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四郎》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三四郎》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05 23: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四郎》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四郎》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四郎》精选点评

  ●这个世界上有天生无法结婚的人,但因为别的原因不能结婚的人也很多,对吧,stray sheep?

  ●编辑错误

  ●愉悦

  ●时代就是一场场循环。百年前的少年所遇到的问题,当下的我们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懦弱迷茫,被潮流推着走。这是不是

  ●听闻是村上喜爱成长小说,故买来尝试夏目漱石的闲笔很多,不知不觉故事就走到了尾声。仔细一回想应当是一个内地里激流涌动的故事,但看起来的却很云淡风轻,睡前看居然也毫不突兀。三四郎的处境很让人感到有趣,说是狼狈滑稽,其实如他自己所说,只不过是"随波逐流"的无可奈何罢了。

  ●看完有点惆怅。三四郎还不开窍啊,大学时期懵懵懂懂,不想长大模样

  ●三四郎和美弥子的形象真的是栩栩如生。“我知我罪,我罪常在我前。”

  ●“他曾在广田先生的二和美弥子一仰望秋空。他曾经也不是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田野小河边。” 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这句话总觉得很伤感时间过得太快了,时代发展太快了。要怎么样让的人接受自己呢,即使自己很高明,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让对方看见这种高明呢。 在这样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那个愿意不计代价的一起坐在田野的小河边的人,一起仰望秋空的人,又在哪里呢。即便如此,又能持续多久呢。

  ●6.26 小地方入大城市心境,百年来也没有什么变化。至于爱情部分,一直觉得三四郎与美弥子不适合,野野宫的妹妹可能更加适合一些。与次郎是个很迷的存在,有时候讨人喜欢,更多时候还是讨人厌啊!

  ●‘他曾在广田先生家的二楼和美弥子一起仰望秋空。他曾经也不是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田野的小河边。’想不到一百十年前的日本大学生活和我们现在一样也许还更丰富,更有人情味。很温柔的小说,没有争吵,没有死去活来的爱情,甚至埋怨都在心底

  《三四郎》读后感(一):随记

  整篇读下来非常的惬意,并且书中描写主人公与自己处在相同人生阶段。虽然三四郎是迷茫的,不知道该走进哪一个世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但是三四郎有在思考,思考的过程积极的。

  村上的评价是:“而《三四郎》里的主人公却不同。他在纷杂异位的环境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他从未把这异常的环境视为自身内在的问题,他以年轻人特有的坦然,相对自然地接受了这种环境,并把当成纯粹的外部存在。'哦,事情就是这样啊!'他似乎如此说道

  ······三四郎认为自己被生活轻轻拂过,就如同白云从空中飘过一般。在我们清醒之前,就几乎已经被他的'自由仰望天空'所吸引,甚至忘了以批判审视的眼光来观察他。”

  这段评价十分的贴切。三四郎对于自己人生的新阶段——来东京上大学这个时期里所有的事情就直接接受,没有多余的问题问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新的生活方式,遇见的新的人,新的人际交往,新的世界就在眼前,轮到三四郎选择的时候,究竟该选择哪一个呢?“第一个世界是遥远的,那里的一切都平静安宁,但又朦胧恍惚。第二个世界中,有着布满青苔的各式建筑,有宽敞的图书馆,一眼望去,就连人的脸孔都无法看清。第三个世界宛如春光乍泄,耀眼夺目。有欢声笑语,有发泡的香槟酒,有电灯银匙,更有美丽的女性,堪称万物之首。”第一个世界代表着故乡,自己的过去,第二个世界代表着以后专心搞科研,做学问,第三个世界则是放飞自我,年轻无极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得等到以后再来回答了。

  《三四郎》读后感(二):像三四郎那样就挺好的呀

  这本书看完有几天了,我觉得以后还要看几遍,就像前言里村上的推荐说的那样。今天中午突然间心情起了变化,打乱了自己复习的节奏,想起了三四郎。

  情绪的变化其实很简单,规律吧也很容易摸清,其实无非是睹物思人、睹物思己而已。当一个人开始慢慢感知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觉得他才真正开始用心体会这个世界了,才成熟了点儿。这个过程我经历的比较漫长,或许这是从小被当做优等生留下的痼疾吧。

  H是我在高一的同学,算是前后桌,总是叫我“姐”,或许是我当时性格或者说长相上比较女性化?我自己并不这样觉得啊……她是那种大大咧咧的女孩儿,高中阶段谈了个男朋友,他确实又高又帅,要我说和胡歌很像,但是后来分手了(我其实并不是很清楚这件事)。她和我的关系很好,总是互相开玩笑那种,曾经阿蒙把我叫到操场台阶上跟我说,她是个好女孩,我们挺般配的。可是,我当时其实并不想谈恋爱的,囧……

  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大学以后曾经跟我说——她也跟大学里的一个男生叫姐,可是没有我好。她曾经想要考研,要考我的学校,我很热心的给她打听,为她找复习资料——她说她喜欢武汉。但是最后没有考,我不清楚为什么,难道是因为我后来离开了?她后来在本省另一个市找了个工作,还找了一个新的男朋友,会做饭,挺好的。这是我知道的关于她的事情。

  她今天在空间发了一条很伤感的动态,一个人要结婚了,眼看着婚期一天天的临近,她纠结着是否要参加婚礼,但是真诚的祝TA幸福。我猜哈,应该是那个她以前喜欢过的男孩子,不过我们的关系一般般,并不知道他要结婚了还是怎样。

  流水账一样的说着上面的事,也许是情绪太有感染力了吧,她的说说让我有点恍惚。我并没有感伤自己的青春,我对高中生活其实没什么好遗憾的,但是我挺可惜自己的内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缺少触感,参与了才会触动,可是参与的过程中我又总是会迷失。

  三四郎不是这样,就像村上说的那样,他能清晰地感到外边世界的新奇还有随之而来的内心的触动,不过也只是把这些情绪体验当作一种思想的借鉴,他欣赏广田君、佐佐木、野野宫,还有生命中出现的女孩儿——良子、美弥子。他不追求,只是随遇而安,看着人物景色的流转,觉得很有意思而已。(当然其实也没这么夸张……)

  一直以来,我其实都太把自己囚禁在内心的监牢中了,研一我打开了一些,但是因为受到了挫折,险些关上且永远也不打开。我现在的年龄和三四郎的年岁相仿,我内心也有值得抓紧的梦想,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努力的过程中内心的成长。在接受外来刺激的同时,认清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

  对的时间读到对的书,其实是很神奇的。像三四郎那样,其实挺好的。

  《三四郎》读后感(三):如果能够勇敢一点,结局能否不一样。

  会读这本书,是因为村上的小说里出现了这本书的名字。

  从打开第一页看到村上的代序,到看完全书只花了一天。看村上的长篇时我总能在脑中构造出画面,但这本书大多数场景我只能浮现个大概:有林荫道和红房顶屋子(有一个钟)的大学,三四郎一张床一张书桌的小寓所,广田先生租住的二层、可能中间有个小天井的木制老建筑等等……很多也只是基于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可能1906年的日本还是太遥远了。但是思维进入故事后,切切实实地关心着主角三四郎的走向:火车站的艳遇他会如何处理,能不能再次和美弥子相遇,和良子的关系有没有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会不会和野野宫来一场火拼,还是最终只能奉母命回老家结婚。我只看了一遍,留在脑子里的都是围绕着三四郎的感情发展;至于乡下孩子进城、学生运动之类的,没有太多实感吧。

  三四郎是个初到大城市的傻小子,在来到东京之前,世界可能只有故乡那么大。来到大城市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新鲜事物,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遇到了不同于故乡的阿光、真正令自己心动的姑娘。几番接触,有机遇也有人为的巧合,和自己喜欢的姑娘越走越近。隐隐觉得姑娘对自己也有类似的情愫,但是周围似乎又总有各式各样的人和姑娘走得更近、更为暧昧。抚着团扇的美丽姑娘啊,你到底是倾心于我,还是只想捉弄我,又或者我只是你众多中的一个呢?就在这样的纠结中,姑娘就这样突然地嫁了一个不相识的人。三四郎呦,这叫人如何不心疼?你要是嫁给野野宫倒也罢了,但却是这样一个不相知不相爱的陌生人,美弥子小姐你是就这样作罢的女人?良子没有你这样的聪慧,但是似乎可爱多了。

  读完后我在想,如果三四郎能再勇敢一点,结局是否会不一样,能否来个童话般的逆转。这恐怕是不容易的。这是1906年的日本,一个封建和现代文化的交融点,但仍是一个兄长之命不可违的年代。如果三四郎能够表达自己的爱意,美弥子的哥哥能否将自己的妹妹交付与他呢?就如(令人惊喜的)村上的代序中所言,三四郎是个还未真正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重担的年轻人,一个还未成熟的男人。他没有与次郎那样的主动与积极,有一定的抗争但更多是温吞吞的妥协,因此他的命运更可能是回家乡继承父母的田地,娶一个阿光那样的姑娘。

  小说让我有共鸣,因为我觉得自己和三四郎一样怂。面对火车站女人怂得下不了手(其实这倒没错);面对喜欢的姑娘怂得无法说出自己的爱慕;脑中想得再多,大多数时候也只会舒舒服服地静待事情自己发展。这样看来与次郎是个更了不起的角色:尽管有些无赖,但总是积极地在推动事物;良子也是个了不得的姑娘,敢于对硬加给自己的婚事说不(当然也得益于有个宠爱自己的哥哥)。就如村上的序中所说,一个世纪过去了日本人依旧腼腆,所以三四郎仍然在触动日本人的内心。可能在中国也有大量这样的不敢搞事情不敢追女孩子的内向孩子吧(哈哈我也算一个),所以我想也可以触动很多国人。非常适合20出头刚上大学的小朋友们读一读。

  《三四郎》读后感(四):相似的“迷羊”

  关于人生的“迷羊”

  代序里,村上春树说他第一次读《三四郎》是22岁,“对即将迎面而来的重任鲜有认识。”

那时我刚结婚,还只是一个学生。不管现实生活如何贫困,呼啸而过的列车如何嘈杂,我依旧在阳光下慵懒地坐着,身边睡着两只柔软而温暖的猫。

  意外地看到村上为此书做的序,从中可看出他是多么推崇这部小说。可惜,因为翻译的原因,呈现在我面前的效果差强人意,而且看完后越发觉得迷惘起来(除了叙述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外,翻译还为这种模糊性添上了多余的外衣,出现不少错字、漏字等等……)。共鸣是有的但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有能够满足。

  而我,恰逢适合阅读此书的年龄,同样的是22岁,普通大学的一名刚进入大三的文学系学生。身边同学纷纷确定下目标,而我还处于不断在思考未来出路的烦恼中,没能确定方向。

  读这本书时,多数是利用临睡前两个小时躺在床上的时间,但,或许,我应该以更轻松、简单的心情,在“洒满日光的阳台上阅读”这本小说,才有机会看到刚刚路过的云是什么样子。

  虽然与三四郎的时代已经相隔许久,三四郎式的迷茫多少与我们当代同年的年轻人的心理有出入,但不可置否,你仍能从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身上找到一些共鸣。

  从乡村小镇挣脱出来的质朴目光,处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西方与日本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中,不断思考如何自洽于新世界的问题。有一点不知所措,但更多的是坦诚。面对新鲜的事物,尝试着理解接受,就算不能懂也没关系,也只把它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出现。大概这也是大多数年轻人适应新环境的最初的模样吧。

  关于三四郎想象的三个世界

  第一个世界:遥远安宁。代表纯朴美好的家乡,是“过去”,是心灵的慰藉、港湾;

  第二个世界:远离尘嚣。代表广田先生和野野宫君一类人的纯粹的学术世界,他们有专心致志的事情,面对生活即使潦倒也有从容的气魄,令三四郎崇拜、愉悦。

  第三个世界:繁荣发达。代表融入现代的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那里丰富多彩却最格格不入,三四郎心神向往却难以接近,充满挑战。但无疑是世俗的理想。

  对我来说,早在小升初时便已感受到第一个和第三个世界的差异,从一个小农村来到城镇上学,环境转变之冲击更甚于后来从三四线城市到省会城市上大学的感受。如何自处、如何选择的问题,曾在那段时间不断地困扰着我。慢慢地被磨平了心性,当然,更多是受到了环境的积极影响。到了大学,才有机会接触到第二个世界。可惜,已没有三四郎那种天真质朴,一下子能够取舍到最理想的结果。

  大概,这是每个三四郎在曾经、以后都会遇到的抉择路口。

  关于爱情的“迷羊”

  说实话,更喜欢《后来的事》中描写的爱情,细腻成熟。当然,三四郎的爱情因其青涩反而更惹人怜惜。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张敬轩的《樱花树下》:“还记得樱花正开还未懂跟你示爱 / 初春来时彼此闭着眼渴望未来”。

  以三四郎的视角叙述他所看到一切,因此也让美弥子这个形象在读者面前扑朔迷离起来。她到底喜欢谁,她对三四郎是怎样的感情?看了一些评论的理解,我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弥子喜欢的人是野野宫君吧。在三四郎眼中,每次美弥子和野野宫君的互动都会令他不快,可能这就是所谓“情敌”的直觉?而且,从现实层面上来说,野野宫君有所成又一表人才还是兄长的朋友,亲上加亲,自是理想的对象。再结合之后美弥子和三四郎看画展时,遇见野野宫君,美弥子故意贴近三四郎说话显示亲密,很明显是想引起野野宫君的注意吧?虽然三四郎视角下的美弥子那一刻的眼神中是“为了我”?——对于此处始终存疑……

  然后,对于三四郎,美弥子其实挺享受对他的“戏弄”?或者说异性的追求。美弥子相貌出众,又受现代中西文化的影响,清高成熟、个人意识强。不过也许在一步步接触中,美弥子发现三四郎的自然秉性的可贵(或某种可爱),然后也慢慢开始正视对三四郎的态度。前有借钱风波,后有肖像画事件,颇耐人寻味。原口先生画美弥子的肖像结束后,美弥子向三四郎解释自己选用团扇遮脸姿势的原因,因为那和与三四郎初次见面的姿势一模一样啊……也许美弥子对三四郎没有确切的情意,也没有什么现实的期待(因为身份家境悬殊),但美弥子多少还是挺珍惜这段邂逅吧。

  最后,至于美弥子嫁给了不是自己所爱之人,倒让我想起了《后来的事》的三千代,同样有着某种无奈。加上野野宫良子的订婚状况,可以看到明治时期的女性对于婚姻自主权的无力,她们只能依托父兄来完成对人生后半生的安排,实在是可悲之至。

  三四郎和美弥子都是爱情里的迷羊,一个猜不透人心、朦朦胧胧,一个能读懂人心却无自由自主的权利。一切在可预测的结局到来时提前结束,那些尚在天空不知忧愁的飘飘云彩,那些清澈苦涩的青春滋味,在某个瞬间戛然而止。

  一如,广田先生梦中始终是十二三岁模样的少女,不经意间,终于永远停留于记忆的深处。

  《三四郎》读后感(五):“不响”的迷羊

  《三四郎》是我看的第二本夏目漱石的小说,第一本是《我是猫》。

  对于爱看推理小说的我来说, 夏目漱石的小说是非常神奇的存在。拿《三四郎》来说,这大概是我看过最为"温吞"、波澜不惊的小说。没有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连人物的内心自白也算不上丰富。

  但合上书,脑海里却清晰地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三四郎在火车上和广田老师一起吃桃子,被陌生女人嘲笑是胆小鬼; 三四郎在水池边漫步,远处是美弥子团扇遮面; 搬家初聚,一群人谈天说地; 菊偶展途中遇乞丐,三四郎与美弥子离群独处; 与次郎为广田先生谋划大学职位,召开学生集会; 观看运动会,三四郎偷瞄美弥子,吃醋野野宫; 三四郎借钱与次郎后找美弥子借钱应急,取钱后两人散步遇野野宫; 三四郎拜访原口,观看原口为美弥子画像; 还有很多小画,比如三四郎医院探访良子,再次偶遇美弥子,这是故事的初始;三四郎感冒后,良子探访三四郎,带来美弥子订婚的消息,这是故事的尾声。

  细腻的刻画,自然流畅的叙述,且毫无赘述,让人回味无穷,即使二刷,想必也不会厌倦。

三四郎:“不响”的迷羊

  关于三四郎这个人物,村上在代序中用了"旁观者"这个词。

在关于他的故事里,三四郎始终是个旁观者。他接受一切并体会一切。

  非常赞同村上的解读,但三四郎更让我联想到了《圆桌派》中提到的一个词:“不响”。

  不响,原是上海的方言,意思是知晓但不置可否,对于结果则意味着无数可能性。在中国上海人显现出如此特征,在日本则是关东人显现出类似特征,关西人则不尽然。这也是为什么村上在代序中说:"这位叉起双臂,把逻辑和道德困境一股脑地裹进尽可能柔软的感性罩衣的三四郎,他不愠不火的人生姿态,对于我,或对大多数日本读者来说居然是非常舒服的。"

  认识了新的伙伴,未见他开心、兴奋; 喜欢了一个姑娘,未见他惊喜、激动; 被朋友借钱后不还,未见他抱怨、吐槽; 被朋友甩锅背了骂名后,也不见他怨恨、发火; 唯一有点感情波澜的地方,就只有在察觉到野野宫与美弥子的暧昧后的酸涩,以及与美弥子独处时的雀跃。但不幸遇到一个段位太高的对手,没几个来回就下场了。

  但再怎么不响,青春的迷茫都将呼啸而至。

  村上说,每个小说家都会有一本类似《三四郎》的青春小说,对他而言便是《挪威的森林》。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丝毫没有让我联想到《挪威的森林》,或者其他青春小说。倒是开篇的火车场景,感觉像极了《围城》中方鸿渐坐船回国的场景。三四郎的家书和阿光姑娘,以及书的结尾都让人有种青年版《围城》的即视感。全书偶尔散出地淡淡迷茫、忽明忽暗的理想与无奈,何尝不是堵在人生路上的青春围墙?

  作为夏目漱石成长三部曲的序曲,如村上所说,三四郎尚未感受到青春的苦恼。小说中很少直接展现三四郎的迷茫和困惑。他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客观的外部世界带来的。他从来没有困惑,”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未来是什么样“类似问题。三四郎从熊本的乡下来到繁华的东京,一如从狭窄的山洞走进了更广阔的的世界。正是身处在这一无所知的世界,反而不会迷茫。反正一切都是未知,只要去感受,去学习,去适应。

  感受那个宛如春光乍泄,耀眼夺目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欢声笑语,有发泡的香槟酒,有充满魅力的女性,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自己最终可能无法停留。

  最有可能驻足的是有着布满青苔的各式建筑和宽敞的图书馆的世界,“生活无不困乏,然而气度又很从容不迫。虽然身处电车的包围圈里,但仍能整天呼吸着太平盛世的空气而毫无顾忌之色。这个世界的人因不了解时势而不幸,又因逃离尘嚣的烦恼而有幸”。但唯有学习,如野野宫一般兢兢业业地学习、研究才能最终在这个世界停留。

  最最重要的是,适应和故乡的分离。对三四郎来说,故乡是温暖的港湾,一旦受伤了随时可以回去。结尾处三四郎在得知美弥子的婚讯后大受打击,于是听从母命,返乡娶了阿光姑娘。

  现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如三四郎一样,在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故乡。但我从踏出故乡的那一刻起,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比三四郎更早,十五岁那年自己从乡下去市里读高中。对一个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几次的人来说,五光十色的城市,一如三四郎眼中的东京。多年后,我仍然记得初来乍到的胆怯和小心翼翼。被同学嘲笑,也不敢反击,唯有学习,不停地学习,然后适应环境,熟悉规则,蓄积反击的力量。不同于三四郎,自己只能向前,故乡已是遥远的存在,从离开的那天起,就决定将它抛之脑后,因为它既不温暖,也不安宁。

  再后来去更遥远也更繁华的城市念大学,同样是22岁的年纪,但我早已没有了三四郎的胆怯。相反,我以为了解自己的欲望,我想要的更多,想要成绩,想要荣誉,想要被认可……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我一往无前。和书中的三四郎一样,当时的我每天都幻想着一个无比美好的未来。这份希望,将青春的迷茫驱散。记得当时看《挪威的森林》,无论如何不能理解男主渡边的迷惘。

  然而,青春的迷茫,还未上场,怎么会轻易离场?高中时眼里只有成绩,大学时眼里只有奖学金,直到就业的浪潮打过来,自己一下子被打翻在地。何去何从,完全没有头绪。在此之前一直奔跑在单行道上,从来没有思考过方向。招架不住的自己,只好躲进读研的避风港,企图以时间换答案。结果等待自己的只是更加汹涌的彷徨。

  我的青春迷茫,来的有点晚。三四郎呢,他何时才会意识到自己终将承受人生的重担呢?

  《三四郎》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并不算多,但每个人物都令人印象深刻,但这种深刻并非来自人物鲜明的个性,相反,倒是复杂与暧昧呈现出了更加立体丰富的人物画像,让人很难用一两个词来描述。

  伟大的黑暗-佐佐木与次郎:三四郎同窗,性情活泼,为人八面玲珑,既有文化人的几分自负,又有小市民的鸡贼市侩气。从书中的表现来看,他是典型的出世之人,那等聪明劲是做不来学问的。刚认识就拉三四郎去吃咖喱饭,从兜售戏票的行径推断,咖喱饭想必也是收了回扣的。广田老师说与次郎"只能当一只小圆灯,朦朦胧胧照亮的周围也就方圆二尺左右"。这个描述真是再精确不过了。而《伟大的黑暗》一文则是对他最好的注解。不用想也知道,事件败漏后三四郎背锅,肯定与次郎脱不了干系,才不会是因为他是专科生,而三四郎是本科生呢。想到这儿忍不住腹诽,他之所以那么操心广田先生的住处,也是为了省房租吧。若是同情他经济困难,自己挣生活费,但转念一想,他又会拿了先生的还款去赌博,借了钱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还。真是令人讨厌吧,但在小说中,好像又令人讨厌不起来。所以,现实中真遇到这种人,一定要赶紧逃,躲得越远越好,尤其是心地善良的人,否则肯定被坑的裤衩都不剩。从他对广田先生和美弥子的评价来看,与次郎是一个相当拎得清的人。既能一眼看穿事物发展的本质,又能理智地追求现实的目标。这样的人,是不是反而活的简单?

  森林之女-里见美弥子,上不上学不知道,就记得广田先生形容她是"沉静而粗犷",这个评价真是太委婉善良了。木头三四郎还在那儿一个劲地纠结,为什么说人家粗犷。看书时,全程和三四郎一样懵,开始以为她喜欢野野宫,后面不停撩三四郎,到底喜不喜欢,不知道。暧昧还没缓过劲来,人家订婚了,订婚对象是良子的相亲对象。惊呆!这速度,这反转,到底发生了,完全状况外。但个中缘由,无非就是现实二字。总体上来说,不喜欢这个姑娘,可以理解为来自同性的敌视。真要穿越到现在,活脱脱地高级绿茶婊。

  远方的灯塔-野野宫宗八:三四郎同乡前辈,典型理工男,私心对他充满了来自工科生的偏爱。在书中他的出场并不算多,除了默默无闻的实验研究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件事,一是探望妹妹,二是帮三四郎母亲了解借钱缘由,三是被美弥子欺骗。以上几件事不难勾勒出野野宫的形象,热爱研究,疼爱妹妹,待人温厚,不经撩。没办法, 不是自己太弱,而是对手太强大,遇上美弥子这样的女子,野野宫怎么可能招架得住。只可惜了野野宫送的那条彩带了。

  哲学家-广田老师:是夏目老师本人吧?高中英语老师哎,不知道有没有胃病?广田老师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自学成才的哲学家。但正如与次郎评价所说,先生虽伟大但却没有光。总感觉先生睿智中缺少一份勇气,不够强韧。因为母亲被父亲抛弃所以对婚姻无感,于是一直保持单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