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08 03: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10篇

  《自卑超越》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Alfred Adler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第一章 生命意义

个体只有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才能迎难而上勇气,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人生的三大约束

  1、我们居住地球这样一个贫瘠星球之上,别无去处;(职业问题) 2、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离群索居与没有交流能力的人必将走向灭亡。因为个体本身是有确信、不足限制的;(人际问题) 3、爱情婚姻。(两性问题)

  社会责任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阿德勒《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汉译为 《超越自卑》or 《自卑与超越》 和大多数心理学派一样,个体心理学对人的记忆梦境都有一定的研究。并且与弗洛伊德学派观点在许多事物的观点截然相反。(比如,梦。) 但个体心理学派,对人的心理变化行为目的研究归结到“自卑感优越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使人耳目一新吧!(不可否认,这种解释收到很大认可,并且应用很广呢!) 而以作者阿德勒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分析人要追溯到儿童时期,并且一般固定在0~4, 5岁的时候。 并且与此时期,儿童对生活的统觉形成,对生活的原型已基本确立相当于将成熟果实,与成熟果实之间的差别。 这本书主要集中在对儿童童年心理变化,及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并且集中在家庭范围学校范围对儿童成长影响。作者写的很有逻辑,并且有很多案例。非常有带入感,嗯,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可以找到自己影子,并且可以分析自己,分析自己的童年,分析自己的性格。阅读感到觉很好。 !!!最后就是作者对爱情和婚姻的阐述,嗯嗯,非常好,他所确定的爱情观,婚姻观我觉得必不可少,十分重要!!! !!!再者值得入手阅读的就是,就是在今后为人父母时,对儿童的观察以及儿童心里的发展都会有更多的关注多方面考虑,分析,然后给予恰当指导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拥有自卑感,并不可耻

  “自卑情结”一词由“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创,他最初创造这个词是运用于心理治疗,现如今已经被社会默认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一提到自卑,大家都讳莫如深,就连承认自卑都被视为勇气可嘉。那么,拥有自卑感是可耻的吗?

  童年时期的阿德勒就感知到自卑因子存在。阿德勒的大哥是个典型模范儿童,而且体格健硕,这让体弱多病的他产生强烈抵触对抗情绪更何况,阿德勒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体育活动身材矮小长相丑陋的阿德勒总觉得受制于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哥哥,于是,他就通过在学业等其他方面获得成功补偿自己的身体缺陷。这期间,阿德勒的父亲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他的父亲曾经鼓励他说:“阿德勒,你不要相信任何事。”逆境顺境只是一时的,而人生路漫漫,要勇于不断突破自我,敢于创造自己的生活。父亲的这句话后来成了他一生信仰——只要灵魂找到了克服困境正确方法,不健全器官就可以衍生出巨大优势。这个世界上不乏有听疾的音乐家,有视觉障碍画家,而他们之所以能成就自我,说明他们拥有训练有素心灵支撑,这让他们比正常人更懂得如何灵活运用自己的感官

  成为心理医生后的阿德勒,通过实践治疗接触不同阶层、不同类型咨询对象,这些人中不乏身体残缺却身怀绝技之人。在这些人身上,阿德勒联想到了早年的自己,他开始思考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他发现,影响个体的发展因素,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来源于周遭的环境——自卑感不单单出自身体缺陷,还可能来自贫穷、被忽视、溺爱、兄妹间的竞争等原因。而追寻优越感,追寻生命的意义,则是应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机制

  每个人都对优越感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对某些人来说,优越感的存在是一种执念,虚化了自身的缺陷,满足了自我的虚荣心;但对某些人来说,追求优越感更多的是一种“取长补短”的方式,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发展产生另外一种可能。这样一来,在追求优越感的道路上,有些人针对自我的局限加以训练,有些人在缺憾上得到了切实的补偿,而有些人排除了自身发展的某种可能性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直以来,大家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尤其是身处困境的人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思考。因为如果大家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无须面对任何艰难困苦,这种问题也就不复存在。然而,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意义,人们一举一动中都蕴藏着对世界和自身的总结——用自身的存在去解释生命的意义。阿德勒指出,人生所面对的一切问题都是由三大约束而生的,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找到对自己人生意义解读。人生的三大约束是指职业问题、人际问题和两性问题,而这三种约束也衍生出生活中的三类问题:怎样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来求得生存,怎样在人际交往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互相合作分享,如何建立合适的夫妻关系

  “第一种约束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这样一个贫瘠的星球之上,别无去处。我们必须受其种种限制,只能利用其提供的可能性发展前进。第二种约束是,我们的身边尽是他人,我们生活中与他们的联系中。个人的缺点和限制决定了他不可能独自实现他的目标。第三种约束是,人类男女两性,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维持必须接纳这个现实。”

  (摘自《自卑与超越》第一章)

  职业兴趣的萌芽产生于年少时,四五岁前的努力和训练对孩子成年后的活动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生活环境是职业兴趣产生的源头,进一步拓展训练的环境是在学校。阿德勒在他五岁那年患上了致命肺炎康复之后,他的弟弟又意外死亡了,这些促使他萌生了当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又如愿以偿地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有关心理学、哲学知识,并受到良好医学训练。但不是每个儿童都很幸运坚持并发展自己年幼时的兴趣,因为经济因素或人为的压力而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所有家长老师都应该努力让每一名儿童得到更好的兴趣培养,帮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随着年纪增长,社会会赋予我们许多的角色学生同事伙伴恋人家人,等等。想要融入这些角色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主动承担责任。婚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任何一方都无法接受从属位置。通常婚姻的破裂是由于伴侣间没能不遗余力地合作,没有一起努力经营婚姻。毕竟两个人一旦结合在一起,两个人的关系就开始有了种种可能,这个仅仅靠爱情是无法维系下去的。阿德勒的妻子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因此,她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这种突出个性热烈激情与阿德勒矜持保守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最初的婚姻常有摩擦。阿德勒也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提到,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

  纵观阿德勒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窥出他对生命意义的解读: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自我,关心朋友,融入集体,守护爱人,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后来的阿德勒已成为蜚声世界的心理学家,而他的哥哥辍学成了一名普通商人,但他内心深处仍然觉得“哥哥一直比他优秀”。这些都是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因子在作祟,而正是这些躁动的因子一直鞭挞着他,不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一步一步地实现自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决心站着的人,没有人可以让他跪下

  大咖举办的写作课程里,一直有积极学员每天按时打卡,发自己的写作成长计划,有的是一段感悟,有的是一篇文章。今天跟学友交流写作心得,有两个学友说,自己学了几个月了,但因为白天还要上班,每次的写作练习都是晚上加班做的,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所以不敢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在群里,怕自己写的不好

  其实这是一种自卑的心理在作怪。大家都是学员,写作的技能肯定是需要提高才在坚持学习的。把写的文章发出来大家看看,能得到优秀的学友和老师的指导,也是一种成长。但是学友的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今天看的一本书《自卑与超越》,作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卑感。想想也是,人无完人,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达到了觉得至高无上地步。总在一些方面,会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局限。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从小患有软骨病,5岁的时候便患上肺炎差点死亡。纵使家庭优越,但是小时候疾病也让他一度被童年的阴影折磨,好在是他突破了个人的局限,克服了自卑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了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并成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自卑感产生的途径和引发的问题。特别是儿童在成长期间,因为没有学会合作之道,逐渐成为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并让自卑的情节心底根深蒂固严重的自卑会让他们的人生黯淡无光。但是,如果我们正确认识自卑并努力超越自我,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一.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的感觉每个人都会有。你没有奥黛丽.赫本美貌,没有比尔.盖茨有钱,拿近的来说,公司总监无论是能力还是权利上都可以甩你一条街。我们总能从生活中找得到各方面都优于我们的人。我们总能从别人的优点上看见我们自己所缺失东西。但是也正是因为自卑,我们才要想方设法的去改善我们的处境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之所以一直在进步,就是因为自卑感的存在。恰到好处的自卑感或许是推动人们改善自身状况动力,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低层的位置,爬向更高层的位置。因为我们采取了一种勇敢的方式来对抗自卑,我们会采取行动来改善我们的处境。如果一个人长期忍受自卑,不去采取措施改善,那么时间会让他对自卑完全妥协,会不再相信可以通过实际的努力来改善处境,这个时候他会想要摆脱自卑感,逃避自卑感。在困难面前,他们会采取消极而于事无补的措施。而这种措施,让他们觉得获得了一种优越感,获得了补偿。

  当他们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或者想要逃避的困难时,或生气或流眼泪或大吼大叫或歇斯底里,总之,只要让他们觉得,某种方式可以不用去努力改善状况就能得到优越感,就可以了。比如父母要求小孩自己吃饭,他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如果大哭可以让父母改变主意,那么以后遇到这种事,他都会以大哭的方式来逃避。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如果他学会了自己吃饭,父母会给他另外的奖励,或者说他自己可以动手吃到各种美食,或者说他通过学习自己动手,他能感觉到学会一件事的快乐。在这种小事上,因为获取优越感的方向错误或许不会造成大错,但是如果在涉及到社会责任感,人生目标等大事上,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向去获取优越感,那么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二、自卑感产生的根源及影响

  各个年龄阶层的人都会有自卑感,但是儿童时期的记忆对其人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五岁之前的经历。他所遭遇不幸,若不能得到正确引导,便会错误的解释生活的意义。举几个成长期的情况说说

  先天性的器官缺陷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阻碍。他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自己身上,总是想克服身体行动的不变,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顾及身边以外的人。他们很难与旁人友好合作,除非他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大多数这类孩子,从出生的时刻就饱受了残疾痛苦,生活和旁人的眼光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他们遭受一些人的嘲笑调侃,所以自卑的情结很早就会在心里郁积。这种身体带来的心理伤害让他们不愿意对外界敞开心扉,不愿意相信外人真心平等的对待他们,因此他们经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难得认同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

  而另一类身体正常的儿童之所以也会走上反离合作之道,是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竞争和合作的缺失,形成的一些错误的人生意识,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正或者诠释。比如,在家庭里面,母亲过多的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被娇宠的这个孩子便以为他的世界里,所有的优越和特权都是与生俱来的,所有的人都必须像母亲那样对自己百依百顺,一旦有人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便认为自己被社会抛弃,很可能报复所有跟他们对立的人。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会尝试与他人合作和分享,也不会感受到这种快乐。

  相反,另一些被冷落的孩子,则认为社会对他们的冷落会一直持续,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成长或者需求。他们不会相信自己的困难或者需求,可以通过与人合作而达成。他们也没有兴趣去关心他人。因为经常遭受忽视,这类孩子会性格比较孤僻,无法跟人沟通,也没有让他们觉得可以信赖的人。社会上很多罪犯就是从这类孩子中产生。在一个家庭中,这类孩子可以是长子,也可以是幼子。还可能是一些私生子或者孤儿。

  总结起来,生理缺陷、被娇宠和被冷落这三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的遭遇会让他们错误的诠释生活的意义,让他们缺乏与人合作的兴趣和能力。如果这种儿童时期形成的错误意识,在学校的教育中能够得到纠正或者改善,那么孩子将会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后的路要顺畅的多。如果这类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毛病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改善,那么他们会一错再错,最终走上暗淡无光的人生。因为童年时期的弊病会直接导致他们成年的失败。大多数失败者包括罪犯,都是因为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学会与人合作,并且错误的理解了生活的意义。

  三、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意义

  就像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文中说的,经历本身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它在记忆中的分量。也就是说,我们所受的遭遇或者痛苦本身在人生中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些遭遇。如果正确积极的看待这些苦难,那么你就会将苦难当做突破自我的垫脚石。如果你错误的理解了这些苦难,那苦难就是你一生无法跨越的深渊。所以说,自卑不可怕,自卑是可以克服的。同样的,造成自卑的事情也不可怕,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它。

  对于儿童,若能从小训练,教会他们的合作之道,让他们对社会,对他人抱有兴趣,他们便不会只关注于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懂得与人分享喜怒哀乐,懂得与人良好合作,懂得贡献社会。在他们遭遇不幸,若可以正确的指导,让他们懂得人生的苦乐是常事,懂得强者不会被任何困难打败。那么他们在困难面前就不会退缩不前,不会想当然的以为,生活中处处危机四伏。他们会勇敢直前,会认为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自己的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自己不说认输,谁也没法让他们屈服。比如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从小就身患疾病,但是这并没有打倒他,相反,正是因为疾病带给他的困扰,他从自卑的情绪中看到了心理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创造了个性心理学。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也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疾病而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行动不便的身体,阻止不了他的才华和精神在太空里遨游。家道中落,父母双亡之后的韩信,成了流浪街头的孤儿,但是他并没有因为邻里少年的嘲笑侮辱,生活的窘迫就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相反,他从最底层一步步爬起来,最终成为了西汉的开国功臣。

  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名人,其实不管是成长期的儿童还是成人,培养自己兴趣和社会责任感都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懂得了生活的意义不只是满足自私自利,而在于我们所做的事情有没有利于社会或者他人,那么我们并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犯大错。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自卑与超越》让我们认识了自卑的现象和起源,让我们明白了儿童时期学习合作之道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自卑虽然无处不在。但是通过正确的认识自卑,正确的看待造成自卑的苦难,努力克服,我们一样可以超越自卑,提升自我,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注:本书既适合有孩子的父母看,正确认识小孩成长期的心理现象,帮助他们保持身心健康;也适合成年人自己看,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有个认识。虽然不是每个观点都完全正确,但是里面有许多人生哲理,值得思考。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自卑是最好的雕刻师。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自卑,原来不是一个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坏家伙。自卑说,我终于不背锅了。

  生活中有一种东西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飞速变化的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城市街道,高高建起的桥梁联通起海峡的这边和那边。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或许,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可以被改变的。正如此刻,我在这里敲下这段文字。彼时,你进入我的文章,交换我们的思想。这是多少年前人们无法想象的事。

  思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你想过,当下的你,在被什么样的思维影响着,然后成为现在的自己吗?

  《自卑与超越》一书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用他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幸是可以被超越的。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指引着我们做出选择。这个选择与我们的早期记忆有关,想要知道哪些方面最终影响我们做出选择,就跟我一起走进《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看一看吧!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富商家庭。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了“自卑情结”“社会兴趣”等可以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学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然而,他的童年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快乐。自小患有佝偻病、身形瘦小,在优秀活泼的哥哥面前,阿德勒的内心总会升起一股自卑感。上学时表现不佳,被老师评为顶多只能成为鞋匠的孩子。“你必须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人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困境。”阿德勒就是这样的倔强,他没有因此迷失堕落,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最终他不慌不忙地用实力打脸。

  本书的逻辑结构很清晰。整体分为两大部分,然后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的自卑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在职业、社会、婚姻与爱情中有所成就,实现超越。

  人生来会有一种自卑。这种自卑来源于人类生存的三大约束、童年的记忆、家庭以及学校的影响。

  生存的三大约束

  生而为人,就要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存是建立在地球这片有限的资源上的;我们需要与他人产生联系、分工合作共同面对可能的难题;我们要建立一个两人家庭,共同抚育下一代使基因延续。这些约束是最初写入人类脑海中的印记。面对大千世界、茫茫天空,人是弱小和自卑的。

  童年的记忆

  童年,这里指的是1-5岁的学龄前生活。你童年经历了什么,会让你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这句老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阿德勒看来,让一个人采取何种方式面对生活的是他的感知,并由此产生了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这种人生目的一旦达成,比如一个孩子在需要妈妈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妈妈的注意并得到相应的关爱,那么在这个孩子的脑海中,就形成一种我必须靠自己,这个世界没有人会满足我这样的早期记忆。他的人生目标可能就是,我要不断强大自己,因为没有人可以保护我。

  阿德勒指出,通常,在三种情形下,童年的成长会影响到成年生活,并使他们面临困境:第一种,患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如果没有人出现,引导他们学会与人合作,那么这样的孩子通常会由于自身的缺陷而自顾不暇,独自面对生存的艰难,合作对他们来说很难。

  第二种,是被溺爱的孩子。他们在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不需要付出就可以获得全部的关爱和注意。对于我是最重要的这个信念一旦深埋于心,便很难与他人产生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种,是被忽视的孩子。被忽视长大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重要,没有人会需要自己。与人合作对他们来说很难。因为,他们无法获得这种感知:我可以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来获得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家庭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人的社会兴趣最初是从儿童与父母的早期互动中产生的。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乃是唤起和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对儿童的溺爱和漠视则是影响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

  此外,家庭中父母间的关系以及孩子出生的先后顺序所导致的“竞争”关系,也会影响我们应对世界的方式。生命最初的榜样没有合作意向,孩子在今后的关系中也不会与人合作。

  学校的影响

  一个想要吸引老师注意的孩子,如果因为懒惰而格外引起老师的注意,当他发现,好学生通常不会受到老师太多的过问,他就会认为懒惰是最有效的方法。学校中,老师的责任至关重要。因为对于迷途的孩子来说,老师既是教导者,又是一位心理建设师,是继家长之后,拯救“迷途灵魂”的先行者。

  这些童年与成长中经历的“创伤”,共同构成了自卑情结。同时也使得每个人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优越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断努力,塑造成我们今天的自己。

  而我们也应看到在人的身上灵魂与肉体的交互作用。一个视力不佳的孩子,会想要更努力看清世界,而格外关注世界的一花一草、奇珍异景,从而捕捉到生活中细微的变化和美感,成为诗人或画家。一个惯用左手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了右脑,获得新的技能。生理缺陷有时会激发身体在其他方面做出补偿,得到正常官能下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智慧。

  我们要相信,由缺陷、娇宠、漠视等成长原因引发的自卑是可以被超越的。这种习惯会随着环境的改变或者父母态度的变化突然消失。这就证明了“先天决定论”的某些不合理之处。

  我们的行为,包含着我们主观的选择。在面对人生的三大课题,职业、社交、爱情与婚姻时,我们早年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就会慢慢体现出来。

  有时候,我们说自卑是最好的雕刻师,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而个人采取哪种行动,是否采取与人合作的方式,则取决于个人的社会兴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一个人如果将“我能为我的同胞做什么”“我怎么才能融入集体”当作他的人生意义的话,他就将合作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职业选择

  我们可以从一个孩子的职业选择上看出他的全部的生活方式,也展示了他们人生中最看重的东西。有时,孩子们的兴趣,可以从他们玩的游戏上看出来。一个期待做一位好母亲的小女孩会整天和她的洋娃娃做游戏,努力培养自己对婴儿的喜爱之情。

  社会交往

  一个人若能友好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平等合作基础上与他人联系,他就不会自卑受挫。他会觉得活得自在舒畅,身处一个充满关爱的地方,见到的人都是自己喜欢的人,他的行动积极而友好。

  我们由此产生对一个人最大的赞赏,他在工作上,是一个好搭档。在社会上,是一个好伙伴。在爱情婚姻里,是一个忠诚的伴侣。

  而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练习,人就会害怕社会交往,从而越发蜷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将社会功能的发挥减少至最低,直至降到安全的可控范围内。

  爱情与婚姻

  世间的爱千姿百态,为了实现双方的合作,每一方给对方的关爱,必须超过给自己的关爱。

  最好的婚姻里,你会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无可替代,觉察到被需要、你是对方的伴侣和朋友。

  我们解决共同的问题时,最好还是相互协作、彼此关心、共同努力。有时,合作就是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仔细聆听对方的想法、用心感受对方的心情。

  在解决两性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拥有一条准则:不奢求从琐碎婚姻中完全解脱,而是适当让这种琐碎变得美好一些。

  在人生的三大课题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一个学会合作的人,在面对这三大课题时,不会将自己禁锢起来,让自己陷入困境,从而只得反抗。

  《自卑与超越》告诉我们,拥有合作的思维,就拥有了开辟新旅程的金钟罩。我们要学会合作,学会与自己的身体和解、不批判它。学会与他人沟通,在发生纠纷时,以解决问题、达成合作为出发点。 人的内心有如一座冰山,未开发的部分潜藏水下,静静沉睡。挖掘内在潜力,犹如挖掘一座宝藏。

  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改变,只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亮点就好。以互惠、合作为前提,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转变。自卑是最好的雕刻师。对于自卑的超越,阿德勒是乐观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