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的读后感10篇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是一本由【德】丹妮拉•克林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页数:201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读后感(一):爱情还是情爱

  浏览了一下诸位豆友的评论,都很精彩,在此稍微唱点反调~

  看完首先想起了《朗读者》,二者都是少年和中年人的秘密恋情。只不过《朗读者》是男孩和女人,《有朝一日》是女孩和大叔。

  两部小说里的爱情都荡气回肠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但是感情基础都略薄弱,至少我感觉是这样。都是先情爱再爱情,先是年长的主动、年幼的半推半就,然后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情爱让他们对对方朝思暮想。情爱的空白由阅读来填补,都是朗读文学作品。貌似欧美人都喜欢一见钟情,除了这两部,还有《安娜》《茶花女》《红磨坊》《少年维特》《浮士德》《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

  回到正题,他们的爱情始于情爱,滋养于文学,那么发展壮大在哪呢?再发展就遭遇代沟。来自自身的代沟和社会的代沟将这种爱情囚禁。

  《朗读者》里面汉娜毫无音讯就失踪了,《有朝一日》里大叔也毫无暗示地永远离开。这应该不是巧合。年长者千疮百孔的生命里绽放这样的一段爱恋,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美妙的事情,但是内心深处却是无限的悲痛,“我能给你什么呢?我什么都不能给你。”大叔儒雅贵族的另一面就是一个孤僻狂躁的莽汉。而《朗读者》里汉娜是文盲、前纳粹分子。他们内心深处是深深的自卑,无法润泽心爱的下一代,激情过后都清楚如果感情发展下去、终生相伴,是没有未来的。所以,他们都选择永久地终结这段感情。

  《朗读者》里男孩知道真相之后、试图去体会真相之后,仍旧难以原谅汉娜、一直拒绝见面,汉娜终于见到男孩后还是选择了自尽,二人再无法像从前一样。《有朝一日》里,如果真将感情公之于众,好比去摘悬崖上的花。当情爱渐渐凋零、大叔衰老功夫不再,当文学的清新败于现实生活的艰难险阻,这段爱情必然凋零。

  激情是顾着当时爽,爱情嘛,要让对方好。所以,最好的出路还是,彻底斩断,将爱情之表、激情之里的炫丽岁月封存为一段终生回忆。这样才能由情爱、激情升华为爱情。

  其他方面,本文的描写很好,乡村气息扑面而来,乡土风情、父权至上的文化、饮食文化等等,都很深刻。让人身临其境。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读后感(二):“东德”版《情人》

  几乎是《情人》的“东德”版。

  就在国家发生着巨变的时候,东西的分界线不远处的农庄里,一场欲望的邂逅即将上演,16岁的玛利亚和中年大叔亨纳燃起了爱欲的大火。如果以习惯的做法,分析一下俩人之间的感情基础,答案只能是根本不存在。两个人从相遇到死别,并没有什么心灵情感的相融,都是由欲望导向的相互爱恋。

  这样的结局,不知道该为玛利亚庆幸还是悲伤。俗气点考虑,假如小姑娘真的和亨纳大叔结婚了,能有如此令人回味的结果吗?小姑娘能一辈子守着大叔呆在农庄里吗?作者恐怕并不想阐述一段开花结果的爱情,只是呈现女性成长阶段中,一次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感情经历,爱,就是出于爱本身。而这样的感情,又是注定了结不出果实。所以,令人怀恋令人难忘。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读后感(三):有朝一日,拥抱会无止无终

  迷恋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久久不能自拔后,终于又捧起了小说。太久没有感受到那种奇妙的感觉,被整个故事吸进去,看着看着就好像看到了庄园、干草、黄昏时奇美的天,以及女主角坐在小溪旁读书的场景,还闻到了马厩和厨房里的味道。我好像闯入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人生里,坐在一旁悄悄地观望。合上书,闭上眼,却也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了一番那样意犹未尽。

  散文固然是好,轻松自在,可随看随停,充满了作者生活的碎屑,或记录,或沉思。但太久不看小说,竟想念得厉害。吴苏媚说:“将来,我要设定一个最自在的人生,喝法国红酒,读俄罗斯小说,在中东行走……”我想,她大概也像我一样,希望去经历一番不一样的人生。

  沉浸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女主角只有十七岁,她和《艾菲•布里斯特》以及《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人物一起“沉醉幻想、饱尝忧愁”,只想知道《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列克塞•卡拉马佐夫是否能在佐西马长老临终前及时赶到修道院,为什么长老在德米特里面前躬身口头?”或者在玉米地里做着她少女的白日梦,惟独不想上学和在厨房里帮忙。而现实是,早晨当她自恋地对着镜子梳理长发时,男友的祖母弗里达在楼下用扫帚把捣着天花板差遣她做饭,她无奈道:“阁楼的窗台上摆着我的书,我本来是打算到花园里去看书的。我真有些生弗里达的气,但又无可奈何。我要先刮马铃薯皮和切洋葱,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的命运必须等待着。”

  亨纳跟她一样是“那种只能由自己做主宰的人”,只有他懂得,在布伦德庄园里,她像“一只漂亮的小雏鸡装进了笼子里”。也许是应了张爱玲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许是因为只有十七岁的她被点燃了欲望的火花,也许有时候爱情并不需要具体的理由……十七岁的玛利亚与四十岁的亨纳飞蛾扑火般相爱了。

  玛利亚无知无觉的男友约翰尼斯依然醉心于他所追求的艺术,不停地给她照相,从“早晨在床上睡觉,赤裸着身子刷牙,”到“低着头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在花园里晒太阳,斜靠着水坝旁边的板房——裸体、头发编成辫子”。然而,当约翰尼斯把她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摄入画面、留入永恒时,玛利亚却感到:“他把我从连续的时间中抹去,固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里。因此,活生生的我就被他无可挽回地丢失了——每张照片都是时间的尸体。”

  玛利亚的心已经全部倾注于不远处的亨纳庄园,而不再是她所生活的布伦德尔庄园。亨纳“身体粗犷而健壮,行动起来敏捷有力,面容却格外精致”,而更吸引她的则是亨纳对她迸发出来的热情和野性,“亨纳想要的是一颗真心,而不是虚伪的骄傲”。专注于摄影的约翰尼斯温文尔雅,却独独缺少十七岁的她所需要的热情。

  亨纳独来独往,没有人愿意跟他说话,他的年龄大到足够做她的父亲,然而这些都不是问题,也不是阻碍。正如张爱玲与胡兰成相爱,她不在意他的政治身份、年龄,只是把他看成是一个懂得自己的男人,然后倾尽全力去爱,“低到尘埃里”去爱,在世人惊诧的目光中,“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到底是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能量?

  有的人是爱情中的皇后,希望备受呵护。想起不久前看的老电影《朱尔与吉姆》中的台词:“她追求自由,创造生命的每一刻。”每一个对生活还充满着哪怕是一丝希望的女子都希望像这样去追求自由,去创造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电影中的女主角凯萨琳就是这样,对自己的爱情永远有着饱满的热情,希望当爱情中的皇后。毫不掩饰在两个男人之间徘徊的她,却希望每个男人都“抹消过去连同那个与过去相关的人,才能回复生活的平静”。她如同歌德笔下的女子:“对每一个男人,她看过去恰恰只适合她一个人。她藏身在千个名字底下,而她从来都是同一个人。她看上去像任意一个女子,而她同时也是所有女子的化身,没有一点虚饰。”也许有人会谴责她“不道德”,但她只是希望受到重视,受到爱的呵护,为了得到爱,她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塞纳河,她有着每个女子都有的脆弱、渴望和骄傲。即使是愿意“低到尘埃里去”的张爱玲,在被胡兰成冷落之后,也骄傲地不愿再见屡次写信给她的胡兰成,宣布谢幕。

  有的人是爱情中的自由女神,希望给对方自由。周迅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爱是什么”。她说:“如果你爱一棵树,你就让它自由地长。如果你爱一只鸟,就不要让它在笼子里。然后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开心。你爱父母,不要让他们担心。你爱朋友,就让他们在你面前最自在。爱不是要令自己更舒服,爱是要令对方更好。就这么简单。”这样一个女子,“在爱情中不夹杂任何杂质,要给就是全部,再给还是全部”。不仅女人可以这样为爱情义无反顾,这样倾尽所有。在《朱尔与吉姆》中,男主角朱尔同样可以用仆人式的爱去守护狡黠、不安分的凯萨琳。他太了解她,太害怕失去她,他忍受着:“一切太风平浪静,她就会迷茫。这个世界太丰饶,她觉得做人不妨开一下小差,还会事先向上帝请求宽恕。”不知是怎样深切的爱能让他接受凯瑟琳的出轨,为了不完全失去她,他愿意让吉姆和凯瑟琳一起生活在他们那里。

  而《有朝一日》里的玛利亚既不渴望当爱情的皇后,只备受呵护,也不想当伟大的自由女神,让对方自由。她希望的是相互取暖,一起奔向自由,拥抱无止无终。她不断穿梭于两个庄园之间,编着这样那样的谎言,骗着男友一家,从一开始的“羞涩”“羞耻”到后来的“习惯成自然”。她有时候会从布伦德庄园偷偷把一块蛋糕或一块肉放进包里带到亨纳庄园。于是,我想起了电影《隔着柏林墙的爱恋》里法兰西从东德买很多鸡蛋、牛奶、蔬菜等生活用品带到西德去的狼狈场景。提着大袋小袋趁守卫人员不注意赶紧跑过边境,东西太沉,所有的鸡蛋牛奶都摔到了地上,虽是狼狈至极,却因此遇见了自己的Mr. right。

  电影里,法兰西和沙夏一个在西德,一个在东德,隔着一堵柏林墙恋爱。而小说里的玛利亚和亨纳都在东德,但布伦德庄园和亨纳庄园之间却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她编造的那些各种各样的借口就像是从东德通往西德的护照。可惜,他们没有等到柏林墙的倒塌,没有等到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入西德,也没有等到亲人和恋人幸福地在香槟和鲜花中团聚的时刻。孤独的亨纳为了不毁掉十七岁的她的人生,只留下了铁轨旁孤零零的尸身。

  我叹息,亨纳不知道,玛利亚只有留在他身边,才是进入了自由的西德,进入了美丽的伊甸园;待在不自由的布伦德庄园,她只能是行尸走肉。

  还好,《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列克塞曾说过:“有朝一日,我们大家就会复活,就会相见,就会在一起互诉衷肠。”

  有朝一日,他们会拥抱,无止无终。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读后感(四):未来如果夭折

  未来如果夭折

  初读《有朝一日》,唤起了我很久以前读《红楼梦》的感觉,漫长的文字描述一个人、一件衣服或者一栋大宅院的某处细节,初都是有些生涩,加之我的历史知识薄弱,对东德的这段过往一无所知,不过这并没有成为这部小说阅读的障碍,恰恰相反,从有限的文字里,历史角落里折射着战争对于一代人的生活、精神的巨大影响。

  翻阅了一些关于德国历史的文章,让我基本上对东、西德国家的经济、体制、人民状态等等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在和朋友的一次长谈中,我对《有朝一日》书中的人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如果说文中所说的西边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自由的、物质丰富的国度,那么东德就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行动受限的非自由国度,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人民的疏离。因为东德曾经全民皆警,我无法想象生活在“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监视者、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告密者”的圈子里,内心会有这怎样的恐惧与隔阂,人与人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墙,即使看似亲密的一家人,或者看似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许最终会把别人送上断头台。

  虽然小说的历史背景已远离了那段痛苦的历史,但历史却给书中的一个人物--亨纳先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东德历史上的秘密警察,让这个健壮的男人和他的庄园遭到检举,妻子离散,而后人生遭逢巨大变故,至此性格变得古怪、不与人亲近,成为别人眼中一个乖戾的,凶悍粗鲁的男人,直到一个17岁的女孩子悄然撞进他的心扉。

  他们相似的地方很多,都爱读小说,都是那么警惕,都是孤独的人,在变革面前都无所适从,也许就是很多相似,让他们在不经意间打开了戒备,亨纳先生从不再让女人进入家门的规矩也有了改变。

  如果不是变革来的太晚,亨纳也许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文学家,或者一个大农场主,或者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有朝一日,是一种向往;有朝一日,是一种呐喊;有朝一日,是一种呼唤,是对自由,对人性,对新生的期盼。有朝一日是我们尚未看见的未来。

  在未来尚未来临之前,亨纳先生和17岁的女孩子恋爱了。在中国,17岁的少女如果恋爱,一定会被贴上早恋的标签,如果恋上40岁的“大叔”,那一定会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就是这个17岁的异类。她生活在处于统一前的德国乡村,过着半封闭的庄园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并不像很多人向往的一样富庶,守旧、落后、传统。。。其间既有父辈们苦苦劳作的身影,也有在新时代中被新思想冲击而渴求改变的年轻一代。17岁少女的男友就是其中之一。原本过着传统旧式庄园生活的男孩女孩在一次越过“围墙”的出游中接触了“西边”的新式生活、新式物件,甚至是新式的理念,终于那些足以诱惑人心的新东西照亮了年轻人渴求改变的内心和向往。改革除了影响着年轻的一代,甚至也改变着父辈们,坚持传统一生的父辈们居然也开始寻求新的未来和改变,这是一个历史的变革,这也是一个新生。

  然而,心向往之的变革中夹杂着爱情的变故,17岁少女的心在男孩追梦的途中悄悄移情别恋,40岁的隔壁庄园主人神秘、守旧、暴躁、潦倒、酗酒,无人喜欢,可就在一次偶遇中,女孩的心改变了踪迹,接着狂风骤雨般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恋爱了,像所有恋爱的人一样偷偷约会和缠绵,直到了解到这男人悲苦的身世越发不忍放弃。我在想如果不是女孩的父亲早年弃家、如果不是母亲的过度忧伤、如果不是隔壁庄园主人的轻轻诱惑,一切可能都不会像脱轨的火车一样不可预测。

  少女一天天成长,庄园一天天变化。几近尾声,女孩想要脱离所有的束缚奔向她的爱人。爱人深爱着他,却不忍将女孩拖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将一朵未开的花掐落在泥潭里,犹豫、退缩。

  少女喜欢看一本书,《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里面有一对爱情纠葛,少女喜欢格鲁申卡,但格鲁申卡是被视为放荡的女人,那几乎是少女自身的写照和悲剧的预言。

  文章看似散漫地写着每个庄园的生活的细节,夹杂着男女的爱情,就像是我们自己细碎的生活,无尽的琐事,种种不如意都掺杂其中,交响乐一般热闹。如果没有最后的悲剧,我甚至会以为我在看一部不会结束的小说,我几乎能够幻想到未来的庄园富庶美丽,相爱的人在一起生儿育女,一切都向着美好走去。以至于我被他们热烈的、不顾一切的爱而感动,甚至打心底希望他们能在一起,哪怕被全世界都抛弃,但事实总是残酷的,女孩没有来得及说出那个和40岁男人相恋的秘密,男孩没来得及得知真相,40岁庄园的主人毫无预兆地就死了,而且死的那么惊骇。

  未来,也许这样就没有了未来,所有人的未来从此与她无关。女孩内心一生的寄托已经夭折在庄园的铁轨上,不复存在,剩下活着只是一种形式。

  未来夭折了,我们将用什么来活着?那是没有办法描述的事情,女孩爱看的书里寄托着灵魂的期待:有朝一日,我们大家就会复活,就会相见,就会在一起互诉衷肠。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读后感(五):有朝一日,高墙终会倒塌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西德逐步统一的时代。1989年,高达5.3米长达1316米的柏林墙,在屹立了28年后,终于轰然倒塌。然而,东西德人民心中无形的“柏林墙”却在多年后,依然停留在许多德意志人民的脑海里。

  在1990年民主德国的一个小乡村中,故事围绕着17岁萝莉——玛利亚和40岁怪蜀黍——亨纳以及玛利亚的男朋友——约翰尼斯三个人发生的三角恋情展开。他们之间都隔着一堵高墙。在隐形的高墙中,大多数人是迷茫的,就像主人公一样。

  约翰尼斯,这个单纯的19岁东德少年,将比自己小两岁的女朋友带回家,让家人把这个失去父亲的女孩接受进他的家庭,简简单单的过着自己无太多追求的生活。当他第一次到达慕尼黑(西德)时,花巨款买回了一部二手照相机,从此以后他的生活完全被摄影占据。也许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工业化产品对于约翰尼斯的诱惑,但这种新鲜和热情伴着梦想,占据了他原本分给爱情的空间。望着约翰尼斯拍下的无数的玛丽亚的照片,我们难道能说梦想就不比爱情重要吗?或者原来他们之间是否有过真正的爱情呢?约翰尼斯还未长大,这并不是他的问题。

  亨纳,这个40岁的独身庄园主,在遭受秘密警察举报并被妻子离弃后,变得性格古怪、严重守旧、暴躁、酗酒,无人愿意接近。然而,正如同他精心饲养的杰出马驹一般,他桀骜不驯的狂野气息,飘过了庄园的高墙,弥漫在少女的心怀。他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愿意主宰自己的人生,他不具有世俗的虚伪,迸发出的野性热烈而又真诚。就是这样一个年龄大的可以做玛利亚父亲的成熟男人,想象一下依偎在他怀中共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情景,又怎能不令怀春少女心驰神往呢?

  玛利亚,因为父亲追求自我幸福选择19岁俄国姑娘而遭其母女被抛弃,在男朋友家寄人篱下忍气吞声的女孩,这个沉浸在书本的理想世界中倍感现实空虚的女孩,面对亨纳这样一个不同于自己世界的男人,她嗅到了自己体内所散发出的情欲的气味。这种欲望让她迷失,也让她渴望,她似乎都搞不清楚自己更爱的是爱情还是做爱,她只知道自己在呵护关爱中得到满足,在缠绵悱恻中得到享受,在疯狂忘我中得到自由。

  我原以为这是一个关于“偷情”的故事,正准备在道德上好好分析一番,当我读至一半后,我发觉这应该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又准备在情感上好好剖析一番。结果掩卷沉思,我感到“自由”二字始终在脑海徘徊。哪个少女不怀春,谁又不曾拥有自由的选择呢?更何况,还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封闭的国度。当生活的条条框框和自我的成长发生碰撞时,有时就需要激情来点燃这颗自由的火种。在艰辛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在顺从中,我们渴望体贴的关怀;在放肆中,我们寻求心中的净土。真实的自我,会在最绚烂的热情中显现。当然,那不会是永恒。一切终会在认清现实后尘归尘土归土,这也是为什么亨纳只能享受过程,却不会希冀结果一样。相信玛丽亚也迟早会明白这个道理,就像太阳明早一定会升起那样。

  许多年以后,面对生命中真爱的时候,玛利亚一定会想起这个胡子拉碴的男人给她念《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文/卢育涛 2013.08.15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读后感(六):一切始于一张写着情话的纸条

  确切地说,他和她故事始于一次翻车事故。她和母亲的车翻了,他路过,救下母女俩。

  但我开始喜欢这个故事,源于一张纸条,纸条上有一句动人的情话。

  他名为亨纳,她名为玛利亚。

  40岁的亨纳给16岁的玛利亚传纸条:“他躺在那里对她朝思暮想,终于得到了她。”

  这么动人的情话,真的头一次见。

  可以想见,一个40岁的独身粗莽大汉,虽然拥有一座庄园,善于养马,但是整日酗酒,还不时去别处找女人。一日偶然见了美丽的她,便心生爱慕,整日躺在那里朝思暮想。她孤僻,爱读书,寄居于小男友约翰尼斯的家中,小男友的家人都待她不错。那时的她,以为自己是爱着小男友的。

  他和她之间,脾气古怪不是问题,年龄差距不是问题,身世迥然不是问题,甚至无法光明正大也不是问题,只是那么一瞬间猝不及防的邂逅,便开启了一场盛大而隐忍的激情。亦如封面所说,一开始,他们之间,就注定要承受绵延一生的哀伤。

  如此妖娆决绝的故事,的确有媲美《情人》之处。

  若说杜拉斯的《情人》深沉而无望,《有朝一日,你我互诉衷肠》也有一种隐藏的无望,却不深沉,但浓烈,宁静的浓烈,如一朵短暂盛放的昙花。

  故事中,16岁的她说,她的小男友为她拍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是时间的尸体。看到此,不禁触目惊心。这时的她还没有爱上对面庄园里的他,但已经开始意识到她和小男友之间对一切美好的挥霍。过去的片刻即成尸体,而非回忆。或许在她看来,她不满小男友只从镜头里看她,而不用自己的眼镜看。于是她活生生被分解成一张张照片,而非有生命的她。

  又或许,只有当她真正爱上一个人,她才真正开始绽放生命的华彩。

  多嘴一句,亨纳的选择令我不解,我宁愿相信他是因为醉酒,而不是清醒的选择。说到底,我是无法接受他是一个在意世人眼光的人。即便他太爱她,担心她受委屈,也该自己来保护好她。小说结尾处说,终有一日,会在一起互诉衷肠,诉说真正的一切。看到这里不禁怅惋,终有一日是哪一日?

  而我想,我会始终怀念着,最初的最初,笨拙粗糙的他给她传纸条的那一刻,而非期待遥远的有朝一日,他们互诉衷肠的那一刻。

  我会始终怀念这一句:“他躺在那里对她朝思暮想,终于得到了她。”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读后感(七):时间最痛是情在人不在

  读完丹妮拉•克林的《有朝一日,你我互诉衷肠》,我的思绪出现了短暂的空白,久久停留在亨纳死时的惨状和“我”行尸走肉般的画面里。

  作者以清新的文笔,在德国特有的庄园画卷中,结合东、西德分裂、统一的历史背景,向我们展示了男女之情的困惑与追求!

  书中围绕着玛利亚、约翰尼斯、亨纳三者的感情展开。玛利亚和约翰尼斯的感情在所有人眼里都是天经地义的,而玛利亚和亨纳之间却是地下性的,不能为其他人所知。于是玛利亚游走于两个庄园之间。玛利亚和亨纳之间的感情充满了爱欲、羞耻,期间的快乐虽然是人间极致的享受,然而期间的自我羞耻感也是时时缠绕,如果不是有这份羞耻之心存在,最后亨纳也许不会醉酒,不会被火车碾死。

  这故事终究不是中国式的花好月圆,但是没有让约翰尼斯所知玛利亚和亨纳之间的关系,没有让亨纳继续活下去,何尝不是作者丹妮拉•克林对约翰尼斯的一种保护呢!一个热心于摄影的青年,如果得知自己的爱人和别人情欲纠结,那该是对他内心美好艺术世界的一种怎样的亵渎呢!所以作者丹妮拉•克林只能让亨纳死亡,让玛利亚随着约翰尼斯走。至此也许就是最美好的结局了!否则,真的让玛利亚和亨纳永远在一起,那种从“偷情”开始到炽烈的无法控制的感情一旦摆脱了束缚,真的还能一如既往吗?所以,亨纳只能死亡,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期待,因为也许有朝一日,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有情人终可以诉衷肠!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种“三角恋”,但是它却突破了传统的三角恋模式,它独特的背景,让我们在这个三角恋中不忍用道德的砝码来谴责玛利亚的用情不一,也不忍谴责亨纳对玛利亚的感情!因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辛酸背景,他们对感情的态度正是由他们的生活背景决定的!我们不是事中人,是无法体会中两个热爱读书的人在封闭落后的乡下如何找到感情共鸣点的!

  如果不是作者的叙述,有谁知道在恬然安静的庄园环境中,还有人生活的那么痛苦呢!玛利亚一个不满17岁的女孩,其生活经历颇是坎坷,有自己的想法,然而终不得行。母亲被父亲抛弃,虽不明说但玛利亚其实是痛苦的,这也是她最终为什么觉得和比自己年长一点的约翰尼斯在一起没意思,而倾心于比自己大十多岁的亨纳的原因,她怕失去亨纳,因为亨纳对她而言既是父亲、又是母亲;既是爱人,也是朋友,或许还是敌人。

  如果,仅仅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复活,是否就真的能够一诉衷肠!

  《有朝一日 你我互诉衷肠》读后感(八):迷失东京热

  我们总是无法看清自己的生活,看不清前方,又不了解过去,日子过得好,全凭侥幸。 ——帕斯卡·梅西耶《里斯本夜车》

  《有朝一日,你我互诉衷肠》故事简单,讲的是十七岁少女与四十岁的大叔的欲爱。有了性,才有爱情。一个处女作尝试了一个非处女的一次处女爱。在这里,爱情不是童话,爱情是成人电影。

  东德与西德即将合并一个国家,那面柏林墙也在倒塌。墙内墙外的人,两种不同的生活开始出现交集。可是东德的人都想回到过去的某一刻,而不是现在的迷茫与迟到。16岁少女玛利亚,却发现另一面的隐形柏林墙也筑在心上。父亲终于撕开了婚姻的脸皮,在感情的世界试了那么多双鞋子,终于找到了一双舒适的合脚。于是自我感觉幸福的和一个19岁的俄国姑娘在一起了,那双旧鞋就该扔掉了。玛利亚的生活因为父亲出走的私情而出走了。她和妈妈窘迫的寄居在祖父母的旧家里。在他人篱下,只好各种‘受气’,因为那毕竟不是你的家。条条的框框圈圈,你不得不去守着与习惯。你要是没有房子,在哪都是漂泊不定,永远都没有家的感觉。

  玛利亚在五月,和比自己大两级的男友约翰尼斯同居了,与他的一家人。在布伦德尔庄园,她就这样僩然的混日子。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没有对生活要求过多,而生活也没有对她有所强求。但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我们不断追求其他的事物来填补自己的不足,满足自己的胃口。5年前玛利亚因为宠物兔玛琪被吃而素食,现在却也不时的偷吃肉。那种被搁置的欲望,是一种销魂的诱惑,感官世界的刺激。她对约翰尼斯的爱,在枪声作响的混乱。她对亨纳的上瘾,在强暴的迷乱。

  玛利亚发觉自己在变,可是却不愿与约翰尼斯一起变。因为她的身体不再爱约翰尼斯。亨纳和玛利亚在一起都做什么了?好像什么都没做,哪儿也没去,可无爱不成欢。玛利亚要的是做爱,而不是爱。这像她所期盼的长大,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一个数字。在亨纳的身上,她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女人。在肉与肉的摩擦中,她空荡荡的心里有了一丝希望与渴望。与亨纳的瞒着偷欢,缠绵互动,充满着情欲的湿滑味道。她和他的爱,是那么的疯狂。但疯狂,也许是爱的唯一方法了。

  这段注定不被允许的爱,无论不齿还是痛苦,只要自己允许的方法去做,便是爱最好的方式。在害怕与兴奋中,玛利亚和亨纳享受着两个人的世界。亨纳庄园,是他们的伊甸园。如果玛利亚没有勇气像那只蛇说出吃苹果的话,我宁愿相信亨纳没有那么深爱她。如果玛利亚没有对这场爱有任何期待的话,故事似乎会有另一个不同的结局。

  怪蜀黍,是萝莉的《成长教育》。怪蜀黍代表一个时代,他不想让萝莉知道他们的无意义,也不想影响萝莉的未来。也无意用自己的过去去改造现在。他只想陪你走一段路,给你讲一个故事,谈一段爱情。让萝莉知道,你是属于新时代的。而过去的时代,只有酒臭和痛苦。如同东德和西德。

  你认为怪蜀黍死了就结束吗?爱没那麽简单。我只想会有一个少女回想起年轻时爱过的怪蜀黍时,她会说,我想他是为我而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