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教典》的影评10篇
《恶之教典》是一部由三池崇史执导,伊藤英明 / 二阶堂富美 / 染谷将太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之教典》影评(一):我好像知道你要说什么,但是听你说完还是不知道
这部影片算是我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暴力电影,看完后心理上没啥,生理上稍微有点恶心,这个是美术的成功。
从技术上讲,近年的日本电影很多镜头感和打光方式都很像电视剧,我一直不太喜欢出现电视剧镜头的电影,因为两者本质上其实是有区别的,再往下说就跑题了。但是这部影片的美术还是能够感受到认真的态度,因为美术的给力,很多变态的意识形态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当然这位美术监督其实是日本数一数二的监督,给影片画面加分不少。
从表现手法上讲,过于陈旧,影片很多表现手法很像各种影片的东拼西凑,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用的希腊神话也牵强附会。这一点有点难理解的是日本人的西方神话崇拜,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都将天使和恶魔,战神等等的元素加入故事,好像这样会比较酷还是比较牛逼怎样,很纳闷日本明明有自己的神话故事等等,这些才应该是存在于日本人骨子里的,表现出来才有说服力,你说一个打着“恶”旗号的东方人是希腊神话里的战神和死神,很多暴力手段都是在国外学回来的,怎么都觉得有种“跟日本无关”的莫名其妙违和感。虽然运用诡异的歌词的歌曲来制造气氛这点还是很有效果,但是并不新颖,多数电影都曾应用过这一手段,所以无法加分。
从故事情节来看,简直是严重失败。电影宣传的时候是打着“什么是恶”这个旗号,看完了我才知道这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可以引发大家对“恶”的深思,而是导演自己真心不知道“什么是恶”。
导演想表达的“恶”,可能是对于“杀人”本身的无痛感。很多宣传里写说莲实老师杀人是为了“以恶制恶”,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他只是杀掉了让他觉得麻烦的人,他解决麻烦的唯一途径就是将他们杀掉。所以如果没有人给他制造麻烦,他就可能在那个完美的外衣下完美的生活。
当然如果果真是这样设定的话,这部电影是可以有更高的分数的,然而它在表达这一主题的时候放了好多无关的事情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还有杀人手法和掩饰手法,包括最后的失误,都过于不高明。最初死掉的两个学生的家人为什么没有寻找,留着自己杀死的学生的手机故意被另外的女生发现又是为什么,还有日本警察究竟是在做什么工作,最大的漏洞是最后一个老师竟然可以杀掉40多个学生,我相信学校不可能像碉堡一样,明明有一个学生逃出去了,难道其他人都逃不掉么(我们都知道学校是一个很多人走动的地方,所以绝对不可能只有一条楼梯……)很多地方都很无法自圆其说。其实若是直白的表现,也许比故弄玄虚可以好很多,可惜并没有。男主角的演技也稍有问题,当然这跟电影指导有关,因为他其实在杀人或者其他时候表现的更自然或更正常化,才会更好的表现,现在就只能觉得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在演两个自己,精神不正常的部分不会加分反而减分了。
比起《告白》,这部片子差太多了,就更无法跟《大逃杀》之类的经典电影PK。
最后说句无关的,山田孝之的客串简直是来玩的。一开始跟一个女学生在体育室里,然后在学园祭准备时打了下架子鼓(我知道那个是你的爱好),给学生零用钱买喝的,发现男主角乱杀人拿了个叉子就出去了,在拿枪的杀人犯面前闻女生内裤,然后被灭。同学……这个不是勇者义彦与恶魔的钥匙,咱是不小心走错片场了么。(汗)
《恶之教典》影评(二):导演逻辑是硬伤 看血我会去看斯巴达
扯淡的电影,影片节奏问题很大,剧情全是硬伤。男主够呛的英文根本撑不起人物背景,最后的大屠杀偏偏留在学校里的都是男主班上的人,除了体育老师芹泽多摩雄就一个人都不剩了,而他在展示了与剧情毫无联系的自己精湛的打鼓技艺后立刻被秒。后半小时的情节企图告诉大家一个智商如此之高的杀人狂会在最后全校人都死了只剩自己一个的情况下还企图把行凶之事嫁祸给另外一个“自杀”之人——一个敢于杀光所有人的家伙何必偏偏不杀你,还不嫌麻烦地先把你打晕了铐起来?会有人信这种扯淡的事情?警察到场后竟然不在第一时间把这人制服,实在有悖常理。
全片唯一的看点大概是霰弹枪的钢珠在人身上开的一个个口子和把人打飞的冲击力很写实。我打飞碟精度很高的,对霰弹很熟,所以对这个有发言权。
这样的烂片竟然还打算拍续集,what a joke
《恶之教典》影评(三):两个小时还是短了点
正片看了两遍,第一遍是略看的,第二遍比较完整。
序章四集完整看了一遍。
我想,如果完整看完序章和正片,加一些逻辑推理,整个故事还是比较完满的(忽略部分情节逻辑上的严密性)。
莲实先森是个同理心障碍的人,简单来说,别的“人”想什么和蟑螂、老鼠、乌鸦、桌子、柜子、椅子想啥对他来说是一样的,他根本体会不了,感受不到。所以杀人对他来说,和杀死蟑螂、老鼠、乌鸦,劈了桌子、柜子、椅子是一样的,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莲实先森杀人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因:
1 碍着他的人。比如梨奈的爸爸,美国杀人狂同伴;
2 知道/可能知道他秘密的人。这是比较主要的原因,例子太多不举了;
3 “要掩盖一具尸体,必须堆起一座尸山”(这其中包括他要嫁祸的人)大多数熊孩子都属于这种情况。
至于四班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根本就是附带的原因。审问圭介时也说了,后面问有没有同伴知道莲实的秘密才是“最主要的事”。
还有很多想法,不知道从何说起,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这片子五颗星,有两颗给的是伊藤小明——演技大赞,形象帅爆,身材让人口水哗哗的。他演的片子每次都让我有“这货是伊藤英明,这货又不是伊藤英明”的感觉,正派反派都信手拈来,从十年前的夜叉开始就这样了。不知道他的性格是不是本身就是个两面人。
《恶之教典》影评(四):《惡之教典》:惡,將繼續傳承下去
三池崇史的《惡之教典》改編自貴志祐介從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連載於《別冊文藝春秋》的同名小說,其內容為一位高中老師殺害班上所有學生的故事。聳動且駭人的校園殺人題材,令人不禁聯想到《大逃殺》(バトル.ロワイアル,2000)、《告白》(告白,2010)等片;高度的話題性,自然讓本片獲得了許多的關注,成為今年度日本最賣座的限制級電影。
如同片名所示,《惡之教典》意欲呈現的即為「惡」。學者甘尚平曾言:「在現代的恐怖片中,似乎不再給予觀眾任何的期待,恐怖片越來越悲觀,似乎更加肯定我們本性中的幽暗面必然會勝過光明面,人類必須面對最恐怖的事實──存在我們內心的邪惡是無法被消滅或控制的。」換句話說,人性不再是性善或性惡如此絕對的二分法,因為無論如何,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定部分的惡。這份惡,經由主角蓮實聖司(伊藤英明飾)放大、體現出來;另一方面,他也徹底摧毀一切讓社會維持和諧、穩定運行的價值觀和制度,逼得人不得不直視藏於底下的鮮血淋淋。
蓮實首先下手的是家庭。影片的開頭即展示了一個家庭破碎的過程:父親直指小孩的問題,而母親只是哭著不願接受事實,接著觀眾便看到一名裸身的小孩持刀走上樓。短短的幾分鐘裡,導演便一針見血地指出父母親在面對小孩的行為偏差時常有的反應,尤其是母親,她的不願相信,甚至以為孩子才不過14歲,便將問題歸咎於自己的教育方式錯誤,在在都顯示出她想挽回逐步走向傾頹的家庭,試圖維持完滿的全家福;可惜,這只是徒然。14歲的蓮實的出現,完全粉碎了我們對一個完美家庭──即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和可愛的子女組成的幸福家庭──的想像,自此之後,片中再無任何家庭出現;即使有,那也稱不上是一個完美家庭(清田家只有父親和女兒,而且兩人也不曾同時出現),況且最後也是遭蓮實破壞殆盡。
蓮實弒親,摧毀家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亂倫,也就是挑戰人倫道德的規範;接著,他將目標轉向學校,因為這裡也代表著某種規矩,是一個傳授知識和價值體系的地方。因此,他選擇在學校進行大屠殺,讓鮮血恣意地噴出、染紅校內的建築,使其成為混亂、骯髒、可怕的煉獄。由此看來,蓮實先前的作為著實充滿了嘲諷的意味,諸如:他採取愛的教育,以鼓勵和關懷取代嚴懲,並和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面對暴怒的家長時,他不會憑藉一面之詞來處理問題,更試圖維護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面的和平。簡言之,他的所作所為根本是為了塑造出一個完美教師的範例,也滿足我們對學校教育的想像。但是,他卻輕易地親手將之毀壞,彷彿這僅僅是一個不堪一擊的假象,而我們只能像那群因希望破滅而大為震驚的學生一樣,驚恐地放聲尖叫,全然無力反抗和逃亡。至於蓮實一方面和女學生安原美彌(水野絵梨奈飾)交往,一方面又譴責久米剛毅(平岳大飾)和前島雅彥(林遣都飾)之間的師生戀,說穿了也是一種諷刺。他既訂立規矩,又逾越規矩,證明了規矩其實不是堅不可摧的一道牆,而是浮動性的存在。
關於蓮實,你可以說他瘋了,也可以稱他是反社會性人格疾患,但是他是否真的如此悖理違情?一如現在許多恐怖片裡的殺人魔形象,蓮實總是西裝筆挺、頭髮梳得整整齊齊,更不時以笑臉迎人,一副「好人」、「善人」的模樣。除此之外,他在片中還有另一個鮮明的形象,那就是全身赤裸,只有腳上穿著一雙鞋子。本為禦寒、保護之用的衣物,隨著時代的進展,已然成為文明的象徵,是以蓮實的赤裸便代表了野蠻(這當然是以「文明/野蠻」二元對立的立場來看),這讓我們能稍稍理解並接受他的殘暴行為。因為殺人魔必須可怕的怪物,是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完全他者」。然而事實是,蓮實雖然赤身裸體,仍不忘穿上鞋子(衣物);換言之,他在某種程度上和我們是一樣的,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完全他者」。
於是,誠如蓮實的父親所認為的「性格封閉」,既然他的外表仍舊保有一絲「文明」氣息,那麼他的內心就必須是扭曲的、黑暗的。在蓮實進行屠殺時,曾有學生在死前問他為什麼要殺人,但他不是沉默不語,就是嫁禍給久米,直到最後才坦言是「神的指示」,而他不過是照辦而已。這樣的理由終於順利將蓮實推向「完全他者」,因為他根本是著了「魔」,不再是我們所認知的「文明人」、「正常人」。因此當蓮實被警方逮捕時,我們理所當然可以將其視為「文明」戰勝「野蠻」、「正義」擊退「邪惡」、「光明」驅走「黑暗」,甚至看作一切規矩、價值觀和制度的成功回歸;但是別忘了,蓮實早已向我們說明這些都是具可挑戰性、浮動的存在。(其實只消仔細回想,象徵法律的警察在片中幾乎沒起什麼作用。)這就好比楊逵於短篇小說〈送報伕〉結尾所寫:「那兒表面上雖然美麗肥滿,但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見惡臭逼人的血膿底迸出。」我們一廂情願以為的和諧與秩序,充其量只是薄薄的一層表象。
耐人尋味的是,蓮實真的是因為他口中的「主神奧丁」而被魔化了嗎?我不做如是想。因為惡並非由外加諸,而是存在於人性之內,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如此,警察──或者說一切形式的規矩──的出現當然不表示惡的終結,所以片桐怜花(二階堂ふみ飾)才會說:「他已經要準備開始下一個遊戲了。」惡,將會繼續傳承下去。
《恶之教典》影评(五):简评《恶之教典》及插曲《Mack the Knife》考
三池老怪再度来袭,于是又一个霓虹国Cult邪典佳作和变态狂魔诞生了。在这类作品中,剧情反而是次要的,氛围的营造烘托才是关键。影片在主角莲实せんせい由一个英俊开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好老师慢慢显露出狰狞面目的过程中,从温馨清新向诡异悚然过渡,直至高潮部分,配合校园文化祭时五彩缤纷的装饰布景,顿时制造出一个色调浓郁、弥漫着血腥味和残酷绝望气息的修罗炼狱。而伊藤英明饰演的莲实圣司,那端着猎枪轻吟浅笑的模样亦堪称经典,令我想起横沟正史那本名篇的标题——恶魔吹着笛子来。
当然,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的插曲,旋律简单、似诗非诗,初听好像德语,但尾音卷舌强烈,平时听来或许没什么感觉,但在这么一部影片中,加上特有的老唱机效果,平添了一股阴森可怖的味道。
剧中对这首插曲有所解释,不过只是一笔带过。随后百度了一下,原来此曲大有来头,最早源自上世纪20年代的一部德语音乐剧《三文钱歌剧》,由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作词(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布莱希特体系”即源于此人),库特·魏尔(Kurt Weill)谱曲。之后两大爵士乐巨星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艾拉·菲兹杰拉德都翻唱过(找了阿姆斯特朗的版本,原来以前听到过),但和片中引用的音乐剧原版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附上音乐剧原版:
看过本片的诸君,听到此曲是否遍体生寒呢?
《恶之教典》影评(六):……
………看的时候字幕缺句所以看的很仔细,电影里出现过“冷血精神病”这一幕,其实一切都很好理解啊……
至于结尾也有仔细揣摩,幸存者的障眼法很妙,脱去衣服这一举一点也不多余;莲实突然的神神叨叨,也是让怜花懂得了以莲实的“精神病”避开死刑后会开始下一个游戏,他本身是有病的,同时他比谁都清醒又聪明;至于一直撂在楼底被所有人忽略的美弥,是返照还是恢复生命值,等看了书再去参考……
然后附心得:
1 烟头一定要踩灭 (无数悲剧证理)
2 保留证据才机智
3 高智商又冷血的精神病简直无敌
4 要恶补逃生知识与防范意识
(同样是没感情,脑男跟恶之教典走的路线就不一样,可比较一下)
《恶之教典》影评(七):恶之教典与告白
刚开始看影片介绍时就是与告白相提并论的。而且很多人都把这部片子跟告白做比较。但是观看之后,发现恶之教典与告白完全不是一类片子。
告白更像是文艺片,而这部片子更像是西式恐怖片。告白其实一点不血腥,告白中并不是特别强调血腥的描述。而更多地是对人内心的描述。内心的痛苦,无奈,挣扎。而且大量使用的慢镜头与很文艺式的剪辑。使告白是一件非常有味道,值得品味的艺术品。让观众在观影时心情随着那种黑暗式的唯美画面而轻轻飘荡。加上背景配乐,让人感觉像在看一部长篇的MV。用唯美的画面记录黑暗的世界,用平静的心情,去面对痛彻心扉的伤心,看似相矛盾的东西却让人感觉到比心痛与彻底的心痛。
再看恶之教典,艺术性相比完全没有告白来得强烈。前半部份甚至让我看得直想睡觉。精彩的是后半段,大量血腥暴力的画面让人感觉很畅快,很过瘾。就好像在看西方一些血腥的地下电影一样。
告白是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恶之教典是给人视觉的刺激。
一个是文艺,一个是暴力。完全不是同一类电影。
《恶之教典》影评(八):杀人的时候听什么歌
简介上说的是:可以和《告白》相媲美。于是就兴致勃勃地去看了,结果不怎么有惊喜。靠,剧情弱爆了好不好。不过,男主人公的演技倒是一流的,赞一个。
莲实最后说:这全都是神的旨意,是在我脑中一直回响的命令。四班的学生全都被恶魔附体了,我这是为了挽救大家的灵魂……
幸存男学生:他疯了,这家伙完全疯了。
的确,他这不叫做疯了还能叫做什么,用之前那个美国佬的话来说就是:虽然这里(美国)尽是不懂情理的野心家,却不欢迎变态杀手。疯子、变态杀手,简单说就是这个人脑子有病。
《犯罪学》第一课,老师就给我们讲了犯罪学之父,意大利的龙勃罗梭,他对天生犯罪人的研究是比较牛逼的,我记得蛮有意思的一个是,据说他研究过几百个死囚的脑袋瓜,发现他们脑袋里面有个什么地方跟正常人是不一样的,我想,要是把莲实的脑袋剖开,估计也能发现这一点。
电影一开场,就是莲实的父母在谈话。
父亲:不能再放任不管了。
母亲:他只是还不明白黑白是非,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别惩罚他。
父亲:这已经不是惩不惩罚的问题了,必须立刻把他从社会隔离开来。
母亲:这样太残忍了,他才十四岁呀!
到底是什么令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走上变态杀手的道路?难道真如他妈妈所说是教育的问题,面对这部电影,我改变了以往的看法,在我看来,是恶魔选中了莲实,正如上帝选择了他的选民。
莲实杀了人并不感到快乐,因为他对他在美国的拍档说:“你是为了寻求快乐杀人的吧,我不一样。”甚至可以说,莲实没得选择,因为整天有人在他耳边下命令。这样一想,他倒还有点可怜,唉,他这一生都在别人的手里。
杀人的时候听什么歌?
“他是鲨,他有牙。他的牙,露在外。名为麦基,身怀匕首。但是无人见过这把匕首。时值周日,晴空万里。已死之人,倒在海边。是谁消失在街角。这个男人就是麦基……………………”
《恶之教典》影评(九):《无厘头的剧情夹杂着凌乱的血腥味》
我很喜欢犯罪电影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总有恶的一面需要宣泄
本片夹杂着很多《布鲁克斯先生》的影子,极端的双重性格,光鲜的表明下面大开杀戮。题材真的不错
但是日本人习惯的叙事风格太絮絮叨叨,他们很想让每一个角色都丰满起来让观众有更多的代入感,但老实说,三池的这部算不错了。虽然前面有点过度絮叨而让剧情忽左忽右的漂移着的厌倦感
三池的《十三刺客》《热血高校》都有模有样
为毛这部连环杀人片拍的如此低水平??全靠后面的血腥撑场面,剧情递进的毫无悬念毫无道理...........
剧情硬伤太多,也懒得喷了
那些装逼的日本学生杀了也没什么可惜,这是实在话
虽然我们都知道,日本学生在现实中压根就不是这样的.....人家规矩的很,别黑他们
伊藤英明在《阴阳师》开始就是个娘娘腔,即便在这里演个杀人爱好者俱乐部成员也还是个娘娘腔,单薄的肩膀挑不起那个气场啊!
这不怪你
基情戏,小受才是你的归宿
皱眉君山田孝之是我满喜欢的日本演员,在《十三刺客》里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可惜在这也只是打酱油
如果导演能让他拿出一半《热血高校》的气势与娘娘腔主角殊死一搏,也应该会加分不少.......
《恶之教典》影评(十):(弱者)团结生存,分裂则死
豆瓣第一篇长影评用来吐槽分手合约这部大烂片了,第二篇影评不能这么坑。这部电影还有话没说完,短评被吐槽没素质的观看者占了篇幅。
日本电影看得很少,日剧几乎没看过,但是从各种截图段子来看,日本演员整体颜水平比较低。虽然不喜欢娘娘腔的棒子明星,但是见过的日本明星的颜大多数觉得放大陆就是路人水平啊,当然气质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这部剧是冲着惊悚题材去的,没对演员的外貌有太多期待,居然这么惊喜。男主角的从脸到身材都很能看,没想到是演阴阳师那位基友的。几位男高中森也都还长得可以,那位小gay同学真是清新得不能再清新,男主角居然连他都没放过。脑补了一下如果男主角陷害了米久老师,再硬上了小gay同学,还是很带感的嘛…回来查了下演员叫“林遣都”。几位女同学长得也很不错,虽然没什么存在感。
电影时间太短,据说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回来看了下小说的剧情,似乎有很多背景没交代清楚,不过个人觉得不影响观看啦。
有点受不了一群高中森这么智硬的设定,只能显示出男主角的变态,完全不能体现出他的高智商。像这类高智商变态男主角,应该配个同等水平的相爱相杀才带感,比如夜神月和L。
看到那位投怀送抱的女高中森如此智硬,我十分期待她被男主角解决掉,这种智商真的不要活着浪费粮食了;要么装蠢装到底只负责和老师啪啪啪就好了,要么就和老师斗智斗勇揭发他;能不要发现了老师杀了人还要告诉他自己已经知道了吗?这不是no zuo no die 是什么…
还有那位钩井老师,我本来很期望他是那位“L”的,虽然颜不行,但是有智商有很厉害的分辨好人坏人的第六感也是可以接受的,最后和男主角大决斗什么的也好啊。可是他特么发现了男主角是个变态杀人狂,还大张旗鼓的在教室里说给学生听…最后在地铁上还傻傻的和男主角打招呼准备唠嗑=。=钩井老师你真的不是人格分裂,两重人格智商互为相反数吗?
当然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这里听着电影插曲Mack The Knife回想电影情节,我觉得我也着实有个当变态的潜质,可惜能力和智商跟不上。一直觉得智硬的人活在世上就是浪费资源,如果处在那种环境中我因为自己智硬被男主角打死了,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一切智硬的人都不配活着,包括我自己。与其祈求男主角并不存在的怜悯心产生作用,不如用下脑子自救。当然,那位想着考东大的作死学霸也并不存在脑子这种东西。前面看他冷静指挥还以为有看点,结果特么被男主角当做应经死了放过了还自己跳起来找死。
作为一个毫无独立生存能力智商也不太高的人,还能坐在这里大放厥词对着电影情节里的受害者指手画脚冷嘲热讽,我要感谢人民感谢党,正是有政府和法律的存在才能让我这样的人好好活着。【此处绝非嘲讽,真心实意心怀感激。】否则估计早就成了丛林法则的牺牲品,一如电影里的学生一样。
无论怎样的社会,弱者永远只能是弱者,仰赖强者的保护,每一次所谓的革命和推翻旧朝,不过是强者被更强者取代而已。男主角拿着枪独自坐在教员室里准备开始屠杀前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私以为这也许是全片的片眼“团结生存,分裂则死”。弱者想要反抗强者,只有依靠团结,才能产生让强者震慑的力量。可惜弱者之所以为弱者,就是因为永远都想着让比自己更弱的人先替自己抵挡一会儿,以为这样就可以换取自己的存活。所以,弱者永远只能被强者踩在脚下,根据心情来施舍一些怜悯和同情。
那些整天在电脑前叫嚣着要人权要自由要民主而对政府愤愤不满的人,拜托先搞清楚这三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想自己有多少能力和智商来接受更多权利和自由。只会做键盘斗士的人,让你去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也只能是个卢瑟,没有任何环境能让你满意的,因为你是只会抱怨的弱者。
青蛙中的弱者都在自以为会飞的假象里摔死了,为何我们从不曾听说过长出翅膀的青蛙?因为飞上蓝天拥有俯瞰整个大地视角的青蛙绝不屑于再回到地上的青蛙中间自我吹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