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4 03:30: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是一部由李俊 / 蔡继渭 / 韦廉 / 杨光远 / 景慕逵 / 翟俊杰执导,古月 / 苏林 / 卢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观后感(一):中国战争影片的巅峰

  从任何角度来讲,大决战三部曲都是中国战争电影的巅峰。虽然风格上市延续苏联式的领导开会+大场面战争。但是大决战系列确实把这种模式做到了最好。从全景表现战役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远远超过珍珠港式的小人物折射大历史那种效果。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不错。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真是不该。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观后感(二):语录

  毛泽东:一加一大于二。

  何应钦:傅以生(傅作义)的心思很难揣摩。

  顾祝同:徐州剿总各方面都不同于东北剿总。

  刘峙:这次会战部署确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具至。

  在战场上,时间作为取胜或招之败萎的因素,无论你做怎样的估计都不为过分。

  刘伯承:早饭已过,午饭未到,宿县正好放在这个空档上。

  刘伯承:

  蒋介石把他在中原的兵力部署称之为常山之蛇。

  我们在徐州以东,围歼黄伯韬兵团,则夹住了蛇头。

  牵制从华中来援的黄维兵团,是揪住了蛇尾。

  现在要拦腰一刀攻取宿县,卡住这个南北要冲之地,就完全孤立了徐州的刘峙集团。

  这就叫做夹其头、揪其尾、截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快啊!

  徐州是津沪的大门,应当派一员虎将来坐阵。派不出一只虎也要派一只狗,最后却派了一只猪来。

  邓小平:演坏蛋的能演到挨群众的石头,很不简单啊。

  主席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离他拉远点。

  主力会战不是为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战役,也不是某种随意伸缩的试探性行动,而是为夺取决定性胜利必须竭尽全力的殊死决斗。

  ——克劳·赛维兹

  毛泽东: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毛泽东:

  照一般规律,总兵力和装备不超过对方,决不可进入战略决战。

  但也不尽然,解放战争两年多,我们滚大了,我们打精了,我们积累了有利的决战条件。

  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

  毛泽东: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毛泽东: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丁小二:前年我十六岁,我在车站上卖鸡蛋。车上有个排长让我把篮子举高点举高点,我踮着脚举上去,他顺手就把我拧了上车,在我脑袋上扣了顶军帽,我就当了国军了。

  黄维:不合于局不可以出阵,不合于阵不可以近战,不合于战不可以决胜。

  黄维的副官:对刘伯承的用兵,不可以常规来测度啊。

  黄维:血肉之躯终归难以抵御钢铁。

  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黄伯韬:我并非黄埔系将领,但是发给我进见总统的特别通行证,编号是十七,够靠前的啦,可以了,足可以了。

  毛泽东: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刘伯承:兵力火力悬殊又怎么样?这就叫瘦狗敢屙硬屎。

  布雷(对蒋介石):

  为今之计,我以为出路并不全然在于军事,或可说首要者并不在于军事,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赶快收拾人心。

  人心啊,同利相思同性相沉,有人心才可望动员起人力物力,有人心才会有士气,否则一切希望不过是建筑于沙丘之上啊。

  杜聿明:既放弃徐州就不可恋战,若恋战就不可放弃徐州。

  五年前宋美龄出访美国,受到美国朝野上下盛大欢迎。她以赋予感染力的娴熟的英语演说,倾倒了参政两院的议员先生们,得到了对华军事与财政援助的承诺。

  1948年11月28日,中国第一夫人再访美国,杜鲁门总统给予她的接待仅限于半小时会晤,提供三十亿美元军事援助的要求被拒绝了,派遣高级军事代表团指挥国民党军队作战的要求被拒绝了,就连发表支持南京政府的一纸空洞的宣言,杜鲁门也没有答应下来。

  杜聿明:国防部历来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当着他们的面,我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心里有数就是啦。

  杜聿明:如果我把三个机械化兵团陷阱淮阴、淮安地区的河叉烂泥里,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到那时候,国防部连个屁都不会放的。

  杜聿明(说蒋介石):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完了,完了。

  刘伯承:这就好比一个好胃口的人入了席,嘴里吃着一块黄维兵团,筷子夹着一块杜聿明集团,眼睛还看着盆子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我们的战法叫作“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三营长:这十几天,我都换了五个通讯员了,换一个光荣一个,不能再换了。再换我受不了啦。

  总司令(朱德)三个十环,其余的八环九环上,八九也不离十呀。

  在希腊文里,战略和诡计这两个词的含义是相同的。

  杜聿明:我杜聿明决心与兄弟们共患难到底。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野战军与装备精良的80万国民党军,在陇海路以南、 淮河以北激战65个昼夜,歼灭国民党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55万人,俘虏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击毙黄伯韬、邱清泉等高级将领。

  斯大林元帅闻讯,当即在他的记事本写下60万打败80万,奇迹,真正的奇迹。

  事隔38年后,美国陆军参谋指挥学院的高级研究员远涉重洋,来到淮海战场考察,试图解开这个难解之谜。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观后感(三):关于大决战

  其实三大战役里,拍得最经典的就是淮海战役,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瑕疵,比如过于突出邓公在战役中的影响力减轻了粟裕的描写,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据当时的主创人员回忆,本来是想以尊重历史已粟裕大将为主线,但后来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的原因,拍了一部分无法进行下去了,只好以第二野战军和刘邓为主,主要突出邓公的影响。但瑕不掩瑜,无论陈邓还是粟裕刘伯承元帅,他们都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历史不能埋没粟裕大将的卓越战略谋划和战役指挥才能。如果不是当初第三野战军对济南战役的胜利,也不会有后来淮海战役的构想,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粟裕大将卓越的战争艺术造诣。

  电影对战争的宏达场景的描绘,对战士,对国共高级指挥员以至于领袖人物的刻画,简约不简单,恰到好处,精辟到位,没啰烂。战争进程也是真实还原,此后的战争电影,再无超越的了。

  豆瓣评分7.4,不中肯,缺乏客观性。在中国战争电影史上,至少9分,再无比他高的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