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2: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的读后感10篇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一):一个不落俗套的优质选本

  这是我买的第三本沈从文。我很爱第一本,但由于时间太久,我失去了对它的记忆,也失去了它本身。只记得,它是散文和小说在一起,小说占一半,散文占另一半,互相是颠倒的——它有两个书封,符合我当年的审美。第二本,是现在比较通行的,很厚,也是散文也有、小说也有,书名就叫《边城》,网店上图片看着还不可以,虽然没有脱离俗套,但也不那么碍眼。可拿到手里就毁了,粗苯,书页里密密扎扎都是字,不从容,更不儒雅,跟沈先生毫无想象的气质。这本《十四夜间》是第三本,它只有小说,是偏小的32开,外封很端庄娴静,内封比外封更好,因为几乎没有什么纹饰。选篇只有十四个,但够了,对于多数非核心沈迷来说,够了。重要的一点:装帧总算对了,就是这样,是青壮年时,还在写小说时的沈从文的样子。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二):十四夜间

我看过很多地方的云,走过很多地方的桥,喝过很多地方的酒,但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华的女子。

  很多年前,在一次晚自习上,突然间听到一男生读的这一句话,从此就爱上了这句话,从此就知道了有个叫沈从文的写乡士小说的作家,从此,开始看他的书<边城》《萧萧》等一发不可收拾。

  喜欢他的文,浓浓的乡士气息,朴实无华的民族方言,还有那纯朴的湘西的山水与人物,他笔下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看到了生命的思索与探寻,思想的崛起与纯真的气息。

人性,在山水中绽放

  这本书收录的是他解放前的十四个作品,写的全是他的故乡,湘西的人事物,特有的渡头,乡士风俗,民族风情,那个时代下的原著少数民族的思想,通过细细的描绘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时隔多年,再次翻看边城,看到那个纯真的少女,翠翠,仍然让人泪盈盈,那个美好如山间精灵的少女,那个原可以遇见最好爱情的少女,那个与爷爷一直生活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的少女,终究有一天要长大,长大后所要经历的却不是爷爷可以去保护的,轻抚书页,指间拂过句句字字,只是,翠翠,这是否会变成一个梦,一个永远没有醒来的梦,梦里依然是一条船,一只狗,一个少女,一个终身等待的身影。

  多年前,总会忍不住的想,那个少年是否会回来,后来的后来他们怎么样了,多年后,经历过爱情后,才明白,爱过,执着过,美丽过,而余生是可以与你遥遥相忘的。曾经也因为边城而追寻过,走过凤凰古城,走过他从小生长的地方,探寻过当地的建筑,一步步的感受,书中的许许多多的场景总会不断的浮上脑海,我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犹如他的书,几十年后,带给我们的依然是那样生机的乡土人情,依然是那么浪漫的生命的思索。

  十四岁入行伍,流浪多年,对于故乡有着思念与执着吧,从炉边的故事就可以感受的到,那份安静详和以及温暖有趣的童年,那份任岁月如何变迁,流逝,静静流淌着的童年时光。透过他的文字,看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民族风情,看到了少年的纯朴,看到了时光定格里的美丽画卷。

  时光流逝,作者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年了,可是他的文字,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读来都是那么让人的自然,感受他的浪漫小说,感受他独特的湘西的风情,也因为他的小说,对于湘西一度的热情与好奇,好的著作,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去风华。

  而最后的最后想用他的一段话来结尾:

  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一辈子最怕的是在同一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热情既使人疯狂糊涂,也使人明澈深思。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三):那时的沈从文

  1988到2018,沈从文先生离开我们整三十周年。这三十年间,他的《边城》走进了教科书,许多有趣的文章被人们传阅,而伴随着民国热的潮流,沈从文也渐渐被更多的人了解,他的形象、故事也渐渐被更多人记住。

  正值沈从文先生三十周年纪念版小说集《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上市,我们找到了几个关于沈从文的轶事,给大家看看。

  01

  1971年,下放河北农场的黄永玉收到沈从文塞在牛皮纸小信封里寄来的这部小说,“情调哀凄,且富有幻想神话意味。(我)劳动归来,晚上睡在被窝里思索,老人在那种地方、那个时候、那种条件,(如何)忽然正尔八经用蝇头行草写起那么从容的小说来?”

  但这部引人入胜的短作,终无下文。

  02

  还有一次,他跟沈从文从东城小羊宜宾胡同走过,公共厕所里有人一边上厕所一边吹笛子,是一首造反派的歌。沈从文说:“你听,‘弦歌之声不绝于耳’!”

  03

  黄永玉在80年代曾得到一大张将近六尺的拓片,那是沈从文为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某部属的殉职书写的碑文。字体俊秀而风神透脱之极。黄苗子看了说:“真不可思议!要说天才,这就是天才;这才叫作书法!”

  书写时间是民国十年,即1921年,那时沈从文19岁。

  黄永玉把拓片带给表叔看,沈从文注视了好一会儿,静静地哭了。黄妻安慰他:“表叔,不要哭。你19岁就写得那么好,多了不得!是不是?你好神气!永玉六十多岁也写不出……”

  黄永玉描述,“(表叔)他转过眼睛看着我,眼檐一闪一闪,他一定在笑……”

  04

  过去看契诃夫的小说,沈从文感觉这像是他写的。在他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愿望:达到与世界作家比肩的程度,而且不逊色。他偷偷写小说,想请一年创作假,“从容不迫写个一年”,他还想写回忆录,让后人知道他是怎么活的。

  05

  沈从文的第一次登台授课,在今天看来,俨然就是行为艺术。面对满屋的学生,尽管准备很充分,可他愣是紧张得在台上呆站了10分钟,没讲一句话。教室从喧闹到鸦雀,后来,大学部一年级张兆和在内的女生们,因为替沈从文紧张,甚至不敢抬头看他。终于开口,又因为过于急促,结果准备的东西十几分钟又讲完了,不知说什么的沈从文只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06

  07

  《无从驯服的斑马》是沈从文写于1983年春的一篇未完成的作品。他在文中这样总结:“就我性格的必然,应付任何困难,一贯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丧气,也不呻吟哀叹,只是因此,真像奇迹一样,还是仍然活下来了。体质上虽然相当脆弱,性情上却随和中见板质,近于‘顽固不化’的无从驯服的斑马。”

  08

  新婚中的沈从文,迎来了写作的一次大爆发,《边城》、《月下小景》等一批代表作陆续发表,沈从文很快成为京派作家的重要成员。然而,任何美好的恋情,尤其是建构于文字与想象中的爱情,一旦进入柴米油盐的婚姻,神性的部分渐渐褪去,现实的生活则未必尽如人意。何况,沈从文生来便极富感情,是一个在“偶然”的降临中随时会“情感发炎”,因而需要通过文字来场“情绪的体操”的人。

  09

  沈从文有一点女相,性情也温柔敦厚,他容易让人感觉的部分,就如湘西的湾流,水天平静。如果不走进他的深处,不看见1949年之后,这个“乡下人”后半生的提起与放下,挣扎与坚守,他的刚硬与顽固,不易被人察觉。钱钟书看得很深:“从文这个人,你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典雅。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10

  “他在年轻的时候确实有很大的野心,我写的东西应该拿到世界上,这样一个大的愿望没有实现,中断了,所以让他一辈子都不甘心。所以以后不断地试。就像爱一个人,从来没有从心理上真正断过,纠缠了一辈子,这也是特别的情形……但他失败了,也只能失败。”张新颖评沈从文。

  11

  沈从文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人,不论是在年轻时,还是在成熟之后。对于自然,他能比常人更易于感受到它的美;对于人世,他一样能比常人更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困厄。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惊叹于他能如此细致地描写他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可以说,这份敏感既是他的天才之处,同是也是让饱受精神折磨的根源。

  12

  关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苏雪林曾有过相关评论:“他的作品不是毫无理想的。……这理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它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

  13

  1951年,他去历史博物馆上班,当讲解员,成为一个“越来越平庸的公务员”,但在心境上,依旧寂寞。大家说笑,他插不上话,也不懂时局,生命浮在这些“不相干的笑语”里。但一回到陈列室,面对陌生的观众,情形就不同了。

  敦煌壁画展,他是讲解员。观众中,站着一位北京市总工会宣传部的小干事,他叫孙机——日后的文物专家,扬之水的老师。那天中午,两人在中山公园围墙外喝老豆腐,沈从文指着豆花上或聚或散的白点子说:绞缬的效果就是这样的。

  14

  凌宇为写《沈从文传》,一九八四年六月接连有十余日和沈从文长谈。每天谈话中有一两次短暂休息,休息时其实也还谈话,不过逸出了正题,随意放松,即兴问答,不独谈别人,也谈有关他自己的创作。  

  “我很会结尾!”他笑起来,颇有几分自得,自得里透着孩子似的天真。  

  …… “我写《湘西·凤凰》,用心理变态解释‘巫婆’、‘放蛊’和‘落洞少女’,周作人看了非常赞赏。这不奇怪,我的朋友中就有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对变态心理学,我很有研究……”  

  突然又轻轻叹口气:“也有弄错的时候。访问美国的时候,我的老朋友钟开莱先生对我说:‘你在《从文自传》中写杀人,让犯人筊掷决定生死,说犯人活下来的机会占三分之二,那不对,应该是四分之三。新出的选集中,我改过来了。”

  15

  开明书店通知他,因为他的作品已经过时,所有已印未印书稿及纸型,均奉命销毁。这等于说他过去全部的文学都没有什么意义。

  沈从文对他大哥说,希望他把家中的一切作品也烧掉,免得误人子弟。“在床上躺着听悲多汶,很觉出生命悲悯。可惜得很,那么好的精力,那么爱生命的爱人生的心,那么得用的笔,在不可想象中完了。不要难过。生命总是这样的。我已尽了我爱这个国家的一切力量。”

  16

  五月十日下午,沈从文会见黄庐隐女儿时心脏病发作。事先没有征兆。五点多钟,他感觉气闷和心绞痛,张兆和扶着他躺下。他脸色发白,不让老伴走开。王㐨、王亚蓉急急忙忙赶来,他对他们说:“心脏痛,我好冷!”六点左右,他对张兆和说:“我不行了。”

  在神智模糊之前,沈从文握着张兆和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这是他最后的话。

  晚八时三十分,他静静地走了。

  18

  沈从文的墓地简朴、宁静,墓碑是一块大石头,天然五彩石,正面是沈从文的手迹,分行镌刻《抽象的抒情》题记的话:照我思 能理解“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背面是张充和撰书: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补充:沈从文生平简介: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

  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

  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现,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

  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

  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四):经典的力量

  多年以前,我读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却也仅仅是读过而已。多年以后,故事中的情节早已忘却了大半,只依稀记得那个叫翠翠的姑娘依然在渡口痴痴的等待着情郎的归来。只是不知道这许多年过去,翠翠是否还安好,是否等到了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人儿呢? 今日在读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摩挲着手边的这边先生的小说集子《十四夜间》,我忍不住的浮想联翩。或者先生的文字只有在寂静无人的深夜中才会读出一些些许的滋味吧。在《十四夜间》中收录了先生十四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既有我们早已熟悉的《边城》、《萧萧》,也有我第一次才接触到的《炉边》《屠夫》等等。对于早已习惯了现代人书写方式与阅读习惯的人们来说,先生的文字自带有他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或者有些人会觉得有些晦涩之意,但在我看来,那些文字仿佛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一般,绽放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我喜欢那个时代的文字,真实而不做作,感情充沛自然而不故作无病呻吟之状。 读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我们也好像被先生带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古老的湘边小镇。在《炉边》中,我们依稀看到那燃着的炉火,与炉边依偎而做的姊妹三人,依稀可以听到大门外零食小贩的吆喝声,耳畔不断回响的好像是娃娃们稚嫩有趣的童声。在这样一幅充满了爱与温馨的画面里,我们也好像在不经意间,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只是时光不再,我们也只能够在梦里回到过去那个温暖的火炉旁,听着妈妈讲述过去的故事了吧! 沈从文先生的《爹爹》是我第一次遇见,只看名字,大概会以为是先生回忆父亲之作。但是读过之后,才发现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爹爹,原来是一个叫傩寿的医生,他是一个父亲,却是一个失去了唯一儿子的可怜人。自古白发人送黑发人最是伤悲,对于傩寿来说也依然如此。他抛了祖传的医馆,来到山上,与老和尚比邻而居,希冀忘却失子的痛苦。然而那些早已认熟了的乡邻们却还是会因为小孩子的头疼脑热不辞劳苦的爬上山来,央着先生去瞧一瞧。老和尚劝医生,老朋友,别这样子了。医生却说,唉,办不到,你瞧他们多可怜,做娘的,做孩子的,都要我这两手来安慰,我好说我不干吗?不知怎的,当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要流泪的冲动了,所谓最平凡的人总是会给我们最大的感动,大概便是如此吧。我们实也难以想象,当医生听着稚嫩的童声呼唤着自己的母亲父亲的时候,心里该会是多么的悲苦吧! 算起来,沈从文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我们早已望不到先生的背影,只有先生留下的文字依然还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还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今天读到先生的文字依然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美好。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五):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若是说一句关于爱情的情话,沈从文先在《湘行散记》里写到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一定是最为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在我的笔记本里记载多年,即使那个时候还是不懂爱情的年纪,却莫名的喜欢着,而后多年,我爱过一个年龄正好的一个人,却错过了最好的年华。我常常也对自己说:“我知道你回来,所以我等。”然而我却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漫长的等待变成了多余的牵绊。我喜欢沈从文的文字,从那个年龄正好的人开始。

  《十四夜间》是沈从文先生的短篇小说合集,里面收录了《边城》《山鬼》《三三》等十四篇故事,十四个故事,十四个安静的也夜晚,十四种人生经历,或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

  初读《边城》是初中课文的节选,篇幅不大,故事也只是一部分,但是我们语文老师讲的很好,年轻活泼的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在与大老二老之间的感情选择。我是喜欢二老傩送的,至今还记得这个名字,这两个字的。可是傩送走了,留下翠翠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等待,傩送什么时候回来呢,也许是明天,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这一生就这样孤独的等待着,因为一份爱情,一份承诺。所以当这样的一个人走后,不知结果的等待是煎熬的,却也憧憬着期望。

  《三三》这个故事我也很喜欢,不谙世事的三三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小小的江南水乡,人们朴实的生活着,这里安静,柔和,没有纷争,乡亲们也很友爱。那一天这里来了一位城里白脸好看的年轻人,他与这里的人不一样,他有学问,长的好看,而且很随和。几次相遇,少女情窦初开,爱情随之而来。可是有些爱情是错过的,在并不知晓结局的时候,我们失去了机会。

  读沈从文的故事,有着安静的感觉,无论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着怎样的人生,娓娓道来的是一种舒心的平静。而沈从文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江南水乡的与世无争,是最为平凡的普通劳动者的日常。先生怀念着湘西,所以在他的笔下多为湘西最普通人们的生活,他们木纳却朴实,大量文字将湘西特有的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也是我们每一次去读他的文字总会有着向往的原因。

  十四篇短篇,多数是简单的故事,而这里却是一幅湘西人民最为真实的存在,这里有年少时初遇的少男少女,有着对爱情向往的年轻人,也有着我们自己的故事。沈从文的小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一切故事都在顺其自然的发展着,却总是以悲剧收场。有人说青春总会留有遗憾的,无论是爱情,还是梦想。因为不完美才显得更为真实。读沈从文的文字无论何时,何种心境,他的文字总是能牵引着自己内心深处最为柔弱的那一部分,感同深身或许如此。这十四个故事也是沈从文先生最为经典的一些故事,如果阅读先生的作品,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