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10篇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是一本由(意大利)奥里亚娜·法拉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80元,页数:7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一):出版没想法,一本让人失望的书

  刚才打了一个五个星,后悔了,法拉奇全本早就应该面世了,包括一些不愉快的不成功的采访。而这本书就是80年代版本的翻版。编辑一点想法都没有,这是最大遗憾。可行我不会改分,应该给一个低分(不是给作者的,而是给出版方的)。没有内容的更新,把读者当傻子。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二):看风云人物采访记

  如果说采访简简单单只是一份工作,我想无非是做的好与不好,如果把采访作为一种生活,那么这之间迸发出的火花足以点亮心头那阴霾一角的天空。一个传奇人物的身上绝对能找到我们学习的东西。通过一种交谈的方式,我们可以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沟通,这也是一种艺术,法拉奇这个时代女性让我们看到了一方不一样的乐土,这其间的滋味,需要你去体会。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三):在别人的精彩里照见自己的卑微

  这句话说的是读者、围观者之于法拉奇——当我们坐到这个已经OVER却从没OVER过的名记笔端风雷前。

  甚至说的是不可一世的威权之于法拉奇——当他们坐到这个咄咄逼人非把对方气焰打下去的女人面前。

  但说的绝不是法拉奇之于她的采访对象。

  当一个个体——碰巧还艳光四射——的揽镜自怜看,当上世纪政治旁白、政治脚注看,分属这本书两个最大的价值。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四):和平,真好

  在柴静的《看见》里面知道法拉奇,对她产生了兴趣,所以便买了她的书,想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记者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加上采访涉及到太多的历史背景,初读之时觉得比较艰涩,需要不断地查找历史资料才能一一理解到对话的深层含义。建议历史如我一样不好的人做好随时翻查历史资料心理准备。

  政客的虚伪,热血青年的盲目,战争的残酷……关于这本书,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却又不知道说哪个,所以挑了战争。

  战争让人变得不是人,也无法为人。

书中提及的一个历史人物,(看这本书的时代太久远,忘记名字了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五):媒体人学习的标杆

  采访艺术的辉煌样板,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文集。

  世界第一女记者对话世界政坛风云人物。

  她对这些大人物咄咄逼人,穷追不舍,

  她责问亨利•基辛格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

  她声称卡扎菲偷窃了她的录音带,

  她认为阿拉法特的超凡魅力是由于媒体的炒作,

  她与美国中情局局长争吵,控诉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支持所有扼杀民主的人,

  她迫使许多被采访者事后否认自己曾说过的话,

  她的发问,是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

  摘自《风云人物采访记Ⅰ》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六):窥探风云人物的窗口

  在初中时就第一次在教科书上看到法拉奇这个名字,是因为她采访了邓小平;上大学后开始更多接触到这个名字,是因为新闻专业的书籍中经常会提及。在翻看这本法拉奇的著作时,我忽然回忆起了沉泡在图书馆的时光。那些岁月那些人历历在目地串连起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景。还记得,从书架上看到法拉奇这个名字时的激动和兴奋,靠着书架在她一个个采访人物的阐述中体悟那些精神的高尚和人格的魅力。

  在法拉奇众多的新闻作品和小说中,《风云人物采访录》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影响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本书在大陆之前有几个版本,但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再加之翻译者和编辑水平的局限,所以说之前的版本在翻译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我们不能太过于苛求前人,也不能忽视前人的努力,毕竟时代是在发展,万物皆流变式的进步。译林的这个版本,在内容上有许多的补充,而且语言贴切,在我看来,翻译是一个最容易“解构”作品的工作,在翻译者有意或无意的直译意译的过程中总会不同程度的褪色原作本身的魅力。所以说,一部好的翻译作品能做到贴切自如生动实在是难得的,当然如果再能像前辈翻译大家那样,修之色彩,则是极品。

  综观之,这是一部我大学时代就曾为之痴迷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新版本不仅没有浇灭大学时期对此的点点回忆,而且,还让我有一种窃窃的欣喜,欣喜于能在这样一个春意料峭的时刻,手捧一本承载青春的作品,时而细读时而回忆,这种幸福真如春日的暖阳惬意舒适。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七):法拉奇

  最早听说法拉奇这个名字,是一些她采访过邓小平等等官方宣传的轶事,只闻其名,未见其文,理所当然地认为她也属于对中国相对友好的类似斯诺那种“西方著名记者”。

  第二次接触到法拉奇这个名字,是读到《好莱坞七宗罪》,非常辛辣锐利的文字,干脆利落,字字都透着写作者的态度。但奇怪的和我所想象的那个“著名记者”的形象完全搭不上边,更像是一个凭着年轻气盛,毫不客气地揭穿好莱坞名人皇帝的新衣的女孩。

  读了相关的传记,才发现她的人生比我想象的要更精彩:她在幼年时期就曾经参加过反抗纳粹的斗争,骨子里天生的不逊和倔强。在她早期的职业生涯中采访过好莱坞明星(也因此有了《好莱坞七宗罪》),也采访过宇航员,最后才转向采访政要。

  但即使到了《风云人物采访记》这一阶段,法拉奇的文字里有一点还是没有变:她面对能够左右世界局势的政治咬人,就像当初面对好莱坞的名人,直接穿透过那些附加于外表迷惑他人的名气和光环,毫不客气地戳穿和嘲弄着他们的虚伪和矛盾之处。

  法拉奇对新闻有一种近乎天真的信仰或理想,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新闻工作就有这种非凡和可怕的特权”,能够“把正在发展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

  以法拉奇本人的成长背景,这样的自信和天真仿佛是自然而然的:还只是一个小女孩的她就已经参与到和纳粹的斗争中,并且亲眼看着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纳粹最终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她见证过那些为自己信念所奋斗的男男女女最终获得了胜利。而接受了她采访的那些政要、独裁者,主宰了千万人命运的大人物,最终也被证实并不是什么超凡入圣不可征服的神话,只是和普通人并无不同的人类。

  对比法拉奇的时代,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传统新闻媒体日益没落,从业者的基本操守下限不断地被突破的世界。技术越来越无限可能,信息越来越无限丰富,行业操守却越发岌岌可危。人人都可以是事件的记录者,也导致了现在想当一个好记者,可能比过去更难了,正如代序中说:“对记者职业最严重的威胁并不总是来自新媒体的竞争,而是来自于交易和信息间的交错纠结,来自于利益的冲突,来自于屈从,来自于记者与政客之间、记者与经济掌控者之间,或者只是记者与他们的消息来源之间的勾结和同谋。”

  在经历了那么多次新闻事件反转,反转完再反转的把戏之后,读者对各类消息的第一反应,都必然会先打上一个问号。在这样的时代,它是否还能够承担起“非凡和可怕的特权”,也需要打上一个可疑的问号。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八):记者该是公正的

  这本书中几乎都是采访的战争中的相关人物,虽然不得承认,战争中会涌现出很多非凡的人物。但是原著的名称是“Intervista con la Storia”,因为不懂意大利语,但是和法语差不多,没有“风云人物”这一说,都是译者或者是出版商这样写吧,吸引读者。

  她的观点很好,从不同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其实人都是多面性的。看着他的采访稿,没有看到原文,还是可以感觉出一些受访者的性格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Oriana对他们的态度。

  还在读着,从记者的角度来看,她是幸运的,可以同时接触交战多方的领导人,不同国家的人对一件事情是如何看待。

  边读边写:记者的职责到底什么?当同时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她的报道应该是公平的,起码不应该根据个人的好恶来评论。看到她采访Arafat那篇,我真心有些觉得她仍然是典型的欧洲人,以自己为中心,时刻怀着“平等”“博爱”“同情”等对待处於悲惨之中的他国人民。推荐看看《卢旺达大饭店》。但是当受访者不愿意回答有关个人的问题的时候,人家有权利不回答,为什么一遍一遍问呢?问什么要在文章中暗示别人的性取向呢?你又有什么权利那么做呢?就因为觉得自己特殊么?就像是有人结婚但是没要孩子,难道你能去问为什么你没有孩子,因为不育吗?

  对于Arafat的描写,我还是更偏重于Thomas Friedman 写的From Beirut to Jerusalem,更加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情景,Arafat的想法,以及做法的原因。根据事实,在采访他们的同时,就是要一碗水端平。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在网上撒气,随意说自己对他人的偏见,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就是但求了解知道而已。把事实摆在那里,让读者根据已有的事实,自己去分析。

  看的真的很生气,因为记者本身就是应该持着平等的态度面对双方。战争这种事情都是一巴掌拍不响的。我真的也很同情犹太人的遭遇,但是他们的悲惨处境又是谁造成的呢?你们是见过他们迫害,你们现在心里感到难过了,但是当时在做什么呢?好好反省自己啊!现在越来越喜欢茨威格,他真的道出了真谛,在《心灵的焦灼》里面,光有同情有什么用呢?站在旁边,以旁观者的心态同情别人,而没有勇气真正做出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其实谁也不傻,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仅仅从这篇文章本身,Fallaci太过不客观,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还对Arafat做人身攻击,完全没有必要。

  这种言辞本来就是想激怒别人,来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体现自己的勇敢。说到底,看到现在,她是个自恋的女人。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有特色,她的访谈录才与其他人的不一样。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在这本书的序言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那个年代,很多政治家认为对大众媒体保持缄默是与他们的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职责,把审慎视为自我保护,他们遵循谨慎的规则以保证自身的形象。30 年后,采访变成一件貌似容易却被滥用,因而必然到处泛滥的事。很多政治家变成了小丑,他们的形象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电视脱口秀人物。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向公众讲述自己,像是在不断地表演下流而令人作呕的虚拟脱衣舞。

  看着这段话,不禁想到现在国内的现实。一直到今天,中国的政治家们还都类似于当年法拉奇所攻克的堡垒,将审慎视为自我保护,不轻易发言,以保证自身的和国家的形象。但是却有另一个情况与当年的时代截然不同。80年代之前,一切都是封闭的,政治家们自我保护,于是他们就成功了,人们好奇他们的生活,怀疑他们的说辞,也不过是三五好友酒酣耳热之际的无聊八卦而已。但是今天,网络这个恶魔无孔不入,一切都被表面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了将审慎的政治人物塑造成小丑的欢乐游戏当中,猜测,质疑,甚至咒骂,成了全民的狂欢。但是狂欢过后,我们并没有得到真相。有些人信了某些说法,但那某些说法,是真相吗?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因为所有的人都只是身在外围猜测,并没有人像法拉奇一样去攻克一个个保守森严的堡垒,去直接质问那些人。没有真相,不安的猜测,更使得人心惶惶,不能安居。我们的时代更加需要法拉奇。

  法拉奇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她攻克了座座堡垒,问出了问题。而在于她的实录精神。秉笔直书,一向是中国史家颂扬的美德,而法拉奇做到了这一点。她没有如同那些看到王菲一个人逛街就说她要和李亚鹏离婚的帕帕拉基,她不捕风捉影,她不断章取义,她把采访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下来,呈现出来,让你自己去审视。

  在电影《A-1》当中,扮演报社总编的梁家辉说:“我们从来不讲那个信字,那个信字,只有教会才用,我们做传媒的是负责监察、查证、挑战,甚至猜测。就是不负责信。信与不信,是由读者自己决定的。”

  法拉奇就是如此,她有她的立场,她有她的怀疑,她对她采访的对象充满了质疑,不断地诘问,不断地挑战,这在她自己在每一篇采访录开头所写的采访手记中表露无遗,在她采访时步步紧逼的问话中分明彰显,但是她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个人说的是谎言,这个人是在掩饰,她只是把她搜集到的证据展现出来,让你自己去分析。

  面对书中的说法,不管你信不信,有些我是信了。但是我又时刻提醒着自己,做法拉奇的读者,一定要聪明,她虽然说出了她怀疑的是与非,但是她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她质疑那些政治家说法的是与非,你也应该学会质疑她说的是与非。

  《风云人物采访记Ⅰ(上下)》读后感(十):风云人物之间的对决 文:果子

  世界最著名的记者有哪些?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肯定算其中一位,她几乎访遍了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世界政坛最著名的风云人物,哪怕对这些影响世界的大人物,她也总是咄咄逼人,穷追不舍,她责问亨利•基辛格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她声称卡扎菲偷窃了她的录音带,她认为阿拉法特的超凡魅力是由于媒体的炒作,她与美国中情局局长争吵,控诉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支持所有扼杀民主的人,她迫使许多被采访者事后否认自己曾说过的话,她的发问,是代表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

  费代里科•兰皮尼在序言中这样赞美奥里亚娜•法拉奇:她的同时代人中,很少有人能无视她那刨根究底的好奇心和她把提问突然转变为指控、争辩和诉状的能力。那些在古代历史上不可能做到的事,她在采访20世纪下半叶的关键人物时做到了。她呈现给我们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画廊,展现了当时国际上的主要人物:当权的和在野的政治家,民主派领导人和独裁者,人道的和平主义者和斗士,精神领袖,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这本采访集中,世界历史变得人性化和具体化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的个人故事、他们的痛苦和梦想、他们的恶习、他们的软弱,甚至他们令人恼火的平庸都被暴露无遗,使历史变得生动而活泼。

  本书是依据意大利2008年最新版翻译,是迄今最全的译本。第一卷中包括了对基辛格、阮文绍、武元甲、西哈努克、甘地夫人、果尔达•梅厄、约旦的侯赛因、南尼等的采访。

  费代里科•兰皮尼说:奥里亚娜•法拉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成一场攻克堡垒的战役来打,她像要去进行一场决斗那样训练自己,为这些采访做准备。她使用各种武器来对付她的猎物——从女性的诱惑到拉拢,从挑衅到嘲笑。她是一位爱挑剔的、无礼的、叛逆的对话者,必要时,她知道如何激发被采访人的仇恨、妒忌、怨恨和个人报复,形象地把他们置身于相互对抗之中。她与越南战争中互为对手的亨利•基辛格和武元甲将军平行进行的对话,或者对果尔达•梅厄和阿拉法特、英迪拉•甘地和布托的采访都是记者“玩弄”三角传递控告的典范,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强大对手间的远距离较量。

  所以这本采访集很自然的变成了风云记者与风云人物的对决记录。每一次都充满引导与对抗,智慧与谋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采访艺术的辉煌样板。同时也是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文集。完全可以当做那个时代的见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