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乾隆的骨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3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精选10篇

  《乾隆骨头》是一本由[英]亚当•威廉姆斯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一):台湾著名文学代理人谭光磊推荐

  台湾著名文学代理人谭光磊的博客,有他读到AW几本小说的文章,摘在此,供好奇的网友们阅读。

  法兰克福书展将至,我开始陆续收到国外客户寄来的书店和重点新书。几天前,我在英国 ILA(Intercontinental Literary Agency)的电子报上看到一本即将出版的小说,叫做《炼金术士之书》,作者是亚当‧威廉斯(Adam Williams),故事描述 1938 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共和政府军绑架了品森教授(Pinzon)和他的孙子,把祖孙俩连同一群村民关进安达鲁西亚地区的圣詹姆士教堂。品森教授的专长是中世纪研究,两人在教堂里找到一条地底密道,赫然发现教堂下埋藏着一座沉睡数百年的清真寺。他们在寺庙遗迹里找到一本古书,系由九百年前的犹太人撒母耳(Samuel the Jew)所著,他身兼医者、哲人和炼金术士等身份,不仅写下了一生的故事,更详细描述中世纪西班牙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间的宗教冲突与爱恨情仇,以及动荡年代中的情谊。这本「炼金术士之书」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更预见了二十世纪意识型态纷争的世界,还埋藏了能让教授祖孙重获自由的关键秘密......

  我一看故事简介就非常喜欢,觉得颇有《爷爷的微笑》的祖孙情谊加上《风之影》的神秘古书和西班牙内战故事,立刻向国外索取电子档。我上网查资料,发现这是威廉斯的第四本小说,他之前出过三本大部头历史小说,皆以近代中国为背景,处女作《天乐院》(The Palace of Heavenly Pleasure)曾掀起英国出版界竞标大战,Hodder 最后击败 Macmillan 和 Transworld,以六位数英镑高价得标,《天乐院》售出十二国版权,轰动一时。

  《天乐院》厚达六百余页,颇有历史小说大师詹姆斯‧克莱威尔(James Clavell, 《大班》与《幕府将军》等书作者)和李昂‧尤里斯(Leon Uris, 《出埃及记》作者)之风,威廉斯在书中虚构了中国北方城市「狮山」(Shishan),描述十九世纪时外国传教士、医生、间谍和商人身在异乡,与中国人民和满清政府的种种互动,以及义和团之乱的血腥事件中艰险求生的故事。

  书中的苏格兰医生艾顿(Airton)即是以威廉斯的外祖父大卫穆尔(David Muir)为蓝本,此人系爱丁堡的苏格兰医疗传教士, 1890 年代来到中国北方,曾在沈阳大学医院担任外科主任,还因为治疗霍乱和瘟疫有功而获颁满清皇帝的金龙勋章。1900 年,义和团事变越演越烈,暴民从长春的南门进城,穆尔医师携家带眷从北门惊险逃生。日俄战争期间,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双方阵地,替日本和俄国士兵疗伤。

  我越查越觉得威廉斯来历不凡,原来他一家四代都在中国生长和工作,外婆凯瑟琳就是穆尔医师的女儿,1903 年出生于中国,十岁时父母便带她搭乘西伯利亚大铁路回到苏格兰,接受寄宿学校教育。此后他们家族三代都在中国出生,接受英国贵族教育,然后回到中国工作。威廉斯的父亲在远东贸易公司任职,经商成功,后来当上香港赛马会主席;母亲是二战后伦敦时装模特儿,也是公认的美人,威廉斯可谓名符其实的「大班」之子!

  威廉斯生于香港,十岁前住在日本,后来回英国念书,大学毕业后在香港和台湾学中文,还娶台湾女子为妻。他出身香港洋行大班世家,接受英国贵族教育,却一生在远东发展,讲一口流利英文,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尤其着迷,还有个中文名字,叫「韦蔼德」。1980 年,他进入半官方机构的中国英国商会(Sino British Trade Council)工作,从此展开经商生涯,卖过航空电子零件,后来被大名鼎鼎的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延揽,一路做到集团首席代表,还因为推展中英贸易有功,获颁大英帝国勋章(OBE)。

  除了经商,韦蔼德极富冒险精神,曾组织骆驼探险队,自称「骆驼骑士」,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古城。2000 年,他又参加古董车长途越野赛,从伦敦一路开到北京。他自幼热爱阅读,特别钟情历史小说,很早就立定志向未来若提笔创作,一定要写历史小说。

  《天乐院》是韦蔼德「新中国」三部曲的第一部,两年后他交出续作《乾隆的骨头》(The Emperor's Bones),改以军阀割据的民国初年为背景,女主角凯瑟琳年纪轻轻就在一次大战担任过护士,并亲眼目睹俄国大革命,大学毕业后前往中国寻找失散的父亲。凯瑟琳的中国同学于富贵是个满怀理想的革命份子,还是共产国际的秘密间谍。延续前作的主角,韦蔼德描写凯瑟琳周旋于艾顿家两个儿子之间的三脚恋情,佐以民初的各种历史事件,包括国民政府的北伐、清党和与共产党第一次合作,从 1927 年 的上海四一二事变一路写到「大帅」张作霖遇刺。

  《乾隆的骨头》是一部浪漫、危险而精彩的时代小说,兼具间谍故事、历史小说、罗曼史等色彩,韦蔼德从家族故事中取材,描写跋扈的军阀、白俄骑兵军官、中国共产党员、外籍传教士、日本间谍、夜夜笙歌的洋租借宴会,栩栩如生,让人一读便深深着迷,作家虹影誉为是女性版的《齐瓦哥医生》。

  2007 年,韦蔼德发表三部曲完结篇《龙之尾》(The Dragon's Tail),这是一部撼动人心的间谍小说,也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回登场的主角是艾顿家族第三代的哈瑞,他在冷战的最高峰重返中国,准备向毛泽东政府复仇,因为他们摧毁了他记忆中的家园。他在韩战中被英国情报局吸收,精心设计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伪装身份,准备回到中国展开潜伏。虽然哈瑞设下了完美的陷阱,却没料到中共也准备了完美的诱饵,那就是美丽的女间谍紫薇。她奉情报头子之命,要不择手段引诱哈瑞,否则母亲的性命将会不保。文化大革命越演越烈,哈瑞和紫薇这对同命鸳鸯身处于一个疯狂的世界,将要如何抉择?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二):不一样的浪漫——评《乾隆的骨头》

  不一样的浪漫——评《乾隆的骨头》

  文/龙丽纤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乾隆的骨头》一书,正是一本描叙军阀混战时的“史书”。虽然只是“野史”,却也发挥了两大作用:一是填补了我国军阀混战时期文学作品缺失的遗憾,正如很多人所言,一本本该由中国人写的故事,却被外国人捷足先登了;二是这本书虽然也有暴力、也有血腥,但却能让人读出浪漫的情怀来,这的确是一种“功力”。

  北伐混战时代,是很容易狠人遗忘是一个过渡时期,前有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如鸦片战争等;后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抗日战争成为甚多文学作品的思路源头。的确,和国际性的大事相比,军阀混战这种“内丑”,似乎不值得大肆宣扬,但不管怎样,这是一段历史,从来都不该被遗忘。“以史为鉴,可以兴替”的道理,既然人尽皆知,那我们就不该忘却。

  对于此书,知名学者张颐武所言甚为中肯:“威廉姆斯发掘了中国那段野蛮、贫困、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浪漫,是中国的有缘人,他通过虹影认识中国,通过中国历史认识中国。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的命运真是神奇,在中国的洋人和在国外的洋人不一样,大家在西方往往活得很无聊,上完中学上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去做事,规矩、乏味。但洋人到了中国,立马就变得浪漫起来,中国的丰富和魅力让他们遇上爱情。”

  的确,对这种观点,没读这本书之前,是不认同的,因为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历史教材,本身大多是沉重的,而在军阀混战这样的时期,怎可能有浪漫的故事呢?不是血腥暴力不是尸横遍野不是民不聊生的么?不过,读完这本书之后,却发现张颐武所言非虚,这的确是一本浪漫的有情怀的历史小说,读后令人深思。

  自然,浪漫从来都跟爱情“不分家”,一部历史,不写爱情,自然浪漫不起来,一写爱情,不想浪漫也得浪漫了,不然,爱情如何发生呢?如狮山大豆王的女儿俞馥夔,潜伏在军阀吴佩孚的手下杨逸良身边,对杨,俞馥夔表面情深意浓,背地里却开始了间谍与反间谍的斗争;再如路透社记者在追求凯瑟琳失败后,独自前往前线报道,爱情的受挫,让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而昔日银行大幅的女儿雷兰花,则是冲出了家庭,一手退了“父母之命”的婚约,后与留英归国的苏约翰相爱,私定终身……

  这些爱情故事,有的美好、有的残缺;有的令人心痛、有人让人感到无奈……但无论怎样,我们看到了这些年轻人的朝气,也闻到了爱情的气息、浪漫的气息。毕竟,无论成功与否,爱情本身便是浪漫的,而通过作者独特的手法与描叙,更是凸显了这种“非常时期不一样的浪漫”。

  历史是沉重的,但如果通过浪漫的情怀,也可以去都懂一段历史,那也不失为一段佳话。《乾隆的骨头》,便是这样的一本书!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三):历史就这么演绎着,不死不休

  闭上眼,倒退遇见一段历史,传奇的军阀混战的三十年代,睁开眼你惊呼:哦,这就是历史!

  这个作品不会成为那个所谓的文学名著,这个编造的故事却足够真实,于是我说,作者威廉斯不是什么大师但确是真的很了不起。

  这是一部史诗,里面人物繁杂,我仅以三对主人公的爱情为线索来谈谈这一本书

  雷兰花vs苏约翰——抛过头颅撒过热血,理想只是一场虚空

  苏约翰死的那场戏,我哭了,一切何其残忍。

  那只是一个留英归来的高材生,他爱他的国家,他以无限的热情投入革命。天真的少年第一次进入战场,胜利了。开心的他还未从开心梦里醒来就见到了无辜的人头颅高悬城楼被鹰雕食。他傻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想,他只是个书生,也许不再热血但还是那么天真,他自认为缴获了一批毒品还冒病要去揭发,却忘了,军队贩毒本就是心知肚明的事,然后这个可怜的孩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雷兰花,那是个接受新思想的新时代的女子,她和苏约翰在革命的热浪里相识相爱,他们有共同的事业,一样的天真,她的的结局在哪?被强暴,被毁容,一切显得那么讽刺。

  可怜的一对啊,可是她的哥哥雷明比她俩都要天真,真是没救了。雷明夫妻俩辛苦那么久,我们都不知道他到底做成了什么事?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很爱很爱国家,很热血,很不懂世故还一根经到底的人啊!

  强暴雷兰花的是谁?哦,那是个军阀的代表。相较于雷兰花的天真,雷明的固执,我倒更愿意欣赏这个男人了,这个被雷兰花瞧不起而拒绝的未婚夫真的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呢。

  那年他随同林将军盗了乾隆的墓,他就不再是那年中秋见到雷兰花还会脸红的少年了。我们的书名也是从这一段而来。从这里开始,这一出年度大戏才真正开场。

  那年他的士兵强虐了修道院,他也很无奈的啊。他记得有一条不可侵犯的纪律就是不得骚扰外国人,面对士兵的暴行他傻傻的说“将军,我反对,你下过命令的,这些都是外国人” 将军回答了“在适当的时候,你可以变通”面对残局将军又说“枪毙谁你看着办吧,留几个有本事的,意思一下就行了”“你处理完,搬完粮食物资,一定要一把火把这里烧的干净”“这是一次斩草除根的行动”

  从此,他只是个强盗,在枪口下讨生活。

  他说为了生存,他学会了杀人,抢劫,偷盗,成了听从命运的机器。这是真谛啊!他们的行为与八国联军的侵华无异,可一切只为生存。谁他妈混账的想不开要去送死,要去干这些缺德的事,可是不杀不抢他们吃什么?

  那些年,苏约翰,雷兰花,雷明都为理想奋战着,他们都还没搞清楚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到底是为了些什么,理想只是一场虚空啊!

  俞馥夔vs杨逸良——共同死去是否是最美的结局

  俞馥夔的曾经就是又一个雷兰花:她们都是大家小姐出身,她们都有为理想一起奋斗的爱人,最后,她们都失败了。俞馥夔被投进监狱,受尽了一切非人待遇,还好她遇见了杨逸良。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竟然迷上了杨逸良这样的一个男子,也许爱情故事看的太多,总觉得儒雅睿智的杨符合那些个男主的气场。

  他救出了俞,给了她新身份,还送她去牛津上学,这也许只是相互利用的开场,可是爱情什么时候来了谁也不知道。在各自的假面里,谁比谁陷的更深,谁又输进了那么一颗真心,万劫不复?

  爱情,那让人动心的爱情,那段表白的戏,看的我也很心动呢!

  那是在对付共产主义的前夜,他俩已撕破一切面具,他关俞在家,他说他不会让她受到伤害,他说他如果还能活着,明天就回来。他到底有多么爱俞馥夔这个女人!

  他说她去牛津前她签下保证书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那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日子。他说在五四期间,他们查获一份共产党间谍名单,上面竟有她的大名,他都不敢让他同事知道。他只敢秘密调查,发现他深爱多年的女人,日日厮守的女人竟是身边的间谍。

  在那次行动里他保下了她,之后开始利用她,也是把她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他们之间都不能说背叛,谁对谁错,他们各自只是为理想而战。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立场,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祖国的未来,他爱她,可是国家的事比私人处境更加的重要,他阻拦不了对共产党的屠杀,可是他听她的话尽全力送走了周恩来。

  那晚他疲惫归来,她却不在。

  还好在那最后一秒,他救下了在焚烧炉下的她。还好,还好,她还好好的活着。这一次,俞馥夔吓得不轻,这一场死亡的考验,她不再恨他。

  再后来他辞职,他和她环球旅行,最后他和她一同被刺杀,在这满目疮痍的中国,这样的一个结果是否是对他俩最好的结局。

  凯瑟琳vs埃德蒙——我们只是路过

  说到凯瑟琳就不得不提她的情色史,看她的故事,你想不到这是在中国,这个调调太像那个什么外国文学里的那些个风流史。她的故事可以单独成书就叫凯瑟琳与各情人间的情史

  三个情人,三种不一样的“爱情”。

  凯瑟琳与乔治,那酒色笙靡的生活足够让人目眩

  凯瑟琳的另一个情人威廉,就太有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维特的味道了。

  那只是一个人的单相思,想象出来的爱情,在战争这个特殊背景下生根发芽就显得特别强大。那本日记从开始的浮夸退去了婉约,有了真正的力量,这个与李后主的词是一样的道理。

  威廉牺牲了,他死于毫无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兑现承诺的战争里,这个亦是对这场战争的概括。

  凯瑟琳与埃德蒙,他们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在这场战争里他们做着医生和护士的事,他们所代表的不过是国际的所谓人道主义。这是中国人的战争,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路过。

  激情过后一切归于平淡,后面的故事自有他人去经历,这一下子,我竟期待起了艾顿三代经历的《龙之尾》的故事了,历史就这么演绎着,不死不休。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四):力荐

  亚当•威廉姆斯 (韋藹德) 當歷史不是包袱時

  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在40年代日軍侵華的動盪時代中,一位美麗、頑固但能幹的英國護士,在中國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面對政局不定及生活的痛苦掙扎……這就是韋藹德(Adam Williams)新書The Emperor's Bones(中文版是《帝亡骨》)的內容。曾任南華早報記者,現在已是成功商人的韋藹德,對寫作熱情有增無減,在2003年出了The Palace of Heavenly Pleasure(中文版是《天樂院》)後,最近還推出了The Emperor's Bones。韋藹德剛在香港舉行了一個讀書會,和書迷朋友們談談新作,說說靈感,記者也在這夜和他談談前塵,說說往事,好不快樂。

  初認識韋藹德,就被他開朗的笑容,以及隨和幽默的性格吸引,更巧的是,記者和韋藹德的家庭背景有些相似,所以話匣子一打開,就有說不盡的東西南北。

  大班世家 育出好動子

  韋藹德的家族原來自19世紀已來港,他出生後的十年曾在香港和日本住過,之後便到英國接受教育。他的父親P.G. Williams曾工作於一間遠東貿易公司,後來更成為一個頗有地位的商人,還當上香港賽馬會的主席,所以韋藹德總算是個「大班」之子!

  「在英國維特尼學院(Radley College)讀書時,我曾經執導一套關於歐洲人在19世紀時入侵日本的話劇。學校放假時,我也會回港,就好像在上大學前的那個暑假,我便當上香港外展訓練學校的導師。我又曾在一艘挪威商船上當水手,又曾以『搭順風車』的方式,在南北美洲旅行。」

  這和大家想像的洋行大班之子的生活很不同。韋藹德自小便是一個好動兒,喜歡旅行,喜歡玩樂,但那是一種要「捱」出來的快樂。

  中西融合 經歷更多

  大學畢業後,他便回港開始學中文,之後還用了兩年在港台深造中文,其間以替人補習英文及投稿到亞洲華爾街週刊。在台灣的時候,更邂逅了一名台灣女子,1978年更決定結婚。

  韋藹德表示,他自小便很喜歡中西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或許是受到了父親在遠東地區從商的原因,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他學中文,娶中國籍妻子,是一個自然不過的事,不會讓人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我之後還當上了香港南華早報的記者,曾報道過內地偷渡者、越南船民等新聞。」韋藹德認為從事新聞工作,能讓他有機會親自接觸到內地和香港不同層面的人和事。

  從商恰似天注定

  1980年是一個轉捩點,因為他轉到一個半官方機構Sino British Trade Council,負責推廣中英貿易。雖然機構總部設在倫敦,但他至少每兩年要到內地參加廣東貿易會(Canton Trade Fair),有時又要到不同地方尋找商機。

  之後,韋藹德便開始了他的商人生涯—84年加入了一間航空電子公司,向中國軍方銷售先進電子零件;後來被「挖角」到一間大型中國貿易公司,管理上海分公司……他更因為在中國英國商會服務多年,在1999年獲頒發OBE勳章。

  韋藹德能成為如此成功的商人,比當作家更「理所當然」,或許個性隨和自然的他在前半生為自己的興趣四處遊歷拚搏,卻原來是為了打好自己成為出眾的商人的基礎,就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是天意,還是巧合?

  遊絲路見真性情

  不過,這個商家可是一個非一般的商家。1989年,韋藹德遊歷了中國新疆和巴基斯坦,初訪了絲綢之路。1995年,他更組建了一支駱駝隊,自稱為「駱駝騎士」,遠征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去尋找一個在千多年前消失的城市。

  「在1999年,我更沿著19世紀探險家George Hayward的足跡,搭車穿越了興都庫什山脈……用了兩個星期時間,穿越了內地偏遠且杳無人煙的地區。還有在2000年,我更駕著老爺車,用了40天從倫敦到北京。」他說起以往旅行探險的故事,尤其是有關絲路之旅,更是激動萬分。

  過去的並不沉重

  韋藹德的《The Palace of Heavenly Pleasure》是以清末義和團為背景,而《The Emperor’s Bones》則以日本入侵中國為骨架。以中國近代歷史為小說舞台,是他特別對中國有興趣,還是有甚麼特別的原因?

  「其實,一來是我對中國歷史很有興趣,尤其是清朝以後,中國政局社會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巨變,是作為小說故事的好材料。」

  「另外,我聽了很多祖父母的故事,從他們那裡知道了很多當時中國人民的生活,當然有些是我的親身經歷。」在讀書會中,韋藹德讀了好些部分,更滿心歡喜地指出那些原來是祖母的故事,哄得大家大笑。

  真是不知仍是怡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中國首席代表的韋藹德,為甚麼會有時間寫那麼厚的小說?剛剛才推出第二本小說,他又表示已想好了第三本的大概內容。「第三集的背景會是約60至80年代的中國,應該會比較現代吧。」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五):悲情笼罩的青春

  拿到书时,正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播,于是,唏嘘。想想电影里那些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们,无论是心痛心碎,都不过是成熟后令人不能忘怀的回忆。再看本书中的主人翁,同样的青春,多愁善感伤春悲秋对他们而言实在太过奢侈,他们所面临的是不得不在生命、爱情、信仰之间作单项抉择,现实就是残酷。

  让我们回到上世纪上半叶,战火威胁着全世界。书一亮相就是两个年轻美貌而富才气招人疼爱的女子,俞馥夔与凯瑟琳。国籍不同、信仰不同、出身不同,却经历了类似的非人遭遇,入狱、酷刑、受折磨、脱险,前者因信仰共产党而被捕,后者帮助俄共的对立方而落入俄共的监狱。两人意外结识,即猩猩相惜,又有所防范,共同乘船回中国。在书的开头,我们就知道了俞馥夔被共产国际发展为间谍,那么凯瑟琳也有秘密身份吗?两个女子之间能够建立起友谊吗?让人不禁捏把汗。

  两个女子在抵达中国后,就分开了。俞馥夔兑现承诺,与送她出国的男友共同生活,这个男友同时也是她间谍活动的主要目标。凯瑟琳千辛万苦寻找亲身父亲,不料父亲根本不认她这个女儿,是因为生性冷酷吗?两个女子似乎一直各过各的日子,很难交集却还是交集了。有种说法,在地球上任何陌生人之间,都可以通过八个人二联系起来,果真。

  俞馥夔是袒露在读者面前的女间谍,而小说中的间谍不止她一位,只是隐藏的相当深,隐隐约约让人怀疑此人是不是间谍呵。他们各为其主工作,但所背靠的组织其实不可靠,时而对立时而又联合起来,我们也只有为这些自愿的、非自愿的间谍的命运而担惊受怕了。

  小说以两个女子为主线,分别构建了两个故事,两个圆一圈圈地扩张,直至相交。在各自的圆里,容纳进了上世纪军阀混战,落魄至中国的俄罗斯贵族、银行家的发达与没落、保守的大家族内幕。背叛、猜疑、爱情、死亡。年轻人的群像包括:有的婚姻自由而抗争,有的为信仰而付出生命、有的为前程摒弃良知、有的为钱财奔忙。灯红酒绿也罢,甘于或不甘于清贫也罢,在战争中,所有人不刻避免地被悲情笼罩。

  《乾隆的骨头》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六):透过琐碎,来读历史

  亚当•威廉姆斯在《乾隆的骨头》一书之中,以红发姑娘为线索,来写20世纪初的中国,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有个体人物的琐碎生活,更蕴含着一种浓烈的历史之美。

  或许,一个人的历史不能改变别人的生活,但是通过一个人的历史去感受变化,则是别有一番风味。年轻的红发姑娘凯瑟琳,不满17岁便以护士的身份,目睹了十月革命的惨烈,以至于这个年纪不大的姑娘,在许多事情上显得要比同龄人更为沉稳。这种经历不仅影响了凯瑟琳的大学生活,也深深影响着凯瑟琳日后在中国的经历。

  为了寻找自己的生父,凯瑟琳来到中国,由于长相出众,以及自小受家庭环境熏陶,她很快成了最受欢迎的交际花,同时也卷入诺顿兄弟的三角恋中,为故事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与此同时,凯瑟琳的大学同学俞馥夔也与孙传芳手下的一名年轻军官结合了。俞馥夔早先与一名革命者相恋、结合。最后,年轻的革命者,为理想献出了生命。俞馥夔则在各种无奈之中成了共产国际的间谍。

  两个妙龄女子本该拥有非常美好的人生,但是遇上了特殊的时代,再加上自己特殊的境遇,她们也成了历史的参与者。其实,这种参与与那些建立丰功伟绩的大人物相比,她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以至于可以当成小数点后的几位数给省略掉。

  有时,历史就是一场舞台剧。大场面,有大场面的气势;小场面,更有小场面的精彩。现在,历史真正的主角成了配角或者成了一段精彩故事的背景,总让人感到有几分奢侈。但是仔细想来,这种奢侈又是那么的正常。鲁迅曾狠批,中国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即使这种指责有偏颇之处,然而以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历史确实对大人物关注的太多,以至于正真创造历史的“小人物”只有一个模糊的形象。

  从题材上讲《乾隆的骨头》是一本小说。作为小说,在很多情况之下,关于它的很多情节都不是原本发生过的故事。只不过在这里,我更愿意把他当成一段历史来读。胡适说,历史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该书讲述的故事,只有小姑娘的美丽与可爱,但是很少有任人打扮之后的矫揉造作。因此,它存在的境界要比不少历史故事的存在更为高尚。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七):老外写的中国小说

  没想到作者是个老外,看书名《乾隆的骨头》原以为会是一本关于乾隆的历史社科知识性的书,没想到是一本纯粹的小说,而且跟乾隆没有几毛钱关系。只是男主角某天捡到了一根乾隆的骨头,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当了主子。一个帝王梦,这真不是一般人敢做的梦,这种大梦说明一个人的野心有多大啊,于是这个男主角果真开始了一段硝烟弥漫的战争生涯。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个电影,当时听到名字以为是《周瑜的火车》,虽知彼周瑜不是此周鱼。我当时听到电影名的时候,觉得周瑜怎么能有火车呢,好奇心增加了N次方啊,结果看了电影,第一个画面出来就是现代的场景,山东大妞巩俐扛着制陶出来,仍然美仑美焕的电影,虽然刚开始吸引我的不是这个故事。这本书〈乾隆的骨头〉也是如此哦,刚开始吸引我的是乾隆,而现在分明是那个民国故事,异曲同工之妙,开始觉得,书名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可以给人无尽的联想,然后再翻开,又是另一番境地,挺好,我喜欢。

  这个老外不简单,他有一个中国老婆,他老婆是著名作家虹影啊,我在很多地方都见到过虹影作家的名字,这一家人都是文字工作者,真是兴趣相投的一对儿。

  民国故事我看过很多,战争已经远处,所以我往往对战场故事不怎么上心。但是这本书不同,一个外国人写就的关于中国的民国故事,真的很特别。你读多了中国作家的小说,你也读多了外国作家被翻译过来的小说,你再读一读老外直接用汉字写的小说,是不是特别不一样呢?估计很多人都想试一试了,试一试才知道,别人说再多都只是别人的想法,不会变成你内心真正的想法。

  好看,请继续写。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八):青春的浪漫与理想的血痕(转发)

  文/解玺璋 发表于《国家人文历史》第87期

  近年来坊间流行一种“两头真”的说法,说的便是青年时代追求真理,投身革命,而晚年从自身的切肤之痛中反思革命实践,探索真理的那些老人。英国作家亚当Ÿ威廉姆斯的长篇小说《乾隆的骨头》,所讲述的恰恰就是“两头真”的这一头,即青年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身世遭际和心路历程。其中既有诗意的浪漫与激情,也有残酷的斗争与鲜血,以及良知的坍塌与人性的瓦解,这一切又伴随着嗜血的屠杀与贪婪的欲望,构成了那段历史丰富的色调。有时它是悲剧的,有时它又是喜剧的。

  小说叙事开始于万里之遥的俄罗斯,十月革命前的某个时刻。战地护士凯瑟琳是英国人,她正随着俄国的军队从战场上撤下来,然而,她从这场战争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在泰晤士河的一条支流上,我们见到了小说中的另一位女主人公俞馥夔,她现在是牛津大学专攻英语田园诗歌的中国学生,而两年前,她还在北京街头高喊打倒军阀,一年前,她与爱人一起在上海的工厂里组织罢工,并以嫁给一个工人革命者的方式,证明自己对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背叛。两个女人,两条线索,她们相遇、交叉、展开,构成了一幅宏大、壮阔的历史画卷,那些为了各自的理想和信仰而不惜抛洒热血,牺牲生命的青年,是画卷中最打动我们,并启发我们思考的部分。

  是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上至下,到处都涌动着激荡人心或令人不安的浪潮,很少有人,尤其是青年人不被裹胁到浪潮中去,不管你的职业、出身、阶级、阶层,几乎没有例外。梁启超说过,只要你还办教育,你就阻挡不住青年人要革命的;学校中多一少年,国民中就多一个立宪党。他们读了书,知道还有更公正的社会制度,更美好的幸福生活,于是就要去追求,为之去奋斗。这大约就是为什么那个时代青年学生更容易成为革命者的原因之一。如果说真有“两头真”的话,那么,这一头的“真”显然带有天真的意味。俞馥夔和她的革命爱人王毅自不待言;而雷明,这个留美学生、银行家的儿子,与他的美国妻子玛莎,对国民革命则抱着一种在地狱门口坦然赴死的真诚,威逼利诱都不为所动;他的妹妹雷兰花,因逃婚而投奔革命,成为鲍罗廷的崇拜者,狂热地呼应革命对她的感召,但是,当她的男友、留英学生苏约翰死于无辜时,她甚至来不及悲伤,因为鲍罗廷走了,她却为了曾与鲍罗廷一起工作过而面临着被砍头的危险,她想起挂在南昌城头被乌鸦啄掉眼睛的那个姑娘的头颅,不寒而栗。

  革命的残酷不是革命者逃避革命的理由,反而激发了他的崇高感,鲍罗廷就把革命当作可以治愈伤口的“圣杯”。以至于凯瑟琳的父亲、一个屈从于自己灵魂黑暗面而不得不沦为日本军阀手中一张牌的亨利Ÿ曼纳斯,却因为鲍罗廷的一番话,而唤醒了内心的某种情感和良心。不过,小说着力表现的,还是凯瑟琳这个人物。如果说俞馥夔的复杂仅仅表现为她的身份:作为一个农场主的女儿、最初的革命青年,被迫嫁给孙传芳的情报处长,同时身兼第三国际的间谍,却又在上海三次工人起义中,充当中共的情报员,并动员其丈夫离开孙传芳,投奔蒋介石;那么,凯瑟琳的复杂就在于她在小说叙事中是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并最终承担起对于革命进行理性反思的重任。我不知道这种安排是否和作者的英国身份有关,也许是无意为之吧。但总之,这种反思在强悍的历史逻辑面前却显得软弱无力,在小说的结尾,她和她的父亲曾努力想要挽救一段历史——阻止日本人对张作霖的谋杀。但历史总是以其自身的逻辑义无反顾地向前发展,妄图以人力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有时就显得很可笑。

  当然,这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并非历史本身,但作者引人入胜的叙事和不可思议的想象力,赋予小说以史诗般的雄浑,它在更高的层面为读者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而这段历史恰恰是被许多历史叙事搞得面目全非了。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九):一部咏叹女性的哀伤之歌----读亚当•威廉姆斯的《乾隆的骨头》

  前些日子,知名女作家虹影在微博上首次曝光其丈夫身份,还特别贴出《乾隆的骨头》一书书封,称作者“是我女儿的父亲”,以此为这本书做推介。以虹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她抛出来的这块“骨头”当然比各大媒体网站的新书推介更有吸引力,一时间引来不少人好奇围观也就不足为怪。

  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集英国小说家、商人、旅行探险家于一身的作者亚当•威廉姆斯,早在2005-2011年之间,就已经创作并陆续出版了以中国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天乐院》、《乾隆的骨头》和《龙之尾》,在英国伦敦引起过轰动。而作为三部曲之一的《乾隆的骨头》中文版,则是首次引入中国内地出版。全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在二十世纪20年代野蛮、贫困、动荡不堪的中国,一位名叫凯瑟琳的英国女护士为寻找其失散的父亲,所经历的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小说塑造了三位传奇女性,即英国姑娘凯瑟琳•卡伯特,她的牛津同学同时也是共产国际的秘密间谍俞馥夔,和抛弃家族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的大家闺秀雷兰花。故事以凯瑟琳在中国种种亲历和路透社记者威廉日记表述两条线索轮流交替,将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混乱、暴力,以及贫困中的浪漫展现了出来。时间跨度从1922年的北伐战争一直到日本人在东北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结束。内容涉及“北伐”、“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4•12事变”、“日本关东军染指东北”等历史事件,也涉及了军阀孙廷芳、张作霖、苏联顾问鲍廷罗等诸多历史人物。时间、地域跨度之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故事情节之精彩,足可以支撑这部引人入胜的传奇小说。

  毋庸置疑,亚当•威廉姆斯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名商人,他很擅长为自己的作品寻找突破点。撇开与虹影女士的婚姻不谈,纵观亚当•威廉姆斯的复杂的生活经历和多重现实身份,以及他和他的家族几代人在华生活史,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大英帝国骑士与中国的缘分所在。把故事背景选在二十年代,除家族因素之外,他认为相比日本入侵中国、相对更为知名的三十年代,这是一个无政府的混乱时期,但也是各种重大事件的酝酿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恰恰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其后发生的各种运动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因此,“作为小说的好材料,而这段历史很少有中国作家触碰。”

  于是,在这本虚构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亚当•威廉姆斯把从祖母那里听来的当年的冒险经历,以及取材于他人回忆录中的一些事件记述,与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凯瑟琳来到中国天津后,从一名战地护士摇身变成社交场上最受欢迎的交际花,周旋于艾顿家族两兄弟的三角恋中;她的牛津同学俞馥夔是一位革命者,为了推进中国革命,嫁给了军阀孙传芳手下的反间谍头目杨怡良,以便借机为共产国际刺探情报,结果却发现自己成了丈夫获取功名的棋子;昔日大银行家的千金小姐雷兰花,不顾父亲的阻挠,推脱了与军阀手下军官狄建新的婚事,只身投奔了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米哈伊尔•鲍罗廷。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出于对鲍罗廷的敬意,亚当•威廉姆斯在书中用了不少篇幅来描写这位国民党的苏联顾问,其中,他国共合作失败后,鲍罗廷在即将离开汉口时,与亨利曼纳斯(凯瑟琳的父亲)一次会面及谈话,首次从正面再现了这位曾经领导中国革命的外国人的形象。

  其实,对于书中频频出现的类似虚构的人物、情节,作者在着力表现他们在战争与动荡中的困顿与无奈同时,除了遵从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有些地方也会从细节上做些“适当的篡改”。而亚当•威廉姆斯并不为此刻意掩饰,他觉得“任何历史事件的精确与否都将让位于故事的精彩与否。”

  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书的迷人之处。它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或因在合上书之后自行查阅关于书中他们感兴趣的点的一切历史,而不想沉湎满足于虚构作品里的杜撰;又或仅将其虚构情节当史诗来读不作任何衍伸阅读。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西方作家与中国作家在创作思维上的差异。正如北京大学陈小明教授在评价这部小说时说:“国内的很多作家都是靠在一种情绪下写小说,而这本小说显现出的创作技术,无论是结构、背景、事件,还是人物的关系都更加缜密,经得住推敲。”

  然而,好书总是要勉强挑剔一番,如此才会引诱读者延续有意义的话题。小说不是历史,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坦言,小说主要是写给外国人看的,是想告诉读者普通的中国人在那个年代是如何生活的。所以,对于已经习惯接受概念化表达的我们,看外国人写中国的历史故事,有时比我们自己人写的书更耐读些。因为借助于他们的眼睛和思维方式,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已经被我们自己有意屏蔽和无意忽略掉的过去。

  《乾隆的骨头》读后感(十):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花了两天读完了这本小说,大时代背景下,各式各样的人有着各自的命运,他们的种种选择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反之他们的选择也影响着这个时代。

  中外两个女人对布尔什维克有不同态度,信仰和反对。然而信仰个不同不能掩盖她们心中的“善”的人性,而在经过了时代的种种磨难的影响后他们也都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对自己完成了不同的救赎。

  由于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对布尔什维克有着脸谱化的观念,布尔什维克就代表着绝对的正义,关于它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它们与一切别的势力之间的争斗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然而,在拨开层层的历史迷雾后,了解到可能它也是一个普通的政党,为了自己的目的也会做一些令人发指的行为。而且它似乎更会走入极权主义极端,这可能会造成全社会的恐怖,相信看过奥威尔作品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恐怖。抛开政党与斗争,人性中的善是不变的。

  死于历次革命中的那些战士,他们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没受过什么教育,没听过什么自由民主、公民社会的高深理论,更不懂什么纳税人的权利,没见过现代文明的有趣娱乐,没听过现代文明的所有胡说八道。但他们知道他们的同胞需要一个新的国家,他们的生命献给未来的新国家是值得的。

  似乎扯得有点远了,但在我看来这本小说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情节如何精彩离奇,而是人们在种种的困顿不堪中依然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