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纹衣服的男孩》的读后感10篇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是一本由[爱尔兰] 约翰·伯恩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一):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布鲁诺和希姆尔,两个在战争中依然纯真的孩子,用他们的友谊与童心衬托了战争的丑恶。战争,永远是人类本性最大的敌人。看完这本书,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两个孩子最初的对话:“我喜欢它的发音。希姆尔。就像一阵风吹过。”“是的,我想我也喜欢你的名字。布鲁诺,就像有个人抱着自己取暖。”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二):这是真的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展示给人
书中比较独特的一点是一直是用完全不谙世事的孩子的目光来平静地观察他所看到的一切,在这种注视下的描述,未加任何主管渲染,真实得可怕。布鲁诺称呼“元首”为“炎首”、称呼“奥斯维辛”为“全都出去”(都是小孩发音不准),他不明白为什么铁丝网另一边有没那么多人,也不明白他们在做什么,更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过来和自己家一起住,就像柏林那样。孩子单纯的想法和奥斯维辛的残酷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另一个对比就是铁丝网对面布鲁诺的朋友希姆尔,他和布鲁诺岁数相近,但两侧分隔,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他小小年纪就知道一切,相比布鲁诺,他经历世事太早了,他和布鲁诺的对比再一次凸显了纳粹的“杰作”。
而最终的悲剧,更是一种缩影,它揭示了,纳粹的铁轮下,被毁灭的不仅有其他国家和民族,即使德国人民自己,也终究无法幸免。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三):我很后悔睡前翻了这本书
本来打算点睡觉的,结果鬼使神差的拿了这本书躺在床上准备催眠,但结果不得不告诉我做了多么愚蠢的决定,不但没睡着反而看完了整本书…看完后更加睡不着。心里难受。当我看到布鲁诺提出换衣服的时候,我就有种不好的预感,心里在祈祷不要是我想的那样不要是我想的那样…后面仅剩的薄薄几页翻不下去了,有种不想知道结果了的念头。这种突然降临的打击我有点不能承受,我承认自己太脆弱,也不愿看到现实。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最后。结果是很残酷但又在预料之中,只是天真的布鲁诺到最后还天真的不知道真相。他的父亲终究付出了代价,失去的布鲁诺的同时也许一直以来支撑着他的信念那个他坚持认为选择了正确的事,和母亲争吵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也要坚持的信念,我想也随之坍塌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崩溃了…我只想问那个希姆尔真的不知道带布鲁诺进来意味着什么么,真的只是单纯的帮他找爸爸么?原谅我内心的黑暗…可是我真的不单纯的这么认为…总之我很后悔睡前翻了这本书。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四):残酷的睡衣
奥斯维辛集中营铁丝网外面的德国男孩和铁丝网里面的犹太男孩相遇,产生友谊,最后两人一起穿着“条纹睡衣”闭上了眼。这也许就是片名中“条纹的睡衣”的寓意所在,它是贯穿于整部作品的一条线索。睡衣是助人安睡的,只是在这部片子里,穿条纹睡衣闭上眼睛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过来。
两个男孩对自己的处境一无所知,他们想的不过是除去这道铁丝网站到一起,可谁知这道铁丝网的两边,一边是生存,一边是死亡。而片子对剧情的设定,并不是希姆儿走出去,而是布鲁诺走进来。
孩子是最天真的,他们可能犯错可能骄纵,但是无法否认也是最无辜的,在看了最近某台热播的节目之后,更坚定了这一想法。我从来不愿意用恶意的想法揣测的孩子的内心,这里也是一样,两个孩子可爱得不得了,我愿意相信,他们两个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信仰,不知道政治,更不知道血统,各种极端的政治、种族问题在他们的交谈里突然就变得简单明了了。
他们迎着光明而上,却被黑暗狠狠地压到了地底。
我知道历史一旦过去,就凝结不可变动,或许是琥珀也或许是伤疤。但愿,但愿我们的孩子,我们无辜的人能永远被爱被保护。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五):孩子眼中的世界
早上看完结局去上班,一路上都很压抑,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局。
以二战为背景,全文以一个九岁小男孩的视角和口吻描写,不似其他而战题材的作品那样沉闷,残酷,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单纯的。布鲁诺跟随军官父亲,一家人搬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小孩完全不知道这里意味着什么,只是因为远离熟悉的一切倍感孤独。喜欢探险的布鲁诺无聊之余沿着集中营的铁丝网散步认识了被关的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西姆尔,同样孤独的两个小男孩成为了朋友,接下来的一年多每天下午“私会”聊天,是彼此孤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结局来的猝不及防,就是这样的讽刺,布鲁诺终于在要在离开前一天冒险偷偷跟随西姆尔进入集中营,殊不知,却再没有走出来……
没有残酷的语言,有的只是孩童的天真和简单,读完却是那般压抑。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六):救赎自己
战争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不美好。血腥、暴力,仅仅试想象都觉得这是多么令人不愉快的事。二战是这个世界的一道疤,消不去,抹不掉。现在它依然狰狞的怒视着我们,在这和平的年代。也许有人提心吊胆,也许有人彻底得无视了它。毕竟想起来,距离我们这代人有些遥远。
这时候,还有多少的年轻人会主动记起二战呢!我也没有。平时的时候,我只会想现在我应该为自己的未来付出多少的努力,甚至会想在明明应该紧张起来的日子里偷懒,玩游戏、看小说。若不是又看到这部小说,恐怕我也只是一个爱说着大话,窝在自己壳里的蜗牛。
战争与天真的孩子,那么鲜明壮烈的对比,确实引发了我的思索。我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甚少与人争吵什么的,若是哪怕有了一丝争吵的苗头,我一般都会退让一步,无关懦弱。然而,战争,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更不可思议的是战争所产生的伤害由一个天真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来承受。可能小孩子本身并不知道什么,只是感觉到痛苦和无助,最真切的痛苦和无助,可是对于生命而言,那真是最无法承受的灾难。人总是同情花草鱼虫,认为它们是脆弱的。而人本身,往往很少意识到自己也是脆弱的。又有多少怜悯够拿出来送给那些除人以外的生灵!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七):他们都穿着条纹衣服
刚看完,两个小时,118k字。小男孩时间有时天真到毛躁,不知道以后对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一直耐心。 看到爸爸掀起铁网还是哭了。 几点触发:
孩子的感受不会比大人的事重要。
大三岁的姐姐总爱叫布鲁诺蠢货,房间里满了娃娃。
小孩子不可以大声嚷嚷,不能打断母亲的话。大人们给孩子很多规矩,但通常他们才是不遵守的人。家里一切规矩对父亲没有任何约束力。
粗鲁粗暴对待侍从。刮土豆皮前用钢丝球洗手。
父亲永远穿军装。帅。
疑点,为什么母亲要说伤口是她处理的?
铁网墙不是用来阻止我们过去,是阻拦他们过来。
他们是犹太人,我们是相反的人。
我们和犹太人不能友好相处。
合适的衣服能让你更好进入角色。
你为什么要学法语?
艾娃?
最粗鲁的客人,他坐到了主位上,那是父亲的位置!
餐桌上中尉谩骂失手的侍从时,没有人阻止。
这里好多人都叫希姆尔。
希姆尔吃了鸡肉被中尉发现,解释是他的朋友布鲁诺给的。布鲁诺在中尉的迫视下,想起了他开枪打死对他吠叫的狗,不可一世的姿态,一开始避而不谈说进来时看到小男孩在擦杯子,后来说之前没见过他。
希姆尔好像忘记了那件事,负罪感仍时时涌上布鲁诺的心头。
他发现布鲁诺衣服的地方铁丝网并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牢固在地面上。他一点一点掀起铁丝看到下面露出一个口子刚好够一个小男孩钻过去。他慢慢看向远处,仿佛感受不到自己的腿,接着坐倒在地上。
几个月后,士兵来到家里把他带上车。他已经不在乎他们对自己做什么了。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八):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感到庆幸
上次看完一部虚构纳粹德国的历史的书——《祖国》,让我对那样的世界充满着恐惧。《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也是一部讲纳粹德国的书。
这本书有几点很有意思:
第一,是书籍的制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版本封面和电影是一致的。令人惊喜的是,编辑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在每一章节的标题上也加上了铁丝网。这样时刻提醒着读者这个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第二,是主人公的视角。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但代入感却很强。从主人公的话语和心理状态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一个9岁小男孩的情感状态。
第三,是故事的情节与给人的感受。这是一本批判战争,并控诉集中营的书。本以为会很激烈。然而,故事却很简单,怎么来形容呢,它就像平静的湖水一般,平静但却深邃,情节很平淡,但却感受到深深的揪心。
故事在最后戛然而止,却让每一个跟随着故事里小男孩一起紧张,一起流泪,一起欢笑的读者们心痛不已。我想看完这本书每一个读者都会问:为什么如此一个天真,勇敢,善良的小男孩却遭遇如此的命运呢?这个答案作者没有写出来,每个人应该心中都知道答案。
这个故事应该不是讲诉这段历史中最感人的,但简单的故事却往往充满着更强的力量,这力量能让人们深深牢记这段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和安宁。
最后引用一段书中的话,也是书的结尾:
“这就是布鲁诺和他家人故事的结局。当然,所有的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很久以前,这样的事情不会再重演。
不会在现在的年代重演。”
是的,这样的故事永远不要再重演。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九):那是另一种残忍
死亡,在九岁那年依稀可见。但他们的手未曾松开。那是另一种残忍。
故事本身就很具有讽刺意味:德国纳粹军官的儿子成为他们一手创造的悲剧的受害者。
小说的叙述很舒缓,布鲁诺看到的一切,经历的一切,就是这个故事。小说没有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中任何惨烈的一幕,但是却让我们在童真的对比中看到了另一种残忍。
布鲁诺的父亲本是一个善良的人。故事开始于布鲁诺一家从柏林搬到华沙,结束于布鲁诺终于快要回到他思念的却再也回不去的柏林的家。这一切都始于炎首委与父亲重任。一个善良的人却做出了极其残忍的事,为着荒谬的信仰与荣誉。
布鲁诺从不知道墙那边穿着条纹衣服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只是想在这个新家有人能陪他玩。而墙那边有很多人,比墙这边多很多。这不公平。
当他探险收获一个能陪他说话的朋友希姆尔,他逐渐的不太讨厌自己的新家了。他们每天隔着铁网聊天,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孩本该有着差不多的人生。但是布鲁诺从不知道铁网那边的残忍,希姆尔却遭受着布鲁诺父亲制造的残忍,在他也看得到铁网这边的幸福时。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即使布鲁诺因为恐惧背叛了希姆尔让他遭受毒打。
将要离别那天他们要真正的在一起玩一次:帮希姆尔找爸爸的探险。
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时,布鲁诺紧握希姆尔的双手……
九岁那年,两个穿着条文衣服的男孩在“一起出去”。这是另一种残忍。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十):【雨枫试读】感恩,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感恩,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
y 马凤洁
故事的基调很慢很慢,到最后突然一下子,就列队前进了,再也没有出现过。布鲁诺的父亲最终意识到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关于纳粹的书和电影有很多很多,这件事,对太多人有影响。
而今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我们应当珍惜,感恩自己这一世可以安全自由地生活。或许以前我们也经历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何时死去。
本来以为布鲁诺只是去目睹这一切,没想到他再也不能回来。或许这样是公平的。总有人说,现实中没有公平。我渐渐自觉地搁置类似的矛盾和争议。我想这些都不是生活最重要的,就如金钱名利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安排过好这一世才是最主要的。或许这路途上,我们会遭遇很多不喜欢的事,很难接受的事,但时间会让我们渐渐适应,哪怕是最不好的结局。
前两年看过《美丽人生》,看到一个那么可爱的父亲,他虽然人生不如意,但乐观诙谐,找到了美丽的公主,他们开一家小铺子,儿子乖乖的,会帮忙顾店。后来他们被带到了集中营,妈妈也义无反顾地上了火车,一家人就是要在一起啊。女人们做的活儿似乎还是轻松些,无言地拆洗衣物;男人即使瘦弱,也要搬运很重的建筑材料,可他还要乐观地对儿子撒谎,哄着儿子藏在床上不要动,同室的男人们都配合着,没有人说话。故事的最后,父亲即使被架走枪毙,还是做出滑稽的动作,让儿子乖乖地躲着,看小男孩的眼神,或许是受到了父亲的保护,还留下了一丝天真和信任。终于,儿子不用死,他可以站在车上看风景,终于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里。至少在父亲的保护下,他活到了被解救。可是故事之外呢,有多少人没有活到被解救。
每当我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哪怕他只是静静地站着,我会去观察他的穿着,我会去猜想,在他身上,在他的家庭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路过的人越多,就越对生命充满了敬畏。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只要一家人完完整整,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就是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