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藏一年》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西藏一年》经典影评10篇

2022-04-07 03:0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藏一年》经典影评10篇

  《西藏一年》是一部由Peter Firstbrook / 书云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藏一年》影评(一):Tibet: Transformation and tradition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7279789.stm

  (翻译)

  在现代西藏,远古和现代并存。新BBC4系列的制片人Peter Firstbrook探寻着西藏的过去是如何持续影响着藏人的未来。

  新娘坐在新郎旁边,无法控制地抽泣。一条羊毛毯子盖住了她的头,借以遮住她哭肿的脸。

  在第三集中,乡村的萨满法师计算着结婚吉日,同时他也决定了这个女孩应该嫁给谁。

  Zhongar,21岁,直到12个小时之前,她被告知自己要结婚了。

  村里的其他人则已经为婚礼准备了数周。

  “没有什么值得哭的”

  尽管她的丈夫来自同一个村,但是她只模糊地记得小学时候的他。

  新娘在婚礼之前的反抗一直是西藏的传统。为了表示不想离开她父母的家。但是Zhongar并没有掩饰这些。

  自从被告知即将订婚,她就在屋里嚎啕大哭,而房门被上了锁,以防止她逃跑。

  而她的女性亲戚们却对她没有任何同情。

  她的姑母说:“从来都是这样。”

  “我去安慰她,并且告诉她这是我们一生中必须都要经历的。我曾经和她现在一样,因此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哭的。”

  现在,Zhongar并没有被告知她还会嫁给一年后从学校毕业的新郎的弟弟。

  在西藏这里,这是很常见的风俗。它保证了稀有的农田能够在一个家庭中延续数代。

  当我们在Zhongar 结婚四个月以后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逐渐适应了她的新家。

  她已经不对她的新生活抱有幻想。

  “我起床以后,就打水挤奶。现在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地里干活。当我空闲的时候,我必须又去挤奶,织布和煮饭。”

  跨越文化

  从Zhongar的村庄驱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江孜,这里是西藏的第三大城镇,人口大约8000,但是这里却像另一个世界。

  在过去20年,大量的移民涌入江孜,这也导致了紧张。

  许多移民都是商人,这意味着更多的廉价活计则落在了藏人身上。

  Jianzang,一个当地旅馆老板,跨越了两种文化。

  他曾经是一位藏医,但是他发现经营旅游业则能够赚更多的钱。

  他说:“很多外国客人有礼貌并且守规矩。”

  “而来自‘中国本土’的客人却并不守规矩,特别是来自贫穷地方的人。他们想要住好的旅馆,去不想付相应的价钱!”

  Jianzang这种对汉人的矛盾心理在藏人中并不少见。

  They have lived under strict, authoritarian rule since the 1950s and in the past any sign of dissent by the Tibetan people was ruthlessly suppressed by the Chinese army.

  喇嘛的女朋友

  owhere does this rigid arm of control extend further than in the monasteries.

  During the 1960s, it is estimated more than 6,000 Buddhist monasteries were destroyed, only 12 survived.

  Today many are slowly being rebuilt but the lives of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are strictly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江孜的白居寺(Pel Kor monastery)在距今600年左右建成,Tsephun是其中的一个见习喇嘛。

  他的叔祖父Dondrup是一个高僧,在3年前安排他进入寺院。

  但是Dondrup是老一辈的藏人,而Tsephun 则是成长在一个有电视机、手机和电脑游戏的时代,这样的差异导致了冲突。

  Dondrup说:“在我们那一代,我们不能看电视。我们必须专心吟诵佛经。在旧社会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当Tsephun长到16岁的时候,叔祖父怀疑他有了女朋友,并害怕这个见习喇叭让那女孩怀孕,而导致他的家庭和寺院蒙羞。

  拥抱未来

  Tsephun 后来师从另外一个师傅,但仍然对喇嘛的生活感到憎恶。

  他说:“他从早到晚都抱怨我。”

  然后Tsephun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年轻的喇嘛在远离寺庙的时候就去茶房,穿普通的衣服,并且还有女朋友。

  在许多方面,Tsephun 和他的叔祖父的紧张反映了西藏正在发生的变化。Dondrup没有生活在现代世界中也不了解现代生活方式。

  Tsephun 代表着新藏人:当它拥抱21世纪的时候,西藏也正在失去它的文化和传统,越来越像中国的其他地方。

  《西藏一年》影评(二):ordinary people in an extraordinary place

  《西藏一年》影评(三):弄半天,传说中BBC制作的大作《西藏一年》原来是百分百的土产品,又一出口转内销的样板啊

  C只是花钱买的播放权,只是它家为全球首播的机构而已。从这方面看,以前BBC制作的很多片子都不是它本台自己制作的。不过这次制作这片子的国内同行看来郁闷了,辛辛苦苦拍出来,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竟然以为是别人拍的。看来以前小瞧了国内的制作了,只要给点空间,还是能出好片的。

  《西藏一年》的真实镜像

  来源:南都周刊  2009-07-27 14:49:09  作者:杨猛

  南都周刊记者·杨猛 北京报道

  故事从距离拉萨264公里的江孜卡麦乡开始。

  这是2006年的夏末。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的普通人,在为生活奔波。

  在做过搬运工、油漆匠、野导游、人力车夫等各种临时活计之后,小伙子拉巴正为寻觅下一份工作发愁。坚持做着发财梦的他,想赶快挣够钱,讨一个老婆。

  乡村法师次旦,看起来有点心烦意乱。江孜是冰雹多发地,从前次旦法师靠念经驱雹,每年就能获得周边4个村子供奉的2.5吨青稞。然而今年行情不妙,村里买了高射炮驱雹。在无可比拟的科学技术的面前,传统的咒语失去了力量,冰雹法师面临“下岗”,他只能靠给邻居家卜算婚姻打发时间。

  小僧人次平和师傅的矛盾正在变得不可调和。师傅是老派僧人,希望次平跟他一样,在长年经月的不断诵读中修行。然而次平去过一趟拉萨后,被那里繁华的都市生活深深吸引,师傅愤怒地发现,次平的口袋里居然装着买给女孩子的发卡。宗教传承,会在时代变迁中变得岌岌可危,还是永远可得以一脉相存?

  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僧人为逝者的诵经,从四季的交替到人生的轮回,伴随着江孜城的日出日落,8个西藏普通人的故事,在《西藏一年》中次第展开。从夏末延伸到来年的春天,整整一年。

  这部“出口转内销”的纪录片,2008年3月在英国BBC第四电视台播出后,立刻赢得了大量的掌声,甚至有许多中国网友称赞其“很客观”。2009年7月16日,《西藏一年》中国制片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此片在游历了43个国家后,7月下旬将引进回国。

  在北京北四环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制片方之一),《西藏一年》的监制、藏学中心的副总干事格勒博士说,“你将看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故事,它讲述的是真实的西藏百姓的生活。”他说,因为这部片子在海外播出引起的良好反响,“中央领导也在点名要看这个片子。”

  谈起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格勒说,我们能够真实反映西藏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纪录片,“以前太少了”。

  格勒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个人类学博士,上世纪80年代开始频频出国留学访问。他惊讶地发现,西方世界对西藏存在很多误解。就连那些友好的国际学者,也习惯用“西藏被占领”之类的表述方式。

  “很多西方人,看不惯或者不习惯他们虚构和想象中的精神乐园在西藏老百姓的现代化中消失。要么把西藏问题政治化,要么把它弄成人类唯一一个未解的秘密神秘化,归根结底是不了解真实的西藏。”格勒说,“你知道,西藏目前还不允许外国人呆很长时间,所以国际上很多学者是在印度、尼泊尔这些地方做研究,不可能做深入的调查。”

  成立于1986年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被看做是中国政府制定西藏政策的智囊机构。格勒回忆:四五年前,中央一次关于西藏的涉外宣传新闻会议上,特别提出,应该学会用西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介绍西藏。

  “我理解,在外宣技巧上,那就是不要说教和空喊口号,而是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人。”格勒说。

  尽管西方对西藏的介绍充满了不少低级错误,来自中国人自己的西藏研究和介绍却“少得可怜”。“多数是咱们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是一些西藏风光介绍。很多外国人认为那是宣传。即便你说的都是对的。”

  格勒说:“不得不承认,一部影片的影响,超过100本书和100次讲演。”《西藏一年》的拍摄动机肇始于此。格勒的初衷是,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详细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西藏表述”

  拉巴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获得了爱情。一个从乡下到江孜打工的姑娘和他一见钟情。“他不流气,很踏实,我愿意跟着她。”姑娘羞涩地冲着镜头说。为了给侄子欧珠治疗心脏病筹钱,拉巴和哥哥一起到那曲打工,结果和当地牧民发生了争执,不仅一分钱没拿到,反而遭到了毒打。于是只好拖着一箱子糌粑——他们原本为在那曲打工准备好的一年的口粮——重新回到江孜,生活似乎陷入了困境。

  虽然失去了驱雹的收入,次旦法师仍然是一个乐天派。但是当家中的两个孩子同时考取大学的时候,他的烦心事也来了。两个孩子,一个考取了西安航天技术学院,一个考取了林芝农牧学院,学费加起来一年要1.5万元,但是全家收入是1万元。他开始在乡里奔波申请救助。他决定,一定要把孩子们供出来。次旦法师坐在颠簸的马车上去给邻家婚事作法,路旁正在放高射炮驱雹的村民冲他发出善意地哄笑。“一枚炮弹才40元,我们村放2枚炮弹就可以赶走冰雹了,我们不会再浪费青稞送给他了!”

  白居寺,在举行完迎接11世班禅的隆重仪式之后,师傅终于下定决定,和小僧人次平结束师徒关系。次平换了一个师傅,还在继续着自己的快乐生活。也许对于他,生活不仅仅只有一种可能。

  《西藏一年》就是这样以一种舒缓的镜头,讲述着8位普通藏族人的命运。他们是妇女干部、乡村医生、饭店老板、三轮车夫、寺庙僧人、冰雹喇嘛及包工头。

  文学博士刘大先在看完《西藏一年》后写道:这是一部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纪录片,经过精心剪辑拼接,将微妙的意识形态隐藏其中。但是它却赢得“客观”的评价?这让我们思考,即在当前各种力量错杂缠绕的语境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西藏表述,我们要呈现什么样的西藏形象给世人?怎么样才能让一种文化形象更为真实,而又能让人乐于接受?

  “他们是幸福的,也面临痛苦的转变”

  按照格勒最初的设计,片子要在藏区拍一年。这个计划的实施难度不言而喻。在西藏问题国际化之后,关于西藏的介绍变得敏感和复杂。

  “光审批就长达8个月。”格勒介绍。

  他们只有大概的思路:找8个江孜的普通人,打工者、旅馆老板、包工头、僧人、基层干部、农村巫师、医生、寺庙喇嘛,涵盖了西藏社会的几乎各个阶层,然后详细记录每个人的生活。

  但是怎么拍,拍什么,谁也不知道。统战部和国务院新闻办作为主管单位,对《西藏一年》究竟能拍成什么样拿不准,不知道是否“安全”。格勒说:“最终是‘信任’,才促成了片子的拍摄。”

  本来格勒打算邀请国际导演和团队拍摄,但是这个方案被放弃了。“国外没有任何一支摄影队可以得到批准在西藏呆上一年。这个拍摄法在国内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格勒决定由中国人自己拍摄这部西藏的纪录片。他找到了在牛津大学留学时认识的中国制片人书云。书云身材娇小,但却具有勇气。千禧年,她孤身一人沿着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道路一路采访,从西安到中亚,再到印度,整整走了一年,最后写出了在海外颇有影响的《万里无云》。因为对西藏文化的喜爱,书云曾经在英国学习过藏语。

  “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么好的事情落到我头上。在很多人心目中,西藏是这么浪漫的地方。”所以这一次当有一个在西藏呆上14个月的拍摄任务时,她几乎是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她说:“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下基调,一定讲述真实的故事。不要宣传和喊口号。真实的西藏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包括他们的幸福,也包括他们的痛苦。”

  当拉巴找工作,法师筹学费,小僧人不喜欢寺庙的刻板生活, 这些普通人的生活逐渐在镜头前展开时,那些高原风情的表象下,观众发现了今日中国普遍存在的转折。江孜这个历史古城,并非亘古不变,而是同样经历着挑战。

  2006年夏天6月,摄制组开赴江孜,租了当地一个居委会的院落开始工作,到2007年7月撤离,整整13个月。加上后期编辑了9个月,一共耗时22个月。

  最终《西藏一年》剪辑成了5集。实际上他们拍摄的素材剪50集也没问题,“我们采用了每集国际标准的48分钟,但是每集的解说,平均只有13分钟,都是镜头在说话,没有说教。全部是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还不是只用一种口气讲述。”书云说。

  “我不断催促摄影师和导演,要贴上去,不要不好意思,要贴近,这就是我的要求。要紧紧跟随故事主人公的一点一滴不放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江孜呆上一年的原因。”格勒说。

  “他们差点把我弄烦了。”在北京举行的首播式上,主人公之一白居寺的喇嘛次成说,“西藏台也来采访过我,但都是对着镜头说几句话就够了,但是他们整整跟了一年,连洗澡都不放过。”

  4名藏族摄影师的加盟,也确保拍摄时让主人公完全敞开了心扉。

  《西藏一年》记录了一个具有仁慈心的拉姆医生,拉姆和丈夫是乡里仅有的2名执业医生。但是她只是卫校毕业,看不了疑难杂症,她感到内疚和不安。乡村医疗卫生的现状也真实地呈现在镜头中。拉姆本人也被长期的胃痛困扰,而她竟然相信自己的胃病是由于前世的孽障造成的,只好求助拜神。

  宗教信仰仍然主宰着藏民的精神世界。但是一个女人在怀孕的时候,去看法师的同时,又毫不犹豫去先进的医院做检查,最终在医院新生命诞生了。

  “转变无处不在,这就是今天的西藏。”书云印象最深的是拉巴的故事。“拉巴过去是农民,现在到江孜打工,结婚就要挣钱,到了城市做些什么?只能靠出卖力气。很多老板不愿意雇佣他,因为他喜欢喝酒,又没有一技之长。”拉巴代表的是面临激烈的城市竞争的打工者群体。

  “我们没有回避问题。比如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格勒说,“这才是真实的西藏,他们是幸福的,也面临痛苦的转变。”

  做了几十年乡妇女主任的普赤,由于只是一名合同工,当忙碌一生的她接到县委组织部让她退休的通知,茫然地对着镜头说:好像我的生计被偷了,我被当垃圾丢掉了。

  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朝夕相处,书云和当地人结下了友谊。没有官员陪同的摄制组,甚至被特许拍摄了白居寺迎接11世班禅视察的场景,有法院庭审的现场,还有州政协开会的镜头。

  “我想不会再有一次这样的拍摄经历了”

  2008年3月6日,《西藏一年》先是在英国BBC第四频道播出。但是时间很不凑巧,几天后,西藏发生了“3·14”骚乱事件。在BBC播出《西藏一年》第一集后,引起了在英国的藏独组织的抗议,说“这是中国政府的宣传”。2008年3月7日,BBC台长专门在《泰晤士报》上花钱登广告发表声明:这是真实的关于西藏百姓生活的故事,BBC坚持播出。

  随着一周播出一集的频率。英国几乎所有的主流报纸都关注到了这个纪录片,对《西藏一年》进行了报道,“每份报纸都有至少3篇以上的介绍和报道。”书云介绍。

  《卫报》的评论说:以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公正记录当今世界最有争议、最偏远地方人们的真实生活。《星期日独立报》说,第一次打开了一个真实的圣域。

  在一年当中,BBC播了三遍。BBC从来没有买过一个中国摄制组拍摄的5集长度的片子,而且是用他们的价格。 在北京举行的首播式上,书云因为激动一度哽咽。她充满留恋地说:“我想不会再有一次这样的拍摄经历了。” 书云感叹:“这是一片新兴的土地,时代风气渐浸,人们直面变革,不惧挑战。”

  西藏一年给她留下了什么?她说“这里既不是想象中的香格里拉,也不是等待拯救的蛮荒之地。”

  因为热心观众的资助,拉巴的侄子顿珠得到了做手术需要的经费。纪录片主人公之一、江孜县白居寺寺管会副主任次成喇嘛说,最初他还对纪录片的拍摄存有疑虑,“但现在外国人来旅游都能认出我来,这对江孜和寺庙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配合纪录片播出而出版的同名书中,书云讲述了他们在江孜的最后一天:

  萨嘎达瓦节之后,一年的拍摄结束了,摄制组邀请了所有的拍摄对象及其家人,在住处精心组织了一场告别聚会,独唱、二重唱、合唱此起彼伏,当最后一个醉醺醺的客人也踉跄而去时,已经是后半夜了。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dzk/200907270180.asp

  《西藏一年》影评(四):书云回复没有名号

  您好,我是西藏一年的导演和作者书云。对您感到“受骗”我在这里对您说声对不起。其实,《西藏一年》不是百分之百的土产品。我们摄制组虽然是由藏族和汉族组成的,但片子是北京地平线文化公司和英国七方石公司联合制作的,而且影片的制片人、监制、编辑、音乐等都是英国人。

  但是最终这些内容都被保留了下来,因为正如我们的专家指出的,这些恰恰是藏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也反复强调国际版和国内版最好保持一致,否则人们真的会相信自由西藏运动对BBC的抗议是对的,这部片子是在为中国政府作宣传。我们的据理力争被接受了,但我想这部片子如果是中国政府出资或者完全是国内的影视公司制作的,就会面临着不同的压力,也许为了播出而收回商业的投资,就必须做出很多修改,这样可能就会影响影片的客观性。真实、客观,这是《西藏一年》获得各方认可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西藏一年》影评(五):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西藏的纪录片。

  我看了两遍,第一次看到村里的喇嘛用吐口水给人治病的时候,我特别错愕。这也能被播出来?以及包括一妻多夫制,病人生病先驱鬼等。这似乎在反应当代西藏的愚昧和落后,依照我党的宣传口径,这些是绝不会被播出来的。

  但万幸,它被完整保留并得以播放,这恰恰是这部纪录片打动我的地方。纪录片的灵魂在真实记录,客观呈现。这些呈现绝不是宣传愚昧,更不是猎奇所致,这些恰恰是西藏历史人文最真实的记录。一切源自历史,对于这种特殊的风俗我们不能用当代人的视角去理解,而应是还原到当时当地。这种历史的保留相信现在已经消失殆尽,但因为十多年前的这段真实记录,我们才有幸通过影像见到那时那刻鲜活的藏民日常,以及相对特殊的风俗习惯。

  这,恰恰是一部纪录片最为可贵的地方。

  因为是佛教徒,看过不少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很遗憾,很多拍的要么是风光片,要么就是以汉人的视角来解读西藏的神秘。主观性极强,还透出莫名的崇拜。

  或许,正是很多纪录片导演缺乏对藏区的客观认知,缺乏对宗教的客观理解,才会带有那么强烈的主观感受。

  其实,要知道。对于出生就是佛教徒的藏民而言,他们的信仰源自血脉,无需拔高或提升,抑或是给予过度解读。我们最好的尊重就是客观记录,不打扰,不盲从。

  我记得前两年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拿着长枪短炮深入藏区,围着转山磕长头的藏民一顿狂拍,完全没有丝毫的尊重和不打扰的敬畏。这种才是最卑鄙的猎奇。

  致敬《西藏一年》。

  《西藏一年》影评(六):观后

  昨天晚上和今天下午一口气把西藏一年这部共5集共200多分钟的纪录片看完了。这是第一次以一种新的视角看西藏,以前CCTV拍摄的西藏总是不能完完整整的看完,看到一定的时候就看不下去,看着看着就感觉到变味。这次倒是一点不漏的看完了,8个藏人的生活真真实实的展现在荧幕面前,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面画,传统与现代,不同文化的冲撞,前进和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些在看后更发人深思。不要说教式的解说,只要真实的记录生活,这种说服力更加强大,更能打动人。感受最深的小僧人次平和师傅顿珠的冲突,其原因就在于时风渐进打破了内心的平静,次平是个小和尚,接受现代的影响,老和尚则代表着传统,所以他反对看电视,认为电视里的内容不好。这正如以前看过的一部关于尼泊尔的纪录片一样,尼泊尔也面对着好莱坞大片还有网络游戏的冲击,当圣地开始一些偷窃、抢劫甚至甚至更严重的犯罪事件之后,这些都可以找到原因了,电视成了元凶,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也许我们一直认为的圣洁之地,在若干年后,就如同百年前西风东渐一样,慢慢的变化着,慢慢的变得不再神秘,慢慢也成为了一种想象之中的东西了。

  看的是中文解说版的,也就是央视引进的,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央视拍摄的,还不禁一喜,我们高贵的央视记者也终于可以放下身段走进普通的百姓生活之中了。可是看看豆瓣的介绍,又不禁摇摇头,我们的媒体精英们终究敌不过BBC、NHK,个中原因一言难尽。欣喜的是这部片子的创作团队主要还是中国人,只是出口外销BBC后,好评如潮,于是被CCTV重新引进国内,其实想想又何必呢,也许这就是差距吧。

  《西藏一年》影评(七):生存权

  无意中在微薄上面看到有推荐这部片子,不过叫西藏一年.突然意识到我在碟店买过这个盘.这周翻出来看.

  一共五集的故事,把不同的人物穿插起来叙述.

  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去年在那呆了几天,它也是班禅的行宫吧.在那一个人随意参观电影中所说的白居寺.我突然忘记我们叫它的名字了.还在那有幸认识了2个小喇嘛.在我去尼泊尔的一路上 小喇嘛会很可爱的发短信问我在干嘛 为你祈祷.才让我去尼泊尔乃至返回的这一路如此顺利.所以看到片中的白居寺时 是异常的亲切和激动. 在哪看过双色彩虹,留恋于哪的每一片瓦和门.还有那安静的半晚,喇嘛们在读着经书,心里一片的寂静.

  在看过的过程中,感触最大的是 妇女会有三个丈夫,我没有什么觉得惊奇 一路走下来遇到很多.能这么和谐的生活 我觉得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所迫吧.还有没有这么多世俗的杂念在里面,人的第一本质在那突出的多么原始.

  嗯,在西藏突然没有了这么多人世间的物质欲望在那里的人们 梦想在你看来你可以轻易实现的,对他们来说很难,可是他们却一步一步的这样去实现时 你会发现梦想有多美.

  我爱西藏。

  《西藏一年》影评(八):春的结尾 是新生的力量

  觉得要和书一起看才能完全体会到这一年的故事

  次平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 年纪轻轻的他不懂得什么才是对他最好的 在外界事物的诱惑下 无心修佛 让师傅顿珠很是失望 最后虽然有了新的师傅可以留在白居寺 我们也看到了他对师傅的孝心 但是谁又能知道这是真正对他好的前途呢 。

  拉巴的故事真的是最戏剧化的 他的女友是整部系列片中最美的藏族女人 她无欲无求 只希望有幸福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 最后她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 生活在西藏的女子们 都是这般单纯的幸福着

  次旦法师家的故事也是看得很投入的一部分 记得看书的时候 注意到很多对那两个考上大学的孩子的描述 晋美内向单纯 一心只想继承家业 为这个朴质的小村子带来希望 治病救人是他的志愿 而嘉措 我一心只以为他是个“坏孩子” 脾气暴躁还对一切事物都存在偏见 看什么都是坏的 但是当他说出那段对现在医学的质疑的时候 我跟作者一样 对他另眼相看 不能说他是看透了什么实质 也不是他对政府有多大的不满 事实上 这也是一部分的事实 “叔叔就是治不好病 也不会害人 更不会骗人 ”“没钱想到医院看病 门都没有 不仅如此 叔叔还能抚慰病人 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 这也是一种治疗” 的确 我们很多人都不是信佛 或者信任何宗教的 但是却可以理解 即使我们不承认就那些神或佛 但是我们却可以相信 有了精神的依靠 确实比那些药物的治疗要有效地多了吧

  拉姆医生 我一直以为她会是一个对现代医学有了解 就不会盲目信奉藏传佛教之说的人 她的故事让我惊奇 虽然自己用医术看病救人 但自己有病的时候 即使去了县医院看过了病 开了药 还是选择到法师那里寻求心灵上的寄托 我想这不是迷信的结果 就如她自己所说 让法师看过了 觉得心里舒服多了 很可能 这就是她所追求的释放

  很多故事都说不完 他们依然继续着 结尾是西藏的春 大幅的唐卡悬挂起来 来自各地的村民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他们都来祈福 祈求幸福安康 祈求来生的好日子

  《西藏一年》影评(九):最近迷上了《西藏一年》

  《西藏一年》的可贵之处并不是反映了当地的变迁,或者给大家展示了这片与众不同的土地,恰恰相反,它告诉我们的是其实那些生活在云巅的人,有着我们相似的生活和烦恼。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很难解释那种共鸣式的感动究竟从何而来。并不只因贫苦而感动,也不只因真挚而感动,而是那种影片带来的贴近感而带来的触动。这一点难能可贵。

  换一种眼光看西藏,我想这是影片获得成功的根源。“自在”这个词很能表达这个意思,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中、在精神和现实中、在宗教和科学中,在西藏和内地甚至在汉和藏不同的文化价值间找到一个平衡的中点,这就找一种自在。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关于西藏的纪录片不同,它只是尝试着在用一个西藏人或者西藏的友人的方式,去记录那些最最普通人们在这个时代下生活的现状,他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寻自在的生活。这些被记录下来的个人和家庭,他们和许许多多的人们一样,在客观的改变中他们也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没有悲喜也勿论好坏,这就是我们所有人不断变奏的生活主题。尽管没有点破,影片表达了人们的这种追求,而这种具有深意的现实图景正是这个记录片最具有张力的表述。

  《西藏一年》影评(十):异域风情

  去了一趟云南旅行,在香格里拉体验到了藏族风情,虽然多半是商业化的风情,加上同行人的介绍,对西藏开始有了特别的兴致。

  回来之后就翻看大大小小的西藏地图,再就是看之前才看了一点的藏地密码。

  后来在参加一次高中同学的婚礼时,与另外一位去过西藏的朋友谈起西藏,他推荐我看一部电视记录片,说是外国人在西藏住了一年拍下来,比较客观,让我看一看。

  于是在网上搜索,找到的却是CCAV的版本,以为朋友推荐的名字有误,后来再在网上搜索了一翻才知道,原来CCAV居然播了,不过播的是“改进”版。

  在找不到BBC版的前提下,看了差不多前面的两集,觉得CCAV的尺度放得还可以,但是在后来找到BBC版的下载,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改进”版改进得还不是一点点,很多不和谐的片段统统被剪。

  下载了好久才把5集都下下来,认真地看完之后,再加上看的藏地密码,发现两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藏地密码说的是以前的藏文明有多发达多神秘,当然小说夸张的情节肯定是有的,对比之下,作为西藏第三大城的江孜居然如此的穷困和落后,感觉真的是好大的反差。

  至于政治的议题这里也不好多去讲,反正跟历史上的一样,成王败寇,没有谁是正义的,胜利者就是正义的。有时候也觉得可笑,自己的生活都过得如此艰难了,还哪有心思去关怀其他的弱势人群呢?自己本来就已经是弱势得不能再弱势的人群了。

  有机会还是看看的好,了解异域的风情,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个有争议的世界。常言道:兼听则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