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难忘的“共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心情日志 >

难忘的“共大”

2017-01-21 作者:黄新龙 来源:黄新龙原创 阅读:载入中…

难忘的“共大”

  60年代末,全国性的上山下乡运动风起云涌,我所在的中学被撤销,高中的学生下乡的下乡,回乡的回乡,反正没书读了。我们初中的学生还不够上山下乡的资格,便安置到远离县城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株山分校(简称株山共大),这比起那些师哥师姐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起码还有学校,还有书读,不至于流落街头。

  上了年纪的人也许知道一些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事情,更多的人恐怕是从电影《决裂》里了解一点,那句当时极为流行的“马尾巴的功能”,不仅让人们认识了著名演员葛存壮,而且认识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其实“共大”并不像《决裂》里所说的那样,什么仅凭手上的老茧就可以上大学,什么老师喜欢讲不着边际的马尾巴功能,什么两种教育路线的斗争,那都是扯淡。事实上“共大”分校就是一所简陋的农业中专学校,招收的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也没有老古董似的教授,更谈不上路线斗争。但《决裂》里的插曲确实反映了学校的景象和学生的心情,“满山的翠竹青又青,满山的杉树根连根,新型的大学办得好,它和工农心连心”。现在唱起这首歌,心里依然会荡起青春的涟漪。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按照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于1958年创办的,并始终贯彻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教育方针,通过学生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学费和生活费,“不要国家一分钱”,这在当时国家比较困难的时期,实现了毛主席的“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的想法,也是“共大”的特色和优势。“共大”存续22年的时间里,曾开办了108所分校,毕业生达20多万人,为江西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61年7月30日,毛主席亲笔给“共大”写信,称赞“共大”“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这样的学校确实很好。”

  我在株山共大学习生活了两年多,虽然那时才13岁,屁事不懂,但留下了许多深刻和甜美的印象,至今想起来仍回味无穷。

  株山共大就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坡上,有十几栋平房,几十亩水田,200多个师生整天厮守在一起,还真有点半军事化的生活味道。我们在那儿半工半读,三分之二时间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干农活,虽然生活比较清贫和辛苦,但让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学到了很多农业知识,体验到了农村、农民的艰辛快乐,更重要的是磨练了艰苦奋斗意志,这是一生中很宝贵的经历财富。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但我还是挺留恋“共大”那段时间,庆幸有这么一段难以忘还的时光。 (好文章推荐 www.wenzhangba.com)

  一是没有耽误学习。虽然那时许多学校已开始“复课闹革命”,但并没有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株山共大很少受到冲击,一如既往地按部就班地上课、劳动、生活。在那儿我们从书本上和实践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果就这样坚持下去,说不定我们还能在农业上干出一番成绩,甚至产生一两个袁隆平式的科学家。

  二是没被卷进运动。株山共大山高皇帝远,那时又没有电视、电脑、手机,更谈不上wifi,相对比较闭塞,外面一片”造反“、”斗争“,而株山共大幽静如水,彷佛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有这么一个安静学习的地方,确实是很难得的。

  三是学会了独立生活。学校离县城有30多公里,所以我们都在学校里寄宿,每月回家一次,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学会生活自理。同学们基本上是13至15岁的小孩,不仅要自觉地学习、劳动,还要料理好自己的生活,这对大家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当然株山共大确实条件比较差,如教师力量比较弱,所以学生的成绩也总好不了。生活就更苦一些,有的同学就上山逮鸟,下河抓鱼,改善一下伙食。有时我们还搞搞吃饭比赛,吃得多的不掏钱,有的女生一顿吃了两斤多米饭,有的男生吃了八大碗稀粥。最让人头疼的是卫生比较差,我有一次还得了脑膜炎,现在想起来我的智商不高,很可能是脑膜炎的后遗症。

  我离开株山共大已有40多年,之间我曾回去看过一次,结果很令人失望。1980年”共大“改为农业大学,各地分校都被撤销,株山共大变成了林场,四周都钟上了树,那些可爱的宿舍、操场等都荡然无存,只有已改为仓库的教室还在那儿苦苦支撑着。我特意到教室里看了看,呵,竟然还能清楚地看见黑板上的”毕业留念“几个大字,那还是我离校前用石子刻画下来的,想不到物是人非,字迹依存,太有纪念意义了。

  ”共大“在我的心里是一块净土、一处桃花源、一段美好的回忆,至今我仍然觉得”共大“的办学方针没错,教学精神也没错,它不仅探索了一套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经验,而且成为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典范,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教育虽然越来越现代化,但进得去、上的起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尤其是上不起大学的农民子弟更需要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不能探讨研究一下”共大“的办学方针和模式,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让上不起大学的农民子弟走进大学,这可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啊!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难忘的“共大”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