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鱼》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绿鱼》经典观后感集

2022-04-04 03:00: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鱼》经典观后感集

  《绿鱼》是一部由李沧东执导,韩石圭 / 宋康昊 / 沈惠珍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鱼》观后感(一):《绿鱼》与《电影就是电影》

  《绿鱼》是《电影就是电影》里边姜培所看的电影,为了姜培,我专门去看了《绿鱼》。

  姜培看《绿鱼》,或许只是因为导演张勋与编剧金基德的关系,金基德最推崇的导演是李沧东,李沧东的处女作是《绿鱼》。但是我以为,还有些别的因素。且不说城市化与乡村,不说家庭,单看与姜培相关的黑帮与理想。

  片头的红丝巾,象征莫东爱情的理想;老大问起莫东的理想时,他回答一家人在一起开餐馆。这两个理想,因为他的死,都实现了。然而他既然不在,爱情怎能够长久?家庭餐馆与别墅群隔河相望,餐馆又能开多长时间?莫东将美爱从小混混手里解救,却被痛扁;他雄心勃勃地去找工作让母亲不做保姆,却在当年就死掉。他短暂的26岁,短暂地改变了什么,却葬送了自己。理想的红丝巾,从空中飘来,罩在莫东的脸上,也罩在姜培的脸上。

  莫东母亲生日,老大给他一些钱让他回家。姜培得知小弟的母亲生日,也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回家。这两部电影里边的这两段动作,一样的。姜培,你是有多受电影的影响?关于黑帮,关于理想,姜培,我想你从电影里边已经看得够清楚了,可笑的是,面对首拕说的那些台词,你真的当成是对你说的了么,就此就忘记了么,就重新走上了电影悲剧的路了么?为什么历史不停地重演,是因为人即便知晓结果,依然会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

  《绿鱼》观后感(二):温柔的失意

  一颗温柔的心

  在陌生的世界里

  做着一件件拧巴的事

  为了一个温暖的梦

  梦里有槐树

  有小店

  有一家人

  像小时候一样的住在一起

  这种昔日的美好时光

  一去不复返

  在时光境迁的时代

  不得不为了生存

  走上一条囫囵吞枣的日子

  自残

  打架

  杀人

  送自己喜爱的女人去讨好他人

  可浩东还是有一颗温柔的心

  向往单纯美好的东西

  镜头总是陌生的摇来摇去

  消失的麦田

  大槐树

  看不懂的新路牌

  家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在那场妈妈生日聚会的闹剧上

  开着车绕着一家人旋转

  这种发泄方式无奈又失意

  这些兄弟姐妹

  就是家啊

  再挣扎再环绕 你也离不开原点

  最后他被老大捅死后

  在车窗上变形的脸

  像一个被挤变形的鱼

  张口呼了三口气

  在车窗的反光上

  看着白气渐渐消散

  那样直勾勾的眼神

  很震撼

  消散的白气

  回归冷冰

  最后的结局似乎

  完美中带这惆怅

  能感受到导演的温情

  和影片克制和截掉的血腥暴力

  轻描淡写地把

  亲情和往昔岁月

  从一个男人

  不善言辞的行为举止中

  不断的放大

  形成了与这个暴力冷漠世界

  足以抗衡的

  力量

  《绿鱼》观后感(三):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尽管也有《薄荷糖》这种严格片断倒叙的结构式影片,但李沧东似乎更应该被划到现实主义导演的范畴。这自然与其题材直面现实,镜头客观写实,影像朴素平实有关。一句话,较之韩国其他作家主义导演,诸如玩结构的洪尚秀,玩镜头的李光模,玩色调的金知云,李沧东貌似是最朴实无华,老老实实讲故事的那个。

  作为作家和导演,对于诗和电影的定义,李沧东是这样理解的:“诗到底是什么和电影到底是什么是一样的问题,现在,我在用后者来回答前者。”而在其电影里,完成诗意和现实互相切换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象征和隐喻的运用。

  给影片赋予象征,对于一个大师级导演来说,绝对只能算是一个入门话题,但李沧东的隐喻,却多得像是终极话题。他的影片总会重复出现同一种道具或同一类元素,如此不厌其烦,非逼得观众往深远处联想不可。就其前四部影片而言,《绿鱼》《薄荷糖》《绿洲》《密阳》,象征意味仅从片名即可见一斑。此外如火车(车站、地铁)、宗教(牧师、祷告)等元素更是屡试不爽的法宝。而最为其惯用的道具,则大概非镜子莫属。《薄荷糖》里,永浩在酒吧卫生间外对一名在此工作的未成年少女一通居高临下的训斥后,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摆了个洋洋自得的痞子手势,却又突然垂头丧气。明明是未泯良心的发现,偏偏用穷凶极恶的方式来表达,极好地诠释了其色厉内荏的纠结挣扎。而《绿洲》里面,恭珠(公主)利用手中镜子反射室内阳光,对晃动的光斑影像想象嬉闹,乐此不疲,而那些光斑,居然幻化成翩翩起舞的蝴蝶,这个极富诗意的画面,显然是导演借此映照脑瘫患者五彩斑斓的内心。《密阳》的结尾,申爱剪发,宗灿捧镜的那幕更是耐人寻味,端镜如捧遗像,持剪好似自刎,半长半短的头发,半密半疏的阳光,镜中头像前后,一人隐去面目,一人背着身躯,极端呈现了光明和黑暗对立,希望和绝望并存的两难境地。

  而在《绿鱼》里,退伍回家的莫东在落地镜前自照,他大气地劝阻母亲不要去做保姆,儿子会出去赚钱的。镜中的那个年轻人恰是一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姿态,偏偏在这张脸的旁边,却挤过来智障大哥那张痴呆作怪,挤眉弄眼的脸。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通过镜中的两张脸已经有了预兆。及至结尾遭到黑道大哥毒手,他挣扎着走到车前,栽倒在挡风玻璃上,而镜前的那张脸,一面怒目圆睁,另一面则因贴紧玻璃而扭曲变形,大口的热气呼出,在车窗上凝成雾气。镜头于此几乎定格,如此触目惊心的写实,分明又透着残酷失真的诗意。而这种“美与残酷的相互转折”(崔卫平语),恰是李沧东反复慨叹的恒久命题。

  电影里另一极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还有打火机。仅莫东给别人点烟的镜头,就有三处之多。第一次,莫东从夜总会门外遭遇美爱,后者正被大哥纠缠而故意耍小性子,懵懂的莫东挺身而出,救美不成反遭羞辱,大哥手下“宋康昊”将其打得鼻血直流还掏出香烟借火,强弱对比悬殊之下,莫东也只能乖乖就范。第二次,因为美爱说好话而被大哥安排到停车场做登记的莫东再次和“宋康昊”照面,宋依然以借火为由找乐,因为之前大哥训斥其“年轻人没有骨气”,加之刚刚窥见美爱车内痛哭的刺激,小伙子终于强硬了一把,一棍将“宋康昊”撂翻在地。而第三次,莫东为大哥杀死仇家,然后和大哥在即将拆迁的废墟前见面,黑暗中大哥划了两根火柴,均没有点着香烟,这次是莫东主动将点燃的火机递了上去,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随即摇曳熄灭。不难看出,与香烟连接在一起的打火机在影片里被李沧东赋予了男人式的勇敢、骨气、尊严和血性,但耐人寻味的是,莫东因为这种直率的血性而赢得老大的赏识,却又因为这种盲目的血性而送掉了性命。而从被动到主动的递进延伸,无疑更加深了这种悲剧色彩。

  到影片结尾,命运的隐喻则转化成了那只无处可逃的鸡,它被智障大哥逮住,而最终沦为黑道大哥嘴里的美食。所以,莫东的悲剧其实是家人和社会的联合绞杀,它的吊诡之处还在于,其代价换得的竟是此前个人求之而不得的天伦之乐。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惟一还能证明其生命痕迹的,只剩下美爱那几滴无济于事的眼泪。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而我为你保留的记忆还有最后一点真,却只能通过一张小小的相片去追寻了。

  《绿鱼》观后感(四):记一下

  一.火车的延伸

  我对被线条分割的画面很偏爱 一面是绿色的围墙,一面是自然世界,中间的桥是紫红色的美延.

  二.丝巾

  风带来的丝巾我倒并不太喜欢,莫东拿着它寻找美延我也不太喜欢,就跟古时候的小姐故意落下的手绢一个性质.但是它湿透了粘在莫东脸上时很有意思.莫东成了紫红色的蒙面怪物,他的脸不再被人看见,但是我们知道它湿漉漉的.他对美延的幻想和我们对他的脸的幻想同时产生.

  丝巾最后的命运是作为莫东对美延感情的象征被火烧掉,燃烧在他的墨镜上,虚幻,无法触摸.

  三.迷失的男人

  美延让莫东坐丢了回家的火车,在这个变得陌生的社会里寻找回去的路

  四.大哥的目光

  等待莫东的大哥傻傻的盯着每一辆路过的车,镜头追随大哥的目光,跟着一辆面包车运动.车退出画面,车后的莫东突然出现在大哥的身边

  五.兄弟

  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男人”的莫东对着镜子打量自己,大哥从镜子旁探出头来傻笑.兄弟俩在同一个画面中,却在不同的平面,距离遥远.男人照镜子总是在对自我男性气质无限意淫,不知为何每次我都觉得特别好玩 哈哈.

  六.莫东向前的一步

  环顾四周的莫东在镜头追随他目光的时候向前迈了一步,镜头回来时成为了特写.

  六.白车靠右

  说的很多,社会腐坏,莫东当兵时被压抑的个性的解放.用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方式.一,我们需要一个权力代表来承受莫东从军队压制中解放后的发泄,同时它要具备及时的压制性和易接近性来预示莫东即将踏入的社会的压制,那就是警察了.二,我们需要一个相同的压制手段以产生戏剧性趣味性,那就是对讲机.三,我们需要一个推助莫东完成心理过渡的人,那就是三哥.所以最后三哥成了一个卖鲜鸡蛋的人了 哈哈~

  七.牧师的阳具

  牧师的阳具因有罪而受到炙烤,牧师的阳具使他受苦,但火烤的疼痛同时也带来快感,尿和射精都是液体排出,受苦的牧师是处男莫东的化身.

  八.美延的火车

  美延坐着火车一次次离开培太昆又一次次回到培太昆,他们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培太昆的控制与美延的依赖使美延的火车的终点站永远是培太昆.至于莫东,只是一个比美延干净漂亮却同样无法摆脱培太昆赋予他们的命运的存在,与其说他们是恋人不如说是同样的病人.

  美延的塑造很成功,导演和演员都功不可没.同样是黑社会老大的女人,同样是外表冷傲个性倔强的类型,李沧东对美延的塑造比前几天看的姜文对米兰的处理好得多.美延的冷傲跟着几分男人的豪气表现出来,美延的强烈个性依托着剧情,美延的神秘由导演的娓娓道出衬托,而姜文在这几个方面对米兰的处理却只是一律苍白地选择拒绝或者依靠语言.

  九.旋转

  终于如莫东的向往相聚的家人之间爆发了巨大的矛盾,莫东开着车围绕扭打在一起的家人打转.此时莫东是被孤立的个体,拼命想要全家团聚的莫东却成为了家庭中最疏离的成员.

  十.扭曲的脸

  莫东看到车中的美延后内心扭曲的外现.

  十一.杀鸡

  莫东在家庭社会情感压力下被抹杀,成为了滋补美延和培太昆的营养汤

  十二.绿鱼

  莫东梦想全家一起开一家家庭食堂,也许一切都可以从他赚到足够的钱开始,然而为了绿鱼迷失的莫东最后沉到了河底.培太昆要他杀人时说的话时骗人的,却真的应验了.莫东没有得到绿鱼,河底的绿鱼却被家人打捞莫东尸体的网捕获,被家人吃进了肚子.

  十三.黑

  李沧东的诗是一片的明亮,这种明亮直到绿鱼的末尾才出现.绿鱼是黑色的故事,美延是黑色包裹的女人,只要莫东不完全沉到黑暗的河底,画面就永远不会明亮,美延就永远不会穿上白纱.个人的牺牲永远是时代变革的必定产物.

  绿鱼充满初生牛犊的挑衅和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诗的故意淡化而产生的诗意对比强烈.碰巧黑白都是我的最爱.

  《绿鱼》观后感(五):我是谁?

  几年前看《绿鱼》的时候,几乎没有耐心看完,可见影片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是有些匮乏的,就此减去一星。

  李沧东出生前一个多月,梦露到韩国劳军,一时间歌舞升平,驻韩美军倾巢观艳,这一香艳的场面,是不是可以代表着美国模式下的韩国社会正式“平稳”开始?

  李沧东在这种“平稳”治下出生、成长,以至于以笔成名,所有作品里都影射韩国社会在“平稳”治下的无奈和彷徨。看了之前的影评,大家都觉得在《绿鱼》里讲述了韩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无奈,其实,那些低矮却有着“那么大的树”的温馨之家,那个“我希望开个小餐馆,一家人都生活在一起”的家……

  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讲述在美国模式,也即背后那片城市森林映射下,韩国传统社会的彻底沦陷呢?作为一名作家导演,李沧东讲了自己的悲伤,也讲了韩国的悲伤,更讲述了朝鲜半岛“始终无法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悲伤。

  在《绿鱼》里,莫东用军功碑砸了流氓,是对军营生活的无所谓;他执拗地去报复每一个小仇,但是最后都付出更大的代价;他爱着一个女人,可是她属于大哥;他可以带着女人私奔,可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哥的身边;他永远都没有安身立命的存在感,因为“这原本不是我们的土地么?”根本就没有任何决定的权力;他的一切等待给予,百无聊赖的等待中,他用镜子审视自己,他无力地去挑战权威,大声喊着“还钱”;他无奈地看着权势之间的勾结,权力的交替,但是他付出所有牺牲了自己,却也只是保护了能轻取他姓名的权力。

  所以,我们看懂了么?

  那些让他无奈的无形力量,是黑道大哥(美国模式)对自己大哥(韩国政府)的重压。那个几年前还是个流氓的大哥(韩国政府),靠着出卖土地开始酒醉金迷,却依然只不过是一条哈巴狗,它面对自己还有一裤兜子屎的权势(联合国)哭诉,但是得不到任何有力的回应。那个掌握他深爱着的女人的大哥,只懂得用漂亮的衣服和恐吓、出卖来控制女人(韩国社会);大哥似乎爱护手下(民众),但是手下只是他用来利用的武器,用过了,就扔掉了。

  我是谁?李沧东悲伤地看着莫东,留下一个“全家人一起生活在一起”的凄美希望,却在女人的哭泣下,变得越加不可自拔。

  我是谁?我这么看《绿鱼》。

  《绿鱼》观后感(六):对李沧东作品的直观印象

  李沧东的电影不多,97年做导演至今只导了5部作品,但每部都是很有深度的,每一部韩国国内或国际都有奖项收获,所以他也是电影大师(韩国这个地位的有金基德、洪尚秀、李沧东,内地似乎只有陈凯歌与张艺谋,现在吃老本的厉害,也快成伪大师了)。这部处女作《绿鱼》请来了当时最当红的韩石圭(韩红的比崔岷植,宋康昊,薛景求要早呀),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部戏中看到打酱油的宋康昊。这部电影是李沧东树立大师地位扥“绿色三部曲”的第一部,讲一个黑帮小人物为了自己卑微的爱情和理想而死;而第二部《薄荷糖》也是讲一个人短暂一生的卑微史诗、第三部《绿洲》则是讲述了一段社会底层男女主人公卑微又丑陋、让人不敢直视的爱情童话。

  《绿鱼》观后感(七):悲伤的李沧东

  历来,凡人变大师,最重要的都是境界的提升。入魔的修行者并非无法武力制胜,只是隐者已经老成了仙,拳打脚踢之流都是玩剩下的,要论输赢咱先摆盘棋试试。

  拍《绿鱼》的时候李沧东显然还不是大师,虽然有了些形状,但毕竟是第一部长篇作品,想说的话有些多,着眼点时大时小,拿捏不准。

  如木卫二老师在影评中提到的,片中“老房子对面不远处矗立着成片的高楼新城……有些人一度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却没有他们的份,如同无处可去、找不到位置的莫东”。关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个体归属感是导演在这些情节中所欲探讨的,但从整体来看,黑帮事件线和莫东的情感线都没有再次触及这个问题,说白了,《绿鱼》中的黑帮和所有之前之后的黑帮片大致相同,以一种既务实又稳妥的姿态存在。夜总会歌女,官僚斗争,势力的背叛与更替,这些情节点刻上纹身就可以在纽约的任何一条街区上演。即便是在片中多次出现的拆迁工地,最后莫东葬身的重要场景,意义也仅仅是作为大哥论及抱负时拿来炫耀的战利品。

  但李沧东毕竟流淌的是诗人的血液,即使未成型,也流露出傲人风骨。对于人性的思考是“诗意电影”中必备的材料,在这一点上,李沧东饱含了足够的情感。

  在莫东退伍的途中,他被美延飘落的围巾蒙住了脸,随后在流氓的脑袋上砸碎了自己的奖章碑,这些都宣告了他必将走上的,是一条不再顺着轨道发展的歧路。这一场景最后的镜头也正是如此预示的,莫东追赶不上远去的火车,和流氓们撕打着,跑向了镜头的另外一侧,直到消失不见。

  这样一来,莫东犹如被净身。虽然说是回家,但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连“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都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这样的塑造应该是最便捷最通畅的,首先将人物透明,简洁化,然后再代入遭遇中,才更能展现莫东命运的悲剧色彩。

  在李沧东随后的影片中,都有智障类型的角色出现,《绿洲》更是把女病人作为主角谈了一场恋爱。但本片中莫东大哥的智障戏份却不多,只是作为这个家庭悲剧的实体存在。莫东退伍归来时,大哥在肢体的扭曲中表现出由衷的开心,但在家人团聚却又大闹矛盾时,肢体的扭曲再度复发,这时便是在暗示这个家庭扭曲的氛围了。在最后抓鸡的场景中,智障表现出更胜于常人的敏捷和力量,紧紧的把鸡抓牢在怀里,讽刺和颠覆了正常与非正常的概念。

  在与大哥的情感建立中,莫东一直处在接受的位置,以至于引发宋康昊饰演的小弟不满,从而背叛。所以莫东才会在最后选择去杀死刚出狱的大佬,为了保全自己“恩人”大哥的位置。另一原因也基于美延的关系,莫东显得有些无力操控又愧于大哥,于情于理自己都亏欠,此时不报,更待何时呢?

  于是导演对人性最失望的情绪就在这里流露,大哥在得知莫东杀死大佬之后,担心的是会引火上身,便毫不犹豫的解决了莫东。在观众看来,以德报怨之后的以怨报德是最值得同情的,剧情反之,怜悯悲怆之情则油然而生。这里的“冷暴力”成为之后韩片对于流血场面的一贯处理方式,带有旁观和自然的色彩,生生死死都发生在最平常的生活中,那么为什么说李沧东是个诗人呢,正是因为他太悲观了。

  我们都知道其实悲观和乐观只有一字之隔,某些人看来最可笑的事情也许就是另一些人看来最悲惨的事情。李沧东的《绿鱼》之所以不是大师之作,就是因为所带情绪太多太杂,悲观和乐观之情甚重,不免显得浮躁。阿巴斯想拍人们的情绪,就直接把镜头对准每一个人的脸,全部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影片;布列松说最美的是恰好出现的瞬息光影,这种“决定性瞬间”说法追求的是各得其所中显露出非比寻常的意义和美。

  如此看来有时最腥红的血液不如一片枯叶煽情,一张泪痕汹涌的脸,也并不如没有表情来的悲伤。

  《绿鱼》观后感(八):绿鱼

  李沧东导演的电影,几乎是倒着看的,最早看到的反而是《密阳》,那也是觉得宋康昊演得真是好。然后是《诗》,有友人曾经在我的大力推荐下去看,然后失望地说看不懂。

  再然后是《绿洲》,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文素丽,当然薛景求大叔就更不必说,那个《海云台》里的悲情大叔,哇咔咔。

  他们俩对于李沧东导演的描述,都很有趣。出演《绿洲》时,薛景求为角色减肥15斤,但是当初导演只是要求他减肥,却不说要减到多少,薛大叔跑去问导演,得到的回答是减到合适的时候。于是薛大叔就咬牙一直减一直减,直到掀开上衣,就看到一排肋骨,于是导演说,唔,可以拍了……

  而文素丽被导演选中的时候很惶恐,因为她觉得和其他女演员相比,自己实在是不够漂亮,不过李沧东导演是这样回答的,“不是你不够漂亮,而是她们过于漂亮了”。于是文素丽接受了长达6个月的演技指导,于是2002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新人演员奖(文素丽)双双到手。

  看李沧东导演的电影,很有趣一点就是能看到很多现在韩国的一线演员年轻时候青涩的样子,我必须承认,《绿鱼》从头到尾,我也没有看出来哪一个是宋康昊,哈哈哈,真是笑死了。

  而且由于译音的关系,我只是一直觉得这个演《绿鱼》的家伙韩石奎很眼熟,却怎么也没有把他和八月照相馆里那温文而内敛的照相馆大叔联系在一起。这些顶级明星年轻时候的样子,就这样活泼泼地跳进我的眼睛里。

  以前一直都很喜欢金基德导演,然后,金导演说,李沧东导演是他最佩服的导演。

  我得承认,如果不是回来看资料,我也有一点点不太能理解《绿鱼》这个名字,但是在看到解释后,再去回忆那些电影里的镜头,你就会发现,没有比《绿鱼》更适合的名字。这个名字,真的很适合、很适合。

  我不禁有些憧憬,如果我家东元服役出来,能够有幸与李沧东导演合作的话,会被塑造成什么样子?

  真的有点期待呢。

  《绿鱼》观后感(九):因为我们太怀旧

  几乎是倒着的顺序看完了李沧东所有的电影,最后一部就是其处女座绿鱼。李沧东用黑帮类型片的外壳讲述了当时迅速变化的韩国社会所带来的人格和传统价值观的沦丧,一如当今的中国社会。相比其之后平淡写意的作品,这种类型片的方式还是略显逊色。但也同样诠释了李沧东由其处女作一步步走向登峰造极。

  李沧东的主角总是在片中处于一种突兀的异于他人的非正常状态。绿鱼中的退伍军人,绿洲中刚出狱的犯人,薄荷糖中精神崩溃的主角。。。他们身上有统一的符号特征,跟社会脱节,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规则,以至于沦为大家眼中的另类。无论是绿鱼中的哥哥还是绿洲中的恭洙,患有脑瘫的人都成了李沧东的天使。当我们都觉得一个人有病的时候,也许是我们都已经病入膏肓,这就是李沧东的讽刺。李沧东的讽刺是残酷的尖锐的,但也同时是悲观的。所以他的主角最后都会落以悲惨的境地。想起三峡好人里“小小马哥”说的一句话:这个社会已经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这看似是一句耍酷吹牛逼的闹话,但又何尝不是像李沧东和贾樟柯这一类人发自肺腑的哀吼。

  如今物欲横流,人情世故,看看莫东,小武,树先生,你是不是也看到了本真的自己?唉,那是因为你太怀旧。

  《绿鱼》观后感(十):青涩得韩国题材篇,看到得是对香港电影得模仿

  本片得定位有些模糊,当然也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是有关得。本片即不能算是一个单纯得商业黑帮片,也算不上是黑帮题材包裹得文艺片。本片有些混杂,但可以看的出导演得细心与目的。

  本片得立意其实是很清楚得,通过小人物得经历,表现出底层人民得一种无奈与挣扎,其实不单单是底层社会得挣扎,更多得是中产阶级得迷茫。

  同时本片也通过相应得爱情桥段穿插,以及对应得黑帮江湖规矩穿插在里面。而这种江湖规矩得穿插处理是很真实得,很克制得。并没有一股脑得戏剧化。最后老大将男主杀害,并流浪也正坐实了这一点。

  在这方面是处理得很好得。

  但是文艺与商业得融合是本片是很生硬得,即通过很黑色得很商业的出轨,或者火车丢毛巾等手段,莫名地哭泣,这些都很商业。同时有很克制,很温情,很真实的展现家庭生活。

  这些是很难处理的,导演没有做到这一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