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篇

  《西线无战事》是一本由[德]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一):68页

  在前线废弃的旧仓库里,衣衫破旧的两个士兵保罗和卡特,在火炮的爆炸声、机关枪的嗒嗒声、飞机的嗡嗡声中,烤一只偷来的鹅,鹅油不停地往下滴。仓库外的黑夜与死神,我想也会一时羡慕起,火光映照下一起往鹅身上涂鹅油的靠着一起的身影。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二):迷惘的一代

  记得小时候好像看过这部作品的电影还是电视剧,名字记忆犹新,内容不记得了。小时候很爱看战争题材的影片或是书记,或许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吧。本书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景,以战败方的视角描述几年的心路历程,最后结果是造成迷惘的一代。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三):主人公逝于和平即将到来的日子

  主人公在小说结尾“死了”,正好在一战结束的日子,略微感受到了对战争讽刺的意味。不管他阵亡与否,他已经被毁掉了,已经死了。

  小说末端的一段话是对那段岁月最有力的控诉:

  况且,人们也不会理解我们——因为在我们之前成长的那一代人,固然和我们在这儿度过了这些年,但是他们早已成了家,有了自己的职业,现在他们回到自己先前的那种环境中去,很快就会把战争忘却,而在我们之后成长的那一代人,跟我们从前一样,和我们完全陌生,将把我们推向一旁。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也是多余的,我们的年龄将会一年年增长,一些人将会适应,另一些人会顺从,而多数人将会束手无策;岁月流逝,最终我们将走向毁灭。

  愿永远和平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四):人性如佛

  看《西线无战事》已然四分之一,战争何其残酷,如作者所说,它摧毁了一代人。他们迷失自我,迷失了对未来所有的期待,一批二十岁不到的青年,站在人生的门槛上,被迫选择走向了极黑极深的隧道,何其不幸。

  然而人性不灭,在人命都不值钱的战场上,竟有人能在轰隆的炮声中唾骂:“打仗时用马,这是最卑鄙的勾当。”在日日死去近二十个人的医院中,仍有人能为这生命的徒然浪费而感到羞愧……人命卑微如蝼蚁,轻易可为齑粉,情怀却悲悯,能至刻骨成佛。

  林语堂写过书评,精彩至极。其中谈及一些人的物性与佛性,不算太多。念及结尾处,说“这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页史实”,其实何止于史实,这世界每日都在发生战争,它是现在式,未来式,更是贯穿于芸芸众生的共性:纵这世界险恶而荆棘丛生,总有人灵魂翩然能至高处,睥睨如神祗。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五):战争的描述,就是最深刻的反思

  首先要感谢李清华,作为一名优秀的译者,他给大家带来了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整本读下来,是没有什么阅读障碍的,文字也不被文法所拘束,非常的自由。

  但最重要的还是书籍本身带给人的震撼,无论快乐,痛苦,开玩笑,见证所谓奇迹,一切都是以活着为前提的。失去了生命,是无法被语言所描述的感觉。

  三遍读下来,对于战争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微妙的理解,战争不是一个人的战争,也不是一群人的战争,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所有的一切都被卷了进去,它可能不会让你承受太多的压抑,但它势必是在一瞬间或是在慢慢的让人崩坏,正如序言所要表达的:

  这样的一代人尽管逃过了战争,但他们还是被毁了。

  没错他们确实被毁掉了。死亡在这种摧枯拉朽的迫近面前是如此的苍白与无力。这个世界上天天都在上演悲剧,战争还会继续,人与人仍会彼此猜忌,但是我们依旧活着,不管再黑再暗,我们依旧向往着美好,所以我们相信别人哪怕对自己恶言相向的人内心也会和自己一样渴望着美好,所以,不管战争存在与否,我们只要留有那份美好,还是能够在仇恨后成为朋友。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六):战争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西线无战事》可以说是以一战的平民视角写成的,书中只有前线士兵、随军医护人员、俄国战俘、普通德国妇女儿童。战争在普通前线士兵的眼里与政客的一贯述说并不相同。后者站在国家的高度审视局势而无需担忧自己的性命,但普通的前线士兵却要痛苦地待在战场上。

  战争一旦开始,双方的士兵就已经深陷死亡的泥潭中。他们参战的原因有很多:捍卫国家主权、保护亲朋好友、守住一片故土…但当他们成为战争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后,亲历厮杀搏斗和战友死亡,看着被战争消耗的国家和省下土豆饼给自己吃的亲人,他们痛苦地反思自己究竟为何参战。战争真的是被灌输的那般必要的吗?

  可悲的是反思是沉痛的,不似我们局外人看书时那样超脱,可以只把战争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小节。思想麻木有利于士兵作为战争机器的一个齿轮,正常甚至“平淡”地杀人而不为自己如教科书式的魔鬼一般无情杀戮感到厌恶;不会产生对未来的焦虑;不会对战争的意义感到失望、压抑,这也就是士兵被训练后的理想状态。可是当前线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漩涡缓慢地、无法逃脱地、抗拒不了地把人吸进去时,压抑的思想会在不当且奇怪的时刻被猛然唤醒。在作战期间独自一人宁静地回忆思考,空虚而哀愁。主人公原本只专注于眼前的杀戮,压抑着内心的人性,一旦到了空闲之时,内心的情感被释放出来,忘却现实的残酷。可惜这样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反而造成一种心理的重负。

  如果 这些战争机器中毫不起眼而容易被人忘却的士兵能在参战的时候把所有情感都抹去,成为真正的机器,在战争结束后情感又重新苏醒,开始讨论生与死、国家和个人、战争与和平又该多好。

  当权者的一个布置,牵动着底下无数人的命运。 “一道命令使原本默默无言的身影成为我们的敌人,一道命令也可能是他们变成我们的朋友。” 越没有发言权的老百姓,被灌输到头脑中的政治谎言也越多。战争前期无数平民收到了折磨来到前线,而只有少数人完全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必要的,什么不是。

  树林消失了,它被炸烂,撕碎,撕碎;

  手榴弹打中了,弹片、碎肉和军队衣服飞溅,飞溅,空气混杂的是浓烈且血腥的甜味;

  士兵不是战争机器中的一个毫无人性的齿轮,而是有情感依附的。

  最后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争带来的绝望和痛苦还铭刻在记忆里。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七):小人物的悲哀

  原本是不知道《西线无战事》的,一位中文系的同学推荐的,恰逢在图书馆遇见了它,便借来看了,两天看完,然后花了一个晚上写笔记。我只能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小人物的悲哀和无奈。

  历史课本描写的一战,是非正义的,英法和德国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但是,我们似乎习惯了站在英法美这样的胜利者的角度看问题,似乎,德国的战败是罪有应得。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德国士兵的真实面貌。

  “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比他们那一代人更诚实;他们超出我们的,无非是空洞的言词和巧妙的圆滑。第一次雨点般的炮火就指出了我们所犯的错误,在炮火底下,他们谆谆教导我们的那种世界观土崩瓦解了。”那些士兵,他们都没有超过二十岁,在战场上,在面对生死,他们忽然开始质疑那种灌输给他们的世界观,可是,质疑是没有用的,恰如书上所叙述的:“我们对每道命令都执行无误,因为命令就是命令,它总要执行的。”

  书中有这样的场景,这群年轻的士兵们聚在一起,讨论战争结束后想做什么,讨论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可是,他们是这样迷茫。有人说:“我们在这儿,目的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但是法国人在那里,目的也是保卫他们的祖国。究竟谁对呢?”其实,他们又怎么会知道,两边都没有错,两边却又都错了。我们如今回收,一战那样遥远,我们可以公正客观地去评判一战,可是,当时的他们,又怎么去判断?在炮火中穿梭,被逼地只能去相信偶然性。他们渴望往昔的生活,可是往昔的生活早已要求不复返了;他们等待着战争的结束,可是,“ 一九一八年夏天——掠过烧焦的田野的希望之风,焦急、失望的发狂冲动,最令人痛苦的死亡的恐惧,难以理解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他们还不结束?为什么关于结束的谣言现在仍然沸沸扬扬地流传?”

  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当一个个同伴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小说的主人公的心也死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非常镇静。让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时光来临吧,它们不会再拿走我什么东西,它们再也不可能拿到我什么东西了。我现在是那样孤独,那样没有希望,到可以毫无畏惧地面对它们了。”

  然后,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个时间,正是一战结束的时间,所以,那天战报上只写着一句话:西线无战事。他靠着他所相信的那个“偶然性”撑过了整整四年的战争,却最终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阵亡了……那也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那种悲哀吧。若是他活着,他又能怎样呢?他的心早就已经死了……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八):因为死亡,所以残酷 ——读《西线无战事》

  他于九一八年他于一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一战的前线,让你感到生不如死。其实它并不是像保罗•博伊默尔这些青年们最初在学校里认为是去给国家请命的地方。他们在校长的鼓动下去参加了战争,怀着“捍卫祖国“的满腔热血去送死,却没有料想到最后面对的是毒雾硝烟、断肢残骸,甚至是战壕中的血泊、墙壁上的脑浆、树枝间的肠脏……痛苦到认为进医院是好事;无奈到希望断臂折腿来摆脱前线生活。他们本应该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好好念书,就像一颗充电灯泡,待充满电后照亮世界。但是,他们却是生后在前线,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光芒就已经被毁掉了。

  战争之所以残酷,就是因为有死亡的伴随。当你生活在前线;炮弹随时都有可能在你身边炸开花,而你却还要装作“勇往直前”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感到的是痛苦、恐惧与无奈。仅仅这样还不够,战争还要让你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与死神对视:“有一个一等兵的脑袋被打掉了,还跑了好几步,鲜血才像泉水一样从他的颈根里喷出来。”“我们要亲手埋葬死去的战友。”……面对战争带来的种种死亡,我无心慷慨战争的残酷,而更多则是怜悯前线的战士。

  因为死亡,所以残酷。可残酷的不单单是死亡。

  他们在战壕里被逼得发疯,“我们看见有人还活着,而他们的头盖骨已经被炸开,我们看见有士兵在奔跑。而他们的两只脚已经被炸断了”……还有一些没有嘴、没有下巴、没有脸孔的人!就算是健全的人,看到那番景象,也会神经错乱,头脑发热。更何况前线的士兵

  们!心病们面对这整日的轰炸,许多都患上了幽闭恐怖症,口吐白沫;只剩下深深的绝望。

  其实,每一个人都渴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战火的和平的年代里。战争并不是必要的,如果非要决定谁对谁错,可以通过谈判、交流来解决,为什么非要大动肝火地用无辜的士兵的生命去换取同样的结果呢?战士们是迷茫的,是不知所措的,我们就不应该把他们塑造成斗争者和振臂高呼的英雄。

  我认为,在前线,生存到最后都成了他们的奢望,他们就是普通人,他们就是看不到前途,他们就是找不到出路,他们就是听天甴命。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遣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九):夜的尽头蝴蝶在飞舞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十):令人动容的小说

  看完雷马克《西线无战事》(15.2万字),著名的反战小说。书的题记开宗明义:“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西线”,是站在德国立场上而言,法国在德国西边,与法国交战的战线即是西线。

  对于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战争的真实面貌究竟是什么样的?战争会给人的身心造成何种影响?《西线无战事》给出了答案。它以一名普通士兵——保罗的视角来描写残酷的战争,通过一个个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的镜头,通过对人类处于战争漩涡之中无法挣脱的复杂心理的描写,带着我们“亲历”战争。

  战争是不好写的,因为战争的头绪是纷繁复杂的,局面是混乱的,在一片杂乱中理清头绪,梳理出故事的脉络,推动故事情节前进,非得有天才的思维不可。雷马克的叙事艺术,犹如电影镜头的切换那么清晰、自然、有序。

  雷马克着力描写了战场上那些惨不忍睹的场面,稍想一下就不寒而栗,有的连电影都难以表现。由此引起的战士的紧张、恐惧、愤怒、癫狂、麻木等等情状,生动反映出战争对人类身心的巨大摧残,令人感同身受。看了小说,谁都会深深感到:战争是一部制造人间地狱的狂暴机器;书中写到当时德国民间一些人对侵法战争的态度,那种厚颜无耻的贪婪,提示这场战争毫无正义可言!生命的消逝变得毫无价值!小说还通过士兵之间的议论对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作了揶揄,战争的荒谬性显而易见。书中多处对战争的存在动机提出尖锐的质疑,对战士的负面精神状态作了传神的描摹,这些,都汇聚成对战争的愤怒拷问。

  如果只是描写战争的惨烈,似乎还不足以成为一部优秀的反战小说,必须要有对人性的深刻描画,才具有真正打动人的力量。陷入战争的士兵对于往昔和平生活的魂牵梦萦、疼惜之情,时时飘荡在字里行间,让人唏嘘;保罗作战期间短暂回乡休假,抚今追昔,心绪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家人的无限牵挂则让人动容。假满离别之际,保罗内心无声的呼喊直击人心:“啊,母亲,母亲啊!让我们站起来,离开这里,穿过逝去的岁月,回到我们再也不会遭受到所有这些苦难的时光,回到只有你和我的地方,妈妈!”真挚的情感感人至深,我相信千百万读者看到这里都会流下热泪。战争,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放,都意味着最沉痛的丧失,都得付出最惨痛的代价!至此,谁都会得出结论:战争是违反人性的,是违反天理人伦的;还有一段特别打动人心的情节,发生在保罗在战场上第一次杀人之后:他藏身弹坑中装死,敌方的一位士兵不慎落入坑内,为避免落坑者使自己暴露,他毫不犹豫地连刺对方三刀。此后几小时,这个在保罗面前惊恐万状又痛苦万分慢慢死去的敌人,有了具体的身份,成为一个有着往昔生活的普通人,这带给保罗莫大的痛苦,那种良心的折磨和负罪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善良的心。战争,就意味着会发生数不胜数的你死我活的人间悲剧!

  此外,惬意但不文明的露天厕所、偷鸡摸狗弄点吃的、消灭数量惊人的吃死人肉的肥大老鼠、与法国姑娘发生艳遇……战争中的一段段插曲,也被呈现出来,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西线无战事》书名的来由,在小说末尾被揭示出来:那是临近整个战争结束的一天,并未发生什么战事,以至战报上仅仅写着一句话:“西线无战事”。而身经百战的保罗却恰恰在这天阵亡了。战争就是这样,哪怕已经曙光初露,但只要它没有最终结束,就总会有人倒在黎明前夕,成为最后的牺牲品。这样的结尾,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感和反战的道义力量,令人掩卷沉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