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地战》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高地战》影评10篇

2022-04-06 03:32: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地战》影评10篇

  《高地战》是一部由张勋执导,申河均 / 高修 / 金玉彬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地战》影评(一):只要审查在,国产片永远到不了这样的高度

  确实是好片。对战争的残酷刻画得可谓淋漓尽致。淡化了美军的存在(只体现在空中力量),末端强调了志愿军的人海战术,有抬高南北朝鲜部队的明显意思。除开这些,对战争中人性的塑造真的国产影视难以一见。

  想起了阿甘那部《钢刀》,兄弟互相为敌,却拍不出人家这种无能为力,相杀的残酷。

  金秀赫必须死,因为他枪杀了长官。

  浦项登船撤退那一幕很泰坦尼克号。

  女主很漂亮,不过她的存在窃以为不合理,一堆男人里只一个女人,这个部队Hold得住吗?但这一设置很棒,与别不同。

  最后12小时的总攻真是绝妙的一笔啊。

  韩国人拍战争片,同样的骨肉相残题材,硬是比我们拍出了高得不只一两座长白山。

  《高地战》影评(二):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好

  其实有多少深陷在战火中人能懂得上位者的战争原因呢?

  生长在这样的年代,生与死从来都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挣扎着继续战斗只为着,活着,回家。

  其实我很肤浅的冲着颜值和豆瓣的8.3分去看这电影

  上半部分除了那惹火的瞬间,我看不出分值的出处

  直到广播说出已签订停战协议的喜悦

  真正停战前的最后的12小时的惨烈

  我觉得我无法用一个数字来评判着电影好坏

  因为电影结束我只看到战争的惨烈

  曾经有一个同事对我说过,他的同学当年参加过战争,当他活着从战场走出来后,他整个人生观都改变了。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好。

  《高地战》影评(三):是利大于弊还是得不偿失

  那个谁谁谁,说gd第一次通过这场战争“领导”国民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尊严,受到世界的尊重----我不屑一笑,尊严赢到了吗?因为这个,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排斥跟抵触,所以一直进不了联合国,得不到联合国的合法承认,使得中国被西方世界孤立,不久又跟老大哥闹翻,又被孤立,陷入与全世界孤立的状态,怎么发展得起来?所以他们才要费那么大的劲去讨好拉拢第三世界的贫困弱小国家,自家人都吃不上饭还搜刮mzmg去huilu他们,加上尼克松的帮助,才在72年讨回早就应该属于自己的地位。

  那些鲜血都白流了,唉,悲哀

  《高地战》影评(四):战阵的是残酷的

  说实话,很久没看战争片了,而这部也是我看的第二部棒子的战争片,第一部就是《太极旗飘扬》了。这片子抛开某些人讨论的军队战斗素养、战场纪律等方面因素外,单从电影的角度上这片子也称的上是一部佳片,这里也不得不佩服棒子在电影方面的某些领域还是比较领先的。不过我在这里还是先吐槽下:尼玛把我英勇无比的志愿军吹的那嘹亮的冲锋号声弄的像个唢呐声是个神马意思!尼玛也太丑化人民军领导干部的形象了撒,你看签字的哥们儿抽烟那样真欠抽,就跟一小流氓一样;唯一好点的是,我志愿军好歹是有枪有人了,不像《太极旗飘扬》里满山遍野举着红旗,而却不拿枪。

  还是来说说电影吧,片子的主题正如片头出现的那行字的意思一样——反战!该片的场景和情节的设计还是非常到位的,片子是针对双方为了一座高地的争夺战而展开的,而这座高地的意义在于签订停战协议后的领土面积多与少的问题,所以双方在这块高地上你来我往,进行了无休止的争夺。面对这残酷的战争,有些人就起了私心,因为私藏的物品被敌人发现而进行的相互“恶搞”到后来展开礼尚往来的友谊,也反映了双方的厌战情绪。关于那“二分队”,这是在残酷的战争下使士兵们心理变得极度扭曲,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这也是人类在面对恶劣条件下产生的恐惧和怯懦的一种体现。

  片中也穿插了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但非常感人。“二秒”的出现注定了她的悲剧(我承认我对穿制服的没啥抵抗力,特别是穿军装的,但尼玛找的女演员也太对我口味了吧)。而最后的12个小时总攻,是在双方士兵都不想再进行战争的情况下展开,而当双方军队进入阵地,山中起的浓雾也推迟了战争的开始,两边唱起了同样熟悉的歌,这是一种无奈和对自己进行最后的慰籍吧。当浓雾慢慢散去,这时心里最不愿出现的美军飞机展开了对山顶进行第一轮的轰炸,战斗响起,双方军队冲入阵地,面对自己在河谷里寒暄过的敌人:抡起头盔;挥动枪托;拔出匕首;举起手枪。在即将死亡时流下的眼泪,对于他们而言那是一种无奈和解脱吧。

  片末的小防空洞里,激战后剩下的两军最后的最高军官,一方出酒,一方出烟,对饮对抽,在从广播中听到了停战协议生效的内容后的大笑,以及最后那个问题:战斗的理由是什么?导演很好的阐述了他的观点。

  片子不错,5颗星!

  《高地战》影评(五):只有我一个人走出去了

  我们不可能活着出去,为什么要在这里战斗,战斗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就是活下去,我们都已不再是人,是人能活在这里的吗,我们都杀了太多的人,如果要下地狱这里将是最好的地狱。。。说不出来的感受,当他们竟然为了某些人的想法,某些的意义或者价值,就不断去找寻着那些根本都不存在的东西,是多么的让人感伤的话题,所有的双方的交战都没有任何意义,大于生命大于所有的感情萌生出来的悲壮,大概就是这种看着实在是想让人哭的感觉。

  我们终究还是在这里,我们永远也无法逃离这个地方,相互杀人的游戏玩下来,我们最后都不再成为人了,死了也许是最好的结局,最美丽而且不会让大家觉得我们不值得。南北韩上演了太多曲折离奇的故事,每个国家历史上的某一天都存在好多的污点,为了信仰为了意义为了价值都只是为了想让对方离开这个世界,想到我们根本都不是人,太过残酷的考验不会带来人内心中终究的安慰。

  我们结束了这场战斗,永远的永远不用再去战斗了,因为我们都在这里,守护在这里,永远的和战友们在一起,不再离开了。逃离不是我们的归宿,所有的笑声哭声恐惧担心害怕期待统统都留在这里吧。。。 我愿跟你们一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们铭记在历史的篇章中,值得自豪一把。

  只有我一个人走出去了。

  《高地战》影评(六):一周之内就可以解决战斗了,然后大家共同建设新的国家

  记得小时候看场电影也就5块钱,后来涨到了10元、25元、30元,直到如今的60元。在票价还是30元的时候,我还能勉强去电影院看,当时觉得自己很奢侈。现在票价已然到60元了,我是决计不去了。网上有的电影都是过去的,2011年的电影也有,但是好看的电影却少。在电影院上映过的好几部电影,我都没有看过呢。

  这场战争中,死了很多人。可是上级的领导,却不让他们回家。不管是北面还是南面,战争不结束,谁也走不了。电影里南韩军队遭遇了中国志愿军的包围。南韩军队的领导下令坚决死守,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坚决执行命令的那个军官被手下枪毙了,他的手下都不想死,于是他们撤退了。

  但是躲过了这一次,事情还不算完。因为停战协议一直都没能签订。终于有一天,停战协议真的签订了。这个消息太鼓舞人心了,南韩士兵都以为可以回家了,庆幸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存活了下来。可是他们高兴的太早了。

  根据停战协议 第5组附则第63行:12小时后的1953年7月27日22点开始生效。我一向是反对战争的,因为打起仗来,倒霉的永远是穷人家的孩子。本来北面和南面都是一个民族,可最后却同室操戈。打的死去活来的,士兵们都不想打了,都想回家。因为家中的老娘在天天祈祷,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活着回来。

  于是最后12小时里,南北双方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战斗异常惨烈,山头上的士兵尸体堆积如山。最后就双方的2个指挥官活了下来,在一个山洞里他们两个从广播里接到了停战正式开始的命令。于是他们2个人都笑了,北方军的指挥官在笑声中死去。南方军的指挥官从尸体堆中爬了出来,电影到此结束。

  半个世纪过去了,可是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在朝鲜半岛的上空。希望世界永久和平,可是人类的历史,就一直充斥着战争与和平。人类不会永久都发生战争,当然也不会永远的和平。或许真像那位乐观的北方军指挥官说的那样就好了。“一周之内解决战斗!”记得美军的负责人麦克阿瑟曾经说过:“美军可以回国过圣诞节。”战争的一开始,双方都过于乐观了,都以为可以早早的打完,没想到后来局势变得那么的复杂。联合国军,中国人民志愿军都入朝参战了。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f9db890100v5c6.html

  《高地战》影评(七):发现寄几需要类似把写过的课程作业保存一下,否则每次都找不到。

  电影《高地战》赏析

  老唱盘悠悠的歌声传袅袅飘在街上,人们走上街头拉着横幅表达国家统一的愿望。然而一切都是懒懒散散的。在板门店谈判中,艾路高地的归属直接影响到停火线的划定,南北双方为了获得更有利的战果,围绕艾路高地展开了新一轮血腥的争夺。此时,在前线的韩方鳄鱼中队队长被自己人的手枪击毙,同时北方人民军军人的家信在暗中通过韩方邮路寄送,韩方怀疑高地前线出现内奸,派调查部门的姜恩彪中尉陪同新任队长前往鳄鱼中队。

  影片的叙事以姜恩彪的视角展开。

  影片中的第一次激烈的高地战后,南方军队占领了高地。金秀赫等人在14号洞穴中饮酒庆祝,被姜恩彪发现,双方持枪相向。金秀赫说起了缘由:由于高地轮番被两方占领,想着过后还要再回来,他们便把袜子、衣服、美国佬给的巧克力等行李包裹埋在14号洞穴的中。没想到再回来时,只发现里面的东西都不见了,剩下一坑排泄物。上头还有一封信,写道“巧克力很美味,烟抽得很爽,袜子很舒服。”他们被怒火冲昏头脑,没有在坑中埋下地雷,而是将写满脏话的信又埋了回去。就像往常一样高地重新被夺的某一天他们在坑中发现一瓶酒,金秀赫命令同伙将之扔弃。然而手下觉得死也值了便喝了一口,而后大家争相抢夺饮酒。在酒瓶下面还有一封信,是北方军队想寄给家人的。金秀赫便将信都寄出了。往后,金秀赫等常常在坑中放置香烟之类,对方是酒、香烟。

  这是第一个疑点的答案。然而鳄鱼中队队长被国防部指挥官用的手枪击毙一事仍没有得出姜恩彪认为合理的答案。金秀赫称其是战争的逃兵,自杀身亡。

  一天傍晚,姜恩彪来到河边勘察。河岸积满的雪,河面也多半冻成了病,山坳铺上了雪花,天地一片银白。他在河边遇到一个姑娘,大概是北方人,姜恩彪对他说话并没有应答。姜恩彪给了她一块巧克力,让她不要再来了。影片中有多处抒情画面用到的色彩几乎近似于黑白电影,这也是影片的特点之一。喜剧片的色彩常常比较高调,而悲剧或情节片常常用光生硬。(1)黑白灰的色调令人更容易沉静下来。

  高地不停地被轮番的占领。一回,金秀赫等人再次回到洞穴中,坑了的信中有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位叫作车泰京的女子很美貌,金秀赫对姜恩彪说停战后就去找她作妻子。而这女子正是姜恩彪那日在河边遇到的那位。坑中还有一个德国产的墨镜,金秀赫将它分给了年纪最小的南承直。

  有情报称北方军在艾路高地构筑攻击据点,搜索队派去家属峰的人员都没有回来,很有可能被“两秒”狙击。“两秒”是北方军厉害的狙击手,人先死,两秒过后再听到枪声。金秀赫带十个士兵去勘察,就在歇息时,队中南承直收到狙击,然而只打到他的四肢。其他人都趴着不动,“两秒”没有直接射杀南承直,为了引诱其他人救他。“两秒”在望远镜中看到了那日放在坑中的墨镜。镜头中,她松开了扳手。然而还是听到了枪声。就在最后一发子弹射杀南承直时,金秀赫发现了“两秒”的所在地,并让炮手轰炸那一片山坡。他们再去搜查,却没有找到尸体。姜恩彪在路上遇到,一番拳脚后姜恩彪将枪口对准她,转过头来,发现这人是那日傍晚在河边遇见的女子。

  姜恩彪没有开枪。

  他怪金秀赫害了南承直。金秀赫说,“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有一个士兵精神出了问题,伤了金秀赫的弟弟申日荣。躺在榻上的申日荣背上包扎着伤口,然而却感觉不到疼痛,是日复一日打吗啡中了毒。姜恩彪问是怎么回事,金秀赫说起了在浦项发生的事情。南方军在浦项撤退,然而船只装不下所有撤退的士兵,船闸要关起了,很多被遗弃的士兵还抓住船的栏杆不放。申日荣发了疯一样叫着,开启机关枪扫射自己的同伴。而这也成了影片的叙事铺垫。

  最后一次艾路高地战,师长下达的命令对于分队不利,金秀赫当场射杀了他,根据军法接下来由他指挥作战。然而姜恩彪拿枪指着金秀赫“根据军法,我将处决你。”金秀赫道“若处决我你可以带弟兄们逃脱,那就尽快。”姜恩彪说若活着回去,将会按军法处决金秀赫。

  在逃跑途中,又遇到了“两秒”。这次是金秀赫中弹,但他也找到了“两秒”的位置,然而在望远镜中,他看到了对方就是照片中的女子车泰京,竟没有扣下扳手。临死前,金秀赫对姜恩彪说“有时,他觉得,他还有‘两秒’就像千千万万个南承直,早已死了。他们杀了那么多人,应该下地狱。而没有一个地方比战场更加地狱的了。”

  就在车泰京他们在洞穴中享用留下的啤酒时,停战协议宣布了。姜恩彪将金秀赫尸体带回连队。队友哭道“为何他不能多撑过一天。”

  影片中有多次态度的转折。姜恩彪首先是带着怀疑的态度走进鳄鱼中队。当他看到洞穴中的一幕,以为是金秀赫私通中共军。其次,南承直的死,他亦怪罪金秀赫,直到金秀赫终于说出了浦项发生的事。是非,在战争过程中,如此难以言说。金秀赫强杀长官,他将枪口对准金秀赫,是矛盾集中点,当时他杀他,只是因为他也没有能力解救更多友军。就在金秀赫说出“不知是放碟队的子弹先,还是人民军的子弹先”时,“两秒”的子弹打到了金的身上。姜恩彪拼命想救他,却也只能疯狂地喊叫。那叫声在山坳里飘摇,仿佛声嘶力竭,却是那么无助。到这里为止姜恩彪已经有多次情感转变。一开始的怀疑已经转为对朋友逝去的悲痛。转折点不仅传达见解,它们还能创造出情感的动力。(2)姜将金的尸体背回连队,申日荣面无表情,正想打吗啡,被姜止住了。在他的哽咽相衬之下,听似凄凉叮咚琴声也显得刻板而冷漠。然而琴声自顾流淌着,在这一刻很安静,也格外打动人心。

  第二幕结束之时,南方军正在河边戏水庆祝停战,遇到了车泰京他们路过,双方持枪相对,申日荣却对对方说了一句“停战快乐。”姜恩彪将一张照片递给车泰京。正是当时车泰京留在洞穴中的那张照片。然而却不是从前的纯粹黑白。照片有子弹穿过的破口,照片的背面淌着鲜血,右下角写着“金秀赫”。车泰京一言不发,只是眉头微皱。影片有太多这样的细节。传递感情并不是通过直接抒发。细节是电影传情的较好手段。好的电影,总是蕴藏许多好的细节。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张照片,从车泰京那边传到金秀赫手中,现在又回到车手里,多了血的颜色。已经说不清它承载了是友情,是爱,还是敌对。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善与恶是一回事。(2)

  影片最后一幕开启,是在众人复杂的喜悦神色中。上级长官宣读着停战协议。然而根据协议,停战是在12小时后生效,而在这12小时中,南方军队将在战线上启动大规模的攻击。山脊的两头,相隔还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大雾中,两边军队啜泣着唱起了共同的民歌,。然而炮声轰轰,燃起了最后12小时的战火。他们已不是在跟敌人战斗,而是在跟敌人战斗。

  最后姜恩彪与敌人的部队首领在洞穴中重逢,他们听着广播中不断重复的“根据协议,停止一切武力,”喝着酒,只剩下笑。姜恩彪走出洞穴,镜头随着他的步伐越来越远,踏过遍布山丘的尸体,仿佛在说,人类做的一切事情都是那么无聊与可笑。

  参考文献:

  (1) 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

  (2) 故事, 罗伯特·麦基

  (3)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

  《高地战》影评(八):战争中的胜利是活下来

  看完这部电影,我辗转反侧了很久,去思考这篇文章该如何下笔。甚至在梦中也隐约浮现了电影中的情景。

  尽管这部电影是描写的遥远的朝鲜战争,尽管这部电影出自韩国之手。但是我仍被这部毫无政治立场却从头至尾都充满浓浓的反战情绪的电影打动了。

  双方指挥官在小屋中昂守互望,那散发的气质好像自己已经赢得了战争。然后低头在地图上勾勒出一条分界线,对方再气愤的画出另一条。争论围绕着 一处高地,朝韩双方已经几十次易手。和平谈判理所当然的破裂了。而一直对谈判抱有希望的却是朝韩双方所有浴血奋战的士兵和即将牺牲的五十万生命。

  然而谈判再次破裂,他们只好拿起武器,再次像同一个外貌,同一种语言,同一个高地上却不同阵营的人战斗。

  他们已经在这处高地上战斗了无数次,甚至都忘了谁才是第一个占领这块高地的一方。双方在漫长的拉锯战中都已经逐渐互相熟知,在一个山洞内藏一个箱子,几个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士兵在里面互赠书信,互赠礼品。因为他们知道占领高地之后,还会被赶下去,然后再占回来。这是规律,也可能是默契。

  战争的痛苦不是死亡,而是完全不知道何时会死亡。 正如影片中的一句话:进入战场有顺序,出去可没有。同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身上,这已经不是战争,而是几率。前一秒还一起欢笑的战友,下一秒就被敌方的狙击手射中,痛苦的倒下。鲜血飞溅,白骨森森。面对队友的哀嚎,却无能为力。这是战争的考验,更是人性的考验。

  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任务,每天都在上演:进攻,坚守,撤退。然后再进攻,坚守,撤退。就好像是一台巨大的运转的机器,战士们只是在这个机器中小小的零件。带动着战争机器不断的运转,碾压,血肉横飞。熟悉面孔接二连三的在自己眼前倒下。身为战争机器本应保持麻木。战场上一丝的仁慈就导致自己的死亡。

  停战终于来了,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3年的坚守终于换来了回家的票。他们放下了一切包袱,好像涅盘重生一样清醒,经过的战争的洗礼,他们第一次感觉生命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他们并没有政治书中写的高尚情操,他们奋勇杀敌也并不是为了保卫祖国,他们是军人,他们只是不得不去做。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而战,为了自己能活下来。没有了战争,他们才是人类。

  他们可以放下一切在水中像个孩子一样欢笑,可以在看到敌军路过时笑着大喊:“再见,辛苦了!一路走好!” 这是对敌人的尊重,其实更是对自己的慰藉。

  好梦不长,“停战协议12小时以后生效”的几个黑字将双方士兵从天堂拉回的地狱。冷冰冰的宣告就像是在听自己的死亡判决书。这意味着祖国需要他们为最后的领土分界线再次像进攻敌军。这意味着他们还需要保护自己12小时的生命。这意味这几个字,又将导致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的生命的陨落。

  他们含着泪水,因为他们知道这次又将面临死亡的几率。在大雾之中,两军无法战斗。却在迷茫之中听到了敌军唱起了战争之歌。同一种语言,同一个音调。他们明白,原来,敌人和我们一样。

  歌毕,云散。他们重新拾起武器,嚎叫着冲向敌人阵地,嚎叫中带着对敌人的愤怒,对战争的愤怒……

  我无法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渴望和平,多么厌倦战争。 最后的战争没有那刺耳的爆炸声,反而用一曲的婉转的歌作为背景。当主人公将匕首慢慢插进他一直朝思暮想但实际上是敌人的女人的胸口。一切都那么寂静。

  当主人公又走进他们藏箱子的山洞里,却与敌军指挥官相遇。没有战斗,没有怒火,只是各自靠着墙壁。电台恰逢其时的响起最后的停战通告,两人相视大笑。

  主人公缓缓走出山洞,身后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曾经的战友,都已化作纸上的统计数据。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将矗立成一座座丰碑。但是有何意义。

  正如篇中所说:战争没有胜利,战争的胜利是活下来。

  《高地战》影评(九):战争已然转变

  影片很有条理,用客观的面孔来冷冷地讲着战争。观众很容易看到这幅面孔背后,已经被撕裂的表情。故事很简单也有小精彩,战争片里的小品之作。

  看完影片,不禁反思。这样的战争在当今世界怕是再也不会来了。中日的钓鱼岛之争,如果在几十年前,恐怕早已生灵涂炭了。人类的武器越来越高精尖,实地的战争反而很难发生。我从来没感受过战争,耳闻的都只是美国出兵伊拉克,叙利亚怎样怎样,或者国家内部因为反对当局的起义。

  贯穿影片的主线,我们为什么而战,开始清楚,后来变得不清楚。这便是战争的麻木。本来是因着政治目的,后来却被政治执棋。

  有冲突才会有战争,这样的战争在如今没有了任何的指导意义。人类在品尝了二战的痛楚之后,已然将战场转向了意识形态。小到媳妇跟婆婆的矛盾,家庭两代人之间观念的不合。大到中国特色的独裁和美国开放自由的意识形态。终究是文化的不同,人心的不同。

  如果人类都把精力从核武器的研发放到生态保护上,或许我们可能过得更幸福一点。但这终究只是幻想,大大小小的国家都因着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化,观念而强装自己。中国人的思想什么时候能迎来真正的解放,开放,自由,民主。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彼此接纳,成为统一的生物圈?

  《高地战》影评(十):看得纠结,写得纠结。

  韩国电影导演关于南北统一的纠结和心心念。 给四星有点过,三星半合适。 一衣带水,一种母语,分隔的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更像是大国战略博弈的结果。委实可悲。交战双方的底层士兵,不过是散落的棋子罢了,那么拼命谁在乎?死了又有谁在乎? 电影要这么拍下去倒也无妨。只是后半段感觉不是厌战那么简单了。 ——为了活命。想尽办法活下去。

  鳄鱼版的战前动员确实提气,问题是你们不是幸存下来支配沼泽的鳄鱼。你们甚至是为了活下去嫌队友累赘,不惜亲手补刀的那群人。为了活下去,战场抗命,擅杀长官。凭这种战斗意志,战场纪律,想拿人海战术低级黑我志愿军先烈,图样。

  忽然想到《集结号》。谷子地在刘团长墓前得知自己的连队是弃子,愤怒过后,只是为死去的兄弟没个名分而不甘,却未曾对当初的命令质疑分毫。如果必须有人走不了,那就坚决留下来,不是谷子地,还会有其他人。这就是死节。

  战争的错对,底层的士兵做不了主。撑了这么两年零六个月,撑不过最后的12小时,算是宿命吗?欠队友的,总要还。

  一声长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高地战》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