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读后感100字
《手机》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机》精选点评:
●明明总是男的贱搞三又搞四,女人还总是为难女人
●一口气看完,精彩!回味!深思!
●三个故事,关于通讯,口信,电话,手机,一个是守望,一个是信义,只有中间的手机是反面的欺骗。都很精彩,用女性作标题倒是没想明白。
●fucked up的生活,都是手机弄的吗?还是人本身的欲望? 工具的发明是为了让生活变得便利,却也在同时,毁掉我们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哪儿了? 人自身应有的安全感又去哪儿了?
●我挺同情活该的严守一,这种人就是不能安安分分认认真真的过日子,恨不得取尽世界上所有对的不对的,好的不好的,尝遍所有的味道,想着两头的好,又割舍不掉任何一方。这种人没什么坏心眼可就是平息不了内心的躁动和欲望,亲手把干净的生活过的浑浊堕落,把自己变成世界上一个卑鄙的人。不作死就不会死。开篇章和结尾章写得比中间部分好太多。
●严白孩到严守一,再从严守一到今天的崔国嘴。
●没能看出所以然,大概是没什么共鸣
●从前想你的时候,没办法找你,顶多也只是自顾自发呆;如今想你的时候,只消动动手指按下几个数字便好,怕只怕找不着你,满是猜忌和怀疑。人活成这样就太累了。如果很早就有了手机,找一个严白孩就不会如此一波三折,但也就没了严守一。
●广播听得每天凌晨00:30
●严守一奶奶年轻的时候,捎个口信叫人回家结婚转了几个人花了两年多,费尽周折,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令人感动。严守一小的时候,打个电话要大老远跑到镇上,还要等“一袋烟的工夫”,那个时候,一个电话能温暖整个矿上的人。严守一四十多岁的时候,手机已经很常见,手机缩短了距离,却也疏远了情感。
《手机》读后感(一):刘震云真是个好作家
电影精彩,小说比电影还精彩,尤其是后面写“奶奶”那一段,尽显作者的功力。无巧不成书,人的命运都是偶然和巧合。前些天看我们家的族谱,上溯到东汉时期,一代一代的查下来,每一代先人的姓名都历历在目,就这么一直延续下来到我,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忽然觉得我很幸运,这么长的时间一代一代的,就有了我,而不是别人。刘震云的语言流畅,读来很舒服,情节的设置巧妙,易懂,自然,很喜欢。已收了潘金莲和一句顶一万句,期待。
《手机》读后感(二):生活,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是秘密但不能有损任何人的利益。
手机的电影,电视剧和小说都看了,风格迥异,但表达的思想是一直的。手机确实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但是也隐藏了很多的秘密。当然这其中,有喜有悲,有事半功倍也有败事有余。回想自己已经飘摇海外三年有余,没有手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我是完全想象不出来怎么可以表达的,那份真挚热烈的相思之苦,是怎么可以得以交流和释放的。正是有了手机,我才能及时的得到他们的最新动态,也才能及时的汇报自己的动态,尤其是海外的特殊时刻。这里我是感谢手机的,没有它,我们的距离就真的是万里之外了。有了它,我们之间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手机,是秘密的载体。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不能改变的,只有不愿投入的。不能为了自己一时之快,满足自己的一己之欲,就为自己寻找千万个理由来解释和掩护。也不要等真的没有了,采取怅然若失,悔恨不已。不管是费墨还是守一,我相信他们对手机都是充满了爱和恨的。爱,是因为手机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方便了他们的某些欲望。恨,是因为手机为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麻烦,使他们始终在提心吊胆中警惕着,尤其是面对家人和爱人的时候。就像钞票这个东西,放在慈善家手里,可以拯救数以万计的需要帮助的人;落在恐怖分子手里,可以带来惨绝人寰的毁灭。
《手机》读后感(三):手机·口
现代带给我们便捷和适宜,同时取消了许多天然的关系,如亲人之间的坦诚相待,口口相传的真实直接,以及人性中本美丽的纯心。
严守一,主角的手机真是个东西,伍月、于文娟、沈雪,纠结中的人们,都是由于手机引出的“事故”,在我们不断简便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其他曾经没法实现的贪欲就见机出现了。黑娃的调情小姐,墨老的美学研究生,同事的手机情话对白,这些都借着手机媒介进行的不见天日,却又在阳光底下鲜活存在。
本该是工具的东西,在人心欲望的催生下却成了谎言的制造机,成了犯罪的帮凶,成了偷情的必备。没了它,生活中的一块重心就好像失衡了,我们刀成了机器的奴隶了。
“我妈不傻!”“妈妈你在哪?”
那些无法用手机来说的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因为是我们用心表示出来的,它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诠释,只要你听见了,你就会知道它的重量。
口口相传的年代,虽没有它的时效性,但它衍生出来的故事却能让人津津乐道,不会像泡沫那样短暂闪现。浓浓的生活气息在里头流窜出来的感情是现代生活中蜷缩在某个角落中的忧伤。
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们的真心在若隐若现中背叛着生活。
《手机》读后感(四):如何说话
《手机》这部作品电影老早就看过,但是小说最近才读,作为你个通信行业的业内人士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信息时代到底是把人的距离拉近了还是拉远了?
时代是无法改变的,人在时代面前由于沧海一粟,个体只能被时代的巨浪裹挟着向前。我只能适应这样一个时代,并在这样的时代里沉静下来,除去浮躁的逸气,想办法利用这个时代更好地生存。凡事都有两面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回到小说里面,严守一也想好好说话,说真话,有一说一,文章的结尾他用手电筒往天上写“奶,想跟你说话”。但是在社会的大环境里面为了生存有些时候他只能说假话,说套话,说软话……费墨的书名叫《说话》,话说好了可以升官发财,说坏了可能命丧黄泉。就像严守一给费墨的书写的序言题目——开口说话不容易,是真不容易,说话是门艺术。在古代,纵横家纵横捭阖全靠一张嘴,在现代坑蒙拐骗也全靠嘴一张。嘴里说什么,全靠良心把着门,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手机》读后感(五):《手机》的隐喻: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心变迁
文/南开大学朱佳蔚
本文首发于朱佳蔚的法律博客
有人说,《手机》是一部关于“说话”的小说,然而在我眼中,它却包含着超越“说话”的深刻含义。
整部书脉络十分清晰,共三章,也就讲了三个故事,且是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虽然是三个年代的故事,但却并不按时间顺序讲下来。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主人公严守一的小时候。那个时候整个镇子只有一部电话,想念的时候不总是去打电话,更多的时候只是发呆,只是“站在村后的山坡上往天上写字”,那字竟然可以停在天上好几分钟。后来村子里新嫁来一个媳妇,严守一有了第一次打电话的经历。“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简单朴素的几句话,却要用几天的时间来准备。有如这几句话所显现的,那个时候重情,尽管不像现在一样常常表达出来。严守一的父亲老严不再和好友老牛一起卖葱,“不为钱”,而仅是一句“说他是傻”的话;小孩也会觉得偷饺子被抓后再怎么也不能招供出好朋友,严守一和张小柱可以一起在村后的山坡上给娘写字,也可以因为这件事“从此两人不说话”。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严守一成年时期的故事。这个时候已经接近现代,手机普及程度也已经比较高,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手机却也成为藏满秘密和谎言的“手雷”。严守一周旋在前妻于文娟、情人伍月和同居女友沈雪三个女人之间,用手机隐藏自己却又同时被手机绑架,满嘴谎言却又似乎同时身不由己。直到在奶奶的葬礼上,严守一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是个卑鄙的人”。
第三个故事却突然回到严守一奶奶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一个消息只能靠着口信从山西的严家庄传到两千多里外,原本约定两个月传到,最后因为种种变故却花了两年。但可贵的是,经过贩驴的老崔、打鼓的老胡、起鸡眼的小罗几人的相继传递,仅仅靠着“朋友之托,重于泰山”几字,带的口信竟一字不落地传到了。
三个故事,如果不是因为有同样名字的主人公贯穿,几乎可以成为各自独立的部分。但就因为费墨的一句,“还是农业社会好哇……那个时候,一切都靠走路。上京赶考,几年不归,回来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现在,近,太近,近得人喘不过气来”,三个故事就连在了一起。在过去演进到现在又回归到过去的三章结构中,就发现了历史进程中人心的变迁。
的确,在通讯不发达的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更为紧密,虽然空间上的距离受到技术的限制,但人心并没有太多的隔阂。传口信的时候,把话托给了对方就好像话一定能带到似的;有了电话后,思念却也只是简单几句——不同于现在,那个时候人与人更多的是信任,情感虽是浅浅几句但却无比厚重。
但如今科技进步了,我们的隐私被全部浓缩在手机这个媒介上,手机成为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个延伸,关机、改振动、通话记录……原本无法揣测的人心如今可以用手机来度量,信任就慢慢变成了猜忌。于是,手机虽然消灭了空间上的距离,但人心的情感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孤独感也变得普遍。自然这也不能全怪手机,技术进步或许会改变人心,但也正因为如此而更需要善良的人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解读只是一方面,小说的优点却在于总是能容纳多主题的思考。严守一抛弃手机因此错过了见奶奶最后一面,或许又隐喻着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这也让前二者的对比具有了更广的深意。
学法律的人看任何问题总会不由自主地将其和法律联想在一起,尽管也许这种联想显得有些牵强。但如果将这种对比拓展向更广的层面,作为现代化产物之一的手机进入乡土社会的中国产生种种异化的问题,则的确与作为西方产物的法治进入人情社会的中国也同样发生的种种变异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合上书,我深深觉得,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化都没有那么容易。
2018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