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锦集

2020-09-10 19: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锦集

  《什么在决定新闻》是一本由赫伯特·甘斯(Herbert J.Gans)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8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在决定新闻》精选点评

  ●为了写论文才读的书==!一个社会学家去做新闻工作室观察,会常把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比较,有些很有趣看法~

  ●老外也能写出来这么主观论点一堆废话的书。。瞎眼了我才买。。

  ●所谓视角新闻,其实就是中国的走转改啊;-)

  ●#姜门读书会#电视新闻生产的必读

  ●掠过去了

  ●在时应该算是比较全面的新闻室观察了,提出了很多创见,诸如权力效率考量,都有足够解释力。但全面之余缺乏系统性,新闻业的变革颠覆了其中一些观点,最后提议的“多视角新闻”与今日的“分众”或可比较。

  ●强大田野调查

  ●作为对新闻生产的田野调查,就阅读经验而言不会再有更好的了,非常细致和全面,也很准确。唯独结论理想主义了。

  ●一副相互勾连的图景,在控制想象和在想象中控制

  ●非常好的书!翻译也很赞!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一):社会学研究

  从研究方法写作方法来,这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讨论了新闻价值制造过程等很多应然和实然的方面

  对想了解CBS、NBC、《新闻周刊》或《时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没有提供期望内容

  全书的大结论不如字里行间小结论更有趣。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二):只读过部分

  序:新闻室观察研究的经典之作

  1.在新闻机构里观察,甚至当起记者体验派啊

  2.事件中心 plus 人物为中 可能忽略记者以及他背后生产新闻的一整套新闻架构作用

  3.效率决定记者找的消息源,会固定专家)且其意见预测,找专只是为了减少记着的出境,效率也会使最权威的常常出境,因此导致传媒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第四章 新闻来源与新闻从业者

  1.什么在决定新闻

  消息源:热切、真诚、权威、可靠相似

  记者:专家vs通才、个人情绪、共生关系

  2.虽说政府无法操控新闻,但政府的权力还是更大的

  3.受众取向记者采访专家,避免太技术化。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三):短评写不下之后……

  正如Gans在最后一节中承认的——“我深知,这一章中所讨论的多数提议目前都是不可行的”,以多视角的新闻,推动美国社会的进一步民主,未必只是这位媒体之外的社会学研究者愿望,但来自政治和经济压力是新闻业始终需要去面对的。同样,Gans也说,新闻业也可能是政治过程之中的。整本书是对美国新闻业,包括电视、杂志的一种全景式观测,并给出归纳总结,以及社会学家眼中的理想新闻模式阐述部分快速翻过,只是觉得这种知识似乎需要有个大众普及版本,构建所谓的“媒介素养”,使大众可以明白我们所阅读的东西是如何挑选和生产的,因此减少被媒体有意或无意强化的偏见。最后,学术书籍什么的,我又是去偷师研究方法,分析层次的……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四):信息传播杂谈

  大略的翻完,感觉这书并不太值得看。有几个原因。首先,书的标题所提出的目标,即搞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新闻的出炉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可惜的是书里讲的多是比较专业和枯燥的新闻决定的流程,这些庞杂博大的内容并不太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最终又没有简洁明了的解决书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拖沓而缺少营养。其次,本书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距今已有差不多四十年。而这最近的四十年我们见证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的发展,这个发展带来了新闻的素材搜集、处理和最终新闻呈现等所有方面的巨大变革,缺少对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新现象的分析无疑让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最后,本书写作上有些臃肿,翻译也并不出彩,所以到最后仅仅是不求获得太多新知的轻松泛读也有些奢望了。

  不过既然读了,就写一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一些理解。这些理解可能跟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太相关。

  - 有句俗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这话是说,一件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普通人来讲是奇怪的。这里有两个概念,即”普通人“和”奇怪“。从一方面说,明星们的狗咬了人可以成为新闻--虽然狗咬人本身不奇怪,但明星不是普通人,所以他们的所有事情可能对普通人都是奇怪的。从另一方面说,人咬狗这件事情本身就会让所有人感到奇怪,不管这咬狗的人有多普通。所以说起来,有两个因素决定一件事情是不是新闻,一个是这件事情的行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个是事件本身的新奇性,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有成为新闻的潜质。而要是两个条件都满足,也就是明星咬了狗,那就是爆炸性新闻了。

  -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都是异常的社会现象---它们不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因此,仅从新闻来判断一个社会的整体实际情况是不靠谱的--它们强化了异常的社会现象出现的概率,给人一种错误的整体社会印象。

  - 对于新闻机构而言,选择最终呈现给受众的新闻的过程是闭环的正向强化的。可以成为新闻的事件太多,如何取舍就成为一个问题。市场化的新闻机构看重收视率,就不可避免的献媚于受众。所以受众喜欢的就成为新闻机构乐于选择的,这些带有受众偏好选择的新闻又进一步强化了受众的喜好。所以分析一个社会中各种新闻的组成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的人群(未必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比如在中国,这个主流群体不是农民群体--农民群体并没有普遍统一的文化,地理上的区隔造成他们文化上的割裂;而城市文化差不多是全国一致的,所以仅就文化品位来讲,城市居民构成最大的文化群体,是社会主流--自然这个主流也与农民群体的社会影响力本身较弱有很大关系)的喜好。他们是新闻的主要的消费者,也决定着新闻的取舍。

  - 任何的新闻都不会是完全客观的,都包含了若干层面的主观价值。首先,新闻从业者决定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也就通过选择哪些事件呈现给受众表现了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重要性的评价;其次,新闻的描述中包含潜在的价值判断,以何种方式呈现,作何种评论,都或暗或明的表现了新闻撰写者的价值观(主动的或无意识的)。一个特别的例子是不以市场盈利为目的的新闻,这种所谓新闻完全是展示自己价值观的宣传的手段。它们不以取悦受众为目的,而以说服受众为诉求。

  - 每个人能够成为新闻主角的机会不同,这可以视作一种对媒体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这使得绝大部分人不具有有效的广播渠道,而少部分占有优势地位的人具有强势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不对等也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 当前信息时代的新闻产生和传播有了全新的特征。人人都可以发布消息的能力似乎表示人们开始拥有相对平等的话语权。但如果注意到还是只有那些重要的人(可能跟传统传媒时代的重要的人不完全相同)拥有更多的粉丝,具有更大的信息传播能力,那么这种相对平等,如果有的话,那也只是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意义。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五):a

  《什么在决定新闻》| 苏伦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赫伯特·甘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协会第78任主席。他的研究兴趣广泛,在城市社群、社会政策、新闻传媒等领域均有建树。除了本书,他的著作还有《都市村民》《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等。除了受过长期的专业学术训练,甘斯也有多年新闻从业经验,这让他能够深刻地剖析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利益链条。 关于本书 这本书被看作是“新闻室观察研究”的奠基之作。这种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到新闻机构中,甚至当起记者,亲身参与新闻的制作过程,然后根据观察所得,对新闻机构的内部运作,以及新闻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从1964年起,甘斯前往美国四大新闻媒体深入调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由于理论基础扎实,视角新颖,直到今天,这本《什么在决定新闻》仍然是新闻记者的入行必读书。虽然成书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而且研究背景主要在美国,但这本书所进行的思考和结论,对任何地区的新闻研究,都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核心内容 甘斯认为,新闻机构就像是一家工厂,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都是这家工厂通过复杂的过程生产出来的,而新闻这件产品,会被打上生产过程的烙印。所以,要了解什么在决定新闻,就有必要从生产过程入手。甘斯深入到新闻机构中,发现新闻的生产过程像是一场战争,政府、市场、消息源、受众等多方势力在进行较量,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新闻,就是各方权力博弈之后的产物。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新闻如何操纵我们的头脑?什么是“拟态环境”理论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每天所能亲自接触到的东西有限。对于超过认知限度的世界,我们只能借助新闻媒体去接触。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告诉我们每天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生了哪些事情。因此,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都是新闻报道告诉我们的。新闻如何报道外部世界,决定了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印象。换句话说,新闻操纵了我们的头脑,操纵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传播学有一个著名理论“拟态环境”,揭示了同样的道理。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所有事物都保持接触,对外部世界主要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来认识的。但是媒体不可能报道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它需要对事件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组织。一旦经过这个生产过程,事件的真实性就会被扭曲,与现实产生差距,所以新闻报道呈现出来的,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而是一种“拟态环境”。 由于新闻的生产过程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就是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是现实环境。这样,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现实环境的反应,而成了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因此,新闻报道使我们生活在对“拟态环境”的想象中。作者甘斯发现,新闻媒介通过有选择性的报道,呈现出关于整个社会的基本图景,观众通过这个图景来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并实施行动。 二、权力和效率决定新闻 甘斯把新闻报道看作是媒体将信息从消息来源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和效率对新闻生产发挥着决定作用。一方面,新闻是一种权力的表达,各种权力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进行博弈,新闻成为了权力斗争的产物;另一方面,由于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新闻媒体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新闻的生产,所以又时刻受到效率的制约。甘斯讨论了影响新闻的具体因素,包括:消息来源、政治因素、市场因素和内容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又彼此交织,媒体在报道时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得平衡。 1. 权力方面的因素 (1)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通过提供信息的权力来决定新闻。消息来源会出于各种目的接近记者,而记者为了寻找新闻线索,也会积极联系消息来源,所以两者之间更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为了获得持续稳定的消息来源,记者会保护消息来源的利益。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通过政府的权力直接影响新闻。由于新闻媒体具有宣传性质,面向的又是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所以,为了符合法律规定,政府会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审查,新闻媒体也会进行自我审查。 政治因素中还包括价值观的制约。一方面,新闻的采写是主观性的,只有符合记者个人价值标准的素材才会被选择,最终新闻充满了记者个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新闻生产中,媒体会故意表现或隐藏某些价值观,这是为了避免遭受社会批评或者违反法律。 (3)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主要体现为受众对新闻的影响。在美国,商业化媒体占据主流,他们靠扩大受众规模来吸引广告商,赚取利润。因此,他们必须使新闻报道符合受众的口味。这就导致新闻低俗化或娱乐化。 2. 效率方面的因素 (1)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也能在效率方面影响新闻。因为新闻有时效性,生产时间非常有限,在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不会耗费大量精力,去寻找最合适的消息来源,因为这会严重影响新闻生产的效率。他们通常会去寻找更容易接近的消息来源。 (2)内容因素 内容因素是为了迅速判断某个故事是否适合报道的标准。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实质性考量”,也就是根据内容,来判断一则新闻是否“重要”或者“有趣”。这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媒体必须选择那些能迅速抓住读者眼球的事情进行报道;其次,要进行“产品考量”,这是说新闻要具备一定的产品标准,来适应媒体的展示要求和样式标准。 三、如何打造多视角新闻 1. 什么是多视角新闻 多视角新闻是指从更为全面的视角进行的新闻报道。不同的人看待新闻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因此媒体就需要提供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新闻来满足各种受众的需要。这就是多视角新闻的意义所在。甘斯认为,理想的新闻应该是多视角的,它需要为公众提供有关国家和社会全面的、典型的图像。 2. 多视角新闻的标准 多视角新闻致力于让新闻更加全国化、更具有代表性,以及更具有服务性。首先,全国化是指改变之前把政府等同于国家的观念,将视角转向全国性的机构、组织、公司等。也就是说,在进行重大事件报道时,既要报道政府的立场,也要关注这些机构和组织的态度;代表性,是要求新闻能代表更多人的利益和观点,对某些事件的报道,不仅仅要关注高层的反应,也应该关注对普通人的影响;最后,强调服务性是指,向特殊群体提供更多与他们相关的新闻,类似于“个性化推送”的新闻理念。 3. 甘斯的三条建议 要打造多视角新闻,需要整个新闻业和新闻机构的协同转变。为此,甘斯给出了三条建议,第一是扩大新闻供应,就是要雇佣更多记者,从更多的消息来源那里获得不同的观点;第二是要重视少数特殊群体的新闻需求,比如残疾人群体、性少数派等等,他们往往因为数量较少而被媒体忽视,但其实他们也需要获得与自己有关的新闻;第三点建议是开展对新闻媒体的批评,这需要借助新闻观众和第三方的力量,帮助媒体及时发现报道中的问题,进行改善。 金句 1. You are what you read。你每天所接触的内容,会影响你的气质、眼界、思想,最终影响你的个人发展。 2. 新闻机构就像是一家工厂,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都是这家工厂通过复杂的过程生产出来的。而新闻这件产品,会被打上生产过程的烙印。 3. 新闻操纵了我们的头脑,操纵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就像洞穴里被绑住手脚的囚徒,映射在墙壁上的影子,就是媒体呈现给我们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映像。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映像就是我们头脑中的现实世界。 4. 一旦经过新闻的生产过程,事件的真实性就会被扭曲,与现实产生差距,所以新闻报道呈现出来的,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而是一种“拟态环境”。 5. 理想的新闻就应该是多视角的,它需要为公众提供有关国家和社会全面的、典型的图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