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隐权力2》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隐权力2》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隐权力2》的读后感10篇

  《隐权力2》是一本由吴钩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的253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权力2》读后感(一):可以更深刻理解今日之中国

  就是一本权力斗争史,与今日之权斗如出一辙,可见中国人在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上还没有大的进步。

  粗略理解了权力分肥的流程,还是利益分析法更为适合中国

  真真不理解,品论少可以后面再加么

  《隐权力2》读后感(二):《隐权力》中曾国荃竟然是曾国藩之兄,悲剧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78页。这种常识性史实,应该不会有错才对。加之作者不是读明清史书的吗?讲某个人,总得了解某个人吧,我没看见史书上说曾国荃是曾国藩之兄啊,只说是弟啊……我很担心建立在这种史实基础上的作品,总之,买的很后悔。

  《隐权力2》读后感(三):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这本书,我很喜欢,它的魅力在于,不仅在讲隐权力在官与官,官与民,民与民中间的桥面应用,还是一本可以了解历史另一面的一本好书。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以前熟知的历史片段,可是当时我们在读那历史片段的时候,却没有对其进行精细的分析。也就没有了解其中那隐权力的作用。可是当我读到这本书中对《水浒传》的几个片段是如何运用隐权力的时候,对曾经那历史故事却多了一份不一样的了解。自古以来,隐权力的运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历朝历代的人们也是尽其所有力量将隐权力的作用发挥到极限。所以 ,希望这本书能都在新的时代起到它所要起到的作用,让隐权力的作用能够降至到最小化。

  《隐权力2》读后感(四):关于对隐权力的论述

  这本书,作者采用了一个新的观点,隐权力,

  但是作者似乎不知道如何去阐释他,本书中,作者在对清朝历史的解读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基本在案例的讲述中来证明存在的隐权力。

  在学术中,他提供了比较多的案例和历史,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

  作者似乎在浅尝辄止的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辨。

  这本书之所以能称为一本书,关键在于作者为了说明一个观点,而借用了N长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必须存在的,否则无法说明作者的观点。可惜明显作者没有从中提炼出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一些分析,仅仅在讲故事。就好像,我在对你说你朋友的性格是古怪的,然后我开始讲他是如何古怪的。

  《隐权力2》读后感(五):隐权力与亚文化

  隐权力与亚文化

  文| 孙伟锋

  摘自《南风窗》

  权力是男人的春药,这在中国这样一个有2000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家尤其明显。相对于有形的显性权力,吴钩在《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中为我们勾勒了无形的隐权力以及滋生这种变种权力的文化土壤。

  权力与生俱来就具有侵略性,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显性权力的刚性和霸道人所共知,正如吴思所言的“合法伤害权”,但显性权力仅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是深不可测的隐权力及其寄生的亚文化。书中的牢头狱霸、宦官、士绅、戏子伶人、红顶商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能大行其道、呼风唤雨,大多源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隐权力机制。

  专制国家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一元化看似悖论,却构成了权力单轴社会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譬如书中列举的杨乃武案中余杭县令刘锡彤既是地方行政长官,又是地方法官。前者授予其行政的“合法伤害权”,后者则授予其执法的救济权能。换句话说,刘县令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这使得官方的纠错机制近乎荒谬。不仅如此,刘县令衍生出来的官僚共同体也是相当惊人,比如手下的牢头、宠幸的伶人,甚至是看门的管家。《水浒传》里雷横虽说也是体制内基层官员,相当于刑侦队长,却因为得罪了县令相好的戏子而横遭陷害,寄生权力的戏子之气焰可见一斑。刑侦队长尚且沦为刀俎,平民可想而知。事实上,金字塔状的权力结构决定了雷横这样的基层官员处于食物链的底端,更易沦为隐权力的受害者。《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不乏隐权力的实施者或者受益者,诸如宋江、施恩、李逵、鲁达、武松,但因为他们厕身食物链底端,面对高俅、张都监这些食物链的更高层级,又时常沦为隐权力的受害者。

  除了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一元化,权力的任意性、随机性也会放纵隐权力的恣肆妄为。上有所好,下必胜焉。蒲松龄《促织》里皇帝斗蛐蛐的癖好不啻无形广告推广了“蛐蛐文化”,皇帝以下的官僚体制也有了搜刮民脂的借口,特供文化就是这么产生的。无独有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也将胥吏为害乡里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权力到了下层胥吏手上明显被放大了,这正是源于权力递减规律,底层权力要想保质保量,必须自行扩张。所以,现在公务机关的“临时工”越来越多,见不得光的“脏活”都包给他们做,出了事公权力可以一闪了之。

  相对于权力主宰的极权政治,民间力量未必会坐以待毙。吴钩在书中就以青帮为例提出了“朝廷孵出黑社会”的构想。包括雍正年间广州西家行这类工会性质的组织,这些都是民间自发的力量。清朝统治者,譬如乾隆皇帝,对水手行帮的禁绝可谓不遗余力,因为当局只看到了“时代在交媾”这类不雅的桥段,却没有发现 “时代也在孕育”,而这种力量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水手行帮逐步转化成了清末民初的青帮并左右民国政局多年,正是这种力量积聚的验证。事实上,任何黑社会都是应运而生,都是白社会失守的产物,更是权力失衡的弊病。权力看似一抓就灵,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这种路径依赖何尝不是饮鸩止渴?

  权力一元化的社会是零和博弈,要么全赢,要么全输,这大概可以解释书中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盛宣怀为什么会从富可敌国走向千金散尽。至于广州的西家行这类近似于工会性质的组织正昭示了时代的无限可能:从原子化的一盘散沙走向共识集合体,将金字塔状的权力架构改造成橄榄状的稳定结构。

  如果说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点醒了我们与现代文明的隔膜的话,吴钩的《隐权力2》或许可以让我们警醒隐权力栖身的权治社会。共治社会,应该是隐权力无处藏身的社会。

  《隐权力2》读后感(六):秋风先生评《隐权力2》

  发现另一个传统

  ——评《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

  秋风

  本书出版前,吴钩先生邀我写推荐语,我有幸提早拜读了书稿。我也曾为《隐权力1》作序,写推荐语当然义不容辞。而拜读之后,深为激赏,写下如下推荐语:

  本书对传统中国源远流长而广泛存在的社会自治组织及其运转情况,进行了有趣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揭示了绅士群体的正面作用——作者赋予了“隐权力”以积极意义。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关于中国传统的成见,更为理性地构想在中国建设自治社会的路径。

  我在微博中也曾写道,《隐权力2》之思想品位,是第一本无法比拟的,也是当下诸多通俗历史著作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人不信仰绝对的开端,而信仰时间之连绵性,个体生命之意义就在于其上承祖先而下启儿孙。这种生命意识令中国人具有深刻的伦理性历史意识。过去的事情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灰飞烟灭,相反,它作为伦理、政治之先例,始终存在于当下,其中蕴含的价值、准则、规范是永恒的。历史就是人生和政治的教科书。古典中国的历史学其实就是伦理学、政治学。顺便说一句,既然当下可以进入未来,那么,生活在当下,也须对未来负责,由此,中国人的典型生命态度就是敬慎、严肃。

  到二十世纪,这种历史学传统被摈弃。首先,追求时髦的史学家盲目追求所谓客观性,以为这才是科学。为此,他们不惜以最粗暴的方式、以考证的明以,炮制种种耸人听闻之说,最典型者为古史辨派。古史辨式思维方式掏空了中国人的伦理性历史信仰,此后,同样号称科学的另一种历史学,也即寻求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学堂皇登场。这种借助权力盛极一时的历史学破产后,专业历史学者或者逃回考据的科学性中自娱自乐,或者紧跟欧美时髦,生产一些以外部视角看待中国历史的著作。总之,过去二十多年,专业历史学几乎完全在学院内部自我循环,与文化、思想已经毫无关系。

  通俗史学则异军突起,在大众文化生产、传播体系中占据着相当显赫的地位。这方面的文章、书籍固然大量出版,电视、网站也纷纷制作此类专题、节目,江郎才尽的第五代导演们也不约而同地崇拜起秦皇汉武来。这种通俗史学貌似回到了中国历史,但都带着黑色眼睛看待过去的人与事。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世俗主义、物质主义、个体主义,通俗史学作品也就如此理解古人。事实上,通俗史学作品总是对黑暗时代最感兴趣,比如秦汉之际、三国、满清统治时期。他们最为津津乐道就是宫廷阴谋、大臣倾轧、血腥屠杀、为官贪贿、残民之术。简单地说,通俗史学是在传销厚黑学,这最切合大众心理,得以风行一时。

  坦率地说,《隐权力1》似乎有些许此类倾向,“隐权力”概念已隐含了这一点,我在序言中隐约提出过批评。可喜的是,到《隐权力2》,吴钩先生完全脱尽这个时代的流俗,不再以猎奇的心态翻检历史,更不是贩卖厚黑学,而自我提升到了文化传承与创造的层次。具体地说,通过这本书,吴钩先生基本上回归了古典史学,也即,以历史砺人心、正风俗。

  在第一本中,“隐权力”概念也许与吴思先生的“潜规则”异曲而同工,基于对传统中国正式制度的藐视和绝对怀疑,致力于以纯粹经济人逻辑,来解释官场之种种怪现象。在这里,所有人都疯狂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实,这是由他的预设本身所决定的。这里的“隐权力”其实就是权力之租。

  到第二本,吴钩先生对传统之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看到了绅士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组织民众的作用及充当官民间中介之作用。这样的权威确实存在于正式制度之外,但它是对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也是有效地抵御正式制度扭曲而产生的压迫之社会力量。这样的“隐权力”就是社会行使自我治理的权利而产生的力量,它是自由的保障。这个“隐权力”背后的规则,也就是是制度经济学所讨论的非正式制度。它们是非正式的,但绝不是厚黑术之手段。

  在这一点上,吴钩先生与吴思先生分道扬镳了,而我本人更看好吴钩先生的研究。从微博发言中可以清楚看出,自本书脱稿后,吴钩先生依然精进不已。对传统社会中以儒家士君子为枢纽形成的种种非正式制度之作用,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在专业史学、通俗史学界是匮乏的,而这对于化解过去一百年多年来知识分子想象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对于构想中国现代之优良治理架构,均具有重大的思想与现实意义。

  或许,吴钩先生已经沿着这个方向构思《隐权力3》?

  (摘自2012年1月9日《南都周刊》)

  《隐权力2》读后感(七):点破历史的梦魇

  点破历史的梦魇

  ——读吴钩《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

  彭伟栋

  历史有许多梦魇——包括吴思先生的《潜规则》、《血酬定律》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时至今天,女演员被潜规则、民工被剥削等现象消失了么?正因吴思先生有先见之明,一针见血地破解历史的真相,所以这两本书影响了许多读者。而作为历史研究者的吴钩老师继去年推出《隐权力》后,今年又推出了《隐权力2》,在此,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吴老师在书中利用明清史料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游戏规则——处处都彰显着隐权力作祟的现象。

  相信不少读者比较关注的是吴老师写的关于胡雪岩的文章。人人都知道胡雪岩是“红顶商人”,现在书店里到处摆放着关于胡雪岩的“成功学”书籍,却很少人关注胡雪岩的“失败结局”!吴老师洞见历史的诡异,写出了《靠山是靠不住的》一文,翔实分析了胡雪岩是如何失败的——胡雪岩的成功靠的是王有龄、左宗棠这两个靠山,靠山一倒,胡雪岩也就面临着“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吴老师在行文最后说:“红顶商人”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误入歧途”的群体。不过我不忍心去谴责胡雪岩们,在权力主宰型的单轴社会中,假如胡雪岩不去攀附权力靠山,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钱庄小伙计,如果他勤俭一些,有了点小积蓄,也许还可以成为一个“泯然众人矣”的小老板。但是,倘若在胡雪岩一败涂地的一百二十年后,还在津津乐道“红顶商人”的“权力靠山学”,那就难免让人产生“不知今夕何夕”的感慨了。作为历史学者,吴老师的眼光是敏锐的,洞察的是别人所未见到的“真相”,如果胡雪岩没有隐权力便不可能成功,可见隐权力之可怕。吴老师不是鼓励读者像胡雪岩一样获取隐权力,而是警醒读者认识事实真相,避免犯上“狂热症”。

  《“自乱社会”的形成》揭示出了官绅民三角的权力博弈,提出“自乱社会”这一社会现象,使读者明白官绅民三角保持“和谐”,社会才会稳定。《朝廷孵出的黑社会》揭示出了青帮壮大的过程。吴老师根据史料分析出了青帮之壮大其实原因在当时的清政府,清政府为了控制当时的水手,便处处打压他们,水手们被逼上梁山,在船上“拉帮结派”,赢得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没办法,水手们也需要自己的组织维持自己行业的秩序。),在行文最后提出的假设意味深长:如果朝廷不“打压”青帮,青帮会否成为黑帮?不盖棺定论,而是通过假设给读者有益的启示。建议此文入选高中历史教材,思考历史为的是以史为鉴,这种假设显然能提高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本书中,还有类似于“杂文批判”形式的文章。最使我欣赏的便是《官府的“势利眼”》,此文据我所知发表在《百家讲坛》的版本曾被评为读者最受欢迎的文章。此文通过官员对民众分为“三六九等”对待,揭示了官府的“势利”,这种“势利”打破了“自然的规律”,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往深处想,官员是“父母官”,依靠的是百姓,如果把百姓当成草芥,对有势力有背景的百姓“开绿灯”,对没有势利没有背景的百姓“打压”,这不等于在自掘坟墓么?古往今来,大凡农民起义都是官逼民反,这个道理显而易见,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之所以能获《百家讲坛》读者的垂青,大概原因也在于此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