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尖叫读后感精选
《无声尖叫》是一本由[英]安杰拉·马森斯(Angela Marsons)著作,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声尖叫》精选点评:
●前面铺得有点多,后面结束的又有点仓促
●野心很大,角度很好。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整个故事很空,立意很浮,是作者告知的立意,而不是读者的领悟,这就落了下乘,因为完全没有共鸣。所以说是失望的,但是双胞胎是个亮点,“老爹”这个称呼和露西也是亮点。勉强三星。(看这本书的时间绝对和我放下他去打游戏的时间不相上下)
●悬疑小说的标准可以的~很多相互吐槽的金句,人物形象也很丰满。现在女性主角形象真的是崛起了~
●一个事实孤儿非要拯救更多事实孤儿的故事
●不过不失,没有亮点。
●看完一遍竟然没猜对凶手。跟朋友讨论才发现自己猜错了。笑哭。另外节奏感超好。是个黑暗的故事,但我竟然很自然地看出了幽默感。
●整体是一次比较愉快的阅读体验,行文有点阿加莎克里斯蒂+罗琳的味道,案情复杂,也比较深刻,给线索的节奏控制得很好,让悬疑一直留到了最后又不至于让读者太被排除在外。觉得作者学了很多不错的推理作家的写作技巧,比如加入凶手第一人称的写法就很像《诗人》,期待更炉火纯青的下一部
●精彩有趣好读,女主人设很棒。最近读的推理里难得作案手法动机剧情都能给人阅读快感的一本。
●开头很无聊 后面有穿插稍微代入 结尾正义光临 感觉有时候看的云里雾里的 语言描述很费劲
●题目也是很奇怪了,通篇没看出哪里扣题,叙事太分散,线索太明显
《无声尖叫》读后感(一):渺小的一生,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何其幸运
这本书评价没有很高,故事也有一些断层,但我还是很喜欢的。文章层层递进,随着故事推递,我在心中也会列出嫌疑人,开始以为是孤儿院孩子所为,到后来发现第二具尸体被害人怀有身孕,思路开始转变,中间有怀疑过守夜零工。威尔克斯是凶手,作为牧师,随着杀害幼小的孩子,尸体不仅仅有三具,之前杀害的孩子都被火化了,伤害18名儿童。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小时候被父母抛弃,在孤儿院被虐待,小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希望每位孩子都可以被善待,在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无声尖叫》读后感(二):618.19.52《无声尖叫》-【英】安杰拉.马森斯。
一座孤儿院、三个被残忍杀害的女孩、五个互相包庇的工作人员、一个天生的变态。 题材是好的,就是不吸引我,氛围、人物、感情,按说时间点拉的也算紧凑,只是作者努想塑造的金探长,形象太流于表面,为与这个案子更紧密的联系,金身上的伤痛和内心阴影,不断被提及,只是作为一部悬疑小说,我喜欢更多的笔墨放在案子本身。看看那些经典探案人物,波洛先生、福尔摩斯、马普尔小姐,这些经典人物的形象、性格、过往经历,都是揉进案子中,在推理中展现,不需要单独花费笔墨来描写。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的推理悬疑作者,如果想写成系列小说,就不应该在一开始交代太多,让读者没了惊喜不说,也冲淡了悬疑的气氛。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让主角在破案的过程中活起来,不是更好吗?
《无声尖叫》读后感(三):有剧透
太多bug了吧……
《无声尖叫》读后感(四):《无声尖叫》
《无声尖叫》
这是一本我想给满星冲动的书。
太适合喜欢悬疑推理的女生入门看了!
三点推荐原因:1)符合悬疑推理的情节她都有,反转剧情,诡异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2)无血腥场面,情节紧凑,情感细腻且发人深省。3)至少我能看懂,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挑战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是我根本记不住剧情,更别说分析思考了。而这本书就简单很多,警探金像一个引路人,一路带着我寻找真相,揭开掩埋的罪恶。
在我评分之前,发现豆瓣上这本书的评分并不高,当然每个人各有各的喜好和理解。而作为一个要给5星的读者,我从短评中挑选了几个问题来梳理我的理解。
(1)书名为什么叫无声尖叫?
在书中无声尖叫的是哪些人,埋葬在地下的四个女孩儿,她们再也没有尖叫的能力了;同在克雷斯特伍德的孩子们,她们只是被抛下的累赘,没有人会关心她们,即使“被失踪”、“被逃跑”,也没有人听得到她们的呼喊;生活在平凡住所内心却一片孤寂的人,她们被压抑,被困住;还有金,在线索慢慢浮现时,她似乎能看到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似乎这一切都是她在亲身经历着,她能感觉到那些女孩儿们内心的呐喊,撕心裂肺的尖叫,但她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靠着一腔死磕到底的坚韧早日破案聊以慰藉。无声尖叫,是一种悲鸣而又困在胸腔之中无法发声的绝望,涉及的群体如此之大,其中包含的情感也太过沉重。
(2)神父为什么对于当年共谋者的死亡没有动作?
神父作为凶手是其中藏得最深的人,不管是在数年前还是当下,他并不担心自己被发现,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保全自己,在克雷斯特伍德他就进行了完美的隐藏,他知道过早地暴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但他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在六十六章神父的自白中,他不出手,但却用预防措施和误导信息掌控全局,而在他发觉金对他的怀疑后迅速做出了行动,他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替罪羊也准备就绪,没有人会怀疑他,因为唯一怀疑他的人会永远地陷入沉睡。他是对的,如果金没有她的团队,如果不是威廉的出现,没有人能赢得过他,他将获得完全的胜利,和他所预计的分毫不差。
(3)关于姐姐分饰两角很难想得到,感觉不大说得通?
我却对这个设定感到震惊和狂喜。在序章中我们就已经知道五个人夺走了一个无辜的生命,慢慢看下去,我们知道了这五个人分别是谁,随着挖掘工程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白骨出现,我们急于为他们定罪,认定这一场五人间的谋杀是出于自保的一种疯狂行径,但当最后凶手落网,无数女孩儿的冤屈终于有所归处时,情节反转,无数的细节突然闪现眼前,那些尖叫、那些不屈,疯狂的叫嚣着我不,我偏不!我必亲自手刃那些恶魔!借活者之身躯归来,以已死之人之手,报夺命之仇,方能消解这无数的冤仇。杀害梅拉妮、特蕾西、路易丝的凶手已被金逮捕,而那些连名字都不曾被人记住的女孩,也在妹妹的的复仇中得以慰藉。从序章开始就埋下的伏笔,在文中多加注意就令人怀疑的细节,实在让人惊呼精彩。
《无声尖叫》读后感(五):靠USB接口充电的金·斯通
在没人的地方自夸或者自损都没问题吧?(反正也没人看我)
真是一本女性崛起的书。尤其是金·斯通:“她仿佛受魔鬼驱使,永远精力旺盛。纵使身处人群,她仍然是独身一人;纵使站立不动,她仍像是从未停歇。”她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需要任何人的喜欢;她特立独行、直来直去、随心所欲、从不想浪费时间、作为领导身先士卒。她竭尽全力所做一切皆是由心而发,她只愿达成目的。甚至上司伍迪面对她都需要盘减压球——她还真是一个厉害的人。
伍迪说她是“靠USB接口充电”,这形容巧妙,合适。她真是要命的迷人。我喜欢她。
说来惭愧。《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女魔头、《实习生》中的朱尔斯、韩剧《检法男女》里面的美女法医Stella,正是我心目中想要达成的职场女性形象。残酷、冷漠、严格、高傲,我能粘上一点点就好。可惜了,总有人说我萌。于是我只能委屈做个沙雕。
实在是太惨了。可能我还需要再修炼几年。
女性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应该能成为她们想要成为的样子——只要她们为之努力,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很遗憾,这句话还需要强调,正是因为现状不好。今天早上刚刚看到新闻,乌干达39岁女子生了44个孩子被抛弃,活下来的38个孩子只能亲自抚养。在我国,歧视女性的思想在一些人那里根深蒂固,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有一些如Ayawawa(杨冰阳)之流,借机敛财。他们居然有一大批忠实拥趸,正说明这方面思想教育的缺失。有些人尽管表面上承认女性地位,在背后也言行不一。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歧视女性,现在最好的情况是,某些思想在社会上能成为共识。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多大改观。一些罪恶只是在潜伏,伺机行动。前不久微博还出了个宁要找个会做饭的也不要找个能赚钱的妻子的程序员。对于个人来说这可能无可厚非,只要找到志在做个好家庭主妇的另一半,两个人一拍即合,也可以成就一个圆满的家庭。但是对于女性来说,家庭应该是其中一个可能的选择,而并非仅有的选择。任何人都不能以照顾家庭为由,限制女性实现自己的理想。
好在不少女性已经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金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探长,妮古拉因为热爱舞蹈成为了最热门的夜总会里最热门的的舞女,塞丽丝成为令人尊敬的法医并且努力在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受到同行的尊重,小露西生来残疾却从未动过就此死去的念头。她们都很努力。
“生而凄惨,不代表将来无望”。起码金和妮古拉“成功”了。而在克雷斯特伍德孤儿院的那三个女孩儿,再加上无辜扯入其中的贝丝,谁能有权利因为她们是孤儿、她们没人爱、她们因为性格问题制造恶作剧,就能判定她们无足轻重、她们有罪、她们该死?她们只是一群活物,一群能踩着向上爬的活物。
孤儿院女孩儿被杀死,这个主题很普通。借这个主题揭露的是某些人的尸位素餐,社会上的例行帮助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于女性正当权利这个主题,某些人真的能做到不限制吗?
——“女的过了三十就不值钱了。”——“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你老公出轨,是你自己管得不行。”——“女的去考公务员,要么当个老师,稳定,也好找对象。”——“我自己辛苦一点就行了,我希望你不要那么累。”——“孩子没你不行。你必须留下来照顾孩子。再者你好久不看书了,能考上吗?”常见。这样的告诫、指责,可能来自我们的父母,来自我们的丈夫,来自我们的儿女,甚至来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纵使与我们无关,在国家的某个角落,也一定有人遭受这样的刁难和荼毒。
前不久《都挺好》大火,苏明玉也火了。她小时候吃过了重男轻女的苦,自强不息,终于事业有成爱情美满,有钱有权有地位有男人。
我并不是鼓吹这样的成功标准。“善者无为,则恶人当道。”我们可以对别人“无为”,但对自己必须“有为”。我们自己首先应该站起来,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而不是为了做个相对正常的普通人,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为了一个家庭得过且过,放弃自己原本应该为之奋斗的。好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