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的读后感10篇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是一本由郎咸平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222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一):郎咸平教你煲鸡汤

  现在的微信朋友圈里,我发现不少朋友都在转发心灵鸡汤,他们当然不是什么托,不少就是我周围的同事,但为什么心灵鸡汤还是如此受欢迎呢?我的理解是,心灵鸡汤是对的。

  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一个“健康贴”是这样的:早上不吃饭不好,因为吃饭有助于增加胃肠动力,所以我们要养成早上要吃好,中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的习惯。——当然,我这里没有加入原帖子里面的中医理论。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是的,这些帖子基本都是按照这样的三部曲来做的:一是指出生活中的谬误,二是简单的说一说为什么是错的,到了关键的第三步,就开始利用各种的理论来构筑一个更大的逻辑陷阱,而往往和前面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要吃早餐”和“早餐如何吃”之间、乃至“早晚餐如何吃”之间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就是心灵鸡汤的强大逻辑所在。

  当然,为了掩饰逻辑思维的混乱,最佳的办法就是用各种理论和各种“好”来修饰,父母是为了子女好,国家是为了公民好。你要有一丝反对,绝对用一句“你怎么不识好”来喷死你。这就是我对心灵鸡汤的理解,而心灵鸡汤煲的最好的就是我们的郎咸平博士。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依然是郎咸平先生最擅长的煲鸡汤写作手法,比如郎咸平说钓鱼岛问题,我觉得第一步说的挺好的,钓鱼岛问题是日本政客吵起来的话题,这里就有个博弈了,政客想吵起来得到选票,日本选民又觉得只要不破坏贸易就行,那中国但怎么解决钓鱼岛问题,郎咸平的解决方法是贸易战——郎咸平很喜欢在外交上用贸易战,而且贸易战的枪口都对准了农民,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我们除了做好国防和外交方面的准备外,还应该学会活用贸易战,靠经济和贸易手段在复杂的国际纠纷中进行博弈,最终促使日本政府放下一己之私,走向对话和谈判”。看上去完美,无懈可击。但别忘了,我们政府不是一直在主张不要让政治问题干涉经济吗?

  而且整本书还有一个十分混乱的地方,前面主张各种贸易战,后面主张政府的归政府,企业的归企业,如果你都按市场运作了,那你还打什么贸易战?整本书感觉就是郎咸平太贪了,什么都想说,也太骄傲了,什么都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说白了,或许这就是郎咸平在学界和老百姓认识中地位相差悬殊的地方。有一说一,是作为学者的基本操守,说得多了,说得大了,终究会把自己搞臭,这或许值得所有“公知”自我警醒。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二):西方经济学视角透视东方特色体制经济

  读过郎咸平教授几部著作,最直观感觉,完全用市场化的逻辑,分析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中国市场经济。郎咸平的书,最大特点是喜欢拿数据论证论点,喜欢用解刨各个经济现象后的体制冲突,和机制矛盾。

  在郎教授看来,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做到行政对市场的干预,”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这句话在中国经济改革跌宕起伏的三十多年里, 孕育了多少希望,期望,无奈,坚持和努力。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改革仍然在各种阻力的干扰下,负重前行,希望,政治与经济都能够平稳的实现新的开始。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三):让人头热的疼点

  让人头热的疼点

  评《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

  在中国经济学界,郎咸平先生一向以敢说出名,他的敢说并不是空穴来风,更多是基于他对中国经济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他对于中国经济甚至中国社会能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状态的期盼,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经济步入慢性期、中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我们希望多一些像郎咸平教授这样的经济学家,多一些事关改革要害的观点,以便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看待中国经济现有的问题,更理性、更科学地提出改革的方案和措施。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书中提及的很多都是新近发生的一些经济热点事件,这些经济热点从世界经济层面来看待中国经济问题,诸如对照欧债危机,中国地方债务危机同样形势严峻;在国际贸易上,“中国买啥啥贵,中国卖啥啥便宜”的怪圈还是没能摆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然是美国“侵略”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工具,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中国还是要经得起各种美国大哥的“欺负”;小日本还在我们周边大呼小叫,试图挑起争端占点便宜。在国内,各种特点问题更是突出体现了我们管理体制上的诸多问题,国进民退现象屡屡出现,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明;腐败贪污屡禁不止,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金融改革事与愿违,产业升级困难重重。总之,诸多的热点问题都令人头疼,最终都归结到了管理体制的本质上;与其说这些事让人头疼的热点问题,还不如说这些问题反应出来的都是令我们头热的疼点。头痛医头只会让头更痛,或者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只有深入问题的根本,对中国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2013-10-28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四):开卷思危,掩卷谋变

  我觉得郎咸平的这本新作,是《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的姐妹篇。一页页翻来,盛世下的危机让人心惊。我们太习惯了新闻联播的歌功颂德和网络上的阴暗充斥,而缺乏对全局客观的了解和透彻的剖析。好在还有这样一本书,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经济学家跳出来,痛陈种种积弊。和一般的公知不同,这本书不局限于批判,更多是给出了建言献策。

  一切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觉得郎咸平一针见血,那就是我们的市场过分亲近政府。我最近看了一本广州市委书记推荐的书《国家创新模式》,里面提到了社会的两个极端,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我们现在就在第一个极端。这个极端不是说一点好处都没有,在特殊时期和特殊领域,确实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像青藏铁路这样的大工程,我们能建好就是这种体制的优越性所在。但是这个体制有什么问题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应该是来源于像企业或大学这些地方,但如果政府太强势,其他机构便会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不好好做科研,不认真谋创新,干一把,捞一票,结果就是大学年年扩招,大学生却年年遭遇就业难;企业家缺乏长远的战略思维,过于激进,根基不牢,很多时候违背了商业本身的规律;垄断行业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愁与忧;甚至,股市都成了政策市,服务企业甚于保护中小投资者……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五):消除热点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改革

  朗咸平教授可谓当前经济学界的超级明星!被认为是在目前中国大陆民众中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有郎旋风、最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之称,是“2010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还名列2011年作家富豪榜第九位。这些全都得益于他持续的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详实的分析,运用犀利的语言,发表独特的见解,而且尤以一针见血的披露真相、直斥本源的行事风格博得大众的喜欢和信任,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手头这本《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是他最新的著作,同样延续了他这样的风格。他选择了2012年以来发生的,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16个让人头疼的、并为大众所熟知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在这本书中更是放宽了视界,并不只是拘泥于针对经济问题发表看法,而是从自己经济学家的身份及角度出发,就解决钓鱼岛纠纷、治理腐败、页岩气开采等其他领域内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之道。

  郎咸平教授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深刻解读,为读者认识这些热点背后所潜藏的真相打开了一扇窗户。他指出,这些热点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源自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同时也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阶段的自身系统性危机。比如:国际贸易我们为什么很受伤?这源于对规则的无知;中国大妈迎战华尔街是我们的荣耀吗?前者是不顾后果的抢便宜货,后者则基于精准的算计;“世界工厂”是现实存在的吗?其实早已成为虚名,高端制造业加速向美国本土回流,低端制造业又正在向周边迁移;高储蓄为什么转化不成高消费?在于分布不均衡,最富裕的10%的家庭拥有75%的储蓄存款,90%的老百姓均摊25%的存款,他们不敢花钱;就业难只是经济低迷的原因吗?从供求两方面来看,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制造业的危机和落后的教育体制……

  正如郎咸平教授一贯的风格,他不但提出问题,而且就解决这16个热点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方案,16个热点,16个解决办法。在我看来,他提出的这些解决方案也的确切实可行。对于诸多经济热点,他在介绍美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后指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必须汲取希腊的教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国企担当应有的责任;解决当前频发的贸易争端,必须建立国际纠纷应对机制和体系,学会在国际贸易体制框架内解决问题,不能只是被动挨打;打破电力垄断,不是只能让国企过家家,可以设立电力多方交易中心;破除金融垄断,必须引入竞争,大力扶持中小银行,以及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是啊,但凡竞争再激烈一些,也就不会出现广东信用社用死的制度逼死活人现象了。而对于中日纠纷,他指出可以通过广泛对话加贸易打击两种手段共同逼其就范;治理腐败要通过给市场放权彻底铲除行政审批权力的寻租空间而釜底抽薪;解决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需求——实现全产业链生产,同时改善供给——改革教育体制。

  不难看出,郎咸平教授针对这16个热点问题所找到的症结,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全都离不开“改革”二字。如果把16个热点的分析看作是分论,那么序言就是总纲,他在其中全面的阐述了他的改革思路。他直言不讳的指出,热点之所以频发,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各方面改革停滞不前。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关键市场要素领域的垄断不断加强,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更为优渥的温床,导致腐败屡治不绝,而且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同时,体制改革的滞后又直接造成经济改革的停滞不前,电力、银行、股市等领域的改革是在甚至开倒车。而消除当前热点,化解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重启改革。他认为必须一改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将巨大的压力转化为推进改革的动力,用开阔的视野,系统的思维来大手笔的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从而厘清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经济、社会和政治三头并进推进改革,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让社会的归社会。他对重启改革的路径也给出了建议,即从制造业入手,政府大胆的放权、放手,让企业真正成为转型和创新的主体,盘活并重振制造业。

  其实,以上我都是在重述郎咸平教授书中的内容,最后我必须谈一下自己对书,对郎感平教授的感受。对于本书,他的确是把问题的症结都归结为改革的停滞,也指出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推进改革,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并不象有些所谓的学者,只要一提改革就必然是政治体制改革,就必然是制度重建,仿佛只要制度有了就一切OK,万事大吉,而是就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自己的总体思路,针对不同的热点出了具体的、可行的解决办法,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他本人,的确与那些只敢泛泛而谈,绕来绕去只说要改革而不知如何改革的制度崇拜者、迷信者而言,不可同提并论。我们需要专注于经济理论研究,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的、可行的经济学家,更需要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如何做的经济学家。在我看来,郎咸平教授无疑是后者,而且是后者中的佼佼者。大概,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是其著作深受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吧。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六):“廉洁年金”防腐,不如给市场放权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这份由最高领导层智囊刘鹤和国研中心主任李伟担纲领衔,众多资深专家参与的改革方案,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其中,通过设立公务员廉洁年金,预防官员腐败的方案马上遭到网友的质疑和嘲讽。“383方案”建议,政府建立廉洁年金制度,公职人员未犯重大错误或未发现腐败行为的,退休后方可领取。“廉洁年金”率先从公共部门及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新提拔干部做起,并加快官员公布个人财产的进度。

  在《让人头疼的热点》一书中,郎咸平指出:中国改革的核心思路是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我认为,治理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就是把市场和政府的界限划清楚,市场自己能做的事,政府就不要多插手。少了权力这一载体,自然就没了寻租的空间。

  今年年初广州“两会”上,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曹志伟展出一张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的“万里长征图”,“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要跑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盖108个章,需要799个审批工作日。”各位看看,我们的政府对企业是多么不放心!如果有的企业等不了这么久,想快一点拿下审批,怎么办,只能去找手里握着盖章大权的20个委办局和53个处室,给点好处请他们通融通融。于是,腐败就发生了。那各位想想看,如果我们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审批环节,或者说干脆就取消,让企业根据市场规律来办事,还会产生腐败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不单单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且也是社会治理的最好方式。

  我们搞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从企业到政府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政府一时的错位不可怕,但一旦意识到问题,就必须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权力的下放当然会触动一大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每一步都不会容易,但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倒逼着我们这样做,到那时,我们就会陷入一种完全的被动。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现在开始,能否把市场自己能办好的事,逐步交给市场呢?我想,铲除行政审批权力的寻租空间,才是防止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七):这点头疼吗?

  这点头疼吗?

  2013年,699万?元芳,你怎么看?

  就业,是个我们心痛的话题!作者在书中写到“奥运会\世界杯\中国的春运以及中国的大学生招聘会是四大运动。敢问,2013年,你参加那一项运动会了?

  2012年,680;2011年,670.这样的数字,肯定单位是:万。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是:制造业的危机和落后的教育体制。这是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观点。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个伪问题。

  有媒体报道:就业来去匆匆啊!北京9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大学生毕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对于此,有人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对所在单位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大学生则表示,工作环境和预期相距甚远、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待遇低是迫使他们频换工作的主要原因。人人公司旗下招聘网站——人人校招发布的《2013初入职场员工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工作挑战性较小,内容过于单调成为初入职场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两大主要原因。另外有一成员工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0个小时,超过8小时工作时长的比例达 43.47%。50.75%的初入职场员工认为团队协作精神欠佳是其对工作氛围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明确表示对目前薪酬满意的样本比例仅为24.68%。此次人人校招发布的职场满意度调研报告共收到有效问卷7万余份,其中高校学生占样本中的81%。

  在众多的跳槽族中,学新闻的小鲁绝对称得上“典型”,半年多时间,她已累计跳槽三次。今年3月~5月,小鲁在某报社一个记者站做实习记者,负责网络新闻专题和名人访谈,有望一年后转正,月薪两千。因为这是小鲁在经历了近两个月艰辛求职后,谋得的第一份工作,她干得很起劲。策划、采访、撰稿、剪片子,勤勤恳恳。但不久她就没了心劲儿:“我的搭档工龄长,可水平并不高,三本毕业,拿着正式编制的工资。我这么辛苦,却还只是小小实习生,工资更是少得可怜!”

  5月~7月,小鲁做起了她的第二份工作。从参加陕西省某地级市电视台的招聘开始,她过关斩将,初试、笔试、面试一路告捷,成功移师该城市。“干电视有机会出镜,做民生新闻,也和专业相关,我喜欢!”小鲁收到offer后,十分兴奋,迅速在当地租好房子,安顿下来。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为她高兴。但当校园记者再一次见到她时,她在西安!

  “小城市地方小,新闻线索少,在那儿待着没前途,闲得很!”小鲁说,7月份,她就回到了西安,在高新区一家大型网络公司做网络编辑。每天管理网络论坛,需要发布关于西安各大楼盘的帖子,任务量大,整天对着电脑,眼睛有点儿吃不消……

  10月的一天,校园记者得知,小鲁又辞职了。因为她的眼睛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目前,在家复习备考国家公务员。

  我想就业不光是我们一些外部原因,从个人角度是不是也自省呢,我们身边那些早已经拿到工作通知书或者聘用书的同学比比皆是啊!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书中说了很多热点话题。然而,就业这一点虽然热,但是我觉得关于就业,并非头疼,仅仅只是心痛,关键是看根本原因在哪造成未就业!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八):让人头疼的郎咸平

  前几天在微博里开了个玩笑,说经济学家的脸似乎都在说着这样一句话:“你为什么欠钱不还?!”下面配了以郎咸平教授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的照片。其实这些经济学家的脸真的很少有阳光灿烂的。就拿郎咸平来说,他的脸一般都会出现在他的书的封面上,在他的上一本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的封面上,郎咸平紧紧地抿着嘴、目视远方,是一脸的无奈——就像有人欠钱不还;而在最新出版的这本《让人头疼的热点》中,封面上的郎教授竖着一根手指,撅嘴蹙眉,——似乎在向欠钱的人痛陈利害、不住地问“为什么”。

  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郎咸平本人其实就很让人头疼。他不像别的经济学家那样,要么为当下的政策“唱红”,要么就自吹自擂自己多么伟大,要么就高来高走弄一些深奥的理论,要么就名义上为民请命实际上却是为一些利益集团摇旗呐喊。郎咸平不是这样。首先,他不自傲,在他的书里,你经常会看到他说“我是搞经济的,政治的事情我不懂”或者“连我老郎这个水平的都看出来了”之类的自谦的说法。但是这并不代表郎咸平不权威,在经济领域他总是很自信,时常你也会看到他说“我早就说过了会怎么怎么样”这样的大声疾呼。而郎咸平的自信和别人并不一样,他总是用数据在说话。数据是经济学家最大的武器,然而很多搞经济的并不懂得使用这个武器,而只是一些理论和想当然,最后当然也无法说服别人。这些不注重数据的“经济学家”更像是政治学家,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往往都是从政治角度去考量问题的,这样就难免会有所偏颇。比如郎咸平在《热点》这本书当中说到的关于反腐的问题,有些人想当然地把新加坡和香港的廉政和高薪联系在了一起,就提出了要高薪养廉。郎咸平就指出,其实是新加坡先有了“廉政”之后才有了“高薪”,说“高薪养廉”完全是颠倒了二者的因果关系,而且,“新加坡的‘高薪’并不是针对所有公务员,而只是总统、总理、部长一级的……新加坡公务员的平均月薪只有社会平均水平的90%,相当于新加坡建筑工人的工资水平。”郎教授的这一数字出来,那些想当然的主张“高薪养廉”的人是不是也应该拿出数据来,说说我们的公务员的平均月薪和社会平均水平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即便是真正的政治家,在出台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多看看数据,要不然所拿出的政策也只是空中楼阁。就像郎咸平一再批评的“四万亿”,就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最后只能是全社会来承担后果。这种类似的一厢情愿有很多,就像我们政府现在要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定》——即GPA,郎咸平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说:“我呼吁政府不要为了加入这个组织,做太多的牺牲,到最后发现得不偿失。”有些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加入WTO这类的组织究竟是为了什么。《热点》的第一篇《让人头疼的国际经济风云》让我们真的读得有点头疼。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我们一直是被告,而且人家是一告就赢。“但遗憾的是,我们被人家告了那么多年,竟然都不晓得这些诉讼本身就是不成立的!”而且,我们一直被告,却从来没有想到告别人,不是对方守规矩我们不守规矩而只能我们被却告不了别人,郎咸平就为我们分析出了美国和日本的软肋都在哪里,让我们在受制于人的时候也能制于人。但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有没有办法对付美国日本,“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企业对这种‘被打’的态度也‘乐于接受’,根本不去想如何反抗,更不用说主动出击了。”所以说这些东西真是让人看得头疼,我在想为什么就没有人去读读郎咸平的书,去采纳一下他的意见呢?

  对外如此,对内政策更是如此。就像郎咸平在本书《序言》中开场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领域‘恶性’热点事件频发,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来自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中国经济自身的系统性危机。”个人觉得,后一种要比前一种可怕得多。一个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抵御气温的变化。我们的经济体系本身就千疮百孔,国际上有一些风吹草动我们就很难承受得住。我们经济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政治管经济。政治管经济的时候又不会从经济的角度去梳理经济问题。这就导致了经济的问题政治化,政治的问题又经济化。试问,有多少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是真正地从经济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为自己的政绩着想的?而反过来这些人在考虑政策的时候又会先从自身利益去考虑问题。这样循环下去就是改革会受到越来越多利益集团的阻力,而经济却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力量的制约。于是,我们的经济就越来越不自由。而经济不自由的直接后果就是政治的不自由。于是我们看到,国企明明没有利润还在大而不倒,民营资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依然无法摆脱困境。这种不自由如果再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很难说不会变成死水一潭。

  所以,郎咸平一再提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但是实施起来却无比艰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出现了倒退。这是因为既得利益者没有危机意识,不愿意放弃短期利益,却不知道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高悬;也有一些人抱着幻想,以为中国经济的问题都是个别问题,以为头痛医头就有用,却不知道长期头疼就会造成器质性病变。如果真的像郎咸平说的那样倒逼出一个改革来,就真不是头疼医头的问题了。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九):郎咸平评三中全会:大手笔改革已经启动(转)

  编者按:三中全会闭幕,众说纷纭。作为关注具体市场动向的“平民经济学家”郎咸平对三中全会公报评价也很高。他认为,最高管理层已经摒弃了“头疼医头”的思路,“大手笔”的改革已经启动。

  和讯网:郎教授您好,我是和讯网的记者。我注意到,近几年您在多个场合大力呼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并出版了多部著作,您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平民经济学家”。在新书《让人头疼的热点》(以下简称“热点”)中,更是发出“头疼医头头更疼,改革需要大手笔”的警示。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呢?从已公布的会议公报来看,与您书中所说的“大手笔”改革有多大差距?

  郎咸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只是新一届政府未来十年改革的一个蓝图,所体现的是基本的施政理念和改革方向,随后会有相应的机构产生(比如,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并陆续出台比较详细的改革方案。单从会议公报内容来看,我认为,最高管理层已经摒弃了“头疼医头”的思路,“大手笔”的改革已经启动。

  比如,公报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提出“规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我们这样一个饱受计划经济思维浸淫的大国,能将这样的理念写进党的三中全会文件,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因为你要知道,“给市场放权”这五个字究竟有多么重要。

  在写作《让人头疼的热点》一书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不管是解决制造业危机和就业难题,还是预防腐败,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热点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市场放权,所谓“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这基本上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比如,预防腐败,如果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管得太多,就一定会有很多的设租和寻租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你搞“廉洁年金”能有什么用?只有给市场放权,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和讯网:给市场放权,除了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之外,打破垄断,对国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应该是题中应有之意。但从很多分析人士的观点来看,此次全会公报内容中涉及国企改革的地方似乎尺度不够大,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郎咸平:你说的很对。打破垄断,在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给民营企业放行,就是给市场放权的具体形式。其实,从几年前政府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时,我曾不厌其烦地呼吁,要警惕“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的伤害,但是,很遗憾,“四万亿”之后的四五年里,我们的国企,特别是一些央企,都把手伸向房地产、酒店等市场完全竞争领域,充当“地王”,与民争利。而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又遭遇“国进民退”,可谓“内忧外患”,结果就是我们这几年看到的资本逃出制造业,纷纷流向房地产、奢侈品,很多民营企业家甚至移民,用脚投票。这就是我们这些年资产泡沫和制造业危机的根源。所以,我在去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书中,不得不直言“国企改革陷入停滞”。

  至于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的表达,我看到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寥寥数语,这无论和会前外界的期望,还是和全会公报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给市场放权”等表述相比,确实有一定差距。

  从一个经济学家角度看,无论从效率角度,还是从公平角度,国企改革都是刻不容缓的。当然,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国企改革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决策层除了考虑改革的方向外,还要考虑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从而做出具体改革路径的顶层设计,这可能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不一样的地方。

  和讯网: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热点,那就是城镇化。去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来了,而此次三中全会公报再次重申“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除此之外,似乎着墨不多。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郎咸平:对于政府在城镇化问题上的提法和思路,我很赞同。从三中全会的公报内容看,中央在城镇化问题上的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方向,这一点和十八大报告的表述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城乡和区域差异悬殊的国家,城镇化并不是人口居住地的简单改变,而是人口迁徙背后制度化的东西。

  比如,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户籍制度改革,进城人口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每一个问题既是城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下让我们头疼的热点问题。因此,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盲目推进城镇化,不但无助于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反而会制造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假城镇化名义大搞“房地产”化,大量失地农民进城后,如果就业和社会保障没有解决好,一定会出现大量“贫民窟”,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等等。正因为此,三中全会公报才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按我的理解,就是先解决好以上棘手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先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让城镇化成为市场完善化的自然结果。所以我们看到了公报中没有大谈城镇化,而是简单系统论述了城镇化的内涵,而不是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中央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和讯网:那么,您认为推进城镇化,目前时机成熟吗?有哪些条件是具备的,有哪些条件还不具备?

  郎咸平:如果把视野放大一些,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漫长过程,而不只是人口进城。从这个角度说,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推进城镇化。只不过,以前我们的重心是“城”,而不是“化”。积累到现在,城镇化的当务之急是先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农村土地确权、户籍制度改革等经济和制度等问题,同时配套教育、养老、住房、看病等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说白了就是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瓶颈,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推进城镇化。

  而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条件我认为目前已经完全具备了。改革所需要的条件,不外乎改革的大环境、改革共识和改革者的决心。我在《令人头疼的热点》一书的前言明确指出,我们的大环境是内忧外患。除了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深刻调整和技术革命外、中国的经济社会也走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在这个时间点,变革地权、改革户籍制度、调整经济结构等等,都已经到了“危机倒逼改革”的程度。而从此次中央三中全会公报对城乡二元结构阻碍城乡一体会的表述看,中央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

  至于说哪些条件不具备,我只能说,中国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太大,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核心就是通过财税改革,让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基本对等,否则,由土地财政、地方债务引发的经济社会危机还会不断发生,并最终阻碍城镇化。

  另外,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仅适用深化改革,同样适用于推进城镇化,我们的城镇化,绝不能搞成政府包办下的城镇化“运动”。

  转自:和讯网 作者:和讯财经评论部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读后感(十):人人都爱经济学

  高中时我很喜欢郎咸平,《郎咸平说》每期不落,有时甚至还边做笔记边看。高考填报志愿时差点选了经济学。

  那时经济学、经济学家甚至只要是和经济学有关的事物,仿佛都和郎咸平一样,在我眼前闪烁着神圣的光芒。虽然在我英明神武的老爸的阻挠下,我最终没有选择经济学,但是也算是阴差阳错地学习了和经济学有关的专业——会计学。

  为什么说我爸阻止了一心向经济的我,我还要夸赞他英明神武呢。那是因为当我在大学死心不改地选修了经济学时,我常常一边在课堂上打瞌睡一边心中暗暗庆幸,幸好当时没主修经济学,因为经济学实在是太枯燥了。

  我想这是郎咸平为什么能在老百姓之间迅速走红的原因,因为经济学在他嘴里从来就不枯燥难懂,更不会让人昏昏欲睡。他分析一切案例或者是热点问题向来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无论是多么晦涩难懂的公式或是经济学概念他都能很清晰地解释出来,想着当时十几岁的我都能听明白,他是有多厉害,化难为易有多不容易。

  而且他的演说里数据详尽,他习惯的图表数据相结合的解释方式让一切更加生动形象。他还愿意经常举例子解释问题,记得有一阵儿他可能是迷上了铁甲舰,所有的比价都用铁甲舰作为标准,乍一听他的节目像是军事节目,三句话不离铁甲舰。

  2010年可能是郎咸平最红的一年,台上台下无限风光,拿奖拿到手发软,点钱点到手抽筋。那时男人们在一起侃经济上到厅堂下到澡堂,你不提郎咸平你都不好意思开口,《郎咸平说》播放时也真有点万人空巷的意思,连贩卖盗版的街边路摊上都有郎咸平的面孔。

  一个经济学家能“火”到如此地步真是让人咂舌,与此同时各路神仙对他的非议甚至是诽谤接踵而来。正巧那时学者“下海”仿佛也是一种潮流,谈三国讲论语说经济,专家教授满天飞,但是真正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没有几个,最后干着老本行的还是郎咸平。

  现在3年过去了,不得不承认听郎咸平说经济的热潮已经渐渐褪去,可是这次郎咸平携新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郎旋风又来了!

  这次的新书风格依旧不变,清晰的讲解加上诙谐生动的语言,这本书应该是直接扒的郎咸平的节目,所以文字比较口语化,读起来也比较互动,我一边看书耳边都能出现郎咸平的声音,想着他的口气如果讲出这句话一定更有意思。

  全书一共十六章,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五章有关于某岛的问题和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分别关于电商大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相对而言更贴近我的生活,郎咸平的观点不变,依旧是强调藏富于民、强调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等等,希望他孤独的坚持能早日有所结果。

  对于某岛的问题很多人都热衷于武力解决,我只能说,只有没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渴望战争。郎咸平提出的靠经济和贸易的手段来解决争端我觉得很不错,这是我听过的比较靠谱的建议,假如真的能不战而屈人,那将是国之幸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