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杨过误终身,爹妈张嘴甭翻身
前一段时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在爬一座小山的时候遇到一队祖国同胞,十来个人热热闹闹,看样子应该是几家人在暑假里相约出游。
这一行人里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年纪相近,大约也就二三年级左右,很活泼。天气炎热,几个孩子各自举着个冰淇淋边走边吃。对孩子来说,暑假出来玩开心,暑假有伴儿出来玩开心,暑假有伴儿出来边吃边玩儿就更开心,气氛非常欢乐有爱。
突然一小胖男孩不知怎么搞的,举着冰淇淋往嘴里送时似乎脚下一绊,一坨被晒化的冰淇淋掉到他胸口之上,顺着衣服粘糊糊往下流,停在鼓鼓的肚脐眼处。
我心说看这孩子的表情,妈妈恐怕在家里是个人物儿啊。那女士看到此景后快步走上前来,打开背包,掏出餐巾纸,几下就抹了个干净,展现出中国母亲的利落能干。然后果然张嘴要说话,我替孩子紧张起来。
妈妈平静地说道:“算了算了,下山再买一个吧,到时候再挑一个别的味儿的。”
我当时就被感动到。
这特么简直是理想中的妈妈啊!孩子,不是叔叔说你,你也太不知足了,你妈安好,便是晴天,你又何必哭丧着脸?四舍五入你等于吃了俩,有妈如此,子复何求啊。
我不禁为当代父母的涵养叫好。当我内心的小人儿为此情此景拍手时,只听妈妈继续说道:“吃东西从来就没利落过,就这样还要自己去夏令营?”
在这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孩子表情的原因,前面说得再理智,后面补这一句才是重点。
无独有偶,几天之后我在巴黎迪士尼的一间纪念品店里遇到一对母女。当时那个女孩跟我女儿一样,游走在几个商品架间,努力让自己在精致华丽的各种玩具中做出选择。说实话迪士尼纪念品的吸引力实在很难让人抵挡,碰见几个喜欢的东西一点也不奇怪,难以抉择的感觉我是可以理解的。
最终小姑娘拿着一盒公主玩具、一个毛绒玩具和一个公主发卡,跟她妈妈说:“妈妈,你说我买什么?”
妈妈说:“你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呗。”
女孩举起毛绒玩具说:“那这个吧。”
妈妈:“这回选定了?”
妈妈说:“都半天了,你快一点吧,再在这儿耽误表演就开始了,别人都开始占位置了,你别大老远过来玩因为买这些玩具错过了表演。”
坦率地讲,妈妈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出门旅行时间很有限,很多时候得安排好时间,尤其是这种有固定时间安排的节目,错过了会很遗憾。
女儿听了这话,看了看手里的玩具,还是在犹豫。
妈妈说:“要不你买两个。”
女儿听了这话,下定决心选了毛绒玩具和发卡。其实这个妈妈能提出买两个,挺不错了。
妈妈说:“早选出来咱们就早去占位置了。”她拿着这个两玩具快步走向结账台,“买点东西老这么费劲,看不见表演你别跟我哭,永远都没时间观念。”
这句话足以抵消获得两个礼物的喜悦,小女孩的嘴角向下撇了下去。
前面那位妈妈的“从来”,现在这位妈妈的“永远”,都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有一个段子,说如果你妈出门的时候看见你拿着手机,你妈回来后你正好也拿着手机,那么你妈会觉得你一天都在玩手机,而且,你一天到晚只会玩手机。
这段子很形象。
比如我妈,总体来说她是一个思路很清爽的人,遇事也算是能不犯糊涂。她那个年代的人,基本上赶上了时代造成的所有变革。但在我记忆里,她没有因为什么生活上的苦难而表示出不理智的态度、使用激进处事方法或对事物进行武断的判断,算是个明白人儿了——惟独遇到关于我的事情时她却很喜欢放狠话。
这种情况导致在很多时候她在教育我时一张嘴我就不怎么爱听,因为我认为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我妈却总是酷爱直击人性。
比如她哪天我看到写作业字迹潦草,那么我一定“写字就没写好看过”,也一定会因为在长大后因写一笔烂字错过某些工作机会;
比如我暑假贪玩不爱写作业喜欢拖到最后,那么恐怕我是一个“从来不爱写作业的人”,今后我也会成为一个能拖就拖不求上进的人,从而被时代抛弃;
吃东西的时候吃脏了,那么我“没有一次不吃一身的”,自理能力绝对很成问题,足以让我今后无法体体面面干干净净的生活。
她彻彻底底贯彻着“三岁定八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上,她善于使用一些诸如“总”、“老”这种增强语气的副词和“一直”、“从来”、“一天到晚”这种概括性极强的词汇用以增强说服力,兢兢业业在我成长各个阶段告诉我我是一个没用的人,并为我规划今后loser的人生方向。
这种放狠话的谈话方式很不科学,因为它并不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所以这种话一出口,就注定我无法跟她进行友好而平和的交流,而她就更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你说的那种人确实有问题,但我又不是那样的人,说个屁呢?
这种方式有点像现在编一个故事就为了硬给你讲道理的鸡汤文章——道理可能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生编硬造的故事就让人抵触。
当年在我周围,如此的说话的父母不在少数。有一些孩子看似听多就习惯了,但其实他们很多人在无意识中失掉了一些珍贵的特质,还有一些则爆发出巨大的离家意愿,一旦自己可以独立,便极少在想回去。
若干年后,直到我足够成熟,多少能明白她在说出那番话时想表达的意思或她真正的想法,但那时我的个性早已定型。我到现在对这种说话方式仍然持反对态度,但也能了解这种所谓标准的中国式家长的刀子嘴豆腐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相处方式——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必不会好好说话。似乎不拿大鞭子抽着,人就会懈怠。但在这种刀子嘴下,并不会有什么激励,不断消退的自信和时刻自我怀疑是我那时最大的收获。
这收获伴随终身。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文学习得太好,还是中国人民大多思想具有相当深度,在教育孩子时,不管因什么事情,不管前面是什么话题起头,不管接下来说出怎么样的话,不管以何种语气交谈,结尾时候往往都要升华一下,延伸一下,展开一下,深入一下,辅以欧亨利式的转折,精准掌握“三句半”精髓,必须抖个大包袱,力求让对话整体趋于厚重,把孩子整懵逼。
而在此基础之上,家长又尤喜盖棺定论式概括总结,比如通过一件小事迅速做出对孩子某种品质的判断以及对孩子未来的预测,其因小见大和从高度提升之程度令人咋舌。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好在各种接等孩子的场合贼眉鼠眼进行观察,我之前写了一篇《挨撅》,里面表述了对当代儿童撅人技能的肯定以及当代家长挨撅的觉悟。
孩子们不是石猴儿,从山里崩出来就一身神通,谈到撅人,估摸着很多都来自于家传。以我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看,家长撅起人的本事比起孩子不遑多让,孩子们有时候只是青出于蓝发扬光大。
“除了闹没别的本事。”
“说多少遍就没听过。”
“从来就是这德行。”
“什么没用学什么。”
“只会顶着来。”
“永远不懂事。”
“就知道玩。”
“就这个成。”
“就属吃。”
我在周遭的生活里,见到过很多喜欢如此说话的家长。这些话如此轻松的说出来,以至于很多家长都麻木了,但这些话里有多少是事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很多时候确实是孩子犯了错误,我作为一介家长,多少可以理解爹妈在遇到这些事时——有时候频率真的很高——心理爆发出的烦躁。
家长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压力之大,甚至有崩溃的时候,谁也无法要求家长成为一个超人,但在成年人的职场之上、社交之中,我很少见到这么说话的人,多少都能控制住,只有知道毫无代价时才能张嘴就来随心所欲,但跟孩子说这些话真的毫无代价吗?我作为一个当年被拾掇过的孩子,知道这种不能就事论事的说话方式对孩子的巨大伤害——同时被伤害的,还有亲子关系。
我国法律上尚且贯彻疑罪从无的原则,谁主张谁举证,不符合事实的话不能张嘴就来,更不能随便就定了性,但家长在跟孩子说起话来时往往直接奔判决结果去,量刑还是往最重的来。
你跟孩子无法沟通,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没有在好好说话。
中国家长其实挺亏的,不论是心血还是时间,不论是精神还是金钱,不论是情感还是身体,都付出很多。该干的都干了,该去的都去了,该买的都买了,该吃的都吃了,该花的都花了,掏心掏肺牵肠挂肚,但很多时候却不落好,全废在一张嘴上。
倘若不收起中国家长式刀子嘴豆腐心而做到就事论事,那恐怕这种“亏”,也只好说是自找的。
当然,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很简单,人就是人,头脑一热,什么话都可能秃噜出来,所以我在需要控制情绪时,经常会把我和孩子换一个角色,设想如果我被人这么说话,会是一个什么感受。
比如我写了一晚上的文儿,写到半夜越写越精神,第二天还要六点半起床去上班,我于是打算喝上一瓶啤酒助助眠,刚打开瓶盖还没倒进杯子,我儿子走过来说:
“喝吧啊,喝吧就,酒精是一级致癌物,懂吗?你也是一个中年人了,不懂科学不求上进,成天就知道瞎写,整天就属了喝,什么没用干什么,心里永远没个谱儿,说多少遍也不带听的。知道喝酒什么结果吗?肝硬化!”
我他妈得委屈的哭出声来。
这出戏一脑补,就什么情绪就都能搂住了。
完
如果你喜欢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你可能还想看:成年人不要老瞎XX灵机一动和转念一想挨撅,当代家长必备技能人不挨揍枉少年情人节最浪漫的礼物,莫过于爱人镜头中的自(shǎ)己(mào)每一位养女儿的老父亲,都逃不开人格分裂的命运孩子想说的话,可能都已经写在了作业和课本里。一个面具带来的惨案回家别告诉你妈我要回家告诉我妈你妈盖好,便是晴天有了二胎的父母,都成了社会人儿。当了爸妈后,当年的宝宝们都在战火的洗礼中修炼为特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