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影评大全
《盛夏》是一部由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执导,Teo Yoo / 伊琳娜·斯达申鲍姆 / Roman Bilyk主演的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盛夏》影评(一):We are young
影片的“元电影”手法(影片中出现非叙境的人物直接面对剧中人物或者是观众说话)以及“印度歌舞式”的mv、动画都与影片整体的气质很搭配,影片的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前苏联传奇摇滚音乐人维克多·崔未成名前的故事,因此影片整体上呈现的是年轻和青春,在保守的社会环境下,青年人仍然在有限的空间内叙述自己的故事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
《盛夏》影评(二):盛夏
在影片结尾,导演还是选择落回音乐与爱情。回归俱乐部的小礼堂,回归最初望向台上温柔大胆的眼神,回归摇滚乐带来的冲动和纯粹私人的情感记忆。这份记忆之于我是高中时周五晚上骑车10分钟飞奔向的鼓楼MAO Live,也许之于你是一年四季从排练室穿到舞台上都不愿脱下科特·柯本同款开衫,之于他是绑在手腕上的音乐节门票,至于骚柔还是硬核,记忆本身就与这些定义无关,又或许,和摇滚乐也无关。
《盛夏》影评(三):leto夏 雷托嚇
★★★☆☆ 鏡頭調度不錯 ,火車戲與海邊戲最棒 黑白影像的質感不太豐滿 ,穿插的彩色畫面十分漂亮 歌曲是我聽過且喜歡的,很好乖寶寶章 故事文本單薄到如三幕劇的第一幕 ,格局太小 ,三人的關係描寫不足撐起130分鐘 有三場使用歐美歌曲與手繪線條的歌舞片段 調度和歌詞渲染力: 火車最佳 雨天次之 公車末座 歌詞給了兩人拆夥的伏筆 但同前面所述 :「太少了!」 #夏 #鏡象電影
西宁影展闭幕片,绝对应该在巨幕和环绕立体声影院里观赏的精彩电影!写实的视觉再现与MV炫技式的手法,将真实与想象交错,俄罗斯绘画学派式的黑白光线处理,让人十分享受。
作品表现了80年代前苏联两位摇滚歌手的作品及生存状态,充满激情与才华。仅用一段婚外情作为主情节,虽完整、含蓄,但仍显单薄、乏力,是影片的弱点。
年度摇滚乐迷不可错过的电影,摄影和原声都很棒,致敬随处可见。感受到了盛夏的活力,放肆的草坡,浪漫的公交,那些亦真亦幻又无所谓是否存在的耀眼时光。处处透着朝气,花哨的手法没有让作品变得俗丽,不羁的梦想让人心驰神往。很有才华。那些不存在的场景很有意思。特效也有意思,视听很棒。纪念摇滚青年一闪而过的爱情,而且还是挺有责任感的摇滚青年。歌很好听,有几段MV的处理方式也很嗨。还带着点摇滚对抗那个时代的暗喻,几个主演还都挺好看的。略遗憾就是结尾收到小情小爱,还是太小了。MV的方式也过多。
《盛夏》影评(六):补写感想 跟电影没什么关系
暑假看的俄罗斯某新锐导演的新片 创作者好像把对当时zf竖起的中指隐蔽在所有乐队演出场景中 看演出听音乐不是为了借机宣泄也不是为了寻找慰藉 而是求生存 每一排座椅下按耐不住而抖动的双腿都是对被虚化的政治的蔑视与反叛 是艰难游动在压制环境下的有限自由 被彷徨的人们小心翼翼地享受 只是我以为那种变态般的桎梏只存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代 直到今天看到网上视频中那些女孩子的遭遇 脑中浮现三个字WHY 稍微冷静之后其实觉得 对于发生地点与时间的震惊也不至于惊讶到不敢置信 让人寒心 生在红旗下 摇滚你mb
《盛夏》影评(七):红旗下的乌托邦
那是80年代的列宁格勒,这群摇滚歌手身在红旗下讨生活,物质条件已经窘迫,而又有很多规矩束缚。观众需要正襟危坐,歌词也要俱乐部审查。既不能讨论政治,只好悠闲地讨论虚无。片中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他们想追求一个既不是苏联又不是西方的地方。能在一起唱摇滚,就是他们在红旗下最接近乌托邦的时候了。几处MV都有这种戏谑地小小反抗,也是他们的高光时刻。
不过,导演是不是觉得在摇滚这么high的题材方面加入叙事太过不自由了?居然从头至尾只是用一场无疾而终的婚外恋串起情节。而且这场恋情好像没头没尾,远不如几处MV的设置更花心思。
《盛夏》影评(八):20190408@天幕新彩云纯粹自我陶醉
如果可以我希望所有bb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人都能有幸看看这部作品
我爱死了镜头处理视听语言人物对白画幅音乐剪辑 所有导演风格化的巧思我都爱 奔腾的红色血液 蓝色大海 黑白镜头和蓝色条纹格子衫 情绪定格又流动 流畅得仿佛一块红布
所以叙事还有意义吗?FUCK THE PLOTS! FUCK THE MEANINGS! I don’t even give a damn!
我试想过用很多种方式过这一生 谁知讨论艺术和音乐的原旨是我混乱人生的唯一真实 不去探讨两种意义上的meta 只从纯粹的情绪角度出发 我就是世界上唯一的音乐 是柏林墙上开出的野花 我吻我爱我放肆大笑我疯狂捶墙 只因我喜欢 FUCK LOU REED WE ARE T-REX
《盛夏》影评(九):唔嬲
看电影《盛夏》(Лето,2018)时觉得奇怪,怎么找了一张东方脸孔来演这位苏联摇滚歌星维克多?
原来 Viktor 姓崔(Viktor Tsoi,1962-1990),父亲是个朝鲜人。我们这边也同样有个玩摇滚玩出名堂的朝鲜族人,叫崔健。
我对摇滚乐说不上喜欢,但不讨厌,崔健等人有些歌还蛮耐听的。《盛夏》里面的歌都不是我喜欢的,但这位苏联崔和他的贵人、摇滚前辈麦克(Mike Naumenko,1955-1991)夫妻,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反常态地没有搞出个“嬲”字出来,让这部电影很有看头。
只可惜,这两位摇滚明星都如流星般,英年早逝了。
2018.12.18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c0b87fc
《盛夏》影评(十):廉价的MV表现手法打乱了叙事的节奏
美则美矣,充其量只是一支超长版的MV。更讽刺的是,这部描述前苏联摇滚教父的音乐传记片里没太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苏联地下摇滚乐曲,反而是七八十年代风靡欧美的摇滚作品充斥其中让我大饱耳福(David Bowie、Lou Reed、Iggy Pop等等如雷贯耳的大牌)。也许导演并不打算拍摄一部传统的传记片,只是想透过音乐这个元素来还原八十年代初期苏联的社会环境气氛。 好几段长镜头场面调度精彩,开头几名女生偷摸进入演唱会的一幕就是相当精彩的示范。导演用流畅的跟拍长镜头迅速推进叙事,同时揭示当时压抑的政治气氛,台上是激情演唱的歌手,台下是禁止站立欢呼的观众。之后数段幻想情景及涂鸦动画的演绎,尽情刻画出当时青年人不畏强权,内心叛逆的反抗精神,比如在火车上斗殴以及演唱会舞台上下玩成一片这两段最为显著。然而,这种比较廉价的MV表现手法明显打乱了叙事的节奏,令情节变得空洞涣散。 此外,故事的切入点有点出乎意料,一段鲜为人知的婚外情三角恋,令整部作品的格局在后半段逐渐收缩。前半段精心营造起鲜明的时代背景气氛逐渐消散,压迫在青年音乐人身上的政治与社会因素似乎踪影全无。回避特殊时代背景而回归人物情感纠葛的手法不算创新,但是这种过于隐晦的政治隐喻又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反思或批判效果。这跟好莱坞那一类多愁善感、无伤大雅的音乐爱情剧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