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57: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精选10篇

  《走出焦虑风暴》是一本由韩非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一):面对焦虑,你可以这样做。评《走出焦虑风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偶尔有一些焦虑可以促使我们保持一定的上进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变得更优秀。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审视与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过度的焦虑将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

  在韩非的《走出焦虑风暴》一书中,他给我们揭开了焦虑的神秘面纱。

  韩非指出,焦虑的本质是恐惧与不安,是一种失落的情绪和最原始的自我评价体系,与客观世界不断发生碰撞后,应持续受挫而形成的否定性的自我压抑。引起焦虑的因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钱不够花,房贷,车贷,开销等压力

  完美主义,对一些现象总是看不惯。

  占有欲过强,易激惹,易躁动,易计较。

  过度的自哀自怜与自责,久久不能自已。

  怀揣心想事成的幻想,并频繁破灭。

  不合理的目标,动不动就想立刻成功。

  零失误的发展观,不敢犯错,不适应变动。

  在本书中,作者重点要谈的不是因为欲求太高或求之不得所产生的正常焦虑情绪,而是那些在瞬间可以让心灵坠入惊惧或苦难的沼泽地的各种灾难性联想。他们是极端焦虑情绪的浓缩标本,也是人类烦恼中最强烈的一种,它们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莫名冲动,其本质是一种强烈的不安感,钱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它们就是心魔的主宰,若不能找到应对它们的科学策略与安心哲学,这些苦痛的心灵就很难看见希望,只能不断的内耗。

  越来越多的都市心灵被这些莫名其妙的漂浮性焦虑与灾难性联想所奴役,已经严重影响到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这种灾难性的联想与强迫性的患得患失,如同条件反射般的会间歇性的跑出来,在临床上通常被定义为强迫情绪,强迫联想,广泛性焦虑,突发惊惧障碍等。其所担忧的对象并不具体,很有可能经常跑来跑去,但那个核心的欲罢不能的"怕"的属性,却没有多少差异。这些“怕”的情绪一旦出现,往往都会引起一些躯体上的紧绷感如喉咙堵塞感,后颈部到后脑勺这个部分僵化发紧,头部有明显的紧箍感等。

  面对焦虑所带来的种种的躯体症状,作者对我们说《无论症状是什么,请接受它的助缘》,学会尊重万物,倾听万物,并打破吞忍、压抑模式,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力量。不要再把那些浸淫多年的慢性焦虑障碍当成魔鬼。因为只要我们把他当做敌人,疗愈就永远不会发生。

  瀑布为什么不会产生疾病,因为那段汇入大江的水流不会去想要去除高山上的源头,也不会去对抗炎夏的深渊,它没有任何对立分裂的意识,它活在整体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从身心系统观的角度而言,或许当一个人活在整体无对立的意识中即健康的状态,活在分裂的对立意识中即生病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无法承受着焦虑带给他的巨大压力时,他们往往就会选择向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

  这是一个正确的做法,但是要真正的走出焦虑,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来访者自己。

  因为心理咨询师无法代替你去穿越那些烦恼,更无法协助你消除任何东西,只能以手指月,提供更多的正见启蒙。在整个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如同助产士,仅仅能给予辅助性的协助,并且也无法对治疗效果,做出任何包治根本的草率承诺。

  在《赢在初始心态——第一步即最后一步》一文中,韩非给我们分享了七条初始建议。只有让它渗透到潜意识当中,才会对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剥阴取阳"的效果。

  1、不论我们当下沾染了何种心灵"业习"(喻指症状背后的习性基础)都不要自责懊恼。请不要怪罪自己,因为你也不想这样,许多无名的烦恼的本质是焦虑,焦虑背后都是一份恐惧的感觉,恐惧的感觉背后一定是一份深深的失落;失落背后是我们自己所坚持的一些深层价值体系,或许现在这份价值体系需要做一些调整,从禅学或儒家心学角度而言,很多焦虑情绪的最初是我们不恰当的执著心或分别心延伸出来的"幻相",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我执"反应。

  2、一些焦虑障碍在某种层次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

  倘若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而言,那些症状实际上都不是"病",那些负性情绪都是无意识的给我们一个积极的讯号,这个讯号是要我们爱自己,让自己用心谛听恐惧背后纯真的心,而后成为一个彻底了解恐惧真相的人。

  3、大部分沾染慢性焦虑情绪的心理,一方面想要解决痛苦,一方面对那些造成烦恼的习性,又不愿意丢弃。

  这个时候无比正确领会一些难过的原因,这意味着我们自我初级调心的成功,意味着某些不良思维习惯已经从心灵的表面动摇了,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坚持少想多做,习以治惊,对一些拉扯性诱惑薄纱不见的态度,那么它们就会渐渐消退。

  因此我们要有智慧,在面对这些小困难时,不可即刻就灰心丧气,而应该了解,如果想要改变长久以来的根深蒂固的烦恼习性,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4、面对一些积重难返的烦恼习气,自我修复的确没有捷径,但在曲径中,只要拥有一定的正见基础,又会带来快速的精进。

  总之,我们需要以退为进、以精勤为师,以耐心为师,一定要明白“心灵疗伤”是一个再教育,再成长的过程。同时,美丽的蜕变只会发生在那些不急于寻求结果的人身上,只发生在享受过程的人身上。心灵蜕变没有时间表,它或许总是在我们没有期待它出现的时候出现。唯有如此,才有机会去深入破解这本“心灵难经”(喻指心路历程与症状)背后的本质与智慧妙用。

  5、关于“反弹”这个现象。如果我们在过去生活中,因某个充满执著的分别知见卡在了某个妄念上,或卡在了某件想不通的事情上,攀附在胸口里的那股不平衡的"嗔气"就会将它输入到潜意识中。

  一段时间后,潜意识为了更好地提醒主人"拨正"错误的习性反应,会时不时的给他出这道题,看看他这次能得几分,如果主人还是依照旧有的解题方式。(排斥,抗拒,患得患失)那么这道题的考分只会持续下降,当潜意识下一次在考他的时候,就会开始更加恐惧。

  所以,当症状反弹时,一旦我们拥有了对症状的更多平等心与平常心,就意味着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正见基础。

  6、任何心理障碍,只要真诚的面对,就一定可以找到调和的方法,极端的冲突总会有相连的时候,这是广大自助者必须护持的根本信念。

  7、每一位不幸沾染“慢性焦虑障碍”的伙伴们,对于造成自己痛苦的各种不良习性反应,都必须负起责任并勇敢的承担自己的痛苦。

  科学的自我疏导不是勉强将任何一类搭载我们的心灵上,而是一种去除条件反射"心瘾"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依靠自己习得的智慧,去除“不净”的杂质,留下正面的品质。

  同时,在长期自我蜕变的成长中,在我们尚未培养出足够的定力减过去的一些"业习"还会威胁到内心的平静,无常起伏的症状偶尔会产生预期的焦虑,也会时不时跟我们对立,然而这条自我觉醒之路并不能保证从一开始就不会面临困难,暴风雨还是会来想逃避是枉然的,而且还会有挫败感,因此,一旦踏上“自助之路”,无论如何都不要对结果感到焦虑,遵循自己的速度与方向前进,你只是在探索自我,而不是“治谁”。

  如果你此刻深陷焦虑的漩涡中不可自拔,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出焦虑的困扰,那么我建议你认真地阅读一下韩非的《走出焦虑风暴》。

  在这本书中,没有复杂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只有应对焦虑所带来的躯体症状的简单易行的行动指南。

  如果你是一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那么我建议你有时间一定要好好读一下这本书。

  在咨询或接诊的过程中,同理心和共情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深入了解焦虑带给来访者的具体感受和困扰,才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二):『霓醉华浓』《走出焦虑风暴》

  现代人经常感到焦虑。各种各样的不安与烦恼,似乎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令人感觉到如此之大的压力。尤其是在都市中,焦虑症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病。

  事实上,焦虑是一种正常而且普遍的心理反应。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焦虑,并不见得比现代人少。可是如果随便向一个都市人提出这个问题,他(她)的回答多半是,认为目前社会人群的焦虑程度比古时候严重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生活中,有些“病”真的是思考出来的,比如焦虑。一个人思虑过多,会迷茫,会焦虑,甚至还会变成行动的矮子,白白浪费了许多光阴。所谓选择,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恰恰是行动的犒赏。做得多了,焦虑自然就少了。

  每个人应该都焦虑过吧,工作上老碰壁会焦虑;家庭关系不顺心会焦虑;考试担心考不好会焦虑;人际关系有压力会焦虑…焦虑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日常生活遇到焦虑该怎么应对?什么样的焦虑要就医?韩非的《走出焦虑风暴》一书,对现代人的焦虑症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焦虑背后的心灵坑洞现象最初由失落、空虚、沮丧的情绪演化而来,它喻指一颗心灵和自己最重要的本体与“成年成熟情感”失去联结的时候,“小我”的盲目幼稚性情感开始占据上风,而“自我”往往有时候意识不到。也就是很多人都有焦虑,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当一个人持续感受不到自我价值与安全感时,内心就会有一丝丝空荡荡的漂浮性焦虑。而后小我会下达指令依靠各种外在的“追逐”来填充这个“坑洞”。最常见的就是暴饮暴食,盲目购物,酒精麻醉,物质滥用,寻求酒吧一夜情刺激等等。许多人就是靠这样的行为来填补那个虚假的坑洞。荣格说“你没有察觉到的事情,就会成为你的‘命运’。”可见,当焦虑被觉察时,人生将会有重大的变化。适当的焦虑并不是坏事,它能督促我们自律、有更强的行动力,但不要让自己变成焦虑的奴隶。当放下焦虑、轻装上阵,我们会更踏实地沉淀好每一天。

  人格障碍倾向是只做了自己,神经症是只做着他者,传说中的“精神病”是一会儿做自己,一会儿做他者,总是不能同时。能够做自己又能够恰当回应古老的自体_客体的,基本走出了焦虑风暴。

  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而且适度的焦虑会催促人采取行动去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过度的焦虑却非常有害,并且会把人拖入烦恼的恶性循环,从精神和肉体两方面一点点侵蚀人的能量,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

  如何识别过度的焦虑,找出内因,并走出焦虑?或者简单地说,如何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在这本书中一定能找到有价值的答案。抱怨除了不服别人之外,还源于我们在内心对对方有一种期望,而这种期望对方并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所以很多时候抱怨和冲突来自于彼此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了希望的错位。这种错位是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同事关系发生冲突的根源。怨、恨、恼、怒、烦五种不同的情绪,怨是基础。怨之后是恨,恨了就生恼,恼了之后就会怒。焦虑是我们情绪上的自然反应,焦虑的目的是提示我们应该着手行动,做一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对焦虑的行为反应不是自我提升,而是自责。为什么会自责?因为第一自责带来掌控感,自责让人觉得找到了缺点就可以改正,这样子似乎一切就都是可控的。第二自责在很多情况下是受到了原生家庭影响,是父母“你自己想想你哪里做错了”的毒害。所以说自责是一个能带来一时感觉良好的坏习惯,而且还蛮容易让人上瘾的,但是长期来讲是有害的。因为当我们忙于自责的时候,就忽略了真正让我们成长的事情。如果把人比作一株大树,自责仅仅是驱虫,而焦虑提示我们做的是记得浇水施肥。自责只能减少减分项,但不能增加加分项,而当我们不知道怎样增加加分项的时候才会更多焦虑,因此形成焦虑和自责的循环。所以如果此时的你持续感到焦虑,或许你应该更多看到做哪些事情可以让你变得更好,而不是应该避免或者弥补哪些你自以为是的过错,这样子才能真正走出焦虑。

  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表面分析,而是伸延到更深的层面。“自知”最重要的并不是了解自己的能力,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给自己设定这样一些目标,其内核直接关联到个人的童年体验、教育历程和性格形成过程。对于焦虑不该把它视为病态,而要把它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它不能被“解决”,但可以“走出”。

  这本书是融合了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和东方的佛道禅文化,共同探讨帮助人类走出焦虑的困境。

  当智慧发展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没有人可以干掉焦虑症,恐惧症,也没有焦虑症、恐惧症在控制人们。我们有体验焦虑的智慧,就一定有走出焦虑的智慧。哪里有焦虑的冲动,哪里就有解脱的实相......这些问题已经属于心理学的领域。在本书的引导下,读者完全可以进行自我心理咨询,重塑自我,重归快乐。心态安好,则幸福常存。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牢。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何必太执着,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学会坦然面对自已不够出色之处以及落后于人之处,不要事事强求完美,不要总想着撑控自己的人生,学会放轻松,凡事尽力就好其他顺其自然,只有走出焦虑的风暴,才有机会释放真我光彩。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所有复杂的心理学说辞最终都是为了守护那些简单的道理,这些道理甚至越单纯越好。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三):我是如何走出“焦虑风暴”的?

  韩非在《走出焦虑风暴》开篇引用此句,表明要获得如莲华一般清透的平和、喜悦之心,必将经历一番挣扎,当然心灵要在“卑湿淤泥”中的历练成长。而我看到这句话联想到,其实凡是烦恼、焦虑皆有原因,只要找到烦恼之根、焦虑之源,克服心理的阻碍去解决它,那么一切便迎刃而解。逃避问题或者等待问题自行消失,反而将自己卷入了烦恼的漩涡,不可自拔。

  道理就是这样简单,往往我们把它想复杂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患有焦虑症。那是因为我一直向往老子的“宠辱不惊”,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追求心灵平和的我,怎么会被严重的焦虑缠身呢?

  一次偶然的采访,接触到了金老师,关于心理咨询的话题我们聊了很久。比如,对待孩子的哭闹要“温柔地坚持”,懂得“延时满足”的道理就会获得更多的快乐……这些观点对我来说是多么新鲜,具有吸引力啊!聊着聊着,我突然问她:“金老师,你看我心理健康吗?”她倒是坦然地说:“你有很严重的焦虑,应该及时调节,否则一旦遇到大的意外事件,有可能会崩溃。”我当时脸上带着疑惑的微笑,却想着我这样一个追求平和的人还患上焦虑症了?

  她建议我适当地运动,培养正向关注的能力,并推荐了几本心理学爱好者的书籍。买来之后,我开始“挑灯夜读”。自从有了娃之后,看的书真是寥寥无几啊!无论如何,我在改变……

  每周坚持3天以上的运动,每天记录自己正面的思想,比如遇到什么样的人带给我什么启发,做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希望晚上做一个什么样的梦……还有就是不看负面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似乎很奇怪,总是希望找到问题,报道问题,其实也不过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目的还是让大家引以为戒。但负面的力量不仅缠绕了自己,也从一篇文字中传递到社会上,萦绕在看到它的每个人身边。

  其实,摆脱焦虑的办法有很多种,《走出焦虑风暴》中也多有揭示。只要用心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下定决心将它扫地出门,而不是安于现状,与之抱团取暖。我们在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书中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会告诉我们很多方法。但究竟哪一种适合我们,就要像小马过河一样,自己去实践。而且要保持耐心,这种方法不行,也不要认为其他方法都不行。或者嫌麻烦,对固有的情绪听之任之,也不可取。

  最重要的是要正视问题(烦恼)。

  我对自己的焦虑进行了分析,大概是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对于孩子,我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但现实是,我经常暴怒,因为我认为她不够听话。其实是我的思想欺骗了我,孩子的本性就是这样,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嚎啕大哭,而且也会顽皮淘气,似乎故意挑逗你发脾气,然后她笑嘻嘻地看着你……总之我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的,虽然在外人看来我温顺贤良。我不得不承认,当我用“发脾气”的方式教育她不要“发脾气”的效果就是我们相互发脾气,她少不了挨揍。所以,我决定改变,试着温柔地对待她的哭闹,温柔地对待她的一切。慢慢地,我看到她的变化,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也和我更加亲近了。不得不说,孩子也帮助我治愈焦虑。尽管这个过程需要自己克制情绪,有时它还会反复发作,但是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和我一样被焦虑缠绕。

  关于工作,我想做得更好,或者赢得领导的信任。但前提是我自己先贴了一个标签“自己不够好”,我也陷入了这种自寻的苦恼之中。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抛开顾虑,立刻行动做好手头的事情。的确,外面没有别人。领导认为我能力不行,某个同事可能不喜欢我……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有害思想和“多心”想象出来的。所以,外面真的没有别人,只有一颗心。烦恼由心而生,也可以由心而灭。焦虑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静下心来做好手头的事情,烦恼便会一扫而光。而你会获得内心的喜悦与平和,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可比拟的,因为它会帮助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尽管这个旅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你愿意,喜悦和平和会一直眷顾你。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四):走出焦虑风暴

  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烦恼,烦恼久了就变得焦虑,焦虑久了就变得抑郁。

  有句话叫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少年甚至是儿童也有烦恼的时候,只不过多数孩子仅仅只是烦恼,过去了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在没上学的时候特别羡慕上学的孩子,可是上了几年就不爱上学了,记得小学的时候,当时我的学习成绩不错,班级前几名,我就是不喜欢上学,就和班级的学习委员做了一个调查统计,问班级里的每一名同学是否喜欢上学,结果是只有一名同学说喜欢上学,结果这名同学初中没读完就不念了。真不知道她当时的回答是不是真的,但结果是她辍学了。

  在读高中的时候,清楚的记得临近假期结束,快开学的几天有些焦虑,不想上学,就是希望假期能够在长一些。但是开学之后,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这种焦虑就会慢慢消失,因为扑面而来的各科作业压得没时间想着焦虑的事情,就跟现在上班族的节后综合症差不多吧。距离我最近的一次焦虑是MBA毕业答辩,真担心答辩不过,造成延期毕业。后来是顺利毕业了,现在想想也没什么,你把它看得越重要就越焦虑。

  现在职场竞争这么激烈,工作压力大,职称晋升困难等等,引发焦虑的因素层出不穷,当焦虑时,千万不要采取彻底脱产的休养策略,若是身体虚弱,至多休息一周,一旦休息久了,反而容易心生空虚,不论多么焦虑先动起来,除去爬山、游泳、打球等运动,这种身体力行的有氧活动本身会耗掉许多此前因为情绪波动所分泌出来并残留在体内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找出焦虑的原因,为何而焦虑,许多时候都是因为悲观情绪,此时一定要积极、乐观、自信。相信逆境之终必是顺境,要学会开导自己,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涌动式发展的,低谷前面必是高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即便是有一些焦虑也不必过分担心,千万不要把焦虑放大化。在无常人生中,没有快乐不包含一定的痛苦,也没有痛苦不包含一定程度的快乐,有时候它们是手拉手一起前行的,而我们修炼的就是中庸平衡之道。

  《走出焦虑风暴》以探秘焦虑开始,找出焦虑产生的真正原因,让读者更加了解焦虑,最后提出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总有一款适合你。相信通过此书的积极助力,能够吸收源自心底深处的直觉灵感与力量,进而又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份平静和快乐。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五):我们为何会焦虑?

  焦虑不安的状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有的人甚至因此患上了因为焦虑而引起的心理疾病。

  我大学的舍友就有强迫症,而且非常专一,晚上睡觉前必须要把厕所的门关紧,否则在上铺的她跳下床也要关掉才能睡好觉。

  我一个朋友则有余光恐惧症,她明明长得很美,偏偏上街的时候特别害怕别人看她,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迎面看到她的人往往会再多看她几眼,只是因为她特别美。她却觉得别人的眼神让她浑身不自在,很害怕,别人的眼神看起来很邪恶。

  我自己其实也有点被害妄想症,我很害怕厌惧煤气罐。每次看到煤气罐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紧张,害怕,心里默默幻想着煤气罐爆炸后我的肉体被炸上天的恐怖景象……

  而现实生活中,焦虑的人太多,焦虑的情绪时刻蔓延着,因为焦虑而引起心理疾病的人数更是越演越烈,那么,到底我们为何会焦虑,焦虑这种情绪是怎么产生的?了解了根源,我们才能因病求方,解决我们的问题。

  看了《走出焦虑风暴》以后,我对人为何会焦虑有了新的认知。

  归根究底,焦虑的本质是恐惧与不安,是一种失落的情绪和最原始自我价值体系面对客观世界后持续受挫形成的否定性自我压抑。

  引起焦虑的现实因素很多,失业了,考试考砸了,对自己要求过高,完美主义,求而不得所以辗转反侧,焦虑暴躁痛苦难安。

  在《走出焦虑风暴》一书中侧重讲解瞬间让人坠入各种灾难性联想的焦虑原因,不侧重于求之不得而焦虑不安的原因。

  焦虑症状的缘起,来自于一次偶然的恐惧经验,而自我的智慧并不能解释自己为何会受如此痛苦。于是我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恐惧不安,从而引起深深的焦虑。

  说到底,倘若我们了解自己更多,了解世界运行规律更多,就不会因为遇到事情而害怕不安,也就不会引起那么深刻的焦虑了。

  这本《走出焦虑不安》结合佛法知识,中医理论以及西方心理学理论,作者提出了焦虑的实质后,逐层抽丝剥茧的揭开了焦虑的面纱,让我意识到,我自己深深焦虑的事情,与我自己的过去有关,更与我了解自己太少了解世界规律太少有关,当我懂得越多,知道的越多,我越不会害怕,也不会焦虑。

  年幼无知的我害怕的不得了,晚上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恐惧中,我怕我自己会死去,也怕我的家人会死去,深深的焦虑牢牢锁住我,让我无法入睡。

  结果呢?第二天我照样看到了初生的太阳。

  书中作者结合中医和佛法讲解了如何化解焦虑,怎样在日常中恢复正常的情绪,让自己慢慢告别焦虑的情绪。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总能在有限的绝望处,邂逅无限的风景”。如果你被焦虑不安的情绪干扰着,或许你可以看看这本书,找到帮助自己的方法来。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六):唯内观,通光明

  刚刚工作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同事,她开朗大方,工作极认真,又很会倾听、劝慰别人,是公认的知心姐姐。但是这位知心姐姐一遇到跟数字有关工作就显得很不自信,比如做一张报价单,总要反复审核、计算很多遍,生怕弄错一个数字。

  有一次,跟姐姐聊天时说:“姐姐工作太细心了,经你手核检过的报表、价单,数字问题全部万无一失了。”姐姐苦笑着摇了摇头,说:“哪里呀,其实我很笨的,脑子不好使,对数字不敏感,我是怕出错耽误事呀,就忍不住一遍一遍的检查。其实这样工作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可是一慢了我就忍不住着急,一着急就爱走神,越走神越怕出错,就忍不住一遍一又一遍的看来看去……”她一面慢慢搅拌着手里咖啡,一面低头重复了一句:“是呀,我就是怕出错呀。”姐姐并不知道自己很优秀,不习惯接受别人的赞美,赞美之声会让她很不安、焦虑,她和譪安静的外表现,掩藏着一颗脆弱的心灵,就像一只容易受到惊吓的小兔子,经常警觉得立起耳朵,眉心一跳一跳的,随时准备逃走。

  后来的长时间相处使姐姐愿意与我分享一些心里话,她性格形成的脉络渐渐清晰。姐姐的原生家庭还算和睦,但父母相当严厉且冷漠,几乎从未夸赞过她。姐姐努力做个乖孩子,想到得到父母的夸奖,但不管她怎么样做,父母的态度都寡淡如水。在外人面前,妈妈一直谦虚到卑微的与别人谈论自家的孩子:“她呀,太一般了,成绩不怎么样了,脑子不行,就是笨啊,数学上不去,啥活儿也不会干。”姐姐一直被这种谶念诅咒,半生都认为自己很差劲,什么都不如别人,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围绕全身,做错事就会不断的自责甚至自残,终身不能逃脱。

  韩非在《走出焦虑风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原本人出生时带着一股纯净神圣的能量,但是在其生命的旅途中渐渐被各种恐惧的教育侵染了。原本纯净喜悦的能量在长期压制的教育下变成了恐惧、强迫、焦虑、抑郁等负能量,它们慢慢的积累在我们的身体里,积累在我们无意识的隔离带中。久而久之,原本能量畅通流动的精神活动开始出现阻塞,失去了柔软和活力,变得僵硬,并出现了不同的慢性焦虑症状。”那位姐姐的症状大约如此吧,已多年未见面,我并不知道她现在过得如何,真心希望她能够摆脱到焦虑自卑,活出精彩的自我。

  图片均来自网络

  偶得心理咨询师韩非的著作《走出焦虑风暴》,放在书桌上,多日以后随手翻翻,就忍不住阅读下去。此书并非鸡汤式的读物,而是一本自助心理学书籍。作者已尽力将本土心灵文化中的一些辩证思想,无为思想,性理之法,正念禅悟,五行能量平衡与一些现代精神动力学,人本主义相融合。书中教给我们一些化繁为简的方法,相信这些方法会对普罗大众有所帮助。作者并非文笔超群的大咖,但字里行间诚意满满。阅读的过程感受到一股平稳向上之气,被正念所环绕,略带晦涩而有用。

  我目前的身份是全职妈妈,想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掌握儿童教育大法,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听课、见人、读书、参群,最后发现大多只是在浪费时间,大多讲座的内容人云亦云,即没有说服我,也没有教给我什么有用的方法。有时还搞得自己心烦意乱,无比沮丧,不断自责。韩非这本书中就孩子教育的问题诚恳的作了很多细致的解读,即没有站在一个成功家长的角度去审查其他问题父母,也没有强硬的谴责你爱得不够多。以下的内容为书中的观点,阅读并感悟的过程感觉到宁静舒适,于我而言有用且愿意拿来分享,或许这就是正念的力量。

  图片均来自网络

  日常生活中许多心烦意乱与焦灼感最初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过度批判,这种自我批判性的自责声音虽然不至于即刻引发更大的应激情绪,但是这种坏习惯会慢慢地吞噬掉自己的能量场。对孩子、对自己都要多一些自信的宽容。孩子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是“病怏怏”的,就应该是“无精打采”的,就应该是有点“懒洋洋”的,就应该是“不做家务”的,这是个体长期面对内外强大的压力时,其心灵新陈代谢系统有时需要一些缓冲的自我调整空间,才会投射出的暂时的反面现象。其实真的无关紧要,他想睡就让他多睡一会儿,对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情他想怎么做就让他独自做,支持他。但千成不要谈一些与其他孩子比较性的话,一颗苦痛心灵一半的执着心与分别心都缘起于早年家庭教育者一连串的将自己的孩子与别家孩子作各式“比较”或破坏性批评。自信式宽容可以很快把破隔阂,建立和谐的亲子感应。自信的宽容是一种无言的感召,无声的启蒙,他相信对方身上早就具有家人所期许的优秀特质,他对这点非常自信。

  父母带给孩子的不只是生命、基因,父母的性格几乎塑造了孩子的一生。许多心灵往往在青春期前后,针对自己所爱、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自我”会将他们的严厉言行或各种不愉悦的指指点点式安排经过“潜抑机制”将其内化成自我性格与气质的一部分,形成初期焦虑,从幼年到青少年的这段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惊吓或破坏性批评,导致当时的心灵处于恍惚状态,而后卡在“无意识”的某个区域。

  破除沟通障碍的过程一定要先尊重对方的心理空间,人与人之间这所以有隔阂就是因为内在空间受到挤压,有时候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不说不如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意味着一切通达。这种不言之教背后是一种对人性深深的尊重。大部分人在潜意识中都不喜欢被教育,最需要的是获得对方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面后才会认同一些点化与建议。

  图片均来自网络

  水至清则无鱼,瑕疵是对完美的最好注解,不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美。个体一旦投入充实的生活中或埋头于眼前非常吸引自己的工作创意中,一般情况下没过多久就会不知不觉是消除掉不少焦虑感。

  向内观,观自在。向内走是人类内在本质获得蜕变的途径与奥秘,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蛹动式发展和螺旋式升降的。

  正如作者所述“有很多心理疾病不是人类在疗愈这些心理疾病,而是这些心理疾病在疗愈人类”。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七):今天,你被焦虑的小手抓住了吗?

  都市的街头,繁华异常,人流潮水般涌过。人们妆容精致,表情冷漠,行色匆匆,奔赴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而每天当工作结束,又有多少人因工作不顺而怨气冲天;因经济入不敷出愁上心头;因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而借酒浇愁;因对明天的迷茫而焦灼无比……

  今天,你焦虑了吗?

  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满足,但是人们的内在快乐与平和的情绪,却并没有跟随着快速增长。一种新型的疾病堪比乙肝和糖尿病——焦虑症,在现代都市人中蔓延渗透。

  焦虑的本质是恐惧和不安,是失落情绪和原始的自我价值体系与客观世界不断发生碰撞后持续受挫而形成的自我压抑。原因则来自各个方面,比如常规的焦虑,来自于生活、工作上的愿景,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和谐愿望,对未来的愿景等等。大多数的焦虑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调和的方法,及时做一些精神减压和调整人生观、烦恼观,即可达到心理卫生的目的,不至于发展为慢性焦虑症状。但若持续一年未得到纾解,心境状态就相当于坠入了心灵炼狱。

  《走出焦虑风暴》讲的是那些不正常的焦虑情绪。它是一种瞬间可以让心灵坠入惊惧和苦难的沼泽地的各式灾难性灾难联想;是极端的焦虑情绪,是最强烈的一种烦恼;它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莫名冲动,其本质是源自于强烈的不安,甚至于毫无理由;它是人心魔的主宰。若不能应对,苦痛的心灵很难看见希望,不断内耗。而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灵就被这种莫名的漂浮性焦虑与灾难性联想所奴役,已经严重影响到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它间歇性的发作,临床意义上定义上叫做强迫情绪、强迫联想、广泛性焦虑、突发惊惧障碍等。

  你知道吗,慢性焦虑是可以被填满的“坑洞”。

  朋友们,你听说过宇宙“黑洞”吗?宇宙中存在着的黑洞所产生的引力场非常强大,它会主动吸附恒星彗星星云等天体,而且任何物质和辐射一旦进入黑洞的临界点内都将很难逃脱,科学家甚至已经证实,即便是目前已知的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逃逸不出黑洞的魔力。有些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人一旦陷入慢性焦虑状态,岂不是跟进入黑洞一样万劫不复了?而黑洞对应人类的内心而言不过是极端恐惧焦虑的幻象罢了。当一颗心灵恐惧到无法面对所有的一切时,那便是心理上的一个黑洞现象了。但这个黑洞,只是一个心识的幻象,无法离开心的作用力。若离开了心,不管是黑洞和炼狱,你说他们根本不存在也是可以的。

  韩非导师强调,慢性焦虑情绪,是“坑洞”不是黑洞。意在强调,这个洞是可以被填充甚至填满的,并不是一个让人束手无策的怪物。

  都市心灵中最广泛的坑洞,就是焦虑坑洞,而持久焦虑的原因,则多种多样。心病认识坑东,后天教育坑洞、青春期敏感坑洞、自卑心理坑洞、超我的过度评判坑洞、信念系统坑洞、信仰坑洞、幼年时期遗留下来的创伤印痕坑洞……这些坑洞在我们的心灵上,挖了无数个洞,让满载压力负荷的自我沦陷其中,感到无尽的失落感。如果缺失了科学的导引,心灵则会被这些坑洞奴役甚至吞噬,持续数月或更长,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不同的亚健康人群体验着不同的焦虑情绪,因此正确的面对和调和就很重要,也是未来心理卫生中最重要的大课题之一,同时是每一颗烦恼的心灵都需要了解的。

  慢性焦虑背后的秘密(原因)

  焦虑背后的秘密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八):慈怀读书会给予《走出焦虑风暴》书评

  当下社会,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焦虑困扰着。似乎都有一些莫名的恐惧和不安。现代人的典型生活特征是匆忙和热闹,忙挣钱、求关注。如今,有时候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不忙,似乎不忙就成了“被淘汰”,被边缘化了;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发一条消息,如果缺少人点赞,也会成为一个焦虑的源头。

  这恰恰暴露了内在的焦虑和空虚。让自己忙起来,不管忙的是否有意义,来掩盖自己的焦虑,求关注求热闹,来暂时掩盖内心的空虚。我们大多数时候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他人。所以总是在后悔过去,担忧未来,不满今天。忙碌的生活让我们行走的太快,当一个个既定目标呈现眼前,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总是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本来,偶尔有一点焦虑并无大碍,就如我们有时身体会患感冒咳嗽,过段时间也会不治而愈。但是,目前的焦虑已经变成一种流行病,常见病,甚至像恶性肿瘤般地威胁着人们。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它,重视它,治愈它。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互作用、也是相互映射的。很多道理也可以类比。就如我们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的起居饮食,经常的锻炼运动。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在心灵层面,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平和的心态,经常的学习思考。

  在喧闹、混杂的生活中,我们期待与自己的心灵和平相处。非常喜欢一个词,叫“心安理得”。心安则理自得,理得则自心安。正如《大学》所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相信这应该是治愈焦虑的根本之道。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佛家说:烦恼即菩提。焦虑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契机,焦虑或许就是我们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不妨直面人生的各种问题,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关照自己的内在,让内在的力量苏醒。而通俗易懂的《走出焦虑风暴》这本书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助缘,去寻找内心的平和。

  《走出焦虑风暴》这本书的作者韩非先生不仅运营现代心理学知识,并吸收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总结出一套深入浅出的缓解和治愈焦虑的方法。对读者而言,很具有可操作性。非常让人欣赏的是,韩非先生的这本书定位为“助产士”,是一本自助书籍,针对一些处于焦虑之中的人们,通过聊天式的娓娓道来,提供许多很好的心灵成长的切入点和辅助性策略。帮助有缘人,认识自己,认识焦虑,打下拨云见日的基础,进行自我心灵成长之路,找回迷失的自己,回归到心灵自由,心安理得的境界,把日子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走出焦虑风暴》读后感(九):你那么急着成功,其实是焦虑

  01 我的全世界都在急

  前一阵子,我在学习驾考的科目二,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项目是定点停车和上坡起步。这个项目对有些人来说科是小菜一碟,可我在缓慢地松离合器后,脚板也跟着松开。教练反复地说:“松开离合器后,不要一下子放开,先稳住两秒。”我也听进去,可十几个回合下来,我依然一下子松开离合器,车子重重地顿了一下,熄火了。

  这下惹火了教练,他气急败坏地质问我:“你那么急干嘛?”

  是啊,我这么急干嘛呢?我扪心自问。

  两秒!两秒!两秒而已!我都要急,这是为什么呢?

  谁说只有我一个人急,当咪蒙和PAPI酱拿到上千万的广告收入时,很多人也急着加入公众号运营,急着开通原创、留言和赞赏功能,急着接到广告。

  就连现代文学的名作家张爱玲都说了:“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了。“

  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急,是整个时代都在急,急着毕业,急着结婚,急着成功,可是谁能告诉,你们在急啥?

  02 打破焦虑的死循环,才能慢慢地靠近成功

  当我慢下来思考时,我深深地觉察到我的“急”背后的情绪是深深的焦虑。

  当我在阅读《走出焦虑风暴》一书时,作者韩非说“焦虑背后的心灵坑洞现象最初由失落、空虚、沮丧的情绪演化而来,它喻指一颗心灵和自己最重要的本体与“成年成熟情感“失去联结的时候,”小我“的盲目幼稚性情感开始占据上风,而”自我”往往有时候意识不到。“

  也就是很多人都有焦虑,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可荣格说“你没有察觉到的事情,就会成为你的‘命运’。”可见,当焦虑被觉察时,人生将会重大的变化。

  当我一个人独处时,我试着按照《走出风暴焦虑》第213页“以逸待劳”的静坐冥想方法继续深入地觉察我的焦虑的目的,刚开始脑袋里的念头散乱,并不能深入地观察焦虑,不一会儿又是大腿酸痛。我试了好几天,在第六天时我才真正地发现我那么焦急的目的。我做事急躁,刚开始学车时我就想着一次性地通过考试,在最短的时间取得驾照。这种直线思维使我第一次考科目二时,紧张到踩离合器的大腿一直在发抖,自我期望值太高了,压力太大了,致使我科目二挂掉了。其实,我并不着急着拿到驾照,那我急着考试干嘛。

  焦虑从小孩开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