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经典读后感有感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是一本由[美] 沃伦·贝格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你看到三分之一,你会发现这本书不是传销书的。语言煽动力还是很强的hhhh干货挺多的,有帮助:D
●需求,和现状鸿沟,发现事物的本质,知识和创新之间关系。比喻,讲故事的本质是建立模式。确定不同的思路是建立想象力。公司给出时间地点和材料及自由。发现问题,看出本质,解决问题。
●你借我的书,我很认真地看完了。可是书看完了,咱们是不是也快结束了。
●说实在的,我没有看出这本书得高分的原因,但是还是评价了“推荐”。我觉得作者应该更多的总结,清晰的表达自己思考后的结果,而非描述。我现在最讨厌的就是絮絮叨叨没有point的书。怨念的《理想国》。。。。
●翻译毁了这本书。
●难得一本读着有很多共鸣点的书!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读后感(一):set up strategy
以设计是解决问题这一概念展开。怎么用设计的思想去解决各领域的问题,横跨商业、社会及个人。
其间引出很多实用方法,例如移情研:观察人们的需要和想法;转换比喻发,比如想到hotel的服务让人更舒心,那么银行的建设者就把他带领的银行想象成hotel来提供类似的舒心服务替换掉原先紧张僵硬的吸引——进入——使用——退出——扩展的银行模式(书中那家银行还同时引入了社区等比喻);而关注用户感受的这一设计过程又叫体验设计;当某公司希望它或它的产品给客户传达出某种印象时,设计师抓住实体与期望形象的衔接点(叫触电)通过体验设计进行连接,比起A书店提供的舒适试读区,B书店的温馨广告就很难达到A书店塑造出形象的温馨程度;还有去深入观察用户使用某产品为什么往往比焦点小组重要;制作模型提供反馈作为思考的步骤;仿生学等等。
至少对于设计初学者的我算是有效的介绍了设计的众多优秀思想和观点。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读后感(二):设计新生活
这本书,本来是作为礼物来到我这里。记得刚拿到的时候,我还很没礼貌地说:这书的字号小了点吧?但看了几页后,我就发现这是本真材实料的好书。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日理万机的决策者,或是相夫教子的主妇、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只要你对生活有热情,这本书就一定有价值。
这是一本会令你不停“走神”的书——你看到的每一页,都如此紧贴生活,从早上叫你起床的闹钟,到你每天经手的工作流程,乃至你看事情的方式、处理危机的能力,你一直觉得有待改进,却不知如何着手,直到你看见这本书。设计师们比我们更加挑剔,然而面对问题,他们总能提炼、分析、解决,化繁为简的过程,让人看了就想立刻站起来行动。
这也是一本令你格外“专注”的书——它讲述的每一个案例,都如此缜密,起因可能是为孩子设计一台有趣好用又便宜的电脑、为主妇提供更易撕开的洗衣粉包装这样的小事,也可能是为灾民造房子、为工业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大事,设计师总能层层剥笋、循序渐进,待到解决方案提出,却又衍生出了更具代表性的问题。虽然不是侦探小说,但沃伦这位专业笔杆子在得到诸多设计牛人指点后,更懂得怎样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
走神,是想要改变;专注,也是为了改变。《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的英文副标题,本就是“设计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甚至世界”。注意,原文中的“改变”用的是变形金刚(transformer)的“变”(transform)。看完书,你一定能理解沃伦为何用这样一个生猛的字。因为去设计、去改变,真的有趣、给力。
我们这一生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为了改变:改变质量,改变效益,改变能力,改变关系……每个人,都有改变的能力,像设计师一样思考,能让你把这种“改变”,变成“提升”:先提升你的思维层次,再提升你的行动水平,最后,提升你的生活品质。所以,不是设计师的你,做设计师做出了N年之痒的你,都可以看看这本让你灵感迸发的书。
这也是一本有野心、有理想的书——当我们运用自己的能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也会慢慢变好。书中的某个小标题“将生活作为一项设计项目”,我很喜欢。有空的时候,我愿意不时回头看看《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持续我的改变之旅、新生活之旅。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读后感(三):设计就是无边界的思考
身为记者的沃伦·贝格尔采访了数十位欧美顶尖的设计师,将他们的核心观点整合成了这本书。虽然我不确定这些大师们是否将自己压箱底的绝活都亮了出来,但足以称道的是,这本书从无数案例中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和普适的观点:设计就是无边界的思考。
无边界的思考从质疑最基本的假设开始,也就是问那些“愚蠢的东西”。如果有人告诉你想让你帮他设计个什么东西,普通的设计师可能马上会构思几个方案出来,但是顶尖的设计师却会先反问“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东西?”。正如经典的思维指导书《你的灯亮着吗?》所教导的那样,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定义好你的问题。一个好的设计往往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就必须对那些默认的假设、陈腐的观点和固化的模式提出挑战和质疑。
无边界的思考需要容忍不确定性,容忍未知,容忍复杂性和容忍失败。顶尖的设计师愿意让自己“迷失在森林中”:虽然不能立即知道走向哪一条路,但是却能发现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在这一阶段中,设计师最擅长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找到各种原本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关联。他们可能会频繁地使用类比,或者将其他的领域知识进行迁移。沃伦在书中反复强调,设计大师往往是T型人才:在某个领域钻研精深,同时又对很多领域有所涉猎。一个更好的设计师往往是一个更大的T:即更广的知识面和更深厚的专业功底。只有T型设计师才能让自己不仅是迷失在森林中,还能从森林中走出:求解复杂,战胜失败,创造未来。
无边界的思考也需要视觉化地展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对于顶尖设计师来说,绘图(尤其是草图)和思考是融合在一起的,他们通过图形来推进思考,来探索事物之间的隐藏关联,同时又通过图形把这些思考传达给每一个人。设计师布莱恩·柯林斯说,设计就是将希望可视化,设计师就是将未来的直观形式放在你的手上。
无边界思考的最终极的含义是,设计不仅只限于设计那些可见的人造物,通过设计思考,我们还能重新审视和设计我们的商业模式、公司架构、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如果更多的人都能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去解决生活和事业中的种种难题和麻烦,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一些呢?但愿如此吧!
当然,这本书不仅传达了以上的这些理念,更让我认识了很多设计师和他们的真知灼见。这本书甚至可以看作是一部设计箴言的集合。在书中,有很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比如:
设计师格拉泽说:大脑喜欢谜题,然后努力解决它们,如果你能在设计中创造一些小障碍,我们懒得的大脑就会运转并被指引着开始行动。
IDEO公司喜欢去研究那些极端用户,包括极端讨厌某个产品的人和非常热衷某个产品的人。
费雷泽教授提出了“设计的三大齿轮”模型:了解用户、概念可视化、商业战略设计。
布德林咨询公司提出的用户体验模型,分为五个步骤(被吸引、进入、使用、退出、扩展)和六大属性(清晰、新鲜、让人身临其境、亲切、有意义、革新)。
。。。。。。
本书的翻译也很不错,感觉译者是很用了心去翻译的,文笔流畅,绝大数的专业术语也译得比较到位。不过,在书的附录的“设计术语”一节中,似乎译得有些草率了,有几个明显的勿译,比如:
Mapping应译为“映射”而不是“导航”
hadowing应译为“影随”而不是“死角”
rototyping应译为“制作原型”而不是“模型”
总的来说,本书很值得一读,推荐。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读后感(四):设计改变世界、设计改变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设计,有非常糟糕的、也有非常美观舒适的。当我漫步在华侨城-欢乐海岸时,我可以感受到四周的景观、建筑、人工湖、植物以及它们的组合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我很好奇在设计师的眼中原来这一片荒地是如何呈现出他们所希望的图景,为什么他们会把欢乐海岸设计成这样而不是另外一个样子。《像设计师一样思考》这本书让我们看到设计师如何的思考问题,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如何重新界定问题,重新安排、试验并完善可能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去问愚蠢的问题。设计的定义被大大扩宽了,它不局限在我所见的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设计师不仅仅是界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试验找到独特的解决办法,最终解决问题。我忽然间想到一句话: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从这个角度上看设计师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可以是关乎到整个国家和人民。
像我这样的外行在看这本书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就像惯用左脑逻辑思维的人去尝试用右脑跳跃的想象和关联,有很多不习惯。下面是一些收获:
1)“要改进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设计师?” 设计师的回答是:必须是灯泡吗?设计师在用非常规的方式在重新界定一个熟悉的问题。对问题的界定方式直接决定了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在产品研发过程往往受到过去既有东西的影响,这里一直都有个数据检查啊,如果我们不跳出必须有[数据检查]这个假定,其实它的存在是由于早期数据的不规范,可以通过改变稳定数据源彻底去掉。当我们重新对问题进行界定,就会跳出现有系统的约束,才可能找到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产品说明,阿德勒通过对药瓶的标签重新设计在同样的信息覆盖范围,成功加入了10倍于普通药瓶的分项信息。注意分项信息让使用者能够快速识别和理解。比如用孕妇禁用图标替代caution图标,一目了然。这一点在网易汽车频道的车型对比页面设计上运用的非常好,http://product.auto.163.com/compare_both/index.html 通过用图示化方式极大的增强了分项信息,让购车用户看起来非常清晰。互联网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聚合大量的信息,如何通过直观明了的方式组织信息并呈现,是所有互联网产品设计者们需要不停的深入思考。
3)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找到人们真正所需,用户调查和询问的效果不好,人们并不会给你真正可靠、有用的答案,另外人们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很多时候观察人们的行为更有效、不必要问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观察胜于调查。通过观察发现小孩用小把柄的牙刷很费劲,儿童实际需要的是更粗手柄的牙刷。
4)设计成为新型的广告,由于大量的广告充斥在我们的四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然后人们也逐步形成了一定忽视机制。所以产品体验则成为了更好的营销方式。如果我们注意看苹果的广告,它所展示的都是人们使用产品获得的美好体验。这实际上再要求产品运营人员转变思维,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设计口碑营销和体验设计上。这里的体验不是简单的使用某个产品功能和特性是否流畅,而是能够与用户的情感相关联(例如Nike的健康、apple的时尚与众不同等)、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喜欢,让用户能够沉浸其中。
5)用户体验不是单一的功能使用,互联网产品往往特别在意网页/客户端的产品细节的体验设计,当用户在京东买电器时,他的体验从选择商品、到下订单、到支付、到京东自有快递人员通知用户货到了、到用户打开快递包装、到电器的保修。全流程贯穿。互联网公司需要为这个全流程的用户体验设计整个公司的各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需要保证良好的运转给用户好的体验。快递打电话时不耐烦的声音就会破坏掉前面积累的好体验。
6)不仅是产品可以设计,生活也是可以设计的,随时随地开始,问愚蠢的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可视化,制作原型不断的试验,观察用户的行为和使用方式,不断完善,用设计改变世界、改变生活。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读后感(五):~~~摘录~~~
❤设计其实是一种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方法。
❤质疑和界定要求一个人尝试以一种公开和包容的心态来观察周围的世界。
❤我们很清楚,今天是这样,并不意味着明天仍是这样,因此我们应不断的观察事物并且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或者为什么不那样?
❤马丁认为:顶尖设计师拥有一个共同品质,拥有坚定的信念,相信现实可以被改变。
❤要想面对一个艰难的设计挑战时仍能镇定自若,你就必须拥抱模糊性和复杂性。
❤布鲁斯·茂认为,当面对一个陌生的任务或挑战时,“不知道”往往是开启机会大门的钥匙。“当你面对一个问题却不知道如何着手,或者不知道事物该如何运作时,此时就存在着无限可能”“你有怀疑传统结构支配下的事物的自由。”
❤“我们的能力在做我们想做的事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我们过去问自己,我们能做什么?但现在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该做什么?”
❤“我是利用已存在的事物,找出一种新方法来使用它。”
❤萨卡拉认为:“设计师不需要有一切所为必须是独特的创造性活动的思想包袱,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跨界思索,抓住相关联的东西以及用旧有知识组织新语境。”
❤设计师,就是要训练将各种事情进行综合的能力。——查尔斯·康纳
❤这些想法可能完全出乎意料,但是它们都来自生活经验,来自你对世界、历史、艺术和运动等的理解。你必须对世界和文化将会如何有一个真正的感觉。——乔治·诺伊斯
❤当你暂时回避正在解决的问题时,灵感最容易出现。
❤荣·比曼认为,当“偶然连接”一旦发生,思维就会突然变得清晰。
❤。。。我们“逃离”,去熬夜工作,让自己迷失在森林中,然后思维漂移,用错误的方式看问题,提出新关联,最终我们跨出思维的樊笼。。。。
❤当你准备做些真正不同的事情的时候,你就像坐在了树梢的顶端。你可以感受到身下树枝在风中摇晃,有时你甚至听见了锯木的声音。你还必须尝试让其他人和你一同站在这根危险的树梢上,你必须说,上来,看看我从这个角度看见了什么!
❤最好的简化,就是在添加的同时,懂得减少。
❤“如何使设计吸引人又让人沉浸其中,”“设计的每一部分都必须是熟悉的事物和陌生事物的组合”柯林斯说,“那些熟悉的事物吸引我们走进设计的大门,而那些陌生的事物则让我们沉浸其中。”
❤人类学和人种学是我们工作中的重要性。因为你必须去洞悉其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方式。
❤帕特纳认为,公司应该设立一个墙,墙上挂满消费者的照片,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小物品以及分享的故事,应该为公司公司服务人群创造一个神社。
❤人人都知道海盗的标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故事因一些难忘的经历而开始并被强化。关于它的一切都被融入到海盗的标志中,让每个看见它的人都获得明确的信息。“这就是一个品牌的信息,”柯林斯说,“这个信息就是:你完了!”
❤作为一家企业,如果你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你就将自己与人们实际生活的更大的世界中的所有可能性隔离。——布鲁斯·茂
(老何啊,这个观点怎的就和你的一条微博上的观点如出一辙啊!!!“此时此刻不要给自己太多限制,这样,未来就多了些无限的可能。”膜拜一下。)
❤布鲁斯·茂认为,不管你在推销什么,它都应周身带有智慧和文化的气息。通常标志比文字更能传达出文化和智慧。商标传达出的每一个细节,帮助明确这种呼声。
❤以理念而不是以金钱为经营重点。“比喻法”。
❤苹果让产品和使用体验说话。“体验设计”
❤开放的面对挑战和实验尤其重要,这样可以获得观念的改变,惠特尼说,很多主管参加企业经营培训,去尽可能的降低风险。这种避难风险的态度会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公司必须创造一种“乐观的文化”不仅容忍冒险行为,还要鼓励。佛雷泽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司及管理人才能一直接受新观念并对一切新事物保持兴趣。
❤“自动落入轨道——这就像一种直觉。”
❤用拓展的眼光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