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10篇
《侯卫东官场笔记7》是一本由小桥老树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一):整体不错
他的全套书我都看过了,本人也在基层工作,确实学到了不少,不过很多小说都是虚假的东西太多了,领导只有几个,并不是那么容易升官的。我个人认为1-2本还可以,后面的就太虚假了。作者本人也只是一个处级干部,怎么能写出来正式的省部级和厅级干部的官场生活呢?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二):官场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三):有些必然性。
以前看过一些王跃文和王晓方的书,相比之下,《官场笔记》显得更为真实,虽说仍然带有艺术高于生活的成分。比较而言更加真实贴切,不失为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一本可以借鉴的教材小说。经济基础够强大,血统够正,加上能力、智慧、悟性、经验,能够稍微顺利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小说里面经济基础的奠定就有让人羡慕的成分了。但是还是经验最重要。就是好像还没写完吧,太慢了啊。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四):功力开始不够了
侯卫东至此还是一个白璧微微微瑕的人物,对于一个任实职的处级-厅级干部来说太完美了,以至于不可信。我之前的评论说过,在侯卫东进入官场之前作者给了他一桶金,现在依然在给他“存款”,目的就是让他在职业道德上立于不败之地,在官场上可以进退有据,大不了“周游世界”去。试问在当科员的时候就攒了百十万的的干部在九十年代内地有几个?有么?
书里有这么个意思我觉得说得好,我这个不是原话“当官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社会做了贡献”实际上谁给你权力你就为谁办事而已。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五):7.5分
对抗始终是下策,团结才能出生产力。
什么叫气节?难道不同领导接触就叫气节?当然不是。
聪明人都把心思用在了拉关系而不是办实事上面。
他目前希望逐步建立自己在岭西的官场人格,而不能永远贴上祝焱和周昌全的标签,从长远来说,那是不利的。
官场上有句俗话,为人处事不能吃掉整条黄鳝。
人不能贪心,吃鱼只能吃中段,头和尾还得让其他人吃,否则肯定要出事。
不管在什么岗位,工最一定要务实,务实作风有时看起来是在走弯路,从根本上来说是走捷径。
这一次见面,是为了下一次见面打基础,此次绝对不能谈任何实质上的事,谈了,则容易被看穿用心。
信一半,猜一半,已经成为侯卫东的习惯性思维。
现汇报,再行动。
被人打上派系的标签,有好处,但更多的是弊端。
圆滑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贬义词,恰恰是对付现实的盔甲。
接待工作和外交一样,都没有小事。
信任一个人,使用一个人,与其能否做事有关系,但是关系并不是太大。
成熟,就是能戴着枷锁办成大事。
侯卫东没有正面回答,
侯卫东避重就轻,
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肯轻易表态,这是当领导的修养,也是城府。
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六):小桥老树
侯卫东生于七十年代初期,他的成长恰好伴随了社会的巨变,这种变化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变化,更有深入骨髓的精神改变。侯卫东具备了这个时代的重要精神———欲望和进取。
侯卫东是一个出现在官场的人物,但是官场人物只是一个符号,他首先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具备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比如想与爱人团聚,想过富裕的日子,想当更大的官。
千万人的欲望构成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千万人的进取汇聚在一起就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改革开放激发了千万人对生活的欲望,无数的草根英雄崛起在乡间田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侯卫东是有欲望的人,也是敢于行动的人。真正的男子汉要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不抱怨、不愚蠢,敢担当、能办事,侯卫东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
取得事业的第一桶金以后,侯卫东喜欢说的话变成了“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看作成功者的人生选择。改革中的第一批成功的人物面临着分化,有的人因为获得财富而人生观扭曲。在一大批成功者倒下以后,活下来的企业家就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侯卫东官场笔记》是一本写官场人物的小说,更是一部折射这个时代的小说。书中有成百个人物,他们共同构成这个绚丽的时代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七):有权和有钱是有区别的
陈曙光说:“……在岭西,政治人物始终是社会主流,没有政治身份,商人算个屁。”
陈曙光还说:“在岭西,亿万富豪在我面前也得规规矩矩,有钱只能让自己过得好,有权则可以决定人的命运,有权和有钱是有区别的,这是政治,女人不懂。”
本书在亮点始终在于其社会学意义上,好看。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八):官不是人做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就“表扬”过小说《刘志丹》的作者“利用小说搞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侯卫东官场笔记》要是真是笔记估计也出版不了,除非像某烟草局长不想混了就在网上发个日记什么的。
这套书让我彻底看清官场规则,而且得出结论,我是个不适宜当官从政的人,因为我不具备当官的条件。
首先,要有背景,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就不能入门。当官的第一道门槛是成为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如果不能进入体制内就永远做不了官,你连“为人民服务”的资格都没有,就更不要说“为民做主”了(也怪老百姓被管习惯了,没人替他们做主就心里不踏实)。想做官的人很多,看各地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程度就知道了,其实考试只是第一关,除了考前几名的太显眼没办法潜规则,以后的路都要走潜规则。笔试后面还有面试,更激烈的是考试背后的文章工作,这个就看各人的面子与路子了。有后台有靠山就有路子,事先打了招呼的自然有面子更有里子,反之就只能靠运气了。那些报纸上公开的公务员之家——税务之家、警察之家、干部之家,甚至连还在上小学的子女都已经提前进入单位编制拿公务员工资了,多让人眼馋,你也就只有眼馋的份,谁让你爸不是李刚呢?龙生龙凤生凤,官的子女是官,干部的子女还是干部,这也是世袭制,自古就是如此。科举制曾经打破这一世袭制,但是现在这条路基本不通(堵得厉害,比堵城北京还要堵,太拥挤了正常的路根本挤不过去),所以只有采用世袭制让特权阶层保持特权了。
像小说中的侯卫东算是运气好的,没什么背景,全靠个人能力,在校是学生会干部,个性成熟,为人处事也很老道,但是一入官场还是受到潜规则的算计,被下放到山里去做村干部,而能力、为人处事、个性都不如侯卫东的刘坤,因为他就是个官二代,所以当官有先天优势,即使不当官经商也是发财有路。
其次,要走对路跟对人。在中国的官僚机构体制下,任何一个官都不可能一枝独秀,必须要以一棵大树为中心,构建起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人脉,枝繁叶茂才能持久,才能不断壮大,光杆司令是一种反体制违反规则的行为是根本行不通的。当官的你就是树,要允许别人在你的树荫下生存发展,甚至借你的肩膀上位,上司选择下属,下属也在选择上司,上司看下属有什么能耐可以帮助自己生存发展,下属看上司有没有能力提拔自己,他们是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关系。黑社会大哥也要跟的小弟越多越威风,光杆司令是做不了老大的。老大一旦地盘扩大或高升了,小弟跟着沾光也是理所当然,总不至于便宜了竞争对手的人马。
侯卫东每次都必须要选择站队,站在哪一边都有风险,选择对了就可以水涨船高,选错了就要一起被打压下去。侯卫东也站错过队,所以被打压过几次,经历了几次低潮,甚至可以说政治生命生死悬于一线,最终靠着“人死卵朝上,不死万万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往日铺垫的人气和运气咸鱼翻身,步步高升。其实他还有一个最大的靠山就是钱——他以母亲名义做生意赚的数量可观的财富,有了这个靠山,他的腰杆子才硬梆梆。
你看那些官在台上前呼后拥多风光,在台下海吃海喝多潇洒,夜总会左拥右抱多销魂,就知道官场是个怎样的名利场;就知道做官的满足感从何而来,你看那些贪官抓了一批又一批,杀了一个又一个,那些想做官的人仍然奋不顾身,前仆后继。你看那些一群群的裸官,一批批携款外逃的官员,就知道这里有多少民脂民膏。就算侯卫东这样的好官也一样会利用职权、关系,用家人的名义开矿经商(官商)暴富,一样会因权力的春药前前后后有几个情人,更不用说日常对上级的各种“帮助”贿赂,公款吃喝娱乐招待,茅台五粮液当水喝,现代官场潜规则就是你必须要同流合污,你不能独善其身,否则你就是“异己”,不能在官场生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官不是人做的,做官就不要做人,就要放弃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