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观后感100字
《伦敦生活》是一部由维姬·琼斯 / Tony Grech-Smith执导,菲比·沃勒-布里奇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菲比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者和创作者,无可否认的天赋,尽管我既不喜欢也不共情她所塑造出来的人物(比如和自己最好朋友男朋友上床这种事出于任何理由我都很难同情,也in general不喜欢有着不合时宜的笨拙的人),但依然能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天赋真的熠熠生辉,确实是天生的表演者与表达者。
●Boo:What's this? Fleabag:I don’t know,something to love.
●菲比秀
●菲编我的爱,求你回去写ke吧!
●我爱菲比❤️
●电视剧第一季的原作。Phoebe表演之出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电视剧反而是屈才了
●120的票贵了
●★★★★★ 看过舞台剧才知道,原来空气中小摄像机的才是最开始的主视角!可爱Phoebe!
●把家庭矛盾的部分省略了,關注點更集中。我覺得Phoebe對「不完美的女性主義者」及其身體焦慮的發現和表達是里程碑式的,在她之前未曾有影視形象把這個症狀解讀到這個程度。
《伦敦生活》观后感(一):80%是性和黄段子,是伦敦德云社吗??
而且女主角总是好像想哭一样???get不到她的笑点?很多性和做爱还有黄段子。。。。她是德云社看多了吗??
而且女主角总是好像想哭一样???get不到她的笑点?很多性和做爱还有黄段子。。。。她是德云社看多了吗??
而且女主角总是好像想哭一样???get不到她的笑点?很多性和做爱还有黄段子。。。。她是德云社看多了吗??
《伦敦生活》观后感(二):I feel like that too
今天看了fleabag的剧场版,没想到结尾哭得比看第一季还厉害。
破碎,是最让我产生共情的特质。Phoebe实在是一个好演员,她对生活细节的演绎处理得再精彩不过:在地铁上对恶俗flirting的强装镇定的难听笑声,在听女权主义讲座时不屑一顾的模仿鬼脸,站在父亲家门前醉着酒却痛苦得清醒的发问……一度让我以为她并不是站在剧场舞台上,而是就在我的身边朝着我挤眉弄眼。她开着最恶劣的玩笑,“下流”得没心没肺,是那种你以为最不可能同情或惋惜的人。可是当Phoebbe狠狠搂在胸前的豚鼠碎裂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也随着她破碎了。把孤独放纵在欲望里,但只要无人回应,欲望就永远得不到满足,也永远逃脱不出孤独。
“Either everybody feels like this a little bit and they're just not talking about it...
Or i am completely fucking alone,
which isn't fucking funny."
I feel like that too.
《伦敦生活》观后感(三):2019.12.28《 伦敦生活 》@ 电影资料馆
【 不是剧评 】
「 I am not obsessed with sex. I just can't stop thinking about it. 」 「 I fucked up that cafè into liquidation, I fucked up my family... I fuck everything. Either everyone feels like this a little bit and they are just not talking about it, or I am completely alone.」
这样的 Phoebe ,叫人怎能不爱她。
她经过了长期的现场历练,试验各种故事和技巧,以求在很短的时间里赢得观众的心。 她胜任独角戏,能够牢牢抓住视线和注意力。 但最重要的,还是她的故事里有年轻人才有机会做的蠢事情,疯疯傻傻的心声,对世界尤其对自己的无所顾忌毫不畏惧的嘲弄,以及对爱的渴望和真切的沮丧。
剧院现场版的「 Fleabag 」,其实要比电视剧集版阴暗一些。 因为从头至尾只有 Phoebe 置身全黑的背景中独白,观众面对的是她完全的个人叙述,没有剧集中不同角色的交流和场景的补充。 而「剧集中不同角色的交流和场景的补充 」,对带来暖心的观感至关重要。 现场表演里没有这些,却有 Phoebe 在痛悔中掐死了受伤豚鼠的细节。
资料馆的 1 号大厅,充满学术性冷淡气质, 不是很适合这个影像的放映。 而且,虽然售票显示售罄,我的左边又又又一次没人。 散场的时候,身边一位大姐摇头说太尴尬了。 我不知道令她尴尬的是什么,Phoebe 无时不刻的性玩笑和对所有所谓正确的理念的消解, 或是没料到会在人数众多的影厅里面对这些性玩笑。
《伦敦生活》观后感(四):最好的跨年礼物
非常幸运地买到了fleabag和present laughter超前点映,2019最好的跨年礼物!
fleabag的舞台剧情节和电视剧稍有不同。小豚鼠被红发男/兔牙男在黑暗中踢飞了几脚,毛茸茸的子弹在黑暗中发抖,眼睛在灯光照射下反射出诡异的光。后来豚鼠不停发出难受的声音,便被女主在胸前捏死了。这里伴随着女主大量忏悔式的独白,小豚鼠难受的叫声让人想到好友Boo被车撞飞的悲惨遭遇。
舞台剧一丧到底,更加黄暴,更加揪心。许多烂熟于心的台词被运用在不同的情景下,以不同的方式组装、表达,一样震撼人心。同时菲比的独角戏描述了更多尴尬,甚至有些低俗的情节,她令人惊叹的肢体语言表情台词,让这些黄段子极具画面感,引来伦敦西区观众的接连爆笑,却让中国电影资料馆安静得有些尴尬。我想中国观众安静的原因,不仅是不习惯在公众场合因为黄段子大笑,更是因为东方人难以对沉迷性瘾逃避现实的女主感到共情。这种尴尬也体现在台词翻译上,由于f***和黄色词语太多,而荧屏翻译又不想那么裸露和直接,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虽然个人还是更爱电视剧版的第一季,毕竟菲比也说电视剧是在舞台剧的基础上精雕细琢,根据每一处观众笑声的时长和间隔,不断调整剧情台词做到的。但舞台剧的孤独感和致郁效果绝对要大于电视版第一季。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把情绪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我早已知道Boo的死因,就更好地理解在每一段喜剧效果的爆笑之后,总有一小段fleabag回想或抱怨和Boo在一起的时光。而掐死豚鼠则更让人觉得一切都丧到极点,朋友留下的最后一丝回忆也被掐断了。结尾呼应开头,面试官忏悔,我们都会犯错误,都那么敏感脆弱逃避现实,不是吗?菲比总是可以捕捉和放大生活中的好多微不足道,再加工到意想不到,笑中含泪,才是喜剧的内核。
与fleabag的相对安静不同,present laughter 是全程三小时,有两个半小时全场都在爆笑。andrew真是浑身上下都在表演!!!萌到犯规,可爱到犯规!!!由于自己之前完全不了解这个故事,看完也找不到人可以讨论下剧情,自己回去搜索了下,觉得想下面这几句话还蛮有概括性的:
“Everything’s coded, carried in its inflections, and everything’s ambiguous. It’s all an act, as Garry freely admits, but behind his mask of absolute insincerity he can, when he wants to, be utterly sincere.”
“beneath the frantic surface is a subtle depiction of a man trapped by fame and his own image. ... And having ‘acted’ for so long offstage, he's reached the point where no one is willing to believe him when trying to be himself."
Garry's "susceptibility to flattery stems from a deep well of loneliness ... neediness ... drives Garry’s hunger for affection."
明年我应该再看一遍present laughter。而这次最遗憾的是一个人去看,找不到讨论剧情的人,即使回到寝室把喜悦分享给室友,但发现她们似乎并不太感兴趣。这种孤单就好像一个人游玩拍照却找不到分享喜悦的人。好不容易在回来的路上抓到一个同校的小姐妹,但才谈了一分半钟,她就走到寝室楼下说再见了(⋟﹏⋞)
《伦敦生活》观后感(五):我的生活像条狗!
有人喜欢狗,有人不喜欢狗,因为我们是人,而狗是动物。但作为人,不管喜欢不喜欢狗,我们看见狗当街交媾,总会感觉有点尴尬,而对于狗而言,那是它们的生命。理解这一点,就能够理解这部戏剧。
我没有看电视剧,而是看到这个剧场版,之前也看过一些所谓的“脱口秀”,感觉很无聊,剔除那些黄色小笑话,感觉啥都没有。这部剧场版,初看很像“脱口秀”,但很明显作者就像柳永填词,词是词,风格都没有变,但是格调不同了。尽管女表演者,像单口相声一样表演,讲述着她的生活经历,以她求职的曲折变化为叙事的原点和终点:
因为一点误会,她因为见工拘谨,感到热,不自觉地想要脱掉外衣,还以为自己里面还有衣服,而曾因为骚扰女员工的控诉而名声家庭受损的老板则对次十分敏感,以为她想勾引挑逗自己来换取工作,所以赶她走。而愤怒之下,她讲了她的生活,这些零碎的,像堆满黄色小笑话的“脱口秀”,很明显打动了老板,点到了老板内心的困惑(或者说为他性骚扰员工提供了有力的“人生观支撑”)。主人公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伦敦生活,主人公应该是英国人),没有完整的家庭,她不喜欢打工,于是和朋友合伙开了个咖啡厅,还是豚鼠主题的。但是合伙人因为男友出轨(就叙述内容来看,我怀疑出轨的对象是她本人),想为自己制造点小伤害来挽回,却意外被车撞死了。而她根本就不善经营,账目一片混乱,连租金都付不了,很快就要倒闭。她在遇到姐姐的时候,自作聪明或者说无意地想通过拆散姐姐和姐夫(因为姐夫是个酒鬼,而且有个精神不正常的儿子让姐姐很烦,姐姐有机会去芬兰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但是因为婚姻或者爱情无法离开。主人公提起姐夫曾经骚扰自己,以此来释放姐姐),来让姐姐给予资助。但很明显她的口才没有姐夫好,或者姐夫和姐姐是真爱,反正最后姐姐不理她了,电话也不接,更不要说借钱给她了。
她也有男友,有临时男友,有隔夜男友,但是很明显她和他男友也仅仅是一种特殊而又理想主义的关系(分分合合,来也轻松,去也轻松)。更重要的是她虽然不是个性瘾者,但是却对性爱有着特殊的执着。用她在最后的独白来理解最容易:
我把咖啡店搞砸了,跟家人闹翻了,跟朋友也闹翻了,因为搞了她男友。我不被干就不觉得我还活着,只有打炮,我才觉得握有主动权。只有打炮,我才觉得和世界靠得更近,从我懂得上网开始,就看人们啪啪啪,而且我知道,我现在的身体,才是我唯一真正拥有的,当它老到不能再啪啪啪了,还不如直接去死。其实有时,我真希望,如果我不知道什么是啪啪啪该多好。因为我最怕,不再有人想干我了,我搞砸了一切。但这一次,我真的没有……我真的……要么是每个人都这么想过……只是没说出来,要么就是只有我才有这种想法,而这一点都不好笑。而这一切,也如她在回忆与合伙人一起度过的美好生活回忆中提及的有很深刻的关系
我们经常喝醉,我们锁上门,开瓶红酒,她弹尤克里里,我们唱上几个小时的小黄歌:又一个午餐时间,又一次流产,又一块蛋糕,再来两根卷烟,我们开心,我们好开心,能做现代女性。很明显,她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而对于一个“现代女性”,想独立,想摆脱稳固的婚恋关系,想摆脱稳固的职业生存方式,又没有自己的事业,就只能靠“性自由”来宣扬自己的独立。其实,她的好朋友,她的姐姐都是她的另一面存在(或者另一种可能)。当然,反过来,对于现代男性而言,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就如我文章一开头所言的:活着像一条狗,像一条狗一样活着。
在结束这篇文章前,我特意看了《伦敦生活》的第一季第一集,很明显《剧场版》就是对立面情节的重新组织,内容基本一致,女主角还是同一个人,很明显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员。中文版翻译这一次也真是神译!
另外,资料显示第71届艾美奖颁奖礼上,《伦敦生活》的导演Harry Bradbeer获喜剧类最佳导演奖。编剧Phoebe Waller获最佳编剧奖。2020-05-02
电影X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