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读后感1000字
《Alice》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lice》读后感(一):手下败将 也有人品!
都看看这两位正义凛然的同学当初在真相面前疲软的记录吧
真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回忆
《Alice》读后感(二):华丽登场·完美诞生
25入手,给别人吓一跳……
偷偷带到学校里面偷偷地看,里面继续神作的摄影外加及其有深度的文字。。相当不错。。
内容开始向杂志化充实,在不缺少Hansey最擅长的图片陪衬下,文字所占的比重以及各种文学内容的充实为杂志加分不少。很难想像,创刊号(对于杂志来说)就是如此一本有深度的杂志。
陪伴Alice长大的这一路,真的是很长见识,无论是在阅读每次的选题得到的精神升华,还是出版道路上的坎坷艰辛……终于,Alice还是成功地走向了一条真正刊物的道路。
在合卷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下一期,或者是以后的某一期,我这个平凡的高中生,是不是会不再理解里面的那些意义?会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对今日的言论表示不屑……
《Alice》读后感(三):我要争做太普和小松一样的名粉丝> <
《鳅》全体主创人员都向呆太普祝寿,之诚意惊天地泣鬼神。
霍艳连曾经的绯闻男友郭敬明的生日都没祝贺,就开帖祝贺了他,真让人眼红~~
这还不算,在太普同学“赫然摆着XP界面”的苹果电脑前,放着《鳅》主创人集体签名的模仿《知更鸟》封面的《鳅──臭美》。果然帮以书代刊的所谓mook大踩同行能够获得欢心啊!真是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时机!
小松同学也羡慕万分,赶紧跑去献殷勤,“对不起阿,给《鳅》带来了麻烦”。
看来做人就是要谦卑啊,该下跪的时候就要下跪,只要在外面站着走路就可以了!
以上是闯荡江湖的秘籍阿!
快!
谁要献殷勤的都去献!争当太普小松一样的好青年!踩死爱丽丝!
就算一本全彩印刷的爱丽丝和一本全黑白的《鳅》,一样定价的两本东西摆在你的面前,你也一定要义无反顾地选择黑白的!因为她们的设计没有凌驾于文本之上,只到了山寨版爱丽丝的水平~
《Alice》读后感(四):蜕变的《Alice》
蜕变的《Alice》
对于这本改版的《Alice》,我非常的喜欢,应该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了。比起之前的要好得多。从主题到封面到内饰到结构,都可以堪称非常好!
这回的封面是月亮,月亮带有一股的神秘,像独角兽一样神秘。那些绢花已不是这个时代的东西了,很精致,很洁白。还有那些封面上的胶(不知道叫什么,就这么叫吧)所组成的图案,一直就是hansey的风格。也很喜欢。
《月》真的很期待呢!阵容很强大,也都是我蛮喜欢的人。很是期待。期待。期待。
Lala的第五张图很有趣,藏在其中,让人有种探险的感觉,发现后,无限快乐。真的很好。
很是喜欢在作品后加入创造阐释,这样可以更加理想作品,引人深思。
现在的我很喜欢看专栏,总觉得专栏可以让人接触的更多。更心有触动。
这本《Alice》应该比之前的更薄,更轻。但页数应该没有变少,是纸变好了。变得更细腻了,从印刷质感就可以感觉的到。
唯一算是不足的就是没有hansey的摄影。很久都没在书中看到了。好像看到啊!
一个希望:《Alice》永远没有广告。
2009.04.05
《Alice》读后感(五):花花世界
打开包装袋,习惯性的闻了闻书中的油墨味,那伴随了我大半个高三的味道。不得不说这是一本精致的杂志,总习惯性的在ALICE(如今的花与爱丽丝)中找寻编者的巧妙心思,有种说不出的欢喜感。封面的UV效果总让我游离。
全书黑色的效果让人心生一种庄严的敬意,而蕾丝花边以及参杂其中的一些纯白色背景页面又不得不让我有种温馨的感觉。也许这就是独角兽的两面吧,庄严的圣洁,灵性的温馨。
很高兴的在此书中看到了之前提到的建议被采纳。增加的作者创意阐述部分让我这类肤浅的阅读者能看到更多的内里。也在阅读中增加了一层的乐趣,即阅读完后去回味作者的写作目的、创作意图,再与作者自己的表述经行一番的核对。虽然我一直觉得揣度他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关于文学艺术的揣度,对我们,对青少年的写作、思想塑造还是有帮助的,吧。
很仔细的观察LALA的图,发现这次并没有像以往有那么多富有多从意境的画。翻页后才发现原来这次的惊喜来自于将两幅画合并。但基于对书本的爱护,太过小心翼翼的对折没让我很清楚的看清第五幅画。
鉴于自知之明,阅读疏浅,就不对文章的内容有何点评了。但有一处的提议:《魔方》中那段“爱有零下30度的冬天一间有暖气的起居室更重要吗?……爱有悲伤时散心的路程重要吗?”这段的描写不是很苟同。一是排比的排列顺序,而是一些关于LV等的对比。
在晚自习的一个半小时里,看完了主题的部分,此刻阅读完全书。有些遗憾,关于主题的部分个人觉得似乎应该加重些页数,让更多的人来诠释这么一个主题。另一个是关于书中的书籍推荐,如果可以,将其集中化推荐不是更好吗,这样的分散式,让人感觉到了更多的广告味儿,有些厌恶。虽然看完这本书对《月》顿时兴趣浓厚——|||
《Alice》读后感(六):十字
(by uni的小六)
这期的十字总体来说比上一期好很多了,可是总觉得文章还是偏少,明显空白很多,总觉得文章数目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千阳那期了。
天宫雁的川王给人以很深的感触,看着主人公有些任性倔强的脾气不知道为什么有种是自己的感觉,善变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像主人公一样不可避免的做出一些我们所不能控制的选择,总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溺,把持着一个自己坚持的观点,把他人的思想隔绝于脑海之外,带着些自大的味道。这样的“我”让人心疼,却又无法责怪。
第二篇文章是台湾陈小姐写的一位自闭的男孩在时间的缝隙中痛苦,在救赎中成长的故事。母亲自杀的血迹无可避免带着沉重的味道,刚开始看到女主人公的抱怨时,心里对这位少年一点好感都没有,甚至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位一时脑热做出错误选择的少女。可是随着剧情的展开,真相的发现,以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发自内心的邀请。心里一下子变柔软了起来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感情,少年是何其的有幸他遇到了这样一位温柔宽容一切的少女。我相信接下来少年一定会主动走出那个房子,走出那个禁锢他,让他无法呼吸的过去。
六修写的飞行器,是让人感到伤感的一篇文章,段紫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的,因为他的身体是残缺的,可是他在最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见到了不一样的丛龙,见到了姐姐苏六修,尽管多年来寂寞,孤独,死亡的恐惧缠身,可是最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飞行器,在一个无边的世界中遨游,虽然飞行器上只站着自己,可是亲人,朋友都看着他,对他微笑。死亡的来临是让人心痛的,但是段紫所做出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想到这里不禁对他母亲带着一丝怨恨,虽然她也是一位寂寞的女人,但是她不应该把痛苦施加到自己孩子身上,如果没有她段紫的艺术天分就不会被扼杀了,这绝对是段紫离世前的唯一遗憾,无法像父亲一样手拿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世界。
李佳颖的斗阵是最让我惊艳的一篇文章。文章的线索是从主人公离家出走展开的,“第二人格”的出现使得整篇文章出现了迷离的色彩,就像浓烟笼罩一般分不清楚真实。随着主人公性向的揭露,文章仿佛才有了一个清晰的面目。主人公处在人生重大的转折之中,对于未来的另一半他可以固执自己的性趣,也可以选择退缩回所谓的正常人世界中,躲起来,一辈子可能都获得不了真正的幸福,但却安稳没有鄙夷。这样的一个人生十字路口上男孩迷惘了,因此他流连在外,一方面是不想看到母亲,一方面他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选择。没有人帮他,所以他才会在陈家宏面前无意识地说出自己的秘密,以为能受到帮助,但防备的眼神还是让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本期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关于野田小姐的介绍,看到野田小姐关于制作电影的梦想,以及她作品中的华丽与天分,还有她让人感到温柔的父母,不禁为她的早逝感到一份深沉的悲哀,生命就是这样脆弱,不经意间就流逝了。
点点的电影评论很好。
至于美术部分,因为本人没有什么鉴赏才能,所以就不评论了。
《Alice》读后感(七):“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总体感觉..有尝试有勇气..但重复自己和粗糙的部分仍旧很多..
先说我看到的勇气与梦想..
从书变成杂志..这的确需要勇气..就算有知名投资方撑腰..这却是不能心急的事情..因为对于主题书来说..每期固定的稿件供应和合适的设计配合便可诞生出好的主题书..可能被要求的只是光鲜而已..但对于杂志..更多需要的是新鲜和容纳..
从创刊号便可看出爱丽丝有的勇气..融入专栏与访问..至少在信息量上做到新鲜'互动'直接..而这种访问的深度和专栏写作对社会哪至相关主题或者是作者自身的涉猎广度是有一定要求的..虽然访问还显得有相当的小资情节..虽然在专栏上还存在"转载"和写作关注度的单一..专栏文字也显得很单薄..但是因为容入新的环节..不难让人看到爱丽丝的勇气
梦想..做自己喜欢的..其实也可以微小到将自己喜欢的元素融合到创作中..h在保有自己原本的创作特色之外(当然这也是他的弊病..文章后面会谈到)..仍旧在收集稿件上放宽了"好"的标准..而这一切应该就是一本杂志要继续前进的梦想..(当然也会怕这梦想会毁在你们听不进意见的耳朵里..)
当然作为一本去年只做四期今年便转为杂志的刊..在设计和结构上当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如在124页上的“the end”..从这一页开始..这本杂志有了一断为二的感觉..
前面是属于青春志..后面属于杂志..
个人比较喜欢从这一页往后的内容..可能是因为年龄..或者是因为眼光的问题..
先从设计上说一点感受..
封面一如往常的暗纹..却给人新奇的感觉..仔细看定价的位置恰好陷在一朵花的纹路里..如果迎着光会给人立体的感觉..
在一124页之前..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蕾丝花纹..确实没有h事前在博客上放出的样图看起来震撼..印在纸上却有种简陋的感觉..因为蕾丝的每个线孔都被放大..且整体也被放大到自我感觉不合适的大小..感觉真的既不性感也不美丽..属实有些别扭的蕾丝花纹..简单的说..就是部分页上蕾丝花纹大到让人不舒服(似41页这种)..
虽然蕾丝的花纹并不相同..却反复的出现在各个文章之间..如果说单调..却也不是..只是感觉这样简单的重复和衬托(类似54-65页之间)..似乎也会更显得粗糙..
又或者这种设计上"重复"也是h对自己设计的重复..这种对素材反复的利用..可以说成是个人风格..也可以说成是投机取巧..一如曾经的画框..金色字与光线的反复(参看爱丽丝2&4)..如何找到对文字作品的理解..如何找到更新鲜的设计表现手法..可能是h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再这样重复使用素材和画笔做下去..难免会有江郎才尽的嫌疑..
但从124页之后..整体设计便沉浸下来..适时的配合让人感觉舒服,配合也显得完整..整体调调也正合适..不抢镜..正合适..
再从结构上说一点感受..
结构上有些混乱..
翻开书..目录..导读..美丽的马腿(这个马腿真的很棒很煊)..月亮..然后居然是对"月"的宣传..翻过之后..居然是仲夏夜之梦的番外篇..
这结构不奇怪吗?创刊号!居然先是给后期出品物宣传和对过去限量作品回顾..而不是直入主题..当然这不算最奇怪的..在主题创作这部分..图文创作摄影作品文字作品并没有按照所想顺序出现..难道是想走出奇不易路线..?
我最喜欢的主题创作..是"信"..可能是因为作品太过突出..却有种不合群的感觉..但如果单看作品..真的感觉很棒很棒..
再说124页之后这部分的结构..
每隔一个专栏便相继出现的书的宣传..会让翻阅的人造成很大的困扰..不知道他们与文字有什么关系..其实是有的有关系..有的却没有只是宣传而已..专栏部分觉得最有读味的是"好的写时代,坏的读品味"..十分不喜欢林夕的专栏部分..与其说专栏..还不如说是选摘..因为夕爷的专栏跟时事都很紧..所以这次的选摘显得也那么不合时宜..专栏的份量不统一..谈读品的量级不统一..设置专栏的目的不统一..也让人觉得这是以后需要改进..完整的部分..此外..专栏的部分文字也给人感觉过于单薄..
当然这些只是一些粗略说起的问题..也许在读完第二遍之后会有更多感受..
1:
因为价格讨论而引起的口水仗..
因为这是我承诺的对爱丽丝的最后一贴..
所以请骂人的移步到别处..这里并不欢迎..
2:
1,纸的手感很棒..但我仍是原来的观点..既然纸已经作为杂志的一部分..这并不能作为一个筹码..而杂志本身才是前进的原动力..
2,价钱的问题..不再多说..也许是许多粉丝的理解上有问题..我需要重复的是..谁都不在乎五块钱..可是在潜在消费者的争夺战上远不是五块钱的问题..而且就算拿到手认真翻过..仍旧会觉得许多人会因为这个价钱会放弃掉关注..也确实不值这个价钱..(作为一本杂志)
3,此贴不讨论价钱问题..想讨论上面有讨论贴
4,这是最后一个关于爱丽丝的评论贴..希望大家心平气和..只谈作品..
3:
1,如果我下面的回贴里出现一名叫作snaky的人..那就证明他的脑子里长出农作物了..
2,如果这篇贴子被认为是黑谁,加上之前骂我,侮辱我,被举报这些事情,再次确定我不再写关于这杂志评论的正确性..
4:
我发过的贴我从不怕人翻..
欢迎大家重新阅读..
1,市场定位与走位
2,今天就当毒舌
《Alice》读后感(八):我们是受伤的独角兽or伤害独角兽的少女
事实上我也忘了是什么时候拿到<独角兽>的,只能粗略的意识到是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了,因为<月>也已经出版了。然后,现在才想到要为<独角兽>写篇书评好像已经很晚了。
有一个中午,心情突然很不好,只要我出现的QQ群里已经会有争吵,很明显,所有的战争都是由我挑起的。我很抱歉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像一条失去自我意识的疯狗,逮着人就将自己的病毒借由吐沫蔓延。
说到一部电影的时候,有人说很好,我说不好。有人说我根本就不了解那段历史,不了解导演的拍摄角度。然后双手僵持在键盘上,不知该如何解释。最后敲出了“我看了两遍”来换你们那句“看不懂的人看再多也还是看不懂”。那么,我应该怎样解释,我是因为看了一遍后因为找不到悲怆的感觉,赶忙又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再去查阅更深层次的起因,最后再跑到电影院又看了一遍。是该说我心太狠还是要说看待事情更加全面,我不懂得如何为自己辩解,我也不想沉默,可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沉默。
新的《ALICE》已经出了好几本,而我却不合时宜的写起了这一本的书评。从一开始非常激动的在网上订购,再到看完书后懒于作出评价,最后因为在豆瓣上好不容易加到了h君,觉得应该写一篇来作为答谢。事实上,这真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此篇书评因为多次的耽搁与拼贴导致前后语句错乱,最后也只能说一句不好意思。
【封面】
事实上,我没有任何的美术鉴赏能力,不用任何人来对此做出任何蔑视的评价,我先自我认识。
不管是<HANA>还是<花与爱丽丝>,每次看到封面就会有要把图案扣下来的冲动,很立体。白色的针织花其实很怀旧,可能是我对现在的时尚不了解,但在我这,真的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了。小时候,妈妈、姑姑或者隔壁的阿姨都把这一种在我看来充满难度技术的手工作为一份茶余饭后的零工,也或者是小说中常见的勤劳的母亲没日没夜赶工的手腕快速抖动图。关于它成为一副完整图案后的用途,我到现在还不清楚。
【特辑 月】
终于熟记了<she>的旋律,可是我的音乐能力很弱,并不能像肥皂剧里一样,听过的曲子就能弹出。找了很久的谱子还是没有答复,即便是有了谱子后,可能依旧会发生这样的状况。弹了两个下午,或者还有几个傍晚,然后谱子还在琴上,人却不知道在哪了。
拿到这一本杂志其实快一个多月了,也通过特别版的<月>听到了其中的四首曲子。今天才发现,原来是有关于曲子的简介的。我无法掩饰我的<she>这首曲目的偏爱,“她在寻找失去的他,如此焦急,如此失落…她任性的告诉自己要去找回来,手足无措地寻找,盲目地奔跑寻找…”
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看到北沫拍的闫月老师在<月>发布会上的演奏视频,首先闪过脑中的念头是:我也要练这首曲子,然后弹给你听。如果是认识我的人,一定记得我所有地方的签名几乎都改成了:跪求闫月<she>的钢琴谱。百度知道上20分一再的追加依然得不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我只能等待。
闫月老师,你一定要出一本钢琴书,因为我好想也和你一样弹出这首曲子。
【仲夏夜之梦】
转了一个圈,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平等教育的职业道德.我觉得如果在此留白势必是不仁慈的.
事实上,这一篇文章我还没有看.我将它理解为长篇连载,但现在发现,它并不是.我只能将书页翻到文章的最后一页,在把余光瞄准到文章的最后一句.
“这不会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陷阱吧?又或者,只是青春期的一场梦境…”
因为这一句话想起很生气的主要原因似乎就是因为傻傻掉进了一个17岁的孩子设置的“陷阱”中,如果把这样的行为成为被骗,更实在的说法只是因为自己太蠢.竟会相信韩剧中老套的死亡场景会出现的身边罢了,可是我们无法阻止这样的人还能继续在外逍遥.有些人,就算犯太愚蠢的错也能被另一些人一笔带过,而所有真正受到伤害的人却像罪人一样受着谴责.
在离敲打出第二段“我还没有看”的好几天后,我终于看完了这篇文章。开始以为是要书写诡异的内容所以不敢看,鼓足勇气看完后才发现只是自己一味的空想。
我也想要做一个梦,梦醒之后看见亲吻我的王子还在身边。
【歌姬】
“歌声停止后、就没有人再记得那被丢弃在森林中的人偶。”
至少你曾被珍爱过.
昨天,整整一天都在参加一个全市性的活动,你说,是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还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场盛大的黑幕.
我后来一贯的选择沉默,以至于本该欢快的场面语句也显得单薄无趣.我的歌声也停止了,因为从来都没有人想要聆听.
【ALIC*ORN】
我得再次申明,我对美术真的是… 所以我只能依赖于文字来了解图中所表达的内容.当然,可以理解为的是:一,我了解了故事的梗概.二:其实我还是不知道怎样通过图文结合来了解你们的作品.
不过,我确实很难理解别人的想法,就像你们也不可能完全的理解我所写下的每一句话,所隐藏的心境.
“血留下来你还能睡得着吗?”
如果你是在问我,我该怎么说.我可能睡得着,因为我真的好累.我可能睡不着,因为我有些不甘.
【魔方】
我玩魔方很烂,所以注定不能和小空一样,可以肆无忌惮的让鞋带在脏水中游泳.所以也不能会有一个男人十二万分的心疼我,宠溺我.
还在学校的时候,总是能看到榛生给许多杂志写的小说,“榛”这个字,到现在还会读半边字,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可惜还是坏习惯.
看完<魔方>,我去书店买了本<小王子>,儿童文学老师多次推荐的书到现在才去买,小王子说,大人总是把事情想的太复杂.所以,一旦养成孤独的习惯,就注定一辈子的孤独吗?
小空25岁结婚了,结婚那天穿的是一双棕色浅口平根鞋,没有鞋带.
小空说,她没有爱那个男子爱到要为他生孩子的程度.
小空觉得,很多时候她还是在独自生活.
小空,你还是一个孩子吧,你的心里还藏着许多伤吧.
我们都以为自己就是那只受伤的独角兽,却不知道自己在无意识中成为的是,伤害独角兽的少女。
魔方就是爱情吧,我想是的。魔方一定还是家庭,是生活,是社会,是世界,是能够拼贴出一生的色块。
【丑陋的孔雀】
至少在教科书里,孔雀都是已美丽骄傲的形象出现。骄傲,只有美丽的人才能拥有吧。
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以为自己是最纯洁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以为别人是丑陋的。我想象着自己的美好,却不知道善待过的她们正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起我的丑陋。那么,请允许我自我残害,自我伤悲,也原谅我不小心爱你。
我没有谈过一次恋爱,所以也在这个时间段无法让自己去接受一段爱恋。假如有一天,我也有了爱,如果爱的他还有另一个人在爱,那我该怎办。或者,我是那第三个人,那该怎么办。
那个人,就算他再优秀,再英俊,再温柔,可是不属于我。那他再幸福,也不是我的幸福。如果,他在伤心,能否也不要成为我的负担。
【少年】
你是在温暖还是在忧伤,都与我无关。
如果对待任何事,我都能如此坦诚,一定就能开心的笑了。
没有人明白我们的孤独,我们的感伤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夜】
看完后,我倒也没有讨厌B君。只是心里有点厌恶C子。
我们都没有错,就像我们都以为自己从来只是受害者。
我们是独角兽,还是伤害独角兽的人呢。
发现字数已经破千了,所以心中油然而生的懒惰在催促我可以停止了。对于重新整装的爱丽丝,有许多都认为价格偏高。对于一本杂志,或许是这样,但是对于整本杂志的装帧,我会忍不住拿来与<岛>作比较,差不多的厚度,不能只用杂志来定位,那么价格也自然说的过去了。期待以后能看到更多的文字作品,文字内容也不要因为每期的主题而受束缚,其实我的心里更希望每期中的部分文字是关于主题,但也录用不同的作品。让内容更加的丰富。
专栏里有一篇《好的写时代 坏的读品位》,但愿h君的这本杂志能够在这个不好也不坏的时代完美的继续。
就算我们是没有角的独角兽,也要继续坚强的活下去.
《Alice》读后感(九):Time is money, friend.
近来关于新刊价格的争执不绝于耳。讨论的发起者声称“不希望Alice因为涨价5元而损失潜在读者群”。
我不想费尽心思辨认其动机是否如其所说的这么单纯。
单看其行为,就让我非常困惑。
首先,新刊Alice的卷首,就将意见邮箱page@MiMZii.com公布在外。 甚至其他投稿邮箱,也从未标明“不允许通过此邮箱提意见”的字样。倘若是真心为我们好的读者,我想更会选择这种提建议或者提意见的方式,而不是要挟性地在偷换概念的前提下将一个话题无线放大成争论甚至争吵。
之所以选择后面的这种方式,我想无非有两个原因:第一,没有好好读Alice;第二,出于表现欲。
所以无论如何,我没办法把这类人当作善类,无法用应有的礼仪对待。
之前提到偷换概念。
是因为我觉得发起争论的人显然并不了解杂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期刊的种类
当有抱负的编辑人去寻找一份期刊工作时,他们可能发现,这世上的期刊不仅比他们已知道的多,而且比他们能想到的类型还要多,他们观念中的在超级市场或便利店的货架上销售的那种期刊尤其的多。
形形色色的期刊杂志是如此之多,以致要给它们分门别类都很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来试试。
所有的期刊,首先可以分做三大类:
(1)商业期刊。包括那些旨在为其所有者创造利润的各种期刊,以及收取订阅费和/或单册出售的非赢利期刊,而且在许多场合也出售广告版面;
(2)公共关系期刊。它们不是为了赚钱,但是意在将其所有者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3)其他期刊。
让我们依次对这三类期刊进行探讨。
商业期刊
这类出版物可分为两大类,它们囊括了在美国出版的大多数期刊。
消费类期刊
之所以叫消费类期刊,是因为它们瞄准的目标读者是消费者——食品的、服装的、录像机的、汽车的、洗发水的、指甲油的、割草机的、圆珠笔的,诸如此类的任何消费者。这些期刊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订阅或者单本零售(通常是报刊亭)出售给其读者的期刊,或者是订阅与零售兼有。这些期刊在超级市场、便利店、药店、书店等等地方的陈列架上出售。它们也许是大多数人提到杂志时会首先想到的那类杂志。
另一类是免费派送的期刊,通过邮局寄送或放在某些场所派发,像小餐馆、旅行社、汽车租凭公司、饭店和汽车旅馆。这类期刊中,有一些在飞机上散发。多数这种期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娱乐休闲、餐饮和旅游的。
行业期刊
也叫商业期刊,它们的目标读者定位于这些人——他们有相同的专业、职业或行业,或者在同一行业工作,或者拥有或管理同一类的企业,或者说他们谋生或挣钱的方式一样。例如:《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食品天地》(Food Topics)、《礼物与文具业》(Gift & Stationery Business)、《旅行社》(Travel Agent)、《幼儿园》(Nursery)、《零售商》(Retailer)。行业期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付费订阅的期刊,它们有时也在报刊亭出售。例如《对开本》(Folio)——一本关于期刊出版业的杂志——就有一个付费的发行量,也就是说读者要看这杂志就必须付钱。《编辑人与出版商》(Editor &Publisher)——关于报纸出版业的杂志——通过订阅发行,而在一些大城市的报刊亭也能买到。
另一类是免费派送的期刊,通常是通过邮局寄送。
行业期刊的特征之一,是并非谁都能读到它。一般说来,任何人只要付给消费类期刊所定的价钱,无论是订阅价还是单期定价,就能买到该期刊,但行业期刊却不是这样。大多数行业期刊都有个控制发行量。出版商严格限制期刊的发行量,只是发售给该期刊的目标读者。
例如,出版商将其杂志读者定位于管道工人,就只希望管道工人和与管道设施行业有关的人得到该杂志。为什么呢?因为广告的价格通常依赖于期刊的发行量——也就是说,阅读这本期刊的人数有多少,不管他们是付费订阅还是免费获得。一本期刊的发行量越大,广告商就越是愿意投钱在它上面刊登广告。但是广告商希望阅读这本期刊的人,是其商品或服务的真正的顾客。如果这本期刊的读者只有一半是管道工人,则意味着只有一半读者是管道设施广告的潜在消费者。如果这本期刊的读者只有一半是管道工人,另外一半读者是别的行业的人,那么广告商做广告所花的钱将有一半被浪费了。生意场上的男男女女显然是谁也不愿意那么白白浪费自己的银子的。
知道了这些,期刊出版人或广告代理希望能够告诉广告商,其期刊的每个读者实际上都是广告商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的潜在客户。该期刊不希望那些不是管道工人的人成为订阅者或接受增刊者,因为广告商不需要他们。
为了保证将控制发行量的期刊发行给订户,或如果是免费赠阅时能让读者继续受到杂志,订户或受赠阅者按惯例必须向期刊提供某些信息,证明他(她)具有符合期刊对读者所要求的条件。
公共关系期刊
公共关系期刊特别包括公司机构的期刊(有时候称做内容期刊),也可以分为两类。
内部发行的公司机构期刊
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组织为了与员工、成员、校友及其他的组成人员之间进行交流而出版的期刊。
对外发行的公司机构期刊
为了公共关系的目的,企业、研究机构或其他组织根据自己的特性出版的机构期刊,以便与消费者或客户、预期的消费者或客户、供应商、立法机关成员、正规机构的会员、股东、潜在的股东、评价人员和各种各样的贵宾进行交流。
其他期刊
以下五种类型是对常见期刊进行的分类尝试。
文学期刊
这种期刊又叫小期刊。它们通常广告不多,文字厚实,插图轻松。这里有一些例子:《安提俄克评论》(Antioch Review)、《卡罗莱纳州季刊》(Carolina Quarterly)、《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
星期日期刊
这些杂志是报纸的增刊。例如:《星期天杂志》(Sunday Magazine)是丹佛市的一家报纸《落基山新闻》(Rocky Mountain News)的星期天增刊;《回归线杂志》(Tropic Magazine)是报纸《迈阿密先驱》(The Miami Herald)的星期天增刊,还有《纽约时代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等等。
专业性和学术性期刊
这是一些刊载某一专业、某类科学或某一学术领域研究报告的定期期刊,有时,这些期刊还登载一些介绍专业经验的文章。例如:《美国整容外科杂志》(America Journal of Cosmetic Surgery)、《临床医护营养学》(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单一广告商杂志
这是一些由一家广告商把持,并且只为自己、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广告的杂志。这种杂志刊载的内容通常是为了帮助广告商推销产品和服务。
一次性刊行杂志
这些杂志是不定期的,它们是另外一种杂志。这些杂志只出版一期,而且杂志的内容只围绕一个题目或主题。杂志里面的文章都与这一题目或主题有关。一次性刊行杂志通常只在书报摊上销售。
______________
我当然无法要求任何提建议帮助我们不断进步、真心希望Alice越来越好的读者在提建议之前都了解如此多的专业知识。
只是提醒任何意图挑起争端的读者,请在开始争吵之前武装好自己,明白自己要争吵的到底是怎么回事,才不至于显得那么无知。