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精选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是一本由[德]卡尔‧赫弗里希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8-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一):金融战争与总体战
书本身的内容略显单薄,关于战争金融的部分只是一步带过。
一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战争形势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金融战争发展到了总体战,但作者本人难得可贵的一点是作为总体战体制的设计师,却对这种动员形式有着足够的警惕性。
一战之后总体战的思想被各国普遍接受并在之后的二战中登峰造极,政府官员们开始相信凭借着无数个行政部门可以榨取出一个国家的全部潜力用与战争或是建设。
但现实就像作者对于蔬菜分配部的质疑一样,无限扩张的政府部门在部分领域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严格的管制会扼杀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而导致政府财源的枯竭。
顺便一提的是苏联在蔬菜问题上完美重复了德国人在一战中的错误,莫斯科的蔬菜仓库理应负责整个莫斯科的蔬食供应,但在计划体制下这个仓库成为了全苏联最大的垃圾堆,而莫斯科市民却要依靠郊区农民和自己的小别墅去解决蔬菜问题。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看完之后大体的感受就是,国家之间还是少引发战争更好,避免人民遭受磨难,即使你在那个过程中用尽各种方法来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还是无法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
其实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即便你的政策已经在努力消减灾祸,可是人民还是会有很多抱怨如泉水般喷涌而出。
这本书是德国财政部长关于一战的回忆录,虽然我不会从文辞方面来评价,也因为翻译的原因,很多表达不是特别能让人理解,但是他所提供的对于战争经济和经济战争的诠释确实对人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经济封锁、贸易战、金融战……没有一样能让人更加省心,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纷争似乎是永远存在的,有些时候只是差那么一根导火索,战争就会轻而易举地爆发,没有预料得到的来势汹汹和颠沛流离。
本书题目的“经济战争”就是指在世界大战中,各个协约国,尤其是英国利用各种“经济封锁”的策略以围困德国;而战争经济则是指在战争中,国家为了解决好国内原料、粮食来源被封锁的情况而采取的经济手段。
可是由于德国的后劲不足,在多方封锁下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可是纵观整个战争,各地的封锁只能让德国人在战争中努力寻求生存机会,于是各种各样的发明也就应运而生了。
德国国内的学者想方设法地改变他们的局面,发明了很多实用的东西,从另一方面来说,战争推动了人类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愿意看到战争的出现,至少在我有生之年,至少在我的国家……
再看看现在的世界,国家之间的贸易战真的是频频发生。就像中国和美国,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美国的打压和恶意中伤数不胜数,中国的崛起也势在必得。
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声望还是很高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似乎就是中国的真实写照,爱好和平,不轻易欺负别国,也不会乱挑事。反倒是美国在那天天贼喊捉贼,让人瘆得慌。
只希望以后的世界更加平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各国友好相处。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三):战争不过是权力玩的经济游戏
“如果是必须要做到的事,其结果也一定是可以做到”,这是德国财政部长卡尔·赫弗里希在他的一战回忆录所讲的一句话,也我个人认为的《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一书中最为励志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是一个军事史爱好者,仅这一句话,这本书就值得你读下去。
如果对德国这个国家感兴趣,阅读本书就可以让你知道,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全是由这个国家发起。
对于军事迷来说,本书可以让你真正领会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也让一些真正狂躁的好战者明白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虽然书的作者因财政部长的身份更多关注了物资供给对于战争的影响,可他也没有回避一些微妙的政治因素,对于读者来说,找到历史人物所写文字背后的内容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做的事。如果你真正关注欧洲这些国家顶层权力拥有者,你会发现他们对于发动战争的时机、使用的手段都惊人的相似,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再到威廉二世,直到二战时的希特勒,当你试图分析关于战争与政治问题时,只要想到一句“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样一句话就可以了,一切的争斗皆为利益。世间一切战争与矛盾都向我们证明,没有什么不是因为经济,而所谓的意识形态不过是一件华美的袍。
在这场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背后,卡尔·赫弗里希特别提到一些战争时期的科技发明与科学进步,作为读者的我们从这点可以再次感受军事与科技的关系。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回味,就可知道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就一个军事文明的进化史。
读于一个理性的读书人来说,一定要警惕那些用词华美的历史类书籍,它会扰乱你对于事实的分析与判断。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完全避开了这一缺点,同时在行文中还会引发阅读者去对每个历史事件的查询与求证,而对于一本书的评判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更多的探寻乐趣。
作者原本写了《世界大战》,这本书只是从其中摘录出来的一小部分,这也是让人惋惜的地方,看着着实不过瘾,希望以后能把剩余的著作翻译过来。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四):以数字解读战争和历史
黄仁宇先生曾经提出过数字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文字很容易篡改,带有叙述者的倾向性。而数字则很能反映出历史和经济的真实,所以他主张回到数据中,来了解某个特定时代和时段内,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的贫富程度,这是更为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
这本《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无疑也是源于这种数据历史观,时任德国财政部长的卡尔赫弗里希写下回忆录,通过对当时各界人物的回忆,以及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梳理了自己当时的管理理念和构想。为一战时的世界局势和历史研究都提供了极好的佐证。
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数据翔实,作为亲历者与高层的接触,以及对全国经济的宏观把握,都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所以具有一定权威性,同时书中的大量图片,也为这些故事提供了感性认识和更真切的理解。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其领导层的思路分析和国内形势的回溯有助于理解战争发动的前因后果,对于未来避免类似战争也有着较好的参考作用,值得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研读。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五):一本带你了解真相的回忆录
设想一下,假如现在互联网没有得到发展,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像是早些年间成本很高。那中国的经济势必不会得到发展。
再来看一下现在的跨过贸易,使得小孩子可以喝到进口奶粉、爱美的女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口红色号和护肤品……在这种情形下,进出口关税等经济制度相应的也在发展成熟,来适应跨国贸易的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对于中国同样重要。
基于此,中国国货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这些都是在良性竞争以及政策法规成熟的情况下,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些发展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同样的,《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不过是把时间往前拉,国家是德国。各国之间的贸易远没有像现在这么的和谐,占领市场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大部分靠的是“拳头”。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国发动的战争就是权力和金钱角逐的重要证明。
但是,任何的风吹草动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并不确定,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回头望,当时微小的变动,可能是普通的沉闷和平凡的一天,只眼见风云千樯,历史上的微小的改变,没想到却成为了一个个转折的节点。
就像《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这本书所描绘的那样。
经济战争:就是在世界大战中,协约各国,尤其是英国,利用各种经济封锁的策略来围困德国,同时,德国方面又用各种抵制手段,来进行对抗。
战争经济是指德国与协约国交战之际,一方面国内壮丁大量奔赴战场;另一方面由于“封锁”国内一切生产资料紧缺,在这种激烈矛盾下,必须采用特殊的经济手段来应对,以支持整个战事。
本书是德国财政部部长的回忆录,详细的描绘了德国在被动的局势下,是如何采取主动;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得到发展。
战争是劳民伤财的,德国在被围困的情况下,能过在争取主动,发明“无烟火药”、“空气中提取氮素”,虽然战败了,但是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同时,战争的是残酷的,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追本溯源的了解战争中每一个小细节所造成的结局的差异,也是颇有意思的一件事。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六):贸易纷争:没有硝烟的战场
关于一战的起因、结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关于一战期间各国的贸易纷争,未必有几人能说出个子午卯酉。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作者卡尔·赫弗里希,一战期间先后任德国财政部长、内务大臣,就读过慕尼黑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和史特拉斯堡大学,一生致力于研究经济与政治,颇有见地。在德国最艰难时刻,财政严重吃紧,肩负重担的赫氏提出大胆设想,主张以“举行公债”替代“传统征税”的方式来筹措军费。
此书出自赫氏所著《世界大战》第二册中的第三部分,届时他担任内务大臣,主持一切 “经济动员”,他所用的方法:“采购总局”、“企业改组”、“救国服役”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创新,这些方法是他一点一滴地从经历中辛苦摸索得出来的。
译者王光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音乐家,早年在国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赴德学习政治经济学,翻译了众多先进书籍。
本书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战争手段和经济政策展开论述,王光祈将书命名为《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所谓“经济战争”是指在一战中协约各国,尤其是英国采用各种“经济封锁”的策略以围困德国,企图削弱、摧毁对方经济力量,最终使战争局面有利于己方。同时,德国方面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抵抗。而“战争经济”是指德国与协约国交战之际,一方面国内壮丁大量奔赴战场;另一方面由于“封锁”国内一切生产资料紧缺,在这种激烈矛盾下,必须采用特殊的经济手段来应对,以支持整个战事。
贸易纷争作为一战的一个重要片段,从侧面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史料。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且从一战德国内务部长赫氏的回忆录中看今朝:没有硝烟的贸易战,大国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息。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七):以亲历者身份论述经济与战争 ——评卡尔·赫弗里希《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
作者 高立 战争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战争的发生,源于战争,作为政治手段之一的战争,又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商业,这些经济领域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如果国内状况不好,势必牵连、影响国际关系。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导致军事冲突域战争。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战争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制约着经济的走向。 一战时德国财政大臣兼内务大臣卡尔·赫弗里希《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系摘选自其著作《世界大战》第二册的第三部分。 所谓的经济战争,卡尔·赫弗里希定义为:“在世界大战中,协约各国,尤其是英国,利用各种经济封锁的策略来围困德国,同时,德国方面又用各种抵制手段,来进行对抗。” 一战的发生,终究离不开德国法西斯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困局的困兽犹斗。 他们试图通过战争,挽救日益衰弱的经济,摆脱国内民怨沸腾的不利局面。 但战争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现代战争,本身需要强大的工业支撑,需要有坚实经济发展为后盾。 同时,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更是多方面的,军工企业的增长,伴随而来的是本国民用企业下降,货物匮乏,物价上涨,民不聊生。对于交战对手经济的破坏,同样十分严重。 卡尔·赫弗里希以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的身份,结合一战时期领导德国经济的实践,在战争结束后写成的著作,是对当时情况的理性分析,详细爬梳了原因、过程、措施、效果,同时结合政治形势,政治人物对时局的判断与决断。 列宁曾经指出:“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某个国家即该国某个阶级在战时所推行的政治,必然是而且一定是它战前长时期在国内所推行的政治的继续,只不过在行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通过作者的记述论述,我们得以了解那样一个特殊时期,作为战争发动国与元凶的德国的经济状况,统治者为挽救经济危局采取的各种救急措施及其效果。 在作者笔下,经济战争主要是作为主要交战方的英德两国及其欧洲各中立国之间,围绕经济的封锁、反封锁展开。其中各方利益的角逐,远非正义与非正义的判断这么简单,蕴藏着历史渊源、地缘政治等等诸多因素。 就战争经济而言,在德国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卡尔的以公债代征税的战时经济政策,就得到了很多人士的批评、诟病与反对,尽管实施后证明效果良好。作为经济两大支柱的粮食生产、工业生产,在战争环境下,围绕战争的需要,兵役制度的改变,不得不产生许多重要的变化,对于德国国内的普通民众而言,日常的生活秩序,甚至生活习惯,都不得不发生重要改变,更不要说被入侵国民众了。 陷于停顿的与破产的德国经济,终于支撑不住对外战争扩张的需要,德国也由起初在军事上占据较大优势,逐渐衰退,直至战败,并且引起了经济的衰退,间接地促成了二战的部分起因。 通过阅读这样一部著作,读者可以更加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战争这柄双刃剑,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对于发动者、发动国来说,带来的往往不是福祉,而恰恰相反,却是无尽的灾难。解决经济问题,依靠战争手段,终归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八):读著作《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没有硝烟的战争究竟有多么令人心颤?
01
初识一战,还是十几年前初中课本中的寥寥数语。那时,对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博弈甚感兴趣,可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看清那个时代的脉搏。即使高考历史及大学近代史有所提及,对一战的了解还仍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冰山一角。
卡尔所著的《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正是我知识网络中的空白,书名的颠倒令我费解,封图中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纷争因何而起的字眼又令我好奇不已。
看过之后才知道,不是所有战争都是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的惨状,一个国家之所以被打败,真正的原因不在于国家有多少人口,军队有多强大,而在于军事以外,战争经济能够支撑整个战时的所需。
02
第一次听说“经济战争”,正是在书中提到的那样:“所谓经济战争,就是指在世界大战中,协约各国,尤其是英国,利用各种经济封锁的策略来围困德国,同时,德国方面又用各种抵制手段,来进行对抗。”
其具体表现不枚胜举,比如打响货币战争,以控制货币汇率,操控别国经济,进而控制国家。 其次如粮食战争,以粮食为要挟,先给他国造成假象粮食很充裕不值钱,当他国粮食紧缺时,在以高价卖出,以获取高额暴利,阻碍国家发展。 再次,如石油战争,以重新洗牌殖民占领为由,搅乱世界石油的市场。
战争改变着生命,同时塑造了历史。战争使学者们着迷,使普通人关注。但人们却往往忘记了战争还是一项经济事务。
毋容置疑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万夫所指,最终战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德国的失败就是战争经济的失败。
03
卡尔接任内务大臣的职务后,种种财政问题、社会问题接踵而来。如如何筹划“国民粮食问题”,这是国之立命之本,其次是解决“国民衣物”的重大问题。
用大工厂取代小工厂,以提高民用物资传送的效率,用女工代替男工,以解决男工不足的国之难题……当然这类的决议无法保证全民的接受。就“所有国内工厂,一律同享分配权利”来说,厂方会根据该厂制造能力大小来分配数量的大小,其料想的结果远远脱离了预期,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创伤。
04
真正让我佩服的,是德国在限时的一系列发明,如“无烟火药”、“空气中提取氮素”都是令别国刮目相看的创新。
以史为鉴,不论哪个国家,发动战争的风险都非常大,没有充分的把握就把国家拉入战争的泥潭,只会让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处于一种非正常的运转,致使国人怨声鼎沸,国力每况愈下。
战争能否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是阻碍一个国家的经济暂且不去辩论,读完《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之后,我心底生出了一种由衷的感叹:“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且强盛的国家。”简书&新浪微博@简书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九):仿佛能置身于“一战”之中 ——体验《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德国财政部长一战回忆录》一书
作者:飞白
写这部书评的起先似乎无从下手,直到看过第三遍《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德国财政部长一战回忆录》后,才在我的大脑里形成,“一战”中的“经济战争”和“战争经济”的基本概念,想要读懂它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建议先阅读附录“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然后再进行通读。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德国财政部长一战回忆录》是关于“一战”的回忆录,说实话我的阅读难点是对一些名词的理解,如“无限制潜艇战争”“全国解除经济动员”“有利马克计划”“氮素”“经济效率原则”“施里芬计划”“马祖里湖战役”“坦能堡会战”“战列巡洋舰大战”“布列斯特和约”等等,查找这些相关的事件内容,费去不少精力。
但是对于精通“一战”历史的读者来说,那理解起来毫无压力。我正是花了精力去想要读懂这部书,并收获了以下几个知识增长点和觉得写得精彩部分:一是《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德国财政部长一战回忆录》是本珍贵的史料纪录的书,具有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史料运用在编史修志中,首要是真实性,并以客观事实为背景,呈现出历史的原貌,这本就是极好的史料补充。
二是,译者王光祈,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他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后出洋,担任北京《晨报》、上海《申报》的驻德国德约通讯员。处于新旧文化交替变革的时代,他勤工俭学探索振兴中华的道路,值得敬佩。
三是,全书虽然历史事件偏多,一般读者需要理解历史事件后才能顺畅阅读,可是编排目录清晰,条理严明。分为上篇经济战争和下篇战争经济。以时间为次序,阅读起来并不杂乱,反而分条析理又深刻精辟。
四是,本书的趣味点是充满了对抗和博弈性。卡尔赫费里希曾任德意志银行总裁、德意志财政部长,在当时德国艰难时刻,肩负重担,支持前方战事的顺利进展。其在战时主张用借贷的方式筹集军费,这跟传统的征税政策不同。1918年后,他调任德国驻俄大使,1924年死于瑞士林索纳的一场火车事故。
五是,语感亲民,别以为这是本“难肯”的史料书,除去历史事件以外,因回忆录是以个人的视角,来展现当时“一战”经济的概貌,仿佛带读者进入作者当时的世界,卡尔赫费里希带着一百年后的我们,重温了一百年前的历史。
总而言之,《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德国财政部长一战回忆录》是这部有借鉴作用的书,针对经济的战争,一方采用一系列军事、政治手段以期达到削弱、摧毁敌方经济力量的战略目的,最终使战争局面有利于己方。战争经济,则是应对战争的经济。透过卡尔赫费里希的切身体会,仿佛能让读者置身于“一战”之中,还不快来体验一番书中的现场亲临感。
封面__bk:adu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