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的衰落》读后感100字
《男性的衰落》是一本由[英]格雷森·佩里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段时间经常能看到许多关于女性的社会话题,也确实能感觉到社会上男女差别对待的现象逐渐减少,感叹之余其实也不禁会想到,既然女性主义逐渐被大家所熟知,那会不会引导出相对的男性议题,果不其然,这本《男性的衰弱》就是针对广大男性的男子气概进行深入探讨。从古至今,全世界的男性对男子气概的认知倒是大同小异,以往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潜意识认为男子气概是历史发展趋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男子气概早已在自己脑中根深蒂固了,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的生活。
之所以作者能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审视男子气概,这与他的经历和性格是分不开的,家族传承的暴力教育方式让他备受折磨,于是开始叛逆,随处发泄男子气概,幸运的是在他差点加入部队时,走上了艺术这条道路,艺术化解了他身上多余的浮躁的男子气概,让他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并走向成功。难怪搞艺术的人在普通人眼中都有一种沉稳且神秘的气质,也许艺术的确能沉淀男子气概也说不定。
书中作者用斯凯莫斯代尔的迪格默区举了一个例子,处在附近不同的两个区域,男人们的生活习性截然不同,一个文明和谐,一个却充满暴力,尤其是当读到作者认为犯罪对他们而言是最唾手可及的选项,内心感到十分触动。在无法让孩童接受正确教育的地方,他们能够选择的范围实在是微乎其微,内心的男子气概无处宣泄,习以为常却又唾手可及的暴力就显得再合适不过了。由此作者总结出了许多正确疏导男子气概的方法,比如参军,亦或者运动,以及穿上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服装。
尽管男子气概的确给广大男性或多或少增添了些许无形的压力,但是它毕竟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无数经验无数规则磨合出来的东西,不能全盘否认它的作用,只能说其中某些规则一直停留在旧时代没有得到更新,所以在现在看来,有些规则会觉得过时,或者不可思议,不过这不也算是社会在逐渐进步的表现吗?我相信,就如作者所言,未来的新一代男子气概迟早会到来,不过是时间罢了。
《男性的衰落》读后感(二):摘记
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人类学家Gayle Rubin最初提出了与“生理性别”相对的“社会性别”概念。简单来说,生理性别指的是两性在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社会性别指的是两性在社会文化构建下形成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异。
身份认同是进行时,而不是静止状态。哲学家Julian Baggini写道:“我”是一个动词,却伪装成名词。
1976年,社会心理学家Robert Brannon和Deborah David罗列了传统的男子气概,或者说男性性别角色的四大要素:“娘娘腔免谈”,“影响显著(男人追寻成功和地位,尤其在危机面前)”、“吃苦耐劳(男人坚毅、自信而独立的气场,尤其在危机面前)”和“去死吧(男人行事粗暴、大胆、有侵略性是被允许的)”。男人们都感觉自己的男子气概被严格监督,监工主要是其他男士,他们自己也在监督着别人。男人们都清楚,自己必须以特定方式行事、穿戴特定衣物,同时认为自己有特定权利,甚至以特定模式思考。
男人的脑子里都有一位官员,那是潜意识里的一个声音,通过对讲机发送指令。这位官员统领男子气概部的个人部分。该部门希望维持男子气概的标准。男人的这位官员从父母、老师、朋友、电影、书籍等地方接受指令,理解男子气概是什么模样。他从上述来源中吸收理念和形象,将它们融为一个标准男人的模型。然后官员坐在那里,继续检查他的男人是否符合这一理想形象。如果不符合,他就会自轻自恨,在别人身上发泄情绪。
Default man的世界观、社会观都与主流叙事话语高度重合,非常容易混淆。我们无法将他们的思维和感受从“恰当、正确”的社会观念中割裂开来。难怪他们能够取得成功,社会很大程度上就在按他们的规则运作。父权制几个世纪的改造,令社会已适应并偏好中产阶级男性的视角。要想促进社会平等,就必须将标准男性的思想意识从社会内部分隔开来,加入其他相互竞争的视角,从而建立一个公平的世界。
人们似乎只在身份认同收到挑战或威胁时,才将它作为议题提上日程。
标准男性不仅看上去中性无色,给人感觉中性无色,他们甚至就是中性无色本身,拥有中性无色的特质。但真实情况是,标准男性会打扮成中性无色的样子,骨子里不一定就是如此。标准男性将自己作为参照点,用以评判其他人的价值观和文化。把自身当成了身份认同坐标的零度经线。
【变为第三性】:消减女性特征的行为
【第二代性别歧视】某种职场文化和行事方法,表面看上去中性自然,实质反映了男性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因为在传统工作安排的发展历程中,男人始终占主导地位。
“社群community”是“他者”。
【男性凝视】电影镜头的凝视方法,反映了异性恋男导演的视角——Laura Mulvey
《男性的衰落》读后感(三):噢,这糟糕的书名……但这书的内容真的不错!
外封说实话,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因为书名错过的好书。这本书的书名,如果不经解释,直接看上去,是很有攻击性的,它很容易会让男性自然地产生反感的心态,这并不好。而实际上,这本书是很真诚地在讨论男权社会给男性群体带来的压力。
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前提,即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倡导、追求性别平等,正是因为性别的不平等现状。从各种角度判断,都很容易得出女性的社会地位现阶段低于男性的结论。
只是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很容易开始彼此划分团体——女性容易将自己代入受害者,而将男性代入加害者的角色;而男性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意与仇视,在弄清怎么回事之前,也会本能地产生反感,去戒备去抵触。于是,两性对立的冲突就此埋下了引线。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难以意识到,其实男性和女性都是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受害者,只是方向与程度不同而已。(不过话说在先,这不是一个比赛,所以真的不必要去比较谁更惨……)
而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其实就在此:让人们意识到,性别社会对男性同样造成了压迫,因此,男性与女性该做的并不是各自抱团然后彼此攻讦,而是应该统一战线——既然男人和女人都是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那大家应该共同携手促进性别地位平等。
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男性意识到这一点,一起助力女权(即平权)运动,这并且不该是出于“同情心”或是“道德感”,而是真真正正地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去做这件事。这本书旨在给男性朋友讲清这件事。
。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以“男子气概”为话题,开始了讨论。
出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会不会有男性本身的人生理想,是找一个心爱的女人结婚,然后就此在家中料理家事,种花种草,照顾小孩,成为一名“家庭主夫”?会不会有男性本身的爱好,是给一群芭比娃娃梳头发,做漂亮的小衣服,并在晴朗的午后跟芭比娃娃一起开一场茶话会?会不会有男性本身喜欢哭泣,喜欢流泪后可以偎依在亲近的人的怀里,享受着ta的轻哄,自己撒着娇?等等等等……
我相信,在现代社会,大家对这些问题都会有很明确的答案:一定会存在这样的男性朋友。(不论是出于正常的想法,还是单纯觉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那么,在这些问题之上再追加一个问题:在大家脑海中,符合问题描述的男性,他们是什么样的身材与长相?
下意识地,我想人们头脑里第一反应出现的形象应该都是:纤弱的、白皙的、大眼睛长睫毛的,“男性”形象。
而这些是一般意义上典型的男性形象吗?
换一个问法,人们是否想过,那些高大威猛、浓眉入鬓、国字脸、黝黑皮肤、声音粗粝的典型“阳刚”男性,他们的容貌并非自己选择的,他们当中,或许也有许多人有着同样的愿望。
而这个社会,允许吗?
这个社会允许男性不阳刚吗?这个社会真的允许男性选择柔软吗?这个社会真的允许男性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过想过的一生吗?
当“男性”二字,不单单代表着一个自然性别,而是被社会强行与“阳刚”、“强硬”等等性格形容词绑定的时候,这不正如“女性”二字被社会强行绑定于“家庭”、“子女”、“温柔”、“娇弱”等等词语一样吗?
作者所谓“男性”的衰落,其实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性别地位不平等的社会如限制“女性”一样,限制了“男性”,它压迫了性别的可能性,舒服了性别的自由,这就是所谓衰落。
所以,作者这本书的书名中“男性的衰落”想要表达的,并不是男性这个群体,这些年越来越不行了,不如女性,他想表达的是,“男性”所绑定的那些“社会责任”“性别气质”等等的刻板印象,都应该衰落。
作者希望更多的保守派人士意识到,当男人跟女人平等共享社会权利/权力,共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大家的生活都会比现在更美好,毕竟现在有太多的人,把这件事情当作了一场零和博弈——仿佛男与女是在争夺桌上的一个苹果一般,一边有了另一边就会失去,但其实,这本是一场共赢。
。
总的来讲作者讨论这件事情的角度会给人带来启发,不过作者的有一些观点呀论据也好,我个人并不是完全认同~不过还是十分推荐!
内封另外这本书做得好漂亮呀,内封外封和插图都太惊艳了!插图我太
《男性的衰落》读后感(四):两性的平等是从男性的衰落开始的
Grayson Perry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和讨论男人这回事,特别是他眼里可怕的英式男子气概,用他一贯的睿智和愤世嫉俗,从BBC第四频道他做的系列节目《All Man》到这本《男性的衰落》,还有他在各个艺术学院做的讲座。显然,在谈论男人的时候,他把自己置身事外,但他也不是女人,这种找不到身份认同的尴尬,正是他在艺术圈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所需要面对的——对这个喜欢泰迪熊的异装癖男白人没有这么友善。
Grayson Perry因为异装癖跟标准男性唱了反调,男性力量从远古起就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在英国,白人中产阶级男性是标准男性,社会的权势群体占据统治地位的人,是精英和权力的象征。出生在工人阶级家庭,穿着女装的他正是与权力之塔保持距离,来审视男性问题,让男人讨论男权就像鱼讨论水,是无法觉察的。
读书的时候,我是跟班上两个男同学一起去了Grayson Perry在伦敦时装学院关于性别的讲座,在我班为数不多的男生中,他俩也都是异装癖。其中一个男生用孱弱的声音在结束前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性别是流动的?他解释,生理性别(sex)是绝对的,社会性别(gender)却是后天教育塑造的,社会性别的男女不应该是相对的南北极,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拥有一定比例的男女性气概。
校长在毕业典礼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说:“‘我’是一个动词,却伪装成名词。”纵观一生,我们每个人像捕鱼一样抓捕自我,自我变化太快,太难确认。让女人更有女人味,让男人像个男人,社会会更好吗?显然男权思维与启蒙运动以来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智相悖,与现代社会追求的平等、包容矛盾。随着男女平等的步伐,女人获得应有的权力,部分男人地位下滑,自尊受创,备受羞辱。并非女人的平权运动伤害到了男性,而是从远古以来的男权观念将男性推至到危险的境地。
在他眼里,大多数暴力狂、强奸犯、罪犯、杀手、逃税者、腐败的政客、掠夺星球资源的人、性虐待者和晚宴上的讨厌鬼都是男性。他说:“我有时看电视晚间新闻,觉得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件事——有Y染色体的人的行为。”
但实际上并非是Y染色体有毒,而是男人们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在犯罪。Grayson Perry并不厌男,而是深深地同情男性的处境,无论男女都没有逃脱男权的惩罚,男性气概伤害的是男人自己以及他的伴侣。他用一种反向思维,不鼓吹女权,悲悯“男人是不被珍惜的性别,被送上前线战斗、派去营救他人或在艰苦环境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麦康伯同妻子去非洲打猎,在搜寻一只受伤的狮子时,麦康伯吓得临阵逃脱,这一“缺少男子气概”的行为令妻子所不齿,当晚就与陪同的猎手偷情。一向崇尚硬汉气质的海明威,在自己的作品中不经意探讨了男性的性别角色,并非只有女性,男人为性别角色也吃尽苦头。
只有让男人看见变革的益处,他们才会参与进来。不用再为了保持权力的形象而伪装超级男人气概,不用再与同伴攀比财富和地位,不用训练愤怒和暴力来掩盖懦弱,允许他们脆弱和哭泣,像女人一样拥有情绪弹性,无论男女都不用被框在身份的牢笼里。减少男子气概的角逐,男人也可以相互善待。
放眼我们亚洲国家,“厌女症”还在明目张胆地标榜,无论是企业招聘、两性关系、收入、性暴力、生产诸如“圣女”“娼妇”的标签,还是在综艺节目里对女性的调侃,仿佛处处都在强调女性劣于男性,强调从属关系。女性的身份和欲望一直在被异化。任何身份或性别都是两性共同创造的,女性不但受到男性的不公待遇,也会已被说服的女性自己歧视,“大男子主义”早就悄无声息融入日常观念,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最近还有针对青年“阳刚危机”的论调,不但引发男性集体身份的焦虑,更将男女性别放在了对立面,将勇敢、正义、独立这些品质划分给男性气概,把谦卑、弱小、温柔划分给女性气质,这不但是一种性别偏见的变种,也是在压迫男性,不允许他们保持本真。
也许Grayson Perry的书正是眼下,无论男女都需要迫切看到的,在女权运动发展了200多年的今天,为我们提供一种新鲜的思路——废除性别角色,认同社会性别的流动,男性的衰落正是回到男女平等的开始。
Grayson Perry作为我们整个伦敦艺术大学联盟的校长,除了做艺术,最关心的就是男性话题了。想把校长的展览搞到国内来可能跟书的出版一样困难,一个难在前卫的意识形态,一个难在他是个做罐子的,尽管我已经联系了多家美术馆,但陶瓷毕竟不是软雕塑或者油画布,总给人一触即碎的不安全感。校长在艺术领域的成就不必多说,每次被介绍时,英国最权威的透纳奖都要被提及,都快长在他名字后面了,最近还有人称他是英国的“国宝”。而于写作,用他的话来说:“该死的写作比做罐子可难多了。”
穿女装只是他观念的一种简单物化,也是解放自己性别枷锁的第一步,书中他的观点在种族、阶级、性别、性取向、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问题之间跳来跳去。温和的讽刺和冷静的分析,恰如其分的举例和比喻,让这本书浅显易懂,幽默机警。可藏在轻松语句背后的是对僵化观念的炮火,暴击了对性别怀有歧视和虚荣的人们,甚至有些男人读了此书有一种被狠狠揍了一顿的感觉。凭借此书,Grayson Perry获得了英国《GQ》的年度作家,穿着中央圣马丁同学设计的女装去领奖,硕大的蝴蝶结顶在脑门上,年度作家的风头一不小心又盖过了年度着装奖的各位明星。
《男性的衰落》读后感(五):性别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对性别的认同要来源于我们自己。
引子:
最近几天加班严重,脑子都有点不转了,回家的公交上刷豆瓣,看见一个出版社发得推书广告,《男性的衰弱》,突然升起了强烈的好奇,就特地去找了来看,到手才发现,原来是《男性的衰落》。
一字之差,谬已千里呀。
不过也因此而发现了这样一本特别值得一看的书。
关于作者: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伦敦艺术大学校长,英国备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陶艺家。
2003年获得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2008年入选“英国文化百位权威人士”(第32位)。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皇家院士。2013年,他在BBC年度特别节目《里斯讲座》来讲,是该节目开播65年以来邀请的第一位艺术家。
而在这本书里,他描述自己是一个异装癖,一个对自己性别并不认同,甚至对自己的男性气概感到厌烦,对标准男性定义的社会深恶痛绝,甚至想要号召人们一起来改造世界的人。
他作为男性,一个白人男性,一个白人中产阶级男性,一个既得利益者,同时也是一个家暴受害者,他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人生经历也足够丰富,看透了男权社会的本质,却并不沉沦于这世界回馈给他的利益,却想着为那些更多没享受到社会权利,却承担了义务的人们,摇旗呐喊争取权利。这是我特别倾佩的地方。
《男性的衰落》关于本书: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反思传统男子气概的弊端及成因,探索身处新时代的男人应如何改变,才能让自己变得幸福圆满,让世界变得更好。
虽然书名叫《男性的衰落》,但却是一本男女都应该阅读的好书,特别是在出来工作之后,我经常能感到性别的不平等,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工作、就业、学习,桩桩件件,重男轻女的事情发生的频率太高,都让我们习以为常了,而这样就是对的吗?
《男性的衰落》理所当然、约定俗成的,就是对的吗?如书中所说,我们一看见蓝色就觉得对应的是男生,粉色就是女生,甚至连小孩子的玩具都从小被确定了性别属性,男孩子玩枪、玩变形金刚,女孩子玩过家家、芭比娃娃,男生就要坚强、刚毅、孔武有力,女生就要温柔、体贴、小鸟依人,可这到底是我们天生的性格如此,还是在日复一日的社会引导下,我们为了适应社会而伪装出来的人格呢?
我是女生,可是我就是喜欢舞刀弄枪呢?我是男生,可是我就是喜欢化妆打扮呢?
那些社会因为生殖器的不同,给性别贴上的标签,是不是也影响了我们的个人选择?
如果人生而平等自由,这是不是一种形式上的不自由?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到底是我们去适应社会,还是社会强加给我们它的观念意志,让我们去迎合它?
性别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对性别的认同要来源于我们自己。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以自己选择ta要要做什么样的人,男性、女性、第三性,人们都能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从容不迫得做自己,也不用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这个世界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没有歧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