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清盐商》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清盐商》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4-04 03:3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清盐商》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大清盐商》是一部由韩晓军执导,张嘉译 / 俞飞鸿 / 倪大红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清盐商》影评(一):《大清盐商》:盐人盐事,言古言今

  以古代商人为题材的影视剧大多能收获不俗口碑与较高收视,比如以晋商乔致庸为主题的《乔家大院》,再比如以徽商胡雪岩为背景的《胡雪岩》。眼下,一部以清代著名徽商盐商江春为原型的大型古装历史正剧《大清盐商》正在央视热播。该剧以乾隆年间“两淮盐引案”为主要线索,以因“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奇迹而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的徽商”的江春为主要剧情人物,再现了盛世乾龙治理下的泱泱大国中,两淮盐业和盐业制度积重难返,腐弊多多的严酷事实。

  《大清盐商》看似是在说盐商,绘盐人,话盐事,吐盐情,实际上则在言古言今,以乾隆时期的铿锵反腐呼应当下的全民打虎,既是历史再现,又为现实所映。在举国上下人人打虎拍苍蝇的大背景下,《大清盐商》应景而播,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要想更好看懂、了解《大清盐商》,就不能不脑补些许盐商知识。清朝盐商有多猛?“富可敌国”足以说明。以剧中张嘉译扮演的汪朝宗的历史原型江春为例,他22岁投身盐界,为两淮盐业奋斗终身40多年,成清朝两淮盐业之巨首。江春“富可敌国”既有自己的盐商天资、人脉、资源,更有皇帝天王的庇佑。

  据史料记载,江春发家致富40多年间,时任皇帝乾隆六下江南,频顾扬州,其费用均由江春担负。不仅如此,他还三次进京为乾隆贺寿,深讨欢心。乾隆晚年多次移驾江南巡游,江春还倾力打造顶级园林,供乾隆休憩、赏玩...久而久之,“布衣结交天子”的传说也渐渐弥漫开来。正是有了乾隆的撑腰力挺,江春在困难时期才能与盐商共度时艰。

  筑堤建坝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捐银献两助力清府国泰民安,反腐肃贪暗帮乾隆巩固朝政...作为巨贾富商,江春有私心更有公心,有小家更有大家,有儿女情长更有社稷之忧,故此,他才得以以两淮盐商代表之人物载入史册,与乾隆同辉。江春的富豪非但没有引人仇恨,反倒得万民爱戴。“大清盐商”江春真正做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身怀巨财心在国与民。在当下这个比较善于仇富的社会生活大背景下,《大清盐商》对汪朝宗(江春)的鲜活刻画与生动再现,予民予富无不有着积极的深省、警示作用。

  《大清盐商》中张嘉译扮演的汪朝宗即是对江春的复刻与还原。剧集一开始就以一桩引动天下的大案要案抓人眼球,两大主角汪朝宗、阿克占也瞬即出场,而随着两人的明争暗斗、斗智攻心,两淮盐业中存在的一幕幕问题也被一点点撕开,大清政府的岌岌可危也日渐显现,这其中,肃贪反腐,正本清源,还利于民又成了重中之重,而这与眼下举国上下正全民打虎拍苍蝇的现实却也有着无缝的贴合与匹配。

  《大清盐商》播出伊始就透着浓浓的“张黎制造”的痕迹,尽管张黎只是该片的艺术总监,但该剧品质之精良却前所未见。复杂的历史背景,交错的人物关系,频生的故事线索,多维的叙写角度,都让人不得不沉浸在难得一见的精品历史正剧中。

  这些年来,古装剧虽告别了低幼的穿越剧情,却始终难舍戏说的成分,对狗血、虐心的桥段也百用不觉滥,而真真正正的历史事实却被罔顾。《大清盐商》的横空出世倒像是一种另类,鹤立于鸡群,挺拔于筷筒,期待着观众的赏识与青睐。《大清盐商》剧情不雷人,服饰鲜吸睛,台词重考究,表演拒浮夸...如此种种的精奢追求或许不能在收视上大火特火,但毫无疑问,它一如深藏于深巷中且溢满清香的汩汩陈酿,正香飘八方,醉洒四海。

  《大清盐商》影评(二):乾隆盐案

  很少有心思看国产剧,担一直对央视的高品质古装剧颇有私意,这次难得回家有时间,翻出了前一阵记在心里的这部剧,几夜时间补完,赏其画面,品其意味,快哉!

  本人对清朝历史也是马马虎虎略知一二,所以也就不对剧本身历史还原度做甚么评价了。画面明亮细致,镜头运用也是火候十足,对我这种对长镜头慢节奏摄影有偏爱的人来说,看这画面便是一种享受。演员的刻画不好比较,但几位主角表现可谓入木三分,尤其偏爱阿克占,耿直又不拘小节,冷酷又重情重义,刻画的不可谓不让人叹服!

  当下局势,和剧中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压反腐,笼络人心,这其中的平衡,乃是决策者成败的关键。如果为了迎合主题而将主人公树立的过于高大和智慧过人,也没什么可非议之处,毕竟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

  如果说遗憾,窃以为名字还是落了主题句起名的俗套,所以有人才质疑既然说盐商却对盐务本身描写的不够。所以也许用本文的标题更为恰当。浅见

  《大清盐商》影评(三):死棋卢德恭

  吴思先生曾在其《潜规则》一书中,提出过一个“新官堕落定律”:

  科举制实行之后,官僚大体是读书人。他们读了十几年圣贤书,满脑袋都是上的人际关系,如忠君爱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之类,书生气十足,教条主义倾向严重,未必明白建立在利害算计之上的真实的人间关系。这种关系,圣贤们不愿意讲,胥吏和衙役的心里却清楚得很。《红楼梦》第四回便详细描写了一个衙役向新官传授潜规则的故事。

  门子和贾雨村有几段精彩的对话。门子问:"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说着拿出一张抄好的"护官符"来,上边就有薛家。

  贾雨村问门子此案该如何处理,门子说,薛家和帮助你当上知府的贾家是亲戚,何不作个人情,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的人。贾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赴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贾雨村低了半日头,最后嘴里说着不妥,还要再研究,实际上完全遵循门子的建议,很巧妙地解脱了薛蟠。

  末了,吴思还用大白话强调了一遍门子陈说的利害计算:

  要坚持原则吗?不但不能报效朝廷,自身也难保。轻则丢官爵,弄不好还会丢性命。您可要三思。

  我们不妨将这一套利害格局,代入到卢德恭的立场当中。卢大人执掌扬州盐台,名义上负责两淮地区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和税收,直接管理扬州各大盐商,干的是强龙压倒地头蛇的差事。

  而扬州的盐商圈子盘根错节,各大总商不但富可敌国,更是手眼通天。

  汪朝宗是天子故交,圣眷正隆,又是红顶商人,还与前任总商萧家结成了亲家,其声势之大,揆诸扬州一城,基本上无人可及;

  马德昌是盐官后人,其祖上为政一方,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虽然危难时顶不上什么用,但帮忙写个折子,造个舆论声势,当个拉拉队,估计还是不成问题的;

  鲍总商倒没看出有啥后台,情商也有点捉急,可人家后来好歹也抱上了军机首辅阿桂的大腿,犯下了文字大狱之后,都能全身而退……

  面对这些凶神恶煞,别说是四品的盐台,就连知府甚至是巡抚,只怕也得卖上三分面子啊!(前几集还真有知府应盐商之命,找阿克占说情的桥段)卢德恭起身微末,十年寒窗换来一个盐台,朝中也没什么同年知交,怎么敢跟这群人斗?

  万一处不拢,盐商甩个脸子,今天不纳税,明天不纳捐,朝廷的差事不能及时办妥,皇上开罪下来,一个“该员驾驭失宜,操守庸常,着即革去职衔,交付有司衙门严加议处”,怕是免不了的。

  更何况,盐商手里面攥着账册,上面记载着朝中大小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贪墨情弊,一捅开可就是惊天大案,动了国本,上上下下大家伙一块玩完——其威力不亚于官场上的核武器。

  朝中数十位将相权臣,地方上上百个官员胥吏,几千万两的国帑,谁敢捅这个马蜂窝?你断人家财路,人家断你生路!上一任盐院老爷尹如海,洁身自好,不贪一文,却也深陷局中,最后找根麻绳自己吊死了。接替者阿克占阿大人,行伍出身,作风蛮霸,手段也很了得,不也只能乖乖地拿本假账册糊弄过去?真账册,汪朝宗硬往人家手里塞,都不敢接。

  电视剧最后安排的结尾是,乾隆爷惩奸除恶,汪朝宗荣归故里,阿克占全身而退,人人皆大欢喜。这结局太圆满了,圆满到极其不现实。

  如果按照真实的历史逻辑,结局应该是:

  乾隆帝卸磨杀驴,捐输到手之后,把盐商一气通杀,并收回各地盐引,盐铁改由国家垄断统销;

  汪朝宗一门盛极中衰,如《红楼梦》、沈万三、胡雪岩故例,最终家道中落,晚景凄凉;

  阿克占圆满完成任务之后,亦成弃子,被和珅伙同利益集团联手干掉。皇帝不得已弃车保帅,轻则将其革职罢官,重则将其满门抄斩,以平息官场舆情。

  ——闹成了这个样子,不论最后哪方胜利,两边都得赔上几颗人头。大局如此,每个人已成为棋局上的棋子,一举一动皆身不由己。

  而卢德恭身在扬州盐台这个位置上,躬身入局,首当其冲,出了事保准第一个完蛋。他既没有专折奏事之权,又没有树大根深之势,死得妥妥的。别说求权五爷这个江湖骗子,就算真能求到和珅那边,也活不了。

  这已经跟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太大关系了,换阿克占,换尹如海,做这个盐台,估计都要贪,并且都要死。何况卢德恭已经做得够好了,从经从权,能柔能刚;人际关系方面刀削豆腐两面光,甘心做盐院与盐商之间的润滑油;也为扬州地方上做过不少好事。从他平时言谈举止来看,也是有情怀有抱负的,只是本人已被官场这个大染缸给异化了。

  除非让海瑞这个千古奇官穿越到扬州来,或许尚有一搏之机。但乾隆朝官场生态毕竟已贪墨成风,气数将尽,海瑞再怎么廉洁奉公,再怎么勇于玩命,也敌不过整个体制。

  以我极其有限的智力和见识,对卢德恭的命运,只有二字以蔽之:

  死棋。

  再套用吴思先生,在《晏氏转型》中的一句总结:

  ……如果不谈道德操守,仅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看,行政官员何去何从已经命中注定了。要彻底改变这种命运,只好从根本上改变专制官僚体制的利害格局。

  《大清盐商》影评(四):最后的一段话

  确实以张黎为标识的电视剧以着以古喻今的叙事在豆瓣上都是比较高的评价。

  本来看这部电视剧是因为俞飞鸿,看美女的心态。。今天算是看完了,故事我个人感觉是一般,算不上很好,因为之前类似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也是一片忧国忧民的心态,虽然历史确实是现在的借鉴,很多话说多了,更像重复,行胜于言。而且个人感觉,很多情节都是为了拉收视率,比如姑娘什么的。这个就是我的感觉。

  看到最后,可能确实是在借康乾盛世的天朝来说导演的看法,制度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只是靠个人的道德约束,而不是建立在自私假设上的博弈均衡,确实应该改革,圣人不适合人间,而正是一群人反倒治理得很好,无论乾隆,还是阿克占,阿桂,汪朝宗等,都不是一个口号之下的天地会,都有自己的算盘。改革不是一步到位的,一群人的博弈,投鼠忌器,不也是现在的局面吗,此时的天朝不也像彼时的天朝,算不清楚的财政支出,就像奥运会。这个国家在一些方面并没有进步,最终汪朝宗所说的人心是目的,像民粹吗,反腐不也是在重新获得民心吗。最终就像需要一个非盐引的制度来修正财政,反腐制度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吧。

  最后谢谢演员们,表演得都不错。

  《大清盐商》影评(五):作为这部戏的“参与编剧人员”,发一则关于背景的札记吧

  中国早就有

  ——从酒和盐说起

  一

  我刚教书的那两年,文化史这门课的考试,最后往往会附加一道穿越题:假如能回到过去,你希望去哪个时代。

  照例,选择去汉武帝时侯的孩子是不少的。当然,他们都坚信自己要做改变历史的大事业,于是男生就想着要压倒卫青、霍去病,女生就想着要取代陈阿娇、卫子夫。

  几乎不会有谁觉得自己还会是普通人。

  也是,还做普通人的话,大概没几个人乐意去当汉武帝治下的子民吧。煌煌大汉赫赫武功,但于蚁民们而言,切身感受的能是什么呢?汉武帝有几项著名的直接关乎民生的政策:推行盐、铁、酒榷,还有所谓算缗、告缗之法。大致就是:盐、铁、酒都实行国家专卖,因此价格涨得离谱,而质量却不断下滑。人民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财产,然后缴纳高昂的财产税,当然,你会想到少申报一些,但国家鼓励你身边的人随时检举揭发你,然后就有了抄你家的理由。

  一直等到这位伟大的皇帝死了,大将军霍光召集了一批地方上的学者(所谓“贤良文学”),去抨击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人桑弘羊。抨击的尺度放得很宽,很有言论自由的样子,看得出,学者们发言时也是真兴奋。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大将军的目的与其说是要搞政策调整,不如说就是想整桑弘羊。

  桑弘羊后来是垮台了,但政策基本照旧,废止的,只有酒专卖一项而已。

  二

  我疑心,酒专卖政策之所以不再继续,原因也不是有意识的向民间让利,而是朝廷本来就在这事上没辙了。

  看美剧《大西洋帝国》,讲的美国实行禁酒令时候的故事。酒当然是禁不住的,一个太平间的地下室,作为造酒车间,就绰绰有余。事实是,1920年禁酒令颁布后的十几年,是美国酒精消费量最大的年头。

  顺带又想起《三国》里两个有名的故事。

  一是曹操禁酒,孔融说,酒固然曾使人亡国,好色也有一样的后果,干吗不禁止结婚呢?

  二是刘备禁酒,一直闹到发现人家有酿酒的设备,就一样判刑。于是简雍随便指着一男人跟刘备说,这人想行奸淫,得赶紧抓起来。刘备问你怎么知道,简雍说,他身上带着行淫的设备啊。

  这两个比方,除了惯常的理解,我觉得可能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私自酿酒的情况,就像结婚一样普遍;家里就有酿酒工具,也就像男人身上都有行淫设备一样顺理成章,因此实在是抓不胜抓。

  古代禁酒也好,实行酒水专卖也罢,政策通常很难贯彻落实,也维持不长久,根本原因,恐怕既不是贤良文学们的猛烈抨击,也不是孔融、简雍们的漂亮反诘。酿酒原料就是粮食,酿酒的设备可能就是个缸,所以这个行业门槛太低,分布太广,禁酒或酒专卖带来的收益,都不够缉私的钱。

  三

  不管道德的调子定得多高,人性趋利,老祖宗其实是很早就认识得很清楚的。于是就不怕没有专家学者给君王们出主意:您要保证您的绝对权威,就得把利益都拢在自己手里,让人除了照您说的做,没有别的发财机会,概括成一句话,叫“利出一孔”。

  战国时代,西有《商君》,东有《管子》,都写下了这四个字。但具体策略,则还有些个不同。

  《商君书》的思维是:人发财了就会不够听话。那种地可以发财么?不行,所以这个可以有;经商可以发财么?可以,所以这个得打击。因此他主张崇本抑末。而《管子》毕竟由工商业比较发达的齐国出品,就知道这么跟流通领域过不去,不大现实也太不合算,所以它的态度是这样:既然经商可以发财,国家就应该亲自经商而别让普通人染指,大凡什么东西对老百姓而言属于刚性需求,国家就要尽量把它垄断起来。

  垄断酿酒行业固然困难,所以只好放弃;但另外一些东西,要实现国家专营就比较容易。——比如说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盐。

  中国的海岸线漫长,但如果考虑到制盐需要有宽阔的滩涂作为基础,那么最重要的产盐地区,也就是从黄河、长江之间的这一段而已(即习惯上所谓的两淮)。这个范围要控制起来,其实并不为难。至于内地的盐井、盐池什么的,朝廷过去画个圈,也就很自然收归国有了。

  既然垄断了盐业,国家怎么给盐定价,就可以完全和盐的生产成本脱钩。接下来,官府自己卖盐也好,授权给特定的商人卖盐也好,总之,收益巨大。据《盐铁论》的说法,卖盐是“百倍之利”,这当然夸张了点。不过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历朝历代,政府在盐业上的获利,往往是其仅次于农业税收的第二大财政收入。

  官府当然是觉得,卖盐的名声是很好的,叫“民不增税而国用充实”。比如说众所周知,我大清是号称“永不加赋”的,所以一旦朝廷缺钱,往往就要求盐商捐款,盐商捐完款,就又要求朝廷抬高盐价作为回报——这摆明了是欺负老百姓不懂什么叫间接税。

  但人民群众可不傻。官盐价格既然常常离谱,大伙对私盐的需求也就日益增长,而中国黑社会的一大社会功能,就是贩卖私盐(有学者分析说,《水浒传》里好汉的活动区域,正和私盐泛滥区重合)。读旧小说,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和传统读者对强盗的好感。何以故?很大一个原因,这些强盗、土匪确实是在给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啊。

  四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据说是伟大导师列宁的发明。不过事实常在概念之前,“中国早就有”,这话有时确实大可说得响当当的。

  还以我大清为例。全国的各个产盐区乃至各个盐场,每年的盐产量该是多少,都是事先定好的。照说,该先进行市场预测,盐产量应该和人口数挂钩,所谓“计口授食”。不过,为了多收点盐税,朝廷有时也顾不得。比如顺治年间,人口比明朝减少,盐的计划产量却比明朝增多,河南有的地方号称是“两丁销一引(一引大概是200斤)”,也就是一个纳税人一年要消费一百斤盐。呃,今天的保健专家建议,我们每天盐摄入不要超过6克,算下来,一年是四斤多。

  盐商从指定的盐场收购盐,再把这些盐运到指点地区出售。以什么价格从盐场买,再以什么价格到官盐店卖,当然都有具体规定,不容自作主张的。有的地方离产盐地远,运费高,沿途税卡又多,结果官方定的售价还不够盐商的成本,这个也一样是在所不顾。

  然后,什么盐卖到什么地方,更得照规矩行事。比如众所周知,扬州是当时天下盐业的中心,但扬州的盐要远销到江西、湖广,却不许卖到仅仅一江之隔的镇江去,那也算是走私。镇江人,依法只能吃浙江出产的盐。

  所以,镇江人民是多么需要长江对岸的走私者啊。

  又所以,官盐的销售又是多么离不开行政力量的推动啊。缉私自然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之一;官盐的销量,更直接和地方官的业绩记录(考成)挂钩:滞销10%以内,不得晋升;滞销20%~30%,罚俸;滞销40%~70%,降级(一级到四级),若滞销达到80%以上,那就要撤职了。

  所以,如果朝廷真规定一个男人要吃一百斤盐,官老爷就算不思进取,能不逼着他起码吃个八十斤么?

  五

  凌濛初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不过他爱在小说里跑题写评论,常常倒有意思,比如《二刻拍案惊奇》一打开,就看见这段:

  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淹尽,寸草不生。米价踊贵,各处禁粜闭籴,官府严示平价,越发米不入境了。元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贪那贵价,从家里廒中发出米去。米既渐渐辐辏,价自渐浙平减,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最是那不识时务执拗的腐儒做了官府,专一遇荒就行禁粜、闭籴、平价等事。他认道是不使外方籴了本地米去,不知一行禁止,就有棍徒诈害,遇见本地交易,便自声扬犯禁,拿到公庭,立受枷责。那有身家的怕惹事端,家中有米,只索闭仓高坐,又且官有定价,不许贵卖,无大利息,何苦出粜?那些贩米的客人,见官价不高,也无想头。就是小民私下愿增价暗籴,俱怕败露受贵受罚。有本钱的人,不肯担这样干系,干这样没要紧的事。所以越弄得市上无米,米价转高,愚民不知,上官不谙,只埋怨道:“如此禁闭,米只不多;如此仰价,米只不贱。”没得解说,只囫囵说一句救荒无奇策罢了。谁知多是要行荒政,反致越荒的。

  与其草率踩上一只看得见的脚,不如充分利用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个观点也是“中国早就有”。不过有了前面那个早就有,这个,就有了也白有了。

  《大清盐商》影评(六):挺好看的一部戏

  1.如果把这部电视剧放入特定的历史时空里面,会产生很多值得玩味、发人深省的东西——中西交往中天朝对西方文化的鄙夷态度(乾隆爷以猎奇的心态看蒸汽机喷泉,但从未真正重视它们);一些知识分子已经隐约看到了朝廷/国家之别(汪海鲲曾对此发表过高见,他虽然反对清廷,但最后却在抗洪救灾中献出生命);清朝中后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弱化,皇帝要施行政令阻力巨大;封建后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帝王权术(乾隆帝那手腕,真是叹为观止);人性扭曲麻木的权力阶层中罕有的闪光点(汪朝宗);民众的愚昧是谣言滋生的温床;让人想再翻翻孔飞力的《叫魂》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以及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

  2.就人物而言,很喜欢汪朝宗和萧文淑两个角色,汪朝宗的情商极高,为人处事无可挑剔;萧文淑高贵、泼辣同时兼具旧社会女人的风韵。就内容而言,感觉最后收尾有些仓促,比如雨涵和大珩的婚事并没有涉及,几个前面设下的包袱并未展开,这是不足之处。

  3.感觉这部剧的音乐好现代!

  《大清盐商》影评(七):锦瑟——《大清盐商》(二)

  今生未必重相见,遥计他生,谁信他生?飘缈缠绵一种情。

  当时留恋成何济?知有飘零,毕竟飘零,便是飘零也感卿。

  ——黄侃

  清赵之壁《平山堂图志》中写小秦淮,那是扬州城内一条水道,两岸有歌馆、茶楼……河上有流水浮灯、不系之舟……剧中汪老板的签到楼鸣玉坊就在这里。

  曾有观众评论说剧里的感情线画蛇添足,不如只写官商博弈。所有想法都见仁见智,但我以为它是那个年代的浮世绘,三教九流、洋洋大观,因而女性角色不管戏份如何都不可缺少。回头想想那年的山海关,也是一个女人定了天下事,否则这里的一切都无从发生。

  萧文淑曾问汪朝宗“为什么你们总爱往小秦淮跑”。可见花帜高张便可攻城略地,兵不血刃。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故事顶爱用这样的开头,然后开始各式各样的是非功过。然风尘这回事,说到底也不见得是个个都得饮的苦酒。见识过各色脂粉,切莫以为美色、才艺、手段……这些就是风尘,自然它们都是要害。最顶尖的风尘,是解意。若无法让他卸下心上枷锁,又何来知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徘徊不去?

  她关怀他盐业总商的担当,一家之主的难处,君侧之臣的辛苦;她分享他的理想,理解他的处境、慰藉他的情感……却,藏匿自己的诉求,压抑自己的委屈,空守自己的寂寞。

  鸣玉坊的罗帐风灯,为汪朝宗筑起暂忘现世烦忧的藩篱。这是销金窟,也是销魂处。高挑纤瘦的女子抱琴而来,日日听客无数。指落弦动,在扬州城繁华的灯影中奏出关隘风清江月,前尘往事,醉生梦死,寥寥几阙便勘破。何其有幸,琴声外自有知音,风尘中亦见真心。

  太多男人只用钱买笑,买到的也只能是笑,这种笑有刻度。不过同样的,风月场里也多的是厉害角色,侯孝贤镜头下的刘嘉玲李嘉欣戏里戏外就都是这样的人,你不得不佩服她们,毕竟古往今来,让男人买单也从来不是件人人办得到的事。

  但姚梦梦心许汪朝宗,不是迷眼于权贵,而是折服于气度。如果只是贪恋一个嫁入豪门的结局,抑或真正想开只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条路就不会走得这样艰辛。是太贪心了,但凡只惦记一头,即可逃出生天。可这就是她,不成功便成仁,永无中间的路好走。

  汪朝宗固然不忍她屈居人下,然看够人世炎凉心高气傲如姚梦梦,介意的未必真是名分排位。她只是不愿受命运摆布只作为急需的生子工具才得以登堂入室。她要的,也许只是他亲口说一句。说没说过呢?我猜大抵是没有。

  换成阿克占鲍以安郑冬心,这事就简单太多了。偏偏是汪朝宗。他是商人,也是书生,他知她敬她爱她,发乎情止乎理,他觉得她会明白;她是明白,明白归明白,却仍希望那根橄榄枝由他亲手递来。与矫情做作无关,那是心迹是承担,须当清楚不二,止于唇齿掩于岁月这些好听的话,不该是借口。

  旁人会质疑她始终不肯屈就示弱的选择。她也总说别人不懂她和汪朝宗——紫雪不懂、十三姨不懂、萧文淑也不懂:要说揣度人心这回事,她姚梦梦未必不是个中好手,否则也不会数次助紫雪在阿克占处过关。却何苦在自己的感情面前放弃所有经营,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可真真是没有道理。

  当然是没道理的。你可曾见过哪个倾心搏命去爱的人,又同时是一个好的精算师规划者?她可为他立尽中宵共担艰危,就如他为她放弃仕途驻守一隅,十数年的光阴过去,一切只是愿意,没有道理。

  就好比命运的牌桌上,若她捏着手中的牌步步为营地较量,结局在外人看来也许并不差;可她却和对家汪朝宗一样,他们一心一意要张黑桃A。

  这才是弦外音,唏嘘不尽。这才是致命伤,在劫难逃。

  落难时不在他身边,非她所愿;行刺时在他身边,亦非她所愿。也许这就叫做,缘浅。可牌局既已叫停,终于是不得不终结这绵长的对峙和消耗了——“汪朝宗有情有义又有担当,能看到你出嫁,我真的很高兴。”平静的笑容绽放在喧闹的喜堂,我们却在这兀自悲凉的祝福里混淆了扬州城的春夏。此去经年,青草萋萋;此别之后,还请忘记。

  可忘记又谈何容易?那是命运之讥讽:欲相对半生的眼前人,有一样的容颜。可是她叫英子,英子……——彼岸落英,不是他的南柯一梦。

  姚梦梦已经走了,从此天涯海角,他不会再找到她。

  不要紧,汪朝宗有情有义,他娶了你妹妹,把该给你的好,都给了她。

  扬州城里依旧灯影绰绰,烟花迷离,一切看似都没有变。可就是在这烟花灯影中,有些人与事再不可及。河边一夜后他喃喃地说一生过去。才知那一场相遇相知相惜,便是他人生无法再临的山顶,此前此后风光无限,都不过是下山的余年。

  而姚梦梦,她终是飞出重重庙宇广舍,跨出勾栏之院了。从此,一程山水一程歌。可是山长水阔,却再无定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场梦,得以让他在几度沧海桑田之后,抵住世事幻灭、经年冰雪。从此哪怕远隔万重人烟,哪怕死生不复相见。

  所以明知是镜花水月朝生暮死,也始终不枉当初。唯愿这场梦能长一些、沉一些。愿这梦中有琵琶声声;愿这梦中,有策马回奔。

  《大清盐商》影评(八):那地儿,叫历史

  在剧荒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找到一部剧——大清盐商。断断续续中,看完了。

  这部剧,没穿越没男色没宫斗没改编,竟然能让我一集接着一集跟吃了炫迈似的根本停不下来,为什么?

  要不咱先说说剧本吧

  十多年前,有部剧叫走向共和,那叫一大气磅礴气象万千。那就是张黎的戏。现在这大清盐商,也是他的戏。熟悉正剧的人知道,张黎最擅长的,就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几乎都是以一个案件,牵扯出整个官场,再通过上上下下的官员,反映出整个时代。大清盐商也是这样,通过尹如海之死,把盐引案引出。再通过阿克占查盐引案,再慢慢将清朝官场腐败,和盘托出。

  清盛世之象,自康熙始。康熙最主要功绩在于外患,平三藩、战俄罗斯、收台湾、复大小和卓,大的外患已经没有,留给雍正的就是内忧了,雍正着力抓了吏治,不过重点还在切断皇子与大臣联系。此时大清承平日久,文恬武嬉。贪腐已如水银泻地般,渗入各级官员。张黎巧妙的挑了大清盐商这个切入点,慢慢展现。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清代徽商的真实写照。康乾盛世之际,盐务几乎全由徽商把持。掌握着全国四分之一左右的税赋,也让这些盐商,不免利令智昏。以为凭借着贡献,可以争一日之长短。

  但清醒的官员们,在狂欢的盐商旁边。却是冷眼旁观,热脸敛财。一级级,从老虎到苍蝇,都在利用手中大大小小的权力,蚕食着盐业这块大肥肉。

  谁之过?是人性本贪?还是环境使然?抑或是制度跟不上时代?

  盐商汪朝宗最后一次面圣前,把问题根子归结在了提引制度。但纵观全剧,我觉得制度是根子,是内因,环境是内因,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盐业上下贪腐的局面。

  但张黎老师更高明的地方,在于把握主旋律的时候。又将当时扬州的风土人情、包括扬州八怪、天地会、师爷制度,包括对大小金川用兵这些统统巧妙纳入,不突兀却全面,赞。

  咱再说说演员

  男主张嘉译、张志坚、女主俞飞鸿。神级大叔加惊鸿仙子。阵容不可谓不强大。虽然张嘉译北京爷们的气息贯彻始终,但总体上,他还是把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盐商,演绎到了极致。张嘉译饰演的汪朝宗,对局势的洞若观火,对人情世故的练达,都将清朝盐商上下求索的情况,极其生动的表达了出来。

  女主俞飞鸿是一个很难得现代装古装都能演得好的演员。俞飞鸿对萧文淑这个清朝盐商夫人身份的把握,可谓精准。清时夫人的角色,更多的为管理家事及添丁。所以俞飞鸿在剧中大部分时间,都好似一个啰嗦的只想为丈夫纳妾的大房。而在关键的面圣、入狱等几场戏中,展现出精明强干的一面。功力深厚,管窥见豹。

  张志坚老师据说是话剧出身。感觉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非常到位。将一个行伍出身却粗中有细的盐政,拿捏的恰到好处。剧本让阿克占这个角色,避免了成为一个完人。他接受吃请,也收盐商瘦马。但到了彻查盐引案,却又一丝不苟。面对国舅甚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和珅,却又提着脑袋就上了。面对扬州决堤的危险,直接吃住就在堤上了。一个不完美却又追求完美的官员,跃然纸上。

  其他的演员,也非常给力。尤其着墨很多的马德昌。盐官之后,盐商身份。多次身份变化,不断心理反转,竟然给把握的恰到好处。文人贪官卢德恭、当权朝臣和中堂、出将入相阿桂。都是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倪大红老师演绎的乾隆,也是非常完美。一开始会觉得有点阴沉,不太符合十全老人的定位,但纵观全剧,起阿克占,用阿桂,祭史可法、平天地会,用和珅。无不显示了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又会让人觉得,好像乾隆,就该是这个样子。

  剧中小角色也是一样给力,比如马大珩、汪雨涵、鲍以安甚至汪海鲲、蒋成,都准确的把握到了人物的脉络,刻画出了各式各样人物的特性,一见难忘。

  遗憾的也有两个地方,一个就是饰演婉儿的陈洁,可能还是过于年轻了,演的有些过于用力,反而有点过犹不及的意思。还有就是和珅的手下,青麻头师爷何思圣,前期着墨不少,后期草草收尾。本来大有看头,突然就戛然而止,很遗憾。

  那地儿、叫历史

  看完大清盐商,有一种感觉。原来主旋律的正剧,也可以拍得如此好看。剧本一环扣一环,人物一点一点画。包括俞飞鸿和莫小棋的衣物服饰,也无一处不精美、无一处不炫目。好像三百多年前的人物环境历史,全部活了过来一样。目不暇接,美轮美奂。

  看完,总觉得有那么一块地儿。开始时光芒万丈,而后熠熠生辉,临了离远了再看,依旧是星光不断。到了最后,你终于明白,原来,变幻的不是那发出的光,只是我们离那,越来越远,而已。

  那地儿,叫历史

  《大清盐商》影评(九):览此剧,胜当五年官,胜为十年商

  前几天恰逢国庆,没有出游的打算,便宅在寝室收罗好剧。很幸运,能找到《大清盐商》。之前便很中意看权谋商战剧,再加上明清四大商中又独爱徽商与浙商,可以说《盐商》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短短三四天刷完一部剧,却仿佛过完一遍人生,因此有了标题的感慨。也将一点个人感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前几个月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特别是疯涨的楼市。如果对清朝历史背景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在初看此剧时,可以大致把盐商当成是当下的房产商。的确,剧中的政府和盐商,与当今的政府和房产商,太像了。两商都是国家的钱袋子,两个政府都是贪腐成风,两朝政策都是积弊深重,清政府处理盐商的方式也和现政府对待房产商的不要太像,永远是若即若离,投鼠忌器。而整部剧也正是以此为基本面层层展开的。

  先说汪朝宗。作为一个GDP占当时世界6%的城市的支柱产业的首席总商,以布政使二品顶戴上交天子,确实是商人的顶峰。与剧中其他商人的“精明”相比,他的境界已经上升到“智慧”。他活得太累了,不仅要与或硬或软的政府官员周旋,为扬州盐业撑起发展空间,还要在不伤及根本顾全大局的情况下,时刻提防其他总商的勾心斗角挖墙脚。他深知阿克占是好官,但在当时的环境里,阿克占的做法却是不明智的。而阿克占直到结尾流放,方才真正明白汪和他两个人,其实是整顿扬州盐业最最牢固的同盟军。故汪之所以反阿克占,其实是对事不对人,他深知若要真正肃清扬州盐务这潭浑水,搅动的是大清的国本。整个大清,唯有两人懂他,一个是乾隆,一个是萧老爷子。萧老爷子曾对汪说:你不缺稳招,但缺奇招,如果在必要的时候要你弄死一个人,你能吗?萧老爷子知道汪能,但是也知道汪不能。所以到后来,汪先是化解了鲍齐联盟,后来是汪马商战,其实在两件事中,汪可以名正言顺而且彻彻底底地整垮鲍马两大总商,但他都是点到为止,化敌为友。

  汪和箫老爷子一样,很多次机会都可以一统扬州盐业,但都不肯,怪不得乾隆叹道:原以为箫目光短浅,现在看来,他看得很远啊。因为汪和箫都太清楚自己的位置了,乾隆巴不得盐商们合为一家,但实际上,扬州盐商分则昌,合则亡。看最后几集便知,当箫老爷子病故,鲍以安弃商归隐,马德昌当上盐台,原本四大总商齐聚的务本堂,一下子只剩汪一人。他心里也很清楚,若不是他和乾隆私交太好,那他独自拍板挪用库银救灾十有八九凌迟。若是他的位置换成其他人坐了,扬州盐业也是十有八九凌迟。正因如此,他也深谙自保之道,哪怕知道和珅贪,他还是求和珅在乾隆面前美言,相当给自己上了双保险。汪朝宗无愧是古今第一人。

  再说阿克占。阿克占聪明,有手段,懂得和盐商周旋。但他不智慧,他死心塌地想报乾隆的知遇之恩,他知道乾隆是为了要银子,这没错,但他对待盐商的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寅吃卯粮。阿克占是无比幸运的,乾隆帝充分信任他,汪朝宗实际上理解支持他,他原本以为是自己心腹的师爷何思圣竟是和珅的表亲但却有大局观、一直支持他,他的妾是马德昌献的瘦马却实际上充当了贤内助,他昔日的部下握有漕运军权。以上五点,只要有一点不符合,阿克占必死。何师爷自己也说了,和珅已经列好了五条大罪,只要何一连署,阿克占就要见阎王爷了。也可以明白,他的上任两淮盐务尹如海为何选择自杀了,这个位置太险了!

  两大总商马德昌和鲍以安是值得探讨的两个人物。剧前期的两人实际上代表了从古至今中国的绝大多数商人。精明,势利,短视,懂人情,心狠手辣。但在中后期两人又有所不同。鲍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典型封建大地主,只想赚钱和美食女人,江西私盐和成都运药事件对他是大转折,此后他成了汪朝宗的拥蹇,也开始明白事理。马则是没落的官僚家族的官三代,有一定的眼界和格局,但因为太过执着于重振家族,在很多事上斤斤计较,太过自私。汪马商战以及后来马当上盐台是他的转折点,他开始找回自己的本心。只可惜,商界能像马和鲍一样自我复活的太少,像汪朝宗一样的人精更是凤毛麟角。

  最后说说英子和汪海鲲和蒋成。这三个配角是在剧的中后期才逐渐浮出水面,但却极有深意。私以为这是点睛之笔。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莽撞冲动地追求正义。汪海鲲嫉恶如仇,看到盐官掺沙就不爽,看伍佑盐场受官府剥削就带民堵衙门,后来还加入英子的天地会刺乾隆。汪海鲲没错,他其实就是年轻的汪朝宗和马德昌的影子,但他也有错,因为在那样的体制下,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死板地抠法律信条讲什么天理昭彰,而是像汪朝宗那样曲线救国刚柔并济。英子其实是和汪海鲲形成对比。刺乾隆前,两人都是一路人,刺乾隆后,英子入汪家,海鲲则接替英子当天地会香主。曾经桀骜不驯一心想杀皇帝的英子被汪朝宗感化,能真正为民谋福的人不是那些杀皇帝的闹事者,而是像汪朝宗这样的能融入这个操蛋的体制却还心存正义的人(千百年来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中国特色的可悲?…)。她和海鲲其实是做了身份置换。剧的末尾,其实是给出了太过刚直的人的两种下场:一是汪海鲲式的愤青,最终被杀;一是蒋成式的,剧中也交待了,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无私和一腔热血心怀抱负,充其量不过是别人眼里的鹰犬和打手。其实还有第三种,英子式的,经历世道维艰,热情最终转化为理智和中庸。其实这第三条路,汪朝宗和马德昌都走过,只不过在转化过程起催化剂的,之于汪朝宗是箫老爷子,之于马德昌则是重振家族的使命感罢了。

  以上,一点个人观感。这部剧我19岁时第一次看,我想等到我到29岁,39岁了,重看这部剧时仍然可以视之弥新。阅历原因,对剧中的一些人物,比如箫老爷子和卢德恭,还是需要时日慢慢揣摩。昨日在虎扑上见到有人争论<盐商>和<琅琊榜>何者为第一权术剧,有幸看过琅琊榜和盐商,私以为琅琊榜更多侧重故事情节的层层展开,对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画,则是远远比不上盐商。再者,琅琊榜里的所谓权术有着明显的小说风格,换句话说,琅琊榜是小说,盐商则是真正的中国社会。这也是我愿意耗这么多时间给盐商而不是给琅琊榜写影评的原因所在。

  16/10/05 杭州

  《大清盐商》影评(十):国产古装剧的还阳之作

  2014年,本人眼巴巴最渴盼的电视剧,原本是《北平无战事》。这部作品虽不至于让我失望,却因种种原因,给人一种未搔到痒处的遗憾。后来转而寄希望于《四十九日·祭》,在这部剧里,张黎老师浸淫摄影多年的手艺全未撂下,但看了几集,还是不能满足我那欲火焚身的期待值。

  就在我寂寞难耐欲哭无泪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在这一年的小尾巴上,《大清盐商》播出了。它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惊喜感,正因为经年久违,所以,惊是狂惊,喜是狂喜。

  《大清盐商》的总策划是盛和煜,艺术总监是张黎。上一次看到这一对名字的组合,是《走向共和》,该作品的水平和地位已经无需赘述,可那已经是11年前的事了。在影视行业泥沙俱下的11年后,《大清盐商》的出现,可以说是原原本本地接续了十年前国产古装剧的荣光。因此,拿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电视剧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纵向比较,才能品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来。

  1988年,由陈道明主演,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28集古装历史题材剧《末代皇帝》问世,开宏大叙事历史剧之先河,也为国产古装剧起了个好头。其后二十年间,大量制作精良、诚意十足的古装剧层出不穷。如二十世纪末的《宰相刘罗锅》《三国演义》《水浒传》,本世纪头十年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雍正王朝》,都已经戴上了经典的桂冠;稍逊色一些的,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大秦帝国》等影视剧,也值得一看再看;再次一些的,如《乾隆王朝》《天下粮仓》等影视剧,亦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上述几部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借古喻今。无论编导的用意是吹喇叭抬轿子,还是指桑骂槐影射朝局,我们都要承认,那个年代的电视剧从业者,是有艺术追求,甚至家国情怀的。他们考虑的不是娱乐圈名利场那一亩三分地的事儿,而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历史关口的定位,以及前行的方向。你可以说他们私货太多,可以批评他们戏说历史,甚至可以咬牙切齿骂他们别有用心,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拍电视剧的态度,是足以令后来者汗颜的。

  而到了近几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古装剧的数量与年俱增,可内容变成了什么样呢?宫斗,穿越,经典翻拍,外加于妈的弹幕专用雷剧……

  这当真是: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彼时的我,盼望着当年的国产古装剧,若大旱之望云霓,紫霞仙子之望七彩祥云。盼望着,盼望着,《大清盐商》来了,如同我心目中的祥云那样,悠悠地飘过来了,而且还带来了狂雷暴雨,把我淋了个透亮。我一抹雨水涔涔,泪水亦涔涔的脸庞,禁不住仰天长啸: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大清盐商》走的无疑还是古装剧的老路子,由地方官场贪腐案入手,剥茧抽丝,层层深入,最终全盘通杀。《雍正王朝》的开篇是任伯安案,《大明王朝》的开篇是浙江毁堤淹田案,《乾隆王朝》的开篇是甘肃王亶望案。任伯安牵连着八爷九爷十爷,浙江郑泌昌何茂才牵连着阁老小阁老,王亶望则牵连到乾隆一朝的整个官场生态。小案引爆大案,地方攀扯中央,这犹如明清章回小说的“此开卷第一回也”,虽然已经近乎烂俗,但观众就是喜欢,就是买账。新瓶旧酒,那又如何?几十年过来了,爷喝的就是这个味!有钱,任性!

  当然,《大清盐商》还是有与以往古装剧不尽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邪二元对立。正因没有正邪之分,处处透着世故人情,才使情节人物显得真实可信。比如说,同为开篇破题的钦差大人,与冷面王胤禛,海瑞海刚峰这样的国之利器、孤臣死士相比,《大清盐商》里的阿克占显得实在没有那么伟光正。他一手收下盐商供奉的瘦马,一手又断绝四位总商的财路,什么驱虎吞狼、挑拨离间、口蜜腹剑、卸磨杀驴,阴谋阳谋都用尽了,其作风蛮霸,手狠心黑,与以往的反贪青天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很多细节也颇值得推敲,比如向盐商索捐,先收七十万两,再收三十万两,另收十万两作为关节费。张嘉译饰演的汪朝宗立刻指正说,不对吧,关节费最多只需要三万两就行。阿克占为什么要多收那七万两的捐输银呢,是为了充作国帑用吗?恐怕不尽然吧。

  汪朝宗身上,体现的则是古代商人的一种柔性价值观。阿克占自从执掌盐院以后,一招紧接一招,一套行云流水的组合拳,不给敌人半分喘息的机会;更厉害处,是招招打在要害上,不留余地,做事做绝。而汪朝宗呢,既利己,又利人;既谋身,又谋国;事做得漂亮,人也做得漂亮。清朝徽商圈子流传着两句话,一句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一句是“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汪朝宗向阿克占低头而不弯腰,跟鲍老板唱将相和,足见其深得徽商心传。套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台词,这盘麻将,阿克占打得是清一色,汪朝宗打得是碰碰和。

  另外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是马老板,那个播弄是非,是刀削豆腐两面光的马老板。原本他与鲍老板一胖一瘦,一唱一和,一个红脸一个黑脸,让我以为只是简单的功能性角色。后来他偷偷把汪朝宗从曹大使处买盐的事告诉鲍老板,不仅隔岸观火,而且借刀杀人,让人惊觉此人城府之深,用心之毒。紧接着却又出来一幕,讲马老板事母极孝,用自己的牙帮老母亲咬软鞋帮,篇幅不多,可一个身世坎坷、心思深沉的中年盐商形象,立刻脱颖而出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看出这部剧里并没有绝对道德的化身。二十多年来,国产剧古装剧可谓多矣,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走向共和》算一个,《大明王朝》算半个。

  顺便说一句,张志坚老师饰演阿克占,表演路数和以往的严世藩、董建昌没有太大区别,一张口便声若洪钟,笑起来更是鬼畜连连,满满的话剧腔,与出身草莽的阿克占倒也对路,可以说是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但倪大红老师的乾隆皇帝,就有点不对味了。倪老师面相阴鸷,眼神慵懒,喜怒不形于色,哪里有半点十全老人的风流和光彩?!如果能请焦晃老爷子出山,再次扮演乾隆,那才真叫做锦上添花。仔细品味这部剧里乾隆的台词,那股子闲散骄横,绵里藏针的劲,简直就是为老爷子量身定做的啊!退而求其次,请男神陈道明、男神陈宝国演乾隆,想必都各有神姿,倪大红老师的扮相,还是更适合司马懿一些……

  (在上一部戏里,倪大红张志坚演姓严的父子;这一部戏里,倪张又合作演查盐的君臣;这哥俩儿还真是跟yan较上劲了)

  张嘉译、俞飞鸿也不必多说,要长相有长相,要演技有演技,色艺双绝,看他们的戏是一种享受。《走向共和》的恭亲王/瞿鸿机化身盐商总瓢把子,李光昭化身权五爷,也都让人感慨万千。霍青老师扮演的卢德恭,亦儒亦官,亦官亦商,恬淡冲和中又带有一点和光同尘的油滑气,亦是妙极(可惜大部分演员都不是原声录音,欣赏不到他们高超的台词功力了)。唯有盐务四大总商之一的鲍老板,演得有些飘,与其余戏骨比起来相形见绌。当然这个角色的设计本身就略嫌漫画化,似乎纯粹是为了插科打诨,或推进剧情用的,远不及其余三大总商血肉丰实。

  最大限度呈现出这些表演神韵的,是张黎老师那神出鬼没、幻化无方的镜头技术。虽说本剧的挂名导演是韩晓军,但几个镜头一下来,要说这不是张黎老师的手笔,我绝不相信。大到布景,小到特写,简直与11年前的《走向共和》贯通一气,浑然一体!美中不足的是,本剧旁白略多,很多意思明明用镜头语言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却非要大喇喇用旁白念出,没有给观众留下咂摸的余地。就好比隔着纱帘看美人,冷不防突然蹦出个人来把纱帘抽走了,虽然说不上大煞风景,但也失掉了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

  最值得赞叹的,是这部戏的剧本。虽然讲得是扬州城一地一隅之事,但在这部剧里,清王朝从贵胄乡绅到市井细民,种种风物、文化、习俗纤毫毕现,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何思圣那一声“东翁”喊出来,我脑袋“嗡”的一声,刹那间找回了当年读高阳小说的快感。后来随着剧情移形换步,秦淮佳丽、府邸纨绔、盐商乡绅、漕运兵勇、宦海官吏、黑帮舵主,尽皆穷形尽相,让我想起了《红楼梦》,想起了黄仁宇,想起了《潜规则》,想起了《厚黑学》(台词里直接把“锯箭法”都说出来了)……每一句台词,都极尽考究,极尽雅致,又极尽有韵味。再加上戏里极尽讲究的道具、场景,比如汪朝宗的辫饰,姚梦梦的琵琶,婉儿的水袖,乾隆面前各种的奇淫技巧,不仅让人神驰目眩,更使人意醉神迷!

  写这样一部煌煌大戏的剧本难吗?难,因为它需要经年累月的功底,福至心灵的才气,还有厚积薄发的时机。但更难的是,它需要不向市场,不向资本作出妥协。

  应该注意到,《大清盐商》只有三十四集。以这部戏的投资规模来看,剪出来的集数算是很少的。剪得少,卖得钱就少。但相应的,剧情紧凑、扎实、绵密,无一场废戏,无一处尿点,甚至无一句废话,让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我会说原本跑来疾言厉色叫我睡觉的父亲,看了几分钟之后,立马坐下陪我通宵达旦地看嘛?!)。看看那些动辄五六十集,不停地注水,不停地回放的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编导,似乎一开始就是要奔着影史留名的劲头去的。在这个年代,还有这样的野心,无疑令人瞠目结舌。

  夸得这么多这么猛,估计“水军”二字已经呼之欲出了,再不济也得给我安上一顶“脑残粉”的帽子。但我最后要说的是,我对《大清盐商》总体是失望的,确切的说,是一种带着欣喜的失望。这部电视剧,无论从各个方面看都达到了优秀的水准,但这样的优秀,我们十多年前就看到了。

  十多年前拍《走向共和》,是开天辟地,是振聋发聩,是摧枯拉朽;十多年后拍《大清盐商》,充其量,也仅仅是高水平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不如从前。《走向共和》有各种各样的缺憾,比如某些战争戏拍得太差,慈禧逝世之后的民国戏拍得太烂,罗文和田沫这一对奇葩演得太莫名其妙,但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对国家,以及对许许多多大命题的思考。作为一部电视剧,能做到如此,就足以获得礼赞了。

  反观《大清盐商》,诚然,它在制作上弥补了当年预算、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但它的视角,却已缩小到官场权术、帝王反腐来,局限在各方势力心怀鬼胎尔虞我诈这些枝节处,而没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提升。换言之,论制作之精,技术之强,昔不如今;可论立意之高,用心之深,今不如昔。

  可是啊,这赖不上编导。赖谁呢?你懂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