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内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内战》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内战》读后感10篇

  《内战》是一本由[美]大卫·阿米蒂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战》读后感(一):避免内战的思维

  阿米蒂奇的《内战:观念中的历史》一书中,研究了内战形成和结果。内战总是时有发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世界各地经常爆发,内战已经是世界上最为为广泛、颇具破坏性的了。本书填补了关于内战研究文本的明显空缺。内战是什么样的战争呢,其实就是笨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之间的战争,是一个国家内部战争战争的性质只取决于它的目的,战争是有非正义和正义之分。作者在研究内战时选取了三个时间点:地中海时期、欧罗巴时期和全球化时期,用长期视角,展示了内战的起源、转变及其当代状况。

  从古罗马政治局势与人物开始研究,并以近现代法国和美国革命及当代世界局势,作为研究的重点。毕竟对于内战的研究还是不多的,因为内战的历史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内战的历史研究者能在广阔性和多样性上把握历史。并且填补了内战方面历史研究的空白。

  纵观全书,书中表达了和平与反战的思想,也赞同规范性的、多边的维和努力。但认为和平的风险需要有人承担。那么,这些人是谁呢?是全人类,还是一些代表? 和平以行动为支撑点,以坚定的意志和沉静的力量,阻挡新的恐怖浪潮。要和平,不要战争。面临危机,选择武力解决是政治扭曲的主要症状。宣布开战其实是逃避邪恶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将恐怖主义简化为一个短暂易辨认的敌人,将复杂的世界描绘为非黑即白,都是不对的。寻求战争之外的其他道路,就是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因为现在的外交政策和理论框架都还留有旧世界的深深烙印,和平不是来自坐以待毙的被动态度,就是由列强之间摇摇欲坠的平衡局面艰难维系的,而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起必要的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应对新的挑战。

  在一场场内战较量中双方各有胜负,双方伤亡惨重,战争在西方的历史上的影响对来说是相当的大的,战争的影响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多次内战,使得很多的人员几乎都死伤很多,还有大批的旧贵族因为相互残杀或者卷入战争而伤亡惨重,这些就促使了更新换代的到来,即新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取代旧的贵族和封建诸侯成为政治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本书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作者运用全球化视野,全面研究了每次内战的全貌!写作风格通俗易懂,如行云流水般叙述历史,让你很容易就能读懂这场背景复杂的内战,并且讲述了数百年的殖民史,以及全球国际局势演变工程。内战研究方面的优秀学者写成的这本卓越的通及性的历史典籍,这本书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总是以故事的方式讲解内战的历史与现状,可读性强,无论是历史研究的专家还是普通的读者都适合阅读。

  《内战》读后感(二):内战—概念的武器

  罗伯特·卡帕拍摄的这张《倒下的士兵》颇具争议,卡帕也承认了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摆拍,“但是,当士兵们为了满足他的摄影需要在相机前玩起战斗游戏的时候,一颗真正的子弹,也许来自一名法西斯狙击手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列强或是活跃在小山中的一支反叛的国民卫队,穿透了一个真正的男人的心脏。”——阿曼达·维尔《佛罗里达饭店:西班牙内战中的真相、爱与死亡》

  卡帕照片的配图说明是这样的:他们迈着轻快的步伐挺胸迎向山风,手中仅仅攥着步枪冲下山坡……突然……一颗子弹呼啸而来——一颗将要残杀同胞的子弹——故乡的土地饮下了他们的鲜血。

  内战这个词,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更多包含着某种悲剧性的意味,而什么是内战、怎样定义内战,内战概念历史的演变则关系到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国际人道援助、国际法等各方面,所谓“局部战争”,又包含了多少内战的成分和因素?阿米蒂奇这本针对“内战”的思想史著作,非常难得地以观念的起源、演变与争论为课题,追溯和讨论了自古希腊罗马以来2000余年的西方历史中与内战相关的认知和嬗变,用力颇深,可谓佳作。

  死亡的意义

  福斯特关于美国内战的专著《这受难的过度:死亡与美国内战》第六章的标题提出了一个疑问——“这场大屠杀意义何在?”“即使他们的尸体可以被找到并被体面地埋葬,他们的自我与灵魂之命运,以及他们逝去的生命之意义,仍无从知晓。……当世上的一个生命结束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西班牙内战中同样有这样的质询——1937年2月,一场空袭后的马德里。“人们不敢望向未来。”罗伯特·卡帕说。“你就会产生一种荒谬的感觉,不知何故,依然或在世间是件不公平的事。”

  “事实上,逝者的牺牲实在枉然,如果生者拒绝看他们一眼。”(阿曼达·维尔《佛罗里达饭店:西班牙内战中的真相、爱与死亡》,中译本出版时书名被荒谬地改成了《西班牙内战:真相、疯狂与死亡》。)

  1865年7月,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仪式过去的3个多月之后,霍勒斯·布什内尔谈论了全部死难者,呼吁这个国家承认它对死者欠下的债,他号召美国人承担起对死者的责任,要求美国人为数十万逝去的生命赋予意义,让他们的鲜血与苦难不白付出。

  内战的重新定义赋予了死难者某种程度上的意义,当这场冲突描述为“内战”时,无疑对国内外都有深刻的影响,它肯定了战争双方“都还是属于同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而且突出强调了国家统一的意义。国家最终的统一印证了战争的这部分意义,而当 1907 年当国会最终官方定名这场战争为“内战”时,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就进一步凸显出来了。(Scott Spillman《是战争还是革命?从南北战争到世界大战的“内战”历史》)在这一程度上,个体生命的逝去与国家再生连结起来,生命作为献祭供奉到民族建构的神话中去,内战变成了一场伟大而且必要的牺牲。

  主权v.s.人权

  就国际法和国际干涉而言,对于内战的理解可以概括为时常处于紧张对立状态之中的两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或者说是国家有权不受外国干扰而行使自身的司法权。第二项原则是对人权的尊重,这就有时需要国际组织插手管理,从而制止对人权的侵害。——即国人常言的“主权高于人权”抑或相反的讨论。

  二战之后,因为类似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议对世界各地的战争苦难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可是内战“标准”的认定和国际介入的条件又导向了另一个路径。阿米蒂奇归纳了几个学者的意见:契甘和布尔声称17世纪中期以来整个现代社会中仅有5次内战,分别为英国内战(1642—1649)、美国内战(1861—1865)、俄国内战(1918—1921)、西班牙内战(1936—1939)以及黎巴嫩内战(1975—1990);塔赫里则认为,罗马共和国以来仅有3次内战,连美国的南北战争也被否定了。但还根据斯莫尔和辛格对内战的社会科学定义,在上半个世纪,伊拉克历就发生过了七次内战。阿米蒂奇认为,所有这些试图精确定义内战的尝试都注定失败,也注定了只能提供虚幻的概念。要做到精确地使用清晰的定义,结果只是无可避免地变得政治化。概念定义本身变成一种修辞斗争和游戏。每当红十字会在判定一场冲突是否为日内瓦公约定义的“内战”时,数以千计的生命都处于苦苦等待中。

  内战与革命

  在整个 18 世纪期间,启蒙运动社会政治思想的乐观主义赋予了革命一层全新的含义,从而与似乎无意义的内战区别开来。尽管实际上革命和内战带来的作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对于政治共用体掌控权的内部争斗,但二者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因为人们都先入为主得认为革命是具有建设性的、充满希望的、进步的,而内战则是破坏性的、割裂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革命意味着有意识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地遭受苦难,革命是可以主动引导的,而非必须被动地忍耐。革命让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流血斗争,而是戴上了“现代解放”的光环。在充满自我意识的进步性革命的名义之下,暴力犯罪也找到了脱罪的理由,尽管事实上革命和内战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哪边取得了胜利。(联想一下,国共内战的官方名称是“解放战争”,而如果排除1937年到日本投降的中日战争阶段外,整个内战时期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内战的世界和世界的内战

  之所以会出现“全球内战”这种说法,其根源在于我们对公民或政治共同体想象形式的变化——这个共同体可能是一个城邦,一个帝国,也可能是整个人类总群。在此意义上,“全球内战”便是意指作为整体同胞的人类的战争,它带有一种普遍人性的含义。

  阿米蒂奇写道,全球内战的观点并无“分析测量数据”的支持,也无益于“法律规制和人道主义的改善”,但它的确有政治价值,甚至在道德上是必要的。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中一个人物曾经思考过:“难道每一场战争不都是人类之间的、兄弟之间的战争吗?”内战含义的无限扩大,其根源就在于唯一的、整体的人类社会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

  历史学家的使命

  阿米蒂奇在专访中谈到,作为历史学家,他试图一瓣瓣剥开各种定义和想象争议的内部层次——存在关于内战的多种话语,那么这些话语缘何而来,有何交叠?他需要像考古学家那样挖掘这些话语和观念,从而在观念史视角下展现内战的思想如何在时间中沉淀。(黄蕙昭《专访哈佛教授阿米蒂奇:全世界历史学家,联合起来!》)

  内战思想史中最为矛盾的一个地方:在这场最具毁灭性、破坏性并泯灭人性的战争中,你始终承认你与敌人的某种集体的、亲密的联系——而你正在杀害那些你视之为共同体之一部分的人。内战最悖论性的核心是,你承认自己与敌人的亲密联系。

  一面截取或重构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切片,另一面则将这些切片或片段置于更长时段的序列中。 这让很多人难以把握。许多读者希望得到一个答案,但历史给出的常常是疑惑。就《内战》而言,此书的目标不仅是挖掘、整理出内战的历史(就这点来说《内战》一书做得明显不够,当然,此书也不是为了系统地介绍“内战”),而更在于指出在塑造如何看待世界这个问题上,内战具有重要意义。(李佳钰《短期主义的幽灵,正困扰着我们这个时代|专访大卫·阿米蒂奇》)

  不存在单一过去,同样也不存在单一的、目的论式的历史叙事(无论是进步论还是宿命论)。历史学家应该保持一种对偶然性、多元性、可变性敏锐的历史感,以通过对历史多种形态、多种可能的发掘,向人们呈现那些可以企及的、多种多样的未来,以及朝向复数性未来的规范性指引。

  这是一本历史学著作而非社会科学著作,所以对概念的意涵不是厘清和界定,而是探求概念变化延伸的历史根源。著作的最后当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只是一次暂时中断的讨论。

  而这个讨论是有现实目的的,它是为了理解两场战争,包括2006年到2007年的伊拉克,以及2011到2012年的叙利亚。更为深远的目标,则是希望能够重新连接起历史学和政治治理(political governance)之间紧密的关联。这很有意思,中国也向来有“以史为鉴”的观念,但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所谓的”历史研究“常常沦为为现实的背书或者作为像舆论武器一样的“影射史学”。而阿米蒂奇提到的用历史学家的理念、分析和知识,乃至影响公共政策的形成——它的前提是必须是对真实最大程度的探求。

  而中国这一百多年的“内战”,尚亟需一场足够自由和深刻的讨论。

  《内战》读后感(三):观念改变历史

  历史学家大卫·阿米蒂奇曾创作《独立宣言:一种全球史》一书。搜集资料时,阿米蒂奇偶然听闻某学者的夸夸其谈,认为美国向世界输出了自由价值观。这或许代表了不少学者和大众的看法,阿米蒂奇却并不赞同。他反对我们只关注事物光鲜的一面,不去探讨黑暗的另一面。相关研究的匮乏促使阿米蒂奇创作了《内战:观念中的历史》作为前著的续篇。

  如作品副标题所示,阿米蒂奇虽挑出了古罗马、近代早期的欧洲和19世纪中期至今三个时间节点,《内战》却不是一部以叙事为主的历史作品。阿米蒂奇试图定义内战——它不尽然像字面意义表达的那样,代表内部的战争——厘清内战究竟是什么,对现实有何指导意义,今日诉诸内战的事件是否会因观念的改变而改变,或可称得上改变历史。

  “内战(civil war)”一词始于古罗马,自其诞生便混合着矛盾。“内”决定了内战的对象,站在对立面的是自己的同胞,敌我双方非常熟悉,甚至可视作亲人。“战”决定了内战的程度,在罗马文化中,战争必须包含“具体的要素”:武装冲突、正义目的、抵御外敌,这些恰恰与“内”的前提相矛盾。因此,发明了这个词的罗马人使用起这个词怀着相当复杂的情绪。在“内战”被定义之前的古希腊,同样有着相似的矛盾,在那里,“内战”一词有个前身叫作“党争”,指分裂城邦之恶。“争”的程度较之“战”来得轻,它同样用来描述公民之间的斗争。希腊式的党争未必要流血,这跟我们对希腊气质的印象相符:统治讲求艺术,能以政治消弭的纷争,不必要以“战”的手段来解决。

  由是,便不难解释,不再有举世瞩目的“大战”,却依然种下惨痛恶果。阿米蒂奇的统计数据触目惊心:自1989年以来,任何时期都平均有20起国家内部战争,是此前170年全球年平均战争数量的十倍。其斥资巨大,被称为“倒退的发展”恰如其分。内战之盛、内战之苦自不待言,更值得注意的是,内战不会仅仅停留在“内部”。这一方面是基于全球的融通,鲜有争端会单纯局限在某一个地区,牵一发而动全身。另一方面,全球的同质化,以及我们对普遍的人性相似性的理解,使战争显得内部化。再加之我们对“内战”一词的考量,内战的范畴被不断的拓展,内核愈发的多维,因袭旧有习惯去定义它是困难的。更多的时候,内战的观念取决于我们的立场。这又反过来透射出借由观念干涉决策的可能。很多情况下,大可选择比两败俱伤的内战更好的解决之道。

  以观念去影响战争,并非阿米蒂奇的首创。著名的军事史专家马丁·范克勒韦尔德在《战争的文化》一书中指出,战争未必是负面的,有时它是事态发展的必然。关键是,我们不能丧失形而上的文化,否则,野蛮的乌合之众、没有灵魂的机器、没有骨头的男人和女权主义者,会让付出巨大代价、想去实现的战争目标付诸东流。厘清“内战”的意涵亦是如此,它不该被视作一个冰冷而矛盾的概念,在每一次多维度的权衡取舍间,观念决定了参与或退出者的命运,且可能改写了历史。

  ——戊戌年读大卫·阿米蒂奇《内战》

  《内战》读后感(四):内战对于国人的伤害是超越一切的

  《内战:观念中的历史》是美国作者大卫·阿米蒂奇所著的一本历史书籍,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历史材料和真实的现状,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是内战,内战的起源,及内战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通过作者的详细讲述,让我们认识到了内战带给人们的伤害,这是超越任何其他方式带给人们的灾难,对于国内的人们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灵上的摧残,以及道德的沦,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作者还对人们关心的内战如何避免,能否实现康德所谓的永久和平也做也做了阐述。

  本书的作者大卫·阿米蒂奇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历史学者,一直以来对于历史都情有独钟,并且喜欢研究思考历史的真实性,对于历史有着独到的见解。作者是哈佛大学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讲座教授,并且还曾任历史系主任。作者也出版了多部作品,这些作品也都非常精彩,受到读者的欢迎,更是大家学习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作者在书中开篇就讲述了当今的世界是自古以来国家冲突中间隔最长的时期,并且用事实来阐述这一切发生的原由,同时把康德的世界永久和平理论提了出来,来分析这种理论的可行性。世界上国家之间的冲突自从二战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确实没有大规模的发生,看起来拥护世界和平的举措也实施的相当不错,可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实的战争本质还是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只是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从国家地区之间的战争转化成为内战,而且内战的冲突愈演愈烈。内战的原因相对于国家之间冲突来说,更为复杂多样,而且对于人们的伤害更是彻头彻尾。一场国家之间的冲突,会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经济倒退,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在战争中人们会增加凝聚力,会更好的激发人们美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价值观。可是一场内战却不仅是人口伤亡,经济倒退这么简单,其他精神层面的负面影响更是细思极恐。人们之间会变的道德沦丧,众叛亲离,人性中的卑劣和丑恶都会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

  关于内战的争论,历史学家也都没有一个定论,书中作者通过大量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筛查,研究,最后选取了三个比较客观的时间点把世界上内战争论的焦点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这三个世界历史性的时期分别为,第一时期 古罗马时期,这个时期是大家比较有共识的内战起源时期。第二时期,是近代的欧洲,也是现代内战早期的岔路口,第三时期,就是现在了,也是最错综复杂的时期。现在的内战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牵扯到本国的利益,也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其实也是国家之间战争的一种转化。作者还对于永久和平这个概念做了相关的讨论,永久和平是全世界希望和平的人们的共同理想,可是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内战:观念中的历史》是一本针对世界范围内内战的起源,起因等书写的专业书籍,作者大卫·阿米蒂奇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为我们讲述了内战爆发的伤害以及造成的后果,并指出内战正逐渐成为人类颇为广泛、颇具破坏性且独具特色的有组织的武装暴力形式。这是一本客观评价历史的书籍,让我们对于内战有了更深的了解。

  《内战》读后感(五):一些感觉不错的摘录

  当今的时代要求我们正面地直视内战。从1648年到1945年,这300年构成了一个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时代。过去的60年,则是一个国家内部战争的时代。这确实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冲突方式最显著的变化。(导言iv)

  然而,将内战视为人性的一部分的这种看法—将其视为我们的一种特性,而不是缺点,我们必须要谨慎对待。因为这种看法将我们带入了一种命运,人类将永远遭受内战折磨,永远也到达不了康德理想中的永久和平。(导言vii)

  尽管内战具有相当的破坏性,但在历史进程中,从理论上说,它还是具有生产性的。若没有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我们的民主制、政治、权力、革命、国际法、世界主义、人道主义和全球化等等——这里仅仅是列举了几个,都会变成和如今不一样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它们包含的意义会远不如目前丰富。(导言viii)

  构建了“内”(civil),再把它不情愿地、自相矛盾地却又不可避免地跟“战”的观念联系起来,罗马人创造了一个不稳定的、可裂变的混合物—“内战”(civil war),至今困扰着我们。(第一章 发明内战 P2)

  内战的概念随着对文明和战争本身的不同理解而改变。在关于内战的大部分历史上,内战都与城市的观念密切相关。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如果我们回顾西方的文明和政治思想,就可以得知,紧密联系的社区经验即我们所说的城市为人类建立复杂、高度有序的组织提供了直接基础。(第一章 发明内战 P6)

  罗马为世界留下的遗产不仅仅包括圆柱和神殿、罗马竞技场和水道、法律和拉丁语,其中最持久、最令人不安的是内战本身。的确,在过去1 500多年的时间里,内战总是被人戴着“罗马式有色眼镜”来审视。(第一章 发明内战 P12)

  内战?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还有什么外战吗?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不都是兄弟之间的战争吗?战争的性质只取决于它的目的。无所谓外战,也无所谓内战。战争只有非正义和正义之分……仅仅是在用以扼杀人权、进步、理智、文明、真理的战争才是耻辱,剑也才是凶器。内战或外战,都可以是不义的,都可以称为犯罪。(第五章 内战文明化 P108)

  “伏尔泰曾说:‘所有的欧洲战争都是内战。’在20世纪,他的这个公式可以套用到全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因为通信的便利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所有的战斗都是公民间的战斗,不仅如此,还是兄弟间的战争。”这些话来自海梅·托雷斯·博德(Jaime Torres Bodet,1902—1974),他是墨西哥学者、诗人和外交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担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第二任总干事。他于1949年说了上面这些话。(第六章 内战的世界 P129)

  所有这些试图精确定义内战的尝试都注定失败,也注定了只能提供虚幻的认识。原因很简单,在于内战是实质上有很多不同观点相互较量的概念。确实,即使将这两个字拆成“内”和“战”,它们都可以分别引来不同的观点,并在大部分社会科学的分析中,随着诸如地点、强度、持久性的具体情况改变而改变。(第六章 内战的世界 P15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内战》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