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吃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吃饭》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吃饭》读后感10篇

  《吃饭》是一本由章小东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饭》读后感(一):为什么就给拆了呢?

  90年代末,章小东和母亲再次到长乐路 34 弄13号故地重游时,却发现台硌路被一大片白色洋灰地深埋起来了。看到这些,母亲“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最后,她叹了一口长气,说:“没有了,再也没有了,再也没有台硌路,再也没有真正的上海小姐了。”

  现在的上海,已经不是张爱玲笔下几只涂着红丹蔻芊芊玉手搓碧玉麻将的上海了。现在的上海是郭敬明的上海,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目的光线。饭店酒楼,喜欢以“老上海”、“老克勒”为招牌,吸引观光客交出口袋中的金钱。新天地和田子坊,打着保护“石库门文化”、“弄堂文化”的大旗,披着“浓浓上海味”的外衣,打着“海派”这张不老的牌。有人却疑惑,“我家以前的石库门比新天地好不知多少,为什么就给拆了呢?”

  如今,当年那个和家里来的非洲朋友“打成一片”的活泼女孩东东,已年过半百。身着白色上衣黑色下装,身材保持得当,肤色白皙,语速颇快,言谈间已不常听见的上海俗语与英语齐飞:眼泼泼(形容呆滞),定洋洋(形容眼神呆滞),交关(非常)Peaceful,Between生搭自(和)死当中......谈起旅居海外对故国的感情,章小东以一句“没办法隔断”为总结,“在《吃饭》里面也讲到,回想起自己的故国,毕竟是自己的一个家。”即使文革给予了家人,那样的十年。

  《吃饭》读后感(二):吃饭:如此美妙又残酷

  章小东,著名作家、编辑家章靳以先生的次女,在上海的有关纪念活动和在她上海的家中多次见过她。只知道她在美国的一家电脑公司工作,时常在上海和港台报刊发表些散文。知道她的长篇小说《火烧经》由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受到热捧,是因为王德威先生为它写了3000字的序,实属难得。6月初在香港中大书店见有她的《吃饭》,立即买下,并打电话告诉她姐章洁思,等小东回沪时要请她签名。前几天一大早,章洁思就来电告知妹妹回来了。于是,我不顾38.4摄氏度的高温,到了章家。小东忙着给我拿冰冻矿泉水,又忙着搬来小电扇放在我的背后,待坐定下来才知《吃饭》已由世纪文景引进,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她这次回国是应出版方之邀,参加8月即将举行的上海书展。

  《火烧经》记录特殊遭遇

  我了解章小东,她虽出身名门,但父亲去世时才三岁,姐姐章洁思也仅十五岁。我记得章洁思在一篇文章里描述当时父亲下葬的场景:“三岁的妹妹是如此无助,她瘦弱的小手紧紧牵着身边人的衣服,仿佛一放手就会跌入深渊。大病后步履困难的我,披着麻衣穿着孝服,在别人的搀扶下弯着身,在寒风中为父亲的墓铲上那最后一坯土……”

  她的眼睛就像一台相机

  同样也是因为她身份的特殊,她亲眼见证了身边同伴们颠沛流离的遭际。这些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一朝树倒猢狲散,各自境遇皆不同,用章小东在《火烧经》里的话说,她的眼睛就像一台相机,把一切真实地记录下来:他们有的从“上只角”流落到“下只角”,一生都想着翻牌;有的阴错阳差到了远离尘寰之地,成了地地道道的“蛮人”;有的远赴边境,在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沦落到与禽兽为伍;有的沉溺于残忍暴行不能自拔;有的在荒诞的世界里荒诞地死去……很少有这样一部作品,能够以这样宽广的视角,展示那个特殊的时代,同时却完全依托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都要得益于章小东特别的身份和经历。

  有位在美国的青年朋友告诉章小东,他把《火烧经》读了四遍,重版后又去买了本新版本,现在已成了她的知交。除了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这本书还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学术领域被称为“眼高四海空无人”的夏志清先生说:“……以前读过小东不少的散文,很是喜欢。不过没有想到她的第一部小说,又是长篇,写得如此具有震撼力!其中上百个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文字流畅犀利,叙述新颖简练,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但是章小东对我说,她自己不敢再去翻它,她姐姐章洁思同样如此,怕再次刺痛自己的心。

  身在海外情牵故土

  尽管章小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去了美国,但是她与自己的文学故乡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就此中断。

  初到美国,她在一家华人周刊当记者、编辑和排版。五年以后,她学习电脑技术,接着在一家电力设计公司工作了十年。这份工作看来与文学关系不大,但章小东一直在悄悄地用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她就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散文。现在,章小东索性辞职,当起了坐在家里的“坐家(作家)”。

  她在为《文景》杂志撰写一个名为“私信”的专栏,每一篇专栏文章都是一封信,写给她文学上的先辈、老友,或是虽不得见面却神交已久的故人:巴金、曹禺、王辛笛、张充和、聂华苓、莫言、朱安、端木蕻良……虽说她远在异乡,与他们很难相见,甚至她所记述的对象与她早已阴阳两隔,她还是在这些文章里勾勒出一个鲜活的“昨日的世界”。在章小东的讲述里,那些对于我们来说伟大而陌生的名字再次还原成实在的真人,他们性格各异,各有各的可爱。她说还准备写萧红、她的母亲等等,写足20篇出本书。

  “吃饭”关乎家与希望

  上海书展将对话阎连科

  我身边带着相机,想给章小东拍照,但我见她不把我当外人,穿着随便,头发蓬散,就不忍心把相机拿出来。相反,小东的丈夫孔先生,拿出尼康单反,对着我和小东一阵“咔嚓”,可见在小东身后的这位男人肩膀的坚实。

  小东给我看了文景版的样书,我注意到后勒口上印着一行小字:“《火烧经》将由本社出版”。小东约我去参加出版社组织的采访,又拿出一幅著名作家阎连科的字“正气浩荡”给我观赏,并告诉我阎连科对《吃饭》的评价:“阅读章小东的《吃饭》,总让人想起余华的《活着》。《活着》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死去;而《吃饭》为了吃饭才活着。这不是一部虛构的缥缈,而是我们民族人人记忆散片的黑色之花朵,其真实让人不寒而栗;其质朴使真实成为一种境界而让人尊敬和敬仰。在中国为了活着而吃饭,到美国为了吃饭而活着。这些来自物质的精神之思传递了作家写作的生命之光,而那种吃饭就是生命的故事和人物,则又一次让小说回到了我们民族阅读的伤口上。”

  章小东告诉我,8月上海书展时,她还要回来,阎连科己约定与她有场对话。我们期待。

  对话章小东:“我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

  按老法,我应该是个大小姐

  《文化广场》:《吃饭》是你继《火烧经》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为什么要写它?

  章小东:从小,我好婆(注:上海方言“外婆”)就对我讲吃饭最重要,文革中好婆家里被抄得一干二净,我在《火烧经》里已写到。好婆对我们讲,两样东西是抄勿(注:上海方言“不”)掉了,一是吃在肚皮里,二是学到的本事,这本事即手艺就是你的吃饭家生(注:上海方言“工具”)。好婆要我们每个女孩都要学裁缝,从短裤一直到外套都学会了,还要会结绒线衫。男孩要装半导体。一定要学点技术在身上,吃饭就不愁了。到国外去我们就体会到,若你饭也吃不上,什么文学、哲学,样样都无从谈起。出去几年回国后,我发现许多人很浮躁,喜欢在桌面上讲大话,不是做实事,而是做浮夸的事。所以,我决定写本书,写最最实际的吃饭,一步步怎样吃过去。按老法,我应该是个大小姐,可是没关系,我样样可以做,只要不偷不抢,一点也不难为情。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吃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寻生活,用上海话讲“寻只饭碗头,捧牢饭碗头”。要记住“寻饭碗头”不是一桩容易的事体,要用两只手实实在在做起。

  在教堂钟声里写《火烧经》

  《文化广场》:和《火烧经》有什么联系?

  在美国,吃饭要吃得有尊严

  《文化广场》:你书里的人物几乎都是女性。

  章小东:是啊!王德威定位我是女性作家,写的是女性的心灵,写女人的故事。当时我已经在写《吃饭》,自己也没意识到这一点,写完《吃饭》我想是啊,我是在写女性,从女人眼睛看女人的故事,男人我是不大写的,以后可能会改变。

  《文化广场》:你在书中写了某些人在国外的潦倒腔调,虽没把真名点出来,但一看就知道是谁。

  章小东:我生活中最艰苦的阶段,一是文化大革命,二就是到美国来。《吃饭》就是讲这二十年是怎样走出来的,不是讲菜谱,而是讲怎样去“寻这只饭碗头”的。我出国前妈妈和我讲了许多话,叫我记牢你是爸爸的女儿,吃饭要吃得有尊严,有目标,不能为了吃饭样样都去做。我在餐馆打工时,一个周末夜里小费就有一百多美金,但我如果跌进钞票这只洞里,我就没有今天。有种人活着没目标,有种人活得没尊严,我看不起这种人。

  张充和为题书名练了好几天

  《文化广场》:你写的故事有虚构吗?

  章小东:大多数是我亲身经历的,少数是听说的。

  《文化广场》:看起来都像一篇篇独立的散文,怎么说是小说?

  章小东:我觉得小说是没有规则的,新式小说不像以前那样一定要如何如何,只要把故事写出来就可以。可以讲这是一只只小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只大故事。

  《文化广场》:怎么请到民国才女张充和为两部书题书名?

  章小东:张充和姨妈和我父亲是好朋友。我在2004年,第一次到耶鲁拜访她的时候,她抱着我和我的儿子看了又看,说我太像我爸爸了,她说:“小东,以后不要叫我张先生,就叫我姨妈……”她还不止一次地告诉我,父亲在听她唱戏的时候,她还没有哭,父亲倒哭出声来了,就好像自己也是戏中的人一样。当然也不是人人都能求得她的墨宝的。她很谦虚,说为写我的书名,还专门练了几天。

  回国才发现,人的味道变了

  《文化广场》:《吃饭》的最后一句写道:“我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这是在我异乡的长梦里常常出现的味道,过去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这句话想告诉读者什么?

  《文化广场》:下一部书写什么?

  章小东:我正在写我的儿子,书名叫《小狮子》,和《火烧经》、《吃饭》正好是老、中、青三部曲。另外,在《文景》开的“私信”专栏已有十二篇,最满意的是写王辛笛、朱安等几篇,都是动了感情的。接下去写我妈、萧红等,写满二十篇后由文景汇编成书。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楼乘震

  《吃饭》读后感(三):若为生存故,万者皆可抛

  我是一个偶尔看书的人,去图书馆偶然看到这一本觉得甚是有缘,就喜欢这样简简单单的封面和书名。看这本书期间正值工作迷茫期,觉得自己总是眼高手低,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但是看了一会《吃饭》就会觉得内心平静,明白工作就是为了吃饭,是自己自以为是了,以为应该要干大事,干很多自以为有意义的事,其实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才是真的,不要给自己太多心理压力,不是每份工作都是走真正的艺术之路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自己内心想要做的事情。虽然是万者皆可抛,可是书中张小东不像她遇到的一些女人一样真正的抛万者,为了在美国生存下去不惜以超出自我底线为代价,也是由于她的家庭比较幸福吧,希望自己在工作中也能做一个务实的人,扫地就是扫地,敲钟就是敲钟,不要整天瞎想八想的。

  《吃饭》读后感(四):《吃饭》:厨房里的女人,嗫嚅着的乡愁

  吃饭,一种每天三次的全民运动,看似平凡的重复,却在每口咀嚼中埋藏着一段段故事,家庭琐碎杂事,街边巷尾见闻都就着热腾的饭菜或痛快的分享,或嗫嚅的吞到肚子里。章小东笔下的《吃饭》因她异乡人的身份有了意想不到的波折,身为文学大师之后的她,出身名门却命运多舛远渡异乡。不管人走多远,胃永远连着家乡的味道,正如她在文末所说:“我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这是在我异乡的长梦里常常出现的味道,过去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

  章小东吃饭的旅程随着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国潮起涌动开来,撇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乌托邦理想,“出去是为了吃饭,回来是寻找味道,但是整个味道已经不一样了。不但是吃饭的味道,文化的味道,社会的味道,都是再也找不到的了。”没有饕餮的酣畅淋漓,也并非细嚼慢咽的品尝,也许从小时候吃饭时手高高地捏住筷子,就注定远行的命运。

  食材如人一般,有着自身的性情,它们在冷暖的世间连接着人的终极存在,相互碰撞出个中滋味。清水涤荡人生的悲苦,小心慢炖出一丝难以多得的幽香,再大火翻炒色泽鲜艳,味道入里,或温热暖糯平易近人,或蛰舌辣心尖锐残忍。《红烧狗肉和罂粟花》中一顿“三六香肉”牵扯出两代人在吃食上的代沟,《请客和吃饭》初来乍到,一场突如其来、手足无措的聚餐就在火鸡腿的宰割上展开,《风鸡和BBQ》里一场欢乐的聚餐最终被一场噩耗终结,也有《蛋糕和春卷》流露出的父子感恩之情……

  《吃饭》中主人公大多设定为女人,也许是因为她所讲的大多数并非出自虚拟的故事,更多的是个人的心得。女人是厨房的主角,也是宴席的参与者,她们观察着食客品尝时细微的表情变化,用以断定他们来自食品褒贬的真伪。

  厨房里总要有一个女人忙碌的身影,才有家的味道。小时候,母亲教导“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临行前,母亲嘱咐“吃饭要吃得有尊严,有目标,不能为了吃饭样样都去做”;出国后,改造灶台时,收拾行李时母亲的身影一次次跃然而出……为了吃饭过着颠簸的生活,在一顿顿餐食中记录着生活,本要讲给母亲的话也被必要的吃饭耽误着,直到她再也不用端起饭碗。女儿还在厨房里围着灶台忙碌着,传承母亲的希冀,也为了嗫嚅到一口乡愁。

  2013.09.23 Timeout消费导刊

  http://beijing.timeoutcn.com/ShowArticle_12098.htm

  转载请发豆邮告知,谢谢。

  《吃饭》读后感(五):在吃饭面前我们不问世界之大

  在吃饭面前

  我们不问世界之大

  走再远的路

  也不会忘记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

  吃饭

  我们远离家乡

  总想找到曾经的味道

  当我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家的味道

  再回到那条老街

  我们才发现一切都变了

  我们学会了吃饭

  却丢失了味道

  丢失了那些吃饭的岁月

  吃过的食物越多

  记得的却越来越少

  我们不断的漂泊

  不断的成长

  为了吃饭而活着

  慢慢的我们才发现在情的背后

  有个根本性的存在

  是一个人首先要吃饭的真理

  在吃饭面前

  我们如此美好

  《吃饭》读后感(六):吃饭

  最近几个月开始读一系列关于吃饭的书籍,因为有次我问大王,即将活过半百,现在觉得生活最有乐趣的事情是什么。他说,吃到好吃的吧,这个算是很重要的了。因为岁月还没有给那么多时间让我理解这个观点,在我现在这个年龄,实在有太多比吃到好吃的这件事情有趣得多的事情。因为从经验上没有办法理解,于是决定从文字里,从书籍里尝试理解这件事情。章小东的纪实性散文,《吃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读到的。

  在旅行的途中读完这本书,看到全新的风景,遇到全新的食物,全新的人,脑海里却装着章小东和先生,儿子,全家在美国几十年的经历,当时一下领悟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点滴含义。我们用一张张车票,去到这个世界的各个国度,在他人的角落,行走,体会,触摸,品尝,消磨时光,打磨年轮,这是用双脚在增加生命的尺度;而我们翻开一本本书,借助作者的笔,你仿佛开启了多啦A梦的时光机,去了万里之外的远方,去了几十年前的时光里,你仿佛是个幽灵,站在高处,俯瞰这个人一生的经历,她的忧愁,她的欢乐,她的担忧,她的凋零,你不仅能看到表面的烟火,还能看见她心里最深处的灵魂。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冒险家的书,她带你去看文革中,小嬢嬢冒险带着农村杀死的狗回来给心爱的孩子及家人做红烧狗肉吃;带你认识那神奇的老丁,当笔者的咳嗽历经整个四季都不痊愈时,被打成黑五类的老丁悠悠地飘过来让她去剪罂粟壳泡茶喝,而在她喝完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灭了那株罂粟花;带你看留学的苦学生是如何趁着圣诞节前夜到处蹭饭以弥补平常不能吃上油水的遗憾;甚至,那个每周去给儿童福利院做义工的毕芦,只为了把孩子们吃剩的饭打包回家,让他下周够饭吃,甚至,可以一口气吃掉五盒蛋炒饭;中西方的文化冲突在书中也表露无遗,你以为的蜜糖,在他人眼里,却是毒药,如果没有这支笔,不能知道有些人的职业是看墓人,在业余时间,兼职天气预报员;也有那中国的音乐家,为了逃避批斗只想嫁到国外,唯一的要求就是对方人品好就行,结果嫁过来见到的美国丈夫是一只眼睛和一条腿的“好丈夫”,却在丈夫不屈不饶的照顾和爱惜中慢慢接受现实,两人一起养出了听着音乐,每天接受按摩的顶级肉牛,开启生活的另一段历程;没有这支笔,我们不会见到那么多有着令人惊叹生命力的人们,他们曾经在这世界上顽强地存在过,也许现在还生活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

  前几年,我一直为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困扰不已,小时候我们因为父母的爱,必须好好长大,长大了,因为爱人的牵绊,或者继续是父母的爱惜,必须更努力地活下去,等老了,为了孩子的孩子,为了互相的心爱,必须好好走完剩下的里程。如果我们没有这些从小到大的牵挂,只为了自己的存在,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是去看尽风景,尝遍食物,尽情欢爱,我们将人生的画卷铺满了几十年的时光,等待就像青烟一样消失的那天到来。

  这本书,就是一副关于吃饭的画卷,从文革的上海铺到了彼岸的美国,从一位被宠爱的大小姐铺到了去餐馆端盘子送餐的主妇那,从科罗多洲的留学生宿舍铺到了墨西哥大学教授独栋的小楼里,从五岁乖巧的小儿铺到了耶鲁大学医科学院的大学生那,你以为岁月没有留下痕迹,其实,他悄悄地藏在我们吃过的每一顿饭里,所谓生活的肌理在“萝卜黄瓜的雪白粉嫩,咸菜豌豆的碧绿生青里。” 所以,好好吃每一顿饭呀。

  《吃饭》读后感(七):回家吃饭

  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快递分拣站,一摞一摞盒子堆着,上面写着“回家吃饭”。再往前走就是一个菜市,迎面而来提着大兜小兜生鲜食材的人们。下班沿着同一条路,除了上班族们在公交站心不在焉地等车,很少其他人。越往小区里走人就越少,却一点不荒凉,因为一路都有油锅翻炒的滋滋声和新鲜米饭的微甜香味。此时一定不要多想,一定要赶快回家,洗净切好,点好烟火,热油下锅,刺啦一声,翻炒两下,起锅装盘,就着刚蒸熟的米饭把每一丝羡慕嫉妒、自怨自艾狠狠吃进去,填满肚子。放下筷子的那一刻,身体和情绪都会是饱足的了。

  这套“心灵保健操”是我最近的领悟,碰巧也被章小东写了。“东东”胆结石发作,“面孔蜡蜡黄、眼珠子发绿”、“小便是茶色的,大便是灰白的”,自己觉着不对劲去了医院,一进门就直接被医生安排按倒在了病床上,恍惚听见医护人员们手忙脚乱地安排着手术,心里想的却是“不得了,自从昨天坐在地上吃了两个红薯以后,到现在我还没有吃过任何东西呢,不行,死也不能做饿死鬼啊!”就这样她光着脚一路开车回家,利落地洗啊剁啊,做了一锅子海鲜菜泡饭,吃了一碗后才被紧急赶回来的丈夫再送去医院的。结局自然圆满,以病房中的一锅人参香菇大补鸡(不止有鸡肉,还有猪肉和甲鱼)收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吃饭故事,但真的理直气壮写一本名字俗气到就叫《吃饭》的小说,这勇气着实令人惊叹。对啊,谁不吃饭?谁不会吃饭呢?吃饭又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了?凭什么你章小东写了二十余万字,写了还有人出版,而且出版了还有张充和题写书名?

  东东还是一位妻子。她与丈夫结婚十年,但是聚少离多,儿子出生后即赴美留学,等儿子五岁了才由东东带着他辗转到了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德市,这才一家团圆。到达当天,行李都还未来得及整理,便为丈夫的二十多个留学生朋友做了两个菜,无锡肉骨头和咖喱火鸡饭。

  最最重要的,东东是一个独立的女性,一个人拉扯儿子到五岁不说,到了异国他乡,即使语言不通、环境全然陌生,她也没有依靠有全额奖学金的丈夫,而是早早出去打工,都是“不忘本”的工作——起初在每天要倒换两辆公共汽车去相隔两个城市的《科州华文周刊》工作,后来在一个建筑设计公司工作了十年。还有各种兼职,去快餐店包过春卷,也去中餐馆端过盘子,还去儿子所在的语言夏令营当过大厨,为全营一百来号小美国人做饭……工作首先是为了挣钱,挣钱却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这些性质各异的工作,为东东观察旅美中国人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书里有很多旅美华人的故事,大多是女人。她们因着和东东一样的“伊登”梦,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到了这里。来了之后,有的做太太(不管丈夫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有的仍苦命打工,穷尽所有方法想拿到绿卡,还有的——“我太太死了,刚刚在大街上出了车祸,被撞死了……”原来这位太太打两份工,中午在快餐店卖快餐,下午收工后去一家中餐馆端盘子。这天快餐店结账时发现少了二十美金,一定要她找到,着急处理完后发现第二份工快赶不及了,于是急忙跨上自行车,一身疲惫、一肚怨气,过十字路口时一不小心,就被一个白女人驾驶的“老坦克”撞到,弹到了旁边路牌的钢筋水泥柱上,立刻肝脑涂地。

  吃饭的故事有苦有乐。有的吃、吃得好时就乐,吃不上、吃不好时就苦,寰球同此凉热。记得几年前有位老人教我分辨港岛与九龙的人:走路快的就是九龙的人,因为他们一天很可能不止做一份工。赶着做工因此也没空在家吃饭,九龙路边的茶餐厅从中午开始生意就格外红火。那阵子无处吃饭,每天到了饭点都发愁,茶餐厅饭菜不和自己口味,酒楼又太贵,经常最后就走进了路边的便利店买盒泡面了事。回想起那段时间,游荡在路边找吃的的记忆,真是刻骨铭心。有了这段经历打底,我更能体会东东的处境与心情。其实,《吃饭》全书洋溢的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执着和热情。“尽管如此,她依然热爱这个世界,因为它的粗犷和不可摧毁,她知道其他的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一定也爱它,虽然没有人说出具体的理由来。否则我们为什么在无论受到怎样的伤害、遭到怎样的不幸的情况下,仍然奋力生活下去?”同时在读的另一本书中写到这段话,用在这里倒也贴切。

  《吃饭》读后感(八):一个上海小姐的“吃饭”故事

  丈夫尚在留学,主妇操持家庭的辛苦自不待言,一个女人对家人深挚的爱,对友人的温情与关怀,乃至做人的尊严与体面都包含在一道道精心制作的美食中。身为老派“上海小姐”,章小东精通厨艺,更善于在烹煮中经营一份平凡踏实、却有滋有味的烟火人生。精打细算的小小快乐,与华人、外国人的美食交往,故乡风味的怀念,构成书中最为动人的部分,而这背后所带出的那份认真生活、对待饭食精耕细作的心意,真是要令人心生敬意的。悲喜人生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淡然悠远,平静而有节制的文字则充分显示了独有的性情与涵养。

  在《吃饭》结尾,章小东赶回上海送别临终的母亲,她拎回大块的美国牛腱,满足了多年来许下的美味之诺言,母亲终于平静离去。为给母亲做头七,她挎着竹篮四处搜寻母亲生前爱吃的上海小食,年糕排骨、白斩鸡、酱鸭、粽子、蹄膀火腿等,却惊觉儿时的味道已不复存在:“我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这是在我异乡的长梦里常常出现的味道,过去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

  “吃饭”的故事,谁说只与“吃饭”相关?

  《吃饭》读后感(九):生存 吃饭 生活

  一本写吃饭的书,写的也不仅仅是吃饭。

  作者写出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前往美国的中国同胞的生活,大都为了吃饭才去的美国。为了生存而吃饭,有些人把原则也丢了,有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千山万水到了另一个国度,只为了吃饭,真的看着也觉得苦。

  而在吃饭中,中国同胞们的相互分享、相互支持,恰好体现着中国长期以来的礼尚往来以及同乡们在外相互扶持照顾的亲切。

  在我看来,作者是很幸运也很幸福的。虽然也因为吃饭而不再迷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总的看来作者的丈夫儿子都是待她极好,出门在外也常有朋友相照。随着时间的流淌,也已经由为了生存吃饭,过上了吃饭追求生活的日子。

  另外,此书容易读,容易读进,期待《火烧经》。

  《吃饭》读后感(十):那些生活里忘掉的本质

  在生活里忘记的本质

  ——《吃饭》读后感

  《吃饭》这本书我是带着目的去看的。目的很简单是因为自己喜欢的偶像有这本书,然后就想拉近与他的距离,便借阅了这本书。

  首先我们说一下这本书的外表吧,我这个人就是这么的肤浅,很多时候看书都是看封面和标题的,只要封面和标题吸引到我,我就会选择阅读,真的不适合我的口味,我才会放弃阅读。但这本书的外表没有过多的花俏,标题也不是特别的诗情画意,就非常日常生活的两个字,吃饭。

  为什么我还会选择阅读它,就是因为那个目的。但是看完,我却有着超出目的的不同的感受,就是那股感受,让我觉得我这个目的驱使我阅读这本书,值得。

  章小东的《吃饭》不是平常的餐桌上的饭菜,而是讲述着一群漂洋过海的中国人,在异乡的土地上,做着各式各样的家乡菜,用着自己的方法在外国吃上一顿舒适的饭菜。写的本质就是——活着。吃饭的本质就是填报饥饿的肚子,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去采取的行为。吃饭本是一件在日常生活中在普通不过的事情,在章小东的笔下却有不一样的意义。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吃饭是《狼外婆》它是由上一个故事的结尾引出了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在郊区独居的一个老婆婆。当中提到了她是章小东一家的 host family 我非常同情这一位老妇人,也不能说同情,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同情两个字,她眼中并没有任何的阶级观念,她会宴请当地担任各种行业的人一同齐聚她家去举办圣诞晚会,她会请所有人吃上豪华的饭菜。她是不寂寞的,但她却又是寂寞的。因为身体的原因,因为孩子长大离家的原因,她一个人独居,儿女过时过节不回家团聚,为了缓解过节的那种独自一人的落寞,她会去宴请所有人,章小东笔下的她是一个寂寞又坚强的一位老妇人,她不会因为寂寞而抑郁。当中还谈论到了她的婚姻,她的生活。她有三次失败的恋爱,即便她付出了一切,却换取不了爱人对自己的忠诚,章小东对她的记忆是模糊的,因为小东连她的姓名都曾经忘记。但对她的记忆又是清晰的,清晰的是她那股热心,清晰的还有她的悲痛。

  《吃饭》是由几个短小的故事组成的,是分开的却又是联系的。它们当中有各自的关系,人物的关系,情节推动的关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想起笛安在访谈中说过的一句话:“任何惊心动魄的情节推动都是靠细节的。”这本《吃饭》记录的恰恰就是生活中的小细节,它当中没有我们看言情小说的那种看得见的惊心动魄,而是在你内心的一种惊心动魄。让你的心灵倍受轰击。那种惊心动魄是对于你心灵和思维上的轰动。

  小说的背后有名人的评论,章小东的吃饭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饭菜的香味。这就是源于生活的魔力,它看起来很普通却又在不同的方面吸引着你继续的阅读下去。让你感受到生活,让一个人懂得什么叫爱国,就当他出国以后就会明白;要让一个人懂得什么叫失去,当他失去的时候他就会懂得。而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是吃着平淡的饭菜,还是吃着豪华的饭菜,我们都离不开当中的本质——活着。

  在生活中因为有太多的物质,太多的外界条件影响着我们每天的生活,我们开始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忘记了我们最真实的东西,我们会开始抱怨饭菜不好吃,我们会追求饭菜的营养,我们甚至会追求饭菜的样子是否拍起照来好看,我们渐渐忘记了吃饭的本质——维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吃饭》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