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家结婚》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回家结婚》观后感10篇

2022-04-22 03:0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家结婚》观后感10篇

  《回家结婚》是一部由张若以执导,张忠应 / 施彦 / 施军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家结婚》观后感(一):真实,质朴,与自己好接近

  今天是在同事的介绍下看的这部电影,原以为是讲在外面打工的人通过相亲来结婚的喜剧性的电影,越来越鄙视自己弱智的想法。。。

  觉得这是一部离自己最近最真实的电影,也行跟自己也是农村出来,农村长大的娃有关吧,电影里的每一个场景都很熟悉。。。把农村人特有的性格,农村的习俗刻画地非常生动,非常相符人物的特征。仿佛就是自己身边的对话,导演想必对农村非常有深究

  老亮与父母的对话,跟父母叛逆,这都是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还有农村人所谓的“八卦”,黄丽这种人在他们那里遭人口舌,父母肯定会不同意,结果分开。。。老亮与阿琴的事遭遇父母的反对,最后也不了而散,这有点让我意外,怎么后来就没反应了呢,后来才知道,原来导演所表达的根本就不是这方面的,也是,不然就很俗气。

  能找到好多熟悉的事物,熟悉的环境,孩子们坐在牛上,嘿嘿。。。想想以前自己小时候也爱这样,

  再一次觉得拍的很真实,这部电影就是用真实打动我的,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哭泣的声音,老亮和黄丽的事办不成,无奈外出打工,还有就是父母为了子女的那份爱,最后送别那一刻,感动。。。

  电影感觉好快,就这样他们上了车,咦,竟然结束了,汗。。。一点准备都木有

  《回家结婚》观后感(二):回家结婚

  别误会,这是部电影的名字。

  现在的社会浮嚣日甚,大多人的生活是完完全全的被物化,偏题偏得太远,生活大都也不再是生活本身。

  现实中感受不到、电影里也太久没有过这种淡淡的动人了。

  这是电影,却像就是发生在我们农村、发生在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没有天雷地火,也没有撒狗血的情节,甚至连台词都不多,但丝毫不妨碍诚挚的纯朴之美。

  可能,电影里根本就没有爱情。被拒婚的返乡农民工酒醉后与名声不佳的当地姑娘一夜情,之后便在了一起。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情铺垫,没有一点该有的你侬我侬。也许是农村人的纯朴,因性而爱。城市里的环境估计是很难结出这样的果的吧。

  也奇怪,似乎传统的贞操观只有在比较传统的农村环境里面才显得格外的被重视,不定电影里那个姑娘以前确实是在城里做过鸡的,但面对居心不良的小混混时,完全不影响她对自己人格尊严的捍护。

  尽管两个人在一起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还被逼分了家,也受尽了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可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尊重不是别人施舍的,只能是自己争取。看着在有归宿后的女孩,一改平时爱打扮、略显轻浮的形象,变得踏实而贤淑,一针一线的打毛衣、挺着大肚子卖豆粉。一下子,形象就顿时高大了起来,散发出恬静的母性光辉来。

  人在做,天在看,人更在看。两口子凭着他们的勤劳与善良,包容与忍让,让父母逐渐接受了他们,邻居们也开始改观了看法。

  虽然因为没到法定年龄不能结婚,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生小孩。但,过了这个年头,就会好的。

  善良与人性,真是个好东西,不管你做过什么、不管你地位如何的卑微,只要是善,就会动人。好人,总是会有好报。

  真是部好电影!百度了一下,竟然发现所有演员都是群众演员,导演只是一个2006年进大学的学生,出人意料,非常。如果硬要拿来比较,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还不如这个流畅自然。导演讲故事的能力真的不错。能把一个普普通通、寡淡如水的故事拍得引人入胜,还真不是好多大导演能胜任的事。

  除了故事性之外,里面演员的表演个个出彩,性格塑造诠释得十分到位。男女主角自不必说,连里面的那个留守儿童,都难得地表现出了孝顺、懂事,甚至是对朋友讲义气的方方面面。其实,最好的艺术不应该是技术,而是自然的人性。

  这个片子注定不会有太好的商业前途,没有明星,没有大场面,没有床戏,没有高科技,没有满城黄金,没有子弹乱飞,却注定看过的人,有农村经历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喜欢。

  电影之外,也有不少感触。在物质匮乏、文化素质不高的最底层,往往是纯粹的美好品质的仅有之地。他们走在一起,组建了家庭,便是家庭的一份子,所有的努力与艰辛都去为这个家庭去付出。他们的追求已经跳脱了狭隘的个人价值体现,也不会像那些所谓的文化层次高的人那样彼此之间缺乏安全感与相互之间的信任之心。为什么城市里的婚姻越来越不稳固,为什么城市里婚姻里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也许就是因为少了纯粹,掺杂了太多本不应该过量的因素。

  他们在一起一辈子,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言情小说里的跌宕起伏,有得是太多人后天性沦丧的善良、笃定、包容、信赖、踏实,所以他们能恬淡如水、淡定果敢地去生活。

  当然,我还不能洒脱到去过电影里面的生活,也许,我以后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但是,我真不能确定最终我是否因此就会过得比他们更幸福。

  《回家结婚》观后感(三):《回家结婚》:奠定南张北郝格局的文艺电影

  《回家结婚》:奠定南张北郝格局的文艺电影

  马庆云/文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边有“南慕容北乔峰”一说,十分有趣。中国文艺电影中,也有南北一说,南张若以,北郝杰。他们两位都是专注农村题材的青年导演,而且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然后带着现代思维反观贫困落后的家乡。在他们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文化的寻根精神。郝杰的《光棍儿》、《美姐》获奖无数,这位青年又因为离北京电影文化圈很近,多受前辈导演提携,自不在话下。

  云南籍的导演张若以则似乎并没有那么幸运。中国西南部地区虽然产生过大量优秀的文艺电影,却缺少如北方京城一样的电影投资环境。这位“南张”最近有一部电影上映,叫《俐侎阿朵》。该部电影以少数民族姑娘努力考取大学在学费困难的情况下如何面对的故事为主线。该部电影或多或少的带有少数民族姑娘励志的主旋律特色,缺少了张若以首部电影《回家结婚》的西南乡土气。这是电影投资环境不利,造成的电影人的妥协,从而影响的电影质量。

  北郝的郝杰,电影《光棍儿》、《美姐》反应的都是张家口、山西一带的乡土人情,极具北方特点。从地域上来讲,他属于西北风格的导演。而南张的张若以则与之相对,通过《结婚回家》、《俐侎阿朵》塑造了西南风土人情。这在电影现象上,是十分有趣的。

  《回家结婚》立足西南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讲述了一个外出务工回家的男青年如何自己找个了媳妇遭遇家庭反对最终风雨无阻带着媳妇再次外出打工的故事。它的优秀之处在于,真实。这种真实,是新一代青年文艺片导演面对现实尤其是自己落后家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无力感。

  张若以导演在重庆接受过大学教育,这个出身云南乡村,到大城市接受现代文明的青年,在重新面对家乡贫困与意识“落后”方面,表现出了自己想要做点儿什么而又无能为力的挫败感。知识分子均有乡土情结,在接受了先进教育之后,一面是对落伍家乡的不满,一面又是企图做点什么改善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很可能是无用的,起不到改善的。在这种欲而不能的前提下,产生了这种寻根的电影艺术形式。

  艺术是对现实自身处境的一种无奈表达。表达的形式,是力图贴近与还原真实,表达的内容,则是最具乡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北郝的郝杰,善用的艺术符号,是黄土地、土坷垃、懵懂的生理冲动等等,这是一种外放的表达方式,具备北方特点。而南张的张若以,善用的艺术符号,则是绿丘陵、水烟枪、沉默寡言的父子情等等,这是一种南方人特有的内敛表达。不同的乡土之根能养育出不同的艺术内容来。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拍摄技法上找出张若以导演这样那样的不好。青年导演在叙事节奏与桥段的巧妙表达上,均需要历练。他们往往凭着一股子热情冲上去,源于苦闷的寻根内功是有的,在承载内功的招数也就是电影术语中说的桥段展现上,则是较差的。我一直认为,多关注中国的青年文艺导演,中国的电影才会后继有人。

  较为遗憾的,是张若以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俐侎阿朵》有些用力过猛,故意造戏的成分太多,虽然里边有投资方的剧情需要,但导演本人在坚持的乡土的东西方面,还是相对《回家结婚》中要少了很多。真实呈现,是寻根电影的基本态度,它要做的,只是呈现,而非歌颂或者批评什么。《回家结婚》深谙其道,《俐侎阿朵》却显然是囫囵吞枣了。

  最后,熟悉西南风土人情的观众,一定能在张若以的影片中看到自己家乡的那山、那水、那人。某些亲切,或许只源自于熟悉。

  本文为纸媒约稿,转载或约稿,请联系QQ:595626517.

  《回家结婚》观后感(四):离别、矛盾、迷茫、偏见、关于村里的那些事儿

  一、离别

  我,也是西南边陲乡村的一个孩子。上初中那会就想过要离家出走,跟父母拌嘴以后跟朋友跑到村里的桥头望着远方说:我以后离开了就再也不会来的气话。

  大成的爸爸回来看他生病的爷爷,几天后又要返回打工的地方。车子开来村里接走他爸,大成抱住他爸的腿:“我要跟你去,我要跟你去找妈妈”。他爸给了他一百元,他却将一百元丢了还是拽着爸爸的腿不放,一百元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很多,可见他有多么渴望跟爸爸妈妈在一起。

  后来大成村里的学校被拆,只能到远一些的地方去上学,需要住校一个礼拜回家一次。没有一个认识的小伙伴,大成不愿意去上学,爷爷跟马老亮好说歹说终于说服他去上学。最后他要求要爷爷送他一段路,坐上马老亮摩托车离开的时候他回头对爷爷说:"爷爷,那我走了"。眼里有分别的泪水以及对爷爷的担忧。

  很喜欢这段长镜头,爷爷一直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离开,越来越远,直到身影消失在扬起的黄色灰尘里。又一次泪奔,想起家乡的客运站,我妈在这个地方一次次的送我离开这座小城,起初到昆明上学,后来去了更远的杭州。距离越来越远,每次坐上车开出的那一会,自己都要偷偷抹眼泪,花一些时间来平复心情。离别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特别对于年迈的父母亲,以及年幼的孩子。

  影片里最后一场离别的戏,年三十黄丽跟马老亮决定外出打工,生下孩子。还是村里那个坐车的地方,车子又开来了。

  临走时候,马老亮的父母跟他交代着,外面打工吃住的地方老二已经安排好了,等黄丽生孩子的时候去找大成的妈帮忙。马老亮说知道了,之前就出去过,你们不要担心了。

  黄丽的爸爸说:“阿丽,路上要小心”不善言辞的父亲,说了一句离别的话,在一旁抹起了眼泪。在那样一个闭塞的小地方出去外面真的不是很小的一件事。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从出生到长大的县城,可想而知家人的担忧。

  黄丽妈给她塞了一点钱:"丽,这点钱拿去路上买点东西吃"这些都是朴实的真切的场景,都发生过我们这样的孩子身上,这些简单的场景,简单的台词,每一处都感同身受。

  二、矛盾

  在村里衡量一个孩子的是否优秀的标准第一应该就是听话了,听父母的话。琐碎到每天几点起床,不能睡懒觉,懒在农村是很不好的一个标签。不能总是在外面玩,不然就是游手好闲。最重要一点就是不能跟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这关系到道德问题。特别女孩子被看到跟男生经常在一起玩是会被村里人传的。孩子无法跟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到最后就是争吵。像马老亮一样起床晚了要被教育,后来因为跟黄丽在一起别家人严厉反对导致跟父亲闹翻分开过。如果家里有两个小孩子的又总会觉得父母偏心,有一些疙瘩就这样结在了心里。自己初高中的时候也是经常会跟爸妈发生矛盾,有时就是因为睡懒觉了,长时间看电视,因为弟弟等一些事情。

  三、迷茫

  老从跟家里人闹翻了,让马老亮打电话给他弟弟帮忙找工作。老亮给他说经济危机,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老从自信的说:"大学生不一定比我们强,我要出去见见世面"

  心疼老从此刻的处境,也佩服他的勇气跟自信。他为了生活至少在想办法,在努力着。在回到开片,村头的一个醉汉,靠着树半躺着,村里孩子在酒瓶里撒了尿又放了一点灰戏弄他是啤酒给他喝。好像每个村都有这样的人,因生活的不如意变成一个酒鬼同时也是一个胆小鬼,放弃了生活。这样的人才是可悲,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我的表哥,从小家庭条件在村里是很好的。外公之前在机关单位工作,从娶妻到生孩子盖房子,买摩托车都是家里人样样弄好,包括结婚后家人给买了几条奶牛来养。村里同龄的小伙伴都挺羡慕,有的会叫他家乡宝,因为他从来没为了生计家庭外出打过工,一直都是在家。后面几年外公去世,随后他跟老婆还有我的表姐表姐夫们一起外出打工,去了广西误入传销组织,被骗了一些钱,后续跟老婆离婚。从此以酒来麻木生活,跟我妈打电话的时候总会说起表哥。妈总说:“怎么说都不听,还嫌我烦,天天就跟那些酒友喝酒,什么事都不管。就是心疼你舅舅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帮他养儿子,什么事都要做”甚至有的时候喝多了大晚上睡在路上被村里人看到了去给我舅舅说才把他弄回家。家里的亲戚在外面给他找了还不错的工作,他就是不愿意出去。还是继续呆在家里每天没人管,有酒喝的日子。他的人生停在了离婚的那一刻。此刻我觉得一个人的见识重要了起来,只有经历的多了看的多了,有些事才能看开,才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四、偏见

  全片最喜欢的一个角色——黄丽,她才是最勇敢的人,也是活的最明白的。

  或许逼不得已去舞厅工作,但是她个性刚强,爱憎分明。对于村里骚扰她的小流氓,揩油未果,骂她:“鸡婆”

  黄丽迎上去指着他鼻头质问:“你说什么你在说一遍,以后说话给我注意点你”

  对于马老亮她应该是喜欢,所以才会主动给他发消息打电话。甚至在马亮被拒婚后由于情绪低落,黄丽怕他出事大多时候都陪在他身边。以至于后来马亮喝醉后跟她发生了关系,你可能会认为黄丽趁虚而入。可是我讨厌不起她来,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敢于争取,她成功了。

  夕阳西下的甘蔗地里,马老亮对会黄丽说以后我们两结婚好好过日子,一片美好的景象。可是生活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开始是老亮家人的反对。相对于寨子里边一些人老亮母亲算是仁慈的,没有说出那些难听的话语,只是说你们不合适等等。父母的坚决不同意,老亮跟父亲也闹翻了,被父亲赶出单独过日子。村里人说:“你家儿子道德那么好,怎么会要在过舞厅的人,要是我刚进门就追出去了”。一个小的村庄包容性真的太小,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是会被道德枷锁压垮的。在所有人的不看好里,小日子还是过了起来。

  黄丽在村里支起小摊卖起豆粉,马老亮帮村里人砍甘蔗。说黄丽不会过日子的,其实她很会过日子,很会跟身边的人相处,对家人也很好。别人问她一天能挣多少,她回答一二十块。一女顾客说:”可以了,我们一天砍甘蔗风吹日晒也就一二十块“。黄丽回答,一样的,都是讨生活。其中还有一个细节她让村里奶奶帮忙带一碗豆粉给她妈。给马亮的父母端去豆腐,最后被老亮父亲倒掉。大成找马亮要用他手机给妈妈打长途电话,然后她把自己手机给大成打,她对身边的人是真的好,所以最后赢得了老亮家人的接纳。

  这样简单的小日子也挺美好的,可是他们因为没到年龄不能领结婚证。最后在除夕夜,看着漆黑夜空中一朵朵烟花,黄丽跟老亮说我们出去打工,把小孩生下,过两年在回家办结婚证顺便给小孩上户口。从她看上老亮,在村里摆摊到村里人的接纳,到说服老亮外出打工,可以看出黄丽都是勇敢且有主见的人。这样的人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勇士。

  片子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了农村的生活,以及村民的思想。有教育、婚姻、家庭关系、工作、农村年轻人的现状。电影的配乐、镜头感都很好,也有文艺片的感觉。总是是好片子

  《回家结婚》观后感(五):写实的电影,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真实呢?

  这几天以来,每天都看这部电影,看了好多遍了。说实话,很少能有一部电影会让我如此共鸣以致要看很多遍,往往想看电影看完了又在生气不好看,或者一遍看过即忘,而这一部,共鸣,让我无法从片子里自拔。

  电影开场,骑着摩托回家的路上,对白,让我感觉这是一部记录片,记录这个男主角回家结婚的过程。直致末了,才知道这是一部电影。

  电影里的每一个情节,都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无法相信这是一部电影。看着别人的娶亲队伍,唢呐声声,老亮心里也一定期待着自己迎亲的那一刻吧,你看他一回来,就去找心中的姑娘——阿琴。在阿琴家门口,他碰到了黄丽,但他肯定不会想到未来真正成为他的媳妇的人会是她吧。

  贫穷,断送了他期待的婚姻,阿琴家退了亲。可以看出,阿琴家的房子白墙瓷砖,与他家的土基毛房一对比,是多么的寒酸。那个村里名声不好的姑娘——黄丽,选择了和老亮在一起,虽然遭遇了老亮家里的反对而分了锅,还要承受村里人们的闲言碎语,但是他们走出了自己的路。黄丽,多好的一个姑娘,即便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经历,被人们背地里怎样的眼光看待,怎样的议论纷纷,她还是认认真真的当起了贤惠的媳妇,认认真真的做人。我只想说,老亮有福,能有这样一个好媳妇。而农村里有多少大龄男青年没有媳妇,你们知道吗?40岁以上一批,30岁以上一批,30以下的还在单着身找媳妇的一大批。

  孩子,留守儿童,看着朱大成追着爸爸要去浙江找妈妈的哭声,声声刺痛我的每一根神经,多么心酸多么可怜的一幕啊,我都想哭了。回想我从小爸爸在外面打工,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妹妹的生活,那些起早贪黑的艰苦日子,那些被妈妈逼着干活的日子,那些课余永远没有机会去和小伙伴玩的日子,当时觉得自己跟着妈妈过得很苦,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很充实,因为从小就能为妈妈分担家务和劳动,为她减轻哪怕一点点的负担,现在想来心里都会觉得幸福。而农村又有多少孩子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成长呀,生活所迫,谁又愿意背井离乡的到大老远的外省去打工呢?就像老亮所说的“打工又打不得一辈子,回来还连家都没有了”。人家说,四川人能干大事,因为四川人往外闯不想着回家,而云南东面有座回头山,云南人一往外走就想着回头,总想着要回家,恋家情节浓厚,因此,云南人少有人在外面干大事的。曾经想在外面做出一番事业的我,等到真正要踏入社会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回云南,因为我太恋家,只想回家。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也比不上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呀。

  《回家结婚》,一部电影,但又不像电影,就像一部真实记录农村的记录片,电影里的故事主线是虚构的,但是电影里的每一个情节,都能找到现实版本。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都能让人产生共鸣,即使是那句打歌的唱词“这个甘蔗真糟糕又要砍来又要挑”也是那么的真实,打歌的场景是真实的,即兴的唱词也是反映现实的。

  字花,曾经在云南西南一带风靡一时,10年前,县里几乎家家都在研究字花,下注买奖。这些年来我多年在外,已经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盛行,看了电影,突然感觉10年前我所看到的场景又在上演,对于字花,我还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小学校园被拆,这也不是演的吧?真的很多小学都被拆了,当年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6、7个小学,到我妹妹上的时候,就被合并了两三个,现在回家,才知道全村只有两个小学了,很多孩子上学特别远,从小就得住校,自己带锅带灶的到学校里开火食,孩子才多大呀,上学多艰难啊!

  只能说,这部电影是那么那么的写实,现实到给人以记录片的错觉!我是云南人,但我不是临沧人,他们方言在我听来更加重了这部电影写实的味道,如果一部农村电影配上蹩脚的普通话,那会变得多么滑稽?

  一部真实的电影能让人产生如此大的共鸣,我是真的没有想到,在云南的边远地方,能有这样一部片子在全国上线。朋友们,这就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呀,农村出来的人,你们懂的,没有呆过农村的人,你们也该了解了解吧?这真的很真实很真实,这就是现在的农村。仍然被贫穷落后包围着的农村。

  《回家结婚》观后感(六):每个人都是一部电影

  在决定写下面的文字之前,我一直在为标题而纠结。或许另外一个标题——“每种生活都是一段剧本”更为直接一些。是呀,你,我,还有他,每个人的人生,或者至今的人生,都可以成之为一部电影。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段剧本,精彩的。

  不知道中国目前的农村人口确切的数,但是我想,把农村人口除掉以外的那些国人,未必能被这部电影感动到,也许。甚至,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的朋友也未必会感同身受,也许。

  同(多数观众一)样的,我不是留守儿童,也没有娶一个影片中的所谓的“不三不四”的女孩为妻。同样的是,70后和部分80后,甚至90后的凤凰男/女或许都经历过那种贫困,虽然那种贫困在今天看来已经改观了不少(虽然在个别地区可能依旧存在,譬如影片的拍摄地云南省临沧市),但至少我们都经历过。其实,那种贫困还不足以让人感到窒息。这不由得使我在观看这部影评的时候,想起了大陆产的另外一部比较杰出(个人之见)的影片《Hello!树先生》。贫困尚好,努力尝试改变——脱贫,却又无力的感觉才真正让人感到窒息。

  我曾和魔都的朋友有过如下的对话:

  “你去过云南吗?”

  “云南是哪个国家?”

  奉劝魔都以外的朋友,千万别问魔都人民“昆明是哪个省的省会”之类的问题。他们对欧美大陆的地理的熟悉程度,远比对大陆西南的熟悉程度要高出许多。但是,今时今日,对比魔都和昆明的民风,我仍然觉得昆明的民风要淳朴许多,要纯粹许多,尽管魔都向来以市民文明程度全国最高而著称。

  淳朴也好,文明也罢,人,始终才是他们的载体。每个人所呈现在生命面前的状态,其实都是精彩的,或许这当中会有社会标准所界定的“积极”与“消极”之分。我自始至终都认为,我们的国民是坚强的,是乐观的,虽然我们当下的生活充斥着诸如苏丹红、地沟油、毒胶囊之类的负面声音。不管我们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我们其实都会面临诸如大到温饱、小到房贷之类的困境所带来的压力,也许有的人会选择逃避式的自杀,但坚强的活下去始终是多数人的选择,而且他们还同时选择了乐观。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1964年的电影《I am Cuba》。是的,我就是我,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

  命运决定了我是谁,我可以决定我的生活。记住,自己才是人生的编剧。

  (为什么只给了“推荐”?是因为我也曾断续在云南省昆明市工作生活过累计两年的时间,虽然如此,还是听不太懂电影中的方言,如果不看字幕的话。当然,这并不影响影片的精彩,但可能会影响如我之类的观众的观感。)

  《回家结婚》观后感(七):好好读书

  回家结婚,

  听起来很温馨的一部电影。

  实际上,却那么残酷,

  是一种真实的残酷。

  老亮,云南临沧人,浙江的打工仔

  收到在老家女朋友阿琴的信息,

  准备和她结婚,

  结果却是被阿琴的父母把彩礼退回来。

  老亮借酒消愁。

  一次酒醉之后和以前喜欢自己的歌舞厅小姐黄丽发生关系,

  然后选择带她回家却被父母拒绝。

  老亮选择搬出来自己和黄丽另住。

  然后是黄丽怀孕,父母原谅,领证未成。

  其中还有大成正在读却被拆掉的小学,年迈的老人,收钱又退回去的书记。

  导演张若以还演了一个经常在村里醉得稀里糊涂连小孩都欺负的醉汉。

  最后的镜头是:

  老亮和黄丽坐着装着三轮车发动机的东风小卡去浙江打工躲避非法结婚。

  路上是黄土一片。

  村里人说老亮是道德高尚的却找了个不三不四的;

  老亮父母说书记你自己看着办收钱了就要办事。

  老亮上车前对大成说:好好读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