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发现,我们带出门的,完全不是家里的那个孩子。。。
里面有个极限项目,我和韩先生觉得光是看都已经挺头皮发麻了,转身看看儿子,果然也是目瞪口呆的样子。以日常对他的了解,这个强度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估计他够呛能参加。我小声对韩先生说,其实换作是我,也不敢试。
过一会儿老师让孩子们报名和说顺序,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儿子高举着手,要求第一个尝试,这实在让我们太惊讶了。
给予他充分的鼓励后,就见他走上前,深吸一口气,仿佛下了很大决心。
第一次尝试,他面色发白,紧握着拳头。下来他摇摇头说,有点头晕,可能不能做第二次了。我和韩先生都表示支持他的决定,量力就好。但当儿子听老师说,每个人的标准是五次时,二话不说,继续第二次,第三次。。。后来就驾轻就熟,越做越好了。
下来他说,挑战自己的感觉太棒了,开始有点恐惧,可一旦启动就觉得无所畏惧了。我与韩先生说不出有多为他骄傲,但心中也感慨,原来孩子开始能够独自面对这个大大的世界时,我们的心中是这样过山车一般的动程和感受。
永远不要以固化的眼光,或是眼前看到那冰山一角的现象,来判断孩子能与不能,或是盲目干预孩子的决策,这是数年来,我们一直努力学习并践行的。
关于这个话题,这里有一篇旧文,与大家重温并共勉。以下文字,写于两年前的暑假,略有修改。
祝周末愉快。
前几天收到邮件,通知说儿子在暑假结束前的考级中顺利通过,成绩是(优秀)。
这个结果让我多少有点意外,虽然老师很棒没错,孩子也从头到尾都没有缺席过考前课程,但我能看到的他的表现,一直给我的感觉是,勉强通过考试估计差不多,不过如去年上一个级别那样得到,感觉希望不大。
考试那天,因为时间跟学校的期末考试撞车,所以两边协调,弄得颇有点狼狈。我带着他狂奔到考场外,他的头发已经被汗水打湿了大半。
他人有点萎靡地说,妈妈,对考试内容倒是有数,但还是特别紧张。考完出来,他又告诉我,有好几个地方都不确定。
对考试结果,我心里其实没有高预期,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只是他还在快乐坚持的一个乐趣,而非我规划中的必须。所以我安慰他说,没关系的,努力过就好,不管结果。但他自始至终在我面前表现的,都是一个不太信,又超级紧张的小男孩样子。
考前训练课和考试的全过程,家长都是看不到的,所以对儿子在老师面前的表现,我基本无从得知。
课后我与老师沟通,考试时又在间点时间得以与考官闲谈,让我非常意外的是,老师们一致对儿子赞不绝口,说他特别阳光自信,在考官面前快乐又大方,出错后很从容地继续,不回想不犹疑,丝毫看不出紧张。
结束后致谢,还跟人家闲聊了几句。
不能说大跌眼镜吧,我心里还是十分诧异的,他们说的是我儿子吗?那么在考场门外哆哆嗦嗦,又怕出错,又赖着我的,是谁家孩子?
童子军,寄宿制,从没离开家,娇生惯养的娇气儿子,入营时哭得抱大腿,闺蜜回美国的住处也天天哭。
临出发前,她给孩子把每一天要吃的,穿的,用的,放在一个收纳袋里。15天时间,箱子里装了15个独立收纳袋,按照上面的标签,孩子每天打开一个就行。
这事儿也挺让我开眼,反正我想不了这么细致,顶多也就是给孩子多带点换洗衣服。
每天营地都有消息给家长,无论是老师描述还是照片里,怎么看都不觉得他儿子如她所担心的那么“弱”——比如衣服自己都穿不好,比如吃饭慢,凡事没主见,英文可能也听不懂,晚上没自己睡过,别的小孩可能欺负他,太阳下暴晒中暑怎么办,blah blah blah。。。
终于盼到接孩子那天,我姐陪闺蜜去的,说那小子别提多棒了,晒得黝黑,眼里倍儿有主意。临别跟相处了半个月的小伙伴们一一拥抱告别,特别爷们。
那里的老师说,营地一同活动的孩子,都特别听闺蜜儿子的,因为他处事果断,主意特别多,每次活动制定计划并最后拿主意的总是他。而且他性格随和,谁有事都愿意帮,所以最后还颁了个奖给他。
闺蜜立刻傻眼,她问儿子哭过吗?晚上睡觉怕黑吗?营地老师也傻掉,说从来没有过,他儿子晚上还去安慰别的孩子,跟个大哥哥一样。
回到住处打开箱子,里面的收纳包只打开了一半,脏衣服虽然没时间洗,但整齐地叠好放在箱子里。还有个小本,上面记着别的营员送他的礼物,联络方式,并标记了自己准备送对方什么。
闺蜜说,这是营地给我送了个假儿子回来吗?
这些事情都只是一个片面,我们平日也会见到有些在父母面前大大咧咧,开朗活泼的孩子,到了集体生活中其实很羞涩,很内向。
也会有在大人面前表现得很天真无害,似乎处处需人保护的孩子,去到老师同学面前就变成了一个小恶魔。。。
由是可见,孩子呈现给我们做父母的这一面,未必就是他们最真实,最完整的一面。当离开我们呵护时,他们独立的一面才开始得以全面展示。
谈不上好坏,但那是他们在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努力做自己的过程,既可能与在父母面前的样子完全相符,也有可能全部颠覆。
所以我有时会告诉自己,对于孩子的事情,在可控范围内,放宽心,交给他自己去处理。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自保和生存的方式。除非极端情况(例如校园霸凌或恶意伤害事件),否则并不需要家长过多插手,即便参与,能帮的也不多。
有的孩子爱攻击,有的孩子善闪躲,也有的孩子会想办法从中斡旋,他们有他们的小世界。
曾经读过一篇小文,说某幼儿园小小班,有个孩子老被欺负,从不反抗,挨打被抢玩具也不哭,似乎一直很淡定。可不知怎么,他就和班里最能打人的小霸王混在一起了。
两三岁的孩子,语言沟通尚且不能,但只要这个孩子再被欺负,小霸王就上前来帮着撕扯,慢慢的,谁也不敢欺负他了。
从没人见他俩有过沟通,小霸王帮他撕扯完也不见他道谢,更不见俩人一起玩,依旧是各人忙各人的,但两个小男孩就是有着如此神奇的默契。这大概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之道吧。
因此,对孩子在家庭以外地方的表现,不必完全以他们在父母眼前的样子作为判定标准,而是带着更宽广的视野和放手的心态,把“谁敢欺负我闺女,我就打断他狗腿”的想法好好藏在肚子里,让他们自己去迎接风雨吧!
免费App:钱儿频道
更多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