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眼少女》的读后感10篇
《獨眼少女》是一本由麻耶雄嵩著作,新雨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99,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獨眼少女》读后感(一):几句闲扯
1.所以这本书要叫《独眼少女》啊……
仔细研究了一下腰封,其实还是有点泄底的:“难以名状的深渊”……
2.我一直以为其实是有冬菜的。这样一来,春菜、夏菜、秋菜可以提前被杀;大家最后几次看到的女孩,其实都是冬菜假扮的。冬菜可以藏在须轻大人的屋子里,必要的时候再出来。
结果证明是我想多了。但其实麻耶老师没有排除这样一种可能。
3.总体感觉就是麻耶特别想让人夸他路子正、根正苗红,不像某些新本格作家那样只会写些不着四六的,所以这部书拼命往精巧了写。6个犯罪场景,每个场景只有1-2个线索,很多线索都要给出2个或更多的解释,这对读者是很大的考验:比较无趣。
奎因当年《凶手是狐》在没有任何情节进展的状况下,把一个葡萄汁罐子研究了半本书。与此大致相同。
4.ONS生女梗真是让人无从吐槽啊哈哈哈【摔
5.这部书除了那个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的结尾以外,最让我觉得作者挖空心思的,就是那个须轻力量的计算……
6.作者想要展现一个全体误导的格局,想法非常有趣,但是陷进怀疑论有点太深了。如果要是通篇都可以出现误导的话,岂不是人物对话统统可以反着理解,小说还怎么写……
《獨眼少女》读后感(二):麻神的崩坏OR革新(最后一段泄底慎入)
今年开始恶补麻神大作,从<鸦>、<萤>到<夏冬>一路看下来,这本<独眼少女>是其中最好的一本(虽然还有一本<贵族侦探>未看),也是今年我看过的最好的推理小说之一(另一本是<玻璃之锤>)。
本作细微入至的逻辑推演,深得奎因神髓,麻神内里果然还是灰常古典派的。从线索一个小细节展开,反复推演论证,再三翻转。或许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沉闷,我却看得如醍醐灌顶。
一如宠物先生在后记所述(详见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70530/),本作对后期奎因问题做了反思和实践。以往侦探推理的流程是“发现线索>逻辑分析>推导结论”,麻神将其增补为“发现线索>验证真伪>逻辑分析>推导结论”。如果说麻神以往的崩坏都是不可复制的,那么他这次对推理过程的革新却是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可供未来推理作家们大展拳脚了。当然,凡事过犹不及,万一像<火凤燎原>后期那样走火入魔,侦探看破了凶手误导线索的计中计,凶手看破侦探看破了自己于是再布下计中计中计,结果发现是侦探诱骗凶手的计中计中计中计……囧……
推理小说常出现“N年前的案件”这样的故事背景设定,但是像本作一样把这起“N年前的案件”完整写了出来,并由一个主角带着读者一起亲身经历事件前后18年的时间跨度,当中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触是以往同类作品鲜有的。
萌系巫女侦探和颓废自杀男的组合,个人不是特别感冒但也不反感,总体感觉还是挺有趣的。只是读斜阳院姐姐的<元年春之祭>在先,多少有些即视感罢了。麻神文笔比之前看的几本流畅许多,没有特别艰涩或卖弄的感觉。说起来,无论是珂允、乌有还是“种马”,麻神似乎特别爱用这种懦弱又厌世的男猪脚,严重怀疑麻神本人是不是也有点自杀倾向呢?
关于最后的“崩坏”,忽然想起了<恶之教典>那句名言“隐藏尸体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尸体堆积如山”。几位大大连说如何“崩坏本格”,个人倒是觉得冲击力远不如其他几本,毕竟侦探=凶手的设定并不稀奇,而杀父动机虽然略欠铺垫,但也非奇葩到无法理解的程度。看来看的麻神多了,连口味也愈发重了,寻常崩坏已经见怪不怪了吧。
《獨眼少女》读后感(三):给一星评的原因是:推理阅读所需智商越来越亮了。
我说的是男主。
说真的,求退货啊麻耶。
情节没意见,鬼侦探我也没意见,有意见的就一出:能别拿读者和你那二百五低智商男主平级吗?身为读者只能从他的角度和脑袋来看这个故事真的让人好不爽啊?你就算搞个第三人称都可以吧,第一人称来这么一出我真觉得脑袋运转速度低到快弃坑了。
脑袋被装进水壶的感觉真是有够糟糕。不过鸦那部虽然也够坑爹,怎么也算良心一点么不是。但从这部看来,麻耶是做好准备玩放置play,接下来就等着大家自动去做脑白质切除手术了。
三番五次来这手,你不烦我都烦了真的。麻耶阁下,拜拜了您哪。
《獨眼少女》读后感(四):柯南自带死神光环的秘密【泄底】
这本书,麻神用一如既往的唠唠叨叨的笔触,描写了一个种马少年和侦探少女的相遇,携手破案,以及18年后崩坏的故事。
奇怪的是,第一部分有着类似轻小说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走向。如果不是因为杀人事件太过血腥,我还以为这是《冰果》。同样是封闭内心的少年遇到坚强开朗的少女,而少年对少女一见倾心,却过于自卑不敢接近。在破案的过程中,他逐渐支持她,了解她,她也慢慢信任他。
到这里还基本上算是轻小说范畴了。啊,你说杀人手法太血腥?不要计较这些细节。。。。
最后,案件告破,少女却在ons之后悄然离去。少年继续踏上自杀的旅程。
于是日本侦探界多了一位破鞋美少女。好吧,就当作是青年漫画之类的东西吧。
狗眼彻底瞎掉是在第二部。
前代美少女的女儿出现,故地重游,而没死成的少年已成为大叔,捡回记忆之后也来缅怀故人。
结果tmd又死人了!!!还是一模一样的手法,在同一个家族!
好吧,前代抓错人了……好囧啊。
于是侦探和助手再度协力。只是这一次,助手对侦探抱有着是类似父亲的感情。
在犯下几个错误,数次对前一次的推理翻盘之后,新美少女终于揪出了真凶:自己的母亲!
独眼美少女的传说是从前代的母亲开始的。母亲不幸早逝,前代由父亲独立抚养。动机是前代被迷恋着独眼美女侦探母亲的父亲(有点乱)挖去了左眼,为了让她能更接近传说的母亲的形象。
啊其他人就不用在意了,他们只是红鲱鱼而已。
所以侦探费了大劲,布置了现场,留下了好多好多伪线索,预先留下后路给几种不同的凶手人选方案,最后借种马一用,去生孩子了。
这是个有趣的命题。看到其他的豆油评论说,这个叫“后期奎因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为什么死神小学生和死神中学生的生意好到爆(作者安排的,呃)?没有案子可以破的时候,名侦探怎么办?歇业?
御陵美影的选择,是自己杀人自己制造案子。顺便把真正想杀的人掺进去,因为藏起一片叶子最好的地方就是森林。
一石二鸟,同时完成华丽的出道和阴惨的复仇。
御陵美影揭穿真相,之所以让我们那么难受,就是因为她从最根本的价值观上面颠覆了侦探的守则。
侦探小说二十条现在已经没有人真的在意了。不如说,以挑战这些默认规则为乐趣的作者大有人在。
但是不论侦探是警察,法医,检察官,记者,教授,学生,无业人士,还是你们能想到的任何奇怪的职业,大体上,他们都追求着真相,也基本上都尊重生命的价值。这就使得我们相当地能认同这些侦探,并且为他们的胜利叫好。
如果侦探就是邪恶本身,就是死亡的源头,别人的生命是她的舞台道具,解谜本身就是一场无所谓的秀,你还可以认同这样的侦探吗?
麻耶雄嵩在更早的作品中,塑造了“麦卡托鲇”的特立独行的侦探形象,就已经游走在善恶边缘。麦卡托根本不在意事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心情,事件是他炫耀智商的理由,甚至在明知道事实真相会对当事人的精神状态造成太大的打击时,他也戏谑地一语中的。已经看过很多的读者对麦卡托颇有微词。
而这一次,麻耶彻底走到了极端,让名侦探作为最穷凶极恶的罪犯出场。侦探作为凶手的作品不是没有,阿婆就写过两篇,但是他们的动机都是正常的甚至高尚的,而且并没有滥杀无辜。御陵美影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说到底,这个故事之所以成立,其实是基于推理本身的不完备性。侦探们常用的推理,应该说是归纳法居多。归纳法的问题是,你所知道的事实都是必要条件,你很难去确认它们是否也是充分条件。
打个比方,推理就是用事实函数在低维空间的投影试图去反推高维空间的函数参数。
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如何选取正确的数据,以及如何拟合。
人为的假线索就如同无效数据,可能是测量时产生了误差,需要把它们剔除以后再拟合。
选择什么样的函数去拟合,如何防止拟合不足和过拟合,也是需要考虑的。
这样看来,要形成唯一正确的解,并不是那么容易。当你从数据集里面选择不同的有效数据集合,或者加入新的数据,删除已有的数据,都会影响到拟合的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可以不停逆转的原因:我选取不同的证据集合,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
要知道哪些证据是真线索,哪些是无效甚至伪造的线索,通常需要一些运气。所以一般的侦探小说都会安排一些巧合,比如某人看见某人在哪里在几点钟干什么啊,帮侦探减少工作量。
这一招在没有目击者,或者犯罪嫌疑人不是限定小范围内的人的时候,就不好用了。例如《剪刀男》的误判。
这篇作品很巧妙地反映了侦探小说的一些戏剧性特质,用解构的方式来使读者反思以往对侦探深信不疑的思路,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其实我是希望他不要写得这么重口味……但是如果口味不重就不是麻神了。所以连他这一面一起接受吧。
如果以后能有以新一代御陵美影作主角的短篇集就好了。加油啊。
《獨眼少女》读后感(五):崩坏的最高境界
如果这本书的作者不是麻耶雄嵩,如果麻耶雄嵩不是以“崩坏”出名的作者,可能我只会把这本书当作众多普通本格推理中的一本,打个三星了事。但正因为麻耶雄嵩的名号,才让我看到除了故事以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才让我明白,作者到底“崩坏”了什么。
侦探就是凶手的设定并不奇妙,第一部分没读完,我就看懂侦探必定是凶手了,奇妙的是麻耶到底怎么让读者看出侦探就是凶手的:麻耶在第一部分设定了双重解答,每一重解答的推理都比较漂亮,但仔细翻翻就会发现,两重解答完了,还好多疑问、线索没有解答或者被模糊地混过去了,而且线索的真伪判断基本没有依据,完全是靠侦探自说自话,说哪部分是真就是真,说哪部分是假就是假。到了第二部分的第三重解答,推理完全是靠侦探把一部分线索硬说成假的、另一部分线索合理解答进行的,最可笑的是、不是凶手的凶手真就认了,麻耶给出的唯一原因是“压力太大”,至此侦探和作者沆瀣一气、自说自话的意味完全凸显出来。综合以上,第四重解答水到渠成、没有悬念可言,唯一可能是凶手的只能是侦探,或者说侦探和凶手和作者根本是同一人(这也是事实),因为“作者写小说”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侦探注定早就知道谁是凶手,侦探注定是自己设置所有推理线索,侦探注定就是凶手。这就是推理小说作家的极限和悲哀所在(即所谓的“后期奎因问题”)。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读完这本书,我完全没有真相拨云见日的感觉,回想最后一段美影(母)对美影(女)的殷切期望,我反而是毛骨悚然,谁敢保证不是美影(女)杀了雪菜、月菜、花菜,嫁祸给母亲,而美影(母)甘愿认罪以助推女儿出道呢?毕竟,整本书都凌乱了,你根本没办法判断线索的真伪,这都是侦探自说自话的。第五重解答呼之欲出。
有人说《独眼少女》结尾的崩坏感觉不如麻耶其他几部作品,那我只能说你没看懂,因为麻耶在这本书里面崩坏的不是结尾,而是整本书,是整个推理作家创作一本书的过程,甚至是整个推理小说领域(当然我偏向于指本格派)。
读了《独眼少女》,回头想想那些我曾奉为圭臬的本格派经典,我不禁自问,那些推理真的精彩么?那些推理真的独一无二么?如果那都是假线索,故事又该怎么进行下去?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梦,都是作者的自说自话,那推理小说又有什么意义?
从这点来说,麻耶雄嵩是个不厚道的作者,他揭开了推理小说太多不能揭开的东西。但麻耶雄嵩也是个认真的作者,他真的在认真思考本格派的未来,也在思考的过程中持续迷茫和焦虑着,所以他必须崩坏,只有借着崩坏,才能抒发心中走投无路的感受。但有句老话,叫做“不破不立”,既然旧的东西都崩坏了,那就该建立新的体系,真的希望看到麻耶雄嵩或者某某某有朝一日走出崩坏,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建立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新新本格”,虽然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作品,但我衷心期待着,即使我需要向天再借五百年也行啊。
《獨眼少女》读后感(六):对于后期奎因问题的“回应”
要讨论这个核心的问题,就必须【泄底】,所以没看过的人就请自动忽略了。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泄底】,
根据书后的一小坨评论,后期奎因问题是真假线索的难题,以及之后所导致的侦探介入的正义性问题。凶手似乎越来越聪明(或者说读者越来越不能轻易被满足),所以在杀人后可能会故意制作出虚假的线索,来误导侦探,让侦探“诬陷”他人。而这一行为的原因被奎因所苦恼,因为他认为是因为“侦探”的介入,并且是侦探的“推理力”的介入,让凶手想到必须要玩这么一招来误导侦探,不然自己就只能被侦探的“奎因式”推理给推理出来了,况且如此一来自己还可以将罪孽借侦探之手推到其他人身上,岂非一举两得?不亦快哉?
当然,一般的推理小说结局都是邪不胜正的,即便是侦探的确被凶手误导了,最后也能翻盘,所损失的不过是没能阻止接下来的几起命案罢了。所以,就算加入了假线索这个桥段,总体看来,这样的推理小说和一般的推理小说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是侦探受了次挫折罢了。但是将“正义感”引入小说世界之中,那么小说世界之中的侦探就要承担责任和内心谴责了。
这种谴责在奎因后期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显然,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小说世界不过是虚假的娱乐世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惊奇感。但如果作者能够“深入”到小说世界中,去除这种掩盖着的虚拟性,那么其所感受到的就和小说中侦探所感受到的相同的:因为自己误信了凶手安排的假线索,导致更多的人被杀害、导致无辜的人身陷囹圄。这种“深入”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是从小说中重新扩展到现实世界中,将这种忧患真真切切的带入到现实世界中。从而对于“名侦探”介入事件之本身,就产生了莫大的质疑,甚至是谴责。
但这种忧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凶手是因为名侦探的存在才考虑到用假线索,于是名侦探造成了无辜的人的死亡。这种基础未免太过迂腐,如果没有名侦探的介入,凶手就不会想到制造假线索了吗?如果名侦探介入之后无法察觉自己被假线索所蒙蔽,故事可否因此而结束?当然不能,侦探必须察觉到自己上了当,并推理出自己上了当,这样作为“推理小说”的小说才能圆满结束。因此可以这么说,这种忧患是有始有终的,始于侦探发现自己被利用,终于侦探阻止了或惩罚了凶手。所以不管这种忧患是否还是继续,至少在小说中都已经结束。
然而不管这种忧患是否有道理、是否有其必要性,均表达了一种对于推理小说本质的怀疑,对于逻辑推理(从数学世界上升到真实生活)本身的莫大怀疑。这种怀疑通过推理小说的创作形式表达出来,而名侦探作为逻辑的代表又自然是这种怀疑的经受者。这种忧患其实表达了对于推理小说中的“推理”一物的各种不确定或负面的感受和思考,包括怀疑、否定、厌倦和嘲讽。当然我的这种说法是从较为基本的层面探讨这种忧患,直到奎因等将其从潜层次上升到明确的小说的“事件”和“行动”的层次,这种忧患被压缩和简化了,成为了“假线索”这样的套路和对名侦探的折磨。
我们可以这样说,奎因后期问题是一座大冰山,浮在海面之上的不过假线索这样一个例子,海面之下所潜伏的有两大块。一块是对逻辑推理——尤其是被运用于推理命案——其本身的怀疑甚至否定。一块是作者将现实深入到小说世界中因而产生的道德问题,而第二块的产生也是第一块中逻辑推理之所以失效的一个原因。奎因忧患于此,但只要他写虚构的推理小说就无法解决这种充满现实性的问题,只能再次回归正常的推理小说来让故事完结。但奎因后期问题绝非是庸人自扰,或许也只有深谙推理之道(并产生怠倦感)的作者才能困扰于此。
回到《独眼少女》这本书来。首先抛开后期奎因问题,本书的文风给我的印象是“轻”,当然你也能将之“归罪”于麻耶要卖萌。麻耶虽然喜欢结尾玩一点不那么好的逆转,但是整体文风还是比较厚实凝重的,但在此作中一切都轻小说化了。
另一个印象则是有太多人为和拼凑的东西了。书中的一切都是作者安排好的,并且作者有“权力”安排这一切。作者可以任意塑造出任何特例,来让侦探完成推理。书中的推理其实靠几个主要的推理点来结合在一起的。不难想象,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并非是指创作本书),麻耶必然积累了许多可供推理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从一个整体的事件的大推理中取下来的,而是零碎的。但麻耶用一个目的可以将这些推理点给集合起来,那就是——这些推理点可以判定凶手的某种特殊“形象”(并非单指外表)。比方说,推理点A可以判定凶手的一个特点,B可以判定凶手的另一个特点,那么将它们放入小说中,就可以指向一个拥有AB两个特点的凶手,而作者所要做的只是刻画出这样一个拥有AB两个特点的凶手以来区别于其他人,从而让“凶手”成立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以“伏线”来论麻耶的推理小说特点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够的。“伏线”顾名思义永远都是作者安插的,而放入推理小说的世界中则出现了和一般小说截然有别的部分:侦探的推理需要依靠这些伏线,而这些伏线是作者安排的,自然得出了侦探的“超越性”,而这在其他类型小说中表现的并非如此强烈。
再说回后期奎因问题,奎因的苦恼在于侦探介入事件是否会造成因其介入而特定地造成的悲剧。《独眼少女》的布局非常清晰,侦探并不能成为最后推理出“真真相”的侦探,而是一个利用推理来辅佐自己杀人计划的凶手(此处指母亲)。在书中具体说来就是:母亲要杀自己的父亲(因为一些原因,这些原因实在只能呵呵),但是怎么不让自己被怀疑呢?于是母亲安排了(就是自己亲手杀的)一系列在最初和自己要杀的人无关的谋杀案,在谋杀案的某一阶段“引入”自己要杀的人,从而完成谋杀。但这仅仅是完成了谋杀,母亲还要让自己不被怀疑,那么她就以“侦探”之职业之便,来插入假线索,将罪案推到别人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插入假线索中的假线索就实在是技术层面的趣味问题了,可以说本身并无太多意义,而麻耶书中的假线索中的假线索似乎被当成一个重点来说。)
可以看出,这其实并非是对于后期奎因问题的回应,或者解决,因为此时事件中的“侦探”并非是侦探,而是披着侦探外衣的凶手。她并没有为这个问题而苦恼什么,一切都是她所为,她为了某奇葩目的而“过度”的杀了这么多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整本书甚至是恶心的、可耻的,而既然一切都是作者所安排的,那么就更看不出“为了布一个局而让这么多人死亡”的作者存在“因为深入到小说世界”而产生的忧患感了。麻耶雄嵩仅仅是想写出这么一个令人意外的东西,而与什么后期奎因话题根本毫无关系。他根本不曾困扰、苦恼和忧患什么,甚至是很开心的安排了这么多人的死亡。这点甚至是反后期奎因问题的,是这个问题的反面。
换言之,他不是对于问题的解决,而是通过一个方法瓦解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所不喜欢的麻耶的部分,恐怕就是他不够真诚,从来都是凭借过度依靠某种技术,表现出一种冰冷感和不负责任的恶意。这是他没法和奎因相比之处,奎因可以有失败,是一种光明而温柔的失败,但麻耶的胜利显得投机,显得非人道。
当然,作为一本推理小说来说,没有给读者展现“真真相”是不够的,于是安排了第二部,也就是真正的侦探——女儿登场,来让凶手——母亲伏法。这样一来,就更是确定了母亲为凶手,而并非侦探。从这种为了让故事完结的角度来说,第二部的一系列谋杀又是意义不多的了——为了不让女儿重走自己的路而杀了女儿的父亲,这样的动机怎么看怎么蠢——仅仅是为了让故事完结。而这样的做法更加深了整本书给人的一种恶心感和可耻感。第二部的女儿的形象塑造也远不如母亲,情节太快就急转直下,似乎是为了完成作者赋予的任务。
我倒情愿是这样:没有挖眼这种莫名其妙的动机,侦探杀人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要制造一个事件来解决,并在这过程中“滥用”推理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当然这种更为歹毒的对于侦探和推理的极力抹黑,我想也不是一般读者所能接受的吧。这可以说是侦探推理的阴暗面了,并非是仅仅玩弄逻辑推理和诡计,而是试图想让读者世界的道德良知的忧患感真正降临小说世界,并在最终从小说世界升华影响到读者世界。这种真正的对于奎因后期问题(甚至是对于这个问题的潜层面、冰山下的层面)、推理其无用性的问题的探讨的小说,有没有呢?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有,当然这样的小说如何处理结局是一道非常大的难题。
对了,说到动机,什么挖眼杀父实在牵强,不过这个动机却是可置换的第二层动机。站在作者的角度 所要解释的动机其实是对于布局来说更为直接的:侦探为何要杀另一帮家子人?而杀父动机可算是动机之动机(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因为要杀父,为什么要杀父,因为挖眼的历史遗留问题。),随便换什么原因杀父都对杀另一帮子人毫无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依然是和小说世界分离的,因此绝对无法解决后期奎因问题。奎因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小说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还有什么腹语就实在吐槽无力。。。。
或许扯得太远,不过针对此书来说,实在看不出有任何比较有诚意的奎因后期问题的回应,甚至作者的态度有些令人恶心(当然,大部分新本格作者关于这个问题的态度都是这样的)。以一般性的眼光来看,推理和布局都是不错的(虽然仍旧摆脱不了极其刻意的通病——什么凶手踩在尸体身上,因为椅子在屏风后面(虽然这是个假线索)),文笔上有待加强,动机只能呵呵,情节太过平叙直述(个人估计书中人物要求侦探一定要抓到凶手的文本累积应该有五十页之多吧)。从推理小说的角度上来说,虽然亮点不多,但水准应该可以有个四星。但谁叫他是麻耶,最后的东西虽然想做到一种别具一格,但这种刻意的别具一格却往往令我感到难以接受和恶心,所以只能给个三星了。
《獨眼少女》读后感(七):仍然是崩坏~~@~~
本来一开始看书评,都说这本书没有了麻神以往的崩坏成分,但在我看完之后,还是久久不能平静,结论:依然很崩坏!
之前看的麻神作品,如《鸦》,《夏与冬的奏鸣曲》,《神的游戏》等等,都是布局上甚至世界观上的崩坏,可以说是到最后进行一次对前面情节的一次颠覆性逆转。
但是,这次的独眼少女,的确没有了以往那种世界观上的颠覆,但是,从推理上,以及凶手上,却完全是一种崩坏.....
XX(粗话),真的是最没有可能的人,就是凶手了。然而,这个意外性,其实有部分是被前言的书评误导的,如果带着不同的心态去读,可能会少一些意外,毕竟我也是看过超过100部推理小说的人了,什么手法和设定,没有见过呢?
话说,我一直想写一本这样的小说,早早构思好凶手的设定,居然,被麻神捷足先登了。麻神,依然是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