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代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现代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5-18 23:4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代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代性》是一本由汪民安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1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精选点评

  ●已购。其实更像是五篇读书笔记,汪明安梳理了很多人,波德莱尔、西美尔、韦伯马克思卢卡奇、卢梭福柯等。自己的的观点没啥,但是作为读书笔记,引路灯作用到位了~~而且后记简直是彩蛋作者说:一个人能不能够写作关键是有没有写作的欲望,而不是有没有时间,有没有空间——如今,我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充分,但我担心的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丧失写作的欲望?

  ●回头这个基本的梳理,还好,狂热地像孩童般地迷恋现代生活,是艺术家美学责任,而不是历史学家道德责任,感觉最好的就是波德莱尔这里了,很美。

  ●入门通俗读物

  ●高浓度框架之作,一生推。

  ●竟然是为了准备中特考试看的ry……介绍学说,串起来就是现代性的概念,很清楚

  ●现代性综述,读了对现代性的定义特性发展都增加一了解,与思想史、美学史相互印证补充喜欢这种不是太学术文字风格,读起来很舒服

  ●简洁明了的一本小册子,后记尤其深得我原来大牛们也会这么想。

  ●教材一样通俗易懂,关于民族国家论述感觉还是有点牵强啊

  ●对概念的梳理层次感强、明晰,也帮我澄清了几个一直萦绕于心的问题

  ●倒是为下一步阅读计划指了路。

  《现代性》读后感(一):应该作为本科低年级通识必读书目

  一天就可以读完的一本小书。极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个人认为从多种叙事并行的角度描述“现代性”的多个侧面是非靠谱的。 依据其中各章节所介绍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现代性萌芽、发展的脉络制定自己的从古典切入下的阅读书单,可以更好地使用这本小册子

  强烈推荐

  《现代性》读后感(二):现代,一个极富张力的概念

  现代,这是个迷人又挠人的时间概念。出现代表着与历史的决裂,同样代表着对未来追求。每个时代转折点都认为当代是现代,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是不断的发展与更新,不断的批判超越,因为纯粹意义上的现代观念认为新的会必然代替旧的,也会被更新的所代替。这就是现代性的本质内核

  在这样的观念引领之下,西方社会发生了既短暂深刻变革传统庄园经济、封建体制天主体系被清扫一空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国家和新教体系。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在人类理性指导之下运作着。然后就是所谓的历史的终结,人类从此往后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是事实冲击了这一理想。自杀率居高不下,城乡差异越拉越大,财富不断向少数人手中转移。现代性的弊端不断显现,整个社会在进步,但是却是一种虚无的进步。这种进步完全把人与过去割裂开来,不断用各种时尚表象刺激现代人的感官。这就是一开始要追寻的发展与进步吗?

  发展应该肯定,但是同样也需要反思。中国一直以来走的就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能发现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弊端。但是恰恰相反,改革开放在引入了西方的弊端的同时,继续保留了我们中国的弊端。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认识西方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实际变得尤为重要。汪民安的这本《现代性》能提供认识西方现代社会的源流的途径,如果想更深入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那么朱大可主编的《文化批评》不容错过。

  《现代性》读后感(三):关于现代性,你可以从这里开始

  本书是汪民安老师为一本现代性的选编文集而写的前言,是他读书思路的一种见证,书中对波德莱尔、齐美尔、韦伯、马克思、福柯、盖尔纳、安德森等人的观点进行梳理,深入浅出,是一本关于现代性的通识性读物。

  关于现代性究竟可以如何理解,根据汪民安的梳理,现代性既是一个与过去拉开时间距离,面向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各方面的理性化和除魔化,也是一个几乎是无可置疑地相信自己是进步的,被一种发展主义、进步主义主导的观念。

  在现代生活中,波德莱尔和齐美尔都同意瞬间性是现代都市的特征,艺术家在瞬间性中发现了美,而都市人则为了避免瞬间性和不可预见性的意外潮流的打击,发明了冷漠、算计和世故。

  韦伯从新教伦理中推导出来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理性化,是现代性的一个发轫点。福柯则认为现代社会与古典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发明了新的权力技术。古典社会中,惩罚的对象是身体,是一种刽子手的屠戮,而在现在社会中惩罚的对象是灵魂,因此惩罚不是镇压和消灭,而是产生与造就,将个体规训成为有用的人,服务于现有的政治经济目标,并生产出关于个人的全部知识。

  至于现代观念的形成,尽管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难解难分,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前后相接,我们大致地可以推断,劳作而苦行的新教徒从经济和生产上来说是资本主义的先驱,而享乐而自尊的人文主义者从思想和政治上来说成为启蒙运动的先驱。

  现代性的进程同时也是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盖尔纳从经济(工业主义)的角度解释民族主义的形成。由于社会的发展,劳动出现分工,并出现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一方面消弭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它需要普遍性、统一、通识性的教育,而只有国家能够承担这种教育,使得民众沐浴在同一种文化之中。于是国家与文化相结合,民族主义也可以被理解为文化有了其政治屋顶。而安德森则从文化角度理解民族主义的形成,随着宗教共同体和王朝这两个纵向垂直的旧体系衰退,横向水平的印刷资本主义将社会个体联结,形成想象的共同体。两者的解释都认为认同感是民族主义形成的前提,民族主义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自然生产出来的。

  现代性同时也遭受了挑战,现代性内部各部分相互抵牾,遭受文化上的现代主义、政治上的社会主义的攻击,哲学上遭受发端于尼采的后现代主义的攻击。后现代性则是其中最激进的表达。

  《现代性》读后感(四):有關現代生活一章的一個述評

  狹義現代性的開展是同中世紀徹底決裂的包括政治經濟技術觀念哲學等多層面歷史進程,而這樣趨於穩定的現代性卻無往不更新自身以獲得姚斯所發現的廣義現代性的品質:面相未來而與過去決裂。這不免帶來兩種結果:未來主義與荒原。

  首章敘述是十九世紀乃至二十世紀初期現代性的產生的熔爐:現代生活(都市生活)。擁有詩人的敏銳,波特萊爾首先發現現代生活的特性:短暫性、瞬間性、偶然性。在此基礎上,波開始了他“有斯境,有斯人,有斯文”三位一體的現代性規劃:現代藝術正源於現代人所發覺的現代生活。但正如馬歇爾·伯曼所發現的,波特萊爾有時將現代生活描繪為田園詩,又是卻描繪為反田園詩。這表明,現代生活雖是藝術之甘霖卻掐住了現代人的脖子,現代生活的矛盾性就此彰顯:巴黎的欣快對抗著巴黎的憂鬱,幸福和慘淡共同寓於現代生活之中,這正為藝術的複雜性所鋪墊。

  西美爾于半世紀后的思索殊途同歸,他以現代人為中心,認為現代都市一方面將人均等化,豐富迅疾的紛亂碎片迫使現代人異化非人格化,“它們仿佛將人置于一條溪流里,而人幾乎不需要自己游泳就能浮動。”而另一方面,現代都市的勞動分工、物質化亦激發著對個人獨特性的訴求。於是現代都市的舞台上的現代性兩極矛盾清晰可見:去個體化(消滅個性)與個體化訴求(創造個性)、厭世于激情、讚歎與仇恨。波西二人都看見了現代性的共同品質:碎片化、感官刺激、物質性、豐富性、瞬間性、易逝性。

  受西美爾影響,路易·沃斯將現代的城市—工業社會同鄉村—民俗社會做了對比,但更為悲觀的指出現代人被拋入無家可歸的境地。都市生活促使現代人大量打交道,但卻是缺乏共同情感的表面性淺薄的交流,大大加深了人與人間的溝壑: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個體並沒有被溫暖包圍,而是倍感孤獨。

  通過這樣的對比,在後來的本雅明、馬克思等人基礎上,現代生活的斷裂以及現代性斷裂(杰姆迅)則可以理解為:現代都市生活同傳統鄉村民俗生活的斷裂;現代生活固有的碎片化同前現代生活的總體化斷裂。然而現代生活的豐富內涵仍舊如擺脫不了傳統的影響,這即是說現代生活包含著世俗的鄉村也同時是都市化的。不過最終,現代性的永動機以都市為載體與表征,使之成為權力與經濟的中心並不斷吞噬鄉村生活,而此時的鄉村則成為現代人的鄉愁的寄託場所,由此現代性借現代生活走向成熟。簡要之,現代性侵蝕著前現代性,並迫使自身邁向後現代性,從而達到自己相對穩定的狀態。

  也許現代性的悖論在於,任何一本現代性書籍都無法備述現代性本身,畢竟這是一個極不穩定的概念,並且是否碎片、斷裂這些概念真的在現代性中發生影響,完全基於一種猜測,即使我們的體驗不斷為此籌劃著,但基於這樣一種廣義的現代性事實——任何人都曾經是現代人,任何生活都曾經是現代生活——對抽象性的描述總不能令人滿意,並且常常自相矛盾,尤其是時間上和概念上的描述,吊詭的是這些描述同樣適用於前現代或後現代意義上的生活、政制、觀念。如此看來,現代性真的是一項未完成的工程,並且永遠不會完成,所謂現代性的終結不過是但抵抗現代性的努力,而後現代性的戲謔與反諷則暗示著這種抵抗努力的失效。這再一次印證了維gay那些概念運用易于概念解釋的那些觀念。汪民安盡力了,他精煉而頗具詩意的陳述盡力了。

  《现代性》读后感(五):《现代性》读书笔记

  随手记录。体量极小的一本小册子,但串联不同人文学科知识之功极强,脉络清晰完整。快乐阅读~

  现代性 词汇来源5世纪,通常指16世纪开始针对中世纪等的理性化祛魅过程;18世纪启蒙思想的理性至上,个人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19世纪成熟的民族国家、自由民主、机器工业、资本市场、发展主义进步信念;反现代性、美学与社会矛盾、后现代主义。 现代都市生活: 碎片化都市生活取代总体化乡村生活;剥夺个性与追求个性的矛盾;演进而动荡不安,固定都烟消云散。 现代资本主义: 黎明始于宗教改革的个人主义、民族国家萌芽;新教形式理性禁欲主义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和制度(韦伯);劳动力商品化奠定了商品拜物教和追求技术生产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世界市场扩(马克思);规训与惩罚的革新、血与性的差异(福柯)。 现代观念: 施特劳斯认为,马基雅维利将政制从自然法要求秩序拉回世俗技术性事务是现代性开端;霍布斯以人的自保权利制约德性获得绝对自主;洛克要求自由主义分权制政府保障自然权利财产;三者联络使现代国家逐渐形成,即契约性的个人自愿联合体;其对个人价值的最高认定终将导致虚无主义的现代性危机。 马基雅维利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产物(虽走向了反人文主义的极端),文艺复兴发现了人确立了人,与后来的宗教改革一起凸显了个人价值; 现代科学从哥白尼到牛顿进入现代形态,使自然头一次被动臣服于人类;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主体哲学强调了理性; 18世纪的理性以牛顿方法论为基础,即培根、洛克、牛顿的经验论直面事物、探索建立真理,颠覆了17世纪唯理论的超验理性框架(仍以上帝为后退之基),使得18世纪启蒙者敢于认知、批判,摆脱了外在权威的引导,形成了自我创造发明的现代性(另,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具有反天启的理性观。);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使洛克的权利政治自由主义结合起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看不见的手”;个人主义)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完整理论; 卢梭反对了霍布斯的理论,认为自然状态人不是出于自私而战争,而是同情互相、自我保存,文明社会的私有制才开始了不平等,创造了霍布斯所说的战争人;故提出所有个人都让出全部权利(故实际没有放弃什么权利)建立共和国,主权者不能代表人民只能听从人民,故否定了代议制; 卢梭和洛克同样继承了自由与反自由交织的霍布斯契约论思想,各往不同方向偏离,卢梭普遍意志(奠定共产主义雏形)、洛克个人自由(奠定自由民主制);19世纪至今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意识形态比肩; 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在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洛克,第二次在卢梭。 工业主义与民族国家: 工业主义(机器化工厂生产)成为现代性物质层面表现,在打破了农业社会的秩序建立了流动性社会;它要求了国家的通用基础教育,催生了民族主义,使国家与教育、文化紧密联系。(工业主义~文化教育~民族主义国家) 16、17世纪纵向整合的旧体系(宗教共同体,王朝)消退,其中航海探险地理发现和神圣语言拉丁语的式微是一大因素(联系但丁、七星诗社等提倡民族语言);横向整合的民族国家新体系产生,依赖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印刷业爆炸发展、方言崛起,方言印刷物一则确定了固定流传的语言文献,二则促使人们想象了许多同样的“阅读同胞”,产生了最初的“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民族国家也可视为启蒙运动个人自由意识崛起宗教神圣崩塌后人们寻求的秩序补偿,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榜样。 现代冲突: 16-18世纪是现代性第一阶段,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则分别成为19世纪成熟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 保守主义诞生于对激进法国革命的反拨,怀念至高严肃的传统制度,抵制革命和改造,是对现代性的反抗;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样力图创造新社会,但社会主义认为个人主义(导致新的剥削)原罪,主张普遍意志治国;19世纪上半叶保守主义反对法国革命,自由主义反对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19世纪自由主义得道,但反现代性如影随形,政治经济上对头是共产主义,文化上是浪漫主义(个人激情回归自然反抗现代性无人性)(后来是现代主义,形式体现进步创新的现代性,却反抗批判撕毁社会现代性的理性无人性,本质悲观),哲学上是尼采、海德格尔等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激进启蒙但同时批判理性图式)。 现代性末路的三选择:列奥施特劳斯返归神秘化古代,哈贝马斯改造现代性进步,福柯德里达抛弃现代性进入后现代荒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