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2019-12-22 23: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温情悲凉

  买这本书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这是初中生的必读书目,想我总是自诩为“文学爱好者”,万一孩子上了初中我却连她们的必读书目都没看过一眼岂不是跌份儿!为孩子屯书为自己知识两不误。 萧红的小说确实如萧军的评论“小说更像散文”,且没有主轴,习惯了上手便能找到男女主角的小说体,看了三分之一便荒废下来。 直到上周,我重新去认识荒岛书店,在这里重新“认识”了萧红萧军,听了一些老师解读(当然也得益于我无比坦诚承认自己对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几乎不甚了解)。 周末我以虔诚敬畏心情补看了电影《萧红》,算是对作者的了解。然后重读《呼兰河传》。这是萧红生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构思于1937年的香港,正值抗日战争艰苦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她以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书中作者舒展自如语言方式,没有辞藻华丽,但却对景物细节描写入木三分;书中没有大起大落情节,那个年代寻常百姓生活,有过农村生活记忆的人大概是会有仿佛身临其境感觉思想内涵又非常丰富,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的悲悯深度人性,正如作者所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你也喜欢,我们一起来讨论人们对观看上吊和跳井的热爱、跳大神习俗、团圆媳妇虐待死、有二伯偷东西、磨房的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读新版随记

  《呼兰河传》确乎给课本编选者出了难题完全绕开装不存在,似乎对不起整个现代文学史女作家阵列,总选那几段抒情散文,又似乎违了作者本意

  萧红的确是个麻烦。活得太短,死得太委屈,又写得好过看不起他的绝大多数男人

  这本书几乎就是她自己的纸上映像,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棱骨分明混沌不清,像一朵大风吹落的阆苑仙葩,人人都想伸手据为己有,却掩不住将她往尘灰里踩上一脚的恶意

  可说实话,《呼兰河传》在某些层面上,可以直接当成写作教材来用了。

  这个版本封面算不上出彩,却也算素淡可喜。内文选用了报纸连载完成后的次年(1941年)由上海杂志公司(桂林)出版的初版本文字(据说除了个别错字,尽量保留原貌,无删减),也是很有诚意。前面所附的几张插画也算熨帖。

  前后所附的茅盾论《呼兰河传》和骆宾基撰写的《呼兰河传》后记早已见过多次,其实助益不大,却也聊胜于无。

  这该是收过的第五本《呼兰河传》了吧。该鼓起劲来去一趟萧红在青岛的故居了。尽管只隔了一条街,却总不愿特意进去。

  对于张小姐来说,留在这世上最大的纪念不是故居,更不是那群口口声声爱她的人,而是虽未完成但总算能编成集子一印再印的作品

  萧红说人生悲凉,发自真心。如今年龄相仿的作家再作此叹,完全是不知愁滋味的硬拗了。

  附一篇旧影评,纯感性,没理讲。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我的呼兰河

  “呼兰河这个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我家荒凉,那小城的荒凉,变成了更新的荒凉,可只能是猜测罢了。 读时就像绷着一根弦,那弦断过三次,一次是“团圆媳妇”的死,一次是“王大姐”的死,最后是祖父的死。如果说团圆媳妇的死是时代悲剧,是愚昧无知牺牲品,那是无可奈何的,可是我总是忍不住去责怪那些看清的却袖手旁观的人,比如“我”和“祖父”,想来二伯也能明白。“王大姐”的死让我看到的是希望的破灭,看着越来越好的生活突然戛然而止,心头的石头又沉了。最后的稻草是“祖父”,可当“我”淡淡描述祖父死了,而“我”也逃荒了,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乱掉一片。

  我不知道我是在害怕什么,“我”平静地描述着那些人的生活,看不到未来自得其乐的生活,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不知道到底那个自欺欺人的是我还是他们。我看到的他们是“苦”的,“苦”在不知希望为何物,不知生命意义为何,只得让日子平凡琐碎中虚度过去,为了追求生活中的“变”与“乐趣”,他们毫不掩盖自己的“凶残”,做一个捧场的看客。可我又何尝不是呢?

  那断墙残垣,那枯井老树,那蒿草野花,那破缸断瓦,我都曾仔仔细细翻看过触摸过。我身边拥挤破烂的东西,满天繁星,可我还是觉得“孤独”。

  身处繁华热闹的街头,霓虹灯璀璨夺目,周围人群往来如织,衣着光鲜汽车呼啸而过,明亮商店里传来欢快音乐,可内心荒芜得空无一物。在呼兰河那个小城里有我所向往的也有我所惧怕的,原来那个小城我是去过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封建礼教祸祸人脑子 封建迷信祸祸人身子

  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团圆媳妇的这一场病与周伯宜的一场病是如出一辙的。一样旷日持久的“人体实验”,却相比他们本来生命来说,又是急促短暂的。短短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里,病人身体迅速的坏下去,越医越坏,越坏越医。

  同样是千奇百怪方子瞎往人身招呼,鲁迅的文章里显得学者气就多些。到底是名医,一个个说话引经据典的,讲起病因药理头头是道,便是没读过书的人也信了七八分。那医小团圆媳妇的时候就荒诞许多,给出的依据是半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被逼急了,甚至于是要拉出自己的曾祖奶奶来当靶子的(周三奶奶)。当然那陈莲河最后所言的冤愆也总算是露出马脚

  然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那莫须有的“病”才是荒诞至极。周老先生水肿是确诊无疑的,眼睛不瞎便也能瞧看出来。萧红先生要比鲁迅先生直白露骨的多啊。小团圆媳妇是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代表婆婆众人合力从阳间推到东大桥下的。可婆婆具有暴力倾向小气爱财(纵然有小百姓的中庸思想束缚),这些确乎是人性本质的恶呀,通通加之于所谓封建,怕也有些强加罪名。但想来礼教本是引人向善,它既失去原有功力,便是需骂的。

  而最在心里刻下痕迹的,却是那反复多次的浮现在女孩乎乎脸上的笑。那团圆媳妇原来或许是都笑的,后来只见“我”才笑。我想,是已经对这周遭的所有大人们都不敢有所希冀了,而只敢对我表达一些同龄人才有的情感。其中是否又有些求救的意味呢(照我感觉这女孩是过于坚强了),但可惜,“我”救不了,那么好的祖父也救不了,于是也就死掉了。

  呼兰河是有世界上顶绚烂火烧云的地方,但在那金芒映耀下的却是一座灰白色城池儿童心眼热,看这世间便多几丝生气,那荒唐感却更强了,这城,还是灰白色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忙着生,忙着死

  萧红的《生死场》 、 《呼兰河传》 ,读起来都不大像小说,这两篇小说笔下,你记不住里面的人,能够记住的可能是萧红的笔下,一个个随着命运奔忙、生存的影子。相比于人物,萧红更擅长于描写,她对周遭环境,对变化着的一切更加敏感,更加细腻,更加着迷。

  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里说“它( 《呼兰河传》 )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歌谣。”真是恰到好处的评论。萧红的作品,描写的大都是自己的家乡,一生颠沛流离故乡便成了萧红稳定的文学母体,故乡是她的童年,她记忆的发源地

  然而,虽然,故乡孕育了她最初的记忆,她的童年,她的故乡是如此的寂寞,如此的忧伤。在寂寞中成长起来的萧红,她敏感的笔调,透着锋利的冰冷,像故乡冬天的大地,满地裂口,寒冬把大地冻裂了。

  萧红在寒冷的世界,孤单的描写着,她写呼兰河这个小城里的一切,写这城里的车马麦地,写小城里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当然,她写的最多的是呼兰河人的生、老、病、死,似乎每一个人都在忙着生、忙着死,到最后,才发现在这座城里,都是一场和生命赛跑的虚空,仿佛是每个人必然经历过程

  呼兰河城里,萧红写的最多的是她的祖父,因为呼兰河城里住着她的祖父。如果说童年的萧红是寂寞的,是孤单的,祖父就成了她唯一的朋友,和最重要的成长记忆,他们在老家的大花园,陪着一年四季蜻蜓蚂蚱,倭瓜、果树,打转。他们是萧红的快乐源泉,也是悲伤源头

  年轻人大概是不会喜欢萧红的,萧红的文字太过平淡,平淡中缓缓透露出来的精气神,那种只有在绝望和寒冷的深夜,才能感受到的冰冷的人世,大概只有经历过寒冷的人才真切的感受的到。同样的她的每一笔文字,都像是一篇散文,闲处起笔,然后一段苍白的抒情,读懂的人,容易让人绝望。

  在萧红之前,大抵是很少人这样写的,萧红像一个异数般的存在,鲁迅在读完《生死场》后,他说心如古井中水,不生微波,而《生死场》才会给人们坚强和挣扎力气。确实如此,萧红的笔下,除了冷透的冬天之外,还偷着一丝丝光明力量,那是有意无意的描写中,透露出的新生命的悸动

  “坟场是死的城郭,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这句适合萧红笔下的死者。

  “听说人活着,要忙着生,忙着死。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八月里开花了。我伤感它们的命运。我赞叹它们的勇敢。”而这似乎适合所有的生者

  《呼兰河传》读后感(六):确实未删节版,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语言

  叶美

  当下如何谈萧红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我们有两部关于萧红生平的电影,还有那么多一版再版的她的作品,萧红的形象大致不会离开这样一种界定离经叛道的女作家,是啊,她的一生有太多值得津津乐道事情传奇戏剧性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可是叶美对两部电影的人物理解一直不满意,叶美不喜欢言情片的感觉,除此外,在如何看待过去的萧红是谁,现在又是谁的问题上,几乎是零处理,完全取消了当下目光批判性,也没觉得不是还原了一下生平事迹就自动历史感了,五四一代及之后的青年最初从家庭开始的反叛的,至今仍在我们生长在二十一世纪继续背负的人生,那么试问下当代女性作家中什么人可以做的起萧红,理智的讲,这需要回到过去看一看萧红的社会关系是怎样的,她是如何在时代潮流选择了'写作与反叛‘的一生,叶美首要先反驳一下两部电影中的宿命论的论调,这也是绝大多数读者对萧红的误解和误读,即因为她选择了’写作和反叛‘,所以她最后孤苦无依惨死战乱的香港。这种事与事之间还原性的说辞是一种思想惰性中国人何时普遍意识到’因为,所以‘的逻辑问题所在,在叶美看来,才开始在百年前鲁迅所有杂文道路上向前走。

  萧红不是张爱玲,她活得并不精致,她的出身也不允许她精致,萧红也不是丁玲,她没有政治野心,她忠诚于写作胜过虚荣权威,萧红更不是苏青,恐怕她做得出逃婚,却做不出离婚,萧红还不是林徽因,她没有那么显赫父亲,张乃莹的父亲是需要嫁女儿地位的乡绅,萧红就是她自己,一个东北小城封建大家族里的女子,那里的文化是粗鄙的,人的最高境界是生与死的挣扎,然而她心底向往的美好只能通过艺术,这艺术之心可是不同于其他几位才女,是她的物质也是精神食粮,是她的情爱也是她的红楼梦。

  可是叶美要说双重依恋到分不清的地步是不成熟的,前面说不是因她选择了写作,就有了最后的悲剧命运,事实的真正逻辑不只一个,也不只存在一种绝对正确之见,在叶美对萧红生平的了解中,认为最后导致她英年早逝的原因,是关键时刻在男人和艺术之间无法做取舍,叶美要说不只萧红,包括张爱玲,丁玲,苏青,林徽因,中国五四之后的女作家都没有职业写作的规划,其中张爱玲如果称得上算是,但去美国后的作品看出创造力上的江郎才尽,叶美也不认为当时发表了且有传世下来的作品,以当下眼光来看,就可以说得上是新女性,而如果说女性解放是和民族解放运动一起兴起的,那也就解释了为何几位才女最后无论在海内海外,都无法用写作思考坚实自己的人生,可是叶美要说双重依恋到分不清的地步是不成熟的,前面说不是因她选择了写作,就有了最后的悲剧命运,事实的真正逻辑不只一个,也不只存在一种绝对正确之见,在叶美对萧红生平的了解中,认为最后导致她英年早逝的原因,是关键时刻在男人和艺术之间无法做取舍(至少在香港遭轰炸之前,她有机会离开),不只萧红,中国五四之后的女作家都没有职业写作的规划,其中张爱玲如果称得上算是,但去美国后的作品看出创造力上的才尽,叶美也不认为当时发表了且有传世下来的作品,就可以说得上是新女性,而如果说女性解放是和民族解放运动一起兴起的,那也就解释了为何几位才女最后无论在海内海外,都无法用写作思考而坚实自己的人生,写作与男人的关系理不清,就是写作理不清,这是叶美反感林徽因笔下那些诗歌的原因,没有人生的真实疼痛而只是虚化的闺阁诗而已,在马雁一篇表达对其喜爱的文章中,叶美觉得马雁自身的问题也在于此,情绪尚没有接通真正的现实,而萧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她的出身使她的境界纯净,宽大,她的软弱又叫她生命止步于爱情,是爱情杀死了她,

  (更新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