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囚车驶向圣地》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囚车驶向圣地》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8 03:00: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囚车驶向圣地》经典观后感10篇

  《囚车驶向圣地》是一部由拉杜·米哈伊列亚努执导,利昂尔·阿贝兰斯基 / 吕菲斯 / Clément Harari主演的一部爱情 / 战争 / 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一):生命如此美丽

  极具想象力,极爱生命。

  如果不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什么样的感受都将流于肤浅,什么样的感动都未免矫情。

  很想大评特评一番,但这样一部影片,真的不适合预先透露剧情……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二):上路……

  1941年,小镇小子傻兮兮地跑来向村民大叫:“纳粹军打到来!”一时人心惶惶,他心生一计,倒不如假扮纳粹军,跳上火车,自称驶向集中营,实则逃亡到别国去。火车一行一惊心,德军两次拦途捡查,幸得一次瞒天过海,一次撞着同道中人,齐齐走佬齐齐上路……。可是火车驶过千里路,到最后还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三):关于最后结尾的反转

  关于本片最后的反转,有两种可能:

  第一,施劳模自己因为家园被毁,种族被纳粹屠戮,精神上出现问题,幻想自己的村庄造火车逃过了这次劫难,但是实际上这些事情都没有存在过。

  第二,施劳模的村庄进行了一次这样的迁徙,但是在他们到达边界的时候还是被抓回了奥斯维辛。

  个人更加倾向第一种解释,在当时动乱的背景下,无数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些灾难导致的后果无疑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死亡前的美好幻想就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想。

  影片本身很有趣味,可以和《美丽人生》比较来看。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四):run,chicken run!

  犹太人天性中应该有一种宿命的幽默感吧。看“火车驶向圣地”,和“美丽人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民族被恶势力压迫凌辱到了亡种的边缘,幽默感之于他们,就好象森林中迷失夜路者的最后几根火柴。难以推敲的情节,略显拖沓的节奏,稍感突兀的结局,都无损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毕竟,导演真诚而又虔诚地脱下了他的小圆帽,而我们,也第一次看到了那些匆匆从街角趸过,带着大卫星臂章诚惶诚恐的城里犹太人的乡下亲戚们,盐,面包,红葡萄酒、星星,篝火和歌声。

  想起了很有意思的一部卡通片“小鸡快跑”

  追求自由美丽的人生,是万物存在的真义。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五):Train de vie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硝烟和炮火让整个世界满目疮痍,人民深陷于水火之中,苦苦挣扎。在占领了法国之后,凶残的纳粹开始了对于犹太人的疯狂屠杀,从屠刀下幸运地死里逃生的施劳模(利昂尔·阿贝兰斯基 Lionel Abelanski 饰)此刻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将这鲜血淋漓的一切告知聚居在施代尔的犹太人们。

  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惊恐万状的村民们决定举村迁逃,他们集资购买了一列火车,一部分人乔装打扮成德国士兵,佯装押送犹太人前往集中营,希望能以此蒙混过关。前路上充满了凶险和危机,这些未经世事的村民们,能够顺利凭借他们的小聪明和小智慧死里逃生吗?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六):囚车驶向圣地----耶路撒冷所在地——以色列

  囚车驶向圣地----耶路撒冷所在地——以色列

  1998年拉杜·米哈伊列亚努导演的作品

  故事背景,二战时期的1941年,德军占领了法国之后,犹太人遭殃。

  小镇小子傻兮兮地跑来向村民大叫:“纳粹军打到来!”一时人心惶惶!

  主人公玩计谋。

  假扮纳粹军,跳上火车,自称驶向集中营,实则逃亡到别国去。火车一行一惊心,德军两次拦途捡查,幸得一次瞒天过海,一次撞着同道中人,齐齐走佬齐齐上路……。可是火车驶过千里路,到最后还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欢喜和愁,都比在集中营虐杀好!

  刚写完这句,就被残酷结尾怒杀!------整个故事,只是集中营内,主人公的“想当初,要是~~~~”罢了!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七):囚车驶往圣地

  个人认为,好电影和好的短篇小说一样,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不看到最后不能品味到深层的内涵。。。

  这个片子,情节很荒谬,内容也很荒谬,很法式喜剧,而且不厌其烦地不忘表现一下犹太人的民族性,有些可能是自豪,有些可能是自嘲。无休无止的唠唠叨叨,这样那样难以理解的小事,常人智商所不能分析的意外。很温馨,很和谐,一点都不像战争时期的逃亡,而且很需要耐性,因为看着看着,大概都知道后面会发生啥事。。。

  可惜不是,片子最后的两三桢镜头,让我头顶一阵轰乱,很交集,。。短短的几秒钟,让这个片子升华了,从一个浅薄的类似法国凯撒系列的喜剧片,变成了一个对我来说能评四星值得推荐和码字的片子。。。而且,虽然出人意料,但是合情合理,。。。而且通篇都在告诉着我们后面是什么,只不过我们是正常人,没想到那方面而已。。。再说多了就没意思了。。

  真的,保持耐性,看到最后,看电影不就是看那么一个多小时,就为了一步一步期待着那么个高潮么?。。值得的。。

  顺便说说。。电驴的字幕烂得可以。。不过自己分析一下还是可以明白的。。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八):更悲催的是中国人

  非常惊醒的二战灭犹反思片。

  故事用喜剧的方式的讲述着悲剧,欢笑后的眼泪,更能点醒人的痛触。

  火车一路奔向圣地以色列渴望着自由安全的生活,但一路经过的最主要的国家:德国、波兰、俄罗斯,都是二战灭绝犹太人战绩卓越的国家,灭犹排名可占前三甲。

  犹太人在战后,运用集体智慧,在全球营造了一种极度的犹太悲情,唤起了世人对犹太的怜悯,对犹太人的灾后重建及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起到的极大的正能量作用。

  反观中国人,在类似悲剧发生后是多么愚蠢和麻木。整个二战,犹太人被灭种约600万,而中国可统计的死亡就有1800万,因战争期间自然灾害、疾病瘟疫等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算也在4500万至5200万,那不是一次日本人在南京的大狂欢,是1500次。

  时至今日,对此,中国的影视传媒与犹太人相比又做了什么??

  基本是无所作为:没有对国人生命虫蚁般灭绝的反思,也没有对这段历史全面客观的描述,更没有一部类似犹太人这样有分量的电影或纪录片产生。

  中国媒体人是在任由惨况在时间中淡漠在麻木中遗忘。他们一直在象打了鸡血般传播美国普世价值,却忽略西方500年来一直是种族灭绝的操盘,更忽略人类万年进化中,种族清洗从来没停止过。

  推荐2013年影片:修女艾达 Ida,此片也属犹太反思片的上乘之作。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九):如果这是一群中国人

  这部片是在季风书园的电影沙龙看的, 内容可以诠释的东西实在太多, 大历史背景,犹太人的颠沛流离,讽刺权贵的愚蠢, 各种主义, 信仰。。。鉴于我才疏学浅, 无法一一罗列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以, 关于本部影片, 我想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果这是抗日战争时期, 一群被日本关押的中国人逃亡的故事, 怎样的结果才是符合逻辑的, 为什么?

  首先明确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不是传教士, 但是本片观后听到沙龙组织者的解析后, 对信仰和一些主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如果是一群中国人, 我想,符合常理和逻辑的结局不会是最后的胜利逃亡, 一定是在目的地抵达之前已经开始内部斗争,然后整个逃亡队伍一点一点自我瓦解。

  其实, 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 同样是人。中国人算计, 犹太人也算计, 中国人各有各的想法, 犹太人也一样, 各有各的现实想法。但是关键的一点不同在于, 犹太人有源于祖先留传下来的坚定信仰,纵使他们也意识到上帝不能拯救人类, 但是整个过程中, 他们的分工配合,冲突的协调, 靠的就是信仰的引领。

  观影后, 电影沙龙老师的讲解突然让我豁然开朗了。其实电影周中有一个细节, 就是他们在安息日做礼拜的时候, 对是否需要脱下纳粹军帽有着激烈的冲突时, 疯子跳了出来, 大意就是说, 上帝并不是救世主, 并不能拯救我们, 我们每一个人都并不关心上帝到底在不在,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我们自己在不在。这是多么直白,现实的观察和自我的承认。 当看到旁边的大妈说了声“这是最好的祷告”之后,所有人的欢呼, 我突然意识到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并不是纯意志决定了自己的认知, 他们依然能在合适的时候清晰的,理性的思考,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真实状态。而对于无法预知的是否会遇到的德国人, 是否能逃亡成功的问题上,相信信仰的指引,因而他们能很好的完成分工配合。

  结合沙龙老师的解析, 我重新刷新了唯心主义这个在高中政治课老师用马克思那套东西灌输已久但过于生硬和抽象的解释。以前的印象是宗教信仰=>唯心主义=>意志决定一切, 有神的存在。看到这里, 我理解为宗教信仰同样是认可现实和物质的, 只是,理性唯物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局限性之外的东西不能否认其存在也无法揣测其存在形态, 只能根据有限的认知塑造形象(其实就相当于西方宗教中的上帝)。

  个人认为承认人的理性认知的局限性, 幻想出局限之外的存在更符合逻辑和事实, 而且, 西方的原罪论和人性本恶让人对未知(即理性认知局限之外的世界充满敬畏, 或者必要的时候能有精神激励作用,比如这次逃亡)。

  因为从生理上来说, 人都是趋利的,趋向保全自己, 争取利益, 所以, 纯粹的唯物主义由于只看重人类能认知到的世界,没有对未知的敬畏, 也没有无助时的精神寄托, 以至于很容易产生只要看不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都可以无底线, 无节操;绝望时彻底看不到希望这样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人没有信仰, 没有底线的一个算是比较清晰的逻辑解释。

  其实我说的已经不是电影本身了。哈哈哈,但是关键的是对一些现象有了比较清晰理解, 我也欣慰了。

  《囚车驶向圣地》观后感(十):傻瓜們的快樂旅途

  昨天看了Train De Vie <快樂在途中>,這電影躺在我的抽屜裡至少一年了,這回終於覺得心情對味,於是拿出來和家裡人一起看。影碟盒子上有簡介,稱此為<一個快樂的傳說>的姊妹篇,可能因為這樣,家人對它很有期望,結果片子放完了,他們卻是失望,認為電影不好,至少不及<傳說>好看。我覺得這很大程度是影碟發行商的責任,倚賴名氣大的影片宣傳總是危險的,把兩片拉在一起,觀眾自然會期望類似的東西,一旦稍有不符,便會予人貨不對辦之感,惹來平白利用他人名聲的嫌疑。兩齣電影之間的最直接的關聯,是<途中>曾找來羅拔圖貝尼尼演出,後來他卻辭演了,並自導自演出所謂巧合地相似的<傳說>。沒錯,兩齣電影首先就有相同的背景(二次大戰),同樣以被迫害的猶太人作題材,可是如果<傳說>是笑中有淚,<途中>肯定是笑的比重多很多,至少在最後一個鏡頭出現前如是,而且<傳說>集中描寫親情,<途中>的主角群則是整個猶太村落。

  我不熟悉猶太人的文化,不過看來他們頗服從拉比和哲人的,即使不明白為什麼要離開家鄉,還是全村都順從了這個決定,他們籌劃離開的時候也能感到團結的力量,單憑這些村民竟然能把那堆只是比廢鐵稍好的東西化為火車、弄來公文、找來火車司機、還有個老師把那個「德國人」訓練得那麼神似。村民們雖然賺錢能力一流,政治知識卻十分貧乏,弄出不少笑話,竟然很多都以為他們自己人扮演的納粹黨是真正的納粹,因此敵視他們,在危急關頭還要搞對抗(我心裡嘀咕:但他們不是一起開會的嗎?真是傻得可以),其中一個還以為人家同時是共產黨和納粹黨,此外拉比很鬼馬,他對上帝的禱告就好笑得很。這片雖然題材沉重,但笑位不少,也不牽強,只是讓人嘆服於猶太人的生命力和絕處逢生的本領,基調輕鬆,不過也常常叫觀眾捏一把汗。至於結尾,導演沒有交代原因,不過可能性有很多很多吧,畢竟在那個時代,在歐洲作猶太人,本來就是九死一生的,他們沒事才是奇蹟,影片在那裡就完了,可能就為了要叫觀眾玩味。我個人卻不太喜歡,覺得這樣有點矯情了。不過可能這只是因為我的口味偏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