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班尼的录像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班尼的录像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7 03:3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班尼的录像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班尼的录像带》是一部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亚诺·弗里斯奇 / 安吉拉·温科勒 / 乌尔里希·穆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一):班尼的录像带

  冰川三部曲之二,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冷血的杀人事件,在男主意外杀死陌生女子之后,若无其事地处理现场,而父亲得知后也是异常冷静地处理尸体,而其母则携子出国散心,而所有这一切全部被男主热衷的录像带拍摄一分一秒的记录下来,而最终其罪行的证明。影片显然不局限于讲述这么一个家庭性的杀人事件,而是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冰至骨髓的人性冷漠。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二):錄像化的靈魂,物化的人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三):无处不在的暴力

  现如今的社会里暴力无处不在,新闻媒体也比较亲睐此类话题,却不知此类报道容易形成示范效应,近几年屡见不鲜的是暴徒袭击幼儿园或者学校的新闻,可以肯定的是媒体及互联网的传播对此功不可没。

  暴力画面在电视或电影里无处不在,甚至小孩子看的动画片也同样如此,2年前报道的小孩子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将一小孩绑在树上烤伤就是如此;我小时候包青天电视剧如此火爆,大人和小孩都爱看,附近村落的孩子模仿虎头铡砍头将一个小孩子用村里面铡草的铡刀将头颅铡下来了。这样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值得我们思考。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四):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

  奥地利导演麦克哈内特的冰川三部曲,拍得最好的是第二部《班尼的录像》其实三部电影都说的是同样的主题:沟通的丧失

  越是接近越忽略了交流,或者说丧失了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对关注的渴望最终皆为泡影

  《班尼的录像》中这种屏蔽无处不在。亲人们之间交流的平台完全依靠录像带,交易所构建的层次关系,传递的过程漫长而无奈。父母完全不知道也压根不想了解孩子杀人的动机,热心的毁尸灭迹希望保护孩子的努力就如同片尾新闻中嘲弄欧盟用自己的理解妄图化解三个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一样徒劳。

  男孩是一个局外人,他的视线就如同贯穿全片的镜头一样茫然冷漠,无论是戏中还是戏外。

  《班尼的录像》中的受害者,《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中的父女都是让人叹息的角色,平凡的让人想起来就难过。

  岁月易逝,善待身边的人。

  《第七大陆》看睡了,不提也罢

  老头导演是一个敏感而又细腻的人,特写长镜头描绘的生活细节沉闷的让人无法忍受却又不由自主的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生活片断,有功力。

  唯一不满:新闻片加的太多了,功能完成就行了,老想让主题再放大,思想内涵再深刻些,烦不烦啊

  无知者最有福。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五):闷闷的影像;烦闷的心

  影片一开始就摆上了这道菜的“主料”-----录像带播放枪杀猪仔的残忍画面。暴力残忍的视频与未成年主人公冷静甚至可谓冷漠的表情形成剧烈反差。这个对世事冷眼旁观的少年在常光顾的录影带租赁店遇上一样孤独的女孩,莫名其妙地将对方杀死。由于主人公的冷漠的心理状态,这一系列血腥的场面看起来是那么的冷静。

  如果是好莱坞大片,以”谋杀“开始的情节会侧重营造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犯罪嫌疑人和警方之间必将展开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主人公为何杀人的动机也往往到故事即将结束时才向观众揭晓,以达到一种”恍然大悟“的快感。

  然而,这部略带“闷”味的影片没有滥用这种伎俩,这部作品想要探索的,是一个未成年犯罪者的内心---”想要知道会发生什么“。就像我们在经历青春叛逆期时一样,不管父母怎么对我们百依百顺,冥冥中就是有种想挣脱框架、一意孤行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去找寻一些事情的答案。当被好奇心驱使而漠视长辈的”忠言逆耳“时,年轻的我们很有可能会变成一只脱缰的野马,那些自认为的“英勇”很可能就是“意气用事”,导致难以挽回的局面。于是,这部影片的着力点,放置在了抽象的“好奇心”上,用近两个小时的漫长来熬制一种很”闷“的慢节奏的影像状态,这种状态,恰恰也是符合了主人公未成年少年内心烦闷的世界。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六):模棱两可的冷暴力

  从早期这部冰川三部曲的终结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后多部经典作品中的雏形以及贯穿所有Michael Haneke电影作品中的主题。一开场的那段录像熟口熟面,跟《隐藏摄影机》的开头如出一辙;少年在家中杀害女孩的场面也不预示着《大快人心》里那场只听见声音却暴力得让人发指的杀人场景吗?男孩犯罪动机的处理不就是《白丝带》里那种毫无来由的暴力因子吗?所以说,作者导演的作品总是相似的,王家卫如此,周星驰也不例外。

  Michael Haneke的所有作品中都在探讨着暴力的来源,用真实/虚拟交错的影像来营造出最大的悬疑效果,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对媒体在某种程度上的批判。这一部最为惊讶的是我根本没预料到“暴力”的场景会如此早来临,竟在开场不到半个小时内发生!尽管一看开头的那段杀猪的录像,我就大概预测到男孩不断升级的残忍行径。

  最为欣赏的是男孩和妈妈去埃及旅行的那一段,跟影片其余部分的冷静风格造成极其强烈的反差,无论是色调画面还是配乐节奏,这部分都让我思绪万千,想象空间陡然开阔。最为争议的应该说是结尾,那种模棱两可的处理手法或许会让某些人感到不爽。我主观认为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原有的力度,虽说有些暴力是毫无来由无法确认动机的,这一点我承认,但造成亲人朋友之间,乃至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总是有迹可循的。可惜导演没能进一步点明,却在这个方面吝啬笔墨。现在看到的这种处理手法似乎有点力有未逮的意味。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七):后工业社会的原子化个人

  按照某老外的说法,算是后工业时代的特点。

  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原始的家庭的纽带被个人的关系代替。父母与子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熟识的亲人,到了“朋友”。父母不在有了威严,也不在有了对孩子单纯的爱,朋友不在有了友情,有的只是互相之间物一样的探索。

  对应电影,其中经典的镜头就是父母之间关于如何处理孩子的讨论;孩子关于解释自己为什么杀死朋友的理由。

  当然,作为一个正常人,总还是会有一些退路的。可以看出孩子当时是想向父亲坦白的,其中母亲也有自己的哭泣,父亲也有撑不住的时候。但大家之间缺乏的信任让一切都付诸东流。

  继续闲扯,社会的信任的程度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在商业社会,交易道德和交易法律下保护的个人之间物与物的关系的“道德”是存在的,你可以信任你的供货商的商品,你知道他不会骗你。但相反,对于最有亲情的,人与人之间纯粹的信任的道德反而成了一种缺失。而这种缺失来自于缺乏沟通。一方面来自沟通的时间不足,传统社会工作时孩子和父母一同工作;相反,现代社会孩子和父母的分离的分工导致了一起工作的不可能,且社会千方百计排除这种可能性。另一方面则来自沟通内容的不同,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共同的沟通内容,特别是在城市里,母子的品位可能完全不同。相互的协调也是一种极具的痛苦。

  还有很多地方不是很明白:

  1. 记得父亲后面说自己要去的公司要换系统了,不知这是为什么强调

  2. 影片的用光很是特别,记得一幕的父亲和孩子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但是不是很理解为什么

  3. 还有一个场景是孩子走向一个光明的窗户,不知为什么?

  4. 还有,影片中门特别多,不知为什么

  5. 母亲哭的场景是为什么?为什么在那个时间点哭呢?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八):《班尼的录像带》

  家庭三人过着富足而空虚的生活,父亲严厉的掌控着生活的一切,而班尼一直没有受到真正的关心。班尼喜爱将一切都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甚至在家里都有个摄像头随时记录着窗外楼下的一切。他最喜欢一段自拍杀猪过程的录像带,用特制武器射击猪脑门的镜头他更是爱慢速重放。一个父母外出的周末,他带回一陌生小女孩,在玩他偷来的杀猪武器时非无意的杀害了女孩,而这一切都被开着的摄像机记录。痛苦的他在学校与朋友发生纠葛,将自己像囚犯一样剃光头发,最后还是将那个录像带播放给父母看,父亲问其原因,他只是说:“我不知道”。父母决定隐瞒事实,母亲带着班尼去了埃及旅游,父亲一个人在家处理尸体和后续。在埃及旅游中,看似回归儿子角色的他其实并没有释怀,在回到家后,他向警局“出卖”了自己的父母,警察问他为什么来报案时,他说:“我不知道”。

  和现实没有联系的人,只是通过媒体了解现实;喜欢捕捉影像只是觉得自己能控制现实,这是一个危险的幻觉。同样是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导演的拍摄的初衷源于看过报道类似杀人事件,少年凶手动机只是“我不知道”,而整个影片的拍摄导演也是按照“我不知道”的拍摄动机进行。

  记忆深刻还有杀害小女孩一幕的拍摄,整个镜头只是对准班尼自己摄像机屏幕,你能看到的只是银幕内的那个荧幕,人物出入荧幕,声音却一直持续,你能从影像中获得的是真实吗?而影片的好几段录像带影像都出现了两次,这也是刻意想给大家一个概念,第二遍总是比第一遍更有真实?影片更多是探讨拍摄影像的真实问题,包括媒体的社会性,当然这不是造成惨剧的唯一原因。

  “冰川三部曲”来源于冰川作用,也奠定了迈克尔·哈内克之后作品的特点与基调:

  1、画面冷色调、清晰的镜头

  2、配乐的缺席(或者是极简)

  3、行动代替心理活动

  4、暴力简单化

  5、开放式的主题,主旨:艺术是将真相中的谎言神奇的传达出来。着重表达比“现实”更冷酷的现实中不能沟通的人际关系;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换句话说,幸福是稍纵即逝的。

  2007-11-09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九):短评太短,想写的又太多,发我的第一篇影评(观影记录)

  很少有电影没有任何配乐我还能看得进去的!明显的这部电影非常棒,处处体现着美学~男主角撑起了整部电影。不止。我发现这部电影我为什么看得进去了,摄影取景角度很好,灯光强弱很好,剪辑很好,演员演技很好,他们把这部电影变得饱满起来!牛奶倒出杯外那个镜头不知道是设计的还是意外,但那个构景真的很美,灯光打的不错,景构的很好。还没看过导演的其他作品,所以评语都是关于这部电影的。1小时2分钟,班尼和他父亲的对话,班尼的表情!班尼的外表!特别像《奥斯卡与玫瑰夫人》里的奥斯卡!

  故事情节大多稀疏平常,但是!元素非常丰富,再平常你也能发现其他的东西,一点也不会有枯燥的感觉,这很关键!导演真的很牛逼!构图非常用心!剪辑的非常好。唯一的一处有长音乐的地方就是1小时26分,那段音乐很妙,配上录像带内容~很舒服~还有一处是床上躺着的时候。

  男主手好看,臀部超级好看!脚好看,全好看~~~~~鲜嫩度100的小鲜肉!!!真的看着都流口水,就差舔屏了~~~~~~

  男主很耐看,他身上散发着一种特质:干净,清秀,无忧无虑,不沾世事,不染尘埃~现在看他豆瓣资料的那张照片,感觉这些东西没了。我认为太早成名,太早进入公众视野,太早进入尔虞我诈的生态圈是不好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会很难发现他其实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充实自己,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不清楚自身的定位,不知道怎么更好的发展,他们只是向前走着。以为现在所拥有的就是一切,只要顺应就好。可惜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他父亲居然和他说“我爱你”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崩溃了。。。。。。。。。。。。。。。好恶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最不喜欢的就是他父亲,丑死了!他居然还摸他的脸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脏死了!!!!!!!!!!!!!!!!!!!!!!!

  结局我想不应该自首的。但是从导演角度,这是最好的结局吧。

  这算是我的观影记录。不喜欢的当没看见。别动手~

  总结:这是一部我很享受其中(很养眼)的电影!非常好!我给9.7分

  这张图片中左上橘色背景,两个穿着校服的男生背向而坐的图片叫什

  《班尼的录像带》观后感(十):班尼的录影带---突发的暴力

  这是导演迈克尔 哈尼克 (Michael Haneke)冰川三部曲的第二部,拍摄于1992年.

  这部电影很暴力,至少它是有关暴力的.

  影片讲述一个叫班尼的男孩,一时冲动杀死一个女孩,然后被父母知道.父母想掩盖起这桩杀人案,并安排带班尼到埃及去了一次旅行.旅行回来,父母还在计划着什么毁灭罪证,班尼却出人意料的自首.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用作心理学分析的范本了,深刻了刻画了人性的善与恶.片中人物突发的暴力,突发的情绪,简直令人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 如果有兴趣的话,完全可以对班尼及其家人,老师对其行为的影响做出分析.

  电影一开始,屏幕上播放着班尼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的父母杀一头猪的录象.猪被班尼的父亲用枪顶住脑袋,一枪毙命的场面,被反复播放.这部电影常用录像的方式强化暴力的效果,说实话,这种场面真令人难以忍受.

  班尼喜欢租录影带看,他喜欢充满暴力的恐怖片.在漆黑的小屋里,他一便一便的看,面无表情.他在租赁店遇到一个女孩,带她回家,请她吃皮萨.然而,仅仅是一句”胆小鬼”,就被班尼一时冲动的用一种杀猪用的枪给打杀.女孩痛苦的叫喊令班尼惊慌,他的反应是再用枪打女孩让她不再开口,女孩就这样活生生的被班尼射杀.

  在班尼杀人后,父母惶恐不安而又出于本能的要保护儿子,在他们讨论着如何碎尸的时候也让人心惊动魄.

  暴力的突然让人始料不及,而电影里的班尼始终面无表情,杀人后还若无其事的吃冰淇淋,做自己的作业,找同学玩.父母对班尼的权威和语言暴力,班尼对他人的暴力,电影里还通过班尼的电视展示出战争,还有对外族人的暴力.

  感觉这部电影同样脱胎于哈尼克电影的母体,即讲述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依然是一个子女与父母没有交流的家庭,黑暗的小屋,冷色调,人物几乎没有笑容,有的只是冷峻的表情,或者说毫无表情.

  不过,感觉这部电影比冰川三部曲第一部<第七大陆>要复杂一些,因为在这部电影里涉及到了媒体的作用,还隐含了虚构与真实的主题.电视,是哈尼克在他的电影里常常出现的道具.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看到身边或是千里以外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媒体,它有可能被利用,被歪曲或者以假象来迷惑人们.电影里班尼的摄影机构成一个主观的视角,而电影本身的视角则是客观的.

  如果心理分析的话,媒体中的暴力对人们心理的暴力不无影响.而且造成一种虚幻的印象,借班尼的话说就是”电视里的死是制作出来的,他们用番茄酱来代替血.”电影中还有班尼把死去女孩的血擦在自己身上的一幕,他把这幕记录下来,似乎是一种仪式.

  看到最后警察进到班尼家去的情景,我在想如果结局突然出现那个女孩没死的情景会更有趣,因为我们是通过班尼的录象看到女孩的死的(之后女孩的尸体可以是故意扮演的).但是似乎哈尼克最关心的还是他一贯的主题,虚构与真实或许只是捎带了一笔.

  哈尼克的电影风格很鲜明,很个人化的风格,不过我不喜欢他的风格,因为他似乎没有悲悯.似乎他热衷于探索人类的丑恶并把它昭示出来,而不加以个人判断.

  残忍一点,再残忍一点,或许就是哈尼克电影常用的全知式的视角而又冷峻的电影风格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