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特殊嫌疑犯》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特殊嫌疑犯》经典影评集

2022-04-05 03:03: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特殊嫌疑犯》经典影评集

  《特殊嫌疑犯》是一部由余庆执导,孙雪岩 / 万希 / 麻郡宜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殊嫌疑犯》影评(一):墙倒众人推

  开头的情节一方面感觉人物刻画很不错,一方面觉得警察办案很不靠谱也很不人性,接着就是这个社会背景很落后,人们对于嫌疑犯的定位采用类推的方式,你干过什么所以你才能干出什么,对于川a的车牌,我感觉不应该。情节发展也很揪人心,反应了这个无能的警察办案方式和社会猜测给老师的生活带来了灾难,孩子也收到了伤害,最后意中人也走了。破案的方式也叙述简洁迅速,毕竟这不是电影的重点,但最后如何结案没有说,重点说了回归平静的林老师仍要面对很多后遗症。 这个林老师的人呢,没有镜头写他的高尚,反而之前他的丑事大家都知道,墙倒众人推,所以大家平时还是以积德为主,尤其对爱情中的小三出轨我们要保持清洁,不容忍,否则墙倒了谁来扶你?

  《特殊嫌疑犯》影评(二):特殊嫌疑犯观影后感

  经典对白:

  1,林老师:这就是你的处理方式?(一个女学生快被打死了,校领导只是把班里的男生叫来问话。因为她的爸爸是奸杀案的疑犯)。------可以说,学校内一旦发生什么事,校方基本都是无作为的。

  2,林老师:我像杀人犯吗?------以貌取人/先入为主的思想是人们的通病。

  3,警官:你真把你当成神探狄仁杰了?------有犯罪事件发生时,人们通常会扮演正义的执法者。

  4,摩托男:我在学校出事的那天,你也是这么看我。------这和“我像杀人犯吗”基本一致。

  5,摩托男:我很像怪物对不对?-----以貌取人的直观表现。

  6,第一个被警察问话的女学生说的两个:都知道。林老师离婚----都知道,李琳琳老师和他-----都知道。-----以讹传讹的社会现状。

  7,女同学和莉莉的对话:如果不是他,警察也不会乱抓人的。-----先入为主,被警察带走的都是坏人。

  人物反差:

  韩正龙:本案的真凶(稍后再解释为什么他是真凶)。我们先是从李瘸子那里知道有个骑黑色摩托车的人。然后是李老师在河边发现这个骑黑色摩托车的人。又从女学生口中得知这个人--变态楼管,偷女生内衣裤,多次见到过他/他在跟踪她们。然后查到韩正龙的档案,从档案可得到的结论是:照片上是一个清秀、帅气青少年的脸。最后找到在电厂工作的韩正龙,受伤摘去面罩后是一张黝黑有伤疤的脸。主要体现的是外貌反差。

  林老师的同事:案发后沉默与后面结案后的如若无事一样的“热情”对比。主要体现的是态度反差。

  影片刚开始四个女学生们对林老师的尊敬和喜欢,与出事后与林老师的女儿的对话和发生摩擦,“该说的我都跟警察说了”,“如果不是他的话,警察也不会乱抓人的”对比。主要体现的是心里反差。

  未解之谜/引发联想之处:

  1,女学生右臂的伤怎么来的。林老师问她手臂这么回事,她若有隐瞒的说是那天不小心摔了一脚,那天是哪一天,怎么摔的,而且摔的扎上绷带了。

  2,女生的内衣裤是谁偷的。这里我想插播一下我高中时的一件事。我们班前一天开班会后大家把班费交齐,由班委保管,第二天就被偷了,唯一的发现就是窗户外的脚印。其他班也被偷了,周日晚自习是全校的班会时间,大家会有主题班会。班会后会交班费。后来大家有各种猜想,最后比较被认同的是:这么清楚学校内部情况的只能是学校里的人。说这些只是想说,每当发生类似偷东西这类事情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去扮演侦探,把除自己以外的人都当作被怀疑的对象,回想他过去的事,去找他的可疑之处。疑人偷斧。

  3,韩正龙的经历及家庭状况。从他的简历中可以知道的是,他2007年18岁高中毕业,2012年23岁在高中保卫科,未婚。从毕业到去当保卫,5年的时间了,而且年龄这么大了,还没结婚,我的猜想是,他的家庭发生过变故,父母离异、单亲、父母双亡都是可能的。2007年毕业为什么没去读大学或者留校复读?2007-2012年他离校后经历了什么?出事后他又去了哪里,是从那以后就在电厂还是先去了别的地方?

  4,林老师因为什么离婚?影片中有一段是女儿问他,是不是先和李老师在一起的。林老师没正面回答,那么有两种可能,先离婚和先出轨。莉莉受伤住院,妈妈来看她,说明母女有感情,林文的母亲说了一句“阿甄她来了”,说明老人对莉莉的妈妈是认可的。而我们看到的阿甄却是穿着招展而且抽烟。我认为,是林老师先出轨,然后离婚,莉莉妈妈因为感情的创伤让她改变许多。也可能是先离婚,因为莉莉妈妈平时就穿着过于招摇,让身为老师的林文受到许多风言风语,所以才离婚。穿着过于暴露的女学生赵婷让他想起前妻,所以才问她冷不冷。此时笔者已精神分裂,请绕行。

  5,女学生在哪里被杀害?发现尸体的地方肯定不是第一现场,这个不用多解释。在强奸的地方吗?李瘸子的述说里,过了两袋烟的功夫,插播画面是看见有人站起来,当时并没有杀死女学生,那么是转移后再杀死然后抛尸的吗?转移到了哪里?大坝那边的电厂吗?

  不合理/多余之处

  1,警官在树林发现第一现场插播的女学生被强奸的场景。这个对影片有贡献吗?是要说明这个警察很厉害吗?可是到最后,案件的侦破与他没什么关系。

  2,林老师在树林啃馒头。我知道是要表达男主废寝忘食的寻找线索,如果把这个场景换一下,换成:男主站在李瘸子当时站的位置附近,然后男主一边观察着林中案发地一边后退,似乎在寻找线索,突然被拌了一脚,着地时手下意识先接触地,不幸被尖石划伤,就在他准备处理伤口的时候电话响了,男主一只手艰难的去接电话,后面的剧情接着演。

  3,林老师调查简历后直接去韩正龙工作的地方。简历上最后的时间是2012年,工作地点是邛崃十一中,也没有人告诉男主韩正龙现在的工作地方,这种开挂的举动太突然。

  4,林老师去河边问农民。我感觉是,这群群众演员就等着男主来问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呢,镜头从农民这边照向林老师那边,农民们谈论着一些家常或者就是在谈论杀人案,那边林老师走过来打招呼问话,反正影片中林老师从下车到走到农民前用了那么多镜头,真心浪费。

  5,发现尸体的地方,女学生有一只脚穿着鞋,一只脚没穿鞋,鞋子在旁边,我就想说,咱能把那只鞋丢到一个镜头看不见的地方吗?可能是导演觉得这样更合理些。

  6,资深警察。这个角色在影片中有什么作用,我理不出来。那么多镜头,却不知道他的身份。出场的第一句话是北京腔的“天儿可真冷啊”,大哥,你不是来旅游的,眼前有起凶杀案需要你处理。除了他骗林文说案发时河边有几个农民可能知道情况有作用外,其他的基本是凑数。

  穿帮镜头

  1,莉莉被打伤住院,心电图上很明显的显示04/04/2016;21:02:52。说了不到10句话,莉莉问几点了,看了手表的男主说“一点了”。我说,出门右转,再步行1000米,那里有个修表店,不谢。

  2,去电厂找韩正龙的路上,语音提示“请沿当前道路行驶15公里”和“前方200米右转”后插播的画面是一样的,走了15公里,又回到了原点,佩服。

  我的观影感受

  一起突如其来的奸杀案,被奸杀的对象是一个花季少女。人们对凶手的残忍表现的极其痛恨,对嫌疑人林老师的态度的转变也是很巨大的,排斥的行为更是明显。凶手一步步的浮出水面,似乎让观众看到了希望。但当韩正龙摘去面罩的露出一张黝黑可怕的脸的时候,笔者真是很震惊,也有许多说不出的感觉。回想到那张个人简历,想到那张清秀、帅气的脸。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阳光帅气的青年--变态楼管--被砍破相差点死去--奸杀女学生。相信大家看完都会觉得里面有很多地方可能是误会了:他偷没偷女生内衣,没人知道;他被谁砍了,也没人知道,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他最后认罪了,从同事对林老师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来是结案了,韩正龙承认了奸杀行为。我认为林老师作为影片的主角,却不是主旨的体现者,真正体现主旨的,是韩正龙。从全片,我们能看到韩正龙的身影的场景不多,台词也只有两句。第一个场景,开场时,那个骑摩托车的人(姑且把他当成韩正龙),只有一个迷糊的身影。第二个场景,河边遇到戴头盔的韩正龙和后边的追击韩正龙,摩托车停在河边,一个人走了很远的距离还带着头盔。第三个场景,从个人简历中见到2012年时的韩正龙的照片。第四个场景,电厂工作的韩正龙露出现在的面貌。台词:1,我在学校出事的那天,你也是这么看我。2,我很像怪物对不对?

  试想一下,什么样的人会整天带着头盔?笔者觉得带着头盔是害怕,害怕吓到别人,也怕别人嘲笑他,更多的可能是害怕来自外界的伤害。应该说,一个一直带着头盔的人的内心是痛苦的,外界对他的伤害让他改变太多。从一个清秀的青年变成一个残忍的杀人犯。这一切与外界的影响息息相关。笔者很好奇他的家庭状况和2007-2012年的遭遇,前面在未解之谜中笔者有提到过自己的猜想,他的家庭应该是发生了变故,毕业后没上大学也没复读,07-12年,经过了五年,回到学校当楼管,23岁还没结婚。我想,这对一个正常家庭来说,应该不会发生。个人简历里可以看出,韩正龙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邛崃市读的书,他家很可能就是邛崃市的。他能正常毕业,却没继续读书,笔者推断是在暑假期间,家庭发生了变故,甚至是失去至亲。一个18岁的小青年,经历了重大不幸后踏上他的社会之旅,五年的艰难度日,让他又想回到那熟息又渴望的校园。然而厄运却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先是被当成变态的偷衣贼,后来又被砍伤破相。身体上和心里上的伤让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冷漠的、可怕的。只有带上头盔才能找回一丝的安全感。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他会不断的问天问自己,到底是谁造成的这一切。这种无休止的折磨让他逐渐崩溃、丧失理智,终于有一天,他把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为那些“陷害”他的人。于是他经常跟踪她们,伺机报仇,终于有一天让他找到了一个机会,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上面一段全当是笔者精神分裂猜想的东西,我们来分析影片。这里先吐槽一下导演和编剧,就是警察脑中的强奸画面,笔者认为真的可以直接删除。这种上帝视角对案件的侦破一点作用都没有,而且也不是男主的联想画面。影片中,那个不知道是学校的什么领导也说了,“全身是伤”,“衣服被撕的东一块西一块”,“嘴巴都给割烂了”,后来河边干活的人也说了,“惨哦”,“嘴都撕烂了”,“有点吓人哦”这些就足够了。这里有两点,衣服被撕的东一块西一块,嘴不管是割的也好撕的也好,最终是留下一道吓人的伤。简单的强奸会把衣服撕的东一块西一块吗。显然,这是在发泄,应该是一种仇恨的发泄。衣服可以说是外表的一种装饰,说的极限点,就是伪装。杀人犯撕碎这些伪装,想看看里面到底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人,我想,他更想看清楚的是这层伪装下到底藏着怎样的心、怎样的灵魂,所以被害人才会全身都是伤。嘴上的伤口更好理解,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祸从口出。就是说,这个女生肯定是说了什么话。而这个女生恰好就是当年指认韩正龙是偷衣贼的人。她的话确定了韩正龙后面的人生,因此,她死时嘴被割开口子。其实这两处在“致命id”中也有体现,女艺人冷漠、傲慢、虚荣等性格,所以她死后被肢解了,杀人犯缅因因为口中有秘密,所以死时嘴里插着棒球。这里倒不是说这个女学生虚伪,是反应这个社会的一种现状,人人都活在伪装下面,谁都不知道伪装下面到底是什么。另外三个女学生从之前喊林老师的亲切,和到后面林老师被抓,她们认为警察不会乱抓人对比,她们是不是伪装了呢?同事从出事后的冷漠到后面的热情,是不是也伪装了什么呢?

  事故后学生家人对林老师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有的家长要把学生转学。可以说是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这里其实体现了信任危机,家长不相信老师、不相信学校。而林老师的独自寻凶之途体现了他对警方的不信任,警察骗他说当时有农民在河边干活,体现警察对林老师的不信任。还有李琳琳对林老师的不信任,车里李琳琳回答的是我不知道,片尾案件侦破,李老师和别的老师好了,这么一个说话不急不躁的人,肯定不会头脑发热的在男朋友被当嫌疑犯时就突然另结新欢,这说明她不是不知道,是一开始就不信任林文。可以说是,大家互不信任。

  影片中的天气几乎都是阴雨天,我想,导演是在表达,这个混浊的社会急需一场酣畅的大雨来清洗,就如影片最后车窗玻璃被清洗的干净透明。警察询问案件时,先问了两个问题,林老师离婚的事,林老师和李琳琳老师的事。这两个问题对案件的侦破真的有作用吗,而且是作为执法者去问这样的问题。回答的更是让人回味:都知道。老师离婚班里都知道,老师的新感情班里都知道。作为学生,是不是多关心学习比较好呢?然而他们生活在这个喜欢八卦的环境中,很容易的养成了这种八卦的行为。前两天发生的杀人案,刚到河边的农民都听说了,可见消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这些不良之风急需一场“大雨”来清洗。最后,笔者再精神分裂的写一段话:一个不起眼的决定会决定人的一生。而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会做什么样的决定。一路上的经历不断的充实和改变着人的性格。你的经历是由你周围人的经历磨炼出的性格决定的,却也会影响着决定他人性格的经历。所以,请以善良、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特殊嫌疑犯》影评(三):足够好了

  青年导演余庆的《特殊嫌疑犯》仍然是部罪案题材的电影。男老师林文开车偶遇几个女学生,就顺路送她们回家,谁知其中一个女生下车后竟被人残忍杀害。于是,离异的林老师理所当然地成了头号嫌疑犯,有口难辩。虽然后来他通过个人努力找到了真凶,但他的生活却已无法回到最初的模样。显然,这个故事很像丹麦的经典获奖影片《狩猎》。不过,即使是有所借鉴,电影《特殊嫌疑犯》也讲出了一个足够“中国化”的故事,并且在叙事的凝炼和主题的挖掘方面,自有其长处。全片时长71分钟,比之前的《监禁风暴》更短,故事也更纯粹,更凝炼。此外,电影还借老师和疑犯之口,质问其他人:我长的像罪犯吗?的确,生活中的我们,难道多数时候不就是这样依靠固有的“成见”来判断和处理事情的吗?因为“成见”和“偏见”被遮蔽的事实真相到底有多少呢?电影的叙事视角也很值得称道,它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而不是以讨好观众的逻辑,来讲述故事的。有个印象深刻的小细节:出事后,老师向同行的其他女生了解情况,第一个女生说那天她们共同凑钱给出事的女生买了条红裙子穿上了。正当我对为什么偏偏在那天凑钱给出事女生买红裙子这点心生疑惑时,老师询问第二个女生的场景出现,并由这个女生说出,那天恰好是出事女生的生日。于是,前面的疑惑迎刃而解。但是导演为什么不在第一个女生那里就和盘托出生日这个细节呢?这显然是一种遵循生活的逻辑,不刻意迎合和讨好观众观赏口味的,值得尊重的处理方式。电影中这样语焉不详的处理还有很多,比如那个眼神凝重,出镜率颇多,但却在破案方面毫无建树的中年警官等等,这些虽然给理解剧情制造了点小小的困扰,但仔细一想,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时候不就是这样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吗?那种全知全能,一览无余的透明生活可能存在吗? 《特殊嫌疑犯》(2016.中国大陆)8分

  《特殊嫌疑犯》影评(四):《特殊嫌疑犯》:“道德绑架”比“杀人事件”更毛骨悚然

  文/田金双

  比真相更可怕的是误解,比“杀人事件”更可怕的是“道德绑架”。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之一就是,每个人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对无辜者进行精神施暴,内心却不自知。《特殊嫌疑犯》就是这样一部网络悬疑大电影。

  《特殊嫌疑犯》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这是一部网络悬疑大电影,但并未囿于凶案本身,而是就事件之后涉案人的遭遇进行道德探讨和人性反思。也正源于此,奇树有鱼等出品的这部《特殊嫌疑犯》是一部值得用心探讨的影片。

  中学语文老师林文是一个安份守己的人,离婚的他和女儿莉莉相依为命,一天傍晚他顺路送班上四名女生回家,孰料当晚其中一名女生遭遇奸杀,林文被当作嫌疑犯讯问,48小时后证据不足予以释放。本来,事实就此就应该结束,但事与愿违的是,林文在众人的眼里真的变成了杀人犯。不但自身面临困绕,就连女儿莉莉也遭遇各种威胁。先是林文的家被砸,而后莉莉受伤,林母含恨而死,一时间不幸接踵而至。无奈之余,身单力薄的他只为了洗脱自身嫌疑,只好孤身一人走上追凶的道路。但林文发现自己距真相越近,事情就变得越离奇。

  就影视文本来说,这部影片很容易让人想起曹保平那部《追凶者也》和此前那部《心迷宫》。在《追凶者也》中,刘烨演的宋老二追凶的原因是小镇上的风言风语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甚至也让自己那个上学的儿子抬不起头来。为了让儿子好好做人,为了自证清白,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追凶的道路,于是乎引出真真假荒诞不经的追凶故事。

  同样,在《特殊嫌疑犯》中,中学语文教师林文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成为周围人眼中的凶犯,不但自己遭遇学生家长的殴打,就连女友对自己也有些误解,学校和周围的传言更是让他焦头烂额,无奈之余,他只能追查真相洗脱罪名。富有深意的是,当林文成为“凶犯”时,周围人的无不避之而不及,当真相浮出水面抓住凶犯后,林文来到学校,所有人都变得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影片中,这种荒诞的情节,很真实,让人略微有些良心不安,甚至莫名地慌恐。也许,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看似冷静、无动于衷的黑色电影,通过这个故事瞬间击中现实世界的要害,让人全身发冷,无所适从。

  影片中的奸杀案可怕吗?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一起奸杀案,让一个心地善良无辜的男教师一夜之间就变成人人得以诛之的坏人,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暴力。这种冷暴力和软暴力,远比事情真相可怕得多。事实也正是如此,人性愚昧、良心泯灭等不良风气已成社会恶疾。所以,影片最后,终于为自己洗脱罪名的教师林文来到办公室,周围的人依旧如常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和他打招呼,甚至递上结婚喜糖,而林文就那么默默地承应着,没有更多的辨别和回应。

  放学后,林文走向自己白色的轿车,车身被泼满淤泥。林文什么都没做,只是不动声色地上车,小雨从天而降,车窗上黑白相间,林文打开雨刷,淤泥四溢,世界变得混沌起来,而后露出一点点白。此刻的林文,依旧什么也没有说,内心似乎有些释然。大音希声,这个定格的镜头,亦是这部影片中最为经典的画面。

  《特殊嫌疑犯》影评(五):每一个残酷的真相背后都会发现共犯其实就是你和我。

  72分钟的一部小成本网络电影,很多人第一直觉可能是:“有什么啊,估计又是各种狗血,各种卖弄情色蹭IP吧”,没想到竟然意外的好看。

  首先,能看出来导演的野心和诚意,剧本内核很不错,反转的设计很精彩,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有人说本片是大陆版的《狩猎》,别说,角度上真的挺像。并且这种情节发生在大陆电影里,代入感会很强,你没办法不去想像如果换了我们,一切会怎么发展。

  故事以一起女学生被杀案开始,涉嫌谋杀的班主任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搞得心力交瘁,面对家人,社会,学生的种种质疑,他该如何去做?

  剧情上虽然和《狩猎》很像,但不同的国家,同样的态度让我觉得感同身受。片子没有刻意描写侦案过程,而是通过嫌疑人的角度把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串联起来,很生动,很尖锐。

  前面一半戏如果还算中规中矩好看的话,结尾的高潮部分犹如当头棒喝,十分出彩。

  画面,剪辑,音乐都还不错,几处空景留白也挺有意思。不过指导功力明显还是有待修炼,很多地方想法有,实力达不到。情节上也有一些BUG,搞得有点根基不牢。

  总体来说,对于这部小成本网络电影,我认为比很多现在院线上映的国内悬疑大片好的多,很值得一看。

  也希望看的时候大家宽容一些,因为这些片子明显是给他更多的资金,更好的团队以及更多的经验,后面的作品一定会越来越好。

  3星半,7.2分,鼓励鼓励!

  《特殊嫌疑犯》影评(六):肆意妄为的义务法官们

  整部影片说了很多事情,只有一个主题。不论是主角被逮捕后警察、校长、学生、学生家长、恋爱对象对他的态度,还是那个“变态宿管”被抓后学校开除,被人打到毁容.......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特殊嫌疑犯,不管大家有没有证据他就是真凶,不妨碍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打击他。校长让主角离开,学生家长让主角离他们家远点,学校开除宿管,一帮人给宿管毁容。甚至恨屋及乌,主角的女儿恋人母亲都受到了波及。就连主角拼死找出真凶后,好像一切都归于平静的生活,可是人们仍然认为他是真凶往他车上扔烂泥。千夫所指无罪亦死,在这个社会法庭上,主角和宿管已被判无期徒刑,这个法庭不讲证据讲流言,这个法庭没有标准判罚尺度,仍由大家的心情而定。大家可以对自己臆想的嫌疑犯任意判刑,可以是一个鄙夷的眼神,可以是大声叫骂,可以是扎轮胎扔污泥,也可以是毒打到毁容。而嫌疑犯们在电影中也交出了答案。主角拼命找出真凶,仍然默默忍受屈辱。宿管疯狂报复, 终将灭亡。可真正导致这场悲剧的真凶是谁啦?正是这些不明真相却又任意判刑的义务法官们。

  《特殊嫌疑犯》影评(七):生活刮不出一片洁净

  当卷入风暴,所有都会被撕碎。即便风暴终究过去,也无法抹去痕迹。降临过的痛苦老天收不回,也就别妄想得一身清净。

  影片摄影的公整干净,性冷淡色调,情绪的极度控制,让人不禁想问导演是有多压抑。如果说余庆导演上一部的《监禁风暴》是外向表现,让人生生目睹每一次残酷,那么《特殊嫌疑犯》这部影片真是让人觉得导演拍得太压抑了。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罪名,一步步撕碎整个家庭,观众早已叹息的时候,男主人公还在抑制自己,自己被当众羞辱,面对疯狂的学生家长,以公泄私的不知真相群众,当唯一的女儿收到伤害,才爆发出来,而就只此一处,前期来索要女儿,母亲在流言中去世,要说他平静得太过,倒不如说已经举手妥协。因为一个人的微不足道,在流言正盛的时候提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压抑,克制,反而让人奔溃,怒吼,不得不让人赞叹导演在操纵情绪上的娴熟,和自成的风格。演员的打磨虽不够,但剪辑,剧情的发展够吸引人,艺术和商业结合,在最近的电影中,可观性强。至此推荐,希望这些看得出诚意和努力的片子能够走得更远。

  《特殊嫌疑犯》影评(八):幼稚可笑的片子!为了刻意营造戏剧冲突,违背了很多基本常识!

  幼稚可笑的片子,为了刻意营造戏剧冲突,违背了很多基本常识!

  首先,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警方竟然给仅仅是带走问话的人上手铐,太可笑了!而这正是推动整个剧情的基础,基础就有问题,可想而知后续的情节是多么经不起推敲……

  还有,一个在学校教书的老师,竟然一点群众基础都没有?只是被警察带走又毫发无伤地放回来,学校和同学们竟然一点儿都不同情他?不为他说一句话?太违反常识了吧!

  有人把这片跟《狩猎》相提并论,更是可笑!《狩猎》的男主是个几乎不与人交流的另类,跟此片男主完全不是一个类型,此片可以营造出的一个情绪冲突根本,其真实性根本无法与《狩猎》相比,看上去只能让人感觉很幼稚!

  《特殊嫌疑犯》影评(九):文艺范儿的网大,就是一种挑衅行为

  文/满囤儿

  《特殊嫌疑犯》影评(十):沉默的大多数——无声的从众冷漠冷暴力等于默认过激者反应是对的,遇者则悲!

  给导演一个好评,给片子和剧情一点套路分-三星。

  老师出事的时候,周遭和社会环境的反应是很社会很人性而失理性的。

  看着片子,随剧情发展,我一直在把自己往片子里面带。从主角开始陷入周围环境的舆论中,人言可畏的社会里,一直到凶手的出现,凶手的起因,都在尝试往自身去套。或许主角开始的舆论压力与人言,还能用近两年比较火的句子说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但是凶手在之前的因果里面临的果,我发现即便只是想去找个名句去解释,都比较难。

  主角出现问题的时候,我构思自己以朋友相信的角度和主角相处,但是只能构思到一半,为什么?因为发现如果再构思下去,如果主角的嫌疑一直无法洗清,我或许也会被带进人言中,会被人言把自己带进那个旋涡中心,然后把和我相关亲人或者一切带入局部的某种不幸,这是我不愿意发生的,于是我想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无能为力感,想到我们这样长大没有遇到这些事情,相对是幸运的。

  凶手之前的那个果,假如是我,也无法合理、积极、健康、向上的去承担和面对。主要是那个结果太重,重的没有后路可退了,本身只是一个很小的事因。作为一个小人物高高兴兴的去做上班,认认真真做事然后背了黑锅被开除了不算,最后被毁容,已经被环境的旋涡夹击到社会和人生的边缘死角。狗急跳墙人急发疯,这个变态宿管是人为的结果,而凶手前果的见证人,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人的最大智能我个人感觉是——理性。抛开理性的禁锢,其实都是一个野兽、禽兽、动物。而社会、国家、制度、法制都是给我们强制塑造一个理性,因为过来的经验懂得:失去控制的人类,太可怕,经不起考验。

  老师,最终以无法突破道德和自我理性的约束,所得完果;韩正龙这个命运悲剧下的小人物,一直被夹击到了边缘,无力抵抗则拿起屠刀,既然社会和命运都放弃了我,那么我也没得选择。老师也好,韩正龙也罢,人言的无法可控,造就心里感官感受会觉得被所有人的遗弃,即便你心中正,也难以面对大环境的恶。

  最后的结局我个人觉得可能是为了‘悬疑’结尾,因为象征与寓意都看的很明白。

  最后的问题是:只是一点疑问,就手铐直接带走,也是制度的冰冷,完全不考虑对当事人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现在其实都知道这种影响很大,但是所有的制度实施者,都在冰冷的完成执行,考虑的不够多。可能会说没有办法,要抓紧时间去破案,但是查不到原因的时候却能一直拖下去? 或许是没有办法,但是我觉得有权利的制度者,和无权利的大多数,或许都改考虑的多一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