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态乌托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生态乌托邦》读后感摘抄

2022-03-28 03:04: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态乌托邦》读后感摘抄

  《生态乌托邦》是一本由欧内斯特·卡伦巴赫著作,24.00元出版的2010-10图书,本书定价:22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态乌托邦》精选点评:

  ●向往故事中人性的自由

  ●这个utopia和《1Q84》中先驱的早期模样有点像。而且,生态乌托邦的前提只能是小团体,就像“自由人联盟”只能实现于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得乖乖地降服于婚姻的契约。

  ●人类先自我毁灭一把,如有幸存,才有这种可能。

  ●无节制的不是污染和破坏环境,是人的欲望,生态乌托邦不是说不可能,只是乌托邦只能是乌托邦

  ●很多细节蛮有意思的,有些地方又觉得不可思议,挺好玩的书

  ●《动物庄园II:生态原始共产主义》

  ●朋友推荐并赠送的。 很喜欢书里面描写的这个乌托邦的世界,要是其中的景象能够实现一两个就好了。 看了它就知道,阿凡达什么的,在美国也不是无源之水,还是有很多人在向往着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自然放松的生活态度

  ●我既嫌弃这个乌托邦的落后,又羡慕他们质朴的快乐。

  ●现在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生态乌托邦》读后感(一):生态乌托邦 谁人不向往

  (美)欧内斯特•卡伦巴赫 著 杜澍 译 ISBN 978-7-301-17775-4/I•2261

  定价 24元 页数 232页 2010年10月出版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1929— ),美国当代著名环保作家,1955—1991年间为加州大学出版社编辑,电影评论家,出版社下属刊物《电影季刊》的创办人及编辑之一。《生态乌托邦》为其代表作,另外还著有《生态乌托邦之诞生》等。

  编辑推荐

  •我的第一本绿色经典

  •一本英文版的《桃花源记》

  •一本西方“乐活族”的宣言书

  •一本影响20世纪70年代的思想书

  •一本与《1984》、《美丽新世界》齐名的地下经典

  •十种语言,百万销量,生态可持续社会的第一幅生动画像

  国外报刊评论

  一本环境经典……具有深刻的预见性。——《时代》

  在威尔斯、凡尔纳、赫胥黎和奥威尔之后,最新的名字是卡伦巴赫,生态乌托邦的创造者。

  ——《洛杉矶时报》

  对每个关心地球与人类未来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卡普拉

  《生态乌托邦》读后感(二):便宜、便携、可塑性强的塑料单间,令人向往

  作为一个在北京租着房子的人,我最向往的是作者想象出的塑料房子。

  “他们设计出一种机械,可以生产出约四米宽、三米高的椭圆截面管……这种管子可以做成封死的形状,也可以沿着侧面冲出窗子来……切下一个角,黏在一起,就能造出一个方形房子;切在不同的角度上,就会出现一个六角形或八角形房子。你还可以把不同的部分黏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锯齿形,或使它们成为一个长长的带有分支或突起的串环,并围合成一个建筑群……”要是这本书有插图,一定更有意思。

  “这些挤压出的房子是塑料制成的,塑料源自棉花。……也有便携性的优势(一个标准间……的重量轻到只要四名男子就可以举起)……”

  看起来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如果设计好了房间里的隔断和大家具,还可以和房间一起整体做出来。

  费用么,“低于一个标准建筑房间的五分之一”,这参考的是1975年的美国标准,换成今天中国的标准差距肯定还要大很多……

  和其他章节一样,作者还要强调尽量减少垃圾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浴室和化粪池都是配套的标准件,将生活垃圾转化成沼气、水和污泥,分别用于加热、灌溉和肥田。如果整座房子都不要了,就把它打碎,用“微生物分解成肥料并被循环使用到土地中”……

  当然,这样的房子不适合做成楼房,但是作者说了,在生态乌托邦,大部分城镇的人口都很少,大家似乎没有必要住在楼房里。

  而在那些人口较多的中心城市,人们把市中心各大公司的总部改造成了住宅楼(根据作者的说法,生态乌托邦成立的时候,把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大公司都解散、拆分了,所以没有公司需要大楼做总部——这个设想有点报复的意味,受害于垄断企业的读者大概都会表示赞同),其他造得没那么好的楼直接推倒,建筑材料回收。

  塑料房子也有缺点,但它的缺点也有浪漫色彩——“他们总是会被大风吹走”,想想《飞屋环游记》——解决方法是用巨大的螺丝装置锚住各个角落。

  这些神奇的房子是作者倡导的小经济体、慢生活、低生产率、低能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于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奢侈的理想,不知道何时才有实现的可能……

  《生态乌托邦》读后感(三):卡伦巴赫为中文版写的序

  在所有伟大的国家中,中国的历史循环记忆最为漫长,无数个朝代兴衰更替,起起落落。因此,我特别高兴看到我的小说《生态乌托邦》能被译成中文出版。即便书中关注的仅仅是一个虚构的小国,我仍期盼它能给中国读者带来许多直观的感受。

  我们现在处在一种积极推进工业化的全球循环中。但是这一循环正在遭到自然极限的反对:全球气候变暖,给我们合成氧气提供鱼类资源的海水酸化,耕地林地退化,城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如果地球和我们人类想要继续存在下去,我们的现代文明必须采取新的生活模式,《生态乌托邦》中就提供了一幅关于一个生态精密、技术可行、制度创新的社会的描绘。

  我花了三年多时间写这本小书。为此进行的研究和思考没少让我头疼,因为在我刚开始写这本书时,还没有人试着用一种常识方式去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长远影响。没有人提出那些具有本质性的问题,像我们需要怎样改变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工业生产体系、我们的个体生活模式等,直到《生态乌托邦》刻画了一个可以替代的可能的世界。本书的雄心是提供一幅吸引人的画面,即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可持续"到底是什么样子,向大家展示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新的生活方式,确保人类可以比较舒服地在地球上生存更长时间。

  书中描绘的许多日常生活细节,使得许多读者都为之着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希望与乐观,对年轻读者格外有吸引力。它揭去了蒙在环境退化、社会异化、社区衰败、个人压力等看似不可避免的表象上的面纱,教导我们:敢于做梦是件好事,乐于尝试新观念新想法是件好事,想象自己快乐幸福是件好事,与我们的同伴拥有相互支持关系同样是件好事。我最热切的期盼就是,希望中国读者受到本书的激励,敢于想象并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态乌托邦。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 

  2010年8月15日

  《生态乌托邦》读后感(四):有没有那样的国度

  坦白地说这是一本比较枯燥的书。想知道作者对生态的理想状态是怎么定义的。

  看完后最直观的感受是生态乌托邦绝对是男性的天堂。因为这里信奉完全的性解放。他们不会放任自己性滥交。但互相有好感后只要条件适宜,他们就会选择用性交来表达这种好感。书中的叙述者在住院期间就受到了护士的这种“友好”待遇,哪怕当时他正热恋着玛丽莎。而同样在一次集体决斗后,玛丽莎也当着他的面用这种方式对另个人表达了她对勇士的喜爱。这显然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维斯顿决定留在乌托邦,而玛丽莎则决定选择他作为自己孩子的父亲。

  作为一个行为上极端的保守者,我至今连跟异性牵手的次数都能数得出。跟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要是跟某个异性发生性关系那简直就是天大的事。但我却觉得这种对待性的态度更自然,更符合世界运行的理念。这只是男女之间表达相互爱慕的一种纯粹的方式。不要给性套上太多道德上的桎梏。

  作者甚至还虚构了一种轻巧的房子。可塑,当然同贯穿书中的主题一样,可回收。这类似于现在的3d打印技术。想要什么样的房子,用特殊材料打印就行了。你甚至随时可以再加一间房子,只需要粘在原来的房子上。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速成房子。

  其次对于生态乌托邦人的生活态度作者始终强调的一点就是随意,慢节奏。他们没有明显的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他们绝对不会绷紧神经,一本正经地从事工作。这种随意的态度大概是现代由于工作压力持续走高的压抑人群数量的良药。他们还信奉人与人最直接的交流,群体批判,但绝对不带任何恶意。这种理念更符合自然精神。这真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作者构造的疏散型迷你城。大城市被抛弃,能自给自足的小城市取而代之。城与城之间通过城际铁路连接,方便人们的旅行。这种布局使得取消私人车成为可能。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完全可行的。城市规模过大的确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人流,进而带来了各种污染。但悲哀的是迄今我们仍看不到人们要改变这一现状的任何诚意。

  作者试图在尊重自然与高科技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而这就是贯穿在生态乌托邦书中的灵魂。那里的人保持打猎的爱好,有点树木崇拜情节,赶集还是一种流行,但同时他们也不排斥能给生活带来便利而又不破坏生态的高科技。在新能源开发等领域他们甚至走在世界前列。

  书中描写的大部分场景其实在现在都是技术可行的,但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完全放下戒心,那就是在很远以后的事情了。

  《生态乌托邦》读后感(五):有没有那样的国度

  坦白地说这是一本比较枯燥的书。想知道作者对生态的理想状态是怎么定义的。

  看完后最直观的感受是生态乌托邦绝对是男性的天堂。因为这里信奉完全的性解放。他们不会放任自己性滥交。但互相有好感后只要条件适宜,他们就会选择用性交来表达这种好感。书中的叙述者在住院期间就受到了护士的这种“友好”待遇,哪怕当时他正热恋着玛丽莎。而同样在一次集体决斗后,玛丽莎也当着他的面用这种方式对另个人表达了她对勇士的喜爱。这显然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维斯顿决定留在乌托邦,而玛丽莎则决定选择他作为自己孩子的父亲。

  作为一个行为上极端的保守者,我至今连跟异性牵手的次数都能数得出。跟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要是跟某个异性发生性关系那简直就是天大的事。但我却觉得这种对待性的态度更自然,更符合世界运行的理念。这只是男女之间表达相互爱慕的一种纯粹的方式。不要给性套上太多道德上的桎梏。

  作者甚至还虚构了一种轻巧的房子。可塑,当然同贯穿书中的主题一样,可回收。这类似于现在的3d打印技术。想要什么样的房子,用特殊材料打印就行了。你甚至随时可以再加一间房子,只需要粘在原来的房子上。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速成房子。

  其次对于生态乌托邦人的生活态度作者始终强调的一点就是随意,慢节奏。他们没有明显的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他们绝对不会绷紧神经,一本正经地从事工作。这种随意的态度大概是现代由于工作压力持续走高的压抑人群数量的良药。他们还信奉人与人最直接的交流,群体批判,但绝对不带任何恶意。这种理念更符合自然精神。这真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作者构造的疏散型迷你城。大城市被抛弃,能自给自足的小城市取而代之。城与城之间通过城际铁路连接,方便人们的旅行。这种布局使得取消私人车成为可能。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完全可行的。城市规模过大的确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人流,进而带来了各种污染。但悲哀的是迄今我们仍看不到人们要改变这一现状的任何诚意。

  作者试图在尊重自然与高科技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而这就是贯穿在生态乌托邦书中的灵魂。那里的人保持打猎的爱好,有点树木崇拜情节,赶集还是一种流行,但同时他们也不排斥能给生活带来便利而又不破坏生态的高科技。在新能源开发等领域他们甚至走在世界前列。

  书中描写的大部分场景其实在现在都是技术可行的,但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完全放下戒心,那就是在很远以后的事情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