,水涨船高,你无路可走,只有幸福。你离不开这座金字塔,因为离开了它,你便一文不值。

  “水下的人会幸福吗?”“比水上的人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是性欲满足?是自我实现?是精神自由?是种族的延续?是对终极真理的追求?每一个人或许都有不止一个答案。我最新近听到的答案是,上了一星期班后可以在周五晚上看一集《爸爸去哪儿》。

  这说明了不少问题,不是吗?

  以电影理论作喻,幸福是你生命中的麦格芬(MacGuffin)。它是如此重要,贯穿始终,成为你不断进步和奋斗的目标,它又如此不重要,对于观众来说,它可以是任何东西,甚至可以完全不存在,像驴鼻上方的胡萝卜,诱使人生剧情发展,情绪跌宕起伏,人物在一道漂亮的弧光之后奔往终点,大彻大悟或者执迷不悔。最关键的是,你并不是自己人生的导演,而剧本一早就复制打印好摆在那里。

  你只是一个被幸福的死跑龙套。

  以客观、中立、理性的立场去评价一本近百年前写作的虚构作品并不难,去批判那个世界并呼吁人们警惕强权也不难,难的是鼓起勇气,承认自己身处的世界,远不如那个虚构的“美丽新世界”,而我们所要挣脱的多重枷锁,也远远坚固艰难于书中野人约翰所面对的种种。只有真切诚恳的认识自己的困境,才有进一步讨论甚至付诸行动的可能性。

  至于胡萝卜,谁会关心***胡萝卜。

  《读药》书评人介绍:

  陈楸帆,新生代科幻作家,北京大学文学/艺术双学士,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整合营销传播(IMC)研究生,供职于Google中国,游走于技术与文字的边界。代表作有:《坟》(获2003年首度高校原创之星一等奖)、《丽江的鱼儿们》(英文版由雨果/星云奖作者刘宇昆翻译,获2012年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首次颁予中国作家)、《甯川洞记》(获2006年台湾奇幻艺术奖青龙奖首奖)、《鼠年》,短篇集《薄码》、中篇小说《深瞳》、长篇小说《荒潮》。2013年,获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新锐作家金奖、以及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金奖、最佳短篇科幻小说银奖等奖项。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七):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争着想成为一个正阿尔法!

  刚开始读,看到有自己想法的地方就做下笔记。

  边读边写,可能随着章节的深入会推翻自己之前的看法。

  “如何让一个机器人,证明自己是机器人?”——2018年04月28日14:15:24

  我突然想到,我们所有人,从一出生就好像瓶子里的胚胎一样,被制约了。出生后所有的教育、耳濡目染都是倾注,这种倾注会持续一生,不断地刺激来生成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包括道德、伦理。

  为什么要努力的受到教育?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争着想成为一个正阿尔法!——2018年4月29日19:39:04

  029

  Mustapha Mond 元首和学生的对话与蕾宁娜和芬妮的对话穿插在一起,这样的写作方式第一次读到。

  037

  元首一直强调“安定,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文明”。殊不知这是营造的是一个虚幻安定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在制约、药物下安定快乐着。但是这却是一个笑话,这是一个安定却不平等的世界。亦或者说这是一个从诞生之初就开始冷冰冰的世界,所有的欢笑快乐都是营造的假象。又让我想起了《楚门的世界》

  050

  “在那糟糕的古代,老年人总是把他们的时间花费在阅读、思考!思考!而现在,如此的进步,老年人工作、老年人性交、老年人没有闲工夫,忙着享乐,没有一刻能坐下来思考”。他对目前这种现状保持自豪的,能感受到他讲出这段话所包含的耻笑和自豪的情绪。但是没有思考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现在看来我作为一个时空穿越者站在他们旁边倾听这段对话的时候,想必我会表达出的是不可思议和觉得这段对话是多么的可笑。

  思考!新世界,是一个只能享乐的世界,没有思考,只有肉体。即便有灵魂,也是被制约的扭曲的灵魂,甚至都不如一尊雕像的艺术。如果要把制约看做艺术,那也是变态的艺术,拙劣的手法。

  053

  “只要你还想要我”

  我觉得无论内心多么刚强的男生听到女生说这样的话,内心也会变得柔软。新世界是一个打破传统禁忌的社会,当然从书本一开始描绘的“生”产环境,读者心里也会有所准备了。

  联想到现在的社会,如果真正打破了这种禁忌,仿佛在世界的某些角落的确是这样的。这可能也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现存的文明,但是文明具有排他性。如果不会社会传统认知所接受,要打破这种壁垒,至少从心理上要进行“制约”。

  但是如果现实社会的确存在这种“杂交”的情况,如果这是被一个文明普遍承认的,所接受的,那么一个人的内心的私欲、占有欲必定会导致不安定因素出现。但是如果真正的达到一个高认可度呢?假如人们对另一半不存在占有欲呢?或许需要改变人性,但是人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制约可以改变人性么?人的本质会发生变化么?可以通过制约修改人类的潜意识么?

  057

  伯纳是一个自卑的人,他对两个机库服务员的吼叫,让我想起了《赛德克·巴莱》里面瘦弱的日本警察,踢打、辱骂赛德克,这是一种优越性不被承认的自卑感作祟。当一条狗具有足够的思想认知,发现自己是因为主人才敢对他人狂吠的时候,这条狗内心多可悲。

  076

  第六章第一节刻画伯纳、蕾宁娜的对话,同一阶层两个人的认知不同。读到这里我才突然觉得,伯纳才是一个正常人。他的内心一直在评判这个社会,在尝试解释这个世界,也可以说他不是顺从者,内心有反叛的因子。而且他所发问的正类似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他想挣脱这种药物性的制约。

  所有人都说伯纳是酒精加入过量而产生的,而我觉得可能是伯纳在“生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制约才会这样,这就是他本来的面貌,因为没有受到制约(或者说敢于反叛,从内心深处抗拒那种,“每周两次,每次重复两百遍”的驯化)所以才表现的思考方式和其他人都不同。

  不会沉迷于“索麻”所带来的快感,所以自己在清醒的时候,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一种因为没有“知音”(类似高山流水,志同道合的人吧)所带来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思想上的孤独,比起社交上的孤独,更让人感觉到痛苦。

  所以我有了如下猜测:

  1. 伯纳是一个正常人未曾被制约,可能是胎生

  2. 伯纳是一个超高智商和情商的人,已经自我突破了制约的限制

  080

  “他们沉默的飞了一两分钟,突如其来的,伯纳笑了起来。”

  他嘲笑的是自己或者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或者是嘲笑身边的蕾宁娜像一只被训练好的玩物一样,机械模式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他在想我为什么要对一个木偶说一些哲学上的问题?明明知道不会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可能伯纳代表了读者这一类人群,让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为什么蕾宁娜会觉得伯纳说的可怕,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世界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世界应该就是这个被制约后的充满“快乐、安定”样子,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从客观的角度上了来讲。

  从读者的角度上来讲,我们站在伯纳和蕾宁娜两个角色不同思维角度上来讲,肯定认为对方都是可怕的。所以其实不存在对错的世界。正如一句话所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眼睛决定的,而是大脑”。我们本身自己的认知、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一件事情。

  蕾宁娜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话“如何让一个机器人,证明自己是机器人?”

  142

  “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需要消遣,他们可以从感觉电影中得到,我们不鼓励他们沉溺于任何孤独的娱乐”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第九节中有对孤独的讨论。这里我直接摘录原文——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身。”

  “青年人首先要上的一课,就是学会承受孤独”

  “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是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于他人的交往,而做出必须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种交往而否定自我。平庸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喜欢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更加容易。”

  149

  痛苦就要用索麻药片来进行缓解。新世界的人是多么的脆弱不堪。

  156

  伯纳对于朋友的看法,的确让我吃惊,但是我难道会否认,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存在么?每个人都是带着伪善的面具,而且极擅长于伪装。对于他而言,朋友只是最容易拿来牺牲的物品而已。

  现在我承认伯纳是一个懦弱、自卑、阴暗的人。他有因为长时间收到的不公平对待,产生的报复心理。其实,到现在为止他已经是一个具有扭曲人格的“人”了。

  171

  “滚”

  当一个人带着淫欲、肮脏的灵魂,毫无征兆的践踏到你神圣而纯洁的内心圣坛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都会变得愤怒。

  174

  真可惜的是,直到这柔弱的蕾宁娜感觉到安全逃离了,也未曾弄明白刚刚发生的一切的是因为什么。其实新世界里面的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存活着,而这些欲望又是提前被注定好了的。新世界里面所有的一切都为了满足欲望而存在。从最底层的人开始,被奴役着,毫无灵魂的生物,工作一天只是为了换取片刻的药物带来的虚幻。

  我会怀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人吗?如果我未曾阅读,未曾产生自己的思想,如果我只是在一天的工作后,去尽情的放纵欢愉沉迷于酒色、游戏,这样跟书中描述的木偶有什么区别呢?

  可怕,可怕

  其实蕾宁娜永远站在一个从自身无法完全认识自身的角度,她也无法理解这一切发生可能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认知习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她只是一只从出生就被注定了用来满足他人欲望的个体。

  “每个人都是属于每个人”这是一句醉话,真正清醒的人,才会站在高处,头脑清晰的看着这些纵情声色的生物蠕动、蠕动。

  182

  “上帝,上帝”

  我能感受到痛苦、愤懑和悲伤充斥着约翰的内心。他才是最孤独的。约翰是否会成为新世界的上帝呢?

  186

  “停”

  他真的要做上帝了

  “福特救自救者”,这句话真是名言啊,想起上帝如果救一个人,会给他活下去的机会,但是他永远不知道上帝会通过什么方式给他这种机会。

  所以自救,就是上帝给的一种机会。

  如果你要打算去拯救一个人,你最好先确认他是否要自救,是否有求生的欲望。或者说,他是否知道自己已经濒临险境,处境危险。如果不知道,请让他知道了之后再去拯救他。

  如果在他未曾得知自己处境的情况下去拯救对方,反而可能会被对方耻笑。最好的例子就是,如果要拯救一个落水者,请在他快要窒息的时候在跳下去救他。

  197

  约翰和元首的对话,是我读起来最吸引人的章节。看到元首说出的那些话,我脸都开始发烫。这段对话,是我梦寐以求的谈话,是我苦苦追寻的谈话。我现在多想找一个人,能分享给对方,让其感觉到我内心的那种冲动,那种孤独感。

  思维豁然开朗

  “可怕?他们并不觉得呀。相反的,他们还喜欢呢。工作轻松,简单而幼稚。既不伤脑筋也不伤皮肉。七个半小时和缓又不累人的劳动,然后就有索麻口粮、游戏、无限制的性交和感觉电影。他夫复何求?”

  想不到我前面产生的问题,在这里就有了答案。

  —— 【我会怀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人吗?如果我未曾阅读,未曾产生自己的思想,如果我只是在一天的工作后,去尽情的放纵欢愉沉迷于酒色、游戏,这样跟书中描述的木偶有什么区别呢?】

  我突然想到,我们所有人,从一出生就好像瓶子里的胚胎一样,被制约了。出生后所有的教育、耳濡目染都是倾注,这种倾注会持续一生,不断地刺激来生成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包括道德、伦理。

  为什么要努力的受到教育?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争着想成为一个正阿尔法!

  【完】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八):分享部分摘抄

  我们的图书馆,只有参考书。如果我们年轻人需要消遣,可以到感官影院去。我们不鼓励他们耽溺于孤独的娱乐。 从羽蛻火葬场回来。死亡条件设置从十八个月大就开始。每个幼儿每周都得在医院过两个上午,学习死亡课。最优秀的男孩全留在那儿,到死亡日就给他们吃巧克力汁,让他们学会把死亡当做理所当然的事。 跟受苦受难的太高的代价比起来,现实的幸福看起来往往相当廉价。而且,稳定当然远远不如动乱那么热闹,心满意足也不如跟不幸做殊死斗争那么动人,也不如抗拒诱惑、或是为激情和怀疑所颠倒那么引人入胜。幸福从来就不伟大。 人口最佳比例是,按照冰山模式——九分之八在水下,九分之一在水上。 水下的人会幸福吗? 比水上的人幸福。比你在这儿的两位朋友快乐!诺 我为放弃了科学而感到遗憾。幸福是一个很难服侍的老板——特别是别人的幸福。如果一个人并没有经过特别设置,可以接受幸福而不提出疑问,那么幸福就比真理还要难服侍得多。 没有大量风流罪过就不可能有持久的文明 幸福与德行的诀窍是爱好你非干不可的工作 人类被给予的自由意志不过是让他们在混沌和疯狂之间进行选择

  阅读后,如作者所说,本书更加着重人内心世界的变化,我最有感触的也是野蛮人关于幸福、清醒的抉择。科技变革可能并不如此,但其中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摘抄也是不完整的,自己读着读着就忘了记录下来,读书需要畅快淋漓嘛。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九):造人工艺牛

  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开篇描绘了新世界的人类繁殖的方式.借着带领一群实习生参观讲解人从原始的精子和卵细胞是如何造出来的。只不过新世界的繁殖方式实在是让人惊讶,受精的方式,控制制约的技术成熟的就像福特汽车流水线一样准确,高效率,生产出来的人都是一批一批的。难怪文中的纪年方式作者名为福特创立生产线之年为‘新世界‘之纪元开始,相当的妙笔。并且在新世界中人类分成五个阶级,从高到底依次为阿尔法(α),贝塔(β)甘玛()德塔、埃普西隆,每个阶级的人种在生产加工制造的过程中工艺各有不同之处,从受精到胚胎发育就可体现出来了。在新世界里的人往往根据他的阶层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课程,正是这些课程设计了他们的外形特征,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那里的人从婴儿就开始接受催眠教学,通过在睡梦中婴儿的外围循环播放一些声音,达到制约课程的目的。这样的人往往不会再有独立的判断思想,同样的问题现实中遇到后,答案就跟催眠教学的结果一样。但是如果将问题换一种提问的方式,人就会说不知道了,非常的死板,愚昧。可见文中尼罗河之说。那里的人从儿童开始就玩性爱游戏了,从儿童开始就有见垂死之人的课程了。只是为了让他们平常化而没有畏惧,或塑造他们的伦理观念形态。成人的世界里随时可以索取爱,不在有什么胎生,家庭,母亲父亲的一系列关系了,人不再私有化了,欲望的释放渠道不再单一受限制。从生到死外貌几乎不会变化,年轻和年龄大都能做爱,女子同男子一样,一生理论上可以有无数个情人,总之新世界里,性完全开放不再有任何约束。女子的怀孕替代只在22岁后强制,目的是为了让她们多保持三五年的健康。人除了基本的工作都忙着享乐,没有人会停下来独立思考生活,他们工作就是为了获得钱和索麻,每个人稍微遇到点困难,小忧伤,小烦恼,小失意就赶快服用那神奇的东西,一西西敌得上五倍的忧伤。随着量的增加人就会像吸食大麻飘飘欲仙睡过去不同的假期。这样的世界的确有很可怕的地方。小说中野人的出现个人觉得只是为了突出现实和新世界的各种矛盾冲突。作者塑造的世界很反乌托邦,充满了科幻色彩,脑洞大开,以至于后边一直至今许多的科幻大片出现的景象其实都在那美丽新世界中有过描述了。作者可谓思维超前,这本书影响深远。读来很有意思。良心五星!

  《美丽新世界 (精装插图典藏版)》读后感(十):很精美的版本

  赫胥黎和奥威尔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家,1984是描述的不远的“将来”,而《美丽新世界》描述的是科技改变人类社会后的景象。在这个500年后的世界里,共有、划一和稳定。如果让我来猜想未来的世界,人类将会遇到许多许多的战争,许多许多的美丽新科技,人的寿命会更长,可是人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

  制约和定制使一部分人安于现状,接受这个社会的不均匀,甘于从事自己的角色而毫无怨言。这个体系从婴儿开始设计、然后是宣传机器、辅助的医疗、娱乐措施。在这个整体里面,个体没有激烈的竞争,因此这样的整体是不具备“反脆弱”的性质的,存在的时期也会很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