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10篇

  《五百年来谁著史》是一本由韩毓海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一):虽然有点狂,但还是能学到很多

  由明清货币体系窥两朝——《五百年来谁著史》

  对于明清五百年历史的兴衰各家早有研究,本书作者通过“财政金融”、“基层组织”和“世界大势”三方面重新审视了明清的兴衰。读者也从明清两朝的货币金融体系的混乱和货币主权的旁落中读出了衰败的根由。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明朝时,那个在西方世界眼中神秘的东方大国早已被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明朝初期实行海禁,而至隆庆年间海禁的解除不仅建立了西班牙美洲与明朝的贸易关系,也开启了明朝以本国货物出口换取美洲白银的时代。在汉唐元宋各个时期,国家通用的是铜钱和依靠国家主权发行的纸币,观明朝初期以来其建立自主合理的发钞体系的失败和明朝嘉靖确定的以白银为税收工具的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了白银的货币主权地位。白银的需求暴增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使美洲白银流入明王朝成为可能,也摧毁了其独立的货币主权。看到此时的情况使我想到当今的美国,大量的货物出口至美国,美国的巨额逆差和当年的明王朝相似,心中会有当时的明朝是世界的经济中心的结论,而这完全是不成立的猜想,美国与各国贸易使用的是其本国发行的货币,而这也恰恰证明了美国货币财政体系的强大。而此时的明朝却是将国内的货币供应委之于商人甚至外国货币市场,忽略了自身货币金融的安全,不可避免的在美洲白银的供给走向低谷时,而国内的因为白银太高物价的情况下出现了危机。国内在赋税和地租上均需要白银来完成,国内银矿的资源的贫乏使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了西方垄断的对象。合理、坚固的货币金融体系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如作者所说新中国的伟大功绩就在于在严密的社会组织基础上建立起严格的国家预算体系、税收体系和转移支付等体系。

  中国的货币制度本身就复杂,发展到清代时就更加严重,市场流通着各国银币,各种成色的实银,而国库的税收用银(库平纹银)却大量流失—因为赔款。清王朝对于边疆的政策与英国对于其殖民地完全不同,清王朝对于边疆希望依靠“社会自治的精神”,而且边疆也是中国援助的对象,更加加重中央的负担。对于边疆的不强硬给清王朝埋下了祸根,对于东南沿海这个重要的与国外联接地区的治理能力的不足(中国历来更西北边境的防御,对于海洋似乎从没称霸之心)也是鸦片战争发生在该地区的条件。除此,统治阶级是少数民族其养兵制度与英国也大大不同,清王朝没有采取一种与生产相结合的“民兵制”,清王朝的军商对立会大大的吸收国家税收,增加民众负担。加之当时世界大势下,世界货币体系由银本位向金本位的转变,造成中国在商品生产和贸易上的不利局面,而且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逐渐担任了汇兑贸易的角色,挤压晋商,再次榨取中国的贸易剩余。由此货币金融的变迁影响着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进而传导至中国的财政—税收体系,必然也会影响国家军事能力建设。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二):读《500年来谁著史》有感

  四月份第一遍读完 韩毓海先生的这本书,实在是“呆痴”了好些天。因为他打破了我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完全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50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其行文之奇伟,华山不足比其肩;其浩然之正气,堪比文公之《零丁》。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这本书,但我对“近代中国为什么衰败?”这个严肃的命题更关注,所以从这方面略作分析。近代中国衰败的主要原因如下:

  1:货币主权的丧失

  2:国家能力的下降

  为什么明朝政府开采白银的成本会很高? “官开必立官设衙役,取掘夫役,种种费用,十倍矿利”。“这就是说矿利入官,本来可以减少人民的赋役,而一旦设立衙门开矿,由于供养衙门和采矿劳役的原因,人民的负担反而十倍矿利。”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更加依赖美洲白银的原因。而这个问题也就涉及到“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这个特殊情况。古代社会的官僚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但是这套选拔制度在宋明以后走向反动。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四书五经,没有经济司法财税等内容,这就导致经济司法财税的功能由“吏”来行使。而吏不是政府官员,不是在编人员,不能升迁调动,这就形成了地方势力集团。而经济司法财税的权利自然落到了这个集团手上。王安石张居正的改革都要打击这个集团的势力,但其悲剧性在于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借助这个集团,这就形成了“体制性的自相矛盾”。最终这些伟大的改革无不以失败告终。从这个意义上说,“封建势力的力量确实太强大了”。这个时候国家面临千百万无组织的农民,其行政效率根本无法保证。

  3:清朝军队腐败无能

  由于清朝推行“轻徭薄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仁政。并且为了减少治理成本,政治上依赖社会地方自治,经济上依赖社会互助。这就导致,随着人口的增加,国家税收逐渐下降,而又导致军队缺响,再加上军队腐败,到处掠夺老百姓的财产,与土匪无异,甚至老百姓自愿给英军引路,像清军这样的“土匪”军队如何能够打仗!而英国当时采用的“海洋战争”的策略也使清朝束手无措。当兵临南京城下,控制清朝财政的主要来源-----江浙一代时,清朝政府考虑到一次性向英国赔款比调集大兵与英国继续打下去更加有利,所以决定签订《南京条约》。大清帝国根本没有看到这根本不是赔款这么简单的事,而是现代民族“军政合一”“军商合一”的政治组织国家的崛起。大清帝国对于这一切根本没有认识,仍然沉浸在大中华帝国的圈子里。

  当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时候,基层毫无抵抗力量,竟然使几千英国鬼子如入无人之境,把一个人口占世界1/4,GDP占世界20%的大清王朝打得落花流水,其大国雄风,荡然无存,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由此开始。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三):以论带史的教科书

  1

  抛开新左派和民族主义的大量笔走龙蛇的红色书写,其在极为粗糙的理论构建和历史描述中试图建立这样一种新重商主义的逻辑,如《中国不高兴》大篇幅描写的“持剑经商”“海外安保”,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人间正道》《天下》等“资本主义=金融+战争”“凭借国内融资振兴军事,提高国家能力,进行战争投资”,构建中国“高组织动员能力民族国家的生存空间”的天下秩序。

  2

  作者说“读书不多”,绝非自谦,以论带史,口气极大,除去书中那个上看中看下看之外(我部分认同国家能力的分析框架),本书本质上在谈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中国,如何对世界市场构建产生巨大作用。即中国的自然经济向外的商业联系,货币交换,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提供了基础。

  我们不能说作者得出了传统分析框架,包括马克思主义框架(作者实际上直接反了马克思)不同的结论就一定错,但作为左翼批评家,作者在这种歪曲唯物主义史观的基础之上,粪土陈寅恪,钱穆,自己读到的喜欢观点就是“西方世界有意打压”“这是认识问题的金钥匙”,不喜欢的观点则一概“没有把握问题的实质”“见识浅陋”。

  本书就是作者读了一些宏观经济史学著作之后,靠着作者的“政工干部”的理论基础拼凑成的一本大读书笔记,没啥新材料,全是新观点,反正不论证,总之我著史。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四):虽然有点狂,但还是能学到很多

  由明清货币体系窥两朝——《五百年来谁著史》

  对于明清五百年历史的兴衰各家早有研究,本书作者通过“财政金融”、“基层组织”和“世界大势”三方面重新审视了明清的兴衰。读者也从明清两朝的货币金融体系的混乱和货币主权的旁落中读出了衰败的根由。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明朝时,那个在西方世界眼中神秘的东方大国早已被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明朝初期实行海禁,而至隆庆年间海禁的解除不仅建立了西班牙美洲与明朝的贸易关系,也开启了明朝以本国货物出口换取美洲白银的时代。在汉唐元宋各个时期,国家通用的是铜钱和依靠国家主权发行的纸币,观明朝初期以来其建立自主合理的发钞体系的失败和明朝嘉靖确定的以白银为税收工具的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了白银的货币主权地位。白银的需求暴增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使美洲白银流入明王朝成为可能,也摧毁了其独立的货币主权。看到此时的情况使我想到当今的美国,大量的货物出口至美国,美国的巨额逆差和当年的明王朝相似,心中会有当时的明朝是世界的经济中心的结论,而这完全是不成立的猜想,美国与各国贸易使用的是其本国发行的货币,而这也恰恰证明了美国货币财政体系的强大。而此时的明朝却是将国内的货币供应委之于商人甚至外国货币市场,忽略了自身货币金融的安全,不可避免的在美洲白银的供给走向低谷时,而国内的因为白银太高物价的情况下出现了危机。国内在赋税和地租上均需要白银来完成,国内银矿的资源的贫乏使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了西方垄断的对象。合理、坚固的货币金融体系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如作者所说新中国的伟大功绩就在于在严密的社会组织基础上建立起严格的国家预算体系、税收体系和转移支付等体系。

  中国的货币制度本身就复杂,发展到清代时就更加严重,市场流通着各国银币,各种成色的实银,而国库的税收用银(库平纹银)却大量流失—因为赔款。清王朝对于边疆的政策与英国对于其殖民地完全不同,清王朝对于边疆希望依靠“社会自治的精神”,而且边疆也是中国援助的对象,更加加重中央的负担。对于边疆的不强硬给清王朝埋下了祸根,对于东南沿海这个重要的与国外联接地区的治理能力的不足(中国历来更西北边境的防御,对于海洋似乎从没称霸之心)也是鸦片战争发生在该地区的条件。除此,统治阶级是少数民族其养兵制度与英国也大大不同,清王朝没有采取一种与生产相结合的“民兵制”,清王朝的军商对立会大大的吸收国家税收,增加民众负担。加之当时世界大势下,世界货币体系由银本位向金本位的转变,造成中国在商品生产和贸易上的不利局面,而且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逐渐担任了汇兑贸易的角色,挤压晋商,再次榨取中国的贸易剩余。由此货币金融的变迁影响着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进而传导至中国的财政—税收体系,必然也会影响国家军事能力建设。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五):摘要论述

  第一章:丰富的资源、流通的资本造就了市场,货币把供需双方、资源与资本联结起来,于是形成了贸易体系,但这个体系带来的利益是不均衡的,谁主导了贸易体系,谁就能获得更充分的发展。

  第二章:明朝中国的海洋贸易、边境贸易主导着世界贸易体系,而此时深陷战争的欧洲逐渐发展起现代金融并逐渐完成发展资本主义的精神准备,它们有了出发寻找新大陆发现金子的渴望以及与建立新的贸易体系相匹配的思想。

  第三章:郑和航海停止之后,明朝对海洋贸易的热情衰落,对货币外流和倭寇侵扰的担忧让明朝更加丧失了对海上贸易的兴趣,当欧洲船队抵达东南亚之后,以大明帝国为主导的海上贸易体系不复存在了。

  第四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明朝的西北边境贸易在政治地缘角力中得到了发展,并最终在清朝,山西晋商因此走向兴盛。这将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的最后的晚霞。欧洲的坚船利炮和商船马上就要抵达中国的港口了。

  第五章:文官治国,耻于言利,吏有封建,货币稀缺导致了混乱无力的财政管理,当世界货币体系的白银掉落在大明帝国的那一刻,财政主权就渐渐和看似繁荣的帝国无关了。所以,当白银一旦流出,帝国的繁荣就土崩瓦解了。

  第六节、第七节:缺乏独立的金融、财政体系却被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一个浪打过来,明清两朝的辉煌基业就瞬间土崩瓦解了。因此,勇于独立、稳定的金融、财政体系是进行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提。对一个现代国家而言,金融、财政体系的建立是最基础的工作——这对今天的警示意义不容忽视。

  第八节:晋商叱咤风云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开创了信用经济,并且掌握了民间借贷的金融命脉。然而他壮大的外表之下是仍然无法壮大,因为晋商票号始终没有成为国家金融的支柱力量,在大清彻底丧失了税收主权和金融财权之后,晋商的衰落就无可挽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支柱还没有立起来就损坏了。

  下篇

  一二三节:竭尽所能维持盛世与稳定的大清朝终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低下了头。他们竭尽所能求取的白银像潜入这个盛世的间谍,此时它成了武力暴力的可怕帮凶。

  四五六节:伟大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启蒙思想,都孕育于金融资本与市场需求的土壤。看似必然的伟大在一连串意外的历史举动之后终于变为了必然的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于是一切都不再稳定,一切都在急剧变化着,但有一点没有变:强大的现代国家必然拥有强大的金融,因为是它把地球拉成了平的。

  【完】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六):很难评价,但切入点不错

  的确,这本书的额观点实在是太具有颠覆性了!

  但不得不说,此书有一个相当清晰的观点:中国五百年来的落后不在于生产力的落后,而在于金融体系的落后。

  全书完全按照一个完美的逻辑展开,从理论,到列据,到分析,到总结,一气呵成,相当完美。且不论观点如何,如此清晰的思路就是值得赞赏的。

  还是回到观点,这观点到底是否正确呢?至少以我的知识含量来讲是说不好,既无法肯定,也无法否定。

  但不论如何,这是一个不错的观点,即使中国的落后并不主要在于此,即使作者的论据经过了夸张化的处理,这种思维方向值得我们去思考,而对金融体系的思考也确是我们所缺乏。

  中国近五百年的金融体系是否落后到何种程度?这种落后于生产力的落后何为因何为果?金融体系的落后对近代工业的发展到底有多大?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去分析、去论证。我期待着未来数十年更多更严谨的研究成果出现!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七):五毛的经典,五毛的极致

  标题无贬义

  年少的时候,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话,真话和假话

  之后成熟了一点,了解到其实这两个之外,更多的是废话

  再往后,才知道,真正的高人,是可以以说真话的目的来说假话,以说假话的目的来讲真话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高人手笔

  作者的学识那是没得说,通篇文章庞征博引

  不管16世纪的欧洲史学家,还是纽约客上的美分经济学家

  从社科院的大拿们,到黄仁宇和钱穆

  把无数各门各派的抗巴子的一小段一小段的发言

  攒到一起,得出来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结论:

  中国是无比强大的,欧美在近代全是依附中国的

  中国这么多年政治基本是正确的,只有国民党有点蠢

  书读多了,读透了,连瞎话都不用说了,真好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八):知史鉴今 共筑国梦

  知史鉴今 共筑国梦

  ——读《五百年来谁著史》有感

  《五百年来谁著史》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近年来的研究心得,作者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了近500年来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兴衰消长,回答了“近代中国何以落伍,今日中国何以崛起”这一宏大话题。他指出,以管理、财政、金融、司法、军事为内容的“国家能力”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长久以来,中国形成的政治上高度依赖地方自治,经济上依赖社会救助,边疆和藩属治理主要依赖松散的文化认同,货币——财政体系逐渐被外币所控制,导致国家不知何为,社会结构上下脱节、内外不通,特别是精英阶层全是通过科举文赋选拔出来的士人,空有治国理想和情怀,却无治国之专业技能,甚至对经济财政司法一无所知,而将落实政策、征收税赋等重要工作全交给豪商巨富和一个庞大的“临时工”群体——胥吏来完成,国家却默认胥吏欺上瞒下、横征暴敛,最终导致“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使税收无着,兵无所养,民无所耕,人民水生火热,更要命的是将货币主权委之于舶来品——白银,最终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一个强大的帝国瞬间衰落瓦解,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一个国家的能力如何,一个社会的组织能力如何,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有力地支撑起合理、坚固的货币体系和财政体系。货币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组织能力的象征,是一个社会团结协作能力的体现,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明清两朝均无货币工具,都以白银为国家税收和国家储备货币,作为一个不富藏银矿的国家,去选择把别国的白银贵金属作为自己的货币,等于是将金融命脉委之于他人。

  知史而鉴今。今日之中国,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砥励奋进,其发展成果已为世界瞩目。但世界格局复杂多变,如何保持这种发展势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作为税收工作者,应当以肩负“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神圣使命而自豪,虚心若渴学好政策业务,做税收工作的行家里手;一分一厘收好税款,为建设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公正严格落实好政策,使民生经济得到涵养培植;倾情用心服务好纳税人,构建好新时代的征纳关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梦”添彩。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九):狭隘的观点、武断的发挥,误导读者

  读这本书纯粹是浪费时间。

  一是作者观点极为狭隘,对材料片段式引用、武断式发挥,误导读者;

  二是引用的材料太多,整本书大约引用一千多大段,几千个片段,算起来一多半是引用,剩下的是作者断章取义式的阐述,有几本书估计被引用了一多半,这最多算是一本读书笔记而已;另外很多书引用的都是前十页,明显作者只读了这些书的引言或前言部分而已,剩下的上千大段大多来源于很少几个作者的十几部书。

  三是整本书缺乏逻辑性,虽然分了几个章节,但是却没有系统性,同一个问题反复说、屡次说、不同的章节中从同一个立场同一个角度同一个视野重复说,浪费笔墨,比如“官无封建吏有封建”,黄仁宇几句话就说完了,韩教授说了不下几十次,却并未讲出任何新意,只是在愤青式的讨论。

  四是作者心胸极为狭窄,对古今学者的立场只有两种:大是或大非,赞同的极力赞同,毫无缺点毫无原则的赞同,否定的极力否定,毫无根据毫无来由的否定,比如书中大约三次(可能更多)提到钱穆,都是非常鄙夷非常轻视的口吻,但又未指出钱穆的史观到底哪里有问题,只是说你不好你就不好,毫无学者风范。

  五是作者的史观存在很大问题,他把历史看做偶然的产物,认为今天世界的格局,不过是几个事件的耦合的结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修养。一个不尊重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却妄自称唯物,不亦可笑?

  前段时间单位请韩教授讲课,主要针对这部书,但不管是从内容还是说话方面,都毫无条理和逻辑性,讲座的最后部分回答提问,大家问了三个问题,全部答非所问,书中空洞的提了无数次国家能力,问到“国家组织能力”他都没搞清楚,最后主持人不得不替他回答,最后的最后,大家心照不宣的不再提问,结束后一时成为同事之间的笑谈。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十):有一些闪光点,还有很多注意非闪光点

  这本书买了大半年了,前几天陪家人在医院,才有时间把它翻完。

  应该说作者是有一些学问的,有一些不错的观点(无论是借用别人还是自己发挥出来的),既然已经有不少人在这里说好话,我就不浪费笔墨了。重点说说书里面的一些非闪光点吧:

  1、受黄仁宇的影响,作者一个主要观点是GCD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全面实现了基层组织,导致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从而改进了明、清以来的一大缺陷。作者由此出发来多次歌颂1955年之后的大跃进、集体化农业,说这是集体积累机制的成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作者难道连1955年之后三十年的中国农业的全面衰退、大面积饿死人的事实一点也不知道么?事实上,农村基层组织最强大的时候(所谓的高级合作社),正是我国饿死人最严重的时候。所以,当作者称颂基层组织的时候,不要头脑过于发热。

  2、引用杉原熏的观点,作者说中国是现代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通过剥夺农民土地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一个日本人不懂中国我可以理解,一个中国学者不懂这个基本常识我就不可原谅了。这个常识是:中国最近三十年工业化、城市化以及GDP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牺牲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3、关于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作者引用的是Mark Elvin在1973年出版的一本书(P167)。作者没有看过1973年之后关于同一问题的著作么?我想说的是,Mark Elvin对于这一问题的论断不但已经过时而且已经基本不正确了。

  4、看这本书的上篇(关于16世纪),我花了一天;看关于19世纪的下篇,我只花了两个小时不到。为什么?下篇实在乏善可陈,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信你自己去翻翻。

  5、为什么我们的历史学家都善于空泛的讨论,而不注重细密的实证研究呢?这是我看到作者引用日本人内藤湖南关于清朝道关年间白银数额的考证和估算。作者也肯定了内藤的“细密的财政统计”。我的问题是,作者还有其他的中国历史学家能不能象这样坐下来做一些细密的实证研究呢?我们自己人能不能比较精确考证出来白银在元、明之前的流通数额呢?

  6、“大同”是什么?康有为没说清楚,作者也不清楚。所以在我们不知道“大同”具体是什么之前(不仅仅是“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作者关于《大同书》的讨论只是没有意义的空谈。

  7、《1421:中国发现世界》这本书虽然看起来有意思,但没有什么历史价值很低,里面的许多“结论”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几个真正的历史学家认可。作者对于《1421》这本书的引用实在没有什么说服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