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者》影评10篇
《清理者》是一部由Hans Block / Moritz Riesewick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德国 / 巴西 / 荷兰 / 意大利 / 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理者》影评(一):网络分裂人人有份
网络审查员的任务,是监视社交媒体上的发布内容,并做出合理化处理,包括防止儿童色情物扩散,觉察恐怖活动于未然,防止网络欺凌等,自动程序所无法完成的工作。
他们每天的处理指标是25000个,这意味着一天单击鼠标25000次。由于这份工作存在的本身就是秘密,作为社交媒体的清洁工,他们都要签署保密协议,不得向家人和朋友透露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片子呈现了来自网络审查员,众议院、参议院对谷歌、脸书的听证会,前谷歌、推特法律负责人,大学教授,被删帖封号的艺术家,联合国言论自由特别报告员,记者,前脸书项目经理,前谷歌设计伦理负责人等多个角度的声音,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就是,社交媒体,确实加剧了人群的分化。精准的数据算法,只显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屏蔽不想看到的内容,从人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慢慢演变成人人都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才是真相。一次又一次的网络热点事件,反复证明一件事,没有基于共同事实认知的理性对话,只有不同阵营发泄情绪的对战。
20世纪我们关于世界的认知,正在被21世纪复杂的计算机算法重新编写,社交媒体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它为了存活下去,必须尽可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并设法不让他们厌倦,一个针对人性弱点,不断刷新认知底线的,充满戾气的,煽动对立,制造愤怒和恐怖情绪的平台,肯定比处处设限的平台能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
我们的个人喜好,决定了网络社会的变化和走向。没有人是孤岛,所以,今日的分裂局面,每个网民都有份。
《清理者》影评(二):我们能看到的互联网世界是经过了他们修剪的,而他们赚1美元的时薪
1.网络SC员通常被外包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员工,差不多时薪为1美元。
2.长期成为网络SC员,精神上会受到长期的负面影响,因为黄色和暴力信息长期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有的人为此而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有的人甚至宁愿捡真实世界的垃圾,也不愿意再干这个活。
3.如何鉴别信息不良不止是一个法律问题,有的时候还涉及到哲学上的争辩,比如电影中提到的例子:萨达姆被杀的过程与萨达姆尸体的影像之间的区别。
4.即使专家有的时候也很难做出选择,而这些审查员每天则要做出25000次选择,而其中如果漏判3次的话,就会失去工作。影响他们的是数量和绩效。 这是否导致SC员都会趋向于保守呢?
5.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互联网就是,网络SC整理干净之后的互联网。而真正完整的互联网,可能只有审查员看到了。
7.互联网公司在各别国家和地区,可能要与这些政府达成协议的话,这样的行为究竟是该被定义为一个影响言论自由还是仅仅只是遵守当地法律的行为呢?这个问题本身还是很值得深思。(顺便提到,The Good Fight S03E08中就出现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律师就是利用好了这个争论,从而能够从互联网巨头身上敲上很大一笔竹杠,当然他并不是为了真的将这个话题在法庭上能够进行准确定义,而是为了能够对这个话题进行争论,并且利用媒体的报道对互联网公司进行公关方面的巨大压力,从而能够获得大笔的赔偿金。)
《清理者》影评(三):我们可能会失去民主,因为我们愿意放弃。
“Delete”“Ignore”......在反复不断的“删除”或是“忽略”的声音中,导演Hans Block和Moritz将我们代入了第三世界的网络审查员的视角。
社交媒体自诞生至今十五年以来,已经演化成为一件强大而危险的工具,在美国政选中,可以成为左右民主选举的强大异能,也能变成不知不觉改变民众思想的政治力量,比如俄罗斯通过操作社交媒体影响美国政选、英国脱欧民众受到媒体影响等事件曝光后,引起世界的一片哗然。
而这部纪录片作为尖锐的提醒:“我们可能会失去民主,因为我们愿意放弃。”但究竟谁有资格成为社交媒体的嘴巴,谁有权利决定信息流的审核?
《清道夫》通过选择拍摄观点对立的双方,来揭露互联网审查的矛盾。科技公司在第三世界菲律宾存在大量审核内容的审查员,而处于对外宣称外包公司的灰色地带,审查员们面对大量的暴力、色情内容时,一位匿名审查员这么说道:“感觉体内有种病毒在慢慢入侵我的大脑,然后我辞职,我需要停下,这工作有问题。”
科技公司需要有道德责任,于是建立起人工筛选过滤制度,而给审查员心理遭受的极度不健康影响并没有得到重视,而酿成了员工自杀的惨剧。作为第三世界的外包公司中的员工,他们像是一道道黑暗的闸门,阻止着社交媒体上仇恨的传播。其中就不乏极端组织的残忍处决、难民问题造成的儿童死亡、战乱现场......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成为审核员的日常工作。
影片聚焦在这些审查员和不同立场的对象身上,通过采访的对白,一句句戳进互联网监管的内核,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展现矛盾对立对象的平行对话,站在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利益和立场的人,是怎么思考和回应网络监管的问题:艺术家有自己强烈表达的欲望、科技公司屈于利益关系选择政治干预、第三世界审查员们局限的文化教育背景......
可就像这个不可调和的世界一样,纪录片无法改变只能作出回答:人性本身具有复杂的双面性,网络不过是放大它。而我们再怎么“Delete”或“Ignore”,也无法删除或忽视掉作为人类,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一面。
《清理者》影评(四):网络审查员
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微博内容会被官方删除吗?你知道为什么B站博主发的视频有一些不能通过审核吗?你知道为什么微博热点会被撤下吗?……这些背后存在着特殊的工种,那就是“网络审查员”。
《网络审查员》是我无意间在微信公众号看到的,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特殊,这是我从未听说过也从未关注过的一个工种。出于好奇,我利用下午的空闲时间将其看完。
这篇影片是纪录片,它讲述着一群网络审查员的真实工作。什么是审查员?就是网络的清道夫,清理不符合规定的图片,影片。他们是由互联网一些平台比如脸书,推特等等来和菲律宾的外包公司合作,清理网络上的罪恶(黄色内容,反政治言论,血腥暴力等)。塔曼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在菲律宾,很多工作的薪水都很微薄,为了能够获得好点的生活,会有一些人选择了网络审查员这个工作。有个女孩面试的时候,看到的视频是恋童癖,一个女孩正在进行口交,而另一个影片则是,一个女孩身上都是精液。对于这些画面,她无法忍受,但因为工作需要,还是要克服自己心中的那个坎。另一名女审查员在步入这个行业之前是很单纯的,一些敏感词比如肛交之类的含义她并不清楚,为了这份工作,她甚至通过看性爱片进行学习这些词。除此之外,因为全球化劳动力,对于审查的内容多数是来源于其他国家,而对历史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审查的难度就会增加。
在审查的眼中,有些艺术不得不删除。有个女艺术家画了一个川普裸体,并且画上了一个很小的生殖器。虽然审查员知道这幅画表达的意思是,川普的能力和他的生殖器一样弱,不适合领导美国。但是涉及到裸体的图片是审查的底线。尽管艺术家自己认为,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裸体恶心。还有一个摄影师,他对叙利亚十分关注,他将一个溺水的小男孩发布到他的脸书上,不到三天就被删除。虽然他想呼吁战争的可恶,政治间的博弈造成无辜生命的丧失,但是影片涉及到sisi影片,审查员不得不删除。
审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黑暗,但也阻挡了真相。叙利亚战争的打响,很多难民都会通过手机记录真实的情况,最后却无法过审。
联合国言论自由权特别报告员说“这些公司越来越多权力决定什么留下什么撤下,利用人乐于安逸,讨厌努力,讨厌挑战的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天,丧失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能力,妨碍接收挑战的能力,造成限缩言论。”
网络审查员的本质是不容犯错,他们决定着人们将会看到什么。而看到的这些东西,很可能引发战争,霸凌,犯罪现象等等。所以他们小心翼翼。这是一项不轻松的工作,更是一份艰巨的责任。有些黑暗是光无法到达的地方,只有审查员能替我们前往。虽然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总是好的。
(摘抄:社交媒体是中性的,不会助长什么,但如何才能吸引眼球增加关注是原因,而愤怒是最有效的诉求。)
《清理者》影评(五):人承受了什么?
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我被吸引来看的原因是他们从网络巨头公司如Google和脸书的网络审查员角度向我们揭开了网络审查这个大暗箱。
首先这个纪录片只是在展现矛盾吗?我觉得整体只是一个非常压抑,非常悲哀的事情:虽然我们听到了维护网络安全、消除暴力色情这一价值的说法,可是这个价值是被对立面的艺术家(艺术表达自由,如川普生殖器画家)、摄影师(力图向公众披露战乱国家非正常死亡的溺水儿童)、社会活动家们(反思和改良真正的民主和平、多元化美国的选举文化、国情与民主不协调的骚乱地区……)甚至那些网络审查员自身队伍的一些人,所质疑的。
首先,它不真实。暴力、恐怖主义,践踏人权、摧残人性的事件一直在发生,可能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的原因而远离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以往我只是模糊地告诉自己“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正在遭受什么”,我没有真正看过恐怖主义残忍屠杀的图影资料,这个纪录片也没有袒露完全的冰山,但仅仅一角就让我特别想逃,那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不适。试想如果我们这些普通人突然接触到禁忌世界的真实时,我们会有怎样的崩溃?
那么为了保护我们长期被这样保护已经养成的安逸脆弱的心理认知,就要继续雇佣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以网络审查——留,删——的方式替我们承受这些“崩溃”吗?这属于人类工作的一种吗?那种对崩溃的“承受”我个人认为还是反人权的——我想起书写南京大屠杀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虽然在母亲的传记回忆里张纯如抑郁症最后自杀的这个抑郁症,来源不是长期沉浸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印象),影片最后强调向网络审查员们表达最深的谢意,我们知道工作辛苦和工作得好都值得感谢和尊重——前提是这个工作真的是有价值的,或者我们大众认识到这种价值或者他们自身对工作有强烈的价值认知——但我觉得这个认知实在很脆弱、很容易被打破。试想我们做一个网络审查员,每天面对各种暴力色情,尤其是真实的暴力、那些残忍的正在发生屠杀——它一直没有个头啊,它一直在进行。你知道这个事情就在发生,然后你每天还要去面对这个日常安逸的生活——不止是面对他人,不会因为成了真实现实见证者就自我标榜同时鄙弃被安逸圈养的人,还要面对真实与荒诞的“撕裂”,再加之人生理上的那种对屠杀同胞的厌恶感,一切都很难很难承受,他们有什么义务要承受这些?他们只是投入了时间精力和承受力,承受的界限却突破了一切工作的界限而直指权利的“牺牲”……
何况那些网络审查员大部分出生贫困,他们不得不为生计所迫而接受这样一份工作,那我觉得这种反人权真的是到了极致,是不可以、不道德的事,是我们人类这个族群必须想办法change的事情。
那么我们所有人都不承受吗——比如改用不断加强审查的准确和保守度的机器学习来替我们承受?
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直面这一切,直面而非承受。虽然这个想法有点危险,因为意味着一切暴力色情的完全开放。年龄分级是很难做到的,这意味着小孩子也必须面对这一切。
我觉得我们不能为了自以为是的长远考虑,我认为开放同样是一种长远,但最初的过程必定是艰难痛苦的。比如色情问题中人的性欲越压制,反弹的越厉害,而当性欲成为像吃饭喝水一样被充分公开正视的日常需求时,黄色书籍录像(且不提绝大部分的粗制滥造2333333)最后反而只是人们不怎么问津的一种选择(荷兰?),而不是通过各种隐秘乃至犯罪的手段获取满足的腌臜东西。
回到暴力问题,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类似的“开放”来导向某种社会心理力量机制的建构,从而影响乃至灭绝远方的暴力呢?
另外一个多次出现的很有意思的场景,俄罗斯选举议会上议员们对网络巨头公司的代表提出各种质问,忍不住想到之前扎克伯格代表Facebook出席美国议会质询泄露用户隐私数据事件。其实网络巨头公司在整个网络审查中的角色以及定位蛮有争议蛮复杂蛮微妙。他们被要求改进的正是上述正在暴露出的问题,比如审查员心理健康的定时跟踪关注和治疗疏导,比如调整极低的时薪;而就具体审查机制内容来说因为面临来自政府管制的压力,所以他们的删除标准趋于保守,当然也导致了用户的不满;进一步往无政府主义的话,那么有可能会被人怀疑公司可能与政府合谋来选择性地向用户提供信息,达到操纵舆论的政治目的?
不想他了,请不要忘记这部电影
《清理者》影评(六):数字防波堤
我的职责是防止不道德视频的扩散,好比是防波堤。必须遏制罪恶在社交媒体上扩散。
网络审查员,社交媒体的“清洁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高强度的工作。按照一定的指标,定时定量审阅、翻看各式文字信息、图片和视频。一般情况下,他们会签订不可外泄工作内容、工作情况的合同。换句话说,是在大众视野中“不存在”的职业。
网络审查的意义及局限
网络审查如同防波堤修筑,一方面,它阻止了常规意义上的违法信息(如涉及政治敏感话题、情色等内容的图片、视频)在社交网络平台、互联网空间上传播;另一方面却永久地改变了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对合理诉求范围内的自由表达、资源信息共享和完整程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网络审查,能够使平台监视发布内容并作合理化处理,包括防止儿童色情物品的扩散、察觉恐怖主义活动于未然、防止网络霸凌等。在目前的认知范围内,以及网络审查员们所接受的培训中获取的信息一样,这是有益于网络平台建设、为大众提供尽可能美好事物的工作。
但网络审查常规情况下分为发布前的审查和举报后的审查,一个可能削减用户体验,一个可能导致不良信息漏审漏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人工智能识别的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局限也因此不可避免。
运营公司作为企业,其经营目的难免不以赚取利益为主。这也是为什么在像土耳其一样严格限制了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网络巨头的功能和内容后,各大公司依然不肯放弃此国市场一样。因此在相互妥协的情况下,就会增大网络审查力度的加大。同时由于不同地区国家对于敏感信息的定义不同,所以同一个视频、一张图片可能会被公司做上IP地址的屏蔽,来满足市场需求。
土耳其对互联网内容的审查非常严格而协助完善网络审查的,是各个有着不同价值观但是却有着类似培训经验的人们。他们在平台、外包公司背后,进行着形形色色内容的审查,决定是应该“忽略”还是“删除”相关内容。虽然有着基本的规定,但也会因个人判断而产生对同一内容的判断出入。而上层决策者与基层执行者之间的断层,也会成为审查内容限制不一的原因之一。
对工作人员作出的判断,上司并不完全掌握。为评估审查员业绩而挑选的样本数量只占整体的3%。这就是业绩评估的现状。数据流量峰值绘图企业有意识地对用户发布内容进行裁量取舍,这一倾向逐年明显。他们利用了我们贪图轻松不胜其烦,不愿付出努力的弱点。或许为时已晚,但若长此以往,我们本来具备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都会衰退。对言论自由设限,也就是对挑战精神和奋斗精神设限,如果不允许刺激社会,今后人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将越来越少:尖锐意见、挑战性表达方式都将从网上销声匿迹。如此我们的社会很难称得上是丰富多彩的社会。 联合国言论自由特别报告员,戴维·凯伊在纪录片中说道。而这一现象,恰恰很有可能造成人们批判性思维的逆向打压,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一点点地增多门槛,最终促成个人、平台在日常表达上的自我审查。最终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可以发布的内容,都已经无法判断了。
娱乐至死8.5[美]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 2015 /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初版诞生于1985年的《娱乐至死》,早已预见到,在信息碎片爆炸化的时代下,娱乐业的发达也会对人们健全思维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本书的观点有一部分比较偏激,但叙述中的可信服的还是存在)“娱乐至死”时代下的自我审查,无疑是社会进步的巨大绊脚石。
而纪录片中指责的承担这重大责任和社会意义的互联网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审查作用微乎其微。不仅无法为每天饱受各种图片、视频折磨的网络审查员足够的心理后盾支援,还在部分市场起到了消极的带头作用。透过各家网络审查员的叙述,我们可以窥到现状的轮廓:在可以无拘无束地片面、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今天,好的结果是赚取流量,成为网络红人;坏的结果顶多是发布内容的删除和帐号的封停。(在部分国家或地区)
贯穿影响现代人生命的互联网的影响力日渐提高,网络审查员的工作个体差异性太大且得不到保障。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当代网络审查员”经验的积累,不久的将来,或许不会是硅谷“智者”们所期待的那样。
《清理者》影评(七):1天删除25000条违规视频?!这活真累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微信搜索:ppdianying,关注皮皮电影公号,获取更多精彩电影
相信大家都经常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过这句话“因违反相关规定守则,内容已被删除”,愤青们此时总是忍不住抱怨几句,然后就有人开始推崇欧美的舆论环境。
但是其实即使是号称“任何人可以分享任何信息”的facebook,也对用户上传的东西增加了一层滤网,这层滤网由两大部分组成——自动检测系统和网络审查员。
自动检测系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是对于网络审查员这个职业,直到2018年的一部同名电影上映,才让人开始注意到这个互联网的最后保障。
《网络审查员》丨2018
The Cleaners
导演:汉斯·布洛克 / Moritz Riesewick
类型:纪录片
豆瓣:7.7
片长:85分钟
《网络审查员》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之所以说它有意思,是因为这是一部由日本出品、德国人拍摄、拍摄地在菲律宾,内容却反映了欧美网络现状的影片,如此错综复杂的制作阵容,似乎正好与纵横交错的网络相映成趣。
而这部纪录片的起源也和网络密不可分。
5年前,德国小伙Moritz和Hans在Facebook上看到了一条“老头侵犯儿童”的视频,该视频的允许播放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当然最终也没能逃过被下架的命运。
究竟是谁发现了它并且有权删除它?
带着重重疑问,Morritz和Hans开始进行了调研,并且最终通过Facebook的招聘广告,发现了网络审查员这个特殊群体。
1、审查员究竟是些什么人?
虽然审查员的工作是保障整个网络的和谐,听起来使命感和重要性十足,但是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上手。
所以应聘审查员的大多没有高学历,甚至可以说毫无一技之长。
为了降低人工成本,Facebook、谷歌等互联网巨头把网络审查工作放在印度和菲律宾,据了解,全世界有800到1000个Facebook审查员,他们拿着时薪1美元的工资。
2、审查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纪录片开头就解答了这个问题——菲律宾的一间电脑室里,不断发出“删除”或者是“忽略”的指令。
没错,这就是网络审查员的工作,对用户上传数据进行判别,对系统漏删的涉嫌“黄暴”内容进行人工删除或者通过。
为了能够合格上岗,他们需要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就是了解各种需要删除的内容。
例如对于鉴黄师来说,他们就得学习认识各种成人用品,并且需要对一些俚语、暗语了然于心。
而每一个网络审查员都有自己的指标,每天要完成25000条删除指令,如果漏删,则会被扣工资,而这个漏删次数的限制也非常苛刻,每个月不得超过三次。
3、他们都删些什么?
对于审查员的工作,Facebook做出了明确的分工,有些负责色情图片,有些负责血腥画面,分组甚至细到有专门管理“自残”影像的人员。
4、审查员的压力
当然,作为一部记录片,导演最关注的还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员本身,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才知道这个看起来操作难度不大的工作,原来私底下暗潮涌动。
在影片中,不少审查员都称自己因为长期观看黄暴内容,而遭受空前的精神压力。
例如一位鉴黄师就称自己上了两天班就恶心得不行,因为这其中有她不能接受的儿童色情。
她回忆自己看过一段女孩衣不蔽体在房间被人玩弄的视频,直呼内心难以承受。
如果说这只是接受无能,那更残酷的还在后面。
负责暴力删除的人员,每天要看大量血肉横飞的东西,一位工作人员就坦言,他已经看过无数残肢断臂的画面,甚至连斩首视频野死屡见不鲜。
而负责自残直播视频审核的小组,甚至有人因此得上了心理疾病,上吊自杀了。
你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这句话丝毫不假。
5、审查标准的宽与紧
影片还讨论了对于某些照片,究竟是该删还是该留。
例如一些战争场面极具新闻价值,是大众必须知道的真相,那么他们就会对其进行马赛克处理后进行保留。
而这种宽与紧,直接决定了观众知道真相的多与少,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可以说一部分取决于网络审查员。
《网络审查员》的上映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隐于幕后的职业,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网络乱象。
审查员也会有漏洞,网络的和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守护。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张昌锦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清理者》影评(八):我发在网上的大尺度图片,原来是他们删的
我们还上不了脸书呢
上周,我找到了一张《感官世界》的稀有海报,想把它发布在微博上。
可是,怎么都发布不出来,关键是这张图片并没有露点。
既然不能在微博上发布,那我是不打算在文章里贴出这张海报了。
你们也别去豆瓣上找了,没有,我也没有上传的计划。
当然,写这些不是为了显摆我发掘海报的能力。
我是对于微博上对于图片是如何审核的机制比较好奇。
大家应该有过这种经验,发布在微博上、豆瓣上、B站上、百度贴吧上的内容被删的情况。
不管是因为人工审查,亦或是因为别人举报。
困惑、震惊、愤怒,“为什么删我的东西,我发的内容没什么违规啊”,这应该是大家的第一反应。
我除了好奇这些审查机制外,更好奇这些机制背后的人。
也就是这些网络审查员。
《网络审查员》
先把时针拨回到2013年3月23日,在脸书上有一条视频,视频的内容是关于儿童性暴力。
在视频下架之前,它已经有了超过4000次的分享,以及数不清的评论。
这条视频引起了导演汉斯·布洛克和莫里茨·赖斯维克的关注。
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为什么这些网站没有及时地进行处理?
这个就是《网络审查员》的缘起。
01
这是一群隐形的人
菲律宾,马尼拉,一间办公室。
经常传出“忽略”、“忽略”、“删除”、“删除”的声音。
坐在电脑前的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频频闪过的图片、视频。
这些图片与视频包含着大量暴力、血腥、色情的讯息。
他们就是谷歌、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雇佣的网络审查员。
上面就是这些网络审查员的日常工作。
他们的工作不能对外讲,甚至连工作本身都是秘密。
他们看似是为互联网三巨头工作,实际上,他们所在的公司只是外包公司,他们的工资也是由外包公司来发。
每天有2万5千个指标,意思就是他们要删除2万5千条不良信息,每一天。
想想一下让一个普通人每天看虐杀、色情、暴力,他会变成什么样。
但是这些审查员必须要看,因为这是他们每月的KPI指标。
他们可以选择跳过一些引起他们不适的视频,如果被发现业务评分就会扣分,他们每个月只有三次的机会。
他们家境的贫穷也不允许他们放弃工作的机会。
要么读书,要么捡垃圾,对于来自社会贫困阶层的他们而言,选择就是如此残酷、简单。
每天都要穿过垃圾山、趟过垃圾海去上班,他们有一家子要养,他们必须珍惜工作的机会。
她,在审查期间看过一个儿童性暴力的视频,让她震惊不已。
她很痛苦,但却不能辞职,因为她签了约,只能硬着头皮接着干。
虽然杜特尔特政府宣称,从2018到2022年,菲律宾经济规模要扩大50%,并要迈入中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菲律宾的贫富差距依然悬殊。
富人吃肉,穷人吃土。
这些来此贫困村庄的审查员们,咬着牙也想挺过来。
有些情况,并不是咬牙挺一挺就能解决的。
其实几年前,我就看过一篇关于推特公司审查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外文文章。
文章就讲,这些审查员工作了几个月之后,都要接受心理辅导。
就像片中出境的几位工作人员。
在直面人性丑恶之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很糟糕。
她,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色情视频。为了判断一个视频是忽略还是删除,她必须了解各种性方面的术语。
她在家看了大量的A片,还经常去逛性用品店,每晚都会做各种丁丁的梦。
用她的话讲,既有罪恶感,也有羞羞的快感,甚至还看上了瘾。
一个清纯少女就这样变成了一个老司机。
她这种情况还算轻的。
他,看过几百遍斩首视频。
次数多到,仅仅凭着尸体身上的切口,他就知道尸体是用小刀割的,还是大刀砍的。
麻木,看到了麻木。
当麻木累积到阈值的时候,就是他们崩溃的时候。
片中一位审查员,生前是负责审查自残视频,看过了数不清的自虐视频后,在家上吊自杀了。
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02
审查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网络内容的审查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何在追求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又能保证言论的自由不会危及到我们自身。
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想追求言论自由,但是要付出的代价呢,怎么办?
单单靠我们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戴维·凯伊,联合国言论自由特别报告员是这么说的。
他觉得对于言论自由设限,会导致民众获得越来越少的信息,以至于尖锐意见会从网络上销声匿迹。
那为什么现在网络暴力越来越严重,互相仇视的情绪越来越高涨。
这问题到底是出在谁的身上,真的是这些社交平台监管不力,是我们被这些社交平台诱导?
答案是非常复杂的。
对么?对,但是这个对也有预设条件。
什么问题都不可能只有A与B两个面,我们也不能也二元论来看待问题。
一个平台该如何判断该如何审查一张图片、一段视频。
一个平台认为是危险的消息,在另一个平台可能认为其具有新闻价值。
黄安娜,前谷歌/推特法律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
萨达姆在被处决的时候,有人把视频发到了油管上,网上一共有两段视频,一段是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视频,一段是萨达姆的尸体。
这样一来,就要决定到底是该留哪一段视频,他们最后选择了萨达姆被绞刑的视频,因为这段视频具有历史价值。
而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审查员不知道图片、视频的背景信息,该如何决定是该忽略还是删除。
审查员因为不知道背景消息误删的情况,也很常见。
不仅仅是这样,每个平台都要自己的标准。
像下面这张越战的著名照片。
它就因为涉及了未成年裸露而不符合规定。
对于这些审查员来说,最严重的的失误,就是疏漏裸体内容。
03
到底为谁所用
就算一个审查员每天能处理25万条违规信息,但是每天脸书、推特上还是会有海量的信息流出现。
再说,不论是人工智能识别还是人工识别,这种机制都是被动的。
社交媒体是带来了恶,还是引爆了恶?
每个人使用社交平台的目的各不相同。
美国艺术家伊尔玛·戈尔画过一张特朗普的裸体画,并把它放在了自己的脸书上。
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
甚至特朗普本人都在白宫发言的时候,都讨论过自己的尺寸没有那么小。
现在的社交媒体已经可以强大到可以干预到国家领导人的发言。
GO的成员,会在网络上收集视频,在视频被删除之前,先把视频保存下来。
对于他们来说,存档非常重要。
他们把这些视频收集起来后,发布在油管上。
他们用这方式记录战争,以此来让人了解战争的残酷,从而达到反战的目的。
来自叙利亚的艺术家,会把自己的创作放在脸书上,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美国右翼活动家,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对于难民问题的观点,一口一个绿绿、臭大粪。
也会在游行示威上做直播,表达自己对于左派的不懈。
现在的言论自由已经被曲解了,人人都相信自己认为的真相。
就像片中提到的,自从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政治两极化日趋严重,左派与右派都不愿意对话。
这么一来,罪魁祸首就是脸书?是脸书有意识地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没人能够回答。
最后就用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一次发布会上说过的一段话做结吧。
选择希望、克服恐惧,需要有勇气。
说我们能做出前所未有更好的东西。
要想改变世界必须保持乐观。
每一次我们连接网络、每一次创新,日复一日前进一小步。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共同努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 FIN -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