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10篇

  《我的朋友鲁迅》是一本由(日)内山完造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一):敏于心而拙于言的内山完造先生

  这位内山完造先生,看起来是个聪明、会做生意、人脉广大又颇有侠义心肠的有意思的人,只可惜他的记性实在不好,在这本书里写来写去,对鲁迅的描述不外乎那么几句话。也许内山完造先生算是“敏于心而拙于言”的典型吧!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二):去读吧

  看到书名,惯常的思维以为是,内山完造以某个视角娓娓道来生活中鲁迅的故事,全文必是由一条主线贯穿起来的,不免期待的购入;读至途中,失了些兴致,少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故事,没有主线,还原的生活细节多次重复,不免失望了些;再读下去,因某个细节或某句话开始塑造起鲁迅的特征,读至鲁迅过世之时,他询问医生:我的病怎么样了?强烈的感受到他还没有做好离世的准备之时,难过的哭了。当自己完整的读完全书,看到后记中编译者讲述还原这些资料的不易和此书的初衷时,再看着那些我想要回味加深记忆的某个片段被折起的书角,才意识到原来读就会收获。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三):简评

  内山完造《我的朋友鲁迅》,他是鲁迅去世前最亲密的朋友,如同胡愈之与郁达夫的关系一样,所以《临终前的鲁迅先生》一篇最重要。鲁迅与内山保持十年友谊,去书店五百多次,购书千册以上。据内山说,鲁迅生前经济拮据,但今人根据日记算账,鲁迅月收入最低时260元,最高1262元,似乎有点矛盾?内山142和222页说“一次也没有在经济上援助过他”,“鲁迅不会麻烦人家的一钱一厘”,但200页又说“出版社迟迟不给稿费,所以经济上一般由我来帮忙填补,填补的这些就充当了生活费。”自相矛盾!说不定以后又是一桩公案,好像没有梅屋庄吉,孙中山就无钱革命一样!《鲁迅与日本》是个空白的好题目:留学日本,精通日语,大购日文书,吸烟日本烟“品海”,海婴在日本人的医院出生,收日本弟子增田涉、鹿地亘,最后治病的是两个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和石井政吉,最后写的字条就是给内山的,内山列入八位治丧委员会成员之一。可惜内山文化水平不高,尽管过从甚密,但终究不是约翰逊的学生博斯维尔,也不是胡适的秘书胡颂平,没有留下关于鲁迅的佳作给后人!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四):那个叫鲁迅的家伙

  想必阅罢此书,读者都有同样的感慨,从内山完造的角度看到一个朋友鲁迅,事实上,这正是编者之意。

  自幼对鲁迅的印象就是语文书本上的人物介绍,那几行小字代表了主流价值观对鲁迅的盖棺定论。再就是那张刻板的人物照片,印象就此不能磨灭。评论鲁迅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容易便暴露出议者的浅薄或虚妄,那些谓之读懂鲁迅的人,阅罢此书后,我便真心不信了,他们看到的只是战斗的鲁迅。

  就是此书所述,也不过是内山完造笔下所记,当时情景,也只凭读者想象填充。真实的场景,图文也只是静态表现。当时的情形,光线、声音、人物交流都是不可重现的,真实的鲁迅,非亲近不能知其所以然。不论是什么时代,图文与真实的观感都是有所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带有各自的思维习惯。归根到底,图文,也只好贴近真实,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而内山完造眼中的鲁迅至少更为真实可信,这是个好家伙。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五):每个时代都需要鲁迅

  我想象中的鲁迅应该是傲立在腥风血雨中,脸上一脸刚毅写满了忧虑和愤慨,眼里容不下中国人的麻木和懦弱。鲁迅从不流泪,只是在心中流血。读书时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记忆深刻,鲁迅就是一个开路者,带着一支笔,一支如手术刀一样的笔,单薄的走在前面,他划开了中国的脓包,把伤口撕裂给麻木的中国人看,直到国人看到鲁迅的痛,看到中国的痛他便欣慰。

  一千个人读鲁迅,就有一千个鲁迅在这一千个人的心中。内山完造心中的鲁迅有着铮铮铁骨,有着对压迫的不削一顾,有着对家人的温柔细心。别人心中的鲁迅是个战士,高傲孤独的在战场上抗争着。鲁迅恨日本政府不恨日本人,我很钦佩也是很赞同这一点,几乎鲁迅的日本朋友很多,甚至在鲁迅病重的时候担任鲁迅健康的医生也清一色是日本人。比起当今的那些极端民族主义份子,鲁迅的大爱应该让这些狭隘的人自行惭愧。

  如今中国看似美好,脓包却依然存在,中国人的马马虎虎、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正在美丽的外表下继续蚕食着中国,最终我们依然只会剩下在沙漠上战斗,一无所有。会继续痛心疾首缺不能继续批判。医术再高明,却不能动手术,无能为力。

  我们不了解鲁迅,就连内山完造也就只言片语,只是对鲁迅的欣赏和惋惜,我只是想,那个时代是幸福的,至少有个人带他们开辟新的道路,走没有走过的路,然而今时今日我们不再有这样的战士带领我们去战斗,不再有勇气用刀划开中国的脓包,我们看不到伤口,我们只有在痛。何时中国会再出现第二个鲁迅,然后告诉我们本应该知道,撕开我们的伤口,然后战斗,然后治愈。曾经4亿中国人走出了一条路,如今15亿中国人却无路可走。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六):内山完造眼中的鲁迅

  内山完造眼中的鲁迅

  ——评《我的朋友鲁迅》

  常楠

  在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内山完造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这位精明而又不失温厚的日本商人,用他的书籍和热情,为晚年的鲁迅营造了一片宽松且不乏温情的文化天地。在这样一个人的眼中,晚年的鲁迅不是学者、不是斗士、甚至也不是那个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家,而只是一个意气相投的朋友。正因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内山笔下的鲁迅,才会如此地放松而自然,全然没有了在笔墨论战之间的戒备与紧张。也许这样一个不加掩饰、自由自在的鲁迅,才是一个真正的鲁迅:他走下了光芒四射的神坛,走进了人间烟火,就生活在你我中间。这样的一个鲁迅让我们敬重,也更让我们理解和感动。

  《我的朋友鲁迅》一书,收集翻译了内山完造回忆描写鲁迅的45篇文章,这些文章篇幅不长,却能从细处着眼,于三言两语之间活画出鲁迅的音容笑貌。在这些文章里,内山完造无意去讲述渲染大事,而只是从生活中的闲谈和点滴小事说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日常生活中的鲁迅的描述和刻画。内山敬佩鲁迅,但并不迷信鲁迅,所以他笔下的鲁迅,总是带着笑容,坐在一杯冒着热气的浓茶后面高谈阔论。与这样一个鲁迅做朋友,是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在内山看来,鲁迅爱玩、爱笑,喜欢孩子,也喜欢收藏和鉴定,对身边的一切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一个童心未泯的鲁迅,是以往的回忆文章中所难以见到的。

  内山完造不是作家,但他的文笔,却有着作家所不曾拥有的朴素和真实,而这反倒使他笔下的鲁迅格外生动鲜活:“没过多久,我们的视野里开始经常出现一个穿着蓝色长衫,个子不高,走路很特别,鼻子底下留着黑色胡须,眼神清亮,虽然身形单薄却让人无法忽视的人。”“先生来我的书店常常被不清楚内情的中国客人错认做店员,所以常有诸如客人向他询问书本价钱的事。但是先生从来不为此介怀,耸肩一笑,便拿着短短的烟嘴走开,休息片刻后又换上一支。”在内山面前,鲁迅不是没有横眉怒目的时候,但更多的,却是朋友之间的闲谈和调侃。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七):我心目中的鲁迅

  知道鲁迅的名字已经很久了,然与他心灵上的沟通却来的很迟。

  我们这一代人从初中到高中都在学习先生的文章,了解其生平,然从来没有跟自己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没有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影响如何。知道的仅仅是他的文字及教科书上的讲解,背会了,应付考试,拿高分,博得大人们夸奖的心理倒是很大,至于文字背后的意思,看不出来,也不知如何去看,学过就学过了,也没感觉有啥神奇的地方。

  再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已是大二下学期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瞿秋白随笔,被里面直冲云天的文气所吸引,里面有先生赠给他的两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四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才想到了先生,去图书馆借来,深深的被里面的文气所震撼了。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在看先生的文章。

  看的多了,先生在心中鲜活了,完整了,变得有血有肉。

  少年时代的他,开始有着温暖的家庭,之后因父亲得病而陷入困顿。他的生活犹如从天堂到了地狱,周围人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弯,有亲切的笑容变成生冷的面孔,这让青少年的他陷入思想的混乱,经过心狱的磨练,过去抛弃了他,他只能靠自己独立来支撑自己,这也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形成的原因。之后他去异地求学,去日学医,翻译文艺,回国任教,当过公务员。

  他思考过,奋斗过,也沉默过,更呐喊过。解除束缚孩子心灵的枷锁,让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并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先生一生的奋斗目标。为此他探索了孩子的心灵如何被扼杀,他批判一切带着美丽面纱的假丑恶,同时他也在深刻的解刨着自己,他的思想也经历了从人性独立发展的倡导者到马克思的主义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摆脱传统文化的不良因素对当下孩子们心灵的扼杀,并且还要不被现代资本的奴役,过好当下的生活,我认为这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活在人的灵魂深处。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八):另一面,鲁迅

  如果你讨厌一位作家,并且想尽量扩大讨厌TA的人群,最简单易行且环保的方法就是,把这位作家的作品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在作业栏标注:熟读并背诵全文。那么你大可放心地等着全国数以万计的学生在深夜、清晨边背诵此文边在心里“问候”这位作家。由此可见,鲁迅被多少代的青少年骚扰,以至于在地下长眠之时,都无法安宁。

  鲁迅是个讨厌鬼,他写的白话文立意太深,文意表达又不够直白,关键是,经常选为各种考试的必!考!内!容!!还都是文!字!题!!动不动就分析作者的意图,给了三行空格,却写不出十个字,你能说他不讨厌吗?

  他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成了名句,有学生仿写,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叉,理由是重复累赘。名人的光环效应也太闪瞎人的眼了吧~~

  经过多年教科书的熏陶,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形象已经在普罗大众心底深深地扎下了根,神话的不能再神话了。以至于有一种错觉,鲁迅天生就是一个战斗家,无时无刻不把自己调整为战斗的姿态,口诛笔伐,尖酸刻薄,你说他怎么就不会累?

  可是,也曾否想过,脱下战斗家外衣的鲁迅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集师生恋和老少恋于一身的成功范例,称父母之命的老婆为“那是我父母的媳妇,不是我的媳妇”,娶了个小他十八岁的女学生(许广平)为妻;

  他是一个一口说着“孩子真麻烦”,一面又在儿子面前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小姿态的老爸;

  他的学生——当时南京宪兵队队长去信和他商量给他撤销十年的逮捕状,他却回“谢谢你的关心,但是我命不久矣,所谓的逮捕状留着也无妨”的倔老头;

  他虽能看穿骗局,却不忍打破希望,在自己手头不宽裕的情况下,仍借出100元应急。呃,那能麻烦给我个时光机,让我穿越回民国,朝他借个千八百的,然后逃之夭夭么?

  ……

  内山完造的《我的朋友鲁迅》书里有好多这样的细节,还原了一个琐碎的鲁迅,也冷静,亦热情;也尖锐,亦温暖……两种对立的情感完美的融合在一个人身上。这也许就是老祖宗创造“人”这个字的初衷吧。

  跳出教科书也许仍不能喜欢这个老头(毕竟他是许多人的梦魇啊),可是,为什么他的名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太安逸了,工作为生活所累”我们却随口就来,倒背如流?还常常以阿Q精神进行自我安慰。这不是明显的人格分裂么?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九):关于国民性

  後面讲极司菲尔路76号的情况也有意思。抄了两段:

  20-21页

  老版,我这三个月躺在家里休息的时候想得很清楚了,中国四亿民众其实都得了大病,病因就是我之前讲过的“马马虎虎”!我认为那就是一种随便怎样都行的极不认真的生活态度。虽说造成这种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的原因里有值得同情和令人愤慨的地方,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就继续肯定这样一种极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然後,我又仔细想了想,日本这样一个有八千万民众的民族,先不说日本人的缺点,我考虑的是日本人的长处。我想日本人的长处就是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像书里说的那样把生命都搭上去的认真劲儿。我承认日本人这方面最近有稍稍倒退的倾向,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否定在此之前日本人的这种性格所造就的许多事实。我不得不承认日本人非常认真。这是我对比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国民性格得出的结论。我想,中国即便把日本全盘否定,也决不能忽视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人的长处——认真。无论发生什么事,这一点,作为中国人不可不学。只不过现在好像不是说这话的好时机,今天就算我喊破了喉咙,怕是也没有谁会听我的,相反会被扣上类似“卖国贼”“帝国主义走狗”之类的帽子被人追杀吧。罢了,对于这一点我也无论如何都不吐不快,只不过是觉得今天应该说出来而已。等到病快好的时候我一定要说,这事我不得不说。

  36-37页

  我点头称是,我也是这样想的。

  “打个比方,长官对警官说这个人是坏人。如果是日本人的话,不会管这人到底是不是罪犯,只要被批准逮捕的,就一定是坏人了。警官的脑子里根本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哦不,也许应该说警官根本没有想要动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眼前的对象。他只是听了长官的话,就认定这个人是坏人。对于长官的话他全盘相信,没有丝毫怀疑。但是在中国,事情恰恰相反。即便长官说这是个坏人,十恶不赦的坏人,警官也绝不会轻易相信的。即便接收了长官的命令,把对象当成罪犯来处理,他也一定会动用自己的意识,去考虑一些其他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一定会有自己的见解。比如说,这个人为什么是罪犯?为什么十恶不赦?怎么看都不像是罪犯啊,不觉得是坏人什么的。”

  “这是日本容易统一,而中国很难统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十):#我心中的鲁迅#

  说到我心中的鲁迅,忽而生了一种莫名的温暖感,倘若给它正名,我想,“归家”二字是最为妥帖的。

  以前就听老师说,鲁迅先生的笔锋是很利的,也不容易懂;我把需要背的文段读熟了,到了试卷的默写题目,便能拿到分数。鲁迅也是旧社会的文学大师,不怕受压迫受害。再考到其他关系到鲁迅的题目,我就不懂怎么答了。

  于是乎,笔尖很利,不怕受压迫,文学大师这几个词是我脑里留下的鲁迅标签,记录着一张老年代,不会笑的脸。

  后来过了几年,我又贪玩地读到高中;也像其他的同学一样,身上有很多多余的力气,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使用。所以很多同学就去打架去胡闹,或者去谈恋爱了,开飞车的也有;我也觉得那样做能引来崇拜的目光。

  然而使我改变这种想法的因缘,却也颇为别致。有个同学约我周末去他家玩,他说邻居有个很漂亮的女孩;我很想去认识一下。但是见到的时候我却说不出话来,自然也没敢多看几眼,相貌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条村子有很低矮的瓦房,阴森的小路以及凶恶的狗,同学的家里刚好有一本鲁迅选集;吸引我的是那篇《狂人日记》,当中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这条村子!鲁迅原来是这样一个斗士呀!我想,虽然小说的主角并非他本人,但应该会是他的一个影子。这条村子跟着《狂人日记》,便又作为标签,一同嵌进我的脑里,记录着让我无比崇敬的鲁迅精神。

  由此而起,我的作为都以他的精神为准则,使得多余的力气有了去处,迷惘的思想得到了指引,似乎那是唯一的归宿。

  鲁迅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我尤为喜欢他的杂文,研究那是怎么写出来的,感觉文中的标点,用得尤为精准;我也模仿着去写,一千字左右的文章要花一百多个小时去完成,最后还用几个小时修改标点,这样度过了四五年的中学生活。自然思想也跟着变化的,就经常和老师作对了;看见不好的事情,容易变得愤怒,也写了一些骂人的作文在试卷上。而我也因此碰了不少钉子,其中有个脾气稍好的人说,为什么你总是否定别人呢,你自己就全对吗!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渐渐开始思考这些话语了,觉得自己真是很不对。回看鲁迅的文章,常常是骂人的;就算赞扬别人,大多也要挑出几句不好的话来。哦呦,鲁迅怎么就总是骂人呢?我想,这好像不是太好了。

  后来几年,因为所选的专业不同,我很少看文学类的书本了,对鲁迅仍然停留在那个疑惑的印象中。而最近到手内山完造记录的鲁迅的文集《我的朋友鲁迅》,哦——,我懂了,原来鲁迅先生是这么伟大的人:“先生拿着锐利的手术刀……但绝不是为了求得自身的一时之快而为之,他的文章实则是一把可以教育下一代的鞭子”。由此想到民国有个高僧叫印光法师,据说他的性情便是很刚正的,常常斥责弟子,但都是出于慈悲之心。

  过去地藏菩萨发过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我想,这和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概是异曲同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