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三时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三时效》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三时效》读后感10篇

  《第三时效》是一本由(日)横山秀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时效》读后感(一):《第三时效》——惊心动魄的短篇警察故事

  仍然是由于一些事务缠身,不敢读什么大部头的书籍。这本《第三时效》倒是很符合我的要求。总共17万字,分为6个小故事,每篇也就3万左右的篇幅,随时可以拿起来看也随时能够放得下来。

  日本侦探小说当中,以刑警为主角的小说也不少。刑警本格推理可以说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侦探小说形式了。所以当我看到封面上写着“本格推理巅峰之作”的时候,心里是不抱太大希望的。正是因为传统的题材,想要写出新意从而吸引住读者,更加需要作者的能力。而横山秀夫做到了,虽然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本书并不算是本格推理而是更加接近于社会推理。原来对这位作家不甚了了,看了书末的解说,发现他是一位以描写警察署日常事务出道并且声名大噪的作家。也难怪他能够在这本书当中一边为读者布置谜题一边展开F县三支刑警队之间勾心斗角的内心戏。

  我相信刑警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不会比福尔摩斯遇到的更加简单。甚至可以说,由于有的时候嫌疑人范围难以确定等等因素,侦破的难度更大。但是毕竟如果不是那个“三个嫌疑人、一间密室、不在场证明”的本格组合的话,作为小说的观赏性就变差了,也难以体现作者独特的匠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遇到离奇古怪的事件,警察能够调用的智慧和经验也往往叫人拍案叫绝。冷酷的朽木、智谋的楠见、热血的濑村……各有特色的三个班长带领着绝对忠诚的一批队员,在警察界几乎所向披靡。他们用的揪出犯人的方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时用如山铁证压倒对方、有时用心理战术让对方麻痹大意、有时灵光一现神来之笔地发现线索……这比之福尔摩斯和波洛或者柯南那种召集所有相关人然后痛陈利弊的分析要精彩多了。再精彩的本格推理看多了也未免审美疲劳。而《第三时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

  但是刑警们也是人,有着自己背后的人生故事和私心,而且无一例外地想要压倒对方,拔得头筹,这是人心之所在无法避免。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有些性格特质正是因为身处刑警队这样一个气氛极为压抑、工作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才获得的。所以他们会争功、会不合作、会希望案犯逃跑。可是这都不妨碍他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人、堂堂正正的警察屹立在纸面上。

  最终,我希望中国公安部和作家能够多多合作,交交心,写出《第三时效》一样提升人民警察形象的作品;而不是写出来都是假大空、高大全的反而令人厌恶的形象。

  《第三时效》读后感(二):一寸短一寸险的六把刀

  有一个段子说:有一百句说一句的是高僧,这叫玄机;有十句说一句的是政客,这叫心计;说一句留一句的是外交家,这叫严谨;有一句说一句的是律师,这叫谨慎;有一句说十句的是教授,这叫学问;有一句能说一百句的是作家,这叫文采。

  这话如果放在日本推理圈里,那么岛田庄司算得上有一句能说上一千句,京极夏彦可谓有一句能说一万句,至于清凉院流水之无愧的叫”没话找话讲“。这些越写越多,越写越厚的注水大家,把几百页的稿纸当成花枪舞得虎虎生风,只剩下一人在场外冷眼旁观——

  这个人就是横山秀夫。

  《第三时效》,六篇短章,三组警察,一个警局。寥寥几笔技能将凶险境地的紧张感交织成网,这种在最短时间内呈现气氛张力的能力,除了横山秀夫自己,没有人能与之匹敌。

  《沉默的不在犯罪现场证明》、《第三时效》、《同案犯的困境》、《密室的漏洞》、《微笑的假面》以及《黑白底片的反转》,不管哪一篇,上级和下级、警察和案犯、同事和同事,横山秀夫都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到极致。特别是《第三时效》作为全书最出彩的一部分,作者即使将谜面当成标题告诉读者,你依然能感受到秒针滑向最后时限的窒息。

  六个故事,仿佛六柄透着寒光的匕首,静静地被文字包裹,突然想起多年前看过弗里蒂克‧布朗的最短科幻《访客》——The last man on earth sat alone in a room. There was a knock on the door....——短短二十余字背后藏着无尽的联想。

  要是上面这段英文作品还不能让你理解清言简意赅之外的意味悠长,那么”宝哥哥你的金箍棒让金莲乐不思蜀啊~“一句话道尽四大名著之精髓,什么叫一笔入魂,总该懂了吧?!

  《第三时效》读后感(三):难以模仿的横山秀夫

  这本书应该能算得上是横山秀夫的短篇代表作,六个短篇,每篇都很精彩,又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所有罪犯以及刑侦一课每个刑警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塑造了一组个性鲜明的立体群像。这其中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三个个性迥然不同的班长,一个因为某事件再也不会笑,用生命破案,一个如野兽般可怕,为了破案不择手段,一个靠直觉破案,玩弄下属于股掌之上。这本书中没有完人,只有残酷的人。

  另外,此书的最大特点是其叙事手法,一般的推理小说着重描写侦探的推理破案过程,全书是侧重案件的,可以称为外向型叙事,且很多侦探只是作者叙事的棋子,并无鲜明形象。而在本书中,作者采用了内向型叙事,即着重描写警局内部的矛盾斗争,安排了一个个纠结的冲突情节,每个警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而推理的过程被淡化了,但并不是完全放弃推理,而是把外向型叙事隐藏在内向型叙事当中,作者随时可以笔锋一转完成整个推理过程,而读者也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为警局的故事走向揪心,在作者抖出整个包裹后,心服口服做恍然大悟状。

  再来说说“一笔入魂”,横山秀夫实在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几乎不浪费一句一字,把他笔下的人物写活了,颇有些《水浒传》的风格。叙事干净果断,绝不拖泥带水,且充分利用冰山法则,点到即止,剩下的留给读者自己在心中补充。

  虽然横山秀夫更多被归为警察小说作家,但本书的推理比起一些经典本格也丝毫不落下风。虽然没有华丽的谜团,但推理的设计与布局绝不敷衍。横山秀夫独辟蹊径,从小处入手,重视细节的构建,设计出六个精巧的谜团,并在构建的情节冲突中埋下了公平的线索,给出合理的解答。与很多本格推理小说相比,横山秀夫更重视解答的冲击性以及与整篇小说情节冲突的关联,几乎每篇小说的诡计都是为情节和人物刻画服务的,这也是本书的看点。

  以前看过的横山秀夫的作品不多,但读完这本《第三时效》,让我对他的兴趣大增。这是一个用心创作故事的人,也许再没有第二个人有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将类型文学与严肃文学结合,许多作家在努力,但结合后能保留二者优点的不多,从这本书可以断定,横山秀夫做到了。

  《第三时效》读后感(四):关于真实的一些牢骚-读第三时效后感

  在你开始读我下面的话之前,我想先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的真实是什么?

  我猜想你或者皱着眉头,或者手不自觉地扶着下巴,或者撇了撇嘴巴,又或者你低声骂了一句SB。

  可不管怎么说,您听到了我的问题。

  好吧,不卖关子,让我来说说,我认为的真实是什么。

  首先,真实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不论有没有人去探讨它,它就像太阳一样,存在那里。

  其次,我想说的是我接下来所啰嗦的真实大部分是另外一个意思,即,你如何认为你是真实存在的?

  哦!也许你在想这个家伙是不是脑子有病啊,开篇说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废话,那好吧,我简单点来说,省的您再废口水骂我。

  我想讨论的真实,在我看来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是作为现代人,我的观念里,完美的状态。如果某个家伙他符合了我所谓的状态,我认为,他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是安心,稳妥,像石头一样。

  这种真实是跟人有关系,而这种状态,我用五瓣花来形容,它们依次如下:

  1,可以通过工作展示能力;

  2,可以通过社交获得自信;

  3,可以通过兴趣找到快乐;

  4,可以通过自处找到宁静;

  5,可以通过关系找到幸福;

  好吧,你们看出来了,我再加上一个定义我今天想啰嗦的是一个人的真实,而不是一群人,否则那就涉及政治了。

  而且在我看来,五种获取就如同最近很火的那本书《正能量》里说的那样,他能让你获取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如果我知道我拥有了这五瓣花之后,它会像风车一样转动起来,带我飞翔。(可惜,该死的我现在缺少一片叶子,你们也可以猜猜,我缺的是什么,不过没有奖品。)

  好了说的够多莫名其妙的东西了,现在回到主题,(似乎这也成了我的风格,开头啰嗦一堆,中间说说书,最后再回头啰嗦。)

  今天想说的书名字是《第三时效》,作者是横山秀夫先生。

  先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横山秀夫先生。笔者对他的了解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

  1,他作品的标签是警察小说,其次才是推理小说;

  2,作品中的主角一定是警察;

  3,他的文笔通常读起来不是那么的舒畅,但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描写通常十分精彩!

  他的书有着浓浓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风格,可能那段时间在作者的记忆里是十分的鲜明,笔下的世界中,从建筑到人物的对话,器物的使用,都透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倦怠感,那是一种因为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人特有的一种感觉。(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不要深究。)

  本短篇集包含了六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在刑侦科下的警察们的不懈努力下侦破完成。这篇短篇集里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相关性除了政治关系之外,并无特别大的联系。

  本书还有很大的特色,全书都包含了一些警察专门用的术语,比如:第三时效,同案犯的困境等。这些信息,读者读起来的时候可能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稍微理解一下。

  在整本书中,我特别推荐的则是:密室的漏洞,微笑的假面,两篇,前者心理描述精彩,后者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好了说完了书的部分,我还得拉回到开头的真实来说说这本书。

  对于同样是作者的我来说,写小说是一种再现真实的过程,其中,景物空间的真实最容易展现,甚至与事件也很容易,但是,最难的是人物,你要把一个人写的很活,小子,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关于这本书来说,我想说的也恰恰是这点,套用开头的五瓣花理论来说,这书里的人物几乎都只有一个花瓣(有两个人物其实还有一些别的)那就是第一条,通过工作展示能力。那些顶着主角光环的警察们在横山先生的笔下几乎都是一群为了工作拼死拼活的男人,我甚至觉得,如果再这么继续看下来,打死我,我都不去日本当警察,太JB苦了。

  而相反,在横山先生笔下所展示出来的案件人物,却偶尔透漏出其他两三条甚至更多的花瓣。

  说句实话,初次读起来,横山先生小说中的案件好像真实案件中的影印本,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篇幅的问题,或者横山先生自己就认为这样的故事用这样的力度,这样成分的角色来演绎就够了吧。

  对于这本书来说,有的故事很真实,部分人物渐于真实,有的场景很真实,有的心理十分真实。但是,具体那些是怎么样的真实,我相信读者您自己读下来之后,也会自己心理打个分的吧。

  正如有一个前辈所说的,没有不有趣的书。而我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在想该如何让读者您在看完这样一篇短篇集之后,仍然有所得呢?

  如果您认为我分享的五瓣花理论还不错;

  如果您认为我对真实的一些理解还可以接受;

  如果您认为我以上的废话还不至于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和理喻;

  那我想告诉你,这一切的起点,都是来自与我读完这本短篇集之后的一系列风暴效应(当然,不是因为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五瓣花的。),那么,这样一本让我思维澎湃的书,您是否有兴趣来尝试一下呢?也许,结合我的一些浅见,能让您在阅读的同时对自己的真实起到一点的反思,那我就知足了。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第三时效》读后感(五):揭开真相的事实,最为可怖可叹

  昨天看了第三时效这部电影,根据横山秀夫的小说改编,杀人案,在逃犯,警察的天罗地网。不过这几件事罢了,惯常的推理小说套路,最后情节的翻转,也没有特别的出人意料。但是,我却被这个故事打动了。打动我的不是作案的手法,不是高超的刑侦手段,是严格的法律时效,是隐藏在一桩凶杀案背后的,当事人的无所适从和对人性的窥探。 ゆき絵和在逃犯武内是青梅竹马,两个人甚至有一个未出世的孩子,然而最后却以分道扬镳,女主嫁给他人收场。然而婚后的ゆき絵却过得并不幸福,一方面还保存着对武内的思念,另一方面受着丈夫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她那时的生活是黑暗而绝望的,武内的再次出现让搅乱了她的生活,她向武内寻求心灵的慰藉的同时,也让自己慢慢的陷入了不伦之恋的深渊。当她的丈夫在一次偶然中发现时,可以说是这段悲剧的高潮,为了平息丈夫与情人间的争斗,失去理智的ゆき絵拿刀捅向自己的丈夫,导致了一桩凶杀案的诞生。而武内,却说要为她背负罪名,因此展开了长达15年的逃亡。在这15年间,一个孩子出生了,ゆき絵的孩子,而孩子的生父却始终是个迷。由于15年的在逃导致诉讼即将失效,这桩凶杀案也马上要无疾而终,因此时效期对警方来说,便是破案的重点时间,显得尤为关键。 第一时效,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毫无收获。 第二时效,毫无收获。就在大家认为一切已尘埃落定,准备放弃之时,楠木警官的出现让整个情节得到了反转。楠木利检察官夫人交通违规一事相威胁,提出了诉讼,成功争取到了第三时效,然后凭借着单纯的毫无证据的猜测,让女主认为事已败露,说出了实情。而这,这是中了楠木的圈套,利用自己的猜测让嫌疑人信以为真,迫使其主动认罪。在法律上,这样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然而却屡试不爽,效果卓著。 因此,在最后关头,我们知道了事情全部的真相,是ゆき絵杀了自己的丈夫,而深爱她的武内为了掩饰她的罪名,主动为她顶罪从此浪迹天涯,最后当二人认为一切都尘埃落定时,却正是悲剧的开始。楠木警官最后详细描述的抓捕过程,是砸断ゆき絵内心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连武内的第三时效也是假的,真正的第三时效的起诉对象,是ゆき絵,早在三年前,她就被怀疑了只是苦于没有确凿的证据。 于我而言,我常在想,是怎样的爱能让武内为女主做这么多,这让我想起几天前看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石泓,为了掩盖一个谎言,制造出了更多的谎言。而悲剧的开端,确实出于一个真心和生活的无奈。陈婧的不幸和女主有为相似,都是一段失败的婚姻,一段孽缘。而石泓和武内又都是在女主失手杀人后,为了掩盖真相不惜牺牲自己。也许大多的凶案揭开其可怖的面纱,看到的都是现实的悲壮与无奈吧。 只希望生活不要太残酷,爱与恨都能找到最恰当的出口。 十五年という時の重さの枷を超えて、ゆき絵がひそかに夢見ていた。親子三人の平穏な家庭の幸せはそこまでの長い時間に比べ、あまりにも一瞬のうちに、崩れ去ってしまった。

  《第三时效》读后感(六):本书相当适合社会派入门者或转型者阅读

  《第三时效》是横山秀夫的社会派短篇集,包含六则作品。很多人问社会派用什么书入门比较好,我以前通常会回答森村、夏树、东野,不过现在我会回答横山秀夫的短篇集,然后再是东野、森村、夏树这些人。

  这本书对新入门者和本格转型者而言,有个好处就是社会派风格浓郁的前提下,随处可见各种本格影子。

  个人意见,这本前两则故事,水平在横山另一本短篇集《真相》之上。而且我觉得,光这两则,其质量超过了同样以审讯犯人和预测犯罪手法,并且作家同样写实而严谨的迪弗笔下的凯瑟琳-丹斯系列。

  前两则作品《沉默的不在场证明》和《第三时效》。两则作品的主角分别是F县警察厅刑侦一课的一班和二班的班长,他们通过审讯手段扭转一些看似上法庭极为不利、甚至已呈败势的案子。

  前两则的罪犯都是在被JC逮捕或者监控的情况下,利用法律的程序甚至漏洞,来设计脱罪手法。设计之细致,考虑之周全,实用性之强令人咂舌——不同于岛田流、新本格、不可能犯罪系惯见的科幻而宏达,实际发生率却极低甚至接近于零的手段,横山这本作品的脱罪手段在实用性上面形成了另一种华丽——他们的脱罪手段只给JC和读者露一个脸,让大家知道成功后将有什么后果,但究竟其原理如何,则完全看不出来。

  前两则都是JC几乎完全不知道罪犯最终必杀锏的前提下,纯粹以心证推理和对询问材料的分析,提起预测到出罪犯准备在法庭上使用的脱罪手法,并予以封杀;而且后期都有一定程度的意外性(或者是手段或者是帮凶身份)。

  第三则故事是写警局内部的故事。是以课长的视角,来看他麾下三个组分别侦破三个完全不相干的案子的过程——这种写法,以往是非常罕见的,因为这是短篇推理的大忌,——这么做无异于冲淡主题,顾此失彼。本篇中,横山秀夫巧妙利用了报社记者和课长这两个点,把它们串成彼此照应的连贯故事。课长一方面要帮着手下应付这些记者,同时还要提防组里情报外泄的原因和内鬼。这个故事前面瞧起来似乎看不出它企图推理什么,但在结局的时候,课长通过分析和简单的推理,搞清了谁向谁透的什么情报,为什么透情报。看得出F市警厅刑侦课各班,看似互相竞争,关系紧张,但其实底子里是非常有默契的。

  第四则讲的是“密室”。这个密室要打引号,因为它不是本格密室。三班班长在锁定嫌疑犯之后病倒后,他的两个平日互相勾心斗角的助手彼此不合作,各自为政,互相拆对方的台,而协办的暴力团伙组则和整个三班不和,而且负责人自视官衔高一级而我行我素。于是终于出事了,在找齐证据决定逮捕嫌犯当晚,本不知情的嫌疑人察觉到了异样,随即在大楼三个出口全部被监视的情况下,凭空蒸发了。

  不过这个密室和本格密室完全不同。起手作者就暗示读者,这样的蒸发事件,要么是JC因为内讧,导致监视出了疏漏,要么是监视者之中出现了内鬼。随后的调查和推理,把本格密室小说喜欢用的各种物理解答和心理解答逐一排除掉,最终只剩下了挟私报复故意不合作和内鬼两种解答。但是监视三个出口三个派系究竟哪个出了问题呢,出了问题的派系中又是谁在作怪呢,又该怎么把这个人揪出来来呢,这就需要动脑筋了......。虽然此篇不是本格密室,但好看程度不逊色与那些短篇机械密室中的精品。

  第五则讲的是教唆犯,而且是教唆小孩的教唆犯。推理小说里,破解教唆犯的故事极少,因为的的确确难写——教唆犯的身份不能暴露太早,但又得设置指向教唆犯的伏笔,尤其是最终给他定罪的证据更是困难——因为现实中教唆犯也是很难抓到并定罪的。但一旦哪个名家写出来了,往往都是非常好看的。典型的代表如阿婆的《帷幕》,以及布洛克的《酒店关门之后》的其中某个案子。

  这里面亮相的几个教唆犯个人以为比阿婆的《帷幕》中的那位更加阴险狡诈,而且横山写出了阿加莎和布洛克因为小说主旨不同而没能写或没能深入写的内容:教唆犯对小孩的成长产生的那种犹如诅咒般的终身负面影响。这篇出现的主角JC,小时候便是听信了坏人的教唆,导致了另一个孩子的死亡,从此之后,他再也不会真心地笑了,取而代之的是皮笑肉不笑的那种“虚伪的笑”。之后他立志成为刑侦JC,而恰好他入刑侦课后,他的上司恰好就是当年接他报警电话的那位JC。然后他分到的案子,恰好是另外一起教唆小孩的案子。

  这则故事情节、伏笔、分析、定罪证据都是上乘,又有一定程度的意外性,当为教唆犯类型的推理作品的典范。

  第六则故事相对传统一些,那凶手用非常本格的手法来杀人并且用非常本格是手法来伪造现场,把各种痕迹抹除得干干净净,就像迪弗笔下的棺材舞者或者AC笔下的第四号那个样。林肯和波洛都是用物证和演绎推理来揪出凶手。而横山秀夫在这里展示了通常JC对这类凶手采取的侦破法——看人。很多JC都有个神奇的本领,看几眼涉案人的神态和言行,甚至只看一眼,就能知道有没有抓错人。然后据此来确定搜索重点,确定审讯对策。本格作家通常把这玩意儿称为“直觉”。我以往很排斥推理小说里依赖直觉来破案,因为多数本格作家写得很假,趋于应付,于是直觉就成为这类作者无能的体现。但本篇横山秀夫说得有理有据,为何怀疑,哪一点异常,这异常的一点说明了什么,等等都讲得非常圆。终局推理有些有意思,是先推理出杀法、动机和定罪方法后,用测谎仪击垮凶手的。

  《第三时效》读后感(七):《第三时效》——推理小说遇上职场生活

  对自己来说,步入职场实在是很微妙的事情。一方面属于个人的时间急剧减少,光是每天通勤就让人疲于奔命,上班时候可以做到全神贯注,但一下班就有虚脱的感觉,仿佛原本充满的能量一下子就被抽空了。除此之外,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原本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做事,但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杂事来干扰你,让人不得安生。也许是受到工作影响,阅读的耐性愈发下降,现在既没有时间去看作家唠叨公交车是怎么制造的,也没有时间去看犯人悲惨的身世过往。总之,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不习惯慢节奏的作品,这是现实的无奈,也是阅读方向的改变。

  横山秀夫就是一位快节奏的作家,他的文笔不算特别出色,但是行文简练,不多说废话,阅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横山秀夫的简练,不是那种“他出去了,他去了电视台,他接受了采访,他回家了”这种干巴巴的流水账,而是在不经意间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来震撼读者。这种手法,短篇运用更佳,大概这也是横山的短篇比长篇更好看的原因。

  时下的职场小说并不少,无论国内国外,都可以看到很多文笔优秀、情节过瘾的职场小说。或是把职场的故事权谋化,或是把职场的故事小清新化。但能像横山这样基本不写废话的短篇职场小说,还真不多见。也许在其他作家笔下也能看到完整的故事,但在其他作家笔下一定看不到横山这样公平又犀利的视角。他绝对不是日本推理的拯救者,但绝对是对日系推理渐渐疲倦的读者的福音。当推理小说遇上职场生活,就有了这本《第三时效》。

  《第三时效》读后感(八):直接的趣味

  从这本《第三时效》后附的横山秀夫作品列表可知,横山秀夫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仅仅奉献出十几部作品,其中还以短篇小说为主,这在一个系列就动辄十几二十册规模的推理作家群中的确算是低产。盖兄看到这册《第三时效》后说买了些横山的台版作品,还没看完,没想到这几年大陆引进势头如此迅猛,我笑言岂不是亏了,他说其实是不舍得一下子看……(咦,原来宣传语里的段子是有来头的啊)不舍得一下子看完,这该是一个小说作家能够从读者那里得到的最高褒奖了。

  池上冬树在书后的解说中开篇即宣告:“横山秀夫是最近这十年中从事警察小说创作的作家中最好的一个。”他很聪明地回避了推理小说或是侦探小说这个概念,而是选择了警察小说这个词语。的确,近年来愈发冗长的冷硬和过于炫技的造星使以警察为主角的小说陷入了泥沼。事实上,作为一个离现实生活极近又保持着独立神秘色彩的群体,警察题材一直没有退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行列,电视上一播追逃卧底刑侦甚至法庭主题的剧作,即使老太太们也能跟着找乐子——恐惧犯罪和死亡又被它们深深吸引,这也算是人的天性之一吧。

  横山秀夫笔下的警察和案件并无特殊之处,随便找几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法制期刊”都能找到一堆类似的故事大纲,年少时跟着看了一些,觉得味同嚼蜡,不是刻意渲染案件本身的情色暴力就是肆意夸大神探的侦破能力,十分倒胃。唯有王朔和裘小龙二人的警察故事显得有点“人味儿”,但他们在这一领域都是浅尝辄止。横山秀夫的一系列警察短篇足以让人甩脱这些成见,重新体味到所谓“警察题材”的魅力所在。这本《第三时效》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全书共六个短篇,全是以F县警察本部一刑侦课这个并不大的单位为舞台展开,然而横山为这个小舞台设置了三个重案组作为演出单位,并且这三组人马在个性各异的班长带领下竞争激烈,刑侦过程中的短兵相接犹如仇人相见,经常比犯罪过程本身还要热闹。这种设置可能来自于横山多年积累的经验,几位重要人物基本涵盖了优秀警察的不同特质与弱点,然而这样写固然热闹,但稍有不慎,恐怕在短小的篇幅内连人物关系都未交待清楚读者便已然不耐烦地弃卷出逃。

  横山的最大能力在于如优秀导演般调度有方,简单的言行心理描写就把不一样的人物及其关系在情节推进间交待给读者,其中集大成者自然是《同案犯的困境》一篇,三组人马对应的三个案件同时展开,加上责任感和眩晕感同样强烈的领导外带一堆记者,四十几页的篇幅全部搞定,难怪池上冬树在解说里给了一堆惊叹号,要知道神剧《暗恋桃花源》也才两组人马在台上穿插来去啊。

  横山作品的又一大特色在于极强的画面感,这种能力或许来自于他的记者和漫画作者生涯。没有冗长的场景描写和特意的人物外貌刻画,情节犹如电影中的故事板一幅幅掠过。近年已连续推出两季的剧作“横山秀夫四部作”共选取了他的八个短篇故事改编,演员阵容强大到闪眼,但作为熟悉小说的老读者观后也并无太震撼的感受,因为这些故事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也许这就是所谓“入魂”之力的意指?

  多重视角是横山的另一法宝,他通过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物不同感受的描述营造一种罗生门式的悬疑氛围,并且通过各自的视角快速塑造人物,这一手法在他的长篇作品《震度0》中发挥到了极致,极多的人物,多条剧情,在地震和警署这个大画卷上有条不紊地展开,虽然某些时候看上去不太像推理作品,但实际上给予了读者分析的自由与趣味。在本书中,多个篇目的题目语带多关,既是对故事中某样事物的描述,又是案件的某种状态摹写,还是对人物处境的暗喻。

  常有人说短篇小说是最难创作的体裁,而能够言此及彼或平淡中触及生活本质的作品最为难得。然而横山的短篇作品证明了直接的趣味也极为珍贵。

  《第三时效》读后感(九):不一样的横山秀夫(本片涉及一点剧情介绍,但是完全不泄底)

  中信的日系悬疑好书已经出到第三本了(前两本是《不如去死》和《小暮写真馆》,看勒口出版社是这么定义的),与我看过的《不如去死》有所暗通,总体感觉上来说与我平时对这位作家的感觉都不太一样。

  在我的心目中,横山秀夫就是“你值得拥有”的代名词。他的作品很多不只是关注于案子本身,二十通过案子作为载体表现真实人的社会属性。在我看来,他的作品中最难能可贵就是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很特别突出,但是总能找出每一个人的不同点:这点做得最好的是《震度0》。其次,作者喜欢把主人公放在一个进退维谷的绝境,用整夜的黑幕来衬托破晓的一丝光亮:这点做得最好的是《超越极限》。横山的很多作品都能成功地结合了这亮点,这也许就是那句有点俗的“一笔入魂”的原因吧。

  用这个公式去套这本小说,似乎可能稍稍有点不合脚,一改略显压抑的气氛,特别到了第三篇的时候很有一种治愈和正能量的感觉。再者,在人设方面,作者也要比之前大胆很多,性格的夸张度是我看到现在他作品中最大的一次。所以,“人物好玩”已经是这本短篇集的关键词。一班两班三班之间,班内之间,这种你来我往的小龌龊小矛盾,还是挺可口的。当然从中,也看出了横山有把这个设定发展成比较大的系列作的野心。我亦期待之。

  下面我再一篇篇分开说说。

  第一篇《沉默的不在犯罪现场证明》,这个名字感觉有点绕,不如台版的“沉默的不在场证明”。一个罪犯在开庭的时候突然翻供了,宣称自己有完整的不在场证明!光是这个谜面在短篇中还是很吸引人的。连绵不绝的智斗细节还是很抓人的。

  第二篇《第三时效》,一上来一个很平常的冲动杀人,而且开篇全泄,看点在哪里?我先中正纳闷呢?此篇第三页的第一句话就抓住我了“时间,支配着“霞光公寓”的102室”。顿时,一股肃杀的感觉袭遍全身。原来时间已经是杀人之后的15年,由于特殊的原因本来应该到期的时效还有七天的时候,警察正在守株待兔呢。剧情依旧给力,也是走智斗风。第一重逆转说实话,把我吓尿了。不愧是主打,这篇我最喜欢。

  第三篇《同案犯的困境》。这篇最大的特点是有种横山其他作品中从来没有体会出来的幽默。P118看到“派四个人紧紧围着嫌疑人,如果他一发怒推了警察,就马上以妨碍公务逮捕”的方法,我忍不住笑出声了~~~

  第四篇《密室的漏洞》。一个嫌疑犯在警察的重重监视下出现在别处。看起来是不是很老套?横山最后的故事展开方式又是我没有想到的样子。

  第五篇《微笑的假面》,一个流浪汉被毒药毒死了。看似很孤立的案子却牵涉到了13年前的案子,还有办案人自己的童年的回忆。对于那些本格迷来说,这篇似乎最不会让他们满意吧。其实细细品味,有着说不出的反讽在里面呢。

  第六篇《黑白底片的反转》,一家三口被杀。说实话,这篇是我比较不满意的一篇。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太平淡了点。

  最后再说说两点小瑕疵(不知指出正确与否,贻笑大方):

  189 “150克氰酸钾是1500人的致死量”。这里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搞错了,氰酸钾的毒性(LD50 841 mg/kg体重)较氰化钾(LD50 5-10 mg/kg体重)弱很多,这里应该是氰化钾才比较合理。

  190 “氰酸瓦斯”,我个人觉得“氰酸气体”比较好,“瓦斯"这个词太台湾腔了。

  《第三时效》读后感(十):让人重新认识横山秀夫的《第三时效》

  在堪称推理小说王国的日本,推理作家多如天上的繁星,楼上掉下一个花盆砸中十个人,差不多就有九个是推理作家,剩下的一位还是画推理漫画的。这些作家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风格迥异,都拥有各自的拥簇。

  如果问我最喜欢哪些日本推理作家,横山秀夫无疑位于三甲之列。最开始接触一笔入魂的横山秀夫老师是因为那本脍炙人口的《半自白》(大陆译作《半落》),这也是当时作为一位本格死忠阅读的第一本社会派作品。这本书中虽然没有什么诡异的谜团,也没有什么天马行空的诡计,但是在看完之后所带来的震撼却丝毫不逊色于之前看过的任何一部本格作品。而之后阅读的《超越极限》更把这种感觉推上了极限。

  在这之后,就开始有意的寻找横山秀夫的小说来看。虽然每一本都同样直击人心,能够打动身为读者的我,但是不知道是否是风格相同导致审美疲劳的缘故,虽然之后的每本书看完后都很喜欢,但却丝毫没有最开始阅读《半自白》和《超越极限》时的感觉了。直到……看到了这本书。

  因为横山秀夫是一位社会派大师,所以难免会被一些极端的本格爱好者攻击和不屑,认为没有谜团没有诡计的小说算不上推理。我相信这本书应该让他们多多少少闭上一下嘴了。本书依旧是一本系列短篇集,讲述了F县警察总部搜查一科所经历的一连串故事。与之前看过的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本书在敲击人心、揭露人性的同时,也很好的兼顾了谜团和逻辑推理的比重。在每部短篇的结尾,都会根据之前巧妙埋伏在前文中的线索,进行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然后给出一个意外性颇高的逆转真相。而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看家本领的社会派内涵,却依旧丝毫没有缩水。

  写本文时,我简单的回顾了下看过的横山秀夫的作品,大概有十几本吧,而本书可以排在《半自白》和《超越极限》之后,和《震度0》并列在第三的位置。但是因为前面提到的三本都是长篇,而本书则是短篇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应该算是横山秀夫短篇集中的一个无冕之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